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四方麻名第一

    糠痧 艄温疹。其实属麻一证名。方语原来各有别。治同一例应如神。

    麻证之名。各方不同。在京师呼为温疹。在河南呼为 疮。山西、陕西呼为糠疮。山东、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俱呼为疹子。江南呼为痧疹。浙江呼为 子。湖广、江西俱呼为麻疹。又呼为艄子。闻人氏呼为肤疹。虽四方之命名有别。其实皆一麻也。调治之法。原无异耳。

    岁气第二

    麻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良剂。无伐天和损寿元。

    麻疹之证。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麻则面颇红。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或泻。或手掐眉目鼻而之为异耳。不可误作伤寒施治。而妄用汗下也。妄汗则增其热。

    而为衄、为咳嗽、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是以治麻者。务须先明岁气。如时令温暖。以辛发之药发之。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如时令暄热。以寒凉之药发之。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或黄连解毒汤。如时令大寒。以辛热之药发之。用桂枝解毒汤或葛根桂枝汤。如时令时寒时暖。以辛平之药发之。用荆防败毒散或葛根解毒汤。倘兼疫疠之气。则以人参败毒散主之。又要看人之虚实。如吐泻不止。以人参之类补之。如便秘烦躁。以酒蒸大黄微利之。无实实。无虚虚。倘损不足而补有余。夭人性命。非关天数。医杀之也。能知损有余而补不足者。方为良工。

    朱曰 麻疹之候。有下列八证。见数证即是。不必全具。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仁 荆芥 知母 石膏 大青 元参 木通 防风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桂枝解毒汤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麻黄 桔梗 人参 川芎 赤芍 羌活 甘草 桂枝 生姜引。

    葛根桂枝汤

    葛根 防风 甘草 桂枝 赤芍 升麻 姜三片 淡豆豉一钱引。

    荆防败毒散

    荆芥 防风 茯苓 枳壳 前胡 柴胡 桔梗 川芎 羌活 独活 甘草 薄荷五叶引。(除荆、防。加人参。名人参败毒散)。

    葛根解毒汤

    葛根 荆芥 前胡 牛蒡子 防风 连翘 淡竹叶 人参 柴胡 桔梗 赤芍药 羌活升麻 甘草 水煎服。

    预解宣毒第三

    凡遇冬温大不祥。民多疫疠发疮疡。如逢麻疹相传染。可用汤丸预解良。

    麻毒从来解在初。出尽毒解忧可无。腹中胀痛邪犹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若冬应寒而反温。乃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于来春。必发痈疮。未出痘疹者。必感之而出。然疹虽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时令而发者。故一时传染相似。远近大小皆发。为父兄者。但见境里痘麻正行。宜先以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预解之。可使毒彻而不为已甚。此虽先贤活人之婆心。而要知麻疹之证。只怕一时不能得出。

    若得出尽。则毒便解到底。治麻者于初热未出之时。宜以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汤(二方俱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去骨皮。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石膏、知母、淡竹叶、桔梗、甘草。加前胡、葛根等味。随用而发之。但得麻出则毒解。而始终无虞矣。如用一剂。而麻仍不出。又再进一服。外以酒煎胡荽喷被盖之。切要空露头面。或以苎麻蘸胡荽酒遍身戛之。令其毛孔疏开。麻方得出也。切勿泥岁气条。照时令寒暄。而用辛热寒凉之剂。助其炎威。阻其发机。致成坏证。如三四次发之不出。又用臭椿树根皮、煎汤熏洗。倘仍不出。加之腹作胀满。气上喘促。昏眩闷乱。烦躁不宁。谵语妄言者。必死无疑矣。有云、当归、紫草茸、红花、牛蒡子之类。服之即现。断不济事。

    朱曰 桔梗、甘草为仲景之桔甘汤。桔梗开提肺气。甘草生用能清热解毒。谢君以甘桔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虽出自石顽之说。究非神农本旨。我辈于当用时。仍可放胆用之。毋为其所囿也。

    消毒保婴丹

    缠豆藤(不拘黄豆、绿豆。根上缠绕细红丝藤。于八月内生气之日。采取阴干听用。一两五钱)

    大黑豆(三十粒) 赤小豆(七十粒) 牛蒡子(炒) 辰砂(水飞过) 生地黄 山楂肉(各一两)

    荆芥穗 防风 独活 当归 黄连 桔梗 生甘草(各五钱)

    老丝瓜(来年经霜者两个。要连藤带蒂。五寸烧灰。) 升麻 赤芍(各七钱五分)

    为细末。以沙糖合丸。如李核大。浓煎甘草汤化下。

    凡修合此丸。宜春分、秋分。或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日。洒扫静室。焚香。至诚修合。勿令僧尼、道士、妇女、有孝服人及六畜见之。合毕。于日出时。焚香、叩齿。东向吸气一口。吹于丸药之上。向太阳觉咒曰。神仙真药。体合自然。婴儿吞服。天地齐年。吾今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一口气默念七遍)〔此段修合方法,未可信,留存文献。一九五七年三月〕

    代天宣化丸

    (即韩氏医通所载五瘟丹。)

    甘草(甲己年化土。以此味为君)。 黄芩(乙庚年化金。以此味为君) 黄柏(丙辛年化水。以此味为君) 栀仁(丁壬年化木。以此味为君。) 黄连(戊癸年化火。以此味为君) 连翘(为佐)

    山豆根(为佐) 如逢甲子、己巳年。则以甘草为君。黄芩、黄柏、栀仁、黄连、为臣。连翘、豆根、牛蒡、为佐。乙庚等年。俱仿此。君药一两。臣药用五钱。佐药用二钱五分。共为细末。于冬至日。

