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咳嗽第五十

    发热蒸蒸咳嗽频。涕流鼻孔泪满睛。面浮眼肿双腮赤。此是天行麻毒侵。

    发热蒸蒸咳声频。目肿面浮气上行。坐卧不安痰唾少。肺叶焦举热邪蒸。

    麻症百声咳不歇。初热未出正相宜。不咳少咳皆不顺。启咳须要用陈皮。

    正收收尽宜无咳。此时有咳须早医。清金泻肺为先务。若待危时悔已迟。

    麻毒连绵上气咳。发作百声终不歇。胸高肩耸衄长流。摆手摇头泉下客。

    天行麻疹。与伤寒相似。惟麻则喷嚏、鼻流清涕、眼胞肿、目泪汪汪之为异耳。但见此等症候。便是麻症。夫麻原发于心。心火内亢。则肺金受克。以致肺叶焦举。故有咳嗽。(朱曰 释麻证之咳嗽。要言不烦。)法当清金泻火。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甘草、糯米。加牛蒡子、连翘主之。有用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糯米。加牛蒡子、薄荷叶治之者。或以三味消毒散合泻白散二方俱去甘草治之。方中桑白皮。采取鲜者。多用为妙。热甚烦渴者。加知母、天花粉、石膏、黄芩之类。如咳甚者。以二母散或麦门冬汤。除去升麻、赤芍、甘草。或清肺汤去桔梗、甘草。加苏子。或秘本清肺汤去桔梗、甘草。或聂氏清肺饮去柴胡、陈皮、桔梗、甘草等方。随症而用之。然确宜清热透毒。不可止咳。故古人多用清扬饮子去甘草加连翘主之。慎勿用五味子及收敛等药。秘塞肺窍。令咳嗽终身不已。(朱曰 收敛等药。秘塞肺窍。切记勿用。)只宜清余热、消痰壅、而咳自止。贝母麦冬饮。除甘草、桔梗。加连翘、牛蒡子、黄连、黄芩之类。前后咳嗽。

    俱可施用。夫麻有咳。则肺气疏通。毛窍开豁。而麻则易于出透。所以麻症初热未出之先。最喜咳嗽。(朱曰 麻有咳之故。不可不知。)多咳则为顺候。俚言所谓扑麻是也。麻疹出透。则心经火息。肺无克伐。而咳自止。(朱曰 麻出透自不咳。心火息而肺不受刑也。)正出之际。若无连声咳嗽。及少咳与不咳者。则腠理闭密。麻难透表。急于升发药中。多加留白陈皮。以启其咳。使毛窍开泄。腠理舒畅。(朱曰 加留白陈皮以启咳。即疏通腠理之意。)而麻自易出透矣。已出之后。

    及将收收后。则又以无咳为佳。如麻已出而咳不止。身热作渴。烦躁不食。脉洪者。以古方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加生地黄、鲜骨皮治之。肺热如咳喘者。用生地黄散去陈皮。加黄芩、葶苈、桑白皮治之。喘甚者。加栝蒌霜、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治之。出尽及收后微微咳嗽者。此余邪未尽。肺气未平也。不须服药。若欲治之。则以泻白散合三味消毒散。俱去甘草与服。如肺燥塞不利而咳者。以利金汤去陈皮、桔梗、甘草、生姜。加麦冬、牛蒡子、黄芩、桑白皮治之。麻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闭者。以除热清肺汤去赤芍、甘草。加黄连、黄芩、地骨皮、火麻仁、枳壳以清利之。或加大黄下之。如出尽及收后。咳嗽甚而仍不止者。是属瘀热。治宜清热降火。佐以消痰之品。以清咽滋肺汤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黄连、枯黄芩。或聂氏清肺饮去陈皮、柴胡、桔梗、甘草。

    加贝母、黄连主之。出尽收后。咳嗽不止而多痰者。以清咽滋肺汤去玉竹、麦冬、桔梗、甘草。加枳壳、茯苓、陈皮治之。或聂氏清肺饮去柴胡、桔梗、麦冬。加枳壳治之。若麻至五六日。而仍咳嗽气粗。外热不退。乃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宜用孟介石清肺饮。除僵蚕、柴胡、陈皮、桔梗、甘草。加地骨皮、桑白皮、葶苈治之。或以静远主人清肺饮。去桔梗、甘草。加石膏、黄芩治之。如麻后咳嗽。声音不清。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汤去桔梗、甘草、治之。

