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脉证九条 方六首

    【按语】

    本篇论述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三种病证。消渴,是口渴引饮、饮水即消的意思,既是病名,又是证名;小便利,按内容当是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不论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皆可出现;淋,是小便淋沥涩痛的意思,为小便不利的一种。由于此三种病证皆以小便异常为主症,病变部位多与肾和膀胱有关,故合篇论述。

    [01]厥阴〔1〕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2〕,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3〕,下之不肯止〔4〕。

    【注释】

    〔1〕厥阴:指厥阴病。《伤寒论》六经病之一。

    〔2〕气上冲心:指邪热上冲到胃。冲,《伤寒论》326条、《玉函经》作“撞”。心,此指胃。

    〔3〕吐:徐本、《伤寒论》326条、《玉函经》下有“蚘”字。

    〔4〕不肯止:《伤寒论》作“利不止”。本条论述厥阴病热盛时的消渴证。亦见《伤寒论》326条。

    【译文】

    (伤寒热病中)厥阴这种病,见有严重的口渴引饮的症状,邪热上冲到胃,胃中热痛,虽感到饥饿,但不能进食,食即呕吐(且可吐出蛔虫),如果误用下法治疗,就会出现下利不止的症状。

    [02]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1〕,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2〕。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3〕,数即消谷而大坚〔4〕一作紧,气盛则溲数〔5〕,溲数即坚,坚数〔6〕相搏,即为消渴〔7〕。

    【注释】

    〔1〕浮即为虚,迟即为劳:互指浮而迟的脉象,是全身虚劳证。

    〔2〕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也为互文,进一步表明虚劳是由于营卫俱虚。这是消渴病的病源。劳,《脉经》作“迟”。

    〔3〕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趺阳脉主中焦(脾胃)。浮则为气,指胃热气盛。《金匮要略正义》:“此言消渴之脉,当从寸口、趺阳合诊之也。盖寸口主脏阴,于消渴之所由来;趺阳主脾胃,于消渴之所由着。脏,藏气血者也。……营卫俱伤,脏未所藏,此病消渴之源也。”

    〔4〕大坚:指大便坚硬。《脉经》作“紧”。坚指大便坚之症状,紧指脉象为紧,当以症为是。

    〔5〕溲数:即小便多。

    〔6〕坚数:《脉经》作“紧数”。

    〔7〕消渴:后世称为“中消”。《金匮要略心典》:“胃中有热,消谷引饮,后世所谓消谷善饥,为中消者是也。”此证类似今之糖尿病。本条论述胃热气盛的消渴病的脉证。

    【译文】

    寸口脉出现浮而迟,原因是全身虚劳,这种虚劳反映的是营卫气血的不足。

    趺阳脉出现浮而数,浮是胃气盛,数是胃热,故出现消谷引食而大便坚硬的症状一说“坚”为“紧”。由于胃气盛,小便就多,小便多引起大便坚硬。大便坚硬,小便又多(消谷多食),于是导致消渴病。

    [03]男子〔1〕消渴〔2〕,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3〕,肾气丸主之。〔4〕方见脚气中。

    【注释】

    〔1〕男子:此处包括女子。

    〔2〕消渴:中医病名。以饮水多、食谷多、小便多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今之糖尿病、尿崩症属于消渴范围。

    〔3〕饮一斗,小便一斗:即饮水多、小便多是本条消渴病的主症。病因是肾虚。后世称之为“下消”,今之尿崩症属此类。《医宗金鉴》:“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

    〔4〕本条论述肾气衰微的消渴病的证治。

    【译文】

    患消渴病的人,小便多,表现为饮多少,尿多少,当用肾气丸治疗。方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崔氏八味丸”。

    [0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1〕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05]渴欲饮水,水入则吐〔2〕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3〕方见上。

    【注释】

    〔1〕脉浮……微热消渴:《金匮要略论注》:“脉浮、微热,是表未清也;消渴、小便不利,是里有热也。”此由外邪导致膀胱气化失常而出现的小便不利。

    〔2〕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较上条水邪内蓄之甚,不仅下焦膀胱气化失常,而且中焦胃气也失和降,故格拒饮水而上逆。