    以雪水煎升麻汁。拌面粉搅糊合丸。用辰砂为衣。以淡竹叶煎汤化下。

    诸潮亦能发麻第四

    伤寒伤风与伤食。惊风等候诸潮热。久而不去亦非宜。麻疹因而乘间出。

    手足微冷。恶寒无汗。面色青惨而不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之热也。手足微温。发热有汗。

    面赤而光者。伤风之热也。并宜用惺惺散除人参、白朮发散之。目胞肿或右颊有青筋。发热而头额肚腹之处最甚。或兼呕吐腹疼者。伤食之热也。以备急丸下之。面色青红。额上中心有纹。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手络脉微动而发热者。此惊热也。以泻青丸、牛黄清心丸主之。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颊赤。大小便闭。胁下有汗者。此风热也。以宣风散主之。以上诸热。久而不去。内外感发。则所蕴痘麻之毒。亦能乘间而出矣。

    惺惺散

    治风热咽喉不利。脾不和。三焦胆经渴。小便不利。

    人参 桔梗 白苓 白朮 栝蒌根 甘草(各一钱) 细辛(三分) 薄荷叶(五分) 防风川芎(各一钱) 水煎温服。

    备急丸

    木香(二钱五分) 大黄 牵牛(各五分)为末。神曲糊合丸。绿豆大。食前用楂肉煎汤。下五、七丸。

    泻青丸

    羌活 大黄(炒) 川芎 当归 防风 龙胆草 栀仁 为末。蜜丸。鸡头米大。淡竹叶煎汤。加沙糖调下一丸。

    牛黄清心丸

    治发热甚。心烦不宁。

    生黄连(五钱) 川郁金(二钱) 黄芩 栀仁(各三钱) 牛黄(二钱五分) 辰砂(一钱五分)为末。用冬雪水调面粉糊丸。黍米大。灯心汤下七丸。

    宣风散

    大热利其小便而不愈者。以此下之。

    槟榔(二个) 陈皮 甘草(各五钱) 生丑牛(二两) 炒丑牛(二两) 为末。二、三岁孩儿用五分。四岁孩子用一钱。食前蜜汤调下。易老加防风。本方有青皮。

    初潮认证第五

    麻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兼两目泪盈盈。

    麻疹之证面必红。呵欠咳嗽鼻流浓。汪汪眼泪频频嚏。休作伤寒别证攻。

    麻疹初潮。未现标时。必身热憎寒。头疼咳嗽。或吐。或干呕。或泻。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喷嚏呵欠。眼胞浮肿。目泪汪汪。腮赤体疼。烦躁不宁。夫麻乃胎毒所发。毒者火也。麻疹小而色红碎密。其行于皮肤之间者。属手少阴心经。君火也。五脏心肺相连。肺位乎上。心经火旺。

    则肺受之。故麻之发。惟肺受毒最重。其咳嗽者。肺因心火炎上。而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肝属木。木能生风。故有呵欠也。吐与干呕者。心火流入于胃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热流于大肠。故眼胞浮肿。

    腹痛而泄泻也。腮赤烦躁。心火旺也。喷嚏。肺经火邪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

    然麻虽胎毒。未有不因时气冒感而发者。故其证与伤寒相似。而身热憎寒头疼体痛也。但治麻者莫作伤寒施治。当先以肺为主。总宜泻火清金。而泻火当用黄连、黄柏、栀仁、大青、元参、连翘之类。清金当用黄芩、知母、贝母、麦冬、石膏、天花粉、牛蒡子、地骨皮、桑白皮、杏仁之类。夫麻初起。既与伤寒相似。而认麻须细看两耳根下颈项连耳之间。以及背脊之下至于腰间。必有三五红点。此即麻之报标。如无红点以为证佐。则当以别证施治。此屡试屡验者也。若果有红点及现有前证相符。则是麻候。宜用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少加苏叶。或少加胡荽。或并去淡竹叶主之。或用葛根解肌汤去赤芍、甘草。加防风。或更加苏叶、枳壳主之。或用防风败毒散去桔梗、甘草、石膏、知母。或并去淡竹叶。加前胡、葛根主之。俱以灯心为引与服。以疏风解肌。托之出外。可以坐享平安。虽有吐泻。亦不必拘泥。麻出而吐泻自止。盖麻属热候。热冲胃则吐。热冲大肠则泻。此麻之常候。麻出热解。吐泻之证。不治自止。不必更忧吐泻之不止而妄治也。

    朱曰 认麻法凡二十九字。于认麻时注意及之。自无错误。

    热冲胃与大肠。有吐泻二证。自是经验之谈。且不治自止。有小儿者。知此可少解忧虑。

    宣毒发表汤

    治麻发热欲出未出时。各证并宜。凡地方麻疹发作之时。初潮之际。未明是否麻证。当以此方主之。纵非麻候。即是冒感伤寒。用之无碍。并附加减法于方尾。

    薄荷叶(八分) 葛根 防风 荆芥穗 连翘 牛蒡子(炒) 木通 枳壳 淡竹叶(各一钱) 升麻桔梗 甘草 灯心引。(勿用生姜姜皮) 冬天寒月。可加苏叶。(八分) 又加葱白为引。暑月炎天。可加生黄芩。一钱总除升麻、甘草、桔梗不用。初潮无咳者。宜用留白陈皮以甚其咳。有咳切勿再加。初起往来潮热者。除淡竹叶。免解肤热。致麻难透表。在寒月仍宜加苏叶、葱白以疏表之。初潮潮热太甚者。加赤茯苓、生地黄。并可加生黄芩。不必拘麻初用寒凉毒伏麻不得出之说。正当用之。以保肺受火克之虞。但春冬寒月。黄芩等分。宜略少耳。初潮无汗。加葱白以发之。更略加衣被穿盖。以取其汗。使毒透。切不可遽用胡荽酒 之法。免助邪火内攻。

