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饮的证治。

    〔7〕四两:底本无“四两”,据俞本、徐本、赵本加。

    〔8〕各:赵本无此字。

    【译文】

    (原有痰饮病)胸膈间又有支散的饮邪,症见气喘胸满,心下痞满坚硬,面色黑而晦暗,其脉沉而紧,水饮停留已久,病程已有数十日,医生误用吐法或下法治疗,水饮未见消退,当用木防己汤(利水散饮)。若饮邪少、病情轻微,则药后就可治愈;如果饮邪多而病情较重,治疗后饮邪消退不尽,三日后水饮积聚,病又复发,再用原方又无效,当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疗(以加强利水破结的功效)。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如鸡蛋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以上四味药,用六升水同煮,煮到二升。分二次温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各四两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先煮木防己、桂枝、人参、茯苓,煮到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稍微煮一下。分两次温服。药后,二便通利就见效。

    [2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1〕,泽泻汤〔2〕主之。〔3〕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注释】

    〔1〕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此论水饮引起的眩晕症。苦冒眩,指严重的眩晕。《类聚方广义》:“支饮冒眩证,其剧者,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坐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居室床蓐,如回转而走。虽瞑目敛神,亦复然。非此方不能治。”可伴有呕吐,故认为是中焦水饮所致。《金匮要略今释》:“此水在胃中而证见于脑者。”此证今称为眩晕综合征。

    〔2〕泽泻汤:本方有利水化饮的作用。方中重用泽泻利水,合白术健脾。药味单纯,药力专一。

    〔3〕本条论述痰饮冒眩的证治。

    【译文】

    心下有支散的饮邪停留,病人出现严重的眩晕症状,当用泽泻汤治疗。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以上二味药,用二升水同煮,煮到一升。分两次温服。

    [26]支饮胸满〔1〕者,厚朴大黄汤〔2〕主之〔3〕。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注释】

    〔1〕支饮胸满:此指支饮兼腹满的证候。胸满,此指腹满。仲景言“胸”,多概括“腹”。腹满是因胃家有实热,当有腹痛、大便秘结等症。《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2〕厚朴大黄汤:本方药味组成同小承气汤(参见《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及厚朴三物汤(参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本方以厚朴为君,重在行气除满,亦兼泄热通腑。

    〔3〕本条论述支饮兼实热腹满的证治。

    【译文】

    支饮兼有(实热)腹满的病人(当有大便不通之症),可用厚朴大黄汤治疗。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以上三味药,用五升水同煮,煮到二升。分两次温服。

    [27]支饮不得息〔1〕,葶苈大枣泻肺汤〔2〕主之。〔3〕方见肺痈中。

    【注释】

    〔1〕支饮不得息:指水饮壅肺引起短气不得平卧的症状。《医宗金鉴》:“喘咳不得卧,短气不得息,皆水在肺之急症也。故以葶苈大枣汤直泻肺水也。”

    〔2〕葶苈大枣泻肺汤:参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11]条。

    〔3〕本条论述支饮而水饮壅肺的证治。

    【译文】

    由于水饮支散于心肺,短气不得平卧,(咳喘不足以呼吸)当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方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

    [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1〕。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2〕,小半夏汤〔3〕主之。〔4〕《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注释】

    〔1〕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呕家,指一般呕吐的病人。呕吐后,由于津液损伤,应当出现口渴症状,见口渴可知呕吐将止。

    〔2〕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此是痰饮呕吐的证候。今,此也。在此承上文指“呕吐”。若呕吐而不口渴,表明胃中还有水饮停留,故呕而不渴是痰饮呕吐的诊断要点。

    〔3〕小半夏汤:本方有蠲饮止呕的作用。方中生半夏蠲饮、生姜降逆。《金匮要略今释》称此二味药为“治呕圣药也”。

    〔4〕本条论述痰饮呕吐的证治。

    【译文】

    一般呕吐的病人,呕吐后出现口渴症状,那呕吐即将停止。此痰饮呕吐是呕而不渴,由于心下水饮停留的缘故,治疗当(从饮病着手)用小半夏汤《千金要方》说: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以上二味药,用七升水同煮,煮到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29]腹满,口舌〔1〕干燥,此肠间有水气〔2〕,己椒苈黄丸〔3〕主之。〔4〕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 椒目〔5〕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注释】

    〔1〕舌:《脉经》作“苦”。

    〔2〕肠间有水气:指腹中有水气,故见腹满,当有小便不利之症。

    〔3〕己椒苈黄丸:本方有前后分消水饮的功效。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利水从小便而出,大黄逐水从大便而出。

    〔4〕本条论述痰饮病腹中有水的证治。

    〔5〕椒目: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种子。有行水平喘的作用。

    【译文】

    腹部胀满(腹中沥沥有声,小便不利),口舌干燥,这是腹中有水,当用己椒苈黄丸治疗。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 大黄各一两

    以上四味药,研成细末,加入蜂蜜制成丸药,如梧桐子大小。每次饭前用水吞服一丸,每日三次。渐渐增加剂量,直到口中有津液为度。如果药后仍有口渴,则需加芒硝半两(软坚散结,以助腹水的消散)。

