关灯
护眼
字体:

坐禅品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就是通过“守一”(系心一境)的方法制服我们的散乱心,就是“守心”,从而获得“不动心”。问题的关键是,在《楞严经》中,佛陀引导阿难从身内、身外、潜于眼根等七处去找心,还是不得其心。原因很简单,心原本就不是实体之物,而是随缘而变化,“守心”守何物?!如果不能觉知这一点,“守心”往往变成“着心”,一味枯坐。这正是惠能所批评的,“若言着心,心元是妄”。在本品中,六祖惠能提醒大众,“守心”并不代表无心,而是“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换而言之,“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与般若智慧打成一片,方能明心见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

    译文

    六祖惠能开示众人说:我这个法门所讲的坐禅,原本不是执着于固守念头,也不是执着于一味看净,更不是枯坐不动。如果说执着心念,心念原本也是虚妄,了解了心念的虚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执迷固守的。

    赏析与点评

    《菜根谭》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当风吹过稀疏的竹林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当风吹过之后,竹林又依然归于寂静而不会将声响留下;当大雁飞过平静的潭水时,潭面映出大雁的身影,可是雁儿飞过之后,潭面依然净光一片,不会留下大雁的身影。境界高的人遇事起心处理事件,事情处理完后心中依然恢复原本的宁静。禅修就是了知心念虚幻不实,无可执着,“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知心如幻,幻中找心,找到“无所著”时,本心显现。

    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1。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1 真如:真,真实不虚妄;如,不变其性。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为一切万有的根源。

    译文

    如果说执着于追求清净,那么人的本性原本就是清净的。由于虚妄心念的缘故,掩盖遮蔽了自我真如本性,一旦没有了虚妄邪见,本性自然清净。生起执着心追求所谓的清净,却又生起对清净本身执着的妄念。虚妄没有一定的处所,有了执着,就是虚妄。清净本来是没有形相的,却给清净立出净的形相,硬说符合这一形相的才是修行的功夫。有了这样见解的人,就会障蔽自己的真如自性,反而被观净相所束缚。

    赏析与点评

    水本来是清净的,被污染后而变得浑浊。通过净化处理,水又恢复原本的清净,使我们清楚地看见水中之物。人心如水,原本清净,被贪嗔痴等无明烦恼扰乱后而变得妄念纷飞。禅修如同对我们的心进行净化,使本来清净的心再次显露出来,心明则见性。这种清净心无形无相,不少禅修者便要在禅定中追求看净的功夫,反而被“净”困住了,成为修道的障碍。这都是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