    肺金重受其克。药中略加胡荽作引。稍可。初潮不食。不必治之。盖热毒内蕴。自必不食。热毒一解。自然能食。切勿加进食开胃之药。初潮即见喘促。加黄芩、葶苈、栝蒌仁。以清肺开胸。或更加姜汁炒白芥子、家苏子、莱菔子以降之。初潮呕吐。加竹茹、柿霜。(如无柿霜。用柿饼亦可。)初潮呃逆。加枇杷叶、竹茹。初潮鼻衄。加鲜茅根。初潮即现咽喉痛者。加射干。

    倍用牛蒡子。初潮即现唇干、齿燥、舌胎枯黄、口渴等候。加麦冬、花粉、黄芩。甚则加黄连、黄柏、栀仁等味。以预解之。初潮热甚。大便坚实者。加火麻仁二、三钱以润之。用枳实以导之。免至闭塞。而热毒不得发越。致变紫黑。如便不通者。加生黑白丑牛末以利之。如利之不通者。必生气喘鼻扇逆证。即用黄连解毒东加大黄、牛蒡子、连翘、地骨皮、桑白皮以通之。如兼口渴者。并加麦冬、天花粉。初潮大便溏者。方内之枳壳等分减用。以为开泄之路。

    庶可免便闭之患。初潮溏泄而有微汗。除薄荷、竹叶。不可兼用止汗止泄之品。以堵其发越之门。初潮泄泻者。除枳壳。初潮洞泄者。除枳壳。加猪苓、泽泻、以分利之。不可止泄。以塞其舒畅之机。初潮小便赤者。除薄荷叶。加赤茯苓。或更加车前子以利之。初潮小便不通者。合导赤散(方见二十六条)。除甘草。加车前子以通之。初潮溺血者。如生地黄、黄连、黄柏、黄芩、栀仁。俱可随意加入。更加牡丹皮以去其滞血。免使留而为殃。冬月寒天。无汗不咳者。量加蜜汁、和酒炒麻黄二、三分。其余诸证。不能备悉。宜因所见之证。加减而用。至于等分之轻重。须量人之大小。若月内半周婴儿。只宜以杯许与服。当令乳母代服。使药性流入乳中。儿食母乳。如同服药。

    葛根解肌汤

    治麻初起。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已现麻路。并宜初潮未明是否麻证。加减同宣毒发表汤。并附已现麻路加减于尾。(总除赤芍、甘草不用。)

    葛根 前胡 荆芥穗 牛蒡子 连翘(去子) 蝉蜕(各八分) 木通(七分) 赤芍 甘草 灯心引桑白皮(蜜蒸) 贝母(去心姜汁蒸) 随意加入后药。已现潮热大甚者。加生地黄、地骨皮、赤苓。更可加黄芩。已现口渴者。加麦冬、天花粉。已现无咳者。不妨少加留白陈皮。已现无汗者。加葱白。已现气喘。加葶苈、栝蒌霜。喘甚者。加白芥子、苏子、萝卜子。(俱姜汁炒。)已现呕吐者。加柿霜、竹茹。已现鼻衄者。加茅根。衄甚者。更加黄芩、黄连。(俱生用。)已现大便坚者。加枳实、火麻仁。已现大便闭者。加丑牛。已现大便闭。用丑牛仍不通者。加生大黄、黄连、黄芩。已现大便溏者。加赤苓、泽泻。洞泄者。亦如之。已现小便赤涩者。加赤苓、泽泻。已现小便闭塞不通者。加车前子。并加枳壳。

    防风败毒散

    加减照前二方酌用。(总除甘、桔二味不用。)

    防风 荆芥穗 连翘 牛蒡子 石膏 知母 木通 薄荷 枳壳 淡竹叶 桔硬 甘草 灯心引。

    初热未明是否勿峻发表第六

    初热之时证未明。医家诊视生疑心。此时且勿峻发表。略施清解得安宁。

    初热不见麻路。不可发表。略宜清解。用利咽散主之。如见麻路。当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防风、枳壳、葱白主之。更加苏叶亦可。或以苏葛汤去赤芍、柴胡、甘草。加枳壳、葱白主之。如麻不出。则用苏葛汤去柴胡、赤芍、甘草。加蜜酒炒麻黄以发之。或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淡竹叶、桔梗、甘草。加苏叶、葱白。或加蜜酒炒麻黄。开提腠理。或用浓衣绵絮盖之。得汗自头至脚。渐减衣被。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而麻易出。纵不出。不可再汗。恐致亡阳之变。只宜频以葱白汤与服。使毛窍中微汗润泽。其麻自出。庶无热闭发搐之患。

    既出之后。可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淡竹叶、石膏、知母、桔梗、甘草主之。不可无表。防其内伏。既出而潮热甚。或兼口渴者。则石膏、知母、竹叶并宜用之。且更可加地骨皮、生地黄、麦冬之类。以清其热。而凉其血。以生其津也。更可加枯黄芩以清肺。生黄连以泻心。而诸候不生矣。

    朱曰 不发表。麻何从出。勿峻发表。恐发之太过。或变生他证耳。

    利咽散

    治咽喉肿痛。

    牛蒡子(炒) 元参 防风 水煎服。

    苏葛汤

    (联杏心法方) 治麻初热未明证候。

    苏叶 粉葛 木通 元参 黄连(微炒用) 连翘 防风 黄芩 柴胡 赤芍 甘草 无汗加蜜酒炒麻黄。发热太甚者。加牛蒡子。(炒五分)发热太甚不止。加鲜骨皮、生地黄。如热不太甚者。黄连、黄芩俱去之。加枳壳、荆芥穗。葱三根引。水煎热服。

