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定慧品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戒、定、慧三学是各宗公认的解脱之法。正如道安法师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斯三者入道之门户,泥洹之要关也。”对初学道者,依戒定慧的先后顺序修行,很有必要。正如《宗镜录》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然而,修到一定的程度,必须要超越修行的形式,觉悟“定慧一体,不是二”。本品是惠能为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自悟修行者开示的具体修行法门。他首先以灯与光之间的关系来诠释“定”与“慧”体用不二的法义,“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如果将定、慧视为有先后、有顺序的修行,定、慧便成了两种割裂存在的东西,产生先后、有无两种法相的对立,进而偏执一端,争论不休,“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接着惠能指出本宗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叫作无相,对所有外境均不沾染叫作无念,对于一切时间善恶好坏、不思酬害爱、视为空幻的人之本性即是无住。最后惠能在实践上力倡“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教人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译文

    六祖惠能开示众人说:善知识!我所讲的法门,以定、慧为根本。大家不要因此迷惑,误以为定、慧有别。定和慧是一体的,不是二分的。禅定是智慧的本体,智能是禅定的功用。就在智慧显现的时候,定存在于慧中;入定的时候,慧也存在于定中。如果了解了这个道理,就是定、慧平等无二。

    各位学习佛道的人,不要说“先有禅定,才能引发智慧”;或者说“先有智慧,才能使人入定”这种二元论的话。持这种见解的人,显示他仍然认为“定”、“慧”是两种独立存在的东西,才会产生先后、有无两种法相的对立。

    如同一个人口中虽说着好话,心中却没有善意,心口不一;同理,一个人若只停留于口头空谈“先定后慧”的名相,就不可能定慧等持,而是徒有定慧的虚名。如果心存善意,口出善言,心口相应,内外如一,定、慧即成一体。依此修行,自我开悟,不在于争执定、慧等名相差别;如果执着于争执定、慧孰先孰后,即与愚迷之人无异。如果不能断除胜负高下之心,必将增长我执、法执,就不能远离对“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着。

    善知识!定、慧的关系好比什么呢?好比灯光。有灯就有光明,没有灯即是黑暗,灯是光的本体,光是灯的功用。两者名称虽不同,本质却是同一的。定、慧关系之理,也是如此。

    赏析与点评

    夜深人静之时,风越大,烛光越摇摆不定,灯光越暗弱,照明效果越差;同样,身处风高浪急的红尘,一个人的定力越小,越容易迷失自性,应对问题的智慧也越弱。若给灯配上防风罩,防风罩越好,烛光越趋于稳定,照明的能力也相应增强;同样,智慧如同人生的安全罩,人生智慧越高,化解问题的能力越强,心越安定。由此观之,定与慧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非一非异,相即不离,定慧一体。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译文

    六祖惠能开示众人说:善知识!所谓一行三昧,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或行或住,或坐或卧,都能心行正直。《维摩诘经》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净土。”

    赏析与点评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来皆成章。

    ————北宋·韩驹

    韩驹在这首诗中指明禅与诗自古以来似乎有不解之缘,两者皆须从悟入手。初学写诗时,需要参访明师,咬文嚼字;一旦入门,悟到诗的精髓,即可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学禅又何尝不是如此,参禅之初,需要在禅堂中学习参禅的步骤与技巧,参访善知识;一旦入门,“常行一直心”,砍柴挑水、行住坐卧皆有禅味。这就是六祖惠能所提倡的“一行三昧”,即专注一行而修习正定。这就将禅定的内涵由禅堂扩充到日常生活,专注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成为惠能禅法的最大特色。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译文

    不要只在口头上说正直,心里却想着谄媚曲邪的事;不要口说着一行三昧,却不用正直的心来修行。要用正直的心来修行,不要在一切法上有所执着。愚迷的人执着于法相,执着于一行三昧的名相,因而会开口就说“常常静坐不动,不起妄想杂念,这就是一行三昧”。持这种见解的人,就如同没有情识的木石一样。这种修行观其实正是妨碍修道的因缘。

    善知识!佛法必须是通达无阻的,为什么反而被名相滞塞灵性呢?心不执着于文字法相,便能通达“道”;心若执着于名字法相,就叫作茧自缚。如果说长时间地死坐不动,就是在修“一行三昧”的话,就如同舍利弗当年在树林中长久静坐,反而遭到维摩诘的呵斥。

    善知识!还有人教人静坐时,只要守住自己的心,观想静止,身体不动,心念不起,认为以这种方法修行就可以建立功德。糊涂的人不懂打坐的真正方法,一再执迷修定慧的名相,以致颠倒虚妄。现在像这样理解修定慧的人很多,若再以此教导别人,更是大错特错。

    赏析与点评

    舍利弗一心在森林中苦练禅修,维摩诘严厉批评他:“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唐中期兼通华严和禅的圭峰宗密把“禅”分为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是坐”属于小乘禅,强调常坐不动,看心观静,容易使人误入断绝一切念头的傻坐,成为障道因缘。“宴坐”属最上乘禅,通过参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盘,是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通过参禅,观照万法空无自性,“心不住法,道即通流”,顿悟自心本来清净。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译文

    六祖惠能说:善知识!真正的教法原本没有顿、渐之分,只因人的根性有聪明和愚钝之不同罢了。愚迷的人渐次修行,觉悟的人当下契悟真理。聪明的人和愚痴的人,通过不一样的方法开悟,最终识得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明心见性时,就没有顿悟、渐悟的差别了。所以顿悟、渐悟只是权且设立的假名而已。

    赏析与点评

    上人心猛利,一闻便知妙。中流心清净,审思云甚要。

    下士钝暗痴,顽皮最难裂。直待血淋头,始知自摧灭。

    看取开眼贼,闹市集人决。死尸弃如尘,此时向谁说。

    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段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唐·寒山

    神童遇名师指导,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普通学生十二年才能完成的课程。但对普通学生而言,必须按部就班,先上小学,再读中学,最后才读大学,学习必要的知识。然而,就知识内容而言,神童与普通学生所学并无不同。同理,寒山在此偈中说明,像舍利弗、大迦叶、菩提达摩和惠能等上等根机的人,听闻佛法,当下即悟;而对一般根机的众生则要花费更长时间,甚三大阿僧祗劫(即菩萨由发心成佛的修行期)方能消化、领悟佛所说的法。尽管众生悟道有先与后、快与慢之别,悟道的内容却一样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因此惠能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译文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