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九地篇第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题解】

    本篇论述进攻敌国时,在不同战地————“九地”的战略问题。所谓“九地”,是指进攻敌国的深浅及所遇到的对战略行动有影响的不同地区的战略行动方针。在本篇反复说明由于“九地”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所应采取的不同作战方针。强调要造成敌人弱点,争取主动,乘虚直入,行动迅速;要并气积力,运兵计谋,要善于指挥军队。要善于掌握全军。再又论述了将帅的工作作风;深入别国后的行动和行动的保密与机动。

    (八十三)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氾地”〔1〕,有“围地”,有“死地”。①(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诸侯自战其地〔2〕,为“散地”。②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③(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④(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⑤(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⑥(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⑦山林〔3〕、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氾地”。⑧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⑨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4〕,为“死地”。⑩(曹操曰:难返之地。)是故“散地”则无战,(曹操曰:少固也。)“轻地”则无止,(曹操曰: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争地”则无攻,(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交地”则无绝,(曹操曰:相及属也。)“衢地”则合交,(曹操曰:结诸侯也。)“重地”则掠,(曹操曰:畜积粮食也。)“氾地”则行,(曹操曰:无稽留也。)“围地”则谋,(曹操曰:发奇谋也。)“死地”则战。?(曹操曰:殊死战也。)

    【校勘】

    〔1〕有“氾地”:十家本、《武经》本作“有‘圯地’”,竹简“圯”作“泛”。“汜”与“氾”形近易误。“氾”、“泛”古通,其字本应作“氾地”。以下均作“氾地”。

    〔2〕诸侯自战其地:十家本、《武经》本“侯”下有“自”字。竹简无“自”字。可能抄漏,故不从竹简。

    〔3〕山林:十家本“山林”上有“行”字,但《武经》本则无。“行”字当是后人臆增或抄错,在此是多余的,故删之。

    〔4〕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十家本、《武经》本“疾”字下皆有“战”字。竹简无“战”字。当系抄漏,如无“战”字,于文不通。十家注中李筌作“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贾林亦说“速为死战则生”,何氏曰“死地力战或生”,张预则曰“励士决战而不可缓也”。未从竹简。

    【注释】

    ①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氾地”,有“围地”,有“死地”]:根据用兵的规律,在战略上有九种地区对作战有重大影响,这些地区可分别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氾地、围地和死地。

    ②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散地,战争发生在诸侯本土,因战场离家近,士卒容易逃亡、溃散,所以叫做“散地”。这里说的是古代压迫阶级的军队,所以有这种现象。如果说现代的革命战争(人民战争)则在根据地内或国内是能取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以下“轻地”、“围地”、“死地”都是对这种军队说的。

    ③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轻地,进入敌境内不深,离本国不远,士卒仍容易逃散,所以叫做“轻地”。

    ④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我军得到这个地区有利,敌军得到也有利,对这样的地区敌我双方必然都要争取先得到它,所以叫做“争地”。

    ⑤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交地,我军可以往,敌军可以来,道路交错,交通方便,所以这样的地区叫做“交地”。

    ⑥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即四通八达的地方,为三国交界之处,谁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周围诸侯的帮助,这样的地方叫做“衢地”。

    ⑦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深入敌国,兵卒不易也不敢逃亡,可以心专意一,但背后有很多敌国的城塞,同本国交通运输远隔,后退困难,形势严重,所以这种地区叫做“重地”。

    ⑧ [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氾地”]:氾地,包括山林、险要隘路、水网地、湖沼等难以通行的地区。

    ⑨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围地,指所由进入的道路狭隘,所从退归的道路迂远,敌军用少数兵力即可攻击多数的我军的地区,叫做“围地”。

    ⑩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地形不利,只有奋勇作战才能生存,不迅速奋勇作战就只有死路一条的地区。叫做“死地”。

    ? [是故“散地”则无战]:因此在“散地”上不宜作战。 [“轻地”则无止]:军队在“轻地”不宜停留。 [“争地”则无攻]:军队遇到“争地”,就要首先占领战场要点,不要让敌军先占领要点再去进攻。 [“交地”则无绝]:在“交地”要注意军队部署能互相策应确保联系。 [“衢地”则合交]:在“衢地”要同相邻诸侯国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 [“重地”则掠]:军队进入“重地”要征掠敌国的粮秣保障自己部队的供给。因为是深入敌国作战,后方运输困难,孙子认为必须“因粮于敌”。 [“氾地”则行]:军队作战遇到“氾地”必须设法迅速通过。 [“围地”则谋]:军队陷入“围地”必须善于运用计谋,以免被围。 [“死地”则战]:军队进入“死地”必须拼死作战才能得以生存,将帅的情况判断和决心必须迅速果断,倘一徘徊犹豫,即将自取灭亡。