    避风寒第七

    麻证须当避风寒。不避风寒肤燥干。腠理闭密毒难出。后生危证有千般。

    风寒本自外来。麻证终始最宜速避。如或不谨。失于避忌。一受风寒。则令肌肤干燥。腠理闭密。遂至麻毒不得发越。而难出矣。初潮之时。若能避忌。麻则易出。毒则易解。自无后患。正出之际。不知避忌。麻为风寒所触。出必复收。致毒积于内而不得解。变证生焉。已收之后。切宜避忌。若不避忌。留毒难尽。变证无穷。轻者证延日久。咳嗽与痰疾终身不愈。重者必变危证而难救也。是以麻收之后。必待二七之后。热退身凉。无痰不咳。饮食如常。精神复旧。方可不避。慎之慎之。

    忌恣食生冷物骤用寒凉药第八

    麻属火候多烦渴。病者时喜食凉物。初热未出也须禁。纵之恣食毛孔密。

    麻用寒凉本所宜。也须审时而察机。大寒遽用麻难出。伏毒内攻咎在医。

    麻本火候。自发热至出透之日。未免有口渴烦躁。故多喜食冷物。盖麻证属火。食冷虽曰无妨。然生冷等物。麻证始终当忌。何则。夫麻最要透表。只宜温暖饮食。以候其透表。若于初潮未出之际。而食生冷。冰伏火邪。则毛孔闭密。而毒火难出矣。即透表之后。亦忌食生冷。但柿饼、秋白梨、连藕、荸荠可以略用。桃、李、梅子、柑橘、石榴、菱角等物。又在所必忌。然非但患麻者。生冷等物忌食。即医家治麻。寒凉之药。亦不可骤用。夫麻初发热之时。而最忌寒凉之品者。盖恐冰伏麻毒。使毒瓦斯郁遏而不得出。而成内攻之患也。古人谓天气暄热。宜用辛凉之味。如黄连解毒汤之类。不知天时之暄热热气。岂寒凉之药所能解也。今若骤用寒凉。恐不足以解外热。而适足以阻内热。使之不得出也。曾见有一岁孩子出麻。发热未见点时。而发惊搐。医家认作急惊。用寒凉之药攻治。致麻毒隐隐在皮肤之内。不得出表。后一医以滋阴为主。用四物等剂。亦不获效。

    烦闷声哑。数日而死。此可以知骤用寒冷、冰伏麻毒之为害也。今因天时暄热。而执泥岁气之说。

    骤用寒凉。岂理也哉。故治麻者。凡于麻初出之时。虽有身热、烦渴等证。宜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升麻。少加酒炒黄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黄连、黄柏、栀仁等味。恐冰麻毒而内伏。致麻不得外出。后虽设法宣表。而麻终不得出矣。可不畏哉。

    朱曰 前条避风寒与本条忌生冷。皆病家所最易患者。中途变证。往往因此。故此二条。医生对于病家。务必再三叮咛。

    忌食辛辣热物误用辛热药饵第九

    辛辣香甜与热汤。婴儿乳母俱忌尝。果能禁谨不违法。管教始终保安康。

    麻喜清凉最忌温。燥热药饵勿沾唇。误用能助其邪火。壅蔽内攻救无门。

    辛辣之味与热汤水。患麻之人。多酷好之。何则。盖麻属火候。火蕴于内。得辛辣热物。而痰火暂快。故多喜食。儿患麻者。须宜禁戒。庶无后患。如或因其喜饮。遂以胡椒茱萸作汤。或醇酒、姜蒜、韭薤之类。与食而顺其欲。暂虽快畅。久则痰火益甚。至麻变紫黑。或二便闭结。或成血痢。

    肠头露出。或生牙疳。或唇舌破裂。或喉中痰响 。或五窍出血。或大热不止。至胃火益甚。而饮食即吐不能下者。种种恶候。因而生焉。若食乳孩子。乳母亦当禁忌。倘不禁忌。而食辛辣等物。凡食其乳。必至变证不测。可不慎乎。夫患麻之人。辛辣之物。既当忌食。而治麻医家。用药立方。辛热燥悍之品。慎勿妄施。如桂枝、麻黄、羌活、独活、白芷、川芎、苍朮、香附、果仁、白朮、丁香、木香、砂仁、肉豆蔻、肉桂之类。不可轻使。若于麻初热之时。而误用之。反助其毒。使毒瓦斯壅蔽而不得出。致有内攻之患。即有麻疹初起。而见四肢逆冷者。乃火极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热药。

    麻现自然温和。昔人谓天气大寒。宜用辛热。以桂枝汤之类发之。不知天气大寒。只宜置之暖室。

    谨避风寒可也。且天气纵极严寒。而人身中之热毒。未必因天寒而减。而因天寒遽用辛热以治麻证。岂理也哉。庸工执泥岁气时令。大寒宜用辛热之药发之之说。譬诸麻疹初出。而有呕吐。医不知此为常候。而用苍朮以平胃。丁香、砂仁以暖胃。设有头疼。而用川芎、白芷、羌活、独活以治头疼。譬有手足稍冷者。遂即用桂枝、肉桂以温其手足。殊不知麻证之作呕吐者。乃火热蒸于胃也。头疼者乃火毒上攻也。今反以辛温之药攻之。是犹抱薪救火也。至于手足稍冷者。乃热极似寒之象。俟麻出透。而手足自温。医家不明。而谓桂枝可达于四肢之末。肉桂可以温经回阳。而遽用之。是误之又误。陷人性命。良可叹也。执天寒而用辛热之说者。何殊乎是。倘有误服辛热之药助其邪火。烦渴便闭。致麻不出。危笃之极者。以清阳汤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愚按邪火内攻。

    渴烦致麻不出。而兼有便闭者。加黑白丑牛以下之。是亦釜底抽薪之义也。

    朱曰 骤用寒凉与误用辛热。又医家所最易患者。盖麻正出时。必仍发热。医者为退热计而骤用寒凉。此大误也。又医者不知麻为热证。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辛温解散。亦足误事。

