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疑问品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这是禅门流行的口头禅,说明参禅用功从起疑情开始。六祖惠能在本品中解答当时学佛人心中的一些疑问,重点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福德与功德的问题。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行善,施得越多,自我越大,离去除我执及身外之物的正法越远。惠能因而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佛家布施的真正目的是去除对自我及身外之物的执着,“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惠能如此讲述的目的只是为了防止我们只修福德而不修功德,福慧双修才是成佛的正途。(2)心净与佛土净的问题。惠能讲心净则佛土净,其目的并非否定西方净土的存在,而是提醒人们不可一味求生净土而忽视了当下之净心,心净才是往生西方必不可少的条件。惠能因而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禅与净土是中国佛教的基本架构,也是两个影响、利益众生最大的法门,禅净融通是宋代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准确理解《六祖坛经》关于净土的主张,对促进禅净融通有积极作用,对破除现实当中自赞毁他的法门之执有积极作用。有法门但无法门之见,是佛法兴盛的表现,也是修行人正信、正解的表现,很值得注意。(3)在家修行与在寺修行的问题。惠能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他并不是劝人不要出家,只是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寺院修行而不重视在家修行之重要。事实上,在任何时代,出家者少而在家者众,这有效地指导了人在家修行,也是佛法兴盛的根本。我们在读这品时一定要圆融,抓住本质,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本品最后的《无相颂》将儒家的伦理道德成功地转化为佛家修行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印度佛教的彻底中国化。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磨(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六祖坛经》内文影本

    译文

    一天,韦刺史为六祖惠能举行斋僧大会。吃过斋饭,韦刺史恭请大师登上法座,自己和官僚、信众们整肃仪容,向大师再行礼拜,问道:弟子们听和尚说法,实在是微妙得不可思议。现在我有些疑问,希望和尚大发慈悲,专门为我们解说开示。

    六祖惠能说:有疑惑就问吧,我自会给你解说。

    韦刺史说:请问大师您所说的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吗?

    六祖惠能回答:是的。

    韦刺史说:弟子听说,达摩大师最初度化梁武帝,武帝问:“朕一生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会有什么功德呢?”达摩说:“实在是没什么功德。”我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希望大师为我解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译文

    六祖惠能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可说。你们不要怀疑先圣前贤的话!梁武帝心存邪见,没有认识真正的法性。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设斋,这只是在求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的人天福报,不可将这福报当作功德。因为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

    赏析与点评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古德

    梁武帝(四六四至五四九)曾向志公禅师询问前世今生事,志公禅师说武帝有一世曾为樵夫,因将自己的箬笠遮盖在佛身上避免雨淋,今生感得君王的果报。也许武帝期盼来生仍做皇帝,不但三次舍身同泰寺,而且一生建寺、度僧、布施不辍,但达摩祖师不仅没有称赞他的“善举”,反而说“实无功德”。梁武帝迷茫,韦刺史等官员也感到不解。其实,从表面看,布施能使贫困者受益,但佛教把布施看成是基本的修行,有其深层次的功能,即去除人们对自我及身外之物的执着。反观梁武帝所布施的财物并非来自自己的俸禄,而是国库的钱财,行善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来生做皇帝。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行善,施得越多,自我越大,离去除“我执”及身外之物的正法越远。故达摩有“实无功德”之评论,当头棒喝,期盼能点醒梦中人。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译文

    六祖惠能又说:明心见性就是功,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有滞碍,常能见到真如本性的真实妙用,这就叫作功德;内心谦虚卑下就是功,外面依礼而行就是德;从真如自性中建立万法就是功,心体远离一切妄念就是德;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功,运用自心本性而无所浸染是德。如果寻求功德法身,只要依此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真是修功德的人,心中就不会轻慢他人,而能普遍尊敬一切众生。

    心中时常轻视他人,我执不能断除,自然不会有功;自我心性如果虚妄不真实,自然没有德。是因为一贯以自我为大,我执太重,时常轻视一切的缘故。

    善知识!时时刻刻、念念之间无有中断就是功,依平常心顺直而行就是德。自我修行本性是功,自我修行身行是德。

    善知识!功德必须在自心本性中识见,而不是通过布施舍予、供养奉侍来求得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有区别的。梁武帝正是不能认识到这个真理,这并非是达摩祖师言行有错误。

