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虚字卷之八 承接连字八之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承接连字八之三

    【8.2.3】承接连字最习用者,「而」字而外,则惟则字。「则」字乃直承顺接之辞与上文影响相随,口吻甚紧。而为用有三,一以上下文为别。

    【8.2.3.1】一,凡上下文事有相感者,「则」字承之,即为言效之词。

    [369]礼大学: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财」之「聚」「散」与「民」之「散」「聚」,两相感者也,「则」字承之,以言其效。

    [370]又: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此亦感应之事,「则」字指其效而复助以「矣」字者,所以必其效也。

    [371]孟公上:仁则荣,不仁则辱。

    [372]又: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373]左庄二十八: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

    [374]又文七: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

    [375]又襄二十四: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

    [376]史李斯列传: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

    [377]史始皇本纪:即四海之内,皆讙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姧止矣。

    [378]赵策:大王与秦,则秦必弱韩魏;与齐,则齐必弱楚魏。魏弱,则割河外,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河外割,则道不通。楚弱,则无援。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计也。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劫韩包周,则赵自销铄,据卫取淇,则齐必入朝。秦欲已得行于山东,则必举甲而向赵。秦甲涉河踰漳,据番吾,则兵必战于邯郸之下矣。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379]史李斯列传:若此,则谓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得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之富,则君乐丰。故督责之责设,则所欲无不得矣。

    [380]庄胠箧: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铒罔*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381]又庚桑楚: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罔*之患;呑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382]又外物:木与木相摩则然,金与火相守则流。

    [383]史大宛列传: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骞言为然。

    [384]韩与孟尚书书: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袵而言侏离矣。————所引诸句,长短不同者,所以尽其句法之变也。「则」字后则皆以言上下文相感之效。至句尾助字,不用则已,用则概皆「矣」字。

    【8.2.3.2】二,凡上下文事有相因者,「则」字承之,即为继事之词。

    [385]论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入孝」「出弟」与「以余力学文」,皆相因之事,「则」字承之,所以明其后之继乎先也。

    [386]又:过则勿惮改。

    [387]又雍也: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388]又述而:子行三军,则谁与?

    [389]孟滕下: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390]又离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391]又梁下: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392]又离下: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393]又尽下:说大人,则藐之。

    [394]左文七:出朝则抱以适赵氏。

    [395]又成二:不可,则听客之所为。

    [396]周语: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397]庄人间世: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东薪。

    [398]赵策: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399]又: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秦攻齐,则楚绝其后,韩守成皋,魏塞午道,赵涉河澶博关,燕出锐师以佐之。秦攻燕,则赵守常山,楚军武关,齐涉渤海,韩魏出锐师以佐之。秦攻赵,则韩军宜阳,楚军武关,魏军河外,齐涉渤海,燕出锐师以佐之。诸侯有先背约者,五国共伐之。

    [400]史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①

    [401]汉路温舒传:故囚人不胜痛,则节辞以视之。吏治者也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402]史信陵君列传: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在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403]又项羽本纪: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404]韩后上宰相书: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405]又与陆员外书:凡此四子,皆可以当执事首荐而极论者。主司疑焉,则以辨之;问焉,则以告之;未知焉,得殷勤而语之,期乎有成而后止可也。————所引各节,其上下文无相感之效,而有相因之序,「则」字承之,所以明先后事之有以相继也。

    若两事相遭,绝无相涉之情者,「则」字承之,以记其时,亦此例也。

    [406]孟滕下: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仲子之归与其馈生鹅者,两不相涉也。而仲子「归」时,适与「馈鹅」之事相值,故「则」字承之,所以记其相遭之时也。

    [407]又尽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从逐虎。————「则之野」者,「适之野」也。

    [408]论微子:至则行矣。

    [409]左僖三十三:郑穆公使视客馆,则东载厉兵秣马矣。

    [410]又: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411]又襄二十三:范鞅逆魏舒,则成列既乘,将逆栾氏矣。

    [412]又定十一:吾*固而授之末,则**也。

    [413]史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

    [414]又淮阴侯列传: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415]又廉颇列传: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416]汉赵充国传:先诛先零已,则*开之属不烦兵而复矣。

    [417]史项羽本纪:项王则夜起飮帐中。②

    [418]又虞卿列传: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419]公宣六: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上其堂,则无人焉。

    [420]韩新修滕王阁记: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所引「则」字,各记两事相遭之际,而其事则本无相关之情者也。

    ○1[404]「则」字前借用上句「将欲延年益寿」,不重复。

    ○2[417]引述不全,看不出上下文事有相因。全文为:‘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飮帐中。’

    【8.2.3.3】三,凡上下文事有异同者,「则」字承之,即为直决之词。事之所谓异同者有三:

