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南海志辑佚

    说明

    辑佚

    分类索引

    ○说明

    杨宝霖

    在《永乐大典》成书(一四○八)之前,《南海志》可知者有三:一、《宋史》卷二○四《艺文志》三载陈岘《南海志》十三卷。陈岘,嘉定二年(一二○九)知广州军事,此志当成于是时。二、李昴英《文溪集》卷三《重修南海志序》谓志为方大琮编,序末署「淳佑七年(一二四七)四月朔」,此为是志成书之年。上二《南海志》已久佚。三、陈大震《南海志》二十卷,此志现存卷六至卷十,共五卷,现藏北京图书馆。〔崇祯〕《南海县志》、〔道光〕《广东通志》俱收有陈大震大德甲辰《南海志序》,大德甲辰,即大德八年(一三○四),此为该志成书之时。〔大德〕《南海志》是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广州最古的方志,曹元忠称之为「断种秘本」,实在不为过誉。

    陈大震,增城沙村人,由番禺籍登宝佑元年(一二五三)进士〔民国〕《增城县志》卷十陈大震传云:「沙村人,由番禺籍登宝佑癸丑进士。」〔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列传》三陈大震传,传文全引《广州人物志》,传后有按语云:「《增城县志》谓其虽以番禺籍举进士,而子孙实家于增城云。」,有《蘧觉集》,已佚。李昴英《文溪集》有陈大震序,末署「大元大德戊戌夏(大德二年,一二九八)门人陈大震书」,知大震曾受业于李昴英。宋亡,大震与东莞遗民李春叟、何文季(均李昴英门人)等游,诗歌酬唱,以寓黍离之感。何文季有《寄蘧觉先生》诗云:

    白发相看重别离,几回默坐捻吟髭。

    子猷不作乘舟兴,庞老终无出郭时。

    隔面云山如有碍,输心泓颍寄相思。

    文溪遗稿伤沦落,此事还当付与谁。见《宋东莞遗民录》卷下。

    大震以宋代遗民,在元朝修志,其间多有揭露元兵暴行,寄托故国之思,今志虽残,但仍可窥其一二。在宋代广州有州城、东城、西城,「后天兵(指元兵)下南,平夷城壁,楼橹雉堞,一切荡除」。「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十二月,塔出元帅、吕元帅师夔,会泉、福舟师取广州,广帅张镇孙以城降。十五年正月八日,元帅下令夷其城隍。」又在《取广州始末》中提及。毁广州城一事,三致意焉。

    〔大德〕《南海志》所记地域,先记录事司,后以次叙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等七县,此正所谓「虽名《南海志》,而实则广州一路之志也」。

    现存的《永乐大典》残卷中,引《南海志》共有九十九条,其中卷三五二五门字韵《双门》条与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城池》重出,卷一九八六五竹字韵《桃竹》条与卷一一九○七广字韵《广州府三土产》条重出,实为九十七条。此九十七条,见于〔大德〕《南海志》残本的,有三十四条,其余六十三条不见于〔大德〕《南海志》残本。此六十三条,文字长短不一,短者寥寥数字(如卷二二○五台定韵《琼台》条仅得六字),长者洋洋千言(如卷二一九八四学字韵《郡县学三十》条有五千五百余字)约共二万余字。

    在不见于〔大德〕《南海志》残本的六十三条中,有五条涉及元事,如云:「涿郡卢挚代祀南海」,「元赵谦,赵州人」,「元吕恕,字仁卿。至元十八年,任广东道宣慰副使」,「大德二年,定为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正次官」,「王师(指元兵)凡三入广,广州始平」。此五条必为〔大德〕《南海志》的佚文。其余五十八条,皆为山川、建置、道里、乡坊,不涉时与事,不能从而考定为何种《南海志》。陈大震《南海志序》称,他修《南海志》时,陈岘、方大琮两种《南海志》已经「首尾残缺」。陈岘《南海志》早[大德]《南海志》九十余年,方大琮《南海志》早〔大德〕《南海志》五十余年;大震,粤人,时方修志,必有多人专心为之寻访,所得两种宋志,尚且「首尾残缺」。《永乐大典》编辑之时,距大德八年,又历百载,中经鼎革,兵燹频仍,百年前已经残缺的两种宋志,未 必能为编辑《永乐大典》诸臣所见,即使当时征集到这两种已残缺的宋志,未必就收入《永乐大典》中。所以,这不见于现存[大德]《南海志》的六十三条《南海志》之文,大概是〔大德〕《南海志》的佚文吧。不过,既无显证,就不便遽定了。

    另有一条,《大典》卷一四五三六树字韵《波罗蜜树》条引《南海志》,与〔大德〕《南海志》残本卷七《物产》中波罗蜜条文字大异。为便于比较,兹钞于下:

    《永乐大典》:波罗蜜树,实大如冬瓜,三月采取,味甘酸二种,出大理、永昌、临安,百夷蛮中。

    〔大德〕《南海志》:波罗蜜:樛枝大叶,实生于干,其大如瓠,蜜煎最宜。南海庙东西各一株,每岁九、十月熟,取供诸台,它莫敢取。本西域种也。一名曩伽结。《大典》所引,不涉广东,不符「南海」,殆《大典》所标书名有误。为保持原文,仍辑之。