    清阳汤

    荆芥穗 防风 前胡 连翘 元参(各四分) 薄荷叶 牛蒡子 枳壳 黄芩 木通 麦冬淡竹叶(各三分) 桔梗(四分) 升麻(三分) 甘草(二分) 姜、灯心引。(姜皮并宜)

    忌食诸肉鸡鱼盐醋五辛等物第十

    疹家禁忌法须防。荤咸辛酸不可尝。欲不从心方是福。物若爽口定为殃。

    麻证禁忌肉鱼鸡。欲食须过七七期。盐醋五辛通是禁。务宜食淡免祸机。

    麻疹禁忌。比痘尤甚。盖痘初起。则宜慎口。至起水之时。鸡肉食之。正可助浆。若麻证。马、牛、猪、羊、鹅、鸭、鱼、腥等味。盐、醋、甘甜、面食、五辛、滞气、煎爆等物。必麻收后四十九日之外。方可食用。惟宜食淡。庶无后患。若七七之前。不知禁忌。则终身但遇天行。麻必复出。即不复出。亦有后患。食盐太早。令人咳嗽。食五辛太早。能生惊热。食荤腥太早。必生奇证。是以自麻收后。宜慎口四十九日。但猪肉一味。虽可先食。亦必俟身凉不咳。并无涉及他证者。方可先食。其余必须遵期谨戒。非但出麻之人当慎。即乳儿乳母。亦必禁忌。盖麻之为病。有类伤寒。荤腥不谨。祸生不测。曾见麻案有云。贺少君患麻。家人不知。以肉饭与食。适缪仲淳至。见而惊曰。尔主出麻。此麻证之极重者。何可食荤。急备虻虎汤三剂与服。而麻尽现。遍体皆赤。又以原方进二剂。麻虽尽出。而烦躁不宁。势尚不可保。乃以三黄石膏。加柽叶汤一大剂。浓煎与服。烦躁定而痊。口腹之为害匪轻。可不慎乎。

    朱曰 此条忌食。病家尤所当遵。尝见小儿喜食咸物。证成哮喘。喜食香甜。牙齿生虫。

    放纵一时。贻害一世。此家长之责也。

    虻虎汤

    西河柳 麦冬(各两许) 淡竹叶(七十片) 元参 贝母(又名虻。去心。姜汁蒸。各三钱)石膏(一两五钱) 知母(五钱)

    水煎服。

    三黄石膏加柽叶汤

    (柽叶即西河柳)。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五钱) 石膏 麦冬(去心各三钱) 西河柳 知母(各一两) 淡竹叶(二百片) 水煎服。

    忌兼用补涩第十一

    麻疹证治法最广。当补当泻须究讲。清解补涩谬兼施。杀人性命如反掌。

    麻初出时。多有泄泻不止者。其毒火因泻而减。此殊无妨。若麻出尽之后。而泻红黄色粪者。

    乃内有伏热也。与泄泻过甚者。俱宜以加味三苓散与之。一服即愈。切不可用参、朮、诃、蔻补涩之剂。以图速止。医家若不识禁忌。未经讲究。一见有泻。遂用补涩。乃曰吾于清解药中兼用参、朮、诃、蔻。等分又轻。何碍于事。一服不见功效。不知改方医治。又曰参、朮、诃、蔻等分轻少。故不应耳。于是多加参、朮、诃、蔻分两而再与服。致麻变证。重则腹胀喘满而不可救。轻则变为休息痢。而缠绵不已。然非仅麻出齐之后泻红黄色者。不宜兼用补涩。即麻已收之后。而泄泻黄红色。亦不宜兼用补涩。仍以加味三苓散治之。兼用补涩且不可。若专用补涩者。则杀人不待反掌之久矣。业斯道者。可不慎欤。

    加味三苓散

    猪苓 木通 车前子 赤茯苓(各七分) 泽泻(八分)黄芩(酒炒) 牛蒡子(炒研各五分)黄连(酒炒二分) 灯心五十寸引水煎。食后服。

    升发清凉解毒当分先后第十二

    升发清凉与解毒。此乃治麻之大法。用之须当分先后。次第由来混不得。

    治麻用升发清凉解毒。法所宜然。然当分先后而施。不可混用。何也。麻初发热。恐难透表。

    故当用升发疏表解肌之剂。使之易出。见标之后。与正出未透之间。宜发表而兼清凉。使血凉肌解。麻易出透。至麻到通身上下俱红。总成一片。垒垒如珠。手足之末。上下相同。无有空处。此为出透。斯时则当用清凉解毒之剂。不必兼用发表之药。一解即愈。若于初热正出之际。而即用寒凉解毒之剂。则气满血凝。肌肤闭密。不得开通。至麻不出。多生危候。是以于初热未出之时。及正出之际。只宜辛散。如荆芥、葛根、薄荷、前胡、牛蒡子、防风、苏叶、淡竹叶、石膏之类。可以施用。即麻黄亦当因证而施。使之易透。正收及收后。宜用寒凉解毒之剂。如元参、青黛、麦冬、黄柏、栝蒌根、黄连、黄芩、连翘、贝母、知母、栀仁、山豆根、淡竹叶等药。俱可施用。使毒火易得消散。方无后虑。

    朱曰 何时当用疏表解肌之剂。何时当用发表兼清凉之剂。何时当用清凉解毒之剂。

    作者一一指点。苦口婆心。

    麻当分天时第十三

    麻之法大非宜。强用须当分天时。春冬寒月犹似可。夏秋炎日切莫施。

    古有 麻之说。虽近有理。然亦当分天时。如春冬严寒。麻为风寒所遏。闭而不出。 之以取汗。使腠理开豁。犹曰可也。若夏秋炎热之时。只宜令之于无风之处坐卧。以单被盖之。勿令其冒风冒暑耳。岂可 助。倘炎热而用 法。则火热愈甚。麻必焦紫。致变坏证。而不救者多矣。

