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肇论略注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匡山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涅盘无名论第四

    涅盘无名论者。以所论者涅盘。故以为题。言涅盘者。梵语也。此云圆寂。谓五住究尽为圆。二死永亡为寂。乃寂灭一心之异称。清净法身之真体。非死之谓也。以三世诸佛旷劫修因。证此一心之体。名为法身。以酬广大之因。名为报身。随机益物。名为化身。一切诸佛皆具三身。法身为体。化身为用。有感即现。无感即隐。隐而不现。圆归一心。摄用归体。名为入灭。是称涅盘。非生死之谓也。以此一心。五住烦恼不能覆。故曰圆。二种生死不能羁。故云寂。故教约出处。说有四种。一自性涅盘。谓即此一心。名为法身。偏一切处。为诸法体。名为自性本来寂灭。所谓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一切众生本来灭度。不复更灭。故云自性涅盘。二有余涅盘。谓三乘所证。无明未尽。变易未亡。证理未圆。三皆有余。故亦称涅盘。三无余涅盘。即修成之佛。妄尽真穷。体用不二。亦名所证无上大涅盘果。故名无余。四无住涅盘。谓一切圣人。不处有为。不住无为。二边不住中道不安。动静为二。总名涅盘。故云无住。此四种名。但约体用之称。其实一心名相俱寂。故云无名。所谓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故云无名。是为不生不灭常住一心之都称耳。前不迁不真为所观之境。般若为能观之智。三皆是因。以此涅盘乃所证之果。故以为论。

    奏秦王表

    什师入灭。论主追慕无已。因作涅盘无名论。以称述所证之德。不异於佛。以赞扬之。言虽以前般若乃能证之智为因。涅盘为所证之果。其意实为什师而发。论成。表献秦主。故首列其表文。

    僧肇言。(对人主而不称臣者。以方外自处也。所谓不事王候。高尚其事。天子虽尊。不以臣礼待之也)肇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天得一等语。用老子。一谓大道之元也。老宗自然。名为大道。论宗一心。同文义异)伏惟陛下。睿(圣也)哲(智也)钦(敬也)明(谓明德)道与神会。(道谓涅盘大道。秦王妙契。故曰神会)妙契环中。(庄子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谓秦王妙悟中道故)理无不统。(以悟一心。则理无不摄)游刃(语出庄子。庖丁解牛。迎刃而解。以喻妙智应物。则事无不理)万机。(人君日有万机)弘道终日。(谓不以万机以妨弘道)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法也)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此美秦王能妙悟一心。而具尧舜之德也。尚书。睿哲舜德。钦明尧德。谓秦王不唯具尧舜之德。且能契涅盘中道妙理。统会一心。故虽日应万机。不妨弘道终日。用武兴文。为世明主。所以域中四大。而王居一焉。语出老子。天大地大王亦大。此叹德也。

    涅盘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三乘同证。故曰所归)方等之渊府。(方等深经之究竟理趣。故曰渊府)渺漭(汪洋无涯)希夷。(离声离色故)绝视听之域。(回超见闻)幽致虚玄。(幽妙之理致。虚灵绝待)殆(甚也。殊也)非群情(浅识)之所测。

    此叹涅盘之道。为众圣归趣。体绝名相。非见闻可及。绝待幽玄。故非浅识之可测也。

    肇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闲居学肆。(幸列译场)在什公门下十有余载。(公十九见什。三十二岁而亡)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盘一义。常以听习为先。但肇才识暗短。虽屡蒙诲喻。犹怀疑漠漠。(无知貌)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未为必得其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

    此论主自叙得法之由也。谓虽刻意涅盘一义。似有所悟。然未经高明胜智之人印证。故不敢自决。

    不幸什公去世。谘参无所。以为永慨。

    此言什公业已入灭。咨决无由。再不复见斯人。故为永慨。此所以有感。故作此论。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此言秦主天挺圣智。独与什公心相印契。妙悟不言之表。能力振什风。以开导末俗。意谓什公虽亡。幸有秦王可以印心也。