    《大典》所引九十七条《南海志》的条文中,所标书名,殊不划一。除标《南海志》外,标《广州府南海志》或《广州南海志》者,有十四条;标《南海县志》者,一条;标《南海县南海志》者,一条;标《东莞南海县志》者,一条。所标书名虽稍异,但均为《南海志》之文。何以见得?《大典》卷三五二五《双门》条标《广州府南海志》,卷一九八六五《桃竹》条标《广州南海志》,这两条均见于〔大德〕《南海志》卷七与卷八。由此类推,标《广州府南海志》或《广州南海志》的十四条,当为〔大德〕《南海志》佚文。《大典》卷八七八二僧字韵《杂录诸僧四达岸禅师》条,标《南海县志》,而文有云:「(达岸禅师)新州新兴人。」分明不是南海县事,可知标《南海县志》或《南海县南海志》,为《南海志》之误。将《南海志》误为《南海县志》不乏其例,〔道光〕《南海县志》卷二十五《艺文略》一,就将陈岘、方大琮、陈大震三人的《南海志》俱误加一「县」字,〔道光〕《广东通志》、〔光绪〕《广州府志》亦复如此。《大典》卷二二六七湖字韵《鳄湖》条标《东莞南海县志》,更加不伦不类,「东莞」乃鳄湖所在地,殆为致误之由。

    《南海志辑佚》从中华书局一九六○年和一九八六年两次影印《永乐大典》残本辑出,辑出条文,本想按其内容分类,但〔大德〕《南海志》无目录流传下来,主观分类,恐与原意不符,倒不如按《大典》残本影印本册次为序。每条之下详注出处,以便复检。并编「分类索引」置之卷末,为便于检计也。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独引《南海志》者有四条,其中彭通一条有「洪武四年」字样,显非陈大震所作,余三条系出何种《南海志》,不得而知,特附录于后,以俟有识者。至于〔嘉靖〕《广东通志》、〔万历〕《广东通志》,也引有《南海志》,所引的条文,有与〔大德〕《南海志》同的,但也有涉及明初事的,当非陈大震之书,未敢阑入。

    ○辑佚

    简克己

    风湖

    菊湖

    仙湖

    汤湖

    鳄湖

    织女湖

    运甓斋

    妙高台

    鹤舒台

    琼台

    崔与之

    赵谦

    崖山门

    玉液池

    八贤堂

    十贤堂

    黄公度咏素馨诗

    达岸禅师

    锦石岩

    李康臣

    吕恕

    广州建置沿革

    取广州始末

    广州属郡

    广州属县

    番禺县沿革

    东莞县沿革

    增城县沿革

    清远县沿革

    星分野

    广州道里

    南海县道里

    番禺县道里

    东莞县道里

    新会县道里

    增城县道里

    香山县道里

    清远县道里

    录事司井

    南海县井

    番禺县井

    增城县井

    新会县井

    录事司坊里

    南海县坊里

    番禺县坊里

    新会县坊里

    香山县坊里

    南海县陂塘

    气候

    龙舌岭

    黄公岭

    欧阳岭

    云母岭

    焦石岭

    何仙姑

    慧珠梦伟丈夫

    袁复梦羣羊相属

    钱吉老梦松求治斧痕

    正俊禅师建道场

    波罗蜜树

    杨长孺

    李迪

    蒋之奇撰广州州学记

    章楶撰广州府移学记

    程矩撰学田记

    霍暐

    陈康延

    刘镇

    简克己

    简克己,本州岛人。少习科举业,已而厌之。远游湖湘,师事南轩先生数年,讲性理学。既得其传,退归杜门,不妄与人交。尝燕坐门塾,里巷子弟肄业过其门者,必呼其前,历问所业,间举语孟要语,为之讲解。有通习者,抚而奖之;不通者,辄加警诲,其勤过于父师。士无长少,咸称简先生。

    【 永乐大典卷九二二,师字韵,「勤过父师」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风湖

    在增城县西南三十里。

    【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韵,「风湖」条,引南海志。】

    菊湖

    在番禺县蒲涧山之北,以山有菊坡祠堂,故名。

    【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韵,「菊湖」条,引南海志。】

    仙湖

    在南海县,即药洲,赵运使汝鐩改今名。 【 详见「石洲」。】

    【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韵,「仙湖」条,引南海志。】

    汤湖

    在新会县西南一百一十里。湖之源自大山来,迤逦为长溪,中流为汤湖处,仅一席许,其热如汤,上下流皆冷。

    【 永乐大典卷二二六六,湖字韵,「汤湖」条,引南海志。】

    鳄湖

    鳄湖,在东监,方员数十丈,其深无底。旧有鳄鱼,故名。

    【 永乐大典二二六七,湖字韵,「鳄湖」条,引东莞南海县志。】

    织女湖

    在东莞县东北百余里。

    【 永乐大典卷二二七○,湖字韵,「织女湖」条,引南海志。】

    运甓斋

    郡国:可兼桥东有运甓斋。

    【 永乐大典卷二五四○,斋字韵,「运甓斋」条,引南海志。】

    妙高台

    妙高台,在南海县灵洲宝陀寺。去城六十里,有宝陀山,架亭其上,江水环绕,景趣可人,南宦者,必舣舟登览焉。东坡诗云:「灵峯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石刻犹存。涿郡卢挚代祀南海,回舟次灵州,登妙高台,读东坡诗,遂和其韵:「老子扁舟日暮回,眼花不甚见如来。凭谁借取罗浮月,挂向胥江玉镜台。」