    若麻后气喘。咳嗽连声不住者。此乃毒流于肺经。肺中伏火。金虚叶焦。故咳嗽连声不住也。以秘本门冬清肺汤。或用骨皮清膈散。俱去桔梗、甘草、糯米治之。如体热者。亦以秘本门冬清肺汤。去甘草、桔梗、糯米。加黄连、黄芩、牛蒡子治之。咳嗽甚而气喘连声不住。甚至饮食呕水者。

    此热毒乘肺而然也。亦以秘本门冬清肺汤去甘草、桔梗、糯米。加蜜炙枇杷叶治之。见血者。再加茅根、阿胶治之。如咳嗽有吐血者。以麦冬清肺汤去楂肉、桔梗。加生地黄主之。兼有呕水者。

    亦以此方除楂肉、桔梗治之。如麻后咳嗽气急者。以枳壳前胡汤除甘草、桔梗。以苏子易苏梗。

    加芥子、莱菔子、葶苈、栝蒌霜以治之。然亦有加沉香者。在麻后似亦无害。如麻后但气粗者。以聂氏清肺饮仍除柴胡、桔梗、甘草。加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治之。如麻后咳嗽不止。内热不清。心神不宁。夜卧不安。以天真膏除黄 、白朮、薏苡仁。加酒炒黄连、酒炒黄芩、辰砂主之。如麻后咳嗽失声发热者。以葶苈丸加地骨皮、天花粉、酒炒黄连、黄芩。水煎与服。麻后咳嗽、腹胀、喘急、烦躁、泄泻、声哑、唇青、口青者。以贾兰峰传方。除麻黄、陈皮、桔梗、甘草、白芍、加麦冬、骨皮、芥子治之。或不除白芍。更加柴胡亦可。此在麻后治法。变通在乎其人。然切不宜遽用白朮等味。如麻后久咳不止。以生地黄、当归身、白茯苓、川贝母、桑白皮、杏仁、柿霜等味。以养血、凉血、清金。而咳自止。然竟有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合枳桔二陈汤。加栝蒌霜、杏仁治之者。虽曰无碍。反不若以前之七味治。药简而功捷也。如兼渴者。加麦冬、枳壳。兼喘者。加苏子、芥子治之。或更加葶苈、莱菔子亦可。其有感触风寒。咳嗽烦闷。呕逆清水。眼赤咽痛。口舌生疮者。以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加生黄芩治之。如咳嗽气喘唇焦。热结在内。烦躁不宁。或口鼻出血。不拘前后。并宜以犀角解毒化痰汤。去赤芍、甘草。加麦冬、杏仁、葶苈治之。或用聂氏清肺饮。去陈皮、柴胡、淡竹叶、甘草、桔梗。加黄连、当归尾治之。收后如见此候。以加味人参白虎汤(见二十九条)去人参、甘草、糯米。加生地黄、地骨皮、黄芩以滋润之。倘或久咳不止。面浮目肿、胸高如龟、肩耸气喘、摇手摆头、口鼻出血、面色或青或赤、或白而枯、鼻燥昏闷者。皆不治之症也。(朱曰 不治之症加此。)

    三味消毒散

    治咽喉疼痛。及麻疹已出未出。与未出匀。又治一切疮毒。并能凉膈消痰。

    牛蒡子(炒研二两) 荆芥穗(二钱五分) 甘草(五钱) 研末。每用三钱。水煎服。

    泻白散

    治喘嗽。并脾肺经有热。目黄。口不吮乳。

    桑白皮(蜜炙) 地骨皮(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后服。加人参、白茯苓、知母、黄芩。名加减泻白散。治肺炎喘嗽。

    二母散 治麻后咳嗽甚。及肺热咳嗽。

    知母 贝母(去心童便洗) 生姜一片引。水煎服。或为末。白水下一钱。

    麦门冬汤

    (即二十八条内葛根麦门冬散去人参、淡竹叶)。

    麦冬(去心) 葛根 熟石膏(各一钱) 茯苓 赤芍药(酒炒各六分) 升麻(四分) 炙甘草(四分) 水煎服。

    清肺汤

    治麻后咳甚。

    枯黄芩 贝母 桔梗(各七分) 防风 炙甘草(各四分) 水煎服。

    秘本清肺汤

    治不时咳嗽。寒热唾红。

    黄芩 当归 麦冬 防风 赤茯苓 生地黄 连翘 苏叶 前胡 桔梗 甘草(各五分)

    桑白皮(一钱) 水煎服。

    聂氏清肺饮

    治麻后气粗咳嗽。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去骨各五分) 麦冬(去心一钱五分) 天花粉 元参(各八分) 柴胡(六分) 桔梗 黄芩(酒炒) 川木通(去皮各三分) 熟石膏 生地黄(各一钱) 陈皮 生甘草(去皮各三分) 淡竹叶、灯心引。水煎。加羚羊角磨汁对服。