    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姚嵩书。问无为宗极。

    姚嵩。亦秦之宗属。以秦王先有诏云。夫道以无为宗。姚嵩难云。不审明道之无为。为当以何为体。盖以涅盘乃无为之道。秦主答有多说。以论所引正言涅盘。故下引其答义。以发论端。

    何者。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於心。即无复於生死。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亦作漠)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盘矣。既曰涅盘。复何容有名於其间哉。

    此引秦王答姚嵩问无为宗极之辞。而指涅盘乃无为宗极。而结以无名归之。此论主所以为兹论之发启也。意谓生死乃有为之法。而以着欲为因。故感三界之苦果。若欲止於心。即生死永断。既无生死。则劳虑永息。潜神寂漠之乡。绝然无为。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盘。然涅盘之道如此而已。岂容有名於其间哉。故以无名称之。

    斯乃穷微言(指圣经)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此赞秦王无名之说。妙契佛心)自非道参文殊。(谓契文殊之智)德侔慈氏。(同慈氏之悲)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堑。(言若非契二圣之智悲。何以弘扬妙道。外护三宝)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意谓涅盘大教。得什公阐明。今什公已亡。则妙旨已沦。今幸有秦王发明。故曰卷而复舒。沦而更显)寻玩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岂直当时之胜轨。方乃累劫之津梁矣。(论主述其庆法之欢。谓其言不但为一时雅范。且为长劫津梁)然圣旨渊(深也)玄。(妙也)理微(幽微)言约。(简也)可以匠(法也)彼先进。(宿学之人)拯(援引也)拔(提也)高士。(高尚之士)惧言题之流。(执言语名字之流)或未尽上(尊人主为上)意。庶(近也)拟(拟议)孔易十翼之作。(伏羲画卦。文王爻辞。周公系辞。孔子作十翼以赞之。即上彖下彖等)岂贪丰文。(非贪丰富其文。以夸其美)图以弘显幽旨。(图以弘扬显发涅盘之幽旨)辄作涅盘无名论。论有九折十演。(以法十翼)博(广也)采(取也)众经。托(取托)证(印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关诣神心。(非散关涉圣神之心)穷究远当。(亦不敢言穷究高远必当之理)聊以拟(仿效也)议(轨则)玄门。(涅盘玄门)班喻学徒耳。(布晓后学耳)论末章云。(秦王答姚嵩书末章)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比时诸家。计胜义空寂。不容有圣)吾常以为太甚径庭。(庄子语。意谓太甚邈远)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吾常下。秦王答姚嵩之辞。谓无圣之说。与理乖差。其言邈远。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意必有圣为证理之人)实如明诏。实如明诏。(此论主印可秦王有理之谈当理。故再称之)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二语用老子。恍兮忽。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意指精者即为圣人。似未稳当)若无圣人。谁与道游。(意谓能证圣谛第一义。是为圣人。非圣义谛中有圣人也。下云出处异号。故云与道游)顷诸学徒。莫不踌躇(不进之貌)道门。怏怏(不决之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谓一时学人。闻无圣之说。皆犹豫不进。於入道之门。不决此理。故怀疑终日。无与正者)幸遭(逢也)高判。宗徒[巾*画](裂帛声)然。(谓幸逢秦王有圣之论。乃高远判决。故宗徒之疑。[巾*画]然尽裂)扣关(入道之人)之俦。蔚(盛貌)登玄室。(言一时学人。闻秦主之论。其疑尽决。扣关入道之人。蔚然登堂入室)真可谓法轮再转於阎浮。道光重映於千载者矣。(谓当时之疑无能决之。即有谈者未必见信。幸遇王言其出如纶。故无不宗仰。一言之重。可谓法轮再转。道光重映矣)今演论之作旨。曲辨涅盘无名之体寂。(止息也)彼廓然排方外之谈。(方外。谓游方之外。谓学佛者。当时流辈。有宗廓然无圣者。遂起断见。谓绝无圣人。因排斥圣为权现非真。拨无因果。耻修行者以为着相。是以喧然以为得。莫能正者。今幸秦主答嵩书云。若无圣人。谁与道游。即此一言。使偏见之流邪说顿息。使哓哓者寂然无声。故重演之。以助明教)条牒如左。谨以仰呈。若少参(合也)圣旨。愿勅存记。如其有差。伏承指授。僧肇言(论呈秦王览之。答旨殷懃。备加赞述。勅令缮写。班诸子侄。其为人主推重如此)。

