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虚字卷之九 传言助字九之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鸟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

    诸引助以「矣」字者。其句首或有连字,或无连字,至不一矣,而以言效之必至者一也。

    ①‘言效之句,概有连字先之’之下说法与本节末‘其句首或有连字,或无连字’之说抵牾,[457][458][459]皆言效之句而前无连字。

    【9.4.9】有两事同时,其先者助以「矣」字①,盖视他事又为已然矣。

    [460]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461]又云:‘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62]榖梁传庄公七年云:失变而录其时,则夜中矣。

    ————三绝句之助「矣」字者,皆可加以「已」字,盖视他事又为先矣。

    ①「其先者」谓其事在先,非谓句中位置在先,事实上位置在后。且二事既分先后,又云‘两事同时’,殊欠斟酌,其意殆为两事同属过去。

    【9.4.10】至句非前例所概,而亦助「矣」字者,要不外「了」字之口气也。

    「了」者,尽而无余之辞。而其为口气也,有「已了」之「了」,则「矣」字之助静字而为绝句也,与助句读之述往事也:有「必了」之「了」,则「矣」字之助言效之句也。外此,诸句之助「矣」字而不为前例所概者,亦即此「已了」「必了」之口气也。是则「矣」字所助之句,无不可以「了」字解之矣。

    [463]论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谓孝矣」者,犹云「即此已可」之谓也。

    [464]论语述而云: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犹云「见圣人既已不得矣,而得见君子者亦可」也。

    [465]史留侯世家:孺子可教矣。

    [466]公宣六:虽然,吾亦不可复见吾君矣。

    [467]汉李广传: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

    [468]左*元:太子不得立矣。

    [469]庄秋水: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470]又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471]赵策:请发而用之,则有余铜矣。

    [472]汉贾谊传:夫存亡之变,治乱之变,其要在是矣。

    [473]论八佾: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诸引句,坐动或为「可」「能」「得」之了动字,或为「有」「在」之同动字,或为「喜」「欲」之外动字,而皆以「矣」字助之者,盖事非已过,而其理势已一定而无复有变矣。此亦可谓决其必了之口气也。

    [474]论阳货: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吾将仕矣」者,犹云「吾之出仕于将来,已可必于今日」也。于将来之事而助「矣」字者,所谓决其必了之口气也。

    [475]左僖二十八:今日必无晋矣。

    [476]又襄十八:师速而疾,略也,将退矣。

    [477]又襄八: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

    [478]越语:君王勉之,臣不复入越国矣。

    [479]魏策: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480]又: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481]左僖五: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482]又僖二十五:谍出曰:‘原将降矣。’

    [483]又昭三:此季氏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484]又昭十二:王出,吾刃将斩矣。

    [485]又:齐君弱吾君,归,弗来矣。

    ————诸引句之助「矣」字者,其事则属将来,而其理势已可决其如是而必无他变矣。

    又论议之文,「矣」字往往上连「而已」两字者,所以言重之也。

    [486]孟子梁惠王上云: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而已矣」者,止此而无余之辞也。凡语已辞咏叹深至,则辞气纡余而长,所谓重迭言之也。如此句法,不绝于书。

    然[487]孟子万章上云: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此「而已矣」,与上义同而用别,盖两「而已矣」,其辞气则止此而无余之义也。而彼为绝句,辞意已全,此为起读,反起下文。此正所谓「矣」字之助句与助读也无定式,惟视所助者之所置耳。

    经生家谓经籍内有「也」「矣」两字互相代用者。

    [488]论语先进云: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以为「也」代「矣」字。

    [489]论语里仁云: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又以为「矣」代「也」字之证。蒙谓「皆不及门也」者,决言同时之事,「也」字为宜。至「其为仁矣」之读,夫子自叹未见好仁者之眞恶不仁者,故追忆眞恶不仁者之曾已为仁之时,直使不仁者不得加乎其身云。此似追记已事,助「矣」字为宜。夫「矣」「也」两字皆决辞,有时所别甚微。若非细玩上下文义,徒以一时读之顺口,即据为定论,此经生家未曾梦见文通者,亦何怪其尔也?

    已、耳、尔

    【9.5.1】已,语终辞,与「矣」同义。

    「已」字有为状字者,有为叹字者,兹不论。论其为语已辞,则与「矣」字同义。

    [490]礼檀弓: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491]左襄二十九:虽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492]汉礼乐志:自夏以往,其流不可闻已。————三引「已」字绝句,皆同「矣」字,决已然之口气,而皆有已了之意也。

    [493]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殆已」者,即「殆矣」也。惟「已」字单用,不时见于书,而与其它了字合者详下。

    「已」为动字,故「而已」两字,间亦殿句。

    [494]左传桓公六年云:在我而已,大国何为!

    [495]又成公十六年云: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凡云「而已」者,皆尽而无余之辞也。

    若[496]汉书序传云:敞义依霍,庶几云已。————「云已」者,犹「云尔」也,见下。

    盖「已」「矣」「耳」「尔」四助字,其义有相似者。

    【9.5.2】日知录谓‘「而已」为「耳」。’耳与「矣」同义,有「止此」之解,①助句助读,惟所用耳。

    助句。

    [497]论阳货:前言戏之耳。————此「耳」字,助句也,解同「而已」,而有「止此」之意。

    [498]孟离下:尧舜与人同耳。

    [499]史魏其传:太尉丞相,尊等耳。

    [500]史张陈列传:令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

    [501]又淮阴侯列传: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502]又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

    [503]汉戾太子传:子盗父兵,以救难自免耳。臣窃以为无邪心。

    [504]齐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505]魏志王粲传注:志意何时复类昔日,②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