    【 永乐大典卷二六○三,台字韵,「妙高台」条,引南海志。】

    鹤舒台

    州东北二十里白云山,有鹤舒台,蒋安期飞升于此。

    【 永乐大典卷二六○四,台字韵,「鹤舒台」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琼台

    琼州郡名琼台。

    【 永乐大典卷二六○五,台字韵,「琼台」条,引南海志。】

    崔与之

    正子,增城人。家苦贫,力学自奋。先是,广士有当试成均者,率惮远不行,公毅然勇往;既中选,朝夕肄业,足迹未尝至廛巿。礼部奏名庭策,极言官闱,皆人所难言。擢乙科,广人由壁流取第者自公始。历浔州司法、淮西检法官,皆有守法持正之誉。改秩宰建昌新城,素号难治,公始至,岁适大歉,民有强发廪者,公折其手足以徇,因请自劾,守大异之。开禧用兵,军需苛急公悉以县帑牧巿,一毫不取于民。和籴令下,公依时直躬自交受,令民自槩,不扰而办,为诸邑最。赵漕使希怿令诸邑视以为法,且特荐于朝。他司相继论荐,时相欲留中,公不就,授通判邕州,荐者咸以为讶,挽公使留,公不可,诸公申其请,有旨与在内升擢差遣,公抗章控避,乞俟秩满而后受,从之。邕守武人,性苛刻,遇禁卒无状,相率为乱。公时摄守宾阳,闻变亟归,叛者将拥门拒之,公疾驰以入,执首乱者戮之,纵其徒不问,阖郡帖然。擢守宾阳,提点广西刑狱。甫建台,徧历所部二十五州,大率皆荒寂之地。朱崖隔在海外,异时未尝识使者威仪,公至,父老骇异。诸郡县供帐之类,一切不受。兵吏不给券,携缗钱自随,计日给之。停车决遣,无顷刻暇。奖廉劾贪,多所刺举,风采震动。诏除金部,属金虏南奔,边声震恐,淮东密迩故汴,朝廷谋帅,难其人。除公直宝谟阁,知杨州,安抚淮东。公言:「边衅已开,相持六年,凡所措置,大抵虚文从事,宜择守将,集民兵,以固根本。」五年,以秘书监召。会兴元倡乱,害总计,逐制臣。除公工部侍郎,寻加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公言:「实边斯可安边。益州为四路心腹,惟恃钱谷,厚于他郡;军兴,帑庾告匮,宜厚储积,以壮边陲。」拜疏即行。初,安丙檄西夏夹攻金虏不克,虏乘盛数盗,边蜀大扰。丙薨,公便宜度剑,以镇关表。除公制置使,尽护四蜀之师。西北二国,合从攻凤翔,叩凤州,借粮于我。公条画事宜,密授诸将,随宜酬答,誊榜谕陕西五路遗黎,俾筑坞自固,倚我军为声援。建言:「成都滩濑险远,艰于漕运,立为运米赏格。」奏行之。自是兵皆足食,蜀赖以全。五年丐归,除礼部尚书。公轻舟出峡,径归五羊,自是不复出矣。筑室所居之西偏,扁「菊坡」,刻韩魏公「老圃秋容淡,寒花晚节香」之句于门塾,盖雅志也。公之门无杂客,连帅部使者时候其门,岁仅一再见,未尝一问外事。端平乙未二月,摧锋叛兵,自惠阳拥众扣州城,郡守曾治凤宵遁,官吏羣造里第,请公登城。公肩舆至,开谕祸福,又遣门人李昴英、杨汪中缒城亲谕之,其徒俯伏听命,咸欲释甲以归;而倡谋者黠甚,以尝害博罗令惧不免,相率遁去,入据古端州以自固。俄有旨依旧端明殿学士、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公即家治事,区处条画,揣摩调度,洞中事机。召兵四集,贼一战不支,聚于苦竹岭,穷蹙乞降,公命分隶降卒于诸军,而戮其桀黠者。俄拜参知政事,八辞不受。踰年,拜右丞相,上遣中使促召,命守帅彭铉劝请,又命郎官李昴英衔命而至,逊辞凡十三疏。上知公志不可回,诏即家条上时政,公手疏数万言,上皆欣纳,家藏御札七通。有文集若干卷,其文明白谨严,家大酉书其端曰:「东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归西伯时。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载一人非公谁。」公善知人,生平荐引,淮游似、洪咨夔、林略、魏了翁、李性传、程公许,后皆为公辅。尝度剑阁留题云:「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里人采其语,立公生祠于其地。及薨,赠太师,谥清献。初,公持节广右,见于施行者,维杨倅高惟月据宋史卷四百六崔与之传为「高惟肖」。锓梓曰「崔公岭海便民榜」;朱崖之人又编次其罢行扰民之政,曰「崔公海上澄清录」。在蜀时,人绘公像于仙游阁,与张忠定咏、赵清献抃并祠,号为「三贤」。淳佑甲辰,广帅方大琮祠公与张文献九龄于学,号为「二献」。咸淳癸酉,经略刘应龙又祠公于西城之高桂坊,今县学即其地也。