    泥曰。泥洹。涅盘。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盘。音正也(五竺梵音不同。如此方之楚夏。盖以涅盘为正音也)。

    九折十演者

    折谓折辨。有名立难。演为敷演。无名通理。谓其难有九。而演有十也。意盖以涅盘有名而难。以无名而答。以显无名之理。

    开宗第一

    开示涅盘无名之正义。为下答难之纲宗。亦犹四论之宗本也。一论大旨。不出此章。将显无名之致。先标有名以彰宗依也。教说涅盘有四。今但称二名。以自性约理。无住约行。二者有名无实。故不必论。今二涅盘约人以名。无余乃如来所证。有余乃三乘所证。今论指佛应缘未尽。有名有实。将为宗依。故但称二也。今详论主立意。前尊秦王若无圣人谁与道游之诏。以破邪宗廓然无圣之流。以为发论之端。今标二种涅盘以为论宗。盖谓能证之人有实。所证之理无名。故依之以立论也。

    无名曰。(假设通答之人。如子虚无是公也)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梵语一名翻有二义)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离名绝相)妙绝於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今指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二死永亡。故云大患永灭)超度四流。(四流。谓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为二死之本)斯盖是镜像之所归。(镜像。楞伽经云。譬如明镜。现众色象。现识处现。亦复如是。谓一切众生身心世界。皆唯识所现。乃八识相分。摄相归性。元是真如。故云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以离名故绝称。离相故言幽宅)而曰有余无余者。(既离名相。又有有余无余二名者)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言涅盘者。盖一真法界法身之真体也。证此法身。是称为佛。机感必应。即现身说法。故为出。缘毕而隐。摄相归体。故为处。故一切诸佛。以现身为有生。以缘灭为涅盘。殊不知灭元不灭。如云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所谓应物之假名也)余尝试言之。(下正广论无名之旨)夫涅盘之为道也。寂寥虚旷。(其体寂灭)不可以形名得。(离名字相)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离心缘相)超群有以幽升。(高超三界。惑无不断)量太虚而永久。(永证无为。真无不极)随之弗得其踪。(未来无终)迎之罔眺其首。(过去无始)六趣不能摄其生。(五住究尽)力负无以化其体。(二死永亡)潢漭(水无涯貌。谓汪洋无涯)惚恍。(言非有非无。不可以定名)若存(生而不生)若往。(灭而不灭)五目(谓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不睹其容。(无状无相。以离色故视之而不见)二听(谓肉耳。天耳)不闻其响。(以离声故不可闻)冥冥窅窅。谁见谁晓。(冥冥不可见。窅。深貌。窅窅不可窥)弥纶(充满包罗之义)靡(无也)所不在。而独曳(超脱也)於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言生理丧)知之者反其愚。(非智可知)有之者乖其性。(若执是有。则违寂灭之体)无之者伤其躯。(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若执是无。则堕断灭)所以释迦掩室於摩竭。(佛初成道。三七思惟。而不说法)净名杜口於毗耶。(文殊问维摩不二法门。维摩默然)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须菩提岩中晏坐。帝释散华供养。谓其善说般若。尊者以无说而说。天帝以无闻而闻)斯皆理为神御。(不言之道。唯证乃知)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四辩不能谈其状)经云。真解脱者。离於言数。(象也)寂灭永安。(生灭已灭)无始无终。(非生非灭。故无始终)不晦不明。(寂光常照。不属晦明)不寒不暑。(非迁流之法。不属时分。故不寒不暑)湛若虚空。(法身清净。湛然常寂。犹若虚空)无名无说。(离相故无名。离言故无说。此义引涅盘净名等经)论曰。(中论)涅盘非有。亦复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口不能言。故言语道断。心不能思。故心行处灭)寻夫经论之作。(上引斯论立言本意)岂虚构哉。(言非。虚称架空之谈)果(实也)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本亦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亦复非无)何者。(征释非有非无之所以)本(言寻究也)之有境。则五阴永灭。(不属生死。故五阴永灭。不可得而有。灭则离苦。乃乐德也)推(言推测也)之无乡。而幽灵不竭。(虽绝见闻。而幽深窅眇。灵知独照。至真常存。此真我德也)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一真之地。湛然常寂。此真常德也)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永离生死。则众惑俱消。此真净德也)万累都捐故与道通洞。(由其惑净。故内冥至理)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由其体常寂。而妙用无方。故神而无功)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无心而应。故功垂不朽)与道通洞。故冲而不改。(由惑尽真穷。故冲深而不变)冲而不改。故不可为有。(由体虚不变。故不可为有)至功常存。故不可为无。(以随缘应现。利乐无穷。故不可为无)然则(下总结离名离相)有无绝於内。(以其体至真。寂用一源。故内绝有无)称谓沦(泯绝也)於外。(不可以名字加之。故称谓泯绝)视听之所不暨。(及也。非色非声。故视听不及)四空之所昏昧。(四空天人迷而不知。故所昏昧)恬焉而夷。(平等一如)怕焉而泰。(寂而常照。无幽不鉴)九流於是乎交归。(九流。非世之九流。乃指九界众生。以涅盘乃一切众生之本源。故曰交归)众圣於是乎冥会。(十方诸佛究竟之乡故云冥会)斯乃希夷之境。(非见闻之境)太玄之乡。(玄之又玄。故云太玄)而欲以有(出有)无(入无)题榜。标(指也)其方域。(谓以涅盘为诸圣出生入死之名。特以有无之名题榜标。指其方所)而语其神道者。(以此为得者)不亦邈(远也)哉。

