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云若知我深心等者。请也。心中未蒙佛别说。国土名号未敢准拟。若对众蒙佛与记别烈名。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也。注经云。甘露有不死之功。授记获无生之果也。

    经云如从饥国来者。嘉祥云。少无大食为饥。背少向大。为来。牟云。从二乘回心向大。即是从来也。

    经言忽遇大王膳者。得总记也。未敢即便食者。即未得别记也。若复得王教等者。若得别记。领解方决。膳由食也。唯佛与佛能知一乘正法之味。名大王膳食者。资长义名食也。

    经言我等亦如是二行半等者。虽闻佛音声总记也。心尚怀忧惧等者。未敢准拟。若蒙别记。尔乃快安乐也。

    言解法体相空者。须菩提缘解空第一名。即名字相。即体知万法唯有假名。无实体相。故名名相。此解在名遣相也。

    言或名与相二义等者。此解名与相二义皆遣也。章敬云。一者名假。名句文三。依声呼召。无实所诠。二者受假。受如浮泡。和合而有。无实主宰。三者法假。蕰等诸法之体虚幻。故从缘生起。无实自性。名即是彼三假中名收。相即摄彼受法二假。由悟三假。故言名相。或名即能诠。相即所诠。由能解了名之与相。二皆是无。故言名相。又证云。依三性以释三假。一名假者。即遍计性。有名无体。名名假。二受假。即依他起性。依他领受。皆是有为。体无常故。名受假。三法假者。即圆成实性。虽此体是真如。建立诸法。名为法假。以须菩提悟此三性。而得果菩提。故名名相。名摄一初一。相摄二后二。经劫有宝者。须菩提解空理。空理为宝。可保重故。故名有宝。国名宝生者。空理为依。能牵生正智尘沙万德。故名宝生。经云。劫内有贤圣大士。故曰有宝。国内有圣贤出。故曰宝生。

    言地高曰丘者。本清性高也。

    言大塳者。筑出也。

    经言其土人民等者。由内证理。外感珍台。将智证理。如坐珍台。

    言内由达等者。今谓楼台居止。亦表住空。意彰化主。解空第一。

    经言其佛常处虚空者。由因中解空故。果中常处虚空中住也。牟云。今谓争上说。人民在楼台。所以住空说法。听者须下坐也。

    经言当无数等者。问长行云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等。此间偈中宁无数。答长行但约自国业力说。偈中兼说他国运通供养。

    言此土相者。长行有五。一土平。二地。三树。四无恶。五华净。颂中言严净第一。严净字遍述前宝华覆地已上文。即是述其土平正颇梨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蕀便利之秽也。净字述前周遍清净一句经文。亦是开合不同也。众生见者。四句经文。颂中有。长行无也。

    言初一颂佛化等者。佛化即前住空。听众即前利益也。此颂文述前长行果记。九段文中不述劫名国名居处。居处即是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等是也。

    言摋摩等者。金煞音。非也。牟云。桑割反。荫音呼也。

    言曾扫僧地者。一扫僧地为因。常感世世身有金色。二者。今生目睹豪光。三者。耳闻法智光。有此三种因。故号阎浮那提金光。

    言枢要度钵戍多等者。章敬云。将举婆剌拏王。疏言钵戍多。以一事中有二王故。其实度者非钵戍多。正是婆剌拏王。用证迦旃延扫地之事。娑剌拏王者。此云流转王。先云沙罗那。讹也。流转王即是眉稀罗国王。容貌端正。自谓无双。求觅胜形。欲自方比显己殊貌。时有人言。王舍城内有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中无双。王遣迎之。旃近至。王出宫迎。王不及彼。时人皆观迦旃延。无看王者。王问所以。有何宿因。迦旃延答王曰。我昔出家。作老比丘。常扫僧伽蓝地。王于一日。作一乞人。入寺求食。我扫地竟。令王除粪。除粪既讫。方与王食。以此业因。生人天中。得端正果报。王闻此已。寻请出家。为旃延弟子。后旃延入阿盘地国中。山中修行。别处坐禅。阿盘地王名钵戍多。将诸宫人。入山游戏。宫人见王形貌端正。围绕看之。钵戍多王见娑剌拏王。疑有欲心。问娑剌拏曰。汝是罗汉耶。王答言非。问汝离欲否。又答言非。钵戍多嗔曰。若尔。汝何故入我婇女之中。遂捶挞之。闷绝而死。至夜方醒。至迦旃延所。旃延见之。心生悲慜。其诸同学方为疗治。娑剌王语旃延曰。我从师乞。暂皈本国。集军破彼阿盘地国钵戍多王。事竟当还。从师修道。迦旃延且停一宿。旃延安置别处令眠。欲令感梦。梦见举军征阿盘地国。自军破败。身被他擒。系缚手足。严鼓欲煞。王于梦中。恐怖叫唤。失声云。我今既败。愿师济拔。作归依处。迦旃延以神力。手指出火。唤之令寤。语云。汝若征彼。必当破败。如梦所见。王言。愿师为我除其生毒意。旃延为说一切诸法。譬如国土。假名无实。离屋宇舍宅。无别国土。乃至广说种种因缘。至一极微。亦非实事。无彼无此。无怨无亲。王闻此已。得预流果。后渐获得阿罗汉果。

    言瞻部那提等者。章敬引注经云。阎浮下。那提河际。此河出令万国所重。以上宝而吐奇光。犹佛居至理。而舍极智之光。故借义以立名也。此金从河提树。以得名。旧云阎浮檀金。余如疏。

    言迦旃延端正见者等者。问前迦叶授记。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岂缘端正耶。答但说端正。招此欢喜。不言欢喜皆因端正。一由旃延端正。见者欢喜。二者。由扫地为因。感外土相。见者亦欢喜也。

    言初一颂土相者。经云。其最后身三句经。似述果记自体。然举成佛时国土严净。故是土相也。

    言后一颂福田者。长行所无也。为字平音。词得也。

    经言断一切有者。有即生死声闻已断尽也。

    言初时记者。八千诸佛在时四事供养。

    言此灭后等者。灭后起八千塔。一一塔高千由旬。七宝合成。通二音呼。

    言此自体等者。具足梵语。合云多阿摩罗?陀罗旃檀香如来也。多是性义。阿摩罗者无垢义。声势同故。合却阿字。但言多也。?陀罗贤义。略却陀罗两字。但言?字也。全梵语七字。略三字。留四个字。多摩罗?。唐言性无垢贤。旃檀香者。是唐言也。

    经言劫名喜满者。简要云。见此佛土欢喜充足。故名喜满也。

    言国名意乐者。国土严丽。令人爱乐也。

    经言舍是身已者。问既无学后有已无。若舍此身。更以何身而得成佛。答牟云。依变易见诸佛而修供养也。若尔变易依分段身。云何舍分段身。而受变易。答此据此舍化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也。如诸弟子见佛化火焚身。皆是此类。经依此说。言舍是身已也。

