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言影显也。若权言之。唯言修道文。言渐令入出。若至无学文。何渐令。故言过是已后等。前云入学佛法。出利众生。无怖无染。故云入出无难。直说无学。今云渐令。故云修道也。证云。前长行云。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已下。是便成圣位。此文是即入见道位。尔时穷子虽欣此遇。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者。显入修道。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即入无学道。今此偈中。唯后二位。为道无学道。虽无见道。影显亦有也。今既不述。文中略故。今不述见道也。

    言示大不希者。长行有二。初示大。后不希。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后明不希。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仓库。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由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今二颂述前长行。初一颂述示大不希。示大中述。标文不述。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以。下释文。初偈示大者。经言。示其金银至令知者。般若会上。初说八部般若。有为无为毕竟空等。名示其金银故。名示大者后一偈。不希者。经言犹处门外等者。四大声闻将心由自恋自乘涅槃。故云犹处门外。止宿草庵。

    言止宿草庵者。小草舍有作庵。庵?草作舍也。广雅云。庵舍也。小屋之名也。

    言第二段有七偈显今获得者。长行有二。初父付。后子获。前文付有二。初知时到者。经云。复经小时。父知子心。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后集付分二。初命集。经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等。后正付。后正付。初牒首。后告今。且牒首者。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后告今。经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今偈中分二。初五偈父付。后二偈子获。且初父付中分二。初一偈半知根集族。后三偈半正付家事。且知机集族者。长行云。父知子心。渐已通泰。成就大志。偈中述云。父知子心。渐已旷大。欲与财物。三句述。路云。初三句述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等。知根也。后三句述前。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等。集众也。渐已旷大者。渐已根熟。欲与财物者。与诸大乘。集族者。长行云。即会亲族国王大臣。至皆悉已集。偈中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十五类徒众。名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也。或国王喻梵。大臣喻魔。刹利喻沙门。居士喻婆罗门。或如自名国。是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如自名也。

    言三颂半正付家事者。长行正告中分二。初牒昔。后告今。牒昔中有三。一牒最初发心喻。经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二牒退流生死。于某城中。舍吾逃走。跉??辛苦。五十余年。三牒余四喻。经言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章敬云。其本字某我名某甲。牒中还见佛喻。昔在本城一句。牒不肯修大喻。怀忧推觅一句。牒化以二乘喻。示大不希喻也。今颂三颂半。二颂述前正告中牒昔。后一颂正付文。初有四。一初半偈牒最初发心喻。经云。于此大众。说是我子。此半偈述前长行。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此四句经文。叙最初发心喻。二有半偈。退流生死喻。经云。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述前长行。于某城中。舍吾逃走。跉跰辛苦。五十余年。四句经文也。半偈化以二乘喻。经云。自见子来。已二十年。

    言或在人天彼等者。安国云。人中天中各修十善业道。名二十年。

    言或在者。加行伏十惑。无间断十惑。名二十年也。

    言或断等者。声闻断五上分五下分名一十。缘觉断五下分五上分。二十。

    言或说等者。路云。得有学无学果。各修十法行。名二十年也(上化二乘了)。

    言一颂昔退大等者。一颂三个喻。经言。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牒中还见佛喻。不肯修大喻。示大不希喻。

    言一颂正付者。经云。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已付之。恣其所用。述前长行告今父。长行云。忽于此间。会遇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言子获者。长行云。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今偈云。子念昔贫。志意下劣。领未回心时也。亦同前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珍宝者。大乘功德。名珍宝。今日灵山会上。闻说声闻作佛。名于父所大获珍宝。昔日得二乘果。一日功德。不名为宝也。

    言有为功德等者。问何名珍宝。答疏言有为等。

    言无为真如等者。何名舍宅。答疏言无为真如等。意言菩萨慈悲心名舍宅。智证真理。如人在于舍宅。即同经言。思空胜义舍。智处慈心。如人在宅也。

    言识达本识。未回心前。不知有第八识。今回心来。领知第八识。因中为火宅体。劝出。又领果中转本识成大圆镜智。劝入。或便知一切众生第八识。皆如来宅。天子以四海为家。佛以众生为家宅。今悉已领得。