    核体第二

    此有名兴难。乃折之一也。因前云涅盘之体非有非无。故今折之。体竟何在。故云核体。谓即有余无余之名。以责有实体。非无名也。

    有名曰。(名家按名以责实。故兴折难)夫名号不虚生。(谓有名必有实。岂有无实而彰名者)称谓不自起。(凡名不自名。必因人见有可称。乃称其名)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盖是返本之真名。(非是虚称)神道之妙称(神道之妙。无可称之。故以涅盘名之。是为妙称)者也。请试陈之。(谓按涅盘有余无余之称。是则涅盘有名也。何言无名。先论有余兴难)有余者。谓如来大觉始兴。法身初建。

    此因有余以定名。先举果德以彰因行有余也。他处有余。皆依三乘之人。证理未圆。断惑未尽而说。今此论中。单约佛果利生。有余缘未尽而说。详论文义。盖是权教三十四心断结成佛之果号。乃小乘所见之佛。非法报冥一之极果。盖依小乘见有出生入死以立难也。今言如来。乃十号之一。谓乘如实道而来三界。大觉。乃就德立称。谓如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已圆。故称大觉。然此大觉。乃报身之称。今论通称权教之佛。亦是大觉。约总德也。法身。非清净法身。乃权教之佛。五分所成之法身。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法熏成之身也。姓兴初建。盖指应身初现。六年苦行。於鹿野苑初成正觉。非菩提场为初成也。

    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觉之茂林。

    此下正举佛果已成。返彰因行也。八解者。一内有相外现色。二内无色相外现色。三净解脱。四空处定。五识处定。六无所有处定。七非非想处定。八灭受想定。此八有断惑之能。故如清流有浣濯之用。憩者。休息也。七觉支。谓择法。进。念。定。喜。舍。倚。此七觉法。如来修习已圆。安逸其中。故如休息於茂林之下也。此上言果满。下显因圆。

