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示儿长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心法吟

    为禽为兽,为孝为忠。天壤悬隔,方寸之中。尔心能存,目明耳聪。尔心不存,目瞽耳聋。尔心能存,荣及祖宗。尔心不存,灾及尔躬。何穷何通,何吉何凶,正心淫心,天不梦梦。毋黠而惰,宁拙而恭。宁直而啬,毋曲而丰。五经之外,更无信从。五伦之外,更无事功。五常之外,更无心胸。士不治心,不如力农。

    ○作人诗七章

    作人先立志,志立乃根基。人无向上志,念念入涂泥。从善天所命,尔毋迷途歧。

    念念循善念,大端为顺亲。何不从亲训,而乃从他人?悖德者自思,何以有此身?

    顺亲非面貌,反身诚为主。外顺内悖之,禽兽衣冠伍。魂梦内省来,欺诈速宜去。

    诚心顺亲者,作事必识羞。惟恐辱吾亲,戏荡是吾仇。匪人引货色,断不与交游。

    识羞知正路,步步学谨慎。守身如执玉,保德保性命。一言不敢妄,矧敢有恶行?

    谨慎自勤业,读书真读书。熟读复细思,无处肯模糊。将求古人心,立品与之俱。

    凡吾之所言,经传咸已具。古训谁不闻?嗜欲绊乃误。斩欲始作人,失足悔迟暮。

    右诗七章,章章相衔接而下,以首章为提纲,以末章为归宿。中五章□顺亲,仁也;诚身,信也;识羞,义也;谨慎,礼也;读书,智也。五常具备,万事万物之理,不出乎此矣。所以不言五常之名目,不依其自然之次序者,以言其理,则名目可不言也。且五常之理,甚大而精,姑言浅近急切之端,以自成其次序耳。

    顺亲、诚身,虽非浅近,而小子肯听父母教训,亦为顺亲;肯踏实作事,绝不说谎欺人,亦为诚身,此皆最急之事。识羞、谨慎,皆踏实做工夫处,故即次之。读书,在作人为余事,乃智之一端,故置之后;然非此不能明理以诚其身,故足与上四者相配而立也。总之,先非立志,则善无原;终非斩欲,则恶不净。故首、末二章,尤吃紧也。能率首、末二章之意,而中五章,乃一线穿成矣。

    以“作人”二字命题,明从此,则为人;不从此,则为禽兽也。欲为人乎?欲为禽兽乎?如之何勿思?孟子曰:“我固有之也,弗思尔矣。”“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故“思”字最要。思之熟乃能立志耳。程子亦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一心为善,非立志而何。

    知羞能吃苦,踏实自生明(肯吃苦而不寻乐,必是个出色男子)。理义为真我,《诗》、《书》是后天。

    聪明而浮游,非有成之材也。鲁钝之质而又有浮游之心,吾不知之矣。

    “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八字,尔辈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视若束缚人之物而苦之也。知其所以当然之故,则不苦之矣。此非思不可也。口讲耳闻,皆当然者也;学也,学而不思则罔,罔则苦也。

    讲日记故事,孝子悌弟,便有思齐之心,方是有才情后生。

    肯读书者,远到不信道,为下愚。

    只要一个真心,“真心”者,耻也。

    先求专诚不欺,再讲余事。

    天下无一事能假,天下无一人可欺。不能假而假之,其徒假也──可笑。不能欺而欺之,其自欺也──可哀。

    浑朴如孺子,微细如鸟雀,而不能欺之言色间,况进于此者乎?

    孝弟者,人之元气;廉耻者,人之骨干;忠信者,人之心肝,试思此,有一时可无者乎?