    补中第十四

    麻证从来喜清凉。首尾不用补中方。缘何麻后议补中。为救过凉脾胃伤。

    麻证属火。肺胃实热者多。虚寒者少。千人之中。虚寒者偶有其一。故治麻俱宜先用疏散寒凉之药者。此之谓也。而古人又有议补中之说者何哉。盖指麻收之后而言。非指初热正出正收时之谓也。缘由麻证先用寒凉之药过多。而脾胃受伤败坏。以致麻收之后。多得呕吐。泄泻青色。

    唇白身冷。当审其轻重而用补中之法。所以人参、白朮、白苓、砂仁、霍香、陈皮、薏苡仁、莲肉等味。在所不忌。但当佐以清凉之药。加川黄连、枯黄芩。俱微炒而用之。夫既补中。而又加清凉之品者。其义盖恐中气实。而邪火复作。故兼用之耳。至于白朮。呕泄太甚者。用之始宜。如吐泻轻者。则又不宜轻用。若其人素禀虚弱。当出麻之际。过于发散。出透之后。又过用寒凉解毒。以致虚弱之极。骨瘦神疲。面无红色。且又不能多食。食多即吐者。即急以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加麦芽、KT 石斛以补之。

    香砂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朮(炒) 白茯苓 炙甘草 陈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水煎。空心服。

    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

    痘后出麻为正疹。此由胎毒发于心。一次出现不再出。正麻名儿始为真。

    婴儿初离母胎中。遍身斑驳似朱红。亦由胎毒生斯候。莫作时行麻疹攻。

    婴儿当值炎热天。遍身忽似出麻然。此名风瘾非胎毒。不须用药也会痊。

    正麻之出。由于胎毒。其出也。必在出痘之后。或隔两三月。或隔半年、一年之久。甚至八、九年之远。感正麻之气而出一次。后再不复出矣。奶麻者。小儿初生未盈月时。遍身红点。斑驳如朱。皆由儿在母胎中。受有热毒所致。故生下发见于皮肤。不可认作时行麻疹。妄用汤剂。盖婴儿脏腑娇脆。气血怯弱。不能胜受汤丸。宜以溯源解毒汤与乳母服之可耳。若风瘾者。亦有似于麻疹。乃发在幼孩甫生一月、半周、一岁之间。时值天气炎热。感风热而作。此不由于胎毒。乃皮肤小疾。感风热客于脾肺二家所致。不在正麻之列。常见出一次又出一次。亦有连出不已者。

    天关大利害。不必用药而自散。倘身热不退。只宜微用疏风清热之剂。一服即愈。以荆防发表汤除红花主之。如身不热者。不必用药。免致诛伐无过。然亦当慎风寒。戒荤腥、生冷、辛辣等物。

    勿以其无关利害而忽诸。恐触动风热而生他病。论云。风瘾身热不退。宜疏风清热。以荆防发表汤主之。细按方内。止有荆芥、防风疏风之品。并无清热之药。且川芎上行头目。当归血中气药。楂肉长于消肉积。甘草虽能和药解毒。其实有调中益气之功。桔梗性上升。能阻各药不得下达。并非清热之品。且云除红花。反不若红花之能散赤肿解疹毒之犹为可用也。愚意莫若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甘草、桔梗、杏仁。加元参、黄芩、地骨皮。以疏风清热退潮之为妥当耳。

    朱曰 此三种。各有主名。各有治法。医家必先识此。始不混乱。

    源解毒汤

    (又名解毒汤)解胎毒良方。

    当归身 川芎 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连翘 黄连 陈皮 木通 生甘草 淡竹叶引。

    荆防发表汤

    此方大能疏风清热。能散风热客于手足太阴。致发风瘾、及麻疹。连热三四日。而始见标。而不甚烦躁。

    荆芥穗 防风 桔梗 枳壳(麸炒) 苏叶 川芎 当归(各五分) 干葛(八分) 红花(二分) 杏仁(去皮尖炒) 牛蒡子(炒研各七分) 楂肉(去核一钱) 生甘草(去皮三分) 连翘(五分) 水煎服。

    夏天炎热。加酒炒黄芩。(五分)冬月严寒。加麻黄。(三分)或加羌活。(五分)小便赤涩黄。加木通。(去皮七分)

    温麻第十六

    胎毒风热两相抟。又值时令疠气传。人如感之出温疹。调治乖张变多端。

    温麻者。由于胎毒。感于风热。又值时令疫疠之气流行。城市乡村。传染迅速异常。调治若不得法。立刻变证。治法、于初热时。及欲出未出之际。宜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主之。已出红肿大甚者。用化毒清表汤去桔梗、甘草主之。出透流毒成痢者。用清热导滞汤(见第七十二条)主之。此三方。以之加减变化。无论正麻温麻。每用定获奇效。然凡出过正麻之后。即不再发温麻。

    化毒清表汤

    治麻已出。红肿大甚。并为麻疹已现主方。并附加减法于方尾。(总除甘、桔二味不用。)

    前胡 干葛 知母 连翘 桔梗(各七分) 牛蒡子(炒七分) 木通(六分) 元参(一钱) 黄连(酒炒)

    防风 栀仁(炒黑各三分) 薄荷 黄芩(酒炒各五分) 天花粉 地骨皮(各八分) 淡竹叶(一钱) 生甘草(去皮三分) 灯心五十寸为引加生犀角(三分)更好。

    潮热轻者。除淡竹叶、栀仁、黄连、薄荷。潮热重者。加生地黄、地骨皮。赤苓、枳壳、黄连、黄芩。生用。口渴。加麦冬、熟石膏。如不作口渴。除知母、花粉。大便涩。加炒火麻仁、枳壳。大便闭。

