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地篇第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相互仇恨的,但当他们同舟渡河遇到大风时,他们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因此缚住马匹,埋了车轮,企图防止兵卒的逃亡,也是靠不住的;要使部队一齐奋勇作战,在于将帅领导得法;要使强弱都能发挥作用,在于地形利用的适宜。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手牵手地像一个人一样,这是因为使它不得不这样啊!

    (八十八)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①(曹操曰:谓清净幽深平正。)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②(曹操曰:愚,误也。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③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1〕;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④(曹操曰:一其心也。)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曹操曰:险,难也。)此谓将军之事也。⑤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⑥(曹操曰:人情见利而进,见害而退。)

    【校勘】

    〔1〕而发其机,焚舟破釜:十家本“机”下有“焚舟破釜”,《武经》本、竹简无。今从十家本。

    【注释】

    ①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静,镇静。幽,深邃。正,严正,公正。治,治理,有条理。原文“静以幽,正以治”是简练的对偶句。此句依原意译为:将军的处事,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这是力求保存一点原文的丰韵)。

    ②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能愚士卒之耳目,就是作战意图,未行动前不让士卒们知道,这是为了保守军事机密,使他们对将要进行的军事行动事先毫无所知。这种保密工作古今中外都一样,决不能作欺骗士兵解释。

    ③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事,即行动经常变化。革其谋,即计谋不断更新。这两句和下两句,都是精简的对偶,所以译文以忠于原文意思而尽量采用白话的对偶句,因此译为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使人们无法识破机关。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驻军常变换地方,进军多绕迂路,使人们推测不出意图。

    ④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主帅授给部属的任务,要像叫人登高后抽去梯子那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 [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主帅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境内,要像拨弩机而射出箭矢一般,使他们可往而不可返,烧掉渡船,打破饭锅,以示决一死战。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就像赶着羊群,赶过去,赶过来,大家只知道跟着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⑤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聚集全军的兵卒,投放在危险的境地,使他们不能不拼命作战,这就是将军的责任。

    ⑥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进到各种不同地区的机变,能屈能伸地利用情况的发展,对各种人员心理的掌握,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研究的。

    【译文】

    (八十八)将军的处事: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能蒙蔽士兵的耳目,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毫无所知。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使人们无法识破机关;驻军常换地方,进军多绕迂路,使人们推测不出意图。主帅授给军队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能进而不能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境,要像拨弩机而射出箭矢一般〔使他们可往而不可返〕。烧掉渡船,打破饭锅,像赶羊群,赶过去,赶过来〔让大家只知道跟着走〕,不知道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兵卒,投放在危险的境地〔使他们不能不拼命作战〕,这就是将军的责任!进到各种不同地区的机变,能屈能伸地利用情况的发展,对各种人员心理的掌握,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研究的。

    【试笺】

    此段言简意深,文字优美,实堪三读。“使人无识”和“若驱群羊”则是剥削阶级军事家难除的糟粕。

    (八十九)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①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②

    【注释】

    ①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得深,兵卒就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就容易逃散。

    ②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离开本国越境出兵的,就是进入了“绝地”。 [四达者,“衢地”也]:四通八达的叫做“衢地”。 [入深者,“重地”也]:进入敌境深远的,叫做“重地”。 [入浅者,“轻地”也]:进入敌境浅近的,叫做“轻地”。 [背固前隘者,“围地”也]:背后有坚固的城堡而前面进路狭隘的,叫做“围地”。前进困难,后退受阻,易被包围,所以叫它“围地”。 [无所往者,“死地”也]:无处可走的,叫做“死地”。 本段提出五种地区的略说,除“绝地”见于《九变篇》五十九段外,其余均在八十三段和九十段论述之内,不过说法文字略有不同。所以这里不作重复的注解。

    【译文】

    (八十九)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得深,兵卒就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越境出兵的,就是进入了“绝地”;四通八达的叫做“衢地”;进入深的,叫做“重地”;进入浅的,叫做“轻地”;背后有坚固的城堡而前面进路狭隘的,叫做“围地”;无处可走的,叫做“死地”。

    (九十)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曹操曰:使相及属。)“争地”,吾将趋其后;(曹操曰: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曹操曰:掠彼也。)“氾地”,吾将进其涂;(曹操曰:疾过去也。)“围地”,吾将塞其阙;(曹操曰:以一士心也。)“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①(曹操曰:励志也。)