    言及获宝等者。解经中一切财物等三句也。今日灵山会上。闻道声闻作佛。恰似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承前有亦未曾有得亦未曾得。名得未曾有也。

    言不合中还见佛等者。今颂中唯述示大不希。合余五段不述。准前疏意。中间逢佛。亦是佛子。初逢亦子。故略不说。

    言前长行中示大不希有三者。初知我乐小。不正为我说。故不希。长行经云。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今偈云。佛亦如是。知我乐小。述长行中然世尊先知我等心着弊欲乐于小法。偈云。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二句。述长行中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次一行述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次一行述长行中乐于小法。经云。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得生空无漏。成阿罗汉。故我不希也。

    言下有八颂颂第三等者。长行云。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经言。最上道者。最上成即佛道也。

    言佛三业等者。佛三业加被须菩提等。为菩萨说般若。意欲令彼渐悟修行闻法。资大乘根。不分别说。汝有佛分。名密敕也。世尊四十年前。不说二乘。于佛菩提有分。我早不希。更处会中。毁责声闻。我所以不希也。

    言诸佛等者。问释迦一佛与菩萨授记。何得言诸。答释迦一佛说法。与诸佛同。故释迦一身亦得名诸。二唯论一众生共多诸佛有缘。多佛共起一个化身。亦如丈六释迦一个化身中多化身佛。释迦一佛亦得名诸。三菩萨过去逢佛说法教化。亦得名诸也。

    言下第三有十等者。长行云。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今偈中十行半述。且初二偈标自己满足。故不希者。四十年前总说解脱。我已得讫。自谓满足。故不希。今日闻道。汝所得涅槃。是不究竟。如彼化城。所以知是不实。所以知是不实。所以回心忻趣也。

    言内灭等者。菩萨兼济众生。故内外俱灭。二乘之人但灭自惑。不灭他惑。故名内灭也。或内证人空之理。有余涅槃名内灭。灭理与疏同了。此涅槃以为究竟。所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事。不希也。

    言初三颂半于佛境等者。潞府。初二偈于佛境。后一偈半于佛智也。牟云。准般若经。对如来说。理智俱名佛境智。不必境与智别也。

    言初二颂偈等者。所以者何一切诸佛皆悉空寂。空观也。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无相观也。如是思惟不生喜乐二句。结上二观空无相也。作满足心。故不希也。须菩提。观二乘体本来不生。体既是无生。复何有灭。名一切诸法皆悉空寂。

    言二我既无等者。我及我所。非人法二我也。无大无小者。谓于真境。无大可欣。无小可厌也。无漏无为者。观真境时。心与境冥。理与神会。不见能证智所证理。所以疏言。观诸法空。空观即是体。一切诸法皆悉皆寂也。

    言舍离贪着等者。一行半述无愿。经言。我等长夜至无复志愿一行。此无愿观也。而自于法谓是究竟二句。结于无愿观。向上不希也。

    言遂于佛智等者。佛本来交二乘。观苦集因果。有为向上不贪求。二乘之人。遂于佛身无漏。有为向上亦不愿求。此错悟解大乘观行。则不如此前疏言。二既无有。即是我及我所也。问大小乘明空何异。答四解。一大乘教中明人之与法本性智空。空义则广。小乘法中。但明人空。未显法空。空义则狭。二云。小乘法中但明三界内空。空义则短。大乘教中明三界内外一切皆空。空义则长。三云。小乘之人但见于空。不见空。空义则偏。大乘菩萨见一切空及以不空。空义则正。故涅槃经师子品云。初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行中道故。不见佛性。智者见空及与不空。故名中道。名为佛性。四云。小乘之人滞空则皆于存人。有则失于空。即是取舍之心。断常二见。空义不中。古德偈云。若有所受法。即断于断常。大乘菩萨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即有而常空。不动真际建立诸法。即空不滞有。心既不著有无。远离断常。即是中道正观。空义中。谓于真境。无大可忻。无小可厌。观真境时。心与境冥。理与神会。不见能证智及所证理。

