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行由品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一个家境贫寒的樵夫,却成了万世敬仰的宗师;一个劈柴舂米的下人,却深得五祖弘忍的赏识,密传衣钵;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说出了一部影响全人类的智慧宝典《六祖坛经》;一个刚离开猎人朋友的“俗人”,却让一代高僧印宗大和尚心甘情愿地拜他为师;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农民,却说出“道由心悟”的真知灼见。创造这些传奇的主人翁就是六祖惠能。他在本品中为我们揭开一生的传奇谜底。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译文

    唐高宗仪凤二年(六七七)春天,六祖大师从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南华山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入寺,礼请六祖到城里的大梵寺讲堂演说佛法大义,广开大众进入佛门的因缘。六祖登座说法,闻法的人有韦刺史及随行的三十多位官员、三十多位儒家学界领袖,还有一千多名出家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信众人,大家一齐向大师行礼致敬,希望聆听大师演说佛法的精要。

    赏析与点评

    《六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作中唯一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它仿效佛经的格式,一开头用简略的序语,交代六祖说法的缘由、时间、地点、听众等必要条件。依据洪修平、孙亦平考证,惠能四十岁(六七七)时离开广州法性寺,来到曹溪宝林寺,传授明心见性的顿教禅法。当时政界高官、学界领袖、僧俗信众,都来听六祖说法。可见当时惠能的威望之高,唐朝各界人士追求人生真理何其恳切!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大唐之所以兴盛,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精神上的富足。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1菩提2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1 善知识:能教世人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

    2 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是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的智慧。

    译文

    六祖惠能对众人说:善知识!觉悟真理之心,人人本具,清净无污染。我们只要用好这颗觉心,就可以直接成佛。各位善知识!请先听听我求法得道的因缘和经历!

    赏析与点评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也不刻。

    无一滴灰泥,无一点颜色。

    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

    虽然是一躯,分身百千亿。

    ————契此

    佛陀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人人本具的菩提自性,不需要人为的修饰,不雕不刻,不塑不装,“体相本自然”;它如同纯净的水,清净无染,如同明镜,能映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若悟此道,只要运用人本有的这颗清净心,明心见性,一悟便佛地。所以,六祖惠能升座说法,开宗明义,点出《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觉悟菩提自性是成佛的基因,人人本具,成佛的快慢,取决于人在觉悟自性上如何下功夫。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禅宗宝典《六祖坛经》

    译文

    我的父亲,原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后来被降职流放到岭南,才成了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的百姓。我自幼很不幸,父亲很早就离开人世,留下孤儿寡母,移居到南海(今属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由于家境贫寒,我每天只靠卖柴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赏析与点评

    惠能因三岁丧父,很早就承担起了支撑家庭的重担,他以砍柴为生,侍奉老母,可见他是一个孝敬母亲的孩子,暗含《六祖坛经》受中国孝道文化的影响,成为该经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惠能因家贫而以卖柴为生,说明他自幼不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了目不识丁的樵夫。惠能以此现身说法,阐释禅学的核心要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悟性高低,与学问水平并不一定成正比。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1。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2来。其寺是五祖弘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1 开悟:开启人本有的智慧。

    2 东禅寺:位于湖北黄梅县西南,为禅宗五祖弘忍的道场。

    译文

    一天,有一位客人买柴,嘱咐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后,我得了钱退出门外时,就见到一位客人正在诵读佛经。我一听那位客人所诵的经文,心里顿时豁然开朗,于是问那位客人:请问您诵念的是什么经?

    客人说:《金刚经》。

    我再问他:您从哪里来?如何才能得到这部经典?