    经、史,饮食也,所谓“后天”也,亦不可废也。

    ○读书三要

    字句清朗,遍数满足,常常自背。

    读书二大要

    思之,行之。

    ○读书五则

    凡读书,须为终身计。古人每日只读一本书,一本书只读二、三百字,二、三百字便读二、三百遍,所以终身不再读此书,而无不熟也。所以有余力读他书、生书,无一日停,而能无书不读也。尔辈始而生书,继而熟书,终而带背,似手法详虑密。究竟读生书时,预备做熟书,再加遍;读熟书时,预备归带背时,再加遍。挨次姑待,无一踏实透熟之时,故已归带背,仍然与熟书等。必须读而后背,其为有名无实亦甚矣。带背既多,时日不给,不得不停生书以理之,此为磨面之驴,终日循环而一无所见,眼前路,究不知何处者也,其可哀亦甚矣。今生、熟书、带背之例,诚难骤革,然尔等每读生书,便须知为终身计;则熟书带背,亦势如破竹矣。其已做熟书、已归带背者,每日温理时,亦须痛下工夫,为终身之计,方有出头日子。否则,每日读书,无一本熟。不智不信,即读书一端,而知为庸恶陋劣之徒矣。

    读书。读,固要紧;背,亦要紧。大抵背之时,不可早;背之数,不可少。如一书,须读五、六十遍方熟者,定至五、六十遍方背。须三、四十遍方熟者,定至三、四十遍方背。早,则生疏而不自然浃洽。此背之时,不可早也。又如一书读之五六十遍方熟者,定须背十五遍;读之三四十遍方熟者,定须背十遍。古人看读百遍,背读亦百遍,所以书之精熟。今背十五遍,或十遍,较之古人,已减其十之八、九,岂可更少?少则生疏而不自然浃洽矣。此背之数,不可少也。其背的遍数已足后,仍加读的遍数,多一遍,妙一遍。至夏夜露坐,滚背熟书,遍数或多或少,可不拘耳。

    读书眼到、口到,仍要耳到。字字入耳,心便在腔内;一字不入耳,便是心走了。此课心之妙诀也。

    读书勿遽讲,熟读成诵而后讲。诗文则先讲而后读也。

    朱子曰:“某旧苦文字记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又曰:“福州陈正之,极鲁钝,每读书,只读五十字,必二、三百遍方熟。积习读去,后来却无书不读。”又曰:“陈烈先生苦无记性,一日读《孟子》:‘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如何记得书?’遂闭门静坐百余日,以收放心。更去读书,遂一览无遗。”朱子三说,皆读书之真千金方也。

    ○书缓缓读有七美

    唱叹悠扬,不伤气力,一也;字句清朗,铿锵悦听,二也;无别字,无生疏字,三也;节拍分明,易通文义,四也;咀含有余味,五也;次早,不必加遍,自能滚背,六也;带背,永远记忆,省却许多工夫,七也。

    ○讲书、看书六法

    义理、时势、人才、典章、物类、文词。

    ○读文、读诗十五法

    题求解、字求解、句求解、虚实前后、闭合反正、段段立意、著著归题、笔笔斩爽、言之有味、生发不穷、通篇一气、看旁评、看总评、涵泳、旁推。

    右十五法,每读一文、一诗,以此十五法作十五遍,以分求之。前五法尤紧要。

    ○作文三美

    笔气、笔情、笔力

    ○作文、诗二大原

    积理、积书(积理,则思虑、处事、接物,凡有闻见皆是。积书,专在诵读耳)。

    ○写字三美

    端直、浑厚、匀称。

    ○写字二法

    摹帖,专学其笔意;临帖,并学其结构,而仍以笔意为要。

    ○作人二大要

    敬、信。

    作文学韩愈,作诗学杜甫,作字学王羲之,作时文学归有光,此皆今人所知也。独作人不知学孔子,何也?有言学孔子者,则笑其不知量。朱子所谓“让第一等,与别人做”是也。所谓“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是也。亦可悲也夫,亦可悲也夫!

    ○君子无四好

    无好色、无好货、无好名、无好便安。

    诚者,万善之会归;伪者,万恶之渊薮。

    ○学者四不足畏四大足畏

    鬼神、气化也,不足畏;贫贱、时运也,不足畏;诽谤、俗情也,不足畏;生死、命数也,不足畏。

    嗜欲不除,禽兽也,大足畏;品行不立,粪土也,大足畏;学问不广,傀儡也,大足畏;时日易过,草木也,大足畏。

    二、三十岁方可交友。宁迟无早、宁少无多、宁涩无甜、宁孤无泛。

    ○择友六法

    事亲,看其孝;临财,看其廉;立言,看其直;处久远,看其信;临患难,看其仁;常相见,看其敬。

    古人友多闻者,是多闻典礼道艺,有助身心。多闻治乱兴亡,有关劝戒。今之多闻者,博杂之学也,既骄且吝,庸足为友乎?