    言今言刹者。是梵语讹而且略。正云刹多罗。云应法师。解云差多罗。此译云土田。今此疏中意。刹者塔名也。彼西国塔竿头安舍利。美同土田。故亦名刹也。

    言有所表故者。表有佛刹也。

    言刹者。应刹字。初一反。

    ○化城喻品

    言一者上中等者。问上根闻法。其义可成。中根闻喻。何名闻法。答初周闻法者。是法中之法。中根闻喻。喻亦是法。故十二分教中。有譬喻经也。

    言下根之徒等者。法说喻说既不悟也。

    言故陈过去等者。直头为说报言。我曾过去与汝声闻。已结大乘之缘。此是真实。亦今小果。又是化城。

    言陈往因者。问陈往因是何意。答疏言令其证实也。

    言述今果者。问述今果有何意。答疏言令其舍权。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知不实也。

    言遣生觉解者。觉解两字。配前大乘小乘。觉则觉知身中有大乘。曾修大乘。解则解现在二果非实也。第二论家以七喻为来意中。分为八段。第一总标论意设化城之所由。二者论解下。第二牒解前文陈慢执之行相(有定人者彼已得定下)。第三假真对辨彰妄见之述求(此中意说下)。第四起执非真乃后心之假解(至于无学解脱至种种之想)。第五举例四倒及执城之亦然(如二乘人所起四倒等)。第六因辨二师论法执之宽狭(非无漏心及世间定下)。第七迷情与慢非无学之所求(所证择灭名为化城下)。第八别约凡夫简有学之忻趣(又有释言此是世间凡夫下)。此文之中。前七段为第一解。第八段为第二解。缘前论文。第四有定人实无。而有增上慢。有定人中有多种故。作第二解也。

    言二者论解等者。论家标。以有世间三昧者。论家释。又云。第四人者方便等者。论家第二标文。

    言涅槃城者诸禅等者。论主释。论文虽四段不同。总是论文。论家自有标释。文亦属标也。标中有二意。第一段文是所治病。第二节文是能治法(又云第四人下)。

    言七种具足等者。依疏解第一人者。以世间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戏。后令入大涅槃。第二人者。以三为一。令入大乘故。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异。诸佛如来平等说法。随众生善根种子生乐故。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者。诸禅三昧过彼城已。令入涅槃城故。第五人者。过去善根令忆念。交入三昧故。第六人者。说大乘法。以此法门。闻十地行满。诸佛如来密与授记故。第七人者。根未熟令熟故。示现涅槃。

    言七种增上慢等者。今当第四有定人也。

    言实无而有等者。说化城喻。尽是得定。问得定人有几。答有四人。阿罗汉后得智定心。前三果有学。见道前七方便凡夫。及寡闻比丘。今此多取七方便有学凡夫及增上慢凡夫。名有定人。言实无而有者。涅槃须是无为真如理也。阿罗汉后得智所变假相分。实非真理。不是涅槃。计为涅槃。名实无。将谓是涅槃。计为涅槃求。而名有增上慢也。恃己执小。凌大不修。于增上法上起慢。名增上慢也。或得四禅定。名少得。不是四沙门果。计为四沙门果。名为多得。是增上慢也。

    言以有世间等三句者。解前有定人。

    言实无涅槃等二句者。解前行标。实无而有增上以有世间者。前来数处解世间。今取有漏名世间。下云此定有漏名为世间。三摩?提亦云钵底。唯定非散。通有心无心。此唯取有心定。

    言涅槃想者。阿罗汉生空观后。涅槃菩提假解心所缘相分。实不是涅槃。计为涅槃想求。名涅槃想。

    言对治此故等者。对治有二。一为下根五百千二百人等说。彼四十年所设涅槃是化。令舍权取实。二为对治见道前有学凡夫也。若破病。事须说真化也。

    言又云第四人等者。二句标也。方便之言含得真城假城。本来为设化城。是佛方便。方便之中有二师解。一云。设根本观中真化城。名方便。二云。取后得智中所变假城。名方便。真城假城虽不同。总是入大乘涅槃城之方便也。路云。唯设鹿野菀中真化城。不设后得智中者。非也。

    言涅槃城等者。论家自略释也。涅槃城者。牒上文也。初二三四禅。禅不一故。名诸禅三昧城也。一者。罗汉根本智相应定心。是智之安处。名三昧城。此城无漏。二者。罗汉后得有二种。一无漏后得隐之言无。二有漏后得。即有漏定心。是修慧也。从彼根本观后。返观根本观中正智证真如行相。以是有漏定心粗。故缘不着。设是无漏后得。亦缘不得。况是有漏定心耶。乃透遇缘着见道前加行智中。或苦不生相分也。当时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等行相求因。闻世尊鹿野菀中说。托此名教。以为本质。变起相分。当情着求。从资粮位。直至世第一末。皆作此相。罗汉后得能缘心。托此相分。以为本质。当情又变起一重。或苦不生。相分所变。离能变无。摄相皈见。将所就能。总名三昧城。既言诸禅三昧。望佛意总名方便。总名入城。望诸抄及疏主意。取根本智中真城。名入三昧城。若望论主解涅槃城者。兼取后得假解心也。三昧即城。三者。前三果人及凡夫有学。同此求之。四者。寡闻比丘增上慢人执三昧名城。问设城有何意。答疏言过彼等。佛意为令过彼城已。入涅槃城。涅槃城即三事宝所也。问前来不许宝所名城。何故此间言城耶。答息苦名城。即非宝所。御寇安神宝所。亦名城也。

    言有定人者彼等者。牒解前文陈慢执之行相。以下尽是疏主释前论家第四有定人也。释中有三。一释有定人。二释增上慢。三解三昧城。路问云何要事须取有定人。岂不得定人无所执耶。答论据已修习得定之人。过去多生已来。求此假解心。若求趣涅槃。事须是得定之人。闻如来说。决定求趣。若未得定人。虽闻佛说。亦不欣求。今此即是圣有学及凡夫。有学皆已得定。诸抄唯取七方便有学凡夫。有学二字简不学之凡夫。凡夫二字简圣有学。

    言今说往事等者。牟云。若准向下会弟子事。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彼处疏中四解。初二解于自身生灭度想。后二解望佛身生灭度想。于第二解中。或是凡夫见道前资加二位。或是有学初二三果。有学之言通凡圣有也。彼既两类各别。何故此唯取有学凡夫。不取圣人耶。问意。今谓五百千二百无学人说喻。何故说凡夫有学耶。答疏言今说往事等。缘彼下根。今皆是无学所陈。昔日为有学凡夫时。于十六王子时。熏得菩提心种。欲拟退去。导师多诸方便。化作一城。令其止息。今说昔时诱进之事。化城非实。即是说彼往事。令其忆念。此后解谈昔况今也。

    言此所起慢等者。此疏主解。前论文实无。而有增上慢也。金云。此凡夫之人既得定心。是事观。唯伏迷事。不伏迷理。唯伏俱生。不伏分别。故取欲界分别及上界惑。而为慢相。摄云。疏有二意。一此得定人。要伏欲界俱生烦恼。不伏分别。故容得起。意说身在下欲界。有时分别得起。二云。此所起慢分别烦恼。而是上界者。已得上定。故起上惑。欲界分别虽未伏断。以无流辈故。不得起流辈。即俱生也。二解。初解为胜。亦影辈也。五十八云。若诸异生。离欲界贪等诸惑。不起现行。皆说为断。非如见道所断萨迦耶等。由彼诸惑。住此身中。从定起已。有时现行明知。起者为胜。意说亦起欲界分别也。问若尔何性。答唯识云。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性。