    【注释】

    ①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这里孙子根据出国远近,地形情况,把战地分为九种情况。对每种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战略行动方针。在本篇第一段(即八十三段)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这只是说明古代的非正义战争)。这里说“吾将一其志”,即要使官吏士卒专心一致。 [“轻地”,吾将使之属]:八十三段讲入人之地不深,离家不远,士卒仍易逃亡,所以叫做轻地。这里是说在“轻地”,就要部署连续。 [“争地”,吾将趋其后]: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这里说过争地就要急进,抄到敌人的后面。曹注:“利地在前,当速进其后也。” [“交地”,吾将谨其守]:前面说过,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这里指出逢交地就要严密警戒,坚壁慎守。 [“衢地”,吾将固其结]:前面讲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这里讲到衢地就要加强同邻国的结交。 [“重地”,吾将继其食]:前面说过,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为重地。这里讲进入重地就要注意给养补充。曹注:“掠彼也。” [“氾地”,吾将进其涂]:前面讲过氾地包括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氾地”。这里讲经过氾地就要赶快通过。 [“围地”,吾将塞其阙]:前面讲过,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这里讲陷入围地索性把缺口堵塞。使士卒看到无路可走,只有拼命。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到了死地,就要告诉部队只有拼死战斗,才能死里求生。

    【译文】

    (九十)因此,在“散地”上,就要使军队专心一致;在“轻地”上,就要部署连续;遇“争地”,就要急进,抄到敌军的后面;逢“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到“衢地”,就要巩固和邻国的结交;入“重地”,就要补充军粮;经“氾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表示拼死战斗的决心。

    (九十一)故兵之情:围则御,(曹操曰:相持御也。)不得已则斗,(曹操曰:势有不得已也。)过则从。①(曹操曰:陷之甚过,则从计也。)

    【注释】

    ① [故兵之情]:兵卒的心理。 [围则御]:被包围就会抵抗。 [不得已则斗]:迫不得已就会奋勇战斗。 [过则从]:深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会容易指挥。曹注:“陷之过甚,则从计也。”

    【译文】

    (九十一)兵卒的心理,被包围就会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战斗,陷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九十二)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①(曹操曰:上已陈此三事,而复云者,力恶不能用兵,故复言之。)四五者,不知一〔1〕,(曹操曰:谓九地之利害。或曰:上四五事也。)非霸、王之兵也〔2〕。②(曹操曰:霸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己威得伸而自私。)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③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3〕。④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⑤(曹操曰: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⑥(曹操曰:勿使知害。)

    【校勘】

    〔1〕不知一:《武经》本、竹简作“一不知”。两种版本,其意实属一致,即上述这几方面有一方面情况不了解,都不是霸、王的军队,所以照十家注不改。

    〔2〕非霸、王之兵也:十家本、《武经》本作“霸、王”,竹简作“王、霸”。

    〔3〕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竹简作“故其国可拔,其城可隳”,疑抄错,未从。

    【注释】

    ① 本段前六短句和五十一段相同,或认为错简。按曹注则是有意重复言之。

    ② [四五者,不知一]:四五者,系指以上所说这几件大事。不知一,有一件不知道都不行。有人认为“四五者”应是“此三者”,不妥。因限于三事,“四五者”则包括宽些,上面所述的战略原则,都要求要了解。校《孙子》如无必要的根据,似不宜改《孙子》原文。 [非霸、王之兵也]:霸,称霸诸侯,成为诸侯之长;这里指能号召调遣诸侯的强国。王,能号令天下的称为王;这里指诸侯所共奉的最高统治者。

    ③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凡是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民众来不及动员集中。 [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以最大威力压服敌人,就能使各国不敢和它建交。

    ④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 [不养天下之权]:不要随便培植哪一国的势力。 [信己之私]:信,通“伸”。只要施展自己的意图。 [威加于敌]:把强大的威力强迫压在敌人头上。 [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国,诸侯的国都,亦可作国家解。隳(huī灰),同“毁”,毁坏,毁灭。这样就可以攻占敌人的城堡,毁灭敌人的国家。

    ⑤ [施无法之赏]:施行超越法定的奖赏。 [悬无政之令]: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驱使全军兵众就像指使一个人一般。

    ⑥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叫他们去执行任务,不必说明为什么。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叫他们去夺利,不告诉他们有什么危险。这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和农奴的关系的反映。

    【译文】

    (九十二)不了解诸侯国计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地理形势的,就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就不能得地利。这几方面,有一方面不了解,都不能成为霸、王的军队。凡是霸、王的军队,进攻大国就能使敌方的民众和军队来不及动员集中;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能使它不能同别国结交。因此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不必要随便培养哪一国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把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堡,毁灭敌人的国都。施行超越法定的奖赏,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驱使全军兵众就像指使一个人一般。叫他们去执行任务,不必说明为什么;叫他们去夺利,不告诉他们有危险。

    (九十三)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①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②(曹操曰: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注释】

    ①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把军队投放在亡地上,然后能保存,把兵卒驱逐进死地,反而才能得生。

    ②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意即使兵众陷入危险的境地,然后能操纵胜败(按:这是剥削阶级进行不义战的理论)。