    【译文】

    (八十三)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地区在战略上因位置和条件不同,对作战将发生不同的影响〕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氾地”、“围地”、“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别人国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军得到有利,敌军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往,敌军也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处在三国交界的先到就可以结交周围诸侯取得多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背后有很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岭、森林、险要、阻塞、水网、湖沼等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氾地”。所由进入的途径狭隘,所从退归的道路迂远,敌军用少数兵力就可以攻击我多数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勇作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勇作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上,不宜作战;在“轻地”上,不宜停留;遇“争地”〔应先夺占要点〕,不要〔等待敌人占领后再去〕进攻;逢“交地”,应部署相连,勿失联络;到“衢地”,则应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秣;遇到“氾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运谋设计;到了“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试笺】

    九地是从战略上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分析,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兵要地理”的萌芽。上文《九变篇》中(五十九)讲了五种地区的特殊措施,本篇本段(八十三)提出“九地”的名称和简单的解说;下文(九十)又论述了“九地”上的行动方针。这些都可看作孙子的地形观。他不仅看到了不同地形对军事战略的重要作用,而且指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说明地形只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可见他不迷信天灾,也不单靠地利。

    (八十四)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①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②(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曹操曰:或问也。)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③(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注释】

    ①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所谓古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都要具备下面所讲的指挥艺术。 [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能使敌军的前、后部队不能相策应。 [众寡不相恃]:能使敌军的主力和小部队不能互相依靠。 [贵贱不相救]:贵贱,古时指地位高贵与地位卑微的人,如奴隶主与奴隶,封建主与农奴;这里指将官和兵卒。意思是说能使敌军的官兵之间不能相救应。 [上下不相收]:能使敌军上下不能相收容。 [卒离而不集]:能使敌军士卒杂乱集合不起来。 [兵合而不齐]:能使敌军的队伍集合起来而不能整齐。

    ②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能够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停止。

    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请问:假如敌军众多而且队形整齐地向我前进,应该怎么样对付他呢?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回答说,首先夺取敌军所依赖的有利条件,敌人就不得不听从我之调动了。即迫令敌人不得不陷于被动。

    【译文】

    (八十四)古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策应,主力和小部队不能相依靠,官兵不能相救应,上下不能相收容,兵卒离散集合不拢,队伍集合而不齐整。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打(就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停止。请问:“假使敌军众多,而严整地向我前进,该怎样对付它呢?”回答说:“先夺取敌人所心爱的有利条件,就能使它〔陷入被动而〕听从我们〔调动〕了。”

    (八十五)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①(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注释】

    ①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情:意旨,真心实意。主速,要求迅速,迅速才能使敌人措手不及。不虞,即意料不到。全句意思即用兵的意旨在于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由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不注意守备的地方。

    【译文】

    (八十五)用兵的意旨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八十六)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①(曹操曰: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②(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兵士甚陷则不惧,(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曹操曰:拘,缚也。)不得已则斗。③(曹操曰:人穷则死战也。)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④(曹操曰:不求索其意,自得力也。)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⑤(曹操曰: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计。)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⑥(曹操曰: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1〕。⑦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⑧(曹操曰:皆持必死之计。)

    【校勘】

    〔1〕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十家本、竹简“士”下无“卒”字,“卧”前无“偃”字。诸本比较,我们认为留“卒”字、删“偃”字文意较顺。原文整理如上。

    【注释】

    ① [凡为客之道]:为客,即侵入别国。道,规律原则。 [深入则专,主人不克]:主人,指被进攻的国家或军队。不克,指打不赢或不能抵抗。意思是说深入到敌国境内,士兵就会专心一致不敢逃亡,只好拼命作战,敌军抵御不住。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掠夺敌国富饶田野上的粮食,草料,使三军人马吃饱,也就是“因粮于敌”。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注意利用作战间隙休养兵力,积蓄锐气,集中力量,调整军队,巧设计谋,使敌人无从推测。

    ② [投之无所往]:就是把部队投入到无路可走的地方。 [死且不北]:就是只能拼死作战才能指望死里求生,不敢败北(害怕被俘被辱和被杀)。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士卒敢于拼死,又哪有不胜之理?!士兵到了这种境地,就不能不尽力了。

    ③ [兵士甚陷则不惧]:兵士陷入危险的境地越深,就反而不再感到恐惑了。 [无所往则固]: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军队就会巩固。(这是所有剥削阶级军事家们共同的想法。) [深入则拘]:深入到敌国之后,士卒就不会散漫了。 [不得已则斗]: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士卒们就会拼个你死我活。