    〔3〕此两条论述小便不利的证治。

    【译文】

    脉浮而见小便不利、微热、口渴引饮,治疗宜利小便而发汗,当用五苓散(化气利水,从表里分消其水)。

    渴欲饮水,但饮水即吐,称为水逆,治疗仍宜用五苓散方见《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1]。

    [06]渴欲饮水不止者〔1〕,文蛤散〔2〕主之。〔3〕文蛤散方:

    文蛤〔4〕五两〔5〕

    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注释】

    〔1〕渴欲饮水不止者:口渴而不发热是外无热邪,不呕吐是无停饮,此由于津液少而渴不止。

    〔2〕文蛤散:本方有清肺养阴生津的功效。

    〔3〕本条论述热病引起消渴证的治法。

    〔4〕文蛤: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海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的贝壳。有清肺化痰、生津止渴的作用。又说是五倍子。《三因极——病证方论》认为“文蛤即五倍子”。五倍子,为倍蚜科昆虫寄生在盐肤木、青麸杨等树叶上的虫瘿。又据《医宗金鉴》云:“文蛤即今吴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胜热,然屡试而不效。尝考五味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药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尝用之,屡试屡验也。”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有滋肾生津的作用。

    〔5〕五两:俞本作“四两”。

    【译文】

    口渴引饮,饮水不止,可以用文蛤散治疗。

    文蛤散方:

    又蛤五两

    以上一味药,研成细末,用开水五合,调和药末,每次服方寸匕。

    [07]淋〔1〕之为病,小便如粟状〔2〕,小〔3〕腹弦急,痛引脐中。〔4〕

    【注释】

    〔1〕淋:病证名。以小便淋沥涩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医宗金鉴》:“小便不利者,水道涩少而不痛;淋则溲数,水道涩少而痛,有不同也。”

    〔2〕小便如粟状:形容小便不畅如粟米状,点滴涩少,是排尿障碍的表现。

    〔3〕小:《脉经》作“少”。

    〔4〕本条论述淋病的证候。

    【译文】

    淋这种病,其症状是小便淋沥如粟米状(点滴涩少),且有少腹弦急疼痛,疼痛牵引至脐中。

    [08]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1〕

    【注释】

    〔1〕本条论述胃热气盛的消渴但病的证候。

    【译文】

    趺阳脉数,是胃中有热,其证是容易消化谷食而欲食,大便坚硬,小便增多。

    [09]淋家不可发汗〔1〕,发汗则必便血〔2〕。

    【注释】

    〔1〕淋家不可发汗:淋病,由于下焦有热,阴液已不足,即使有发热也不可用汗法。

    〔2〕本条论述淋病的治禁及误汗后的变证。《金匮正义》:“便血,谓小便尿血也。”本条亦见《伤寒论》84条。

    【译文】

    患淋病的人,不可用发汗法治疗。误汗后可出现尿血。

    [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1〕,其人若渴〔2〕,栝蒌瞿麦丸〔3〕主之〔4〕。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预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右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注释】

    〔1〕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小便不利而不发热,表明非外感热病所致。有水气是由于肾阳不足,水气内停引起。

    〔2〕若渴:俞本、徐本作“苦渴”。

    〔3〕栝蒌瞿麦丸:本方有温阳化气、利水润燥的作用,是肾气丸之变方。

    〔4〕本条论述水气内停引起小便不利的证候。主之,底本误作“主人”,据俞本、徐本、赵本改。

    【译文】

    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由于有水气停留体内,病人感到十分口渴,当用栝蒌瞿麦丸治疗。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 山药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以上五味药,研成细末,与熬过的蜂蜜制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用水吞服三丸,每日三次。不见效,增加至每次七八丸,以小便通利、少腹暖和为见效。

    [11]小便不利〔1〕,蒲灰散〔2〕主之;滑石白鱼散〔3〕,茯苓戎盐汤〔4〕并主之。〔5〕

    蒲灰散方:

    蒲灰〔6〕七分 滑石三分

    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7〕二分,烧 白鱼〔8〕二分

    右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9〕,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10〕弹丸大一枚