    经言我等长夜修习空(至)有余涅槃者。意道得有余涅槃回心向大。名报佛恩也。

    言验文意者。意言得有余涅槃回心向大。非如古师得无余涅槃再起回心。无此道理。若入无余。何名报佛恩(此说不定姓也)。

    经言道师者。佛也。见大根未熟。且舍令修二乘也。

    言非曾不劝者。十六王子已教大乘心。二万佛时曾受大乘化。疏约今生已来未曾观也。非前前世不观也。

    言下有十偈合今获得者。长行喻文云。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等。长行合文有三。一知佛不吝大乘故得。经云。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此上标经云。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二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今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三结领今得。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言初三颂法喻者。今三偈总述初段文。此中小意述前。而但乐小法已上文。此中大意。述前长行。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今偈中经云。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此一偈初小也。经云。然后乃付一切财物。半偈真实也(此上一行半喻了也)。

    言一颂半法者。经言佛亦如是等一行。初小也。经言。调伏其心。乃教大智。大也。

    言下七偈明今获得者。长行经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呰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至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言初一颂半总辨者。经云。我等今日得未曾有。得亦未得。有亦未曾。此上一偈法也。如彼穷子得无量宝半偈喻也。

    言初一偈总辨先得果者。经言。世尊我今得道至眼者。简要问须菩提仍未入十信初位。如何乃言得果体。答得大乘教。名得果体。或据当得名得。或得之因故。

    言后二偈。今得果是实者。初偈说昔时持戒为因。今得大乘果报。后偈昔时修梵行。今得大乘果报。若未回心即不得记。

    言初一颂得真实声闻等者。经言。我等今者真是声闻。四十年前。不得名真声闻。今日方得名真声闻。以佛道声。声属于佛。令一切闻。闻属众生。此声闻二字。令取他名。名有财释也。

    言后一颂半得真等者。经云。我等今者至应受供养者。三义之中。应受世间供养也。

    经言世尊大恩以希有事等者。此一颂半明慈悲恩深难报。金云。佛有三恩。一说五戒十善。拔三途苦。与人天乐。名小恩。二说二乘教。拔三界苦。与涅槃乐。名中恩。三说一乘。拔二乘变易苦。与大般涅槃。为大恩。嘉祥云。有十恩。一普共结缘恩。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等也。二别共结缘恩。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等。三随逐有情恩。长者闻已惊入火宅等。四隐本垂末恩。即脱璎珞细软上服等。五思惟救济恩。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六舍深说浅恩。次冷水洒面令得醒悟等。七隐一说三恩。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八付财密化恩。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等。九陶练小心恩。佛敕我等。说最上道等。十委付家业恩。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复有四恩。一授我圣胎恩。二长我法身恩。三长时不倦恩。四庄严成佛恩。又诸恩不离三业。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身业也。得道者意业也。转法轮者语业也。又经言。以希有事至谁能报者。鹿野菀中从外道化入小乘。名小恩。般若会名中恩。今说法华经名大恩。

    言时长处广等。时长者。大通佛时直至于今也。处广者。二万佛时遍起身教化。名处广也。行满者。二利具足。心勤者。六返观众生。苦己利人结也。二时长。三大劫。处广通遍十方。行满二利圆。心勤。昼夜六返观众生。苦己利人。八相成道也。

    言昊天之恩者。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鞠育之恩。昊天罔极。意云。我欲报父母之昊天。敬心无已也。尔雅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者。言如阳气昊大也。

    言初二颂六种内者。手足为二。如头顶礼敬为三。若以顶戴为四。两肩为五。尽心恭敬意业。此名六。

    言二颂以四事者。一美膳。二宝衣。三卧具。四汤药也。

    经言无漏等者。无漏即四智菩提。无为即一真法界。

    言藏报身等者。解经中能为下劣实得自受用身也。有说他受用。非也。显化相。即丈六身。隐妙理者。四十年前不说大乘也。扬粗义者。即小乘也。嘉祥云。久证大乘。为钝根故。忍而不说。如净名经云。释迦如来隐无量功德。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也。