    清扬饮子

    麻疹主方。

    西河柳(五钱) 麦冬 元参(各二钱) 牛蒡子(炒) 葛根(各一钱五分) 知母(蜜炒) 蝉蜕肚(洗去土) 薄荷叶 荆芥穗 甘草(各一钱)

    淡竹叶(三十片) 水煎服。

    贝母麦冬饮

    贝母 麦冬 薄荷叶 元参 栝蒌仁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生地黄散

    治麻肺热喘咳。斑疹身热。口干心烦。

    生地黄(一钱) 麦冬(五分) 杏仁 款冬花 陈皮(各八分) 水煎服。准绳有甘草。一书并有桔梗。

    利金汤

    治肺燥塞不利而咳。

    贝母 茯苓 枳壳 陈皮 桔梗 甘草 生姜、白蜜引。

    除热清肺汤

    治麻尽透而壮热咳嗽。大便闭结。

    石膏(三钱) 麦冬(去心一钱五分) 元参 生地黄 贝母 栝蒌根赤芍药(各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温服。

    清咽滋肺汤

    治麻后余热。咳嗽声喑。

    元参 牛蒡子 荆芥 贝母 麦冬 栝蒌根 马兜铃 明玉竹 桔梗(各八分) 甘草(四分) 水煎服。此方缪仲淳有薄荷。无马兜铃。

    孟介石清肺饮

    熟石膏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淡竹叶(七分) 陈皮(七分) 元参 柴胡(各一钱) 当归尾 黄芩 知母(炒) 桔梗(各七分) 僵蚕(炒五只) 甘草(去皮三分) 灯心五十寸引。

    静远主人清肺饮

    治麻后传肺胃二经。咳喘急。

    麦冬 牛蒡子 防风 茯苓 桑白皮 地骨皮 知母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清肺消毒化痰汤

    牛蒡子 荆芥穗 防风 贝母(各五分) 连翘 黄芩 前胡 茯苓(各七分) 枳壳 桔梗(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煎。作十余次徐徐服。

    秘本门冬清肺汤

    天冬 麦冬 知母 贝母 杏仁(去皮尖炒研) 石膏 骨皮 牛蒡子 款冬花 桑白皮 马兜铃 桔梗 甘草、糯米引。水煎服。

    骨皮清膈散

    黄芩(二钱五分) 石膏(七分) 滑石(七分五厘) 地骨皮 当归 知母桑白皮 紫菀茸(蜜炒) 白茯苓 桔梗 甘草(各五分) 姜三片引。水煎服。此方加人参、柴胡、白芍、白朮、黄。(蜜炙各五分)。名人参清膈散。治肺热。鼻干涕唾稠黏。

    麦冬清肺汤

    麦冬 知母 贝母 黄芩 杏仁 天花粉 枳壳 陈皮 丹皮 楂肉 桔梗 水煎服。

    枳壳前胡汤

    枳壳 前胡 防风 赤茯苓 苏梗 桔梗 甘草 水煎服。气急者。以沉香磨水对服。

    天真膏

    治麻后咳嗽不止。内热不清。心神不宁。夜卧不安。或生疮疥。

    生地黄 麦冬 元参 白茯苓 紫菀茸 知母 陈皮 桑白皮 沙参 生黄 薏苡仁枣仁 丹皮 茯神 当归身 白朮 此方以生地、麦冬、元参、沙参、黄 、苡仁、炒白朮为君。白茯苓、炒枣仁、茯神、当归、丹皮、陈皮、紫菀茸为臣。炒知母、桑白皮为佐。入砂锅内。

    以长流水浸。用桑柴文武火煮两时之久。水减。再添水于内。取出去滓。将药水澄清。复入砂锅再熬。加蜜和成膏。以瓷 收贮。每用三匙。滚水调服。

    葶苈丸

    治麻出气喘。将成龟胸。

    葶苈子(隔纸略炒) 汉防己 牵牛子(略炒) 杏仁(去皮尖油) 莱菔子 煎服。大便溏滑者。除牵牛。

    贾兰峰传方

    黄连 黄芩 连翘 元参 知母 杏仁 干葛 麻黄 牛蒡子 陈皮 浓朴 白芍 桔梗甘草 水煎服。

    枳桔二陈汤

    半夏(姜汁蒸三钱) 陈皮(去白) 白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 枳壳 桔梗(各八分) 姜引。水煎服。