    言三三昧城者等者。疏释论中三昧城也。此是无学与有学凡夫。说所求三昧城也。

    言在无学者。罗汉所执三昧城也。

    言尽智等者。正是根本观中无学人证理也。问何名尽无生智。答烦恼永尽之处得此智。名尽智。决定知烦恼永不生处得此智。名无生智。二云。集论烦恼因尽处得智。名尽智。苦谛后有苦果不生处得智。名无生智。三云。烦恼因尽处得理。名尽理智。证尽理。名尽智。苦果不生处得理。名无生理智。证无生理。名无生智。此唯无漏。不通有漏。唯无学。不通有学。唯根本。不通后得。此位之中所证生空理。真化城也。

    言后世间禅定者。事须发得尽智无生智。后方起得假化城也。如来言陈之中。设彼后得智中。假化城意许之中。与真化城。缘真化城。实能息苦。故罗汉虽得。得了忘却。后执与耽玩。事须假化城真化城向上无执无言说也。

    言世间禅定者。即能缘见分也。

    言所变解脱者。是见分家所变当情假相分也。正是罗汉所执之城。阿罗汉后得解心。因他见道前加行智相分方起。凡夫加行心相分。还依阿罗汉后得解心上起。更互为因。若摄相归见。所变离能变无。摄归能缘定心。故名三昧也。问何名总。答总取能变解心所变相分。摄属一处。都名三昧。故是总也。疏主恐人将谓根本观定心。亦名世间。简此定有漏。名世间也。非是真假二城合说名总也。

    言此中意说佛说等者。第三假真对辨。彰妄见之迷求也。疏主恐人错认三事涅槃。亦名化城。故简也。佛拟化城意。望佛本意。本来与二乘人设化城。今至宝所也。夫真涅槃须三事具足。方得名究意涅槃。三乘同得者。不是三事涅槃。但得烦恼尽处解脱理。方便且名涅槃。实亦非真如三事大涅槃也。

    言由此后时等者。佛为二乘人。设真化城。由此尽无生智证理。后时烦恼苦果永不生。故名为解脱。

    言生空智证者。问何名入城。答疏言生空智等。问二乘所得生空。何名化城。答对宝所不究竟。亦名化城也。问如何言三昧城。复入涅槃城。答若约忻趣心。说名涅槃。若约望假解心说。摄相归见。名三昧城。

    言故言方便入涅槃等者。问论释城即诸禅三昧。疏解三昧城即是无学假所变。今此又言以正智所证涅槃城。一何乖反。答论说涅槃城。通二种正智证者。御烦恼寇。安正智神。烦恼到此已无。正智之后方起有漏。所变之城。假似于真。有御安义。如疏所缘缘。皆是城摄。方便之言。文通二处。彼真化城。对不定性。是佛方便。令入真城。后至宝所。况变城而是实耶。如来依此方便说之。为入涅槃。问宅中虚指。即是二乘住凡时。如来说为羊鹿车。当尔之时。二乘未成无学。未有假解。如来以何为所指。而说彼为车城耶。答以昔日前二乘无学之人皆作此执。故虚指也。

    言后引至宝所者。此是佛说化城。意本设化城。令趣宝所也。

    言至无学解脱道等者。第四起执非真。乃后心之假解也。望根本观中正证生空理时。都无分别种种之想。亦不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等想。亦不作已度想安隐想。此是如来意许之中说也。问前来三昧取根本智相应定心。名三昧城。此中何故取无为理。为真化城耶。答论家意举同时根本得相应定心。总名三昧城。望如来意中设根本智中生空无为理。为真化城。兼设后得智中假化城相分。佛取所证真理也。论取相应定心也。假城名体俱灭。真城灭名不灭体。问争知如来设真化城。兼指后得智中假城耶。答能变心是假羊鹿。所变相分是假城。不可车则虚指城不虚指耶。所以鹿野菀中我法能离生老病死。言陈之中指我假城。意许之中与真城。与真城实能息苦故。问如何唤生空作城。答能牵生正智。安神御寇。名城也。问真城实能息苦。可名城。假城是假设。如何亦名城。答假似于真。亦得名城。后得智所变惑苦不生相分。与彼根本观中烦恼不生。义势相似也。问世尊何不唯设真城。何要设假城耶。答与设真城。总忘却认不得。世尊知他根性意乐。所以真似总设。若望耽玩游戏。盖是入假城罗汉。因闻世尊言教为质。变起相分求。

    言出解脱道后等者。指后得智位。以心粗故。根本观是无漏。后得但是有漏。漏与无漏。粗细不同。重缘不着。岂非彼解。是世间定也。

    言故言以世间者。引论证也。

    言凡夫有学等者。明前三果七方便人求趣行相也。谓是真实灭度。起坚执心。作意忻趣。此是凡夫之人起执。若是罗汉后得智。虽是假。但是错学。不是执心也。此假解为城。并后四倒皆是错。非是执也。我生已尽等四行相。名作意忻求。

    言故今破之说彼所证等者。说化灭化也。说彼根本观中所证生空理。犹自不实。犹如化城。此对宝所名不实。望佛本意灭化。只灭根本观中生空涅槃。其后得智中求者。及凡夫求者。不灭自破。

    言如二乘人所起等者。第五举倒。变执城之亦然。此文意证前似所变城。是正观后也。非是解脱道中作此解也。如二乘人所起四倒。四倒有两重。一如来常向二乘人。说我生已尽等四句。二乘人四智未究竟。执为究竟。对三事涅槃。名之为倒。问如何作究竟行相。答疏云。我生已尽。苦谛智究竟。变易分段俱苦谛。更有变易生死。未尽究竟。梵行已立。道谛智究竟。生空智法智俱道谛。更有法空理。未办未究竟。不受后有。集谛智所知障因未断。变易生未尽未究竟。此上四倒。与假城行相。正相似也。二者。又有一重四倒。如来常为二乘说有漏皆苦。生死之法悉皆无常。一切法中都无有我世。六总为不净。二乘之人每日加功用行。作此观行。后入解脱道中。正证苦无常理时。不见如是相。出观已后。及缘前理。心粗不见加行位中无常等想。遂于如来五蕰身上。亦作如是苦等解心。然彼如来身上有常乐我净。故说为倒。如是倒心。亦是正观。后变缘于前行相。不亲得故。既同引之为倒。意云。四倒与二乘人假城。行相相似。故结言此亦如是。

    言非无漏等者。第六因辨二师论法执之宽狭。即护法安慧二师也。且护法者。疏言非无漏心等者。是护法云。八识中唯六七二识有二执。唯有覆不善心有执。若安慧八识皆有执。五八唯法执。第七唯我执。第六通二执。二乘三性心皆有执。又因位无漏后得智。亦有执。唯佛无执。所以护法因位无漏心及有漏定皆无执也。所以疏言。非无漏心及世间定心皆是法执。

    言出彼心后方起等者。护法意云。二乘有漏后得智。定心中亦无执。出有漏定心时。于散心中。执前加行心。惑苦不生相分为涅槃故。即是散心起执。非定心中起加行心相分为涅槃也。

