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疑问品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韦刺史!心中只要没有不善之念,西方极乐世界就离我们不远;如果心中怀有不善之念,即使称名念佛也无法往生极乐世界。

    现在我奉劝诸位善知识,先消除十恶,就等于行了十万里路;再除去八邪,就又走了八千里。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本性,经常使自己行为平坦正直,那么到达西方净土如同弹指间便能见到阿弥陀佛了。

    赏析与点评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在此段经文中并非否定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而是引导人们“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具体方法是,“以人心中烦恼的多寡来决定一个人离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除十恶,即行十万里;除八邪,乃过八千里”。无论念佛还是修行,修道的过程都相似:烦恼少一分,清净增一分;修道的目的相同:一念不乱,念念见性。修行到此时,便能觉悟本性,在弹指之间,就能见到弥陀。这与净土宗提倡的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阿弥陀经要解》完全一致。

    使君!但行十善1,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1 十善:十恶的反面。

    译文

    六祖惠能继续说道:韦刺史只要奉行十善,又何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如果不断灭十恶之心,又有什么佛来迎请接引你往生西方呢?如果悟了没有生灭的顿教大法,亲见西方极乐世界,只在刹那之间;仅称名念佛而不能了悟,重点只放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西方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到达呢?我现在就与大家在一瞬间搬西方极乐世界于眼前,当下就能看到极乐净土。各位是否愿意亲身体会一下?

    众人都向大师行大礼,说:如果在这里能见,哪还需要再发愿往生西方呢?希望大师慈悲为怀,立刻就显现出西方来,让大家都得以看到。

    赏析与点评

    “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惠能在此段经文中并非反对人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引导人们莫向外求,应以一种觉悟的心念佛,对境心不染,念念不住,觉悟远离生灭的“无生顿法”,就可以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与净土相应,你就会恒常住在你自心的净土中。这就是实相念佛。《乐邦文类》也有类似的说法,“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1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1 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

    译文

    六祖惠能说:各位!世上的人,自己的肉身就如同一座城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好比是城门。外面有五个门,里面还有一个意念门。自心好比土地,自性好比国王。国王居于自心这块土地上,自性在,国王就存在;自性离开了心地,国王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自性若在,则身心俱存;自性若离,则身心俱坏。

    赏析与点评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

    ————宋·性空妙普

    我们的肉身如同一座城,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好比是城门,而“意”好比城中的奸细,学道人如同士兵守护一座城池,应不分昼夜防范美色、美声、好香、美味、舒适柔软的感觉等盗贼从眼、耳、鼻、舌、身五门乘虚而入,更要提防城内分别执着的“意”之奸细,以保护城中国王(自性)的安全。当然能否守住城池,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三军主帅的能力,如同增强我们内心的力量,让守卫眼、耳、鼻、舌、身五门的士兵听从内心主帅的指示,当看则看,当听则听,当说则说,当行则行,则一定能守住城池。能战胜自己的心,就能战胜一切!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译文

    要作佛,须向自性中求,千万不要向身外去求索。迷失了自性,你就是众生;觉醒了,你就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就是观音菩萨;有一颗欢喜、平等待人的心,自身就是大势菩萨;能自净其意,自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心地平等正直,自身就是阿弥陀佛。

    一旦生起人、我分别之心,人我之执犹如须弥山障碍正道;心里起了贪欲邪念,就是掀起波涛汹涌的海浪;无明烦恼,就是翻滚的波浪;歹毒害人之心,就是凶猛的恶龙;心地虚伪狂妄,就是扰人的鬼神;常在尘劳中奔波,就如同鱼鳖一般忙碌;心存贪嗔恨,就等于自造地狱;愚痴不化,就等于无知的畜生。

    赏析与点评

    观音不在普陀山,只在人心方寸间。

    修道至诚求真理,西方大道可登攀。

    ————古德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是个大烟鬼。一次,他在一座小城的旅馆过夜。凌晨两点钟醒来,想抽一根烟,不料烟盒是空的。更不幸的是,他冒着大雨找遍了旅馆附近的餐厅、酒吧,一无所获,而他的烟瘾越来越大。最后,他只好依路人的指点,艰难地走向十公里外的火车站去买烟。走了一段路后,他突然反问自己:你有如此疯狂的行为,仅仅是为得到一支烟?你竟然被一支烟所主宰?如此反思,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遂毅然戒烟。