    (一)其事本要同也,或本相异也,「则」字承之,所以决其为是为非,故「则」字之后,即为表词。

    [421]孟尽下: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道」之为「高」为「美」,固不待人言而已然,今以「则」字承之,此公孙丑之所为赞叹也。

    [422]孟离下:其妻问所与飮食者,则尽富贵也。————「则」字以承所问,决「所与飮食者」之皆为「富贵」也。

    [423]论宪问: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424]又公治: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425]孟滕上:滕君则诚贤君也。

    [426]左隐四: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

    [427]又襄二十六:郑于是不敢南面,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428]又成二:其自为谋也则过矣,其为吾先君谋也则忠。

    [429]榖隐元:若隐者,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

    [430]庄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431]又: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432]又至乐: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

    [433]又田子方: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肢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

    [434]公庄十三: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

    [435]又僖十六: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

    [436]又宣二: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

    [437]榖僖二: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438]齐语: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439]吴语: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不则国有大难,大则越入吴。将毒,不可与战,主其许之先,无以待危。

    [440]赵策:其坚则箘簬之劲不能过也。

    [441]又:若乃梁,则吾乃梁人也。

    [442]秦策: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443]史自序: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

    [444]汉扬雄传:故有造萧何律于唐虞之世,则誖矣;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缪矣;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

    [445]史匈奴传赞:孔氏着春秋,隐桓之间则章,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而罔褒忌讳之辞也。

    [446]韩伯夷颂: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447]又争臣论: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448]又: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449]又答冯宿书:此岂徒足致谤而已,不戳于人则幸也。

    [450]又答李秀才书:见元宾之所与者,则如元宾焉。————诸引「则」字后皆为表词,①所以决事之同异也。

    又有上下文事本相同,而详略攸分者,「则」字承之,所以实指其详也。②

    [451]史大宛列传: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扞罙于寘。————「康居」居「北」,故「北」与「康居」本相同也。惟「北」言相间,而「康居」指其名,此详略攸分也。「则」字承之,指其详也。余同。

    [452]汉儒林传: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曰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

    [453]又: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454]又公孙弘传: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笃行则石建石庆。

    [455]史匈奴列传: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

    [456]孟离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457]韩许国公神道碑:汴之南则蔡,北则郓。

    [458]又停举选状:一则远近惊惶,二则人士失业。

    [459]论里仁: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引皆如前。

    (二)事有对待而见为异同者,「则」字承之,乃以决其为异为同也。

    [460]孟告上: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心不若人,其为恶更甚于指,乃一恶一不恶,而见为同异焉,承以「则」字,所以决其非也。

    [461]孟万上: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462]又: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

    [463]又: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奚可以与我友?’

    [464]又公下:所以为蚳鼃,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465]又滕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榖多寡同,则贾相若;履大小同,则贾相若。

    [466]又滕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

    [467]庄骈拇: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468]赵策: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贵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

    [469]汉冯奉世传:臣愚以为比罪则郅支薄,量敌则莎车众,用师则奉世寡,计胜则奉世为功于边境安,虑败则延寿为祸于国家深,其违命而擅生事同。延寿割地封,而奉世独不录。

    [470]又陈汤传:故言威武勤劳,则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过,则优于齐桓贰师;近事之功,则高于安远长罗。而大功未着,小恶数布,臣窃痛之。

    [471]秦策: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472]韩上崔虞部书:欲事干谒,则患不能小书,困于投刺;欲学为佞,则患言讷词直,卒事不成。

    [473]又复雠状:盖以为不许复雠,则伤孝子之心而乖先生之训;许复雠,则人将倚法专杀,无以禁止,其端矣。

    [474]又天旱人饥状: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凡此所引,皆互相比拟而有又待之情。承以「则」字,所以决其有异也。

    惟以上所引,皆两相对比者,各以「则」字决之。其上下文有对待之意而无相比之式者,则惟一用「则」字,以决其不同而已。且「则」字之前,习冠以「若」「至」等字为转者。

    [475]孟公上: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子夏」「冉牛」两等,皆圣人之徒者同也,而一则得其一体,一则具体而微,此不同也。然句法不对,故于第二句始用「则」字,以决其不同而已。

    [475]孟梁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治国家」与「雕玉」相比,句法各异,故下句冠以「至于」两字以为转。

    又承以「则」字,反决其不同口气。

    至[477]孟子公孙丑上云: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478]又滕文公上: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479]又告子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480]又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481]又滕文公上:若夫成功,则天也。————等句,皆与前引同一义例也。

    更有「则」字后止词、转词等字适与上文对比者,往往提置「则」字之先,而其后止词以代字重指与否,概以坐动之有无弗辞为定。

    [482]孟子万章下云:其三人,则予忘之矣。————一句,「其三人」乃「忘」字之止词,而又与未忘其名之乐正裘牧仲两人相对,故提置于「则」字之先,仍以「之」字重指者,则「忘」字无弗辞状之也。他如