    ○药草喻品

    言今佛还为以喻述成者。问此中喻说。何处是述成也。答初赞印是云佛如长者。举少可以喻大。

    言二者论说对治等者。此品不同前来譬喻信解品为二。有学凡夫。今此大乘。顿悟小菩萨。闻世尊初周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处处会下毁声闻。又闻说中小二子不止羊鹿。同上牛车。不会如来说教。意生得乘同病。作是念。唯有大乘。无别声闻缘觉也。世尊为说雨喻破之。天雨是一。三草禀润。生长不同。甘草得雨唯甜。唯知天雨雨甜。不知天雨到黄檗之中。即黄檗得雨光。唯知天雨苦。不知天雨到蓼子之中辛甘。草既甜苦。辛辣不同。天雨恰似随他甘草黄檗等。蓼子亦成甜雨苦雨辛雨。如来教化无是一般。由众生根性差别不同。教法被根。遂有三乘五乘差别。破乘同病也。此论家偏说雨喻。喻一味之法。对根有三乘五乘差别(上叙论意下消论文)。

    言七慢中第三等者。唯有大乘种性。发大乘心。名大乘人。三乘五乘总信。今唯取信大乘。不信二乘。名一向增上慢。二乘功德名增上法。向彼增上法上起慢。名增上慢二者。少得谓多得。名增上慢。三乘之中。修行大乘兼信二乘。名得。三乘之中唯信大乘不信二乘。名少得。将谓总解尽一切佛法。名多得。慢者恃己凌他。恃彼所修。唯有大乘。无二乘。说向他人。名增上慢也。故说雨喻也。问破乘同病。只合说药草喻。如何说雨喻耶。答经家正取所滋三草破病。论家偏举能滋显所滋也。

    言前譬喻品为等者。正明病生处也。譬喻品是信解品病生处。药草喻亦破前二品病也。前譬喻品为治人天内外果颠倒。而求佛言。此人天果。俱是大宅。次信解品治二乘有学执。我乘与如来乘等无差别。问因何生得此病。答初周闻说声闻得授记。又闻世尊说三人同坐解脱床。闻第二周说火宅喻中长者牛车三子同上。三子若别。即合小子登羊。中子上鹿。大子升牛。今三子既互等上牛车。明知不别。法中论。声闻缘觉菩萨。总得授记。明知我乘与如来不别。述所修二乘法。更不要回心。不修大乘行。便拟取佛果菩提涅槃。若望如来意言等者。即回心已去究竟成佛即等。若不回心。声闻二乘与大乘元来别也。既执未回心前。我乘与如来乘等。故说穷子与长者既别。二乘与大乘各异。故知二乘未回心前。与大乘差别。为破初执。说穷子喻也。信解品病。从譬喻生。药草喻病。从信解品生。现信解品穷子领长者家财。便有一类小菩萨。执唯有大乘。无别二乘也。若望同。事须回心已去。穷子领长者家财。若未领已前。实别大乘顿悟小菩萨。见穷子回心已去。领长者家财。便执未回心前。又同也。离大乘外。无别二乘。故说药草喻品。以破之。故此品来。所以疏言。今此品为对等。正是当品来意也。

    言故彼论言第三等者。正引论文证。疏言故字者。由前三品经文唯说一乘生得诸病。此品破之。故言故也。

    言令知种种异者。五乘不同。名种种。问何谁教知乘异。答疏言。诸佛如来平等说法。此教同也。

    言随众生善根等者。随彼众生五乘本新善根种子。而说五乘法也。人天乘即五戒八戒等。三乘之人三无漏种子善根。如来说法是一般。三乘人各发自乘心修心。修自乘行。乃至无种姓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正解乘异也。

