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势篇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nbsp;   (二十八)湍急的水,飞快地奔流,以至能冲走石头,这就叫做“势”。鸷鸟迅飞猛击,以至能捕杀〔小鸟小兽〕,这就叫做“节”。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态势是惊险的,所发出的节奏是短速的。惊险的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速的节奏就像击发弩机〔把箭矢突然射出一般〕。

    【试笺】

    《孙子》出奇造势的中心命题就是这里所说的“势险”和“节短”。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隐蔽地接近敌人到最短距离,突然地猛烈冲击敌人。这种战术原则,至今仍可资借鉴。

    (二十九)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①(曹操曰: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卒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注释】

    ①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纷纷纭纭,形容杂乱而众多;这里指旌旗纷纷,人马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是说在混乱情况中战斗,能掌握队伍使不至散乱。意即军队组织要严密,纪律要严明,才能在遇到意外不利情况时仍能作战而不至混乱。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浑沌二字有混杂不清的意思,混又有用来形容水的奔流或奔马的形状。浑浑沌沌和上文纷纷纭纭都是形容战争中混乱的形象。我们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把它译成:“战车转动,步卒奔驰”,以接下文。形圆,部署部队如“圆”形,使各方面如果发生情况(如敌人的突然袭击等)都能应付自如。

    【译文】

    (二十九)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在混乱的战斗中作战,要使军队不混乱;战车转动,步卒奔驰,在迷蒙不清的情况中打仗,要部署得各方面都能对付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会被打败。

    (三十)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①(曹操曰:皆毁形匿情也。)治乱,数也;(曹操曰:以部曲分名数为之,故不乱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②(曹操曰:形势所宜。)

    【注释】

    ①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队伍的混乱会从严整产生,衰怯的士气会从勇敢的军队中产生,兵力的衰弱会从强盛的军队中产生。换句话说:严整的队伍会产生混乱,勇敢的士气会变成畏怯,强盛的军队会变成衰弱。

    ② [治乱,数也]:可解释为治和乱是属于组织纪律的事。也就是警告人们:严整的队伍,约束不严就会产生混乱。 [勇怯,势也]:勇和怯是属于气势的事。高昂的士气,如不谨慎遭到挫折,就会变成士气不振。 [强弱,形也]:强和弱是属于有形的实力的事。强盛的军队如轻敌松懒,就会受到损失而衰弱。

    【译文】

    (三十)混乱从严整中发生,怯懦从勇敢中发生,软弱从坚强中发生。严整或混乱,这是组织编制的好坏问题;勇敢或怯懦,这是态势的优劣问题;强盛或软弱,这是力量大小的表现。

    【试笺】

    孙子看到“乱”可以从自己的对立面“治”中产生;“怯”可以从自己的对立面“勇”中产生;“弱”可以从自己的对立面“强”中产生。这种矛盾的一方面总是要向另一方转化,正是辩证法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为消灭自己的弱点,“先为不可胜”,就必须谨慎从事。他指出“治乱,数也”,要使自己军队保持“治”而不发生“乱”,就必须注意组织严密,纪律严明;“勇怯,势也”,要使军队保持勇猛必须造成有利的态势;“强弱,形也”,要使军队保持强盛的优势而不至转化为衰弱,就要十分谨慎,切忌轻敌、冒进、松懒、大意,时刻保持认真的战备、高昂的士气和严肃的纪律。这里初期表现出《孙子》军事辩证法的朴素思想,即事物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很宝贵的贡献。

    (三十一)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曹操曰:见羸形也。)予之,敌必取之;(曹操曰:以利诱敌,敌远离其垒,而以便势击其空虚孤特也。)以利动之,以卒待之。①(曹操曰:以利动敌也。)

    【注释】

    ①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这里“形”字是作动词用,但与形篇的“形”字略有不同,而是把我方佯动的假象故意暴露给敌人看。使敌人信以为真,发生错觉而听从我之调动。 [予之,敌必取之]:即给予敌人小利,能使敌人一定贪利而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用小利调动敌人,用部队在途中设伏以等待敌人被调动到中途时,掩击而消灭之。

    【译文】

    (三十一)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假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投其所好引诱敌人,敌人就会来夺取。用小利去调动敌人,用重兵来等待〔掩击〕它。

    【试笺】

    《孙子》指出:要做到善于调动敌人,就要善于“示形”,使敌人发生错觉,以利诱敌,使敌被我调动,我乃乘其立足未稳而攻击之。这是《孙子》关于野战中调动敌人的作战思想,其中已含有后来运动战思想的萌芽。对于这一点,有的同志不承认,有的怀疑,有的采取回避的态度。然而,任何军事思想总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孙子》中就有调动敌人的思想因素,这是难能的。如果把敌人看成死的、不动或不会动的,就不可能有这个“动敌”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必须有把敌人看成能动的,并可以设法(“利而诱之”)使之调动的辩证法的思想为基础。这样推论仅供读者参考。

    (三十二)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曹操曰:求之于势者,专任权也。不责于人者,权变明也。)故能择人而任势。①(曹操曰:任自然势也。)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②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③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④

    【注释】

    ①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善于指挥战争的人,把注意力和计谋的考虑放在战略上的造势方面,而不是指靠下面指挥人员打出一个好局面。所以能选择指挥人员,在造成有利的态势下,奋勇作战。

    ②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依靠造成有利的态势者,他指挥军队打仗就像转动木石。

    ③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接上句阐明用兵像转木石。此句解释木石的特点是“安则静”,安指放木石于安稳的地方,它就能静止下来;“危则动”,危指放在不平而峻陡的地方,它就会滚动。“方则止”,说的是方的木石放在哪里它都是不会动的。“圆则行”,圆的木石放到哪里都会向低处滚下去。

    ④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善于造成有利态势、指挥军队打仗的人,他指挥的军队就像推动圆的石头于八百丈高山陡坡上滚下那样自然、飞快而停不住,这就叫做“势”。 上篇《孙子》说:“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这篇则说“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前者着重在“积水”的物质力量,后者则在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运动的速度和活力(冲力),以阐明用兵的“任势”。

    【译文】

    (三十二)善于作战的人,要依靠善于造成有利的态势以取胜,而不苛求将吏的责任。所以要能选择将吏,去利用各种有利的态势。所谓“任势”,是说善于选用将吏指挥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般。木头、石头的本性,放在安稳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险陡倾斜的地方就滚动;方的会静止,圆的会滚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八百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势呀!

    【试笺】

    《孙子》形象地用“决积水”具体地表达“运动的物质”,用“转圆石”表达物质的运动,这是古代物质论和运动论的朴素思想。虽然它未能达到、当时也不可能达到我们今天所说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这一认识高度。然而在古代军事理论上能有这种朴素的,然而是唯物辩证的思想,则是难能可贵的。在军事理论上不愧为一大贡献。它把军事力量不仅仅简单看成静止的客观的物质条件(包括“五事、七计”,“地、度、量、数、称”等),而是看成能运动的,要善于使之运动的物质力量。《孙子》对此所作的两个比喻是值得重视的。决开积水于千仞之溪,使之奔泻而下:这样巨大的积水的重量,加上奔流而下的运动速度,就大大加强了积水的冲力和能量,这就是“形”。转动千仞之山的圆石飞滚而下,形成高速度的运动,以加强冲击力和能量,这就是“势”。《孙子》要求善战者要善于“任势”、“造势”,并缩短“节”(冲击的距离)以保证冲击时有猛烈的冲击速度与强大的攻击力。这就是《孙子》对将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要求。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