    【 永乐大典卷二七四一,崔字韵,「崔与之」条,引广州南海志。】

    赵谦

    元赵谦,赵州人。累官任广东道肃政廉访,抑强扶弱,发擿平反,官吏望而畏之。有乡民汤姓者,富于财,为仇人汤举诬告在县。其亲雒公辅常以他事告县令王夔于宪司,因而有憾,令教汤举供职雒公辅束缚其仆袁二下水身死,勾追加刑,锻炼成狱,惟不获其尸。事上宪司,公以无尸,知其冤,购求之,檄于城隍,期以七日,如期,果有捕袁二至者,人皆以为神。

    【 永乐大典卷二九四八,神字韵,「人以为神」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崖山门

    广州府原文如此,元是广州路,非广州府。以下同。新会县南八十里有崖山,俗呼崖山门,海潮升降,皆由此门即大海。绍圣间,置寨于此。

    【 永乐大典卷三五二五,门字韵,「崖山门」条,引南海志。】

    玉液池

    番禺县有玉液池,一名金钟塘,自西竺至此塘,多潴水也,故上塘村、下塘村之名犹存。

    【 永乐大典卷三五七九,村字韵,「上塘村下塘村」条,引南海志。】

    八贤堂

    录事司:子城外,药洲千秋寺北,有八贤堂,不存。

    【 永乐大典卷七二三七,堂字韵,「八贤堂」条,引广州南海志。】

    十贤堂

    录事司:子城外,药州千秋寺北,有十贤堂,不存。

    【 永乐大典卷七二三七,堂字韵,「十贤堂」条,引广州南海志。】

    黄公度咏素馨诗

    黄公度诗:「不入东风桃李羣,结根远在瘴江濆。眼看南国添春色,天遣余香入宝熏。淡薄直疑梅失素,清香不与蕙争芬。上林托足虽无地,犹有佳名万里闻。」

    【 永乐大典卷七九六0,馨字韵,「素馨」条,引南海志。】

    达岸禅师

    姓梁,法名志清,新州新兴人,梁贞明四年生。先一夕,父梦神人告曰:「明日,当有神僧来此。」遂生师。幼而知善,年九岁,日诵孝经,因白其母曰:「孝经何似佛经?」母曰:「但且读书,何用比佛经乎?」曰:「孝经只事父母,佛经定求成佛,它时必获功德。」父母惊叹,因许出家。十三,念维摩诘经,渐通大义。唐清泰二年,师年十八,祝发往南华受戒。巡礼至云门山,依文偃长老,遂于言下,深达性宗。云门谓曰:「汝岭南汉主,损害生灵,盍往化之,绍隆佛法。」及回广州,谒汉主晟,赐宝光寺 【 今崇报寺】 以居焉。因劝汉主除生、地狱等刑,数载辞还新兴,汉主不许。遂于大通镇东平陆上,结草为庵,以安禅众,及构佛舍,汉主遣使往助其役。一日,师谓其徒曰:「可办早斋,吾往新洲,取水松种之。」众曰:「新洲去此五百余里,岂能速回?」师曰:「汝等勿言,吾即行矣。」卯往而已回,以其松植于院前,祝之曰:「汝生兮虚其心,戾其文。」众怪之曰:「松之为性,岂虚心者耶?」师曰:「庶几不为材木,而免斧斤之患。」因请院额,汉主赐「明月山觉通禅院」,仍赐玉环、金栏、袈裟、银钵盂等。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岁,正月十一日,师忽告别府官及诸檀越,谓其门人曰:「吾今入灭,汝等好护待院门。所奉恩赐之物,与汝等以为法信。」奄然坐化,有灵光烛乎方丈,数刻乃散。弟子以师遗语白之官,遂龛塐化身,镇于伽蓝。凡遇水旱疾疫,祷无不应。至道元年,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蓝敏贞,因主僧有请,记其事于石,文繁,兹不尽录。政和六年,经略使陈觉民,请于朝,勑赐「大通慈应禅院」,号达岸慧通证觉禅师。至元戊寅征南,舟师过寺,执行童二人于师前,已斩其一,忽有一人,绯衣拽刀大呼云:「留此一人,以供洒扫。」舟师顾视,乃本寺护教灵官也。释而不杀。次年,广西征进,战舟复至,众僧弃寺而遁,师化身为徒卒所毁。是夕,风雨骤作,战舟覆没者十八九。后寺僧迎师化身入城,寓光孝之风幡像饰如故。师一夕见梦于按察使脱欢公云:「某乃大道寺按寺建于大通镇,政和六年赐名「大通慈应禅院」,故「大道寺」应为「大通寺」。僧,遭难流离,愿公见念。」因赡师像,俨如梦中所见,乃创西莲庵以奉焉。又数年,邦人始于旧基建寺迎师以归。