    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那是五祖弘忍大师住持教化的道场,门下弟子达一千多人。我就去东禅寺拜五祖弘忍为师,听闻领授了这部佛经。弘忍大师常常劝诫僧信众,指示只要依《金刚经》所讲的去修行,自然就能够见到自己清净的本性,当下就能了悟成佛。

    赏析与点评

    从初祖达摩(一作“达磨”)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以《楞伽经》为禅宗印心的依据;四祖道信以《文殊般若经》为印心的依据;五祖弘忍(六○一至六七四)以《金刚经》为印心之经典,创东山法门,普劝僧俗读诵此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惠能在卖柴时偶然听到人诵读《金刚经》,心有所悟,成就他求道的因缘,暗示了南宗禅法与般若系《金刚经》的渊源。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译文

    我听了客人的这番话,也想去参拜五祖。由于过去结下的善缘,一位客人给我十两银子,嘱咐我用来安顿老母,充当其衣食生活之所需。然后,他就叫我安心去黄梅县东禅寺,参拜五祖大师。

    赏析与点评

    《孝经》把世间孝道分为三个层面: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惠能自幼砍柴挣钱,赡养老母;远行求道前又想方设法安顿好母亲,使她衣食无忧。这完全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一个层面,“始于事亲”。惠能听闻《金刚经》,毅然远行求法,又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三个层面,“终于立身”。惠能经过十八年的求道磨炼,出来弘法,安抚人心。符合儒家孝道的第二个层面,“中于事君”。惠能的一生,是孝道的写照,佛、儒两家的思想通过孝道,完全兼容并存于《六祖坛经》,显示唐朝时期外来的佛教与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的融合,是禅为中国化佛法的特色和表现,也成为《六祖坛经》被国人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1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2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1 佛性:觉性,成佛之可能性。《涅盘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2 和尚:以和为尚、德高望重之人,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的尊称。

    译文

    我安置好老母亲后,辞别母亲,不到三十天的时间,便抵达黄梅,见到了五祖弘忍大师,并向他致礼参拜。

    五祖问我: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想求些什么?

    我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师父,只求作佛,别无他求。

    五祖用怀疑的口气问我:你是岭南人,又是一个身犯杀戮重罪的野蛮人(獦獠),还能成佛吗?

    我说: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分别,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分别。我这个獦獠之身虽然和大师不一样,但是个人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五祖还想和我继续交谈下去,但看到众多弟子围在左右,便吩咐我随同大家一起劳动、生活。

    赏析与点评

    《大方便佛报恩经》说:“我等宿世造何恶行……为田獦鱼捕。”依据佛教的观点,以狩猎为生、猎取人头与咽食人肉为习俗的“獦獠”,罪大恶极,接近于断绝善根的“一阐提”,他们是否仍有佛性?这关系到能不能成佛的大问题。所以五祖弘忍有针对性地发出疑问:“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毫不犹豫地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包括“一阐提”,只要遇善知识的启发,一念向善,便能迈上成佛大道。这种佛性论的思想直接继承了《楞伽经》、《涅盘经》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让解脱的大门也向恶人敞开。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惠能退后院,有一行者1,差惠能破柴踏碓2。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堂前,令人不觉。

    1 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泛指修佛道之人,专指在寺内帮忙做杂务的带发修行者。

    2 碓:发明于西汉,是去秕、脱壳的粮食加工工具。

    译文

    惠能说:我曾经问大师:弟子自心常常涌现智慧,不离自性,这就是福田。不知大师还有何更重要的事要我去做?

    五祖说:想不到你这獦獠禀赋如此之高!你不必多说了,先到后院干活去吧。

    我退下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叫我劈柴、舂米,就这样,我一连干了八个多月。有一天,五祖看似不期而遇地见到我,便说:我知道你的见解很可用,恐怕遭恶人嫉妒而被加害,所以那天没有与你深谈,你明白我的用意吗?