    犀角解毒化痰汤

    治麻后咳嗽气喘。唇焦结热。或烦躁不安。或口鼻出血。

    犀角(磨汁) 丹皮 连翘 贝母 天花粉 薄荷 紫草茸 甘草梢(各一钱) 当归(八分) 牛蒡子(九分) 赤芍(六分) 生地黄(二钱) 黄连(五分) 淡竹叶(三十片) 水煎服。

    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

    气促原因肺未清。开口出纳喘候真。鼻扇痰鸣肺将绝。胸高必定归幽冥。

    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所致。治法当分时候。若见于未出及正出之时。药宜疏托。以清热透肌汤(见二十五条)去甘草主之。如见于正收及收后。药宜降火及泻肺气。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去玉竹、桔梗、甘草。加茯苓、陈皮以消痰。若开口而作出纳。胸胁高迭。起止不常不定。

    是为喘症。乃属痰火之候。热邪壅遏肺窍。气道阻塞而然也。然喘症有虚实之分。实者易治。虚者难为。欲察其虚实之确。在于大便之溏泄。小便之清利。大便之坚结。小便之赤涩上别之。(朱曰虚实之分。当于见证求之。)若大便溏泄。小便清利。唇白而身无大热。皆为虚症。治以半夏、苏子、芥子、葶苈、桔梗、甘草、莱菔子、陈皮、南星、茯苓之类。以清痰润肺。多难获效。实则大便坚燥。小便赤涩。唇红而身发壮热。用甘草、桔梗、陈皮、枳壳、苏子、栝蒌仁、杏仁、桑白皮、黄芩、黄连、天冬、麦冬等味。多易于取效。果系实者。以竹叶石膏汤(见二十六条)去人参、半夏、炙甘草、粳米。加栝蒌仁、贝母、白芥子治之。冬月更加蜜酒炒麻黄少许。可以随手而应。大抵未出时喘者易治。收后而喘者难治。如发热时多喘。邪热壅于肺故也。慎勿用定喘之剂。惟宜以大剂石膏知母竹叶汤。或柽叶葛根汤。去甘草主之。初发热而喘者。以麻黄汤去甘草。加连翘、牛蒡子、枳壳。或以清金散火汤去桔梗、甘草。加酒炒黄芩、杏仁、连翘、枳壳治之。初发热未出之时而喘者。以三拗汤去甘草。加荆芥、石膏、芽茶治之。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发喘而鼻黑干燥者。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主之。如痰实壮热。胸中壅闷。卧则喘急。以前胡枳壳散去甘草。加贝母、黄连、黄芩、栝蒌霜治之。如麻已出而喘者。用加味清肺降火汤主之。如麻出三日后而作喘者。急以静远主人清肺饮(见五十条)去知母、桔梗、甘草。加古仁、栝蒌霜、芥子治之。或以生地黄散(见五十条)治之。如麻后发喘。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去玉竹、桔梗、甘草。合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去甘草、粳米。以滋润肺胃。若麻后而喘。日久胃虚。不可用白虎汤(见二十六条)。只宜以静远主人清肺饮(见五十条)主之。麻后如有日久发喘不歇者。以小柴胡汤(见二十二条)。以贝母易半夏、沙参易人参。加五味子从权治之。若喘而无涕。兼之鼻扇者。则难治矣。盖鼻扇症。肺气将绝。若鼻扇而喘满痰鸣者。此必不治。如鼻扇而咽喉清利。无喘满而精神如故不减者。十救二三。宜滋培肺气药。以润肺清痰为主。以补肺阿胶散治之。收后而鼻扇者不治。若麻喘而胸高者。乃肺经热甚而胀起者也。其症多见于正收及收后。凡麻见胸高之症。为肺坏。乃不治之候。有用葶苈桑白皮散治之者。亦仅十全一二而已。若冀其施无不应。未之有也。

    石膏知母竹叶汤

    石膏(五钱至一两) 肥知母(一钱至二三钱) 淡竹叶(三十片至一百片) 麦冬(三钱至五钱) 薄荷叶(三钱) 西河柳(两许) 水煎服。

    柽叶葛根汤

    西河柳 前胡 葛根 荆芥穗 贝母 元参 知母 麦冬 甘草 水煎服。

    麻黄汤

    麻黄(泡去绿汁) 杏仁(去皮尖油) 甘草(各五分) 石膏 腊茶叶(各一钱) 一方去石膏。加桑白皮。水煎服。

    清金散火汤

    麻黄(泡去绿汁) 苏叶 牛蒡子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三拗汤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油皮尖二十粒) 生甘草 水煎服。加桔梗、荆芥。名加味三拗汤。

