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虚实篇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曹操曰:能虚实彼己也。

    【题解】

    “虚实”是《孙子》用这一对对立的范畴为篇名。篇中中心思想,是阐扬虚和实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变化的。这里说明敌军有“实”必有“虚”,无论怎样配备,都必然有弱点暴露,而且我能设法造成敌之弱点,然后“避实击虚”。“避实击虚”是孙子战略思想中主要的一个原则。篇中主要论述争取主动,避免被动;造成敌人弱点,迫使或诱使敌之兵力分散疲惫,我则集中兵力,以逸待劳,一发现敌之弱点则应迅速乘虚而入,攻其无备,“因敌而制胜”。于是得出:“胜可为也”的结论。篇名《虚实》,竹简作“实虚”,不取。

    (三十三)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②(曹操曰:力有余也。)

    【注释】

    ①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即先敌到达并占领所要控制的重要地区,或先敌占领防御阵地,或先敌到达设伏地域。既可以整顿队伍,休息兵力,又可以察明地形、构筑好工事、做好伪装、准备好出击,所以比较安逸。“佚”通“逸”。也就是说有休息整顿的时间。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趋(cù促),快步急进。趋战就是被动地快速急进奔赴战场,这样军队就不免疲劳。

    ②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就是调动敌人;不致于人,就是说不被敌人调动。

    【译文】

    (三十三)孙子说:凡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战场奔走应战的就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试笺】

    《孙子》讲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争取主动,摆脱被动;是军事上普遍性的规律。问题在于怎样才能“致人”?!怎样才能“不致于人”?!这同将帅的能否多谋善断有极大关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说:“《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也就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这是指导战争的主要原则之一。

    (三十四)能使敌自至者〔1〕,利之也;(曹操曰:诱之以利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①(曹操曰: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故敌佚能劳之,(曹操曰:以事烦之。)饱能饥之,(曹操曰:绝粮道以饥之。)安能动之。②(曹操曰:攻其所必爱,出其所必趋,则使敌不得不相救也。)

    【校勘】

    〔1〕能使敌自至者:十家本、《武经》本作“能使敌人自至者”。竹简作“能使適〔□〕至者”。“適”“至”二字间似只能容一个字,似“適”下无“人”字。“能使適自至者”,无人字更顺。

    【注释】

    ① [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即能使敌自己来就我,即调动敌人,而调动敌人的方法是用小利去引诱它。曹注:“诱之以利,使敌人贪利而就我。” [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即使敌不能来犯我。害之也,意即设法使敌别有顾虑,无法攻我。十家注中李筌注以孙膑围魏救赵为例。陈皥注以孙武、伍员疲楚为例。

    ② [故敌佚能劳之]:“敌佚”(佚,同“逸”)即敌集结休整,以求养精蓄锐,我能设法使之奔走疲劳。曹注:“以事烦之。”何氏注引用“吴为三师以扰楚,楚于是乎始病”为例。也就是说用袭击扰乱敌人的办法使之疲劳。 [饱能饥之]:饱,指敌军粮秣充足,可以使官兵饱食。能饥之,曹注“绝粮道以饥之”;李牧守云中,坚壁清野,使匈奴攻城不克,野无所掠,后来李牧用数千人畜出诱,匈奴贪利,李牧出主力包围大败之。 [安能动之]:敌安于坚城固守,我则攻其所必救,以调动敌人。

    【译文】

    (三十四)能使敌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它;能使敌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了它。所以敌军休息得好,能够使它疲劳;敌军粮食充足,能够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使它移动。

    (三十五)出其所不趋〔1〕,趋其所不意。①(曹操曰:使敌不得相往而救之也。)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②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③(曹操曰:出空击虚,避其所守,击其不意。)

    【校勘】

    〔1〕出其所不趋:十家本、《武经》本均作“不趋”,竹简作“必趋”,可能出于抄写之误。从上下文意看,“不趋”比较合乎逻辑。

    【注释】

    ① [出其所不趋]:趋(qū区),急走,急救;不趋意即不及急救或无法急救。《新笺》作者在《孙子集校》中曾认为《十家注》古本和《武经》各本作“不趋”,“更合原意”。后在《新笺》中则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而倾向于“不趋”应作“必趋”。其实,无论从文意或从军事上看,这段话分明是讲乘虚而入。既要“出其所不趋”又要“趋其所不意”,这样才能“行千里而不劳”,“行于无人之地也”。如作“必趋”,则如何能“行于无人之地”?尽管《新笺》作者引证并谈论了许多赞成“必趋”的意见,都是难以成立的。至于下文:“攻其所必救也”,那是讲“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前面讲的“必趋”和后面讲的“必救”是两回事。《集校》也承认“当别为一事”,何健忘之速耶? [趋其所不意]:意思是向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急进。