    我回答:弟子也知道师父用心良苦,所以从来不敢到法堂请教,以免引人生疑。

    赏析与点评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赵朴初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七七八至八九七)是一位寿星,活到一百二十岁。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禅。赵州禅师问:“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向他问禅,赵州问他:“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这时,身边的院主好奇地问:“怎么来与不来的人,您都让他们吃茶去呢?”赵州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你也吃茶去!”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普通老百姓家中最常见之物,赵州禅师以“吃茶去”引导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入手,学会专注,体会禅味。赵朴初居士对此深有体会:豪饮七碗能领受茶的最高滋味,而一壶全饮则得到茶中真趣;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读、持诵千百条高僧的悟道偈语,还不如放下一切,专心领受那茶中之禅、禅中之茶。引申开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学会专注于当下所做之事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睡觉吃茶、一举一动,学会“心专一境”,禅味自在其中。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1之性,各作一偈2,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3,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4,亦得见之。

    1 般若: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

    2 偈:译为“颂”,略似于诗的有韵唱词,不问三言四言乃至多言,通常四句一偈。

    3 衣法:在禅宗传承中,内传心法以印证宗门的佛心宗旨,外传袈裟以表示传正法之信证。

    4 轮刀上阵:指上阵作战,舞刀飞转如旋转的车轮一般。

    译文

    有一天,弘忍大师召集所有的弟子,说:我经常提醒你们,“世间的众生在生死苦海里沉沦,如何解脱生死,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你们整天只知持戒修善追求人天福报,而不知修慧,脱离生死苦海。自己本有的佛性如果迷失了,做功德、求福田又哪里能救你们脱离苦海呢?”你们各自回去,运用自己的智慧观照本心自性,各自做一首悟道偈来给我看。如果有谁能悟得佛法大意,我就传付衣法给他,他将成为第六代祖师。大家赶快回去做,不得迟慢拖延!费心思考分析是没有用的,觉悟自性的人,一言之下自能得见。这样的人,即使在战场上将刀挥得如轮子飞舞,也能于言下立见自性。

    赏析与点评

    宋代严羽在其著作《沧诗浪话》中以“禅喻诗”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其意为,一首好的诗,绝不应是逻辑的论证、概念的展示。同理,对真理的领悟,也应是当下直悟,超越逻辑。故弘忍云:“思量即不中用。”若心有所悟,刀光剑影之间也能悟入真理。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1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2,现为教授师3,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4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1 澄心:使心绪澄静平定,集中凝虑。

    2 上座:指年长德高、统督寺内僧众之长老。

    3 教授师:给受具足戒的僧人教授有关行住坐卧等威仪、规矩的老师。

    4 依止:依赖有学、有修、有德之人而安住。

    译文

    众人听了五祖的吩咐后,退回住处议论道:我们这样的人,没必要花费心力来作偈。因为即使呈了偈子给大师看,又有什么用呢?神秀上座现在是教授师,第六代祖师之位一定是他的;我们这些人冒昧作偈,只是白白浪费精力罢了。大家听了这话,都打消了作偈的念头,都说:我们以后追随神秀禅师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呢?

    神秀也暗自在想:大家都不作偈呈交大师,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所以我必须作偈呈送给和尚看。如果不作偈呈交,五祖大师怎么知道我对佛法的见地深浅呢?我作偈呈交五祖的用意,如果是为了印证我所学之法,那就是善的;如果是为了获取六祖的位子,那就是一种恶行。这和一般处心积虑地贪图圣位的凡夫心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我不呈偈请和尚印证,终究不能得法。这件事实在是教人为难!教人为难啊!

    赏析与点评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神秀因多闻而担任五祖座下的教授师,众人因此而认定神秀理应继承五祖衣钵。这正是知识的力量!然而,有知识不等于有智能,知识在为神秀带来荣耀的同时,也为他身心发展带来沉重负担,令他活得比常人更敏感,因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求法即善,觅祖即恶”。

    神秀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1卢珍画『楞伽经变相』2及『五祖血脉图』3,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1 供奉:官名。唐朝时,凡擅长文学、美术或其他技艺的人,得延聘于宫廷内,给事左右,封为“供奉”。