    言若安慧等者。相国云。此师所计。执障体同。而名有异。唯自证分。依他有见相二分。遍计体无。约识而论。五八唯法执。第七唯我执。第六通二执。除佛已还。二乘因位无漏善心。皆有法执。不同护法善心无执。此师依三种教一种为证。第一。楞伽经云。八识皆以虚妄分别为自性故。难。若安慧有漏心不名执者。应同无漏。非妄分别。若许不执。名妄分别。应无漏心。亦名虚妄分别。故知有漏皆是执心。此据遮他为论。若护法云。若安慧宗。因中无漏亦许有执。若言有漏即有执者。若作此解。反难言。汝既有执。名为虚妄。无漏非虚妄。应非执心耶。知遮他。如何云因无漏亦有执。二。摄论又云。二取名执。则见分为能取。相分为所取。非有取心。不名为取故。皆名执也。三。大论五十一云。阿赖耶识以遍计所执自性妄执种。为所缘缘故。所缘即所执。自性家之妄执种也。即能执心种子也。若有漏心不有执者。应有漏种。第八不缘。若护法解。非一切有执。唯六七心品执我法者。方是遍计。不有论十种证破五八识及善心等有执。一引摄论第四。唯说意识能遍计故。安慧难云。若以不说五八识。五八无执心。亦应不说于第七。第七亦无执也。第二云。意及意识名意识故。安慧难云。若尔。第七名意识。总合名意识。亦应第七名意。余名识。八皆名意识故。第三计度分别能遍计故。此亦摄论文。文中说五八既无计度分别。明知意识五八不收。安慧云。计度分别行相粗者。五八即无自性。任运有相分别。此等细者。五八说有。亦何爽理。摄论约粗。不言五八。况世亲摄论唯言。由此品类。能遍计度。不简何者。宁弃五八。而无执心也。第四执我法者。必是慧故。非五八识常与慧俱。宁容有执。安慧云。粗慧虽无。细者亦有。若尔。慧数宁非遍行。意云有漏心皆有执者。即五八识。常应有慧也。即分染慧也。第五二执必与无明俱故。设计有慧论与痴俱。云何善心而得有执。彼与无痴性相违故。安慧云。我如小乘寻伺俱起。此亦不然。寻伺粗细殊。相顺可俱起。无痴既相返。岂可得同生。第六不说无明有善性故。瑜伽论等皆不说有。云何善心内而得有无明。安慧云。一切有漏皆是不善。说为善者。行相相轻故。瑜伽等约此而论。拟实有也。第七痴无痴等不相应故。无惭与于惭。与许得俱起。痴与无痴不可俱起。但以一切有漏皆是不善。但是痴相轻微故名为善。故得与痴俱起也。第八不见执导空智故。若无漏心必二空观随一相应。若有漏心必有执者。如何能引空智现前。非犹于水能引于火生故。安慧云。若言有执不引无执者。云何有漏能引无漏。答虽是有漏随顺圣教。作我空观。与彼无漏行相无乖。故可引起。执与不执行相不随。宁可引起。如二俗人。一则敬三宝。可引得僧到家。一则不敬三宝。不能引僧到家。今此亦尔。第九执有达无不俱起故。是故不同漏引无漏。第十曾无有执非能熏故。若言八识皆有执心。何故能熏不通第八。安慧云。若言有执皆能熏者。无漏执无。应不能熏。约果中无漏难。答此亦不然。且说有执。以是能熏不必能熏。皆许有执。由前十证执障不同。净云。由前虚妄者。但以不如无漏之智证实智故。名为虚妄。不以虚妄。便名有执。又复不以似二取故。即名有执。而无漏心亦有执故。若许无漏漏心亦有执者。佛亦应有执二相故。若言佛果无相分者。便违佛地论等说现身土等种种影像。

    言所证择灭名为等者。第七迷情与慢。非无学之所求。此是罗汉根本观中证者。名化城。二乘有学及七方便凡夫。名余人。

    言论说具足等者。问争知不是无学有学凡夫也。答疏言论说等证也。此前七段疏文。解他论家第一段标文也。

    言又有释言等者。第八别约凡夫。简有学之忻趣。即是解论家第二标中意也。缘论家言有定人有多种。前来七方便凡夫。前义已解讫。此第二义中都有四类。亦尽是凡夫得定者。初有两类。一者。凡夫造不动业。来生上界。得上界定。二者。身在欲界。坐得上界地定。但是得定凡夫。不是外道。此间尽不破。第二更有两类。一者。是外道六行伏惑。得上地定。计一一定。以为涅槃。此自是耶见中收。此亦不破也。二者。增上慢人六行伏惑。得四禅定。计为四沙门果。少得谓多得。名增上慢也。此唯破增上慢人。疏言文有释言已下。疏意与嘉祥同。所以引来。彼师云。论文既言增上慢人。即是凡夫执四禅定者。潞问云。五千增上慢人。前方便品中已起去。今何故更有。答慢有二类。一者。五千之辈犯戒增上慢。在会即无。前品起去。二者。具戒名增上慢。在会即有也。所以疏云。又有释等。破增上慢人。许四禅三昧为化城。

    言佛说二乘无学等者。说化灭化。故佛说经亦破之。此是根本智。证生空理也。方便令入。由如化城。对三事涅槃。名不实也。况汝所得四禅三昧。执为实灭耶。此正破增上慢人所执四禅三昧。执为实灭也。

    言有学之人等者。重破有学人。不起此执。四禅定为四沙门果。此唯增上慢人有此执。故有学之中。已得前三果七方便人。皆不起执也。

    言下言导师等者。疏主结自宗义。缘叙古义隔断。故重结也。此所引文。是灭化城文。古师云。化城是导师神力设。灭还是神力灭却。此间疏主说化灭化。鹿菀中设城言中。施设言中。不道是化。但劝交入法华会上。但说城是化破了。

    言破执二乘者。此说化也。

    言为灭凡夫者。此名灭化。此中真化城。灭名不灭体。假化城名体俱灭。化者但设有余涅槃。是假使。名灭化城也。余无学人后得智中反者。及前三果人所求者。不说自灭也。及增上慢所求假城尽灭也。

    言亦应如护法者。此正当古人义。若取增上慢人执四禅定为化城。还如护法定中无执也。护法宗意。不问有学及以凡夫。皆于散心。起分别执。以定是善。无容彼起不善执故也(路意)。

    言三者十无上者。以论总故。疏作三重解也。

    言故说大通智胜者。一大通三无数劫修行。临欲成佛。佛法不现前。更经十劫。空坐道场。意显大乘菩提难得。行亦难修。非如二乘三生六十劫修行得果。不名无上也。

    言此为文残等者。从初入品。真主化城喻已前。尽说大通佛古今久近。化城喻文别不能破病。但显法体尊高。故是文残也。

    言或说大通佛事者。二约十六王子说。汝行力无上者。十六王子当初闻经修行。毕经多劫。今日向菩提树下。方言成佛修行。得名无上也。

    言又诸声闻等者。三约三根声闻说。鹙子等当日教化。早至第六住前。岂有经尔许时修行。尚自向声闻地中坐。今大乘方根熟。故知修行无上也。

    言不说大通等者。疏主恐人迷。将谓后两节疏文。一明十六王子修行。二明声闻修行。缘总说大通佛修行。恐人分别不得。故一句疏简云。不说大通佛之行也。

    言即将说今要等者。通难也。问此品之中。说修行力无上。亦说化城喻。何故不以修行为品名。言化城品耶。答疏言即将说今等。古即大通佛佛修行事。意道拟说化城。事须说着大通古事。缘化城向三百由旬外设。说着三百由旬。事须说着古事。钩带起来说。今意令回向取实所说。古今悟解取实。虽以今果为品。号名化城喻品。说着化城。过三百由旬外设。便说设化城因由。过去久远修行事名因由。即是大乘因。亦在其中。因果不相离。亦在品中。说其名也。