    [30]卒呕吐〔1〕,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2〕者,半夏加茯苓汤〔3〕主之。〔4〕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注释】

    〔1〕卒呕吐:指突然呕吐。原因是膈间有水饮。

    〔2〕眩悸:《金匮要略本义》:“此饮邪浸于上下之证也。气逆则呕吐,气塞则心下痞,上阳不宣则眩,中阳不振,悸也。此胃肠间有支饮之水邪也。”

    〔3〕半夏加茯苓汤:本方有行水化饮、和胃降逆的作用。

    〔4〕本条论述痰饮呕吐兼眩悸的证治。

    【译文】

    突然呕吐,心下痞闷,此是中焦有水饮,兼有眩晕、心悸之症。(此条较小半夏汤证为重)故治疗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另一说法为四两

    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同煮,煮到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31]假令瘦人〔1〕脐下有悸〔2〕,吐涎沫而癫眩〔3〕,此水也。五苓散〔4〕主之。〔5〕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注释】

    〔1〕瘦人:指原先无水肿的人。

    〔2〕脐下有悸:水饮停积在下焦,膀胱气化不行,当有小便不利之症。《医宗金鉴》:“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脐下为病也。”

    〔3〕癫眩:即头眩。癫,通“颠”,头顶也。

    〔4〕五苓散:本方有化气利水的作用。方中泽泻、猪苓、茯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降逆。《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言水之犯上中下之治法也。”本方亦见《伤寒论》。参见《伤寒论》71、141、186诸条。

    〔5〕本条论述下焦水饮而致眩悸的证治。

    【译文】

    如果平素没有水湿停留而瘦小的人,出现脐下悸动,呕吐涎沫,且有头眩,这是体内水邪停留的缘故。可用五苓散治疗。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以上五味药,研成细末。用白开水吞服一方寸匕,每日服三次。药后多饮热开水,有汗出病就会好。

    附方

    《外台》茯苓饮〔1〕: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2〕,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清痰气,令能食。〔3〕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注释】

    〔1〕《外台》茯苓饮:此为痰饮病善后调理的治方。用于水饮大部已去,稍有余邪未尽而脾胃虚弱者,有补中健脾、理气化痰的功效。本方是标本兼治而偏重于本。《金匮要略论注》:“此为治痰饮善后最稳当之方。”

    〔2〕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表明饮停的部位在心腹中,即中焦脘腹部,病程较长。

    〔3〕本条论述痰饮病善后调理的治法。

    【译文】

    《外台》茯苓饮,可治脘腹间原有痰饮停留,治疗后水饮吐出(但中焦脾胃虚弱),脘腹胀满,不欲饮食,此时治疗还应消痰理气,使能正常进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以上六味药,用六升水同煮,煮到一升八合。分三次温服,每次服药间隔,如人走八九里路的时间进一服。

    [32]咳家〔1〕其脉弦〔2〕,为有水,十枣汤主之。〔3〕

    【注释】

    〔1〕咳家:指有慢性咳嗽的人。

    〔2〕脉弦:泛指悬饮的证候,如咳唾引痛等症。

    〔3〕本条论述久咳并悬饮的治法。

    【译文】

    慢性咳嗽的病人,若出现悬饮(咳唾引痛)的证候,是有水饮停留,(当按悬饮论治),可用十枣汤治疗。方见本篇[22]条。

    [33]夫有支饮家〔1〕,咳烦胸中痛〔2〕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3〕,宜十枣汤。〔4〕方见上。

    【注释】

    〔1〕支饮家:指久患支饮的人。类似今之患“老慢支”的病人。

    〔2〕咳烦胸中痛:即咳嗽频繁,胸胁牵引疼痛的悬饮证候。

    〔3〕不猝死,至一百日或一岁:表明本病的预后,病程较长,提示要及早医治。虽不会马上有生命危险,但若不及时医治,病可迁延数月或一年。《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仲景之意,宜早治,以十枣汤……宜于百日,一岁之前也。”

    〔4〕“十枣汤”为倒文,当在“咳烦胸中痛”下。本条论述支饮并悬饮的治法。

    【译文】

    久患支饮的病人,如果出现频频咳嗽,胸痛等悬饮的证候(是支饮并发悬饮,也当从悬饮论治),宜用十枣汤。方见本篇[22]。

    [34]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1〕。其脉虚〔2〕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3〕

    【注释】

    〔1〕久咳数岁……实大数者死:此论痰饮咳嗽病的预后。久咳多年的病人,如果见脉弱,此是正气虚而邪气不盛,病较单纯,故易治。若久咳而见实大数的脉象,表明正虚邪盛,病情虚实夹杂,故难治。

    〔2〕脉虚:与上文“脉弱”同义。

    〔3〕本条论述痰饮咳嗽的预后及治则。

    【译文】

    久咳多年的病人,若见脉弱(正气虽虚,但邪气不盛),病较易治。如果见脉实或洪大,或滑数(是正虚而邪盛),则为难治。(久咳的病人)脉象虚弱,又有明显的头晕目眩(千万别误为虚证),此病的根本原因是水饮在胸中的缘故,治疗当从痰饮病着手。