    赏析与点评

    据《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记载,在威音王如来时期,有位常不轻比丘无论遇到僧俗贤愚,都会叩头礼拜,并恭敬赞叹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些自爱又自负的比丘认为常不轻比丘行为怪异,给僧人丢脸,更趁常不轻比丘礼拜他们时辱骂他,甚至用棍棒、瓦块、石头等打他,但常不轻比丘非但不生气,反而一边避走远住,一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普通人有一点小成就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心常轻人”,皆因人我不断。惠能认为,这种人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常不轻比丘则不同,他通过修行终于领悟到众生皆有佛性,故能去除我执,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这正是惠能所描述的真修行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布施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行布施时,心中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品,布施后更不存有求福报的念头,心中对施者、受者与施物皆不执着,这种“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才能使人悟入自性本空的境界,获得无上的功德。很显然,梁武帝并没有明白达摩祖师所说的这一层深义。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译文

    韦刺史又问:弟子常常看到出家人、在家人口中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大师为我们解说,念佛是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大师为我们破除心中的疑惑。

    赏析与点评

    《大乘起信论》说,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这段经文揭示了解脱的两种方式:他力与自力。人生存的环境往往不太理想,使人难以安心修道。在这种情况下,佛陀无问自说,讲述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法门,念佛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持名念佛在唐代十分流行,与惠能所主张的靠自力转迷成悟的修行方法有冲突,韦刺史故有此问。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1八邪2,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1 十恶:指能招感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报的十种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huì)、邪见。

    2 八邪:八正道的反面,即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译文

    大师说:请韦刺史用心听!我为你解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舍卫城里,宣说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文中,很清楚地指出,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的世界并不遥远。但如果从事相上来说,西方距离我们现实世界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这十万八千里其实就是象征众生的十恶八邪,因为十恶八邪的障碍,所以便说西方遥远。说西方净土遥远,是针对根器下等的一般悟性之人随相而说;说西方净土很近,是针对根性锐利的上智人随性而说。人的根性确有利、钝之分,但佛法却没有这样的两种分别。因为众生有迷与悟之不同,所以见性就有快、慢之别。执迷的人“着相”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觉悟的人只求净化自己的心,所以佛说:随着自心清净,自然佛土清净。

    赏析与点评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人们以此为依据,坚信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十万亿国土外的西方,这是真实不虚的。但如果只执着西方净土,而不知西方净土与自心、自性的关系,那就是“心外求法”,有违道由心悟的修道原则。惠能针对这一执着,指出往生净土的要诀: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世人心不净而行十恶八邪,生八万四千种烦恼,成为垢土众生。而有智慧的人,从自心入手,逐步去除心中的烦恼。烦恼减一分,清净增一分,智慧长一分。等到心中八万四千种烦恼尽除,清净的心显现,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真相,随缘而行,当下就是净土。从这种意义上讲,惠能的净土观是把人们从心外求法拉回到内心悟道,以心中烦恼的数量决定一个人与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科学而形象,使人容易入手修行。这种教化众生的方法,不但没有否定净土,反而为修净土之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门。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译文

    韦刺史!东方人只要自心清净便不会造罪业;反过来说,即使身在西方,如果心不清净,一样会造罪业(愆)。东方人造罪业,还可以称名念佛祈求往生西方;西方人若造罪业,称名念佛又求往哪一方呢?

    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性,不能领悟净土由自身心中引发,于是发愿往生东方或西方;而觉悟的人到哪里都一样,随处是净土。所以佛说,(只要心中清净),无论你所处何地,都能常得安乐。

    赏析与点评

    《佛说阿弥陀佛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换言之,西方极乐世界并无三恶道,因而缺少使众生造罪的条件,自然不会有愆和罪之说。惠能岂会不知这一最具常识性的佛学知识?!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说西方人只是一种假设,重点还在于劝戒我们东方人不要想东想西,应从踏踏实实地断除自身的十恶八邪做起,自净其意,便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快乐的心境。惠能的一生就是最好的写照。无论是贫为樵夫,还是贵为大师;无论是与猎人为伍,还是与达官贵人相聚;无论是遭人追杀,还是受人尊敬,他都能以随缘的心态,坦然面对悲欢离合、人世炎凉,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皆因他“识身中净土”,已体会到净土的快乐,从而获得“随所住处恒安乐”的无住人生。再譬如说,地藏菩萨常在地狱中看到无数众生在他的帮助下出离苦海,心中无比快乐,地狱对他来说是净土;佛降生到娑婆世界救度刚强难调的众生,娑婆世界就是他的净土。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译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