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品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菩提达摩以《楞伽经》印心(《景德传灯录》),该经中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思想一直是禅宗的核心元素。然而,自三祖僧璨起,禅宗逐渐传三论宗盛行的南方地区,般若性空的思想越来越受到禅门的重视。到了五祖弘忍时期,《金刚经》成为禅修者必学之佛经。在本品中,六祖惠能以当下这一念,巧妙地将《楞伽经》的“自性清净”思想与般若经典中的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结合在一起,以“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等教法,阐释禅修的关键是当下一念的转迷成悟,“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切佛法都在人自心之中,“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以此来展示顿教法门的宗旨:在自心之中当下顿见真如本性。

    次日,韦使君请益1。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1 请益:本为《礼记》、《论语》中的用语,即学人请示老师教诲的意思。在佛教中,多指弟子受教后,就尚未透彻明白的地方,再进一步向老师请教,称之为请益。

    译文

    第二天,韦刺史请六祖惠能继续讲法,大师于讲坛上就座,对大家说:让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念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又说:善知识!菩提般若智慧,世人本来都有,只是由于自性蒙昧迷惑,而不能自我开悟,必须借助极富有智能的大善知识开示引导,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大家应该知道,不论愚人还是智人,大家的佛性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因为迷、悟之不同,所以才有了愚人和智人之分。

    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让大家各自得以开发智慧,用心仔细倾听,我来为你们讲。

    赏析与点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东坡

    苏东坡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忽有省悟,因而作“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以上偈颂描述的是参禅前的境界,人在连绵起伏的深山中,醉心于青山绿水,怎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同样,人在红尘、官场中,被名、利所包围,沉迷于滚滚红尘中的财色名食睡,怎能看透人生真相?!“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上飞来峰的感受是,人站在山的最高峰,浮云遮不住我们一睹全山风貌的目光;同样,一个人在名师的指点下,境界到达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宇宙人生的本质,即“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1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1 万劫:世界经历成、住、坏、空一万次所需时间,表示时间极长。

    译文

    善知识!世人一天到晚口说般若,却没有意识到自我本性中本有的般若智慧。就如同饥饿的人,口中论述各种美食,却不能解决饥饿问题。同理,如果整天只是口说般若空理,而没有实践,虽历经万劫,也永远不能明心见性,终究无法受益。

    赏析与点评

    一天,苏格拉底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时,都会停下来晃动手中的苹果,并提醒学生集中精力观察,专注空气中有何气味。学生一一嗅过苹果后,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举起手中的苹果问:“苹果是何味道?”学生一一举手,有的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有的说,甜甜的,是苹果的味道。只有一个学生一脸迷茫,怀疑自己的嗅觉出了问题。苏格拉底一脸严肃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对真如、自性、般若、实相、涅盘、菩提、法身、本性等名相,不少人越学习越有兴趣,越研究越着迷,觉得佛法义理博大精深,妙不可言。其实,佛教的名相如同苏格拉底手中的假苹果,一个人无论如何研读,也无法体会其中之味。见不到万法空之本性,又如何能从中受益?因此,惠能说:“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译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是用大智慧度到彼岸。这必须要从内心去悟证,而不是口头上说就行了。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一切将如同梦幻泡影,如露如电,空说般若而无所得。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心口一致,相互契合,就能觉悟到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就是佛,离开自性无别佛。

    赏析与点评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谈论说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看菜谱单不等于会炒菜,看“游泳大全”并不等于会游泳,谈经论道不等于悟道。了知般若智慧,并不等于拥有它。“知”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知(学)的目的在于行(习),行是知的归宿和落脚点,知行同一方近于道。只有做到了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拥有般若智慧。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1,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1 虚空: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佛教中往往以虚空譬喻广大无边。