    【 永乐大典卷八七八二,僧字韵,「杂录诸僧四」条,引南海县志。】

    锦石岩

    锦石岩在广州府州城八十里西樵岩,九真洞西有锦石岩。

    【 永乐大典卷九七六四,岩字韵,「锦石岩」条,引南海志。】

    李康臣

    李康臣,南海人,好学嗜古,名闻州里。绍兴十四年,领乡荐,明年登进士第,尝知昌化军,官至朝散郎。

    【 永乐大典卷一○四二二,李字韵,「李康臣」条,引南海志。】

    吕恕

    元吕恕,字仁卿。至元十八年,任广东道宣慰副使。下车之初,寇盗为梗,啸山腥海,时调兵四出,俘虏者多。公于其间,力为分拣,遣而归,其得释者莫不感戴。

    【 永乐大典卷一○八七六,虏字韵,「释遣俘虏」条,引广州府南海志。】

    广州建置沿革

    广为禹贡扬州之境, 【 按:晋、隋书并谓,交广之地,为禹贡扬州之域。唐志亦云:「岭南道,盖古扬州之南境。」】 周职方之地, 【 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地)〔下〕之地,辨其八蛮七闽之人民。」周礼夏官职方氏卷三三:「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史称苍梧、九疑、韶石,皆舜迹所至之地,亦不得为要荒之服。】 春秋有于越, 【 按:春秋定公五年,「于越入吴」;十四年「于越败吴于隽李」,哀〔公〕十三年「于越入吴」,杜注:「于,发语声。」即勾践也。旧志云:「吾臣注:今南海在焉」,即其地,盖引文选吴都赋注。】 战国时,楚兴兵伐越,遂属楚,为百越。 【 史记:勾践六世至无疆,「楚威王兴兵伐之,大败越,杀无疆,尽取故吴地」。「越以此(败)〔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谓之百越。此是周显王时。旧志云「夷王时」,则成周之初,当考。】 秦王剪灭楚,略定杨粤陆梁地,以其地为桂林、南海、象郡,以谪遣戍。 【 旧志云:「非三十六郡之限,置南海尉以典之,志所谓『东南一尉』是也。」】 二世时,任嚣为南海尉,病,召龙川令赵佗使行尉事。 【 嚣语佗曰:「秦为无道,陈胜作乱,天下未知所安。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可为国。」又曰:「汉安元年「汉安元年」有误。南越五主传第一卷先主传云:秦二世「二年,五星会东井,倍于南斗。」南越志云:「高帝元年冬十月,五星聚于东井。任嚣观天文曰:『秦方丧乱,此南越偏伯之象也。』」任嚣病且死,在秦二世年间,说「高帝元年」不可靠。,五星聚东井,此南粤偏霸之象。」即使佗行尉事。】 嚣死,佗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王,治南海。 【 佗后乘黄屋左纛,称帝。以兵胁财赂,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 汉遣陆贾再使粤,因封之, 【 剖符通使,使和辑百越,无为南边害。】 传五世。 【 佗死,孙胡立;胡死,子婴齐立;婴齐死,子兴立;吕嘉杀之,立建德。】 孝武元鼎五年,粤相吕嘉反,讨平之,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属交州刺史部,治苍梧。 【 旧志云:「治交趾。」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州部十三州。又前汉地理志注云:「交趾刺史,今持节治苍梧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注,师古曰:「胡广记云: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分雍州置朔方刺史。」。」王象之舆地记胜云:「汉武置交州刺史,治苍梧之广信县,东汉立交州牧,亦治苍梧,后徙治番禺。」旧志云「治交州」,未知孰是。】 献帝建安八年,升为交州牧。 【 通鉴:灵帝中平五年,太常刘焉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权轻,宜改置牧,选重臣为之。」焉欲求交趾牧,乃得益州牧。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太常江夏刘焉见王室多故,建议以为:『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离叛。宜改置牧伯,选清名重臣以居其任。』焉内欲求交趾牧。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乃更求益州。」旧志云「献帝建安八年」,当考。】 十五年,始徙于南海。 【 通鉴:献帝建安十五年,「苍梧士燮为交趾守,雄长一州,威尊无上」,朝以朱符、张津、赖恭相继为刺史,皆不能服。时孙权遂表「番阳太守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初,苍梧士燮为交趾太守。交州刺史朱符为夷贼所杀,州郡扰乱,燮表其弟壹领合浦太守,黄■有领九真太守,武领南海太守。燮体器宽厚,中国士人多往依之。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仪卫甚盛,震服百蛮。