    2 楞伽经变相:将《楞伽经》要义绘制成图画。

    3 五祖血脉图:据初祖达摩至五祖弘忍传法之谱绘成的图像。

    译文

    五祖大师的法堂前有三间走廊,原本是用来供奉卢珍所绘的《楞枷经变相》和《五祖血脉图》等画,以便流传后世,受人供养。神秀作好偈以后,好几次想呈送给五祖,一走到大堂前,就紧张得心中恍惚,全身流汗,犹豫不决。就这样前后经过了四天,十三次想呈送自己所作的悟道偈,但始终没有勇气交上去。

    神秀心中就想:不如把所作的偈写到法堂前走廊上,等五祖偶然看到,如果他称赞这个偈好,我就出来向五祖大师致敬行礼,说明这是我神秀作的;如果说不好,那只能怪自己白白在山中修行这么多年,空受众人恭敬礼拜,还修什么道呢?

    赏析与点评

    据说爱因斯坦被带到他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办公室的那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

    “为什么要大的?”

    “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

    学富五车的神秀,始终无法将对名利之心的执着扔进垃圾箱,患得患失令他心神不宁,在境界上早已输给“心无一物”的惠能了。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五更。

    译文

    于是,就在当天夜里三更时分,神秀不让别人知道,悄悄地走出房门,自己掌灯,将作好的悟道诗写在南廊的墙壁上,以展示他对佛法的见解。偈颂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写完,便回到自己的房中,全寺上下都不知道这件事。神秀又想:明天五祖看到偈后,如果心生欢喜,就说明我与佛法有缘;如果不好,自然是我自心仍迷,前世罪业太过深重,所以不该得法。五祖的圣意实在是难以揣测啊!

    神秀在房中左思右想,坐卧不安,一直折腾到五更时分。

    赏析与点评

    常为菩提树浇水、施肥、修除旁枝,它才能茁壮成长;我们的身、口如同菩提树,应常以“持戒”来修正我们的一言一行,使之合于规范。同样,我们的心原本如同明镜台一样明亮,应以“修定”来清除我们灵魂深处的私心、杂念等尘埃,保持本性的清净。神秀修道方法的要点是“时时勤拂拭”,主张修行要循序渐进。这种渐悟式的修行方式,对普通根基的修道人十分适合。然而,神秀将身、心比作菩提树与明镜台,尘埃比作烦恼,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仍在有分别的心境上下工夫,于惠能“无住生心”的顿悟法门仍有一段距离,因而失去继承五祖衣钵的资格。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译文

    其实,五祖早已知道神秀还未真正入道,尚未见到自性。

    天亮后,五祖请来供奉卢珍,到南边廊下,准备请他绘制壁画,猛地看到神秀书写的这个偈颂,便对卢珍说:供奉!不用再画了,劳驾你远道而来。佛经上说:“凡是一切有形体相状的东西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就留下这首偈,让人们念诵持奉。如果有人依照这个偈颂去修行,可以避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依照这个偈的道理去修行,也能获得很大的利益。于是五祖告诉弟子们,应当对偈焚香恭敬礼拜,大家只管念诵这首偈颂,就可以见到自性。

    弟子们依照五祖大师的话去念诵这个偈,都赞叹说:很好!

    赏析与点评

    木马等病毒入侵计算机后,轻则丢失文件,重则使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转;同理,贪、嗔、痴等心灵的病毒入侵人心后,使人产生种种不清净的杂念、妄想,严重影响生命的轨迹。修行如同开启计算机的杀毒软件,以戒去除不如法的行为,以定去除心中的妄念,引发智慧,走上成佛大道。这是神秀修法的精髓。所以五祖弘忍说,“依此偈修,有大利益。”然而,这种修行仍处于有烦恼可断、有佛果可成的有相阶段。依据《金刚经》,烦恼与佛果等世间名相皆是虚幻不实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悟此理,才能明心见性。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1;于一切时中2,念念3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1 不生不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作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作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

    2 于一切时中: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时间,泛指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

    3 念念:刹那,极其短暂之时间。

    译文

    五祖当天夜里三更时分把神秀叫进法堂,问道:那首偈颂是你写的吗?

    神秀回答道:确实是弟子所作,不敢奢望求取第六代祖师的位置,只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是否有一点智慧?