    言意显一雨等者。章敬云。一不知同。二不知异。且不同者。一切草木禀润生长之时。不知所依地是一。亦不知能滋天雨更无两般。若知异者。各各自家开华着叶。不知诸草开华着叶与自不同。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声闻不知缘觉根性。缘觉不知菩萨根性也。初解同禀润各异。后解同不自觉知。若是瑞草。能知地能生长。天雨普润是一。此况迦叶。此于药草。经云。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知根同异也。此是喻意也。言意显一雨虽同。解前行平等说法也。三草二木生长各异。解前行随众生善根种子生牙。故喻也。言佛教虽同。前一雨虽同也。三乘二圣发修亦别者。此间药草品。解三乘与诸处别也。菩萨大。声闻缘觉居中。人天乘小。二圣即二木。发修亦别者。三乘二圣合前三草二木也。

    言发修亦别者。合前生长各异。生长各异者。松柏千年长蓬蒿即易。菩萨三大劫修行。二乘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名发修亦别也。问三乘差别道理可然。如何是二木别耶。答虽同大乘所修之行。浅深粗细别也。

    言有为机器等者。问何故方便譬喻信解品皆言唯有一乘无二无三。此间药草品何故言三乘五性各别耶。答如来四十年前。及前三品中。说三乘无异者。约三乘法身同故。唯有一乘。若约有为乘。三乘五性各自差别也。意言乘有差别。不得将无为理说。若对无为理。教唯有一也。有为简无为。机器简理。理不能显教之差别也。将机器对教意。菩萨有三乘五乘异故。问前之三品言唯一无二。岂唯约无为。不说有为耶。答所以疏言。亦有决定二乘者故。且不定性人未回心前。教对有为根性。尚得成三乘五乘差别。况更有定姓二乘根教。对二乘根。差别义极成也。又前三品。约回心已去。说教唯有一。今药草喻断未回心前。乘有差别。问争得知。答疏言。由机性殊等。前来有三重。一若对无为说乘无别。若对有为说乘有异。二对不定姓人说乘无异。若对定姓说有异。三不定姓中。回心即不异。未即有异也。

    言胜鬘云摄受者。证五乘差别也。摄者包含义。受者领纳义。教理行果。义非邪妄。名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担。地能此四种重任。况菩萨教化四乘众生。四种者。一海。二山。三草木。四众生。摄释三解。一约障有轻重。海最重。况无种姓众生烦恼最重。诸山次轻。喻声闻惑障故轻故。三草木次轻。况缘觉根利一坐断惑故。四众生最轻。况菩萨双断二障惑最轻故。二义。海况菩萨。理性深广故。山喻独觉。乐处寂静神通最高故。草木喻声闻。春荣秋落更不生。况声闻后有尽故也。众生况阐提。但有人天性生得善根。力微小故。三义。海喻无性人。生死深远故。山喻声闻。坚执不断故。如山也。草木况独觉。神通障轻故。众生况菩萨。障轻少故。

    言涅槃亦言等者。此证有三乘也。声闻弟子皆言已作佛时。诸弟子不解我意。总不作佛。亦不解我意。方知有作不作。方解我意也。

    言依人运载(至)异等者。此正是此品意。此品意正取教。若直显说教有差别。佛说法元来一味。便违佛法道理。教上亦无差别行相。教为能运。人为所运。教随所运以运以立名。车是一般。载炭名炭车。载柴名柴车。随所载物以立名。教元来是一般。载人天名人天乘。载声闻乘名声闻乘。运三乘五性众生。教向上有三乘五乘差别。天雨本来是一。随彼所润草木。恰似天雨亦有三般雨般差别相似也。