    一个人若被妄念控制,便苦恼丛生,因此,自性迷即是众生,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修行的过程,就是修正自己的妄念,产生慈、悲、喜、舍之善念。正念一旦主导一个人的思维,便是成佛之因。《六祖坛经》因而说,“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从这种意义上,成观音、成佛,还是成畜生、地狱众生,全在一念之间。惠能因而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

    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译文

    善知识!时常奉行十善,天堂便在眼前;去除人、我分别,自大的须弥山轰然倒塌;熄灭贪嗔痴心,生死苦海就会枯竭;烦恼不生,海面的波浪就会平息;去掉毒害之心,鱼龙便会绝迹。自己心中的真如觉性自然就会放大光明,外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染,可冲破困惑六欲诸天的贪爱、喜、怒、哀、乐等情欲;内照自心本性,即能灭除贪、嗔、痴三毒,应该堕入地狱受苦的罪业也顷刻除尽。如此内外通明透彻,就如同清净的西方极乐净土一样。如果不作这样的修行,又如何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呢?

    大家听了六祖惠能的开示,洞然明白,照见自性,于是向六祖恭敬顶礼,同声赞叹说:好极了!

    又高唱道:但愿天下众生,听闻此法后都能立即觉悟。

    赏析与点评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入楞伽经》

    上文重点论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本段具体说明如何化解人们当下身心的烦恼,明心见性。惠能借用《入楞伽经》的理论,说明心本清净,被贪嗔痴等自私的思想污染后,产生种种分别,起惑造业,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即人见闻觉知之性)中。佛家把第八识称为藏识海,又叫真如海,是宇宙的本体。它如大海一样,一遇风力鼓荡的外缘,其水便兴起了激湍的七识波浪,变现出整个物质世界。修行的方法因而很简单,“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要去除人们当下身心的烦恼,必须学会自性内照,反求诸己,去除执着,熄灭贪嗔痴三毒,自净其意,“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当下即是西方,现生即到极乐净土。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译文

    六祖惠能说:善知识!如果想修行学佛,在家修道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出家住寺。在家人如果能够依法修行,就好像东方人心地善良;出家住寺不能依法修行,就好像西方人心地不善。只要内心清净,就是自性的西方极乐世界。

    韦刺史又问:人在家应如何修行呢?希望能给我们教化指授。

    大师说:我给大家说一个《无相颂》,只要依照这个颂修行,就好像经常与我在一起。如果不依照这个颂修行,即使剃度出家为僧,在修道上又有什么益处呢?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译文

    颂词说:

    心地平等何须烦劳持戒?行为正直哪里还用修禅?

    知道报恩就能孝养父母,明白义礼就能上下相怜;

    懂得谦让就能尊卑和睦,能够忍辱就能制止众恶。

    若能如钻木取火般勤修,污泥之中定能生出红莲。

    苦口的常是治病的良药,逆耳的必是利行的忠言。

    改正过失必定能生智慧,维护短处必定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译文

    日常生活中常利益他人,成道不是只有布施钱财。

    菩提只需要向内心寻觅,何必徒劳向外求取玄妙?

    听我说偈之后依此修行,西方极乐净土就在目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都要依照偈颂修行,各自识见获取本性,直截了当成就佛道。时间不会等待人的。大家就这样先散了吧,我这就回曹溪山了。大家如果有疑问,可以到曹溪问我。

    当时,韦刺史、官员以及法会中听讲的善男信女们心开意解,有所领悟,对六祖惠能的教法深信不疑,无不遵守奉行。

    赏析与点评

    心中不平,行为才会不端正,需要以持戒来规范人的行为与语言。如果一个人心中清净,则行为端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这种境界的人,不是不修禅、守戒,而是不需要刻意在修禅程序与守戒形式上花功夫。更重要的是,惠能推崇心戒,认为自净其意是戒律的最高原则,因而有“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之说。同样,惠能创造性地吸收和转换了知恩报恩、忠孝仁义、谦让忍和、自强不息、从善如流、改过自新等儒家关注现实人生的伦理规范,并运用到佛教的修行中来,告诫人们以此修行,离西方极乐世界便不远了。这标志着印度佛教的彻底中国化,为禅宗在后世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