    言增长力无上者。灭去化城。引至大乘。说二涅槃。是假择灭说。彼为化引至大乘。即欲增长。彼二乘之修行之力。彼法大行。名为疲极。今却增修智力。名增长也。

    言前说化城等者。此指下经。下经先说化城。后说增长力无上。故言前说。故下经言。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向后方言。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此增长力无上也。

    言未说商主等者。解经。增长力无上经文。此无上无别经文。只取灭化城文。便是增长力也。

    言此乃义残者。佛设化城。本从息商人疲懈设之。与灭俱是喻文。喻文属他。化城喻破病文。法中论说二乘涅槃是权。增长得大乘心。喻说灭化城文属他。破病已用讫。于中一分增长商人心。形对二乘。得名无上。喻家收不齐。是义残也。

    言御寇等者。寇者难也。生死之寇难。得有余涅槃。生死苦息。名御寇也。生死之疲者。六道煎煮名疲恬。寂灭之乐即涅槃也。

    言今是喻法等者。喻说法说一处。名喻法也。或喻即是法。十二分教中有譬喻经。喻亦得名法。此言喻法者。显不是法说也。

    言本无而有增上等者。无处强执为有。不是涅槃。名为本无。将谓是真灭名有增上慢。即少得谓多得。

    言执非择灭等。罗汉后得智位。及二乘凡夫所求假相分。执为真择灭。疏主指言非是择灭。是不根本智中所证真择灭。此名非择灭也。

    言今说择灭为化者。择灭即解脱。解脱即涅槃。名异体同。意道说彼真化城无体。除之假化城自灭也。交舍真化。趣于宝所。

    言不以佛事为之者。即修行力无上。大通往事。名佛事也。

    言今此经不以等者。远故不取。今取显果。为品名。即是化城也。

    言不以隐因者。即过去曾发大乘心也。

    言满慈领悟者。经云。而作是言。世尊甚奇特。所为希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至深心本愿。

    言佛重述成者。经言。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否。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言为之授记者。经言。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至号曰法明。

    经言无量等者。无量者过算分。无边者过时分。不可思议者过情计分。阿僧祇者。此云无数。数此阿僧祇至无量。无量阿僧祇。数此阿僧祇至无边。无边阿僧祇。数此阿僧祇至不可思议。名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言告后三者。金云。通谓通达。二空道理也。能达之智。是无漏故。名智胜。国名好成。圆满义。诸佛大法悉皆圆满。故名好成。

    言大相者。劫中有大佛事相现。相现既大。名大相。

    言初校量者。问世尊前言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是多耶。答经言。诸比丘。至地种墨。所有地种。牟地种者。即四大种。四大种中不取水火风三。唯取地种。地种之中有假有实。眼所见者为假。身根取者为实。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湿为自性。此之真地种身根所取。触尘所收。眼不可见。此中取眼所见者。可研可摩。假地种也。二者。地即所依地。种即种类。山川鸡谷草木合名地种。取前义为正。假使有人。都将三千大千世界。作一个墨。挺磨作墨。法法将来。向东方过数满一千个国土。乃下一点。又过千国土下一点。点尽墨法。名尽地种墨。种墨有二说。一云磨作水。过千国土。乃下一点。二云磨作。磨取微尘为点也。

    言都无磨字作摩音者。章敬云。谓磨字唯有去声也。

    言此问及答者。问云。经云于汝等意云何。若算师目又若弟子目多人也。意显一人知不尽。多人知亦不尽。章敬云。意明弟子同算放审。及显禀承学算之道。大城不尔。何须举师及弟子耶。知其数否。已上问词也。不也世尊一句。答词也。经云。若点等者。第一千不点余九百九十九个国土数与尘等。尚不可知。况过是数也。

    言宿命智知者。疏意本后智名知。佛五眼名见。又宿命智名知。慧眼名见。路云。疏释经从胜而说。理实佛眼亦见。

    言问释迦修行不越等者。牟云。彼时早称王子分明也。疏言犹者尚也。问意云。设使大通佛世初始发心。至于今时。已过三僧祇劫。百千万倍。况复大通前劫。早已发心。至大通佛时。方为王子。王子行位非是初发心。云何许时始得成佛。应言彼早为王子也。意道当时十六王子早修行。至初地以上。自复尘劫方初成佛。何大迟生。彼时早为王子。当日为凡夫。亦合成佛已久。况早称王子也。

    言答意趣有四等者。摄大乘论说。意趣有四意。释四秘密。一切大乘方广教中。不越此四秘密。如来将四意趣解释也。一立意也。趣是佛能缘心。后得智为体。秘密是教。声名句文。色行蕰为体也(二出体)。此中有四。简要云。一字平等。过去及我。同名佛故。二语平等。过去诸佛及今释迦。皆有六十四种美妙音声语言。说法同也。三身平等。我及诸佛法身色身好庄严无异故。四法平等。我及诸佛得菩提分等诸功德故也。四秘密言教也。教化众生事。为近方便也。四意趣。为远方便也。和合此意名秘密。次下将四意趣解四秘密。虽千佛万佛各别。法身理同。彼佛即我身。此是佛意趣也。

    言平等意趣(至)等故者。过去久远胜观佛。即是我身。据实。胜观佛释迦佛实别。且约平等意趣说。认他胜观佛。是我身者。约法身同故。过去十六王子。不妨此是佛意趣也。过去十六王子。不妨是诸余佛修因时事。成佛来已久认他道是我身。此名秘密。将何法解释。答将平等意趣和合会也。

    言二别时意趣等者。言虽在即。意在别时。如说愿得往生极乐世界。便得往生者。为当来往生远因。若生事须更修善念佛始得。今说发愿得往。是别时意趣。言与意别时。故名别时意趣。如说念阿??蓝唅欠。如转藏经遍。暂闻无垢月光佛名。得成佛者。是秘密人难会。事须将别时意趣解释法解。今疏中引者。正当摄大乘论文。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千钱。别时意趣。欲得生净土。事须行因。如何空发愿也。问念弥陀名得生净土。经文具说。不在孤疑。如何此中秘密得成。答持名发愿。皆是其因。临欲寿终。定生净土。净土是果发愿是因。依于今因。说于当果。令众生积行功成。影说因果。故成秘密。意总意别也。

    言三别义意等者。三性向上总说是空。此名秘密。事须别义解释。即是说遍计性是空。依圆不空。名别义。虽谈此义。意在他义。言说与彼意义不同。故名别义。摄论云。若以奉事尔所殑伽河沙诸佛。于大乘法方能解。无性释言。谓证相大乘法义。与教相大乘法义。皆有差别。意言解义有二。一证理之时。方名解义。即证相大乘在初地已上菩萨。二闻思之时亦名解义。即教相大乘在十信前凡夫所闻。圣凡阶位而有不同。故言差别。意言据教相大乘。非难解。言逢多佛方能悟解。故成秘密。如来说彼证解之义。言中似说悟解之义。故此差别也。