    言三者方便品初标智等者。双标理智。二皆甚深。譬喻信解品释也。譬喻品中偏释彼理甚深。三车是理。宅中唱三。门外等与牛车。是理甚深义。信解品中四人领解。

    言实一者。唯大富长者财宝无量。穷子领长者家财。二乘回心作佛。

    言假三者。三乘唯有名字章句。而无实义。此前二品正会理甚深也。教门甚深。都未悟解。此品之中正会四十年前阿含甚深。即昔三教对根说故。

    言如说四谛者。例成也。如说四谛本质是一。三乘人缘时行相不同。成三乘教法差别也。观智不同也(法轮章说)。

    言第一为显种子等者。引论文也。意显种子无上。不能破病。但显法体尊高。即无上义段。问菩萨谓有乘同病。故说乘差别以破之。今更说雨喻。明天雨是一。莫增菩萨乘同病耶。答所望不同。说能滋天雨是一。与四大声闻。述成说所滋三草各别。破顿悟菩萨病也。

    言然于其中等者。二十品明十无上。于中七品具二。残余十三品多是文残。药草喻品种子无上通二残者。且一是文残。本来破乘同病说。三草少根少茎少枝小叶中大(各三云)。只此三草文。便是破病了。向大草之中。分出二木。诸树大小随上中下破病。只要大草不要二木文。二木文不能破病。但显得地前地上大小差别。二木经文与大草文各别。二木经文不能破病。故名文残。

    言此是义残非是文残者。本来明大草文。次所以地前地上相形立大少二木名。离却大草经文。无别二木经文。二木经文被大草喻文破病处已用讫。今却借彼二木经文。显法体尊高种子无上义。此无上以不能破病。药草喻家收不着。是喻家残义。文即不残故。是义残也。问七喻之中有雨喻。十无上内又更重说雨喻。二种何别。答十无上内。只是重引前七喻之中雨喻。两处雨喻。文同理别也。十无上中雨喻举文取理。理即二木。显种子无上义。即是举能滋。取所滋也。七喻之中雨喻。举所滋根性。显能滋教有差别。破顿悟菩萨病。

    言又更重说仍等者。摄云。仍字误也。应为乃。牟云。仍字亦不妨。仍者。重也因也。七喻之中已有雨喻。十无上内又更说重。因者所以义。正是仍字。仍名为残也。文属雨喻中。三草破病文。早已用讫。教下所诠义。种子无上。无上义仍名义也。

    言前说雨等者。即七喻之中雨喻也。

    言普润三草者。合知天雨。亦有差别也。所被根性三乘别。显能被教亦有差别也。令知乘异者。即教也。

    言今说雨喻者。已下十无上中雨喻也。前七喻中雨喻。论家立名。举能滋天雨是一。显所滋三草破乘同病。后十无上中雨喻。举能滋天雨。取所滋二木。显种子无上。名义残也。

    言三草之中形于等者。二草即二乘也。菩萨名大草。二乘名中。人名小草。就大草之中。自位相形。加名二木。

    言所望义别者。大草正能破病。望乘同病。名破也。二木但显法体尊高。望无上义。名二木。望中小名大草。大草喻中摄不尽。名残。问为是文残。为是义残。答通两说。一云。是义残。以彼二木无别经文。经文摄属大草。大草经文向下诠着大草能生长义。则是大草喻家所收也。傍边有一分自类相形。显法体尊高义。大草义中收不着。故名义残也。如律师解羯磨。律师中收。又兼解论义。便属法师。便是律师之中一分残。义名残也。

    言或是文等者。大草文属七喻之中雨喻文。二木文属十无上中种子无上文。问大草与二木何别。答大草约种子。二木约现行也。

    言前后别者。依法华论中。前文明雨喻。后文云诸树大小。随上中下解无上。前后文别。故文残。是彼雨喻破病之残文也。

    言此大种子者。问何名无上。答疏言此大种等。即种姓地也。得雨滋润者。地前逢善友闻教也。体用弘广者。二解。一者。此种子体。形对二乘自位尊高。名体弘广。二者。用能生当来自受用身现行。廓周法界。却向种子向上。说用广大尊也。后得果殊者。佛果体是无上。今种子感无上果种子。得无上名。非取后时所生。后时所生自属业果菩提无上。

