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虚字卷之八 承接连字八之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而:我欲仁,斯仁至矣。

    [517]孟尽下:庶民兴,斯无邪慝矣。————四「斯」字皆可作「则」字解。案论语之以「斯」字解作「则」字者,犹史记之用「即」字者,此可以觇世代之别。

    即。

    [518]史项羽本纪: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519]又匈奴列传:今单于能,即前与汉战,天子自将兵待边。单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何待远走亡匿于漠北寒苦无水草之地?毋为也。

    [520]又季布列传: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以上所引,除「单于即不能」一读,皆可作「则」字解。

    而[521]史记项羽本纪云: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

    [522]汉书项籍传则云:行徐行则免,疾行则及祸。————皆作「则」字。

    然有史记作「则」字而汉书作「即」字者。如:

    [523]史记高祖本纪云:沛今诛令,择弟子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

    [524]汉书高帝纪乃云:择可立立之,以应诸侯,即家室完。

    总之,「则」「即」两字虽可互用,而辞气有缓急之别,学者所当辨也。

    【8.2.4】「而」「则」两字外,其它承接连字,率皆假借于动、状等字。凡事理可分举者,则承以「或」字;事有蝉联而至者,承以「既」字或「又」字。而「既」「又」两字又互为呼应者。若上文辞气毕而后事可类举者,以「至」「若」「及」「如」诸字承之,以为更端之辞。更有以「非」「则」与「非」「不」或「不」「不」各两字相为起承者。

    【8.2.4.1】或字分承不一。

    [525]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526]礼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此「或」字分承者,皆单字也。

    [527]又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之一也。

    [528]汉贾谊传: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此「或」字分承读也。

    [529]又鼌错传: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此「或」字分承顿也。

    [530]韩与崔羣书: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与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或以其久故,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复决舍,或其人虽不皆入于善,而于己已厚,虽欲悔之不可。————六「或」字所承,或顿或读,分为六类,要皆相识之人也。

    故必事理分举,而后「或」字承之,方为连字。否则以状动、静字者,则为状字矣,不在此例。①

    ○1参【2.5.3.2】节注①。

    【8.2.4.2】既、又、既……又。

    既。

    [531]汉儒林传: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

    [532]史货殖列传: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533]汉陈汤传:延寿、汤既未获受祉之报,反屈捐命之功,久挫于刀笔之前,非所以劝有功,厉戎士也。

    [534]史管晏列传: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凡言「既」字,皆先提一事,后及他事也。「既」字所附者,辞气未完,皆读也,故列入连字。不则何以异于状字?

    又。

    [535]史商君列传: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536]庄秋水: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537]史李斯列传: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

    [538]汉贾谊传:陛下之与诸公,非亲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

    [539]又杨恽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位在列卿,爵为通侯,总领从官,与闻政事,曾不能以此时有所建明,以宣德化,又不能与羣僚同心并力,陪辅朝廷之遗忘,已负窃位素餐之责久矣。

    [540]又赵广汉传: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

    [541]周语:今天降灾于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

    [542]汉赵充国传: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它种中,远涉河山而来为寇。又见屯田之士,精兵万人,终不敢复将其累重还归故地。————八引「又」字,皆继事之辞。

    [543]汉书食货志云: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此「又」字所根上文甚远,亦继事之辞也。

    有联用「又」字以为历叙之辞者。

    [544]楚语云:‘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继云‘又有左史倚相’,又继云‘又有薮曰云连徒洲’云云。

    [545]韩文送穷文云:‘其名曰智穷。’后乃历数,则云‘其次名曰学穷’,‘又其次曰文穷’,‘又其次曰命穷’,‘又其次曰交穷’。————皆各为一段。

    [546]又与袁相公书:首言樊宗师孝友,后言其学问,乃进言其文章,则云:‘又善为文章’,一段后又云:‘又习于吏职。’————皆以「又」字上承首段,故「又」字虽用为历数之辞,而谓为代指樊宗师亦可。不特此也,

    [547]又答吕医山人书云:以吾子始自山出,有朴茂之美,意恐未砻磨以世事。又自周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乱圣人之宗,后生习传,雑而不贯,故设问以观吾子。————一段,「以」字起至「不贯」,皆言故之读。其故有二:一则始出山而未阅世事,一则周后文雑而后生不能贯通。今于第二故之前冠以「又」字者,即以代「以」字也。又答窦秀才书内五用「又」字,皆以重申其故,学者可取阅焉。①

    [既……又]等。

    [548]左僖三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又」两字互为呼应有如此者。

    [549]汉司马迁传:李陵既生降,陨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550]左襄十:女既勤君而兴诸侯,牵帅老夫以至于此,既无武守,而又欲易余罪。

    [551]韩送杨少尹序: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552]又送廖道士序:衡山之神既灵,而郴之为州,又当中州淸淑之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