    右三味〔11〕。

    【注释】

    〔1〕小便不利:此指淋病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

    〔2〕蒲灰散:本方有凉血消瘀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沥涩痛的热淋。

    〔3〕滑石白鱼散:本方有止血行瘀通淋的作用。适用于尿血、少腹弦急疼痛的血淋。

    〔4〕茯苓戎盐汤:本方有健脾利水、益肾降火的作用。适用于小便混浊,色白如米泔汁或兼红色血丝的砂淋、膏淋(即乳糜尿)、血淋。《金匮发微》:“茯苓戎盐汤为膏淋、血淋,阻塞水道通治之方也。”

    〔5〕本条论述淋病而致小便不利的三种治法。

    〔6〕蒲灰:为香蒲科植物狭叶香蒲、宽叶香蒲和长苞香蒲的花粉。有消瘀血、利小便的功效。

    〔7〕乱发:今称为“血余”,为健康人的头发,经加工煅成的炭化物。有消瘀止血利水的功效。

    〔8〕白鱼:即衣鱼,又称衣中白鱼、壁鱼、蠹鱼。为衣鱼科昆虫衣鱼的全虫。有消瘀利水的作用。

    〔9〕半钱匕:赵本作“方寸匕”。

    〔10〕戎盐:又称石盐、青盐、岩盐。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有益肾利水的作用。《金匮要略新义》:“滑石、戎盐诸品,实治淋之要药也。”又:“能溶解尿酸结石也。”

    〔11〕右三味:俞本下有“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盐再煎,分温三服”,吴本有“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两服”。

    【译文】

    治疗小便不利(有三首方剂),(若兼淋沥涩痛)当用蒲灰散;(若见尿血)可用滑石白鱼散;(若小便混浊不清而见血丝)则可用茯苓戎盐汤。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以上两味药,研细末为散剂。用水饮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滑石白鱼散: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煅烧 白鱼二分

    以上三味药,研细末为散剂。用水饮服方寸匕,每日服三次。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以上三味药(先用水将茯苓、白术同煮,然后放入戎盐再煮。每日服三次)。

    [12]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1〕,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方见中暍中。

    【注释】

    〔1〕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渴欲饮水,且饮水后仍感口干舌燥,是口渴极为严重,是由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所致。此病在上焦肺,后世称之为“上消”。《金匮要略心典》:“此肺胃热盛伤津,故以白虎清热,人参生津止渴,盖所谓上消、膈消之证。”今之I型糖尿病多见此证。

    〔2〕本条论述热盛伤津的消渴病的证治。亦见《伤寒论》222条。

    【译文】

    (外感热病后)出现渴欲饮水,而大量饮水后口舌仍干燥。治疗当用白虎加人参汤。方见《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26]。

    [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1〕,猪苓汤〔2〕主之〔3〕。

    猪苓汤方:

    猪苓〔4〕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5〕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6〕烊消〔7〕。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释】

    〔1〕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此证与前五苓散所治之证相似,都有脉浮发热、口渴、小便不利,且都由外感热病引起。但证候轻重程度不同,彼则“微热”,此则“发热”;彼则“消渴”,此则“渴欲饮水”。可见本条热甚、渴甚。又证候出现的先后亦不同,彼则先小便不利,续发热,最后口渴;此则先发热,续口渴,最后小便不利。故五苓散证是由于膀胱气化不行所致,属于泌尿障碍;而此猪苓汤证是膀胱蓄热伤阴所致,属于排尿障碍。

    〔2〕猪苓汤:本方有滋阴清热利水的作用。亦见《伤寒论》223条。

    〔3〕本条论述膀胱蓄热伤阴而致小便不利的证治。

    〔4〕猪苓:为多孔菌科猪苓的干燥菌核。能利水渗湿,其功效胜过茯苓,但无补益作用。

    〔5〕滑石:《伤寒论》、《玉函经》下有“碎”字。

    〔6〕胶:《伤寒论》作“阿胶”。

    〔7〕烊消:《玉函经》作“消尽”。

    【译文】

    (外感热病)证见脉浮发热、口渴引饮(膀胱蓄热而致),小便不通。治疗当用猪苓汤。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以上五味药,用四升水先煮四味,(除阿胶外)煮到二升,去掉药渣,加入阿胶烊消。每次温服七合,每日服三次。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