    加味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白茯苓 知母 黄芩 人参 甘草 糯米一百粒引。水煎。食后服。

    前胡枳壳散

    前胡 枳壳 赤茯苓 炙甘草(各五钱) 大黄(量儿加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旋服。

    加味清肺降火汤治麻出喘急。

    陈皮 枯黄芩 麦冬 桑白皮 生地黄 贝母 栀仁 栝蒌仁 天花粉 石膏 葶苈子地骨皮 苏子(炒) 灯心二十根引。水煎服。

    补肺阿胶散

    治肺虚有火。嗽无津液而气梗鼻扇。

    阿井胶(蛤粉炒一两五钱。能补血液。清肺滋肾。益血补阴。气顺则不梗。液补则津生。火退而嗽宁。) 马兜铃(一两。象肺。故入肺清热降火。) 牛蒡子(炒香。一两。利膈滑痰。而润肺解毒。

    能治火嗽。) 杏仁(去皮尖七钱。润燥散风。降气止嗽。) 粳米(一两。即HT 米。益脾胃。) 炙甘草(一两。益脾胃。) 水煎服。

    李时珍曰。补肺阿胶散用马兜铃。非取补肺。取其清热降气。而肺自安也。中间之阿胶HT 米。

    乃补肺之正药。要知清热降气。泻之即所以补之也。若专于用补。反能助肺火而增咳嗽。

    葶苈桑白皮散

    治胸高气喘。

    葶苈子(隔纸炒香研) 汉防己 杏仁 贝母 萝卜子(姜汁炒研) 家苏子(姜汁炒研) 桑白皮(蜜炒) 枳壳 黄芩 白芥子(姜汁炒研) 水煎服。胸高而喘者。加蜜炒麻黄。

    第五十二

    喉中 痰 。毒火不得发越者。未出正出十全一。正收收后难为也。

    麻属肺胃。如喉中有痰 而鸣者。其症属痰火之候。此因毒火内结之极。邪热阻逆。不得发越所致也。若见于未出正出之间。治当清肺降火消痰为主。十中可救一二。以除热清肺汤(见五十条)去赤芍、甘草主之。若见于正收及收后者。必邪热未透。毒火传里。或露风早收。余热内攻。而肺气受伤也。实为难治。此症宜防之未得之先。

    朱曰 此证余热内攻。肺气受伤。十救一二。医者病者。当预先防之。

    喑哑声音不清第五十三

    咳嗽咽伤声喑哑。非与痘疮同例也。此乃麻疹之常候。认作危症是愚者。

    麻本属火。喑哑乃麻之常候。多吉无凶。不可以痘疮喑哑比例。盖因肺胃热邪。为风寒所袭。

    不能尽达于表。咳甚咽伤。故喑哑也。治宜清肺降火消痰为主。以清咽滋肺汤(见五十条)除去玉竹、桔梗、甘草。加黄芩、木通主之。若肺热咳嗽声哑者。以万氏清肺饮去菖蒲、诃子仁、桔梗。加黄芩、贝母主之。若声喑而咽痛者。以射干消毒饮去甘草。加黄芩、山豆根主之。如麻后声音不清。咳嗽不思饮食。眼目不清。唇口干燥者。以清肺消毒化痰汤(见五十条)去桔梗、甘草。加麦冬、黄连、天花粉主之。如心虚声音不扬者。以导赤通气汤除去甘草、人参。加沙参主之。如系肺热。声音不清响者。以甘草清金散主之。兼有咳者。以清金降火汤主之。或以验方治之。

    朱曰 音哑声嘶。证颇骇人。读此诗始释然。

    射干消毒饮

    射干 元参 连翘 荆芥 牛蒡子 甘草 水煎温服。

    万氏清肺饮

    麦冬 荆芥穗 天花粉 知母 桔梗(各一钱) 石菖蒲 诃子仁(各八分) 水煎服。

    导赤通气汤

    木通 生地黄 麦冬 当归身 石菖蒲 人参 甘草 灯心引。

    甘桔清金散

    麻后肺热。声音不清有用之。而喑甚者宜删。

    桔梗(一两) 甘草 连翘 诃子皮(各五分) 牛蒡子(七钱) 为末。每用一钱。加薄荷叶少许。水煎服。

    清金降火汤

    治麻后肺热。声哑咳嗽。

    当归 白芍药(酒炒) 生地黄(酒洗) 栝蒌仁 白茯苓 陈皮 贝母(去心姜汁蒸)