    [483]孟子公孙丑上云:圣则吾不能。————一句,「不能」之后无代字重指者,有弗辞也。

    故[484]孟子滕文公上云:学则三代共之。

    [485]又离娄下:乃若所忧则有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

    [486]又告子下:有则髠必识之。————等句,皆有「之」字重指者,坐动无弗辞也。

    [487]孟子公孙丑下云:若于齐,则未有处也。

    [488]汉书刘歆传云: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两句虽皆有弗辞为之状,而「则」字之前,一为转词,则不重指;一为属次,③则有「其」字指焉。

    [489]韩文与崔羣书云:至于遐方异味,则有嗜者,有不嗜者。————一句,「嗜」之止词在前,而「嗜」与「不嗜」之后,皆无代字重指者,盖两动止词,同一代字,则置于第二动字之后。其例详前。今则「不嗜」两字已有弗辞,故不重指。

    [490]孟子告子上云: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两句可据以为例。代字之重指与否,有显然者。

    (三)事理以推论而见为异同者,「则」字所以决所推之理与上文之为异为同也。

    [491]孟梁下: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此孟子先以文王之囿与齐国之囿幷论,而后推言齐民以王囿为大之宜,而不可与文王之囿比而同也。故此「则」字所以决推论之理也。凡推论之理,必根上文并论,见为同则决其同,见为异则决其异,此辩才之学也。

    [492]孟滕上: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则是」两字同上,根上文而推言滕君不并耕之非贤也。

    [493]史李斯列传: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494]又虞卿列传: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

    [495]榖僖二: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而置之外*也。

    [496]韩讳辨: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凡言「则是」,皆决言所推之理,与上文之或同或不同也。「则」字后加「是」字者,所以确指其理也。

    不加者亦有焉。

    [497]孟子梁惠王上云:则王许之乎?————此又推上文之不可以为是也。由是,

    [498]孟万下:为其多闻也,则天下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④

    [499]又告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500]庄天地:夫得者困,可以为得乎?则鸠鸮之在于笼也,亦可以为得矣。

    [501]韩读荀子:则雄者,亦圣人之徒与!————所引「则」字,皆决言所推之理,与上文无异也,唯口气有反正之辨耳,学者当审之。惟然,

    而[502]孟子梁惠王上云:然则小固不可以当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三句,「则」字亦推论之词,「然」字重指上文一顿,「则」字承之。

    经生家习见经史中「然则」二字连用,即以两字囫囵断为推理之词,盖不思之甚也。间有去「则」字而惟用「是」字以决所推之理者。如:

    [503]孟子万章上云:是无义无命也。

    [504]又万章下云:是天子而友匹夫也。

    [505]韩文原道云:是亦责冬之裘者曰,云云。

    [506]又祭鳄鱼文云: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诸引「是」字,皆确指所推之理也。

    又经籍中习以「何则」两字连用。不知「何」字接上文而设为问者,表词也。「则」字承之,所以申言其故,以答「何」字之问。已见代字篇矣。

    [507]汉赵充国传赞:何则?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埶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508]又刘歆传:义虽相反,犹并置之。何则?与其过而废之也,宁过而立之。

    [509]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则」字后皆决言其故,即以答「何」字之问也,犹表词也,故识焉。

    「则」字通用,不外是矣。

    ○1马氏说:‘「则」字后皆为表词,’殊嫌孟浪,例句中甚多「则」字后非动字即读。

    ○2此处措辞不甚确切,这里无所谓上下文详略攸分,只是有若干事物可以相提幷论,「则」字之前的词语表示「则」字之后的事物在哪一点上(位置、方面、 用途等)互相区别或对待。

    ○3这里所说「属次」应即偏次。

    ○4[498]与[462]重复,马氏将同一例归入两项中,未细审。

    【8.2.3.4】而经史中「则」字,其不可以常解解者益寡。斯、即两字有用如「则」字者。

    「则」字别解。

    [510]书洪范:女则有大疑。

    [511]赵策:彼则肆然而为帝。

    [512]燕策: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513]史高祖本纪: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言。————经生家解四「则」字,谓「若」也,假设之辞,文义较顺。「则」字常解,决词也,所以足句也,后乎读者也。今四「则」字皆附于读,则非常解明矣。且古文以「则」「即」两字音同互用,而「即」字有解作「若」字,故「则」字从同。至经籍中其它「则」字,要莫逃乎以上三说。而经生家有以解作「其」字「而」字「乃」字者,臆说也。

    斯。

    [514]论子张: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515]又乡党:杖者出,斯出矣。

    [516]又述而:我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