    言四众生意乐等者。问何名秘密。答佛说法。赞即合长赞。毁则合长毁。今于一行。或赞或毁。名为秘密。将众生意乐意趣释。为众生悭者。赞布施及交布施。便生喜足。不求余行。佛便毁呰檀那。欲令具修胜品善故。然于一施而复毁。自语相违。皆似有乖角。故成秘密。观根受道。法合尔故。故名意趣也。治贪故赞布施。亲近恒乐见。宗敬好名闻。复作后时因。是名施善利。若不求法者。为说若河沙世界。珍宝满其中。以施诸如来。不如一法施。若毁戒者。云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若乐持戒不乐法。云若有戒足虽羸劣。而能辨说利多人。如我大师应供养。若乐多闻。不修禅定。譬如贫穷人。衣衣数他宝。自无半钱分。若修定不乐多闻。云多闻增智慧。多闻能引乐。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华严经问明品云。佛知众生心。性分别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吝者赞布施。毁禁赞持戒。多嗔赞忍辱。懈怠赞精进。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也。

    言今依于平等者。释迦先已成佛。若别名胜观。问若别名胜观者。为即彼佛。为不尔耶。答疏言今此依于平等意趣说。实非彼佛(相国解)。众生意乐宜闻说余佛事。余佛事即十六王子。不妨是余佛修因之时。今依平等意趣。说余佛事即是我身。得平等意趣故。

    言又善心相续(至)王子者。谓三性中无不善无记心。唯有善心。念念相续。积数而成三大阿僧祇劫。今复佛果时节少。即若论三性相续间起。所有时节。总合而言。故经尔许劫。亦不相违也。又云。报身久已成佛。为众生故示现不同。大通边。尔为王子。如文殊等。问准寿量品。明成佛时。已在十六王子前。以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何故相违。答彼据实成。此王子依示相说。大通佛时化为菩萨。如文殊等。非实菩萨也。

    言又依昼夜等者。若昼夜月时年为劫。不妨尘劫。若论大劫而论。只是释迦三大劫内也。

    言已下诸长行者。从此已前长行颂文述记。品末经云。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颂文。从此唱。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已下。彼方述此也。于中十方梵王。每方有说偈赞叹。但是讽咏。不是应颂。中间颂文诸梵王文。并非颂此长行也。意道中间诸长行应颂中有文述也。名方偈有文也。

    言初会自身事者。是第二正明彼事。乍观疏科。将为正明彼事中初会自身事。不是此也。会弟子事。前已科出。但依路解是也。

    经言其佛本坐等者。解脱道未起。名法不现前也。

    言报身成道等者。若是自受用身成道。理实难信。金云。三大阿僧祗劫满。百劫学相好。千劫学威仪。万劫学化行。因行不满。不合成佛。若言成佛。更何须十劫空坐道场。若以年为劫。更经十年。若以日为劫。更经十日。亦何迟晚。答疏言报身成等。通会。

    言化身成道者。此化身不是大小化身。但是他受用报身上化现而有。名化也。

    言今他报者。简自受用身。报简化身。问争知是报。不是化耶。答据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岁故。是报身也。所以疏言。今他报身示相起。问若是报身。宁有祖老。答应七地已前悲增菩萨。现有眷属。以彼悲增由居分段故。疏言。他报身不如言他报也。与上文化身成道等。文势相顺故。

    言显菩提难得者。经言。垂得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等。五法不一。名诸佛法。或可三世佛共所有法。名诸佛法也。亦即所得菩提。所证涅槃。是诸佛之法。菩萨于自现身示现。未圆明故。名不现前也。

    言依华严经等者。证坐道场十事。故坐道场。何者十事。一者。所谓种种震动一切佛刹故。二者。照一切诸世界故。三除灭一切诸恶道故。四变一切刹为金刚故。五观一切佛师子吼故。六离一切虚妄心。净如虚空故。七示现顺净身威仪故。八随顺金刚圆满三昧故。九受一切佛清净坐处故。十因善根力悉能受与一切众生故。故坐道场也。

    言破诸魔军等者。彼经言。何等为十。一者所谓五浊世众生。乐相征伐。欲显菩萨功德力故。二悉灭天人诸疑惑故。三为欲化度魔眷属故。四诸天世人乐征伐者。令伏化故。五集天人已显现菩萨功德之力不可破坏。调伏众生故。六发起一切众生力故。七哀愍未来一切众生故。八乃至道场现有魔事。悉能超出众魔境故。九显烦恼力势羸劣。大悲善根势强盛故。十顺浊世诸众生故。由具十义。示现降魔。又大车云即法华。又涅槃云。释迦如来菩提树下。未成至觉。魔来恼乱。恐出三界。菩萨入慈心定。起雷吼三昧。即破天魔也。

    言不尔魔等者。路云。十地菩萨化作魔王。形对满心。尚不能竞力。何况于佛。故名不尔也。

    言又释迦佛破等者。即大般若八相。成道之后。方破天魔。今此经但有大通佛破魔了道成。经文具此二说也。

    言此事不定者。若先成道后破魔。魔与佛竞力。若先破魔。后成道。魔与菩萨竞力也。随根应情。各有异故。不须和会。

    言又弥勒等者。通难也。下生经云。时穰佉王共诸大臣。持妙宝台。奉上弥勒。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已。即便毁坏。各共分之。弥勒是此妙台须臾无常。知一切法皆亦磨灭。修无常相。出家学道。坐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茎叶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菩提。问何故弥勒出家之日成道。释迦苦行六年。大通十劫空坐道场。迟速如何不等。答大通待生根熟。十劫方证菩提。释迦弥勒不尔。三佛各随宜。令众生于佛生希有心。易入法故。亦有此事。且弥勒佛时。时俗多以利智相凌。是以弥勒生婆罗门家。于利根中。最胜上故。若大通事事贵刹利种。时人多以勇猛相凌。故佛于刹利家生。勇猛中最上故。释迦为降外道。示诸苦行。六年之中。日食麻麦。勤苦过彼。故佛成道各各不同也。

    言敷座等者。牟云。有云此文似倒。合言在十劫坐道场。前答经文。既有先字。即不倒也。乍观似诸天共敷一坐。非此义。但是诸天各自敷坐。各见世尊受自家坐。不见受坐。佛心平等总受也。问何故成佛事须得金刚座。答除金刚座。余物升世尊不得也。今诸天献座者。是金刚座上重小坐也。

    言三散华者。经言适者。由才也。面百由旬者。二说。一个华方圆。一面百由旬。二者。华至小雨华之时。绕佛菩提树。一面百由旬也。

    言伎音者。扌边作支。为正技艺也。女乐作妓。

    言经文承便等者。但是文势相承。言灭后作乐。稍不隐便也。一云。但是作乐至灭度。限齐至灭度时。正灭度不作乐。如言终身相事若终了。如何相事也。二云。如释迦入灭。声闻悲啼。菩萨欢喜。知佛无来不灭。作乐不妨也。