    【按语】

    本篇论述水气病。水气,犹言“水邪”。水气病即水邪之病,后世称为水肿病。水气病是以水肿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由于肺、脾、肾功能失调引起的体内水液的潴留。篇中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并提出与黄汗的鉴别。俞本作“方十首”,徐本作“方九首”。

    [0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1〕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2〕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3〕,不恶风,其腹如鼓〔4〕,不渴,当发其汗。正水〔5〕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6〕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7〕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8〕

    【注释】

    〔1〕风水:中医病名,为水气病之一。由于风邪袭肺,肺不能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引起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兼有发热恶寒,骨节疼痛,脉浮数等表症的水气病。其特点是发病快,水肿从头面部开始。类似今之急性肾小球性肾炎。

    〔2〕皮水:中医病名,为水气病之一。由于肺脾功能失调,引起全身严重水肿,甚至有腹水的水气病。

    〔3〕胕(fú)肿,按之没指:指有凹陷性的浮肿。胕,通“浮”。《五音集韵》云:“肿也。”故胕肿即浮肿,不是跗肿。《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4〕如鼓:《脉经》下有“一作如故,不满”。

    〔5〕正水:中医病名,水气病之一。由于脾肾阳虚不能制水引起的以气喘、腹满为主症的水气病。

    〔6〕石水:中医病名,为水气病之一。由于肾阳衰微不能化水引起的以少腹硬满为主症的水气病。《金匮要略直解》:“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正水自喘,石水不喘为异耳。”

    〔7〕黄汗:中医病名,与水气病相类似。由于水湿郁滞化热引起的以发热、头面及四肢浮肿,出黄汗,小便不利,日久皮肤痈脓为主症的病证。

    〔8〕本条论述水气病的分类及其鉴别。

    【译文】

    老师说: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风水,按其脉浮(其病在表),表现有骨节疼痛、恶风(发热)等表症(且有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皮水,脉象亦浮(水气在表),表现有全身严重的浮肿,用手按其皮肤凹陷不起,没有恶风等表症,腹部胀满犹如鼓那样隆起,没有口渴。(风水与皮水)治疗都应用发汗的方法。正水,脉沉迟(其病在里),表现为(腹满)气喘(小便不利)。石水,脉象亦沉,表现为少腹胀满但不气喘。黄汗,脉象沉迟,身体发热,出黄汗,胸腹胀满,头面及四肢都肿胀,若不治愈,日久皮肤会痈脓。

    [02]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1〕,身体为痒,痒为泄风〔2〕,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俛仰〔3〕,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4〕。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5〕,此为黄汗。〔6〕

    【注释】

    〔1〕隐疹:中医病名,即瘾疹。参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3]注释〔5〕。

    〔2〕泄风:中医病名,由于风邪客于皮肤所致的一种皮肤病,日久化脓结痂。

    〔3〕难以俛(fǔ)仰:即难以呼吸。俛,通“俯”,指俯首、低头,见于深呼气时。仰,是抬头,见于深吸气时。俛仰,在此表示呼吸困难的症状。

    〔4〕风气相击……此为风水:“风气相击”与上述“风气相搏”同义。指风邪与水气相并感受,则形成全身浮肿的风水病。《医宗金鉴》:“若风气两相强击为病,则为风水,故通身浮肿也。”《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条风强、气强二证是客,风气相击证是主,宜分别看,汗出乃愈,专属风水而言,不统前二证。”

    〔5〕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文似言“肺中冷”之证,参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5]条。与下文“此为黄汗”(黄汗主症是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截然不同。

    〔6〕本条论述风水与瘾疹、黄汗在病因上的鉴别。

    【译文】

    脉浮而洪,浮脉为风邪盛,洪脉为水气盛。风邪与水气相并感受,风邪盛则出现瘾疹,皮肤瘙痒,由于瘙痒而发为泄风,时间长了就会结痂。水气盛则引起水液停聚,出现呼吸困难。风邪与水气相并感受,身体出现严重的水肿,并兼有恶风(发热)等表虚证候,这就是风水。用发汗方法可治愈。若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疑为肺中冷之证)。