    桑白皮(蜜炒) 麦冬 黄芩(酒炒) 杏仁(去皮尖) 黄连(酒炒) 栀仁(炒) 元参苏梗 石膏 天冬 甘草 姜三片引。水煎服。

    治麻后咳嗽失音验方

    牛蒡子 黄芩 天花粉 薄荷叶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呃逆第五十四

    呃逆虽曰有虚实。麻症实多虚无一。只因逆气上冲喉。胃火炎炎作呃逆。

    呃逆之症。乃气逆上冲而作声也。其症虽有虚实之分。而麻属火候而发呃逆。乃胃火上冲所致。实者八九。而虚者未常见一二也。治法宜以清火安胃为主。如实热痰火发呃逆者。以竹茹柿蒂汤去半夏、甘草。加贝母、石膏主之。如呃逆不止者。以安胃散去楂肉治之。若呃逆一连二三十声不歇者。以纸条宣鼻孔中。得嚏即已。或以生姜汁、同蜜汁、煎热顿服之。亦可。

    朱曰 呃逆外治法。以纸条宣鼻孔。得嚏即已。生姜汁同蜜汁煎热顿服之。亦治呃逆。

    竹茹柿蒂汤

    竹茹 柿蒂 陈皮 半夏 甘草 因恼怒发呃者。加柴胡、青皮、黄芩。

    安胃散

    陈皮 麦冬 木通 泽泻 黄芩 石斛 楂肉 水煎。食远服。胃火甚者加石膏。

    喷嚏第五十五

    喷嚏能令肺气清。始终有嚏麻必轻。若还鼻塞而无嚏。风邪留滞毒来侵。

    麻症初起而多嚏者。乃内火因风邪搏激而然。故有喷嚏者。则肺毒得解。而肺气全通矣。(朱曰喷嚏是麻证吉兆。)初热未出之时。若有喷嚏者。必是先因外感。而后得通也。其毒纵凶可救。正出之时。有喷嚏者。其麻必轻。收后而尚有喷嚏者。方为尽退。乃毒得尽解。可无余患矣。若嚏而多涕。浊壅得泄。肺气自清。最为吉兆。若无嚏而鼻塞不通者。必有风邪留滞。如清肺汤(见五十条)除去桔梗、甘草。加荆芥、薄荷叶、连翘、牛蒡子、枳壳、赤茯苓。或利金汤(见五十条)去桔梗、甘草、生姜。加赤茯苓、薄荷叶、连翘、牛蒡子。或全书除热清肺汤等方。俱可施用。但凡遇有鼻塞不通之症。总宜用辛凉之剂以透达之。如荆芥、干葛、牛蒡子、薄荷叶、麻黄辛散之品。元参、石膏、淡竹叶、栝蒌根清凉之味。在所当施。

    全书除热清肺汤

    (重出) 泻心火清肺金主方。

    麦冬 黄芩(酒炒) 石膏 元参 生地黄 贝母 赤茯苓 水煎服。壮热加地骨皮。壮热太甚更加黄连。气粗加葶苈子、栝蒌霜。气喘加苏子、芥子。便闭加火麻仁、枳壳。便闭甚加大黄。

    鼻通多涕鼻干无涕第五十六

    始终多涕本为吉。鼻干无涕肺腑热。其间形症有数般。叮咛良工细认识。

    鼻通多涕。肺气顺也。所谓多涕者。鼻常有涕。非鼻涕暂见比也。麻症得肺腑平和。鼻无阻塞。此为顺候。初热至出时。多涕者皆为吉兆。收后亦以多涕为易治。至于鼻干无涕。必须鼻孔之内。绝无物塞。而鼻干燥。方是真候。此乃肺腑热极闭塞而不通也。初热未出之时见之。其症必重。以清肺饮去陈皮、五味子、桔梗、甘草。合清扬饮子(见五十条)除甘草、淡竹叶。加石膏、黄芩。更量加蜜酒炒麻黄。以解表而疏通肺气。或以聂氏第二清肺饮。去柴胡、陈皮、僵蚕、桔梗、归尾、淡竹叶。合苏葛汤(见第六条)去柴胡、赤芍、甘草。加枳壳治之。若已出大热。致鼻干无涕者。此症亦重。宜以全书除热清肺汤(见五十五条)加黄连、地骨皮、连翘、牛蒡子、枳壳、治之。或暂有而暂无涕者。虽重亦可救。以杏仁清肺汤去桔梗、甘草。加黄芩治之。又有先无涕。其后热退鼻通有涕者。又有因热甚。鼻外被塞。干结似无涕者。以利金汤(见五十条)去桔梗、甘草、生姜、陈皮。加牛蒡子、黄芩、赤茯苓、连翘治之。或更加桑白皮、杏仁治之。以上数症。总皆要气血通畅。虽凶可救。医家须宜详察施治。