    [553]左文七:既不受矣,而复缓师,秦将生心。————此「既」字后应以「而复」两字,则上下文不惟蝉联而下,而又有扭转之辞气也。「而复」与「而又」同。

    惟「既」「又」两字互应最习见。②

    [554]汉书外戚传云: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

    [555]又王莽传赞云: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

    [556]韩文与于襄阳书云: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

    [557]又上崔虞部书云:既以自咎,又叹执事者所守异于人人。————此惟以「既」「又」两字为开阖,而成为近今作家之滥觞矣。

    ○1章云:答窦秀才书云:‘又不通时事’,‘又重以自废’,‘今又以罪黜于朝廷’,‘当道者又皆良有司’,‘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2【6.1.3】节在[六?11]例「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下说:‘「既」「又」……皆状字也。’

    【8.2.4.3】至于、至如、若夫、及至、及其、如其。

    至于。

    [558]论为政: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559]孟告上: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至于」者,因上文而类及之辞。盖上文辞气已毕,而下文又与前文相类,故「至」字后加以「于」字者,犹云「论及此」云尔。由是,

    [560]孟滕上:至于子之身而反之。

    [561]汉赵充国传:至于虏小寇盗,时杀人民,其原未可卒禁。

    [562]又刘歆传: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

    [563]韩与崔羣书: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明白淳粹,辉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

    [564]又潮州刺史表:至于论述陛下功德,与诗书相表里,作为歌诗,荐之郊庙。————所引「至于」,皆因上文而论之及耳。

    至如。

    [565]史游侠列传: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566]又萧相国世家: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567]又汲郑列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568]又越世家: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不曰「至于」而曰「至如」者,则有与上文比而同之之意。

    若夫。

    [569]孟尽上: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570]庄山木: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571]汉贾谊传: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

    [572]左隐五: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皁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若夫」者,相及而殊上之辞也。

    有单用「若」字者。

    [573]左哀十四: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574]又定元:若从君者,则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若羁也,则君知其出也而未知其入也。羁将逃也。————所引「若」字,与「若夫」同意。

    及至、及其、如其。

    [575]孟子滕文公上云:及至葬。

    [576]孟子尽心上: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①

    [577]汉书司马迁传云:及其在阱槛之中,摇尾而求食。————曰「及至」,曰「及其」者,皆因前事而殊后之文也。

    [578]论语先进云:如其礼乐。————曰「如其」者,亦此志也。

    ①【8.2.4.7】节又引此例([651]),将「及」与「其」分开,说「及」是记时之连字,与此说「及其」是承接连字不同,似较此为长。

    【8.2.4.4】非……则;不……则。

    [579]庄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二字相为起承,文势最紧。

    故[580]汉书贾谊传政事疏内,始云: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581]继云: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

    [582]又云:臣以为不缺则折。

    [583]终云:所习者非斩劓人则夷人之三族也。————连用之以耸听也。

    [584]韩欧阳生哀辞:其它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①

    [585]又荆潭唱和诗序: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586]又送郑尚书序:非有文武威风知大体可畏信者,则不幸往往有事。

    [587]论卫灵: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不……则……」与「非……则……」同。五引句调各别,而所以互为起应则同。

    其以非……不或不……不两字相为起合者,文势亦劲。

    [588]庄秋水: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飮。

    [589]史武安侯列传: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诎之,天下不肃。

    [590]汉高帝纪: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

    [591]史刺客列传:非有诏召不得上。

    [592]又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593]论乡党:非祭肉不拜。

    [594]史汲郑列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595]汉李广传: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飮不近水,不尽餐不尝食。

    [596]史商君列传: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597]汉匈奴传: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费者不永宁。

    [598]礼中庸: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599]韩许国公神道碑:然不一揃刈,不足令震駴。————「非」「不」或「不」「不」之在句读也,本皆状字,而引列于连字者,以其相为呼应,而句读则由是而连。

    ①[584]「岁」字后读断,「则」承「移时」,非与「不」相应。

    【8.2.4.5】其承上而申下之辞,则惟故字。「故」,本名也,而假为连字。又,「以」「为」两字,介字也,而亦假为言故之词,惟与「故」字用法各异。

    [600]孟告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故」者,承上文诸人皆起自劳贱,而申言下文天之劳苦是人也。故「故」字必根上文。

    [601]孟万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602]又梁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603]庄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604]又德充符: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羣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605]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极生悲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606]公僖十七: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607]又隐三: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

    [608]史淮阴侯列传: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所引「故」字皆承上文而申言之也。

    而经书则「故」字前习加「是」字曰「是故」,一若指明前事以为下文之故者然。

    [609]礼大学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610]继云:是故财聚则民散。

    [611]又云: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612]终云:是故君子有大道。云云。礼中庸亦然。礼记则不胜数也。