    [03]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1〕,其颈脉动,时时咳〔2〕,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3〕

    【注释】

    〔1〕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指眼胞微肿,状似蚕冬眠后将吐丝时那样皮色光亮透明。目裹,即眼胞。《类经》:“目裹者,目下之胞也。”拥,通“臃”,肿也。此文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

    〔2〕颈脉动,时时咳:颈脉,即人迎脉。颈部结喉旁的动脉。今谓之颈外动脉,这是古人诊脉部位之一。此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颈脉动喘,疾咳,曰水。”指颈外动脉搏动快而显露。频频咳嗽,这是水气。

    〔3〕本条论述风水的脉证。

    【译文】

    寸口脉沉而滑,是体内有水邪停留。面目肿胀,且有发热(恶风)等症,这叫风水病。望病人眼胞微肿,好像蚕冬眠将起时皮色光亮透明。检查其颈部动脉跳动急促,听到频繁咳嗽的声音,再用手按其足跗有凹陷不起的水肿,这是风水病。

    [04]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1〕。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2〕。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3〕。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4〕,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5〕

    【注释】

    〔1〕太阳病……此为风水:此段论太阳病与风水的鉴别。太阳病为外感热病,本有发热恶风、骨节疼痛等表症。风水虽有表证,但骨节不疼痛,而以身体浮肿沉重为主症。“汗出即愈”是倒文,当在“此为风水”之下。《金匮正义》:“此言风水、皮水、黄汗及肺胀四证,邪俱从表入,故以太阳总揭其病发之所以,而从浮紧总括其初形之脉象,非独指风水言也。”

    〔2〕渴而不恶寒者……状如周痹:此段论风水与皮水的鉴别。风水与皮水相类,都有身肿,但风水有表证,皮水“不恶寒”,表明无表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是倒文,当在“此为皮水”之前,皮水身肿较风水为重,故阳气痹阻而身冷。状如周痹,是指皮水如同周痹那样痹阻阳气。周痹,中医病名,因寒湿痹阻阳气,以周身游走性疼痛为主症。

    〔3〕胸中窒……痛在骨节:此段论风水与黄汗的鉴别。黄汗有身体肿、发热、汗出(参见本篇[01]条)、骨节疼痛等症,与风水相似;但又有“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的特征(参见本篇[28]条),更有胸中窒塞而痛、不能食、躁不得眠之症。“此为黄汗”亦为倒文,当在“病在骨节”之下。

    〔4〕咳而喘……其状如肿:此段论风水与肺胀的鉴别。脾胀,当是“肺胀”。风水与肺胀也有相似之处,均有浮肿、咳嗽,但肺胀主症是咳而喘,而风水主症是水肿。“此为肺胀”也是倒文,当在“其状如肿”之下。

    〔5〕本条论述风水与太阳病、皮水、黄汗、肺胀的鉴别以及治法与治禁。

    【译文】

    出现太阳病(发热、恶寒等)症状,脉亦浮而紧,按理还有骨节疼痛的症状。但若身体不痛,反感到沉重(浮肿)而酸,(小便不利)病人没有口渴(里证),用发汗法就可治愈,这是风水病。如果出现恶寒,这是体虚发汗引起的。如果有口渴而没有恶寒等表症,这是皮水病,只是全身浮肿,(小便不利)皮肤冷,犹如周痺阳气痹阻引起的。如果(发热、口渴、身体浮肿)脘腹窒塞而疼痛,不能进食,夜暮躁扰,不能入眠,这是黄汗病,骨节疼痛(汗出色黄如黄柏汁)。如果咳嗽气喘,没有口渴,这是肺胀病,身体亦有浮肿,可用发汗法治疗。但是上述诸病,若有口渴而下利或小便数的病人,则不可发汗。

    [05]里水〔1〕者,一身面目黄肿〔2〕,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3〕主之。〔4〕方见下〔5〕。