朝廷遣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为其将区景所杀,刘表遣零陵赖恭代津为刺史。是时苍梧太守史璜死,表又遣吴巨代之。朝廷赐燮玺书,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巨与恭相失,巨举兵逐恭,恭走还零陵。孙权以番阳太守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奉承节度。……权加燮左将军,燮遣子入质。由是岭南始服属于权。」又寰宇志云:「其城周十里,初尉佗筑之,后步骘修之。」是步骘方徙治也。】 诏以边州,使持节给鼓吹,以重威镇,加六佾之舞。 【 后汉志「交州刺史部」注:「王范交广春秋云:『交州,元封五年治苍梧,建安十五年治番禺。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交州刺史部」注: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羸■■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 十八年省州,以郡属荆州。 【 诏并十四州复为九州岛。】 吴黄武五年,以交趾、日南、九真、合浦为交州,割南海、苍梧、郁林三郡立为广州,州得名自兹始,俄复旧。 【 通鉴:孙权黄武五年,士燮卒,子绥自署太守,不受代。刺史吕岱「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载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领刺史」。岱督兵讨绥,灭之。而叛者复起,「于是除广州,复为交州如故」。】 资治通鉴卷七十魏纪:「是岁,吴交趾太守士燮卒,吴王以燮子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以校尉陈时代燮。交州刺史吕岱以交趾绝远,表分海南三郡为交州,以将军戴良为刺史;海东四郡为广州,岱自为刺史;遣良与时南入。而徽自署交趾太守,发宗兵拒良,良留合浦。……吕岱上疏请讨徽,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而往。……过合浦,与良俱进。岱以燮弟子辅为师友从事,遣往说徽。徽率其兄弟六人出降,岱皆斩之。徽大将甘醴及栢治率吏民共攻岱,岱奋击,破之。于是除广州,复为交州如故。」永安七年, 【 孙休】 复分交州立广州,领郡十。 【 理番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高兴、宁浦、桂林、始安、始兴、临贺为十。】 晋平吴,因之。东晋郡十五。 【 南海、苍梧、郁林、晋兴、东官、晋康、新兴、桂林、高凉、宁浦、永平、新安、义安、新会、高兴为十五。】 宋分交广二州地为越州,治临漳 【 今廉州,】 广州领郡十八。 【 省高兴,外增宋康、绥建、海昌、宋熙四郡。】 齐领郡二十三。 【 增宋隆、宁浦、齐乐、齐建、齐宁五郡。】 梁、陈并置都督府。隋置总管府,仁寿元年改番州。 【 时晋王广立为皇太子,避其讳,即炀帝。】 大业初,复立南海郡。唐武德四年平萧铣,立广州,仍置总管府;六年,为大都督府 【 寰宇记在七年】 ;贞观为中都督府。永徽后,以广、桂、容、邕、镇南五府皆隶于广,谓五府节度,名岭南五管。又为岭南五府经略使,理所曰经略军, 【 南海郡城内军额,管镇兵五千四百人,】 曰清海军 【 恩平郡管兵一千人】 ,曰桂管经略使 【 始安郡管兵一千人,】 曰容管经略使 【 晋宁郡管兵千一百人,】 曰镇南经略使 【 安南都护府管兵四千二百人,】 曰邕管经略使 【 朗宁郡管兵千七百人】 ,名岭南五管。天宝元年,改为南海郡。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干元元年,复为广州。其后五府不属,自杜佑始。 【 旧志云:「凡领是州,称广州刺史,充广南五府经略使,后升为节度使。于佑为岭南节度,当兼五府经略,适执政者遗脱,佑独不兼,故五府不属自佑始。」按唐本传:佑在朝多所建议,卢杞当国恶之,出为岭南节度使。】 咸通三年,分岭南为东西道,广为东道,邕为西道。干宁二年,升为清海军节度。刘隐领州,又加建武节度 【 邕州,】 遂据其地,再传至刘晟,举兵攻取马氏,桂、宜、蒙 【 昭之蒙山县】 、连、梧、严 【 今象之来宾县】 、富 【 今贺之富川县】 、昭、柳、象、龚 【 今浔之平南县】 十一州,始尽有岭南地。宋开宝四年,南汉平,分东西路,仍为清海军节度使、广州大都督府,时潘美、尹崇珂同领州,兼广南转运巿舶使。景德二年,兼本路兵马钤辖。皇佑四年,诏州与桂州并带经略安抚使。后被旨盗贼事,许便宜,与本路转运、常平、茶盐、巿舶并置司,独提点刑狱,置司于韶。皇元定江南,至元十六年升为广东道宣慰使司,其使兼都元帅,又升广州为路总管府,寻罢都元帅府,以宣慰司兼管军马。二十年,立海北广东道提刑按察司,并置于广。二十六年,察司移置于韶。二十八年,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并置于广。大德二年,定为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正次官,并通管元帅府事。盖岭南一都会,故军府之盛焉。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取广州始末