    朱曰 多涕者。肺热浅也。鼻干者。肺热深也。两言可以蔽之。但伤风肺气闭者。亦多涕。

    清肺饮

    杏仁 贝母 茯苓(各一钱) 陈皮 桔梗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聂氏第二清肺饮

    治麻出四五日。尚有余毒留于肺胃。多咳嗽气粗。外热不退。

    熟石膏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 柴胡(一钱) 麦冬(二钱) 陈皮(六分) 枯黄芩(酒炒) 当归尾 知母(炒) 淡竹叶(炒) 桔梗(各七分) 僵蚕(炒五条) 生甘草(去皮三分) 灯心引。水煎服。

    杏仁清肺汤

    杏仁 麦冬 贝母 款冬花 牛蒡子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微汗自汗大汗无汗第五十七

    微汗常出热不留。初出未收总沐庥。升发之味须禁用。用之大泄反为仇。

    自汗之症属阳虚。麻后见之更可危。勿令见风成痉病。治阴抑阳症自除。

    发热浑身汗最宜。元府开豁麻出时。卫中表邪从此散。汗多亡阳又忌之。

    壮热无汗大非吉。不因风寒因火郁。自始至末总无汗。纵麻已收症百出。

    麻有自汗、微汗、大汗、无汗等症。而均有宜有忌。麻初出至未收之时。皆宜微汗。有微汗则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易透。发热之际。有自汗者。则有发散之义。乃为常候。(朱曰 微汗、自汗。皆为美候。)盖麻遇自汗。则毒从汗解。元府开而麻毒透。卫中之表邪。则从之而散矣。不可遽止。亦不可复用升发之剂。若自汗而更升发。恐汗大泄。致有亡阳之患。夫自汗之症。原属阳虚。初时无妨。若麻后自汗。多成痉病。切勿见风。法当治阴抑阳。使腹内虚热清退。而汗自止。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仍去白芍、川芎。加元参、牡蛎粉主之。如麻后自汗。兼不食吐蛔者。真是虚症。最为难治。(朱曰 自汗不食吐蛔。又为难治之虚证。)亦宜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牡蛎、藿香、KT 石斛。用旧蒲扇或旧蒲席烧灰研细末。入药中调服。若误投药饵。传变多端。难收功矣。切勿拘治麻初起常法。而用辛温解散之剂。如果系脾热。可用泻黄散去甘草。因症加减而治。

    则又可循麻初之常法矣。若自汗而烦渴气壅脉数者。则以静远主人化斑东加栝蒌霜主之。至于大汗过多之症。则有二因。一因衣被盖浓。而致大汗过多者。一因用升发之剂过甚。而发汗过多者。二者皆不宜也。(朱曰 大汗本非正治。只可偶用。)盖恐大汗过多。致有亡阳之变。轻则症难脱体。重则多有不救。倘遇麻有隐暗不透之坏症。从权施治。而用升发之剂。取其大汗。使毒从汗解。此特语其变。而非正治也。然亦多凶。经曰。汗多亡阳。急须止之。以秘本黄连汤或当归六黄汤。外用温粉扑法治之。(有以人参白虎汤合古方黄连解毒汤治之者。似乎未当。方仍列后备用。)若妇人麻后汗多。心慌神昏者。亦有因而致。不可不察。有因麻症初起。适遇经行。麻乃火候。心火旺盛。荣血多亏。今又月期适至。血又下泄。亏耗大过。至麻收之后。气血两虚。未有不成汗多怔忡神昏等候。(朱曰 麻后气血两虚。又有汗多怔忡等证。)急宜以玉屏散加牡蛎粉与服。

    以止其汗。免至亡阳。旋用人参养荣汤。去桂心、五味子。多加牡蛎粉、龙骨。数大剂与服。须宜急治。迟则不救。若麻症初起。壮热而无汗者。多因外感风寒太重。以致皮肤干燥。毛窍不开。麻疹壅滞。而汗亦难出。多成内攻之症。(朱曰 麻证无汗。多成内攻之症。寒凉降火清肺。佐以升发。