    言初明十六王子者。问何故先烈十六王子。后烈其祖转轮圣王。答正欲与十六王子结缘。故先烈王子也。

    言亲族等者。问何故十六王子最先请转法轮。答疏言亲族现前。故非等。糅云十六王子请转大乘法轮。十方梵王请转小乘法轮。烈梵王请时。王子亦在会。及至转小乘法轮了。后经多时。十六王子方请转大乘法轮。请已过二万劫。方说是经。是故梵王不得同闻大乘法轮。名不现前也。此解非理也。但是王子。是儿名亲族。梵王不是亲。名非亲族。王子在前到来。请转法轮。名现前。梵王在后到来。请转法轮。名不现前。现前即在前。经云智积者。嘉祥云。平等大智已积聚故。名智积也。

    言鼓音王等者。问何圣教中说他受用身有父母耶。答疏言鼓音等。问如何报佛有父母妻子耶。答形对七地已前悲增菩萨受分段身者。能化之主有父母妻子。若形对八地已上受变易者。能化之主无父母妻子。

    言此佛祖转轮者。糅云。其他受用佛。既通劫增出故。佛父是金轮王。若望大通佛。名父。若望十六王子。名祖也。

    言二诣佛者。经言珍异者。将妙珍宝。往供养佛也。

    言三母送等者。经言。诸母涕泣者。生母养母名诸。爱恋情深涕泣。顺彼情欲故送之也。准礼。古者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丈夫八十一元士。皇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亦总名诸母。目出泪曰涕。出左传。无声出泪曰泣。出说文。

    言五诣意者。经言咸亲近等者。咸者皆也。供养身业。恭敬意业。赞叹语业也。

    经言大威德世尊等者。于亿无量劫者。不离三祇也。正明修因也。诸愿已具足者。即四弘愿中利他愿未具足。余三已具足。故总言具足。吉者吉祥。即成佛也。总而言之。不越二愿。一自利愿。二利他愿。自愿即满。利他未具足。

    经言世尊甚希有二颂等者。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身定也。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心定也。究竟永寂灭。涅槃也。安住无漏法。菩提也。

    言赞修因胜等者。路云。虽明佛坐道场。未成佛故。名赞因德也。牟云。即赞未来佛事也。

    言华严经说等者。潞云。所明十坐。行住亦得从胜为坐。前五个坐。皆佛菩萨等。心所游履。心住其中。义说彼坐之名。非轮王等坐。即是彼身。其正法等五。以义为名。心住为坐。不同前五从人立名。有云。威仪一定。但所为事有十。故分十坐也。应捡彼疏也。

    言憺怕者。寂静义。亦相似也。

    言切韵无味作淡者。若经本作此淡字。非此中义。乃是淡泊也。

    言恬静作恬者。经言恬怕。亦是寂静义。从心作舌。与恬美之恬同音。此恬字不通憺音也。

    言玉篇等者。徒敢反。徒滥反。浅深别。是安静义也。

    言有作惔者。惔怕徒甘反。忧义。非寂义。

    言字书者。说此惔字亦通憺音。徒滥反。

    言怕音等者。疋白反。怕音亦是静义。

    言说文无为也者。不是真如唤作无为。但是为由作也。无准也。万事不为。亦是寂静义故。憺怕二字。相合共成安静之义。应作憺怕字。为正也。

    言常苦苦等者。经言。众生苦恼等者。苦谛常居五蕰之身。常居四尘苦器之处也。盲冥无导师者。集谛也。无明发行。从痴入冥。造集恶业也。不识苦尽道者。道谛也。无始来不能起无漏智。名不识苦尽道也。不知求解脱者。灭谛也。解脱灭理。了不可证。名不知求解脱。牟云。众生常苦恼。无因力。盲冥无导师。无善友力。不识苦尽道。无资粮力。不知求解脱。无作意力。初句无因力。若无种性人。无本有因。若有种性人。无熏长因故。长夜增恶趣者。前来依四谛种恶因。今受果从冥入冥。即三涂人天名明处。

    言冥者。切莫经反。闇也。夜也。从日边作。去音。切合眼瞑。瞑亦通平也。

    言遇益故者。经言。为得最大利者。为音荣危反。定也得也当也。五乘之人各得究竟利益。名最大。

    言请转法轮初长行者。经言怜愍饶益诸天人民。何不言三途众生。答转法轮音望增益。彼无容暇。故略不言。非佛世尊不饶益彼如天人师也。

    经言百福自庄严者。外德也。无上智慧者。内德也。问百福庄严是内德。何名外耶。答百福是因。相好是果。将因就果。说名外也。百福方便品说了。今略言。言百福者。佛有三十二相。每修一相。皆以百福为因。夫论百福。依十善业道说。每修一业。皆具十思。计成百福。且如修第一不杀业道时。一将心离杀。二起劝导思。三起赞美思。四起顺随喜思。五起回心思。初起离杀业道有五思。余九业道。皆具五思。即成五十思。每修一相时。先起五十思。净其身器。次起一思。牵引后起五十思。令其圆满。如似种菜。先治睦垄。次下种子。复以粪水而溉灌之。以此百福。共成一相。名百福庄严相。如是展转成三十二相。名清净身。

    言佛识达故请等者。一依经配五力。一云。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念力。二云。亦知所行道力。三又知智慧力。智慧力也。除却欲乐及修福一句经文。最后配也。四宿命所行业一句经文。分为两段。宿命者。宿住智力。此是第四句也。五所行业者。自业智力也。最后欲乐及修福者欲乐。即重配前深所念念力也。修福两字。重配下所行业。自智力也。下依疏。

    言一所念者。问何名所念。即欲乐胜解也。众生所乐所念为所知境。如来胜解智力为能知也。

    言二所行者。所行道为所知境。如来遍趣行智力知也。

    言三智慧力者。众生智慧力为所知境。如来根胜劣智力知也。

    言四宿命者。众生宿命为佛所知境。如来有宿住智力知也。

    言五业等者。众生自业为如来所知境。如来有自业智力能知也。

    言其欲乐等者。结也。欲乐二字。结胜解智力。所念两字。结念力。修智即业。结前自业智力。

    言略举此等者。问佛有十力。何言五力。答疏言略举等。处非处静虑种种界生死智力漏尽等。五力也。

    言光照幽冥者。经其国中间等者。此间旋绕四洲小铁围山也。日月不妨照着也。相国云。取大千界外铁围山。至极高广。日月照不着也。此界他界两铁山间有众生。寻常黑暗。不相见。忽睹佛光相。见惊怪。互相发言。此云何忽生众生。摄云。此是何界所摄。设尔何失。若三界不摄。亦违圣教。圣教说离三界外。无别施化处。即有摄众生不尽妨。答如物处中。虽非三界。然是三界中物。众生亦尔。虽非三界。何妨亦是三界中收。以受业是三界系。亦即是三界中欲界摄。由铁围山在欲界故也。问何业生彼。答有经言。用佛灯油。生铁围山间也。

    言动照梵宫者。是佛意也。问成道了即得。何要震动放光。答恐众生不知佛出世。意交令知供养。请转法轮。问放光即知。何要动界。答众生有二。一者有目。二者无目。无目之者。不见放光明。故须动界。