    五祖说:你作的这个偈子,还没有见到自性,只是门外汉一个,还没有登堂入室。依照这样的见解,要想获得至高无上的觉悟,是不可能的。所谓无上的觉悟,是必须当下识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于任何时候,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真心本性,了知一切事物现象相互融通无碍,只要能认识真如自性(一真),自然一切法皆真实不虚,一切的境界自亦如如不动而无生无灭(一切真)。这如如不动之心,就是离绝人我、法我二执而显现的真实性。如果有了这样的见解,就是体证无上觉悟的本性。你且回去思考一两天,再作一偈送来给我看,如果你的偈能入得门来,我就将衣钵传给你。

    神秀向五祖行礼后退出来。又过了几天,神秀仍然作不出新的悟道偈,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在梦中一般,行住坐卧都闷闷不乐。

    赏析与点评

    神秀在其悟道偈中认为,持戒可以清净我们的身体,使之如菩提树一般健康成长;修定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如同时时刻刻清除落在明镜上的灰尘,不受污染,而得明心见性。很显然,神秀的偈颂仍处于随因缘变化而有所得的层次,与毕竟空中无一法可得的层次仍有一段距离。五祖弘忍因而有如下评论: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复两日,有一童子1,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2!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偈前礼拜。

    1 童子:对寺院中尚未正式出家少年的称呼。

    2 上人:智德兼备之人,此处是惠能对童子的尊称。

    译文

    又过了两天,有一个童子,从舂米的房间前经过,口中唱诵着神秀所作的偈。我一听就知道,这首偈还没有见到本心自性。虽然我不曾正式蒙受点化指导,但心中早已领悟到佛法大意。就问童子:你念的是什么偈啊?

    童子说:你这獦獠有所不知。五祖弘忍大师说:“脱离生死苦海是亟待解决的人生大事。”大师要传授衣钵和教法,所以命弟子们各写一偈呈给他看,谁悟得佛法大意,就传衣钵给他,让他成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弘忍大师教弟子们都念诵这首偈,并说:“依照这首偈修行,可以避免堕入恶道;依照这首偈修行,可得大受益。”

    我说:我也要念诵这首偈,为来生结缘。上人!我在这里踏碓舂米,已经八个月了,从来没有走到堂前,希望上人能带领我到偈前去礼敬膜拜。

    童子引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3,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4。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3 别驾:官名,汉代设立,为州刺史的佐史。因随从州官出巡辖境时,别乘驿车随行而得名。

    4 没意智:愚钝、没有智慧。

    译文

    童子便带我到偈前去礼拜。我说: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一遍。

    当时,有位叫张日用的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别驾在场,便高声诵读了神秀的偈。我听了以后便说:本人也有个偈子,麻烦你代为书写一下。

    张别驾说:你也要作偈子?真是稀罕事呀!

    我对张别驾说:想要参习无上的菩提觉道,就不能轻视初学佛法的人。下下等的人也会有上上等的智慧,上上等的人也会有愚钝没智慧的。如果轻视别人,就犯下了不可估量的罪过。

    赏析与点评

    一位黑人父亲带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梵高不是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梵高是位连妻子都没有娶上的穷人。”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出生在这栋阁楼里。”

    两位贫困的天才深深地启发了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黑人小孩。二十年后,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他就是伊尔·布拉格。由此观之,地位卑微的人可能有过人的智慧,而地位高贵的人也会有迷失心智的时候。惠能没文化,不识字,出家时是一位砍柴的樵夫,到黄梅后整天砍柴舂米。就是这样一位地位最为“卑微的下下人”,其智慧却远远胜过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的神秀,而成为禅宗六祖,值得人深思!

    六祖舂米图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译文

    张别驾便说:你就说你的偈吧,我为你写。你如果得了法,一定要先来度我,请千万别忘了。我的偈颂是这样说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别驾把这首偈写完以后,五祖门下的弟子无不赞叹惊讶,相互议论说:真是奇迹啊,实在不能单凭相貌来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