    译文

    什么叫“摩诃”呢?“摩诃”意译为“大”,指菩提心量广大无边,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嗔怒喜乐、是非善恶、头尾等对待分别。一切诸佛国土,都如同虚空一样。世人的灵妙真如本来也是空无自性,并无一法可得。推而广之,我们的自性真如,也是如此,广大无边,无形无相,真空妙有。

    赏析与点评

    有一天,宋太宗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他们边喝边聊,两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他们越比越来劲,干脆斗起嘴来,完全忘了在皇帝面前应有的君臣礼节。侍卫在旁看着觉得实在不像话,便奏请宋太宗,要将这两人抓起来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宴,派人分别把他俩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他俩都从沉醉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样子,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广的是胸怀。胸怀有多宽广,取决于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宋太宗对臣下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的话是酒后狂言,心中自然无事,宽恕臣下也是自然的事。同理,一个人若能悟入空性,了知喜怒哀乐、是非善恶皆无固定不变的自性,何事放不下?!心胸自然会像虚空一样宽广。惠能因而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1。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2,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1 无记空:如同土木金石一般对善、不善皆不辨不知,空无一物。

    2 须弥诸山:佛教的宇宙观主张,三千世界为一佛的化境,以须弥山为中心。

    译文

    善知识!不要听我谈论空,便又执着于空。修禅的第一要务就是不要执着于对空的追求;如果一味什么也不想,虽无善恶分别,但又落入虚妄的无记空了!

    善知识!世界虚空,却能包含万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所有的大海、须弥山及其周围的山,都全部含纳于虚空之中。世人的妙性真空、含藏万法也是如此。

    赏析与点评

    为了尽快成佛,一休和尚独自一人“空心静坐”,对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人和事都毫无兴趣。他的师父对此十分担忧,便领他出寺散心,天快黑的时候才一起回寺院。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了寺外。一休只能独坐在门外,苦思冥想师父的用意。天色愈来愈暗,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岗,树林、小溪、野花、小鸟慢慢地消失在夜幕中。

    这时,寺门打开了,师父开口问:“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

    一休回答道:“全黑了,什么也没有。”师父坚定地说:“不,外面的清风、树林、野花、小草、小溪,都还在,一样不少。”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一休苦修静坐,是“空心静坐”,已“着无记空”。其师及时点醒他,通过禅修生般若空慧,其目的不是刻意让心完全“空”掉,去追求空无一物的虚无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而是“空”去我们对身外之物、名相等的执着,进而远离空有、断常二边之见,领悟“真空不碍妙有”的道理,契入中道实相。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译文

    善知识!自性能含藏一切万法,这就是大。万法就在个人的自性之中。如果看到一切人的善与恶,都能够不生取舍之心,也不被沾染,不起执着,此时心境朗照如同虚空一样,就名之为大,所以称为“摩诃”。

    赏析与点评

    颜渊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还是有点不明白,请孔子解释得详细一点。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六祖惠能有高招,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不取不舍,不等于说我们没有看见,更不是不去辨别善与恶,而以般若之智参透是非、善恶,了无自性,实无一物让人们去执着。这样,我们的心胸就如同虚空一样宽广。这就是摩诃之本意。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1故。

    1 邪见:因不信因果,认为恶不足畏,善亦不足喜。

    译文

    善知识!执迷不悟的人终日只会口头说“空”,觉悟的智者则用心体悟“空”义。还有一种迷而未悟的人,弃绝思考,死心静坐,不思一物,自以为这就是“大”。这一种人,不能与之讲说摩诃般若之法,因为他们已经落入了邪见的谬误。

    赏析与点评

    六只蜜蜂和同样数目的苍蝇被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瓶子平放,瓶底朝向窗户。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直到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结果无论如何努力,也逃不出悲剧的命运。同样,有些修道人如同蜜蜂一样,认定通过“空心静坐”,断绝一切念头(百无所思),是通往成佛的光明大道。岂不知这种思维早已落入空见中,越努力越苦,越苦他越坚持,且带有几分悲壮。这都是邪见引起的恶果。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1。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1 法界: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各守其不同的界限,因而能成为人们意识所缘之境。