    [506]韩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因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③

    [507]又谏佛骨表: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508]又: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纔十八年耳。————诸引句,皆助「耳」字,同上。且皆居后,辞意已足,故谓之句。

    助读。

    [509]孟梁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不百步耳」者,犹云「止此百步而已」也。④然先置,提起下文,故谓之读。

    [510]孟告下:人病不求耳,子归在求之,有余师。

    [511]史货殖列传: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

    [512]又项羽本纪: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513]汉贾谊传: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

    [514]又: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515]史信陵君列传: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

    [516]又: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

    [517]汉张敞传:夫周公七年耳,而大将军二十岁。海内之命,断于掌握。

    [518]又贾山传:一君之身耳,所以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

    [519]又司马迁传: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520]又杨恽传: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521]又刘歆传:夫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此乃众庶之所为耳,非所望士君子也。

    ————诸引读之助「耳」字者,皆有「止此而已」之解。在文为撇笔,故多引以尽其变。

    「耳」字,后世用之,有非「而已」之解者。

    [522]魏志崔琰注:后与南郡习授同载,见曹公出。授曰:‘父子如此,何其快耳!’

    [523]吴志刘惇传注:吴主共论鲙鱼,何者最美?象曰:‘鲻鱼为上。’吴主曰:‘论近道耳,此出海中,安可得邪?’象曰:‘可得耳。’————「何其快耳」之「耳」,有咏叹之意。「可得耳」之「耳」,乃语之余声,言外犹云「易得」也。皆与「而已」义别。

    ○1「矣」无「止此」之解,疑为「已」之讹。

    ○2章云:王粲传注无「志意」二字,此依文选魏文帝与吴质书。

    ○3[506]第一句「耳」字属助句之类,第二句「耳」字属助读之类。

    ○4杨云:孟子文谓‘但不曾走百步而已’,马释殊谬。

    【9.5.3】尔字,广韵云:‘词之必然也。’①「尔」通「尔」。郑注檀弓谓‘「尔」,语助’也。「尔」本状字,解「如是」也。今为传信助字,可殿句,可殿读焉,而亦有「而已」「如是」之意。其所以别于状字者,盖加有决断之口气耳。

    [524]论乡党:便便言,唯谨尔。——「唯谨尔」者,犹云「唯有谨而已」也,言外有决其如是也。

    [525]公庄四:其国亡矣,徒葬于齐尔。

    [526]又庄十二:万曰:‘甚矣鲁侯之淑,鲁侯之美也!天下诸侯宜为君者,唯鲁侯尔。’

    [527]又僖三十一: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太山尔。

    [528]又僖二: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

    [529]又宣十五: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

    ————语引「尔」殿句,义同上。皆出公羊传,他书不概见。②

    公羊传又以「尔」字助询问之句,而带有「若是」之义。

    [530]隐公元年云:然则何言尔?————犹云「然则何为言之若是」也。

    [531]其隐公二年云:何讥尔?

    [532]隐公三年又云:何危尔?

    至[533]僖公二年云:则中国曷为独言宋齐至尔?————诸此句又公羊传所独也。

    惟[534]昌黎答冯宿书有云:君子不为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仆何能尔?————此「尔」字,有「如是」之解,与公羊句同。

    「尔」字合「云」字,重述前文也。

    [535]孟滕下:不行王政云尔。

    [536]又离下:薄乎云尔。

    [537]又尽上:子谓之姑徐徐云尔。

    [538]又公下: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539]榖隐元: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

    [540]韩庐君墓志铭③:其义以为道可与古之夔皋者侔,故云尔。

    ————凡引「云尔」者,犹云重决其所云之如是也。

    若「云尔」两字间于句中,则其义同,而无决断之口气矣。

    [541]论语述而云:则可谓云尔已矣。————犹云「可谓所云如是而已」也。盖此句以「已矣」为决辞矣。是犹「尔」字施于句读之中,则为状字而非助字矣。

    [542]孟子告子上云: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彼有取尔也。————犹云「降才如此」也④,「彼有取而如是」也。

    有以「尔」字合「焉」字者。

    [543]公羊传隐公二年云:前此,则曷为始乎此?托始焉尔。————何注:‘「焉尔」,犹「于是」也。’蒙谓「托始焉尔」者,「托始于此而已」也。以「于此」解「焉」字,「而已」解「尔」字,于辞意正合。传者之意,以为始灭先乎春秋者有之矣,春秋时则未之闻,今故托始于此时而已,非谓自古及人始乎此也。

    [544]又云: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无闻焉尔」者,「无闻于其时而已」。盖公羊氏口授相传,至汉始记于竹帛。而当时纪子之称君称大夫者,失其闻矣。

    以上诸引,皆「尔」字之助句也。

    [545]汉书田叔传云: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不尔」者,「不如此」也。两字为读,「尔」字助之,以为决辞。⑤

    ○1案说文,‘尔:丽尔,犹靡丽也’;又,‘尔:词之必然也’。广韵引说文,将‘词之必然也’系于「尔」下。马氏引广韵,而字作「尔」,然后说明「尔」通「尔」,盖依从一般习惯。章氏校注将起头「尔」字改「尔」,而‘「尔」通「尔」’未改作‘「尔」通「尔」。’

    ○2「尔」字殿句,公羊之外也常见。如公孙龙子迹府:‘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

    ○3此句引自考功员外庐君墓铭,韩文另有处士庐君墓志铭。

    ○4作为状字,「尔」应状「殊」,「降才尔殊」意即「赋予的资质如此不同」。

    ○5既云「不尔」‘两字为读’,又云‘「尔」字助之’,费解。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