    加枳壳、炒白黑丑牛。如二三日不通者。加大黄。小便赤涩。加木通、泽泻等分。小便不通者。加车前子。无咳。加留白陈皮。无汗。加葱白。紫色。加紫草茸、红花。赤色。加牡丹皮、当归尾。夹红紫斑。加紫草茸、牡丹皮。热甚不减。去防风、薄荷。加生地黄、川贝母。咽痛。加射干、山豆根、麦冬。

    谵语。加生地黄、木通。 。加栝蒌蒌、葶苈。除天花粉、淡竹叶、薄荷。气促。加苏子、莱菔子。去天花粉、淡竹叶、薄荷。呃逆。加竹茹、柿霜、枇杷叶。呕吐亦宜。

    痘夹麻出第十七

    痘出之际热烘烘。纷纷麻点遍身红。脾肺游火夹痘出。托出麻疹痘成功。

    初现痘点数十粒。遍身红点细密密。此是大痘夹疹子。由于脾肺风热出。

    麻疹有于出痘之时相夹而出者。当出痘之际。发热蒸蒸。才现痘苗数十颗。遍身通红。碎碎密密。形如出麻。似非出痘。其实大痘夹麻而出。是痘为正出。而麻不过脾肺两家之风热游火。随痘而出现也。不甚关利害。遇此等症。不必惊慌。以元参升麻汤除升麻、甘草。加黄芩、连翘一二剂与服。宣托麻疹尽出而消散。正痘自然依期起灌。而庆成功。此等夹麻之痘。而痘出必多疏稀。

    元参升麻汤

    治痘夹麻、夹斑、夹丹等症。

    元参(一钱) 升麻(五钱) 防风 荆芥 牛蒡子(炒研各七分) 生甘草(去皮三分) 水煎温服。

    盖痘解毒麻第十八

    痘回水时将结痂。身复发热惊医家。倏尔遍身上下红。现出盖痘解毒麻。

    痘至回水结痂之际。复又发热。遍身上下通红。细看痘粒。脓浆充足。此乃盖痘解毒之麻出也。其名云何。盖痘者。痘之上盖一层麻也。解毒者。此麻一出。可以解痘毒也。宜以大连翘饮去赤芍、柴胡、甘草。加熟石膏、天花粉、淡竹叶、地骨皮各一钱。以清解其余热。此等症候。盖因痘起灌之时。痘已稠密。医家极力催浆。过用补剂。以致热滞脾肺而作也。

    大连翘饮

    治湿毒。利小便。

    连翘(去子一钱) 牛蒡子 防风 荆芥 黄芩 赤芍(各七分) 栀仁(酒炒) 滑石(研各五分) 车前子(炒) 谷瞿麦 木通 当归 柴胡(去芦各八分) 蝉蜕(去头足洗去土十二只)

    生甘草(去皮三分) 热甚大便闭。加酒炒大黄一钱。生姜一片引。

    前方去栀仁。加紫草。名连翘行风汤。治痘麻热毒壅闭。小便不通。

    痘后出麻第十九

    太痘秀实症已平。倏尔麻疹又来侵。此时胎毒曾经解。惟宜用药养肺金。

    出痘已经收靥落痂。痘症已平。此时胎毒已经清解。适值天行麻疹发现。旋即出麻。惟宜清金养肺为主。以参贝散主之。愚按痘后即出麻。虽曰胎毒曾经清解。然痘当起灌之时。岂有不施补剂催浆灌脓之理。其间定有余热留毒。今痘后相继出麻。未必绝无毒火。全因天行而发者。虽宜清金养肺。而方中之桔梗、甘草。仍须停用。即沙参亦当以玄参易之。更宜加枯黄芩。泻肺以清肌表。连翘、牛蒡子以解心肺之留毒。赤苓、枳壳。利二便而泄心与大肠之火。则肺金清而毒尽解。尤为妥当。

    参贝散

    沙参 贝母 桔梗(各一钱) 西河柳(二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闭症第二十

    麻见闭症眼肿赤。声哑鼻干发喘渴。腰腹胀痛人昏沉。唇掀烦躁二便血。

    麻初出时。眼胞肿。白夹赤色。声哑。唇肿掀翻。鼻干、鼻扇、气喘。烦躁口渴。腰痛腹胀。人事昏沉。口鼻出血。烦乱狂叫。二便出血。此乃毒火郁遏于内。名曰闭症。最为难治。宜用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酒炒黄芩七分。酒蜜炒麻黄五分。或更加元参、山豆根治之。若能托出麻标外现。渐次发出者。可以望生。如仍闭而不出。则无望矣。

    朱曰 麻见闭证。最为危险。当此病家惊心动魄之时。全赖医者有胆有识。方不误事。

    首尾调和第二十一

    麻喜清凉痘喜温。痘麻治法不同伦。麻苗痘实无人解。首尾调和法宜遵。

    痘麻两症。皆系胎毒。均属心火。而麻则喜清凉之药。如古方化斑汤。以元参易人参。去升麻、甘草、早米。万氏升斑汤去白桔梗、甘草是也。痘喜温补之剂。如保元汤是也。故麻喜清凉。痘宜温补。人皆知之。而首尾调和之道。人多不晓。何也。夫麻只要发出得尽。则毒便解。若于初热将出时。而一味寒凉。冰伏其毒。麻必难以透表。而毒不得解。所以初出至正收。宜安处暖室。勿用峻寒之剂。使之易透。是麻亦喜和暖也。痘则必待苗而秀。秀而实。脓成而后毒解。若于痘成实之时。用大温热之药。则反溃烂不收。是痘后亦喜清凉也。业斯道者。须知治麻贵乎审首。治痘贵乎审尾。无过寒妄热。使温凉相宜。而阴阳自和矣。

    古方化斑汤

    人参 石膏 知母 牛蒡子 连翘 地骨皮 淡竹叶 升麻 甘草 早米一撮引。

    万氏化斑汤

    元参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麦冬 淡竹叶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热有远近而出第二十二