    译文

    善知识!心量就像虚空一样,周遍整个法界,宽广无比。禅修时必须明明白白地观照每一个念头,运用它时能清清楚楚地了知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皆含藏于一心中,而一心能衍生万法。若能领悟这一点道理,你就能够来去自由,心体无滞,没有障碍了。这就是般若智慧。

    赏析与点评

    商纣王在刚开始请工匠用象牙为他制作筷子的时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表示担忧:既然你使用了稀有昂贵的象牙做筷子,与之相配套的杯盘碗盏必然会换成用犀牛角、玉石打磨出来的精美器皿,而且山珍美味才有资格放入这样昂贵的器皿。紧接着,在尽情享受美味佳肴之时,你必然会换上一套又一套的绫罗绸缎,并且住进雄伟的楼阁之中。如此,奢靡之风没有休止。

    事实上,纣王因当初一念虚荣,只用了五年光景就一步步演变到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地步,最后终于被周武王剿灭。这就是惠能所说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为一心,分妄心和净心两种。妄心演化出一个人千差万别的行为,招来相应的感受果报;而觉悟般若性空的清净心则会善用世间一切法而不执着,衍生出种种善法,引导人通往成佛之路。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1,不行小道2。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3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1 心量大事:开发真如心量,是转迷开悟的大事。

    2 小道:指空心静坐等。

    3 唐言:中国话。六祖是唐朝人,唐时人所译语,故称唐言。

    译文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慧,都是从自性中生出来的,而不是从身外得来的。千万不要错用了心思!这就叫作真性自用。自性清净了(一真),万法皆真如(一切真)。开发真如心量,是转迷开悟的大事,不要在空心静坐等小道上白费功夫,更不要整天口中说空,而心中不修真空之行!这就好像一个平民百姓,自称自己是国王,终究不是真的。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识!什么叫作般若?“般若”是梵语,汉译为“智慧”。在日常的一切处、一切时中,念念都不痴迷愚昧,而能常以智慧观照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就是般若行。一念无明愚痴生起,就尽失般若;一念转迷成悟,就能生出般若。世人愚迷不悟,无法见到般若智慧。虽然嘴上谈论般若,心中却时时愚迷不悟;虽然常常自称自己在修行般若,念念说空,却不认识真空的道理。般若智慧没有形相可说,智慧心就是无形无相而又不落断灭的般若实相。若能作如是理解,就称为般若智。

    赏析与点评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唐·无尽藏

    无尽藏比丘尼翻山越岭,参访名师,期盼获得般若智慧(寻春),却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回到住处,无意间看到窗前梅花盛开,春意盎然,当下领悟到,只要留心观察,春天无处不在,哪里需要跋山涉水寻求?同理,明心见性这等大事,根本无法通过“空心静坐”追寻得,而应从内心去觉悟。因为般若空慧如同溶解于水中的盐,它无形无相,眼睛看不到它,嘴巴讲不出它,但它无处不在,用心就可以感知它。正如六祖惠能说:“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译文

    什么是波罗蜜?这是印度语,汉译为“到彼岸”,其义为“断绝生灭”。心若执着身外之物(着境),生灭的心念就会产生,如同水中波浪起伏不定,这就叫作“此岸”;心若不攀缘外境,好比流水畅通无碍,生灭便无由现起,就叫作“彼岸”,所以叫“波罗蜜多”。