    四书五经之外,所当朝夕看者,其《通鉴纲目》、《小学》、《近思录》乎?

    ○学者三难过关

    货色关、科名关、仙佛关。

    ○事亲二大要

    养志(父母在日),守身(直贯终身)。

    吾家先人始著仕绩,自吾十一世祖冰壑公,武昌二尹也。吾九世祖、副都御史熙台公,在明武宗朝,以直谏闻。在明世宗朝,以军绩著。年逾五十便归田在家,修家庙、定祭田、创宗谱,在郡建昭恤院,以白杨公之冤。辑《文献志》,以阐淮人之美。其他兴利除害之事尚多。出,不苟出;处,亦不苟处。《明史》本传只书仕迹,故未及归田后耳。家藏奏疏、杂文、诗稿,子孙敬谨展诵,便当感激奋发,求自树立,无作我前人羞。否则碌碌无闻,已非绳武之美,况昏愚流荡,颠覆其家范也乎!慎之哉,慎之哉!

    吾家先人入郡邑志者,隐逸、独行、仕绩、文苑传中皆有之。为子孙者,当世济其美,不可一日自惰。予尝自励云:光阴易逝书难读,门户难撑品易污。小子识之哉!

    杨秉“三不惑”,故足为清白吏子孙。“三不惑”者,不惑于酒、不惑于色、不惑于财也。贫儒少年,初学入手,当切切以杨公为法。此处立不住脚,永无指望。

    酒色财气,俗言也。观人先观此四者。于此四者不动心,天下动心事亦寡。

    不欺不荡,长读长讲,后生有此,大器之相也。

    多才易,寡过难。

    饥寒,岂可求人,却不当有致饥寒之理;鲁钝,岂足为罪,却不当抱鲁钝以终。

    ○接物五要

    明辨、信实、长厚、谦谨、公直。

    ○治家六法

    孝、弟、恭、恕、勤、俭。

    ○治家三礼

    谨尊卑之序,严内外之辨,肃宾祭之仪。

    读书不破名利关,不足言大志;读书非为科名计也,读书非为文章计也,此展卷时便当晓得者。

    读书到昏怠时,当掩卷端坐,振起精神。不可因循咿唔而不自觉也。

    读书不欺人,事事不欺人矣。

    《四书集注》讲义理处,犹五经也,不可草草看过。

    读书,但得一句便可终身行之。如《大学》只一句:“毋自欺也。”《中庸》只一句:“择善而固执之。”《论语》只一句:“修己以敬。”《孟子》只一句:“求其放心。”

    《孟子》读得透时,不独学问大进,并气魄亦壮,文字亦佳。

    人情不可失,世故可不从。

    遵时与从俗大有异,不可不辨。

    天文、地舆、礼、乐、兵、刑、食货,此学问大头脑也,略能通晓文义,便当讲求,故经史如饮食也。

    八家古文中,韩、欧、曾之文,可多读。

    以为善骄人,此与以能吃饭骄人何异?以读书多、能文章骄人,则如以能饮酒骄人者矣。以善钩取富贵骄人,则如本有异癖,能食土炭而骄人焉,弥足怪矣。

    读“五经”,经文一字不可节去;“三传”,且拣紧要读耳。

    《易》,只是分个阴阳;《书》,只是分个治乱;《诗》,只是分个贞淫;《春秋》,只是分个邪正;《礼》,只是分个敬怠。君子扶阳而抑阴,制治而鉴乱,保贞而防淫,黜邪以崇正,主敬以胜怠;小人一切反是。故五经之道行而天地位、万物育;五经之道衰而三纲沦、九法ル。

    胡文定公《教子书》曰:“饮食男女,古圣贤都从这里做工夫起,可不慎乎?”文定此言,人禽关、金锁银匙也。

    作恶者,断不自以为作恶,必以为寻乐,不知恶成而乐何往哉?灭身、覆宗,皆寻乐之心害之耳。君子寻道而已矣,道得而乐在其中,故君子有乐而不寻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