    是救急治法。)或肚腹胀痛。或发喘促。夏秋之间。宜微升散。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木通、枳壳治之。春冬寒月。重为发散。如加味三拗汤去桔梗、甘草。或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加炒麻黄治之。但不可过剂。使浑身常得微汗为妙。有微汗则腠理润泽。而麻易出。又有一等。因热极火郁而无汗。亦致皮肤干燥而不活泽。麻亦难出。此症外必见唇舌破裂。二便结涩。昏沉壮热。或身痛肚腹胀疼。多发喘促。 痰鸣。不拘何时。无分迟早。急用寒凉降火清肺之剂。佐以升发之药。以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加地骨皮、贝母、元参、牛蒡子、前胡、干葛治之。迟则恐成坏症。大抵麻症常以微汗为顺。自始至末。必以得汗为妙。经曰。微汗常出热。热越而不留。此之谓也。若始终无汗。麻难收敛。后必有余症。宜用寒凉升发解毒为当。

    泻黄散

    防风(四钱) 栀仁(炒黑一钱) 藿香叶(七分) 石膏(五钱) 甘草(二钱) 为末。白汤下。或用蜜同酒拌炒。仍用白汤下。

    加味三拗汤

    麻黄(不去节三钱) 杏仁(不去皮尖油二十粒) 生甘草 荆芥穗 桔梗 水煎服。

    静远主人化斑汤

    石膏 知母 元参 麦冬 牛蒡子 连翘 黄芩 地骨皮 淡竹叶 水煎服。

    秘本黄连汤

    黄连 黄柏 黄芩 麦冬 生地黄 当归 生黄 水煎。加入烧蒲扇灰调服。

    当归六黄汤

    治自汗、盗汗。

    当归 生地黄 熟地黄 黄 (蜜炒各一钱)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五分) 水煎服。

    温粉扑法

    黄连 牡蛎粉 贝母(各五钱) 粳米粉(一升) 为末。扑身上。

    玉屏风散

    黄 (炙炒一两) 大当归(六钱) 陈糯米(一合炒黄色) 水煎服。

    玉屏散

    治自汗不收。气虚表弱。

    黄 (蜜炒) 防风(各一两) 白朮(土炒五钱) 生姜、红枣引。水煎服。

    人参养营汤

    治脾经气虚。营血不足。惊悸健忘。寝汗发热。食少无味。身倦肌瘦。

    人参 白朮(土炒) 黄 (蜜炒) 炙甘草 陈皮 全当归 桂心(各一钱) 熟地黄 五味子(蜜炒)

    白茯苓(各七分) 白芍药(酒炒八分) 远志肉(去骨甘草水煮五分) 生姜、红枣引。水煎服。

    人参白虎汤

    (见六十四条)

    黄连解毒汤

    (见三十五条)

    衄血诸失血第五十八

    毒邪并迫血离经。衄流于鼻不须惊。当知热毒从兹解。血去荣中毒少轻。

    吐血便血与溺血。当分热甚和血甚。热入血室劳动火。总而名为失血症。

    鼻之衄血。因内热炽甚。邪火沸腾。血随火载。自肺胃上行而溢于鼻也。麻疹本乎肺胃。故初起及未出之先而衄血者。是为顺候。亦发散之义也。盖麻毒从衄而解。而荣中之毒则轻少矣。不必遽止。热得开泄。不药而衄自已。非错经妄行之比。但不宜久耳。如衄血过多。此为火迫。经曰。

    夺血者亡。急须止之。如衄血不已。或有失血者。俱宜清肺泻火。佐以凉血之药治之。以犀角地黄汤去白芍。加荆芥穗、枯黄芩主之。凡初热即见衄血者。乃心火上冲烦闷。其症不妨。用生地黄栀子汤。加枯黄芩以散心火之郁热而清肺。已出而衄血者。以加减犀角地黄茅花汤去甘草治之。

    已出大便下血。或小便溺血者。或吐血衄血。或二便闭涩。热渴赤痛。以犀角解毒汤去赤芍治之。

    如衄血不已。急须止之。以茅根东加黄连。或元参地黄汤去升麻、白芍、甘草。加茅根、黄连。或茅花汤去甘草加黄连等方主之。已收之后。或出鼻血。或失血者。俱宜以加减犀角地黄茅花汤去甘草治之。(有用四物东加茅根治之者。)凡麻症血热。及劳动火。热入血室。吐血衄血。发狂发黄者。俱宜用犀角地黄汤去白芍加桃仁治之。若正收及收后。仍衄不止者。以四物汤(见二十五条)加茅根、麦冬以滋润之。然麻症衄血。或便血溺血。俱为失血之候。须当分热甚、血甚施治。热甚者。以黄连解毒汤(见三十五条)主之。血甚者。以犀角地黄汤去白芍主之。

    朱曰 衄血吐血。证虽骇人。一经清热凉血。便可奏功。此等证予治愈甚多。故一见即胸有成竹。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