    至元十二年宋德佑二年(一二七六)为丙子年,应是蒙古至元十三年。丙子 【 宋德佑二年】 ,宋经略使兼知广州徐直谅得驿报,天兵已下临安,又闻江西、湖南皆降。时有淮将梁雄飞谪居于此,因遣之赍蜡书往江西归附。未几,又闻湖南行省亦遣使谕降,所遣者广人曾士倬,时南此处永乐大典书眉批语云:「『时南』句恐有讹」,「南」恐为「官」之误。湖南某县令,与一将校杨尹俱来,直谅遣水军统领唐渊往韶州逆之。直谅之意,谓已遣人通耗江西,不可又纳湖南使,谕意唐渊俾杀之,乃沉曾、杨于韶州江下。六月,江西吕元帅师夔遣黄世雄与雄飞偕来,并称招讨使。时直谅闻益王已即位于福州,遣郡人李性道权提刑,领摧锋军将黄俊、陈寔,水军将谢贤等拒之。至石门,性道不欲战,舣舟岸浒,惟黄俊迎敌,遂败,俊奔回,直谅乃乘舶舟遁去。十三日,世雄等入城,以性道为巿舶使,陈寔、谢贤、唐渊等各授以官,黄俊亦与焉。俊不受,诸将遂杀之于摧锋军寨佛殿下。八月,东莞人熊飞旧以勤王隶文丞相戏下,兵溃而归,至是遂结集民兵数百至城下。十五日,世雄等与战,飞败,复回东莞,世雄等遣姚文虎追之,为飞所杀。飞再图入城,世雄等度未可胜,九月十一日退师。既而新会宰曾逢龙率乡兵至城下,性道迎谒,为逢龙所擒。飞等复入城,掠性道家,焚其居。二十一日,宋制置使赵溍、运副赵淇至,越一日,安抚方兴至,搜陈寔、谢贤等杀之,刳肝以祭俊。唐渊逃。十月十日,遂置性道于死。俄吕元帅师夔、张元帅荣实将兵自江西来,溍遣逢龙、飞往南雄捍御,续发将校刘自立守韶州。逢龙战死于雄,飞回韶。张、吕元帅至,自立潜以城降,飞巷战而死,遂屠韶城,以自立为招讨使。十二月朔,溍、淇等闻大兵将至,以舶舟遁,方兴未行,委郡人赵若冈等分四隅民兵守御。初五日,兴遁。二元帅至城南,居民惧如韶之受屠也,俱逃窜入山,若冈焚其室庐,火光■天,城外民居为之荡尽。初八日,若冈与忠勇军陈勇开小巿门降。是夜,勇赍招谕榜入城,为营兵所杀。初十日,二帅入城,以若冈知南恩州事。会方兴在南恩海灵山,令人逐若冈,去,不得入。是时郡人张镇孙结集乡兵于广州海上,二元帅以水道不通,军饷不继,退师。十四年四月,镇孙入城,为经略安抚使。有将校卢震者,拥众暴横,镇孙杀之。十一月塔出右丞、吕元帅、刘元帅复入广,镇孙降。十五年正月,平广州城。二月,右丞、二元帅复退师,以镇孙归于京师,道死于梅岭。三月,宋凌震、王道夫入城,震为制置使,道夫为运使。时宋主昰崩,昺继立。九月,震与道夫闻大兵复来。俱遁。十月,行省参政李恒、江东宣慰使张弘范,开蒙古汉军都元帅府,督师南征。十六年正月,二帅会师。二月,克■山,宋主昺死 【 余见■山事迹,】 宋亡。三月,震降,道夫亦降。王师凡三入广,广州始平。

    广州属郡

    自汉武元鼎六年,平南粤,置南海郡,时为交州部。 【 吴永安七年。】 始分交州立广州,初领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后增临贺,始(平)〔安〕、始兴、 【 三郡元属荆州。临贺,今贺州;始安,今昭州;始兴,今韶、雄、英州。】 桂林、 【 吴分郁林,置桂林郡,今静江。】 高兴、 【 吴大帝分合浦,高凉县,立高凉郡;又立高兴郡,今高、化州。】 宁浦, 【 又分合浦北部,立宁浦郡,今横州。】 为十郡。晋永嘉元年,以临贺、始兴、始安为湘州,复增晋兴、 【 分郁林,立晋兴郡,今邕州。】 东宫、 【 成帝分南海,立东官郡,今循、惠。】 新宁、 【 穆帝分苍梧,立新宁郡,今新州。】 永平、 【 分苍梧,立永平郡,今藤州。】 新安、 【 哀帝太和中置新安郡,未详。】 义安、 【 安帝分南海之揭阳县,立义安郡,今潮、梅。】 新会, 【 恭帝分南海,置新会郡,今为县。】 为十五郡。宋省高兴郡,外增宋康、 【 宋置宋安郡,今连州,「康」字当考。】 绥建、 【 文帝分南海之四会等县,立绥建郡。】 海昌、 【 旧有海昌郡,平陈后废入电白县,今高州。】 宋熙, 【 元嘉十六年,以南海之高要县,立宋熙郡。】 为十八郡。齐增宋隆、 【 旧有宋隆郡,平陈后废入高要。】 宁浦、 【 晋宋已有宁浦,不废,此重载,当考。】 齐乐 【 未详】 、齐熙、 【 齐立齐熙郡,今融州。】 齐建, 【 齐立齐安郡,今南恩,「建」字当考。】 为二十三郡。唐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讨击使为岭南节度使,领州二十三州,与、潮、韶、循、康、泷 【 今泷水】 、端、新、封、春 【 今阳春】 、勤、 【 开宝五年废,入阳春。】 罗 【 今化州石龙县,】 高、恩、雷、崖、琼、振 【 今吉阳】 、儋、万、安、潘 【 今高州地】 、滕是也。十年,又以漳、潮二州隶岭南经略使。元和元年。复领潘、辨二州。 【 今化州地。】 宋潘美平岭南,得州六十,兼邕桂所隶言也。开宝五年,诏省岭南郡县,领州十五,贺州复隶广西,实领韶、潮、梅、循、惠、连、封、新、南恩、南雄、英德、肇庆、德庆,凡十四郡。圣朝混一,至元二十七年,大籍户定,广、惠、潮为中路总管府,肇庆、南雄、韶、德庆为下路总管府,英德、南恩、新、封、循、梅、惠、连为散州。后以英德控制山獠要冲,升为路;而连之桂阳县,以诸王投下食邑,得升州。今为路八,州七。