    【译文】

    (九十三)把军队投放在“亡地”上,然后能保存;把兵卒陷入于“死地”,反而能得生。兵众陷入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操纵胜败。

    (九十四)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曹操曰: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此谓巧能成事者也。①(曹操曰:是成事巧者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

    【注释】

    ① [故为兵之事]:指挥作战的事。 [在于顺详敌之意]:顺,就是谨慎;《易》:“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释文》:“顺,本作慎。”详,即审查;《易·大壮》:“不详也。”《释文》:“详,审也。”《诗·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详也。”《传》:“详,审也。”意思是从事作战指挥,在于谨慎地检查研究敌人的意图。另据十家注曹操、李筌、杜牧、陈皥、梅尧臣、张预等六人的注,文字虽略有不同,但大意都是作:详顺敌之意解。以顺为慎一说考之有据,言之有理,应从前说。曹、李等人的注或系一时忽于考察,故未从。 [并敌一向]: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 [千里杀将]:长驱千里,杀其将领。 [此谓巧能成事者也]:这就是所谓巧妙、能成大事。

    【译文】

    (九十四)指挥作战的事,在于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却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长驱千里,杀其将领,这就是所谓巧妙能成大事呀!

    (九十五)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曹操曰:谋定,则闭关以绝其符信,勿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①(曹操曰:诛,治也。)敌人开阖〔1〕,必亟入之。②(曹操曰:敌有间隙,当急入之也。)先其所爱,(曹操曰:据利便也。)微与之期。③(曹操曰:后人发,先人至。)践墨随敌,以决战事。④(曹操曰:行践规矩无常也。)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⑤(曹操曰:处女示弱,脱兔往疾也。)

    【校勘】

    〔1〕敌人开阖:竹简作“阓”,查了几种词典,所注音义,都各不同,字僻难懂,所以仍用十家注,不从竹简,然志之以备查考。

    【注释】

    ①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夷关,即封锁关口。折符,即销毁通行符志。“夷关折符”,是说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志以断绝交通,不使边境双方居民来往。全句意为: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不许敌国使者来往。这是为了封锁消息,保守军事行动的秘密。 [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厉,有严厉,严格,切实,认真等意思。诛,即治;这里指商议决定。此句意即在廊庙之上,认真研究开战后的事情。

    ②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阖,即门扇。敌人开阖,指敌人一露间隙,当急速乘隙而入。曹注:“敌有间隙,当亟入之也。”

    ③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是说夺先占领或夺取敌人最心疼的战略要地,不要和敌人约定期间会战。

    ④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践,践履,实践。墨,木工的墨线、绳墨,有规矩和原则的意思。在战时,践履绳墨也可以作实施作战计划解释。按此句上文为“厉于廊庙之上……”下文为“后如脱兔……”因此,这中间似应指实现作战计划的原则,即:情况不变时,或只有细小变化时要坚持按计划行动;情况变化较大时,要根据情况变化而相应地修改计划;情况发生根本变化时,才依据情况改变作战决心。曹注:“行践规矩,无常也。”在十家注中,“践墨随敌”别有解释。践,古通“残”。“践墨随敌”,即刬除绳墨,也就是摆脱规矩和军事学上原则的规定,随着敌情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这两种解释:一说“践履绳墨”,一说“刬除绳墨”,其对“……随敌,以决战事”的基本思想,则是一致的。《新笺》作者对此也有它独特的见解。据说:“‘践墨随敌’非如一般注家所说,乃默履敌后之意。”这真是非一般注家所能说!所引例证,为《史记·商君列传》和《汉书·田蚡传》,要求春秋战国间的孙子能预先知道他后面几百年汉人对“墨”字的用法。这不是太奇怪了吗?如果再细看《孙子》上下文,则在“必亟入之”和“后如脱兔”之间如何能插进“默履敌后”呢?用汉人的《史记》和《汉书》来校对《孙子》,这是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这真可谓之新奇的“新笺”。作者目空一切批评古来一切注家,独无自知之明,惜哉。

    ⑤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即开始时要像处女那样安静地处于深闺之中,不露面目。发现敌人有空隙(弱点)时,就要像脱兔那样迅速,使敌人不及抵御。

    【译文】

    (九十五)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不许敌国使者往来;在宗庙里秘密地、认真地谋划这件大事。敌人一有空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先夺取敌人的要地,不要同敌方约期会战。实施作战计划时,要灵活地随着敌情的变化〔作相应的修改〕,来决定军事行动。因此开始像处女〔一般沉静〕,使敌人不注意防备,然后像脱兔〔一样突然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试笺】

    在本篇中《孙子》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是野战中乘虚袭敌的原则。“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也有普遍规律的因素。八十八段“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言简意深,文字优美。但“愚士卒之耳目,……若驱群羊……”则表现剥削阶级的将军照例不敢把为什么打仗告诉士卒,“告之以言,告之以害”的事是不会有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