    言例六方者。经言。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言除后二方者。后二方文段皆不足。第四例余方中。四段全无。第五上方之中唯有三段文。无第四嘿然许之。问何以无第四段。答末后梵王请。便口许故。无第四嘿然也。

    言此皆通四禅者。准下。既言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既言舍乐。宁通四禅。答彼是定中轻安乐也。

    言或唯初禅等者。菩萨藏经。譬如水灾。下至金轮。上穷梵世。满中皆水。遍三界。假使有人以一牛毛。竖分三分。取一分。点水中拭干又点水中水尽。梵福终不尽。路云。请转法轮所感。即初禅福。若尔二禅已上何非梵福。答阿含经中。但以欲界人天之福。挍量初禅一梵福故。二禅已上不可比故。所以不说。问即各相诣者。为复是五百万亿国土梵王相诣共议。为是当三千界中梵王相诣共议。时彼众中亦尔。为是五百万亿国众中。为复是当三千界梵王众中。答只是当三千界梵王及梵众相诣也。

    经言为佛世出间者。及为大德荣危反是也。

    言寻光诣佛者。经言。五百万亿者。摄问三乘运通。尚自不越三千。凡夫梵王何能远至。答二解。一则多是菩萨梵王。许受十王果故。故能远至。牟云。此解大狭。岂唯是菩萨而作梵王。无凡夫作耶。二云。佛加持而至于此。故唯识云。若定通等力。则不决定。如十住断结经法界品云。吾曾游野马世界。去此七十二亿恒河沙数佛刹。我弟子目连神通第一。至彼世界。放大音声。遍三千界。演说妙法。此乃如来加之令往。若不尔者。二乘神通。因何至彼。问梵王何不定身来。将宫殿俱来耶。答三说。一凡夫梵王生以得通。变起定果宫殿。与身俱来。为欲界地粗。不能胜他梵王细色故。又佛加故。俱来何失。二为布施故。将来也。三云。菩萨梵王变为宫殿。俱来无过。问八地已去菩萨。既受变易。云何梵众得见梵王。答言梵众所见。即化身故。经云衣裓者。衣箱也。

    言见佛众以欣者。经文无忻然文。但是疏主义科出也。

    言初归礼散华者。经言即时诸梵王等者。摄问云十方梵王悉皆散华。一一华积并若须弥。此界云何容受多须弥华。答此中化土及他受用境。合而说之。大即报境。小即化土。章敬云。报佛宽广。容亦不妨。纵阎浮地狭。神力包含。亦复何失。问经言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积如须弥。如何相摄。答一云。须弥山以四宝所成。花色亦作四宝。故如须弥山。二云。亦是假设。所散华多。设使堆着。共须弥山相似。非实有也。三者。华堆实如须弥山。如七月十五日。简架高亦不妨。纪国云。华散佛身。显人尊。华散佛树。显处胜。问以将华供养菩提树。答显发崇仰之意也。牟云。叩伯听讼之所思。其人爱其树勿剪伐于甘棠。如来成道之场。敬其佛而亦供其毕拨。

    言二颂赞五德者。一体妙难逢德。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二福慧圆明德。具无量功德。三拔济无边德。能救护一切。四轨范天人德。天人之大师。哀慜于世间。五怀生久远德。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然救护一切。通五趣。天人据胜言也。

    言初颂来由等者。经言。我等所从来。二颂者。四禅根本定。名深禅定也。乐者。即轻安乐也。问何以不是乐受之乐。答以乐受不遍四禅故。章敬云。所谓舍深禅定之至乐。明供之极忻也。

    经言我等先世福者。问梵王舍宫殿。舍何宫殿。为复变起舍。为舍业果宫殿。若变起舍。云何得言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若舍业果宫殿。又将何舍细色身。答应言变起。以奉世尊。经言先世福者。由先世福得业果通。所变宫殿甚严饰。故非业果宫殿。业果宫殿与身俱生。云何舍施。而不可舍也。从本处来。便别变宫殿持身。以表殷勤。便将布施。问梵王所献宫殿。佛定受否。答二说。一佛不受。若受即合咒愿。佛既默然。故不受。二云。受已却施与梵王也。纳而安处纳处也。然前所解不受。为正。以文不说。佛亦不居故(不同寺家受了拟收课利也)。

    言此请转法轮者。经言尔时诸梵王等者。摄云。大集经言。如来唯有大慈悲。愍念众生如一子。我今劝请法应尔。愿转无上正法轮。如来初生发誓言。我当救彼苦众生。众生渴仰甘露味。愿大施主施法雨。

    言何故涅槃时者。意言佛入涅槃。诸天献供。佛若不受。则默不语。今者不语。何名受耶。答疏言古解等。初三解。是嘉祥引注经中解。第四解。疏主自安置也。

    言佛颜有等者。涅槃时虽然不语。颜色??然不怡悦。所以请者。方知不许。大通佛时请转时。虽然不语。颜色怡悦。请者觉许。

    言又云以佛等者。佛虽不语。光若上照。则知许说法。若涅槃会光尚下照。又复不语。便知不许也。

    言又云佛初成者。凡常时默然。是受请。涅槃时默然。是不受请也。

    言又受食者。涅槃时受食。事须出言咒愿。即不受请也。纪国云。供养是己利。所以默然。表不受。说法是利他。所以默然。即表受也。

    言东南方等者。长行经言。五百万亿国。偈中云。过千万亿土。只是五百万亿数内也。虽有过字。不必是五百万亿数外也。

    言加陵频伽者。陵云好。频伽者声也。此云好声鸟。亦云妙音。亦云迦兰陁鸟也。

    言初一颂叹为眼目者。经言为众生作眼者。问不何言作耳鼻等耶。答度生死河。舍黑暗业。眼为前导。耳鼻非初。故不言作耳等。为字去音。训作与也。

    言后一颂叹为父者。经言。为众生之父者。荣危反。平音。为由作也。问戒经言一切男子是我父等。今何相违。答彼佛自言。此梵王说也。若尔。皆是吾子等如何。答若约智门。敬法身故。故言一切男子是我父等。若约悲门。怜愍一切众生。如一子故。故称其父也。

    言叹佛生等者。经言得道若生天者。得道二字。配忍善者增益。若生天三字。配诸恶道减少。忍即证忍信忍也。见道无漏智名忍。入圣者多。名忍善者增益也者。即假者。所谓得忍之有情。以经文言。众生闻此法。即凡圣通证。得道生天。分为两类。生天故恶道减少。得道故忍善者多。

    言初二颂半叹佛者。经言世尊甚难见等者。问经言过百三十劫。何故三方梵王见佛有异。东方一百八十劫。南方百三十劫。上方于昔无量劫等。何也。答金城取嘉祥解。诸佛出世。感在众生。众生三品不同。所以见有异。上中下根。如次见彼二十中多劫。问此言一百三十。何故上云过于百千劫。答百千劫约少劫。时分多故。并是百三十劫时分故。初一颂叹断德。烦恼断处。得真理故。后一颂半叹恩及智德。无量智慧今日乃值遇。是恩德也。此约三德。不离一身赞也。如是三德值遇皆希。故是叹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八

    元久二年八月三日于野□福光院书了。

    为兴隆佛法利乐有情矣。凝圆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