    广州属县

    县以部言之,不可胜载,今以州所领者疏于后。

    前汉县六:番禺、博罗、中宿 【 今清远】 、龙川、四会、揭阳。

    后汉县七: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增城。

    晋以揭阳为义安郡,以中宿属始兴郡。统县六:番禺、博罗、龙川、四会、增城、平夷。

    宋以四会为绥建郡。统县十:番禺、博罗、龙川、增城、酉平、熙安、怀化、绥宁、高要、始昌。

    齐县十三:番禺、博罗、龙川、增城、高要、酉平、绥宁、新罗、揭阳、河源、安远、熙安、怀化。 【 按:隋开皇十年,以熙安、怀化入番禺。】

    隋废始兴郡,以曲江、始兴、翁源、乐昌隶广州。又废洭州,以浛洭 【 后避宋讳改浛光】 来属。统县十五:南海、宝安 【 即东莞】 、增城、四会、化蒙、曲江、始兴、翁源、乐昌、浛光、清远、政宾、怀集、义宁、新会。

    唐以政宾入清远,以四会、化蒙置南绥州,以义宁、新会置冈州,寻废,属广州。统县十三:南海、番禺、东莞、增城、四会、化蒙、怀集、洊水、清远、浛光、真阳、义宁、新会。

    南汉分南海,置常康、咸宁二县,复以真阳属英州。

    宋开宝四年,以浛光属连州。五年,以义宁入新会,以洊水入怀集,以化蒙入四会,以常康、咸宁复为南海。熙宁六年,以四会属端州。绍兴二十二年,始分四县地,置香山。统县八: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怀集、新会、香山。

    至元十六年,收附广州。时荆湖行省兵马先取怀集,遂附贺州。今统司一、县七:录事司、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新会、香山。

    【 以上三段见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番禺县沿革

    下县。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互见清远县二禺山。属南海郡,汉以来因之。宋志云:汉立番禺县,故两汉志及晋、宋、齐志南海郡下,并有番禺县。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即今县是也。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取旧名也。其洲周回约八十里。唐因之,分治郭下。宋开宝五年,并番禺入南海。皇佑三年 【 一作五年,】 分南海为番禺,以五乡为籍焉。县治旧在州之东一里紫泥巷。熙宁二年,经略王靖度地东北徙建,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东莞县沿革

    中县。本汉南海郡地。吴甘露三年,始置司盐都尉。晋成帝咸和六年,立东莞郡,领县六,宝安、安德、兴宁、海丰、海安、欣乐是也。晋安帝义熙九年,分立义安郡。宋齐又云,东官太守治宝安县,而南齐志亦云,东官郡有宝安,而治怀安。是晋、宋、齐皆尝于其地置郡明矣。元和志又言:「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隶广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东莞县,本汉博罗县地。晋成帝咸和六年,于此置宝安县,属东莞郡。开皇十年,废郡,以县属广州。至德二年,改为东莞县,取旧郡名也。」然隋犹以宝安名县,详见寰宇记。李唐至德三年更名东莞。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复置,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南海志。】

    增城县沿革

    中县。本汉番禺地,后汉建安六年置,故后汉志南海郡下有增城县,晋、宋、齐因之。然宋志虽有东莞郡,云咸和六年分南海县立,乃治宝安县,非治增城县也。隋志增城县下注云:「旧志东莞县,平陈废。」隋书卷三十一地理志「南海郡」下增城注:「旧置东官郡,平陈废。」然不明言置于何时。寰宇记云:「至黄武中,于此置东莞郡而立增城县。」王东阳舆地纪胜辩云:「增城已见东汉志,非立于吴也。」或云,县之命名,以昆仑山有「闻风增城」,故名,亦谓有增江云。宋开宝五年,废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因之。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清远县沿革

    下县。本汉中宿县,以地有中宿峡,故名。属南海郡。吴、晋并隶始兴,故晋志始兴郡下有中宿县。梁改为清远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郡,置清远县,属黄州。唐武德六年,省,(改)〔政〕宾县入焉。今县有政宾乡,宋因之,今仍旧。

    【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六,广字韵,「广州府二」,引南海志。】

    星分野

    若以律为黄锺,斗建在子,今吴越分野。晋天文志云:「自南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