    赏析与点评

    有个老人用心栽种了许多精美盆景,人见人爱。一天,他要出远门,走前交待儿子细心照顾这些盆景。儿子在浇水时一不小心碰倒了花架,不少盆景被打碎,儿子非常害怕,准备等父亲回来后接受处罚。可老人知道此事后,不但没有责备儿子,反而说:栽盆景是用来欣赏和美化家里环境的,不是为了生气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心爱之物受到损坏,“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恼怒之心随之而起。结果是损坏东西的人受到责罚,自己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烦恼的“此岸”;对于智者,了知事物本来生灭无常的本性,心爱之物受到损坏时,正确对待生命中的得失,“离境无生灭”,了无牵挂,绝不会去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解脱的“彼岸”。由此观之,“此岸”与“彼岸”并非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是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区别取决于你“着境”还是“离境”。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1。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2即佛,烦恼3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1 真性:不妄叫真,不变叫性。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人本具之心体。

    2 凡夫:未见四谛之理而平庸浅识之平常人。

    3 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贪、嗔、痴等不健康的思维能扰乱有情的心智,使有情的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

    译文

    善知识!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即使正在口念时,心中都会产生妄念和是非之心。念念心行,才是真实不虚的真如法性。觉悟此法,就是般若法;如此修行,就是般若行。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即与佛平等无异。

    善知识!众生是未觉的佛,烦恼与菩提,并非绝对对立。前念心迷而心随境转,就是凡夫;后念心悟境随心转,当下就是佛。前一念执着于外境,就是烦恼;后一念不被身外之物所左右,当下就是菩提。

    赏析与点评

    有个失恋的人在公园里因为不甘而哭泣。一位路过的哲人不但没有安慰她,反而笑道:“你不过是丢弃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却损失了一个爱他的人,他的损失要比你大得多,你还有什么可恨的呢?不甘心的人应该是他才对。”

    世间的爱与恨、苦与乐、得与失、是与非、正与邪、好与坏、烦恼与菩提、地狱与天堂、凡夫与圣贤绝对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时间很短,短到一念之间;转化的关键是转迷成悟:一念迷,万念俱灰,凄凄惨惨,苦海无边,而成为苦恼众生;一念悟,海阔天空,快快乐乐,欢喜自在,而成为解脱的觉者。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1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1 无住:万物随缘而生,无自性,心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自由无碍。

    译文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上、最第一位佛法。它随缘而起,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法中生出的,大家应当运用这个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这样来修行,一定能成就佛道,将贪、嗔、痴三毒转化为戒、定、慧三学。

    赏析与点评

    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

    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大智度论》

    《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苦”是指人内心负面情绪的煎熬,而“厄”是来自身外困境的逼迫。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但根源是同一个,因我执而产生的贪嗔痴等不健康的思维。如何通过修摩诃般若波罗蜜化解人生的苦厄呢?惠能以“五蕴皆空”的理论作诠释:所谓的“我”只不过是物质元素(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识)的组合体,并无永恒不变的实体。以智慧如此观照,便能在遇到让人烦心的人与事时不贪不嗔,“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清净的真如本性便显现出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世诸佛都是觉悟般若空性而成佛作主的。六祖惠能因而说,“三世诸佛从中出”。从这种意义上讲,般若是佛真正的母亲,诸佛般若生!

    善知识!我此法门1,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2。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3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4成佛道。

    1 法门:修行者治学方法、做事风格与入道的门径。

    2 无念:无妄念。

    3 真如:真,真实不虚妄;如,不变其性。遍布于宇宙中真实的本体,如如不变。

    4 见性:见自本性。

    译文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能由这个无上般若智慧生出八万四千智慧。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针对由于世上的人原本有八万四千烦恼。如果没有烦恼覆盖我们清净的本性,智慧便能时常显现,念念不离菩提自性。悟到了这个法门的人,自然没有妄念,没有思量、执着,不起诳妄颠倒,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能来观照事物,对一切诸法不执着也不舍离,这就是见性成佛。

    赏析与点评

    病症有多少种,医生便会对症研制出相应数量的药方;计算机病毒有多少种,专业人员便会依此开发出相应数量的杀毒软件。同理,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佛陀对其施教,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这些法门看起来繁多,其实皆从般若心智中流出。所以惠能说:“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1,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2,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1 阎浮提:盛产阎浮树之国土,专指印度,泛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