    积万善於矌劫。荡无始之遗尘。

    此赞佛因行。旷大劫来。广修万善。荡。洗涤也。无始无明烦恼。洗涤无遗。

    三明镜於内。神光照於外。

    内证三明。谓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由具三明。故了知三世。鉴机说法。曲尽随宜。

    结僧那於始心。终大悲以赴难。

    梵语僧那。此云弘誓。谓菩萨最初发心。先发四弘誓愿。故云始心。及至成佛。专以利生为事。故云赴难。谓捄八难也。

    仰攀玄根。俯提弱丧。

    因中上求佛果。以实智证理。故云仰攀玄根。权智化物。故曰俯提弱丧。言众生沈迷。犹自幼亡家。故云弱丧。

    超迈三域。独蹈大方。

    三域。谓三界。谓佛能远超三界。高证无为。大方。喻所证之理。小乘独许悉达成佛。故云独蹈。

    启八正之平路。坥众庶之夷途。

    八正。即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等。由佛开启众庶。庶。孽也。即指诸异见外道。夷途应作邪途。唯佛能坦之。

    骋六通之神骥。乘五衍之安车。

    言佛以六通御物。如骋神骏。五衍。梵语衍那。此云乘。谓界内人天。出世三乘。共有五乘。应机说法。运载众生至无畏处。故云安车。

    至能出生入死。与物推移。

    言如来应机利物。有感即现。缘尽即灭。故云出生入死。随顺机宜。故云推移。楚辞。圣人与世推移。而不凝滞於物。

    道无不洽。德无不施。

    一雨普润。无不充洽。三檀等施。物无不利。

    穷化母之始物。极玄枢之妙用。

    化母。谓造化生物。以喻因缘生法。谓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云始物。玄枢实智。妙用权智。即实之权故云极。

    廓虚宇於无疆。耀萨云於幽烛。

    昭廓心境。彻法界之量。故云无疆。梵语萨云若。此云一切智。谓以一切智。照尽微尘剎土。尽见众生心数。故云幽烛。

    将绝朕於九止。永沦太虚。

    上言应缘益物。此言缘尽入灭。朕谓朕兆。物始萌之微也。九止即九地。谓地乃佛之行履。今化缘已毕。将绝迹於化境。永沦太虚。指无余涅盘。

    而有余缘不尽。余迹不泯。

    度生之缘未尽。教道之迹未圆。故云不泯。

    业报犹魂。圣智尚存。此有余涅盘也。

    按此二语。论中立难有余涅盘。正指三藏果头佛也。所谓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以无明未尽。异熟未空。故云业报犹魂。尚须智断。故云圣智尚存。以二皆有余。立难以此。

    经曰陶冶尘滓。如炼真金。万累都尽。而灵觉独存。

    此结证有余涅盘也。约尘滓之言。陶应是淘。谓洗也。冶镕冶销融也尘滓喻烦恼。如销真金。先去矿垢。

    无余者。谓至人教缘都讫。灵照永灭。廓尔无朕。故曰无余。

    此下言无余涅盘也。谓圣人由机教相扣。故现身三界。机教俱尽。故潜耀敛辉。灵照永灭。永灭。应迹俱绝。故廓尔无朕。如薪尽火灭。故云无余。

    何则。夫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虚。

    何则下。征释无余之所以也。盖以身智为累。故俱灭为无。是为无余。此正小乘所见也。大患莫若於有身。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吾有何患。以厌患其身。故灭身以归无。又云绝圣弃智。谓因智以劳形。故绝智沦虚。故心逸而无累。

    然则智以(因也)形倦。形以智劳轮转修途。疲而弗已。

    智则分别执取形则根尘和合。起惑造业。故轮转生死。长劫不返者。身心之过也。

    经曰。智为杂毒。形为桎梏。渊默以之而辽。患难以之而起。

    此引证智形为累之所以也。智即起信六粗之智相。乃分别执取。为无明三毒烦恼之本。故为杂毒。桎梏刑器。乃形累之譬。桎拘足。梏缚手。形骸拘挛。亦犹是也。谓分别情生。故与渊默之理相远。生死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