    【注释】

    〔1〕里水:即皮水。风水在表,皮水在里,两者相对而言,故皮水又称里水。

    〔2〕黄肿:《脉经》作“洪肿”。

    〔3〕越婢加术汤:当在“故令病水”之下。本方有发汗利水、兼清里热的作用。

    〔4〕主之:《脉经》下有“一云皮水,其脉沉,头面浮肿,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本条论述皮水挟热的证治。

    〔5〕方见下:徐本作“方见中风”。

    【译文】

    患皮水的人,全身严重浮肿,按其脉沉,小便不利,所以引起水液停聚。如果小便自利而口渴(就不是水气病),而是体内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水气病当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方见《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0]。

    [0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1〕,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0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2〕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3〕

    【注释】

    〔1〕疝瘕(jiǎ):中医病名,由于寒凝气滞引起的少腹疼痛,且有结块的病证。疝与瘕又有区别,疝是寒凝,瘕为气滞。疝瘕在此指寒疝。参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篇[17]条。

    〔2〕消谷:在此指消谷善饥的消渴病。《脉经》下有小字注文“一作消渴”。

    〔3〕此二条论述中焦病变引起的水气病与寒疝、消渴在病因上的鉴别。《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此二条,前条是客,不过举其有寒者,以为照对,实无干水病;后条是主,示水之因热生者。”

    【译文】

    趺阳脉当见沉伏,此又见紧脉,这原本是有寒气结聚引起疝瘕而腹中疼痛。若医生误用攻下法治疗,下后就会出现脘腹痞闷而短气的症状。

    趺阳脉当见沉伏,此又出现数脉,这本是胃中有热,当见消谷善饥,小便多的消渴病。如果小便不利,胃热也可引起水气病。

    [08]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1〕。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2〕。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3〕

    【注释】

    〔1〕寸口脉浮而迟……名曰沉:指上焦(肺)有郁热,沉着不去,即肺有热伏。

    〔2〕趺阳脉浮而数……名曰伏:指中焦(胃)有蕴热,留止不行,即胃有热伏。

    〔3〕本条论述肺胃郁热导致水气病的机理。

    【译文】

    寸口脉浮而迟,反映上焦肺有热潜伏,且沉着不去。趺阳脉浮而数,表现出中焦胃有热留止,且伏而不行。由于肺胃郁热导致水液内停,更由于络脉空虚,小便难以排出,水液外溢皮肤,于是形成水气病。

    [0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1〕。

    [10]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2〕,小便即难。〔3〕

    【注释】

    〔1〕寸口脉弦而紧……走于肠间:此论上焦肺有寒导致腹中有水,即恶寒,《脉经》作:“卫气不行则恶寒”。肠间,即腹中。

    〔2〕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此论下焦肾有寒导致水气病。《金匮要略编注》:“此肾病独受寒邪内郁,而为正水也。”

    〔3〕此二条论述肺肾有寒导致水气的证候及机理。

    【译文】

    寸口脉弦而紧,由于(上焦肺受寒邪)卫阳阻遏不通,出现恶寒,(肺失通调水道的功能)水不能下输膀胱而流至腹中(出现腹水)。

    少阴脉紧而沉,出现身体疼痛、水肿、小便不利。

    [11]脉得诸沉〔1〕,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2〕者,死。〔3〕

    【注释】

    〔1〕脉得诸沉:《金匮要略释义》:“水为阴邪,故脉多沉。水行皮肤,营卫被遏,则脉亦沉,故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然凡属阴寒内盛之病,其脉多沉,不可率断为水,必其身体肿重,始克断为水证。”

    〔2〕水病脉出:指水气病肿势未消而脉象暴出,即从沉脉变为浮而无根的脉象,这是正气外脱、虚阳浮越的危象。

    〔3〕本条论述水气病的诊断及预后。

    【译文】

    脉象为沉,当考虑水气病,还必须结合身体有浮肿而沉重之症。如果水气病水肿未消时,出现脉象暴出(由沉变为浮脉),这是病情危重的现象。

    [12]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1〕,脉伏〔2〕,其人消渴〔3〕,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4〕者,有水,可下之。〔5〕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