    ②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行千里(言走很长的道路)而不劳,是说不遇到什么抵抗。行于无人之地是说走的是没有敌人防守的地方。

    ③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进攻而一定能占领的地方,是因为攻击敌人没有兵守或守兵不足的地方。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我军防守而一定能巩固,是因为守的是敌军所不攻或无力攻下的地方。

    【译文】

    (三十五)进军向敌人不及急救的地方,急进向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行军千里而不劳顿的,是因为走的是没有敌人守备的地区。进攻必然会得手,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没有防守〔或不易防守〕的地点;防御必然能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所不进攻〔或攻不下〕的地方。

    【试笺】

    《计篇》说过“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本篇又指出“攻其所不守”。《管子》指出:“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都是避实击虚的战略指导方针和作战指导思想。

    (三十六)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①(曹操曰:情不泄也。)

    【注释】

    ①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是说善于进攻的军队能出乎敌人意料不到的时间和地点,突然攻击敌人的弱点,使敌人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防御。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是说善于防御的军队能善于配备设防,高垒深沟,使敌人不知如何攻击。

    【译文】

    (三十六)所以善于进攻的,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御的,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

    (三十七)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①

    【注释】

    ①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形容微妙到极点,致使敌人窥探不出形迹。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神乎神乎,形容神奇到极点。至于无声,意指我军行动似乎毫无声息,使敌听不见一点动静。 [故能为敌之司命]:司命,神名,这里作主宰解。

    【译文】

    (三十七)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见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的主宰。

    (三十八)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①(曹操曰:卒往进攻其虚懈,退又疾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曹操曰:绝其粮道,守其归路,攻其君主也。)我不欲战,(曹操曰:军不欲烦也。)虽画地而守之〔1〕,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2〕。②(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

    【校勘】

    〔1〕虽画地而守之:《武经》本有“虽”字,文顺而意显,故增之。

    〔2〕乖其所之也:竹简“乖”作“胶”,其义相近,保留它作参考。

    【注释】

    ①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说的是我进攻时使敌防御不住,这是因为冲向敌军空虚的地方。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说的是我退却时,使敌人追不到,这是因为退得极快,使敌人追不上。

    ②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是说:所以我要打,敌人虽然高筑堡垒、深挖壕沟,也不得不和我军在野外打,这是因为我进攻敌军必须救援的地方。(敌人为了保护他空虚的要害,就不得不由堡垒内调兵出来救援,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野战中打运动中的敌人了。) [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画地,即划地。是说我不想打,在地上划个防御区域做防守的样子。 [敌不得与我战者]:是说使敌无法向我进攻。 [乖其所之也]:乖,作背离解。意为我设法诱使敌军走向另一方向,而不能来进攻我军了。

    【译文】

    (三十八)前进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后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军想要打,敌人虽然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同我〔在野外〕作战的,是因为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打,虽然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来同我作战的,是因为我们诱使敌人背离他所要走的方向。

    (三十九)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1〕,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①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2〕,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②(曹操曰:形藏敌疑,则分离其众备我也。言少而易击也。)

    【校勘】

    〔1〕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竹简作“我寡而敌众,能以寡击众者”,显系字误。弱军对强军作战,战略上以寡击众,战役、战术上必须以众击寡,“敌分为十,我专为一”。《孙子》书中从头到尾都未论及以寡敌众的理论。故竹简不可信。

    〔2〕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十家本、《武经》本“不可知”三字重文,而竹简此三字无重文号,当以有重文为是,疑为竹简抄漏。

    【注释】

    ① [故形人而我无形]:第一个“形”是动词,第二个“形”是名词。形人,就是设法把敌人的内部情况表现于外形上来,也就是用各种侦察手段察明敌情,或暴露敌人。我无形,就是隐蔽自己的行动和意图,使敌人看不出我之形迹,也就是不让敌人察明我军情况,使我军不暴露。《新笺》的作者把“形人”解释为示形于敌,不符原旨。这里论述的是使敌情表露出形象来,而我却无形,是讲有形无形的问题。 [则我专而敌分]:竹简作“抟”,“抟”、“专”通,读团(tuán),把散碎的东西聚集成团。在军事上就是集中兵力,因为我军了解情况,所以就能集中兵力;而敌人不了解情况,就不得不分散兵力。这样我们就能以多击少了。 [敌分为十]:极言使敌军分散。十,泛言其多,并不是具体的指数。 [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是说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样我军就成了优势,敌人就转为劣势了。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约,指有限。意思是能够以众击寡的,是敌既因到处有顾虑不得不到处分兵把口,那么我军所要打的敌人就相对少(有限)了。

    ②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 [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人不知道我军要进攻的地方,那么他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敌人防备的地方一多,那么我军所要进攻处的敌人就少了。

    【译文】

    (三十九)能察明敌人情况而不让敌人察明我军情况,这样我军的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