    [613]易系辞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下「是故」是缘上之辞,上「是故」则发语之辞。

    [614]礼曲礼云:故君子式黄发。————郑注以为‘发句言「故」,明此众篇雑辞也。’盖此句文义与上不属,故以为发语辞。而礼经中起句言「故」言「是故」者,所在而有。

    【8.2.4.6】惟句之有「故」者,则言「故」之固然,而其「故」之所以然,则往往假「以」「为」两字以明之。故「故」之言固然者,则为句,殿于后者常也;而「以」「为」之言所以然者,则为读,置于先者其常,而置于后者则转为句矣。

    「以」置于先。

    [615]孟告上: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郊于大国」,乃受「伐」之所以然,故冠「以」字而先焉。

    [616]史平原君列传: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

    [617]又汲郑列传: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

    [618]又信陵君列传: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619]又陆贾传:以好畤田地善,可以家焉。

    [620]又叔孙通列传: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所引「以」字皆记下文所以然之故,或先置,或参置,辞气未完,故为读。

    「为」置先。

    [621]孟万下: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622]汉东方朔传: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623]论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①

    [624]史大宛列传: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

    [625]晋语: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②

    [626]吴语:为使者之无远也,孤用亲听命于藩篱之外。————「为」字冒读,以言下文之所以然引,与「以」字同。

    其置于后者。

    [627]孟公上: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628]汉霍光传:先帝属将军以孤幼,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629]史黥布列传: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630]又老子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631]孟梁上: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632]史张陈列传: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③

    [633]又刺客列传: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634]汉食货志: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所引「以」「为」两字之句,皆后置,而以言上文之所以然,与先置者无异。然一则先引,叙述之口气也;一则殿后,则决断之辞态也。故一为读而一为句,此其异也。

    ○1[623]「为力不同科」后置,应归下‘其置于后者’项。

    ○2章云:经传释词第二云:‘「为」,犹「如」也。假设之词也。言「如此行也,而荆败我,则诸侯必叛之也。」’

    ○3「为天下除残」的「为」是介字,与[七?449] 为天下兴利除害」同,马氏以为连字,非。

    【8.2.4.7】至如方、当、甫、自、比、及、会等字,记时之连字也,而皆假于动字。其为义各别,而用以接夫上下文则同。

    方。

    [635]史外戚世家:是时项羽方与汉王相距荥阳。

    [636]汉贾谊传:方今之埶,何以异比?

    [637]庾子山哀江南赋:天子方删诗书,定礼乐。

    当。

    [638]易系辞: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

    [639]史项羽本纪:当是时,楚兵冠诸侯。————「方」「当」两字,皆正值之辞。①盖记者叙正事既讫,而又叙同时之事,曰「方今之埶」,曰「当是时」,谓为无主动字也可,②谓为介字也亦可。

    甫。

    [640]蜀志秦宓传: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皎日。————「甫欲」者,方欲如何而尚未如何也。「甫」字记时,不见于周秦诸书,至后世始用。然必衬以「欲」字,曰「甫欲」;衬以「乃」字,曰「甫乃」。单言「甫」字,则惟状字。③

    [641]汉书成许后传云:今吏甫受诏读记。————是也。

    自。

    [642]史廉颇列传: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

    [643]又屈原列传:自屈原沈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

    [644]又项羽本纪: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

    比。

    [645]孟梁下:比其反也。

    [646]史大宛列传: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比」,「及」也,用以领读,则为连字。

    若[647]礼祭义云:比时具物。————「比时」,「及时」也,则为介字。

    [648]又王制云:比年一小聘。————「比年」,「每年」也,则为代字。

    而[649]汉书食货志云: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比年」,「频年」也,则为静字。此「比比」之所以解如「频频」也。

    及。

    [650]礼中庸: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651]孟尽上: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

    [652]左庄二十八:及陈之初亡也,陈桓子始大于齐。

    [653]史大宛列传: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

    [654]韩上于相公书:及至临泰山之悬崖,窥巨海之惊澜,莫不战悼惮栗,眩惑而自失。

    [655]吴语: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会。

    [656]史项羽本纪: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657]汉司马迁传:会从东上来,又迫贱事。

    「及」「会」两字,皆记两事之相值也。而「及」字习用,「会」字罕见,然用以领读而为承接连字则一也。

    ○1杨云:外戚世家、哀江南赋二「方」字乃记时之状字,贾谊传「方」字及系辞、史记项羽本纪之「当」字皆介字。马氏认为连字,又以为动字,皆误。

    ○2【5.9】节专论无属动字,此「无主动字」,即无属动字。

    ○3杨云:蜀志「甫欲」之「甫」,亦记时之状字也。马氏定单用者为状字,合用者为连字,非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