    麻热远近难定期。半月七八日有之。发热四日疹始现。轻清平安顺症时。

    麻症发热。有近则五、六日而出。远则八、九日、或十日、半月乃出。总以发热四日内现标者。

    其麻多轻。然必须解毒。若初热之时。既表之后。红影见于肌肤。切宜戒口避风。如或不禁。则皮毛闭密。毒瓦斯难泄。或变紫黑。或生痰涎。致变惊搐而不治。若遇此候。宜以消毒饮去甘草。加犀角汁主之。如极渴欲饮水者。只宜少与葱白汤。以滋其渴。又有作寒作热。至于终日不退者。然始热之际。必见面赤眼肿。多涕多泪。咳嗽连声等外症。宜详察之。慎勿临症恍惚。夫麻之出。其状如粟。红垒而起。间有不出。或只头面有四肢无者。此则天行时气。湿热在脾。以致昏睡发热。

    麻不出现者。当以消风散去人参、川芎、浓朴。加连翘、牛蒡子、粉葛、荆芥、枳壳、薄荷、羌活。只用三分治之。如或不应。以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加牛蒡子、当归身、熟石膏治之。倘风热不散。

    久必咳嗽不已。愚按消风散、小柴胡汤二方内之人参、川芎、羌活、浓朴、僵蚕、柴胡、半夏、甘草、及陈皮等药。麻方禁用之药。依法删去之。合二方。仅得赤茯苓、黄芩、蝉蜕。俱系三味耳。而用以治湿热在脾。昏睡发热。致麻不出现等候。其有济耶。此的系坊间误人。断不宜用。愚意莫若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加猪苓、泽泻。以泄脾湿。以解其肌之为当也。

    消毒饮 治麻出一日。为风寒所冲而收。麻毒内攻。急用此方。免致胃烂不救。

    牛蒡子(四钱) 荆芥(二钱) 防风(五钱) 生甘草(一钱) 加乌犀角屑更妙。水煎服。

    消风散

    (子和方)

    人参 川芎 羌活 僵蚕 浓朴 陈皮 蝉蜕 茯苓 为末。白汤下。

    小柴胡汤

    半表半里和解之剂。

    人参 黄芩 柴胡 半夏 甘草 姜三片、红枣三枚引。

    不热第二十三

    麻疹出现全凭热。身不热兮麻不出。潮热和平方为福。症逢不热大非吉。

    不热者。谓身温凉而无热也。初起不宜大热。及至正出之时。不宜无热。如不热者。即系逆候。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淡竹叶。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除甘草、淡竹叶、赤芍。以疏托之。亦有用越婢汤者。不可以此为法。出尽及收后而不热者。是毒尽也。不须用药。

    朱曰 不热即系逆候。病家常因小儿发热不退。请医生设法退热者。是不知正出之时。

    不宜无热也。

    越婢汤 治风水恶寒。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者发越湿土之邪气也。水湿之气。因风中外流播。两相激抟。势难分解。不得不借麻黄以祛之。从表而越。以石膏清之。从里而化也。

    麻黄(去节五钱) 石膏(八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红枣三枚引。水煎。分作三次服。

    微热第二十四

    由麻不怕火烧天。若逢微热休安然。初起之际犹无忌。正出之时却又嫌。

    微热者。言热轻而不壮也。初起之时则宜。正出之时。热不宜微。微热则麻出而不能透矣。宜用疏托之剂。以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淡竹叶主之。未收及收后微热者。此毒轻而尽也。不必用药。

    朱曰 自微热至渴热。凡五条。辨证之细。最足增人识见。

    乍热第二十五

    发热数日热便退。再隔数日热又来。时热时凉为乍热。用心调理免受灾。

    热而又退退又热。初潮正出此为逆。收尽乍热毒未尽。病后治本免疏失。

    乍热有二。一则热数日而止。过数日热又作者。一则一日之间。有早发热而午凉。午发热而夜止者。此二者皆谓之乍热也。若未出之间见乍热。名曰毒未得透。药宜疏散。以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汤(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加赤茯苓主之。正出之际。

    甚不宜见乍热。见之则为逆候。此由毒出而邪热未解。复有内攻之意。必须疏托。以化毒清表汤(见十六条)去天花粉、桔梗、甘草。或清热透肌汤去甘草。加生地黄、地骨皮主之。又有因大病之后。中气虚甚而然者。以治本为要。药宜温补。以四物东加连翘、元参。临症斟酌而用之。若收后及未收之间见乍热者。皆为毒瓦斯未尽。急宜凉解分利。如清热透肌汤去甘草。加黄连、黄芩、生地黄、地骨皮。宣毒发表汤(见第五条)去升麻、甘草、桔梗。加黄连、黄芩、生地黄、地骨皮。俱可施治。

    清热透肌汤

    治麻未透。热甚而咳。

    元参 石膏 牛蒡子 荆芥 防风 前胡 葛根 杏仁(各八分) 生甘草(四分) 水煎热服。

    四物汤

    治一切血虚。凡血症通宜。

    当归(酒洗) 生地黄(酒洗各三钱) 白芍药(酒炒二钱) 川芎(酒炒一钱五分)

    凉心血加酒炒黄连。凉肝血加酒炒条黄芩。凉肺血加酒炒枯黄芩。凉大肠血加酒炒子实黄芩。凉肾、膀胱血加黄柏。凉脾血多用酒洗生地黄。凉胃血加酒蒸大黄。凉三焦血加酒洗鲜地骨皮。凉心胞络血加酒蒸牡丹皮。凉小肠血加炒栀仁、川木通。清心与胞络气加麦冬。清肺气加炒枳壳。清肝气加酒炒柴胡、醋炒青皮。清脾加酒炒白芍。清胃加干葛、石膏。清小肠加赤茯苓。清大肠气、三焦气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