    言论引经言等者。我身即佛身。佛身即大乘所摄。四智菩提无漏种子。唯大乘有名。不离我身。即此种子现行。二乘所无。得名无上。无上尊。唯大乘有也。

    言若种若现等者。通妨也。问大乘之中有教理行果四法。今取何法。得名无上。答疏言若种等。若种者。地前种姓地并登地已去无漏种子。名种也。若现者。登地已去二空智无漏现行。名若现行也。若因者。地前种子登地已去现行。名若因也。若果者。即生自受用身现行菩提涅槃。名若果也。如四法虽皆不离大乘。总言无上。今取大乘无漏种子。以为因本。问余九无上亦通教理。此何不取。答既言种子。必有生长义。教理不能生长。故不取也。

    言去疾者。切差吕反。属能去。近据反。即属所去。

    言去疾神等者。以用故称药。就体称草。体有生性。用有治能。有生性故。可以喻长大道。有治能故。可以破少执。

    言一有药非草者。即是鸟蛇金百药等。能治病故。名药。无生长故。非草。法中论。教理果三。闻即罪灭福生。名药。无生长故。非草。二有草非药。如稊稗等。有生长义。名草。不能治病故。非药。三涂业种及诸染心种。虽有生长。名草。不能违害恶故。非药。问准新修本草及诸部。都有八百五十种。于中草药约有三百般已来。余有五百般。是药不是草。即石药及虫类等也。此摄天下草不尽故。有非药之草。问四分律云。得叉尸罗国有医。姓阿提梨。字宾迦罗。极善医方。耆婆童子于彼受教。经七年。师欲验其医道。与一笼令其采药。于城四门面一由旬。有不堪作药者将来。童子数日空笼而归。无有不堪作药者。师验医道已成。又娑沙说。色界中唯以发云为地。故无树木药草。欲界之中众生多病。故于地多生草木。准此二解。一切草无有不是药者。如何言是草非药耶。答律中说。虽是草皆药。而非一草治一切病。冷药能治热病。望患冷人。不是药。热药能治冷病。望患热人。不是药。望不怡病处。但得名草。不名为药。故有非药之草。言约多分说。一切草皆是药。其中少分亦有是草非药。又毒药良药总取。又即一切草皆是药。今唯取良药。故有非药之草也。娑沙云。但言众生多病故草生。不言一切草皆是药也。牟云。一切草皆药者。唯耆婆知。余人不知。今取众人共知。故有草非药也。法中既说三涂种子反害众生。可同有毒之草也。既非良药。非是此明也。三有草亦药者。即人举甘草等。法中论。三乘无漏行及人天善种三乘行。能断烦恼。故名药草。从种生现。从因向果。渐次生长。故名为草。人天善行五戒十善。能治煞盗淫妄。名药。禀教生长故名为草。四非草非药者。如砖石瓦砾等。法中取虚空非择灭无为。不是此间所要。故不取。

    言所喻亦尔者。此一句法合也。三草是能喻。根性是所喻也。亦有举能喻药草。取所喻根所性也。举所证理。显能证教。有差别也。

    言不取余石药者。简前句中有药非草喻。上说金石药等能治病故。名药。无生长义。故非草也。教理果三亦尔。教是名句文。无生长义。非草。闻者罪灭。能助行断惑。名药也。或依教悟理。依理起行也。教能与力义边。名助行断惑也。理者真如之理。其体一。定性离烦恼。名断。果者果法。果法不增。镇已伏故。名断也。此三是药非草也。今取药。禀教修生。名草。不取余石药。教理果但名药。不得名草。所以简之不取也。不取石药。简初句有药非草句。兼前第二句。有草非药句。但简却前二句。第三句自成也。

    言世出世种等者。总标有漏无漏也。世即人天。出世即二乘无漏种也。

    言今取人天等者。重释也。人天善种者。福业不动业。三乘无漏种子。并无漏现行。是药之草。简有草非药句也。违害恶故者。此解药义。如前三乘圣种违害烦恼业。人天种子违害三恶趣。总名为药。不取生死恶道草种者。三恶趣种子虽不禀正教生长。还能禀恶教生。故生长。此是毒药不能治病。不名药也。