    ④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修,即不用整顿告诫。因此这样的军队不用整顿而会自动戒备。 [不求而得]:不待鼓励,都会出力。 [不约而亲]:不必约束鼓励,就会自然亲密协力。 [不令而信]:即用不着三令五申,都会遵守命令和纪律。

    ⑤ [禁祥去疑]:禁祥,即禁止迷信(卜卦、看相、算命等)。去疑,即消除部属的疑虑。 [至死无所之]:意思是说直至战死也不会往别处走。

    ⑥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财,即不让兵卒有很多财物,以免有“苛生之意,无必死之心”。非恶货,是说不是不爱财物。 [无余命,非恶寿也]:无余命,是说不是不爱惜性命长寿,而是要使士卒不拼命就不能保命。

    ⑦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意即颁发命令之日,士卒中坐着的泪水湿了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

    ⑧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诸,专诸。春秋末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北)人。公元前五一五年,受伍子胥收买,在吴公子光(即阖闾)特设的宴会上进菜时,从鱼腹中取出暗藏的小剑刺杀吴王僚。他拔出剑时,吴王僚的卫士的长矛已从他背上刺进,但他仍然奋勇把吴王僚刺死,公子光的卫兵又把吴王僚的卫兵全部消灭,完成了一次宫廷政变。刿(guì贵),曹刿,即曹沫。春秋时鲁国武士。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六八四年),齐攻鲁,他求见庄公,随庄公战于长勺,待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叫庄公击鼓进攻,结果取胜。相传齐君与鲁君在柯(今山东东阿)相会,他持剑相从,挟持齐君订立盟约,收回失地。举这两人名字为勇者的典范。此句意思是,把部队置于除非拼命前进杀敌别无他路可走的境地,士卒们就会有像专诸和曹刿那样勇敢的了。

    【译文】

    (八十六)凡是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深入敌境,则专心一致,使敌方不能抵抗;在丰饶的田野上掠取粮草,使全军得到足够的给养;注意保养士兵的体力,不使过于疲劳,提高士气,集中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莫测高深。把部队投放在无路可走的地方,就只能拼死而不能败退,既然士卒肯拼死,又哪有不得胜之理,上下也就能尽力而战了。〔要知道〕兵士深陷危险的境地,就不恐惧,无路可走,军心就会巩固,深入敌国,行动就不敢散漫,迫不得已,就只好坚决战斗。因此这种军队不待修整,都懂得戒备,不待鼓励,都愿意出力,不待约束,都能亲密协力,不待申令,都会遵守纪律。禁止迷信,消除部属的疑惑,至死也无处走。我军士兵没有多余的钱财,不是士兵们不爱财物;我军没有贪生胆小的人,不是士兵们都不想长命。当作战命令颁发的时候,士兵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再无别路可走的地方,就会有像专诸和曹刿一样的勇敢了。

    (八十七)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①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1〕。②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③曰:“可。”④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2〕,其相救也,如左右手。⑤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曹操曰: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故曰:虽方马埋轮,不足恃也。)齐勇若一,(曹操曰:强弱一势也。)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⑥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曹操曰:齐一貌也。)不得已也。⑦

    【校勘】

    〔1〕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十家本、《武经》本“中”下无“身”字。竹简有“身”字,与文意无关,故记而不增。

    〔2〕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十家本、《武经》本有“遇风”二字。竹简无此二字,今仍留遇风二字。

    【注释】

    ①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率然”,一种蛇的名字。常山(竹简作“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为五岳中的北岳。汉避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山。

    ②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率然”这种蛇,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间,头和尾都来救应。这里是用蛇能首尾相救来比喻军队作战也要求能互相策应。

    ③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请问:能使军队像“率然”那样吗?

    ④ [曰:“可”]:回答是:可以。

    ⑤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这段话是把吴国人民和越国人民之间的关系和遇难时的态度做譬喻。意思是说吴国人和越国人虽然互相仇恨,但当他们同乘一条船,遇到大风时,他们也会互相救援,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那样协调。

    ⑥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方马,即拴住马。意思是说即使采用拴住马、埋住车轮子的办法以防止士卒逃跑,也是靠不住的。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要使士卒一致奋勇作战,关键在于将帅领导得法、指挥正确。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要使强者和弱者都能发挥作用,在于适当地利用地形,使我军处于有利的态势。

    ⑦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作战像一个人一样,是因为他能造成使军队不得不服从的情势。

    【译文】

    (八十七)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率然”是常山地方的蛇名。打它的头,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腰,头尾都来救应。请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说:“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是相互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