    [35]咳逆倚息〔1〕不得卧,小青龙汤〔2〕主之。〔3〕方见上及肺痈中。

    【注释】

    〔1〕倚息:《金匮要略心典》:“倚息,倚几而息,能俯而不能仰也。”类似今称之“端坐呼吸”,是肺功能差的表现。

    〔2〕小青龙汤:本方有解表寒、散内饮的作用。方中有麻黄、细辛等辛温发散的热药,对久病肾阳虚的支饮病人并非适宜,若误用则耗散肾阳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金匮要略方论疏义》:“此一章为论小青龙证的总纲,下文乃明服后之节目也。”

    〔3〕本条及以下各条论述支饮咳喘应用小青龙汤的经过。

    【译文】

    咳嗽气急,靠几而坐,不能平卧,用小青龙汤治疗。

    [3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1〕,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2〕,因复下流阴股〔3〕,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4〕,治其气冲。〔5〕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6〕。

    【注释】

    〔1〕寸脉沉,尺脉微:此是服小青龙汤前的脉象。寸脉候上焦肺,沉主饮邪停留;尺脉候下焦肾,微指肾阳衰微,表明病人在服药前本是上盛下虚(即上焦饮邪盛,下焦肾阳虚)证。

    〔2〕面翕热如醉状:指面部聚热,犹如酒醉时面色潮红的状况。

    〔3〕阴股:大腿内侧,在此泛指下焦。

    〔4〕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本方有扶阳敛阴、补中化饮的作用。

    〔5〕本条论述支饮服小青龙汤后的变证及治法。

    〔6〕分三温服:徐本作“分温三服”。

    【译文】

    服小青龙汤后,咯痰增多,但口干舌燥。由于此人原本寸脉沉(上焦肺有饮邪),尺脉微(下焦肾阳衰微),四肢厥冷,药后邪气从下向上冲击,出现手足麻木,面部升火而潮红如酒醉样,病气还流向下焦,出现小便(不利)难于解出,又头部常眩冒,可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疗邪气冲击导致的变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以上四味药,用八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37]冲气即低〔1〕,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2〕,以治其咳满。〔3〕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4〕。

    【注释】

    〔1〕冲气即低:指病气上冲的症状即平复。

    〔2〕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本方续上方去桂枝之通阳降逆,加干姜、细辛,化饮止咳。

    〔3〕本条承上条论述冲气平复后出现咳嗽胸满的证治。

    〔4〕日三:徐本作“日三服”。

    【译文】

    服药后病邪冲逆得以平复,但出现咳嗽加剧,胸膈满闷。治疗当用前方去桂枝加干姜、细辛,以止咳除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以上五味药,用八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服三次。

    [38]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1〕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2〕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注释】

    〔1〕本条论述药后饮邪内停的治法。

    〔2〕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本方即上方酌减干姜、细辛剂量,加入半夏,化去水饮。

    【译文】

    (服药后)咳嗽胸满减轻,但又出现口渴及冲气复发的证候,这是因为细辛、干姜是热药的缘故。服药后当有口渴,而今反不口渴,这是饮邪内停的缘故。饮邪内停当出现眩冒、呕吐之症。有呕吐的可在前方中放入半夏以化其水饮。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以上六味药,用八升水同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服三次。

    [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1〕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2〕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3〕。

    【注释】

    〔1〕本条承上条论述水饮外溢的证治。

    〔2〕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本方即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杏仁,以宣肺化饮。

    〔3〕日三:俞本作“日三服”。

    【译文】

    (服上药后)水饮去除,呕吐亦止,但病人出现身体浮肿,

    治疗当在原方中加入杏仁即可。此证本可加麻黄,因病人有手足痹等肾阳衰微之证,所以不可加麻黄。若误用而加入,则会导致四肢厥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病人(肾阳不足)阴血亏损,麻黄会发越阳气的缘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同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三次。

    [40]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1〕茯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2〕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3〕。

    【注释】

    〔1〕本条承上条论述支饮挟胃热上冲的治法。

    〔2〕茯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本方即上方加大黄,以清泄胃热。

    〔3〕日三:俞本作“日三服”。

    【译文】

    (除了上条身体浮肿等症外)如果面热如醉状,这是胃热上冲,熏蒸其面部。治疗当在前方中加大黄以通利腑气而泄热。

    茯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以上八味药,用一斗水同煮,煮到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半升,一日服三次。

    [41]先渴后〔1〕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2〕。方见上。

    【注释】

    〔1〕后:《脉经》作“却”。

    〔2〕本条论述痰饮呕吐的证治。《金匮要略五十家注》:“此于咳嗽后忽又言及水饮者,以水饮为咳嗽之根,治咳以治饮为本,故言此以结之。”

    【译文】

    (原本不呕吐)先因口渴而饮水过多,而后发生呕吐,这是由于水饮内停心下,也属于痰饮病。治疗当用小半夏茯苓汤(化饮去水,和胃降逆)。方见本篇[30]。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