    言不禀正法等者。问三界五趣皆有种现。何故不取三恶趣种。答三恶道种不禀正教。法雨滋长。既不能显。教有差别不能破病。故不取也。

    言意辨三乘等者。问何以不欲普明诸种。答有二说。一者。五乘种有生长破病。则取也。三恶趣有生长。是草不是药。故不取。二本欲明三乘禀教差别。破执一之病。不徒以普明诸种子也。禀正教则取。不禀正教者不取也。

    言是药即草等者。简前显有药非草有草非药二句也。

    言以别简通者。章敬云。药是通名。草是别名。以草简药。唯取是草之药。不取是药非草。是通名。药是别名。以药简草。唯取是药之草。不取是草非药。为通别义乃周圆。诸抄唯取后之草草。义解通别也。是药之草。依主。疏意偏简是草非药者不取。

    言若云此下明者。破古也。古人药之与草。两体各别。药喻能滋之雨。草喻所滋之根性。药喻教。草喻根。能所合说。名药草喻。疏主破古师药与草别。将教况药。持草皆比根者。三涂种亦名草。岂一切草皆为喻耶。故知不尔。问下云为毒所中。何妨毒药。答不禀雨只言为毒所中。不言药也。问饮他毒药。即名药。何不言药。答今取治病药为喻也。以彼毒药。不正宗雨故。然不离难天雨亦滋诸毒药故。今解但取一分治病药。智者不难喻。今又解。一切药草。皆禀雨生。为毒为良。但由和用也。故皆为喻也。如因闻经起谤。即资毒药也。

    言由此故知等者。疏主义取药之草。体是一故。药即是草。俱就所滋以立名。

    言此以二义为喻者。此解喻意。破顿悟菩萨乘同病。一者。禀雨生长各异。开华布叶不同。显天雨差别。三乘人闻教行。取果不同。本是一般教。所禀各异。成三乘五乘差别也。少根少茎等。二云。天雨是一。禀雨生长互不相知。甘草不知黄草苦。黄檗不知蓼子辛。三草二木各不相知也。三乘之人禀教修行。各不相知上性下性中性也。少菩萨自家根性尚自不知。况知他众生有上中下性。众生既不知。岂令执乘是一耶。经云。如彼卉木藂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又十地菩萨亦能分知众生根性。此亦不然。此说凡夫少菩萨有执。不知根性。若是大菩萨。知众生根性。而亦不执乘同也。

    言三根亦尔者。问菩萨云何不知。答涅槃云。十地菩萨不能明知众生佛性。此为良证也。

    言答论说能滋之法。故言雨喻。论家偏说能滋。影取所滋三草也。经说能喻药草为名。影取所喻众生根性也。论家取雨喻。能滋天雨是一。会教。是同与四大声闻述成。经家取所滋根性差别。破顿悟菩萨病。正是三周本意。经家以药草为因。傍破顿悟菩萨执乘同病。如来述成是正。破病是傍。本来三根声闻执三乘五乘各目别如来与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声闻闻此。遂便悟解。回心向大。佛与说天雨是一述成。若与说三草。更增其病也。又为顿悟菩萨说三草。破乘同病。若与说教同。更增其病。何成破病也。

    言经取能喻之体者。即三草也。以破彼种。彼种即顿悟菩萨病。执他不执自也。

    言倒者以乘等者。倒者颠倒。三乘五性实有差别。执有一故。名为倒。

    言破者以机等者。据实。如来所说。其法一味。若不对根说。难作差别行相。所以如来说根有差别。为破根既有别。教亦有异也。

    言故假所润药等者。天雨为能润。药草为所润。教为能滋。根为所滋也。

    言由此不标等者。即不同论家名雨喻也。亦不双举者。即不同古师言。雨草从约少。禀润生长。说名草少也。木约成长已后。说名木大。中少二草但得名草。不得名木。大草方名为木。就大草中木。若少未成。但得名大草。不得名二木。至后成长时。方名为木。亦名大草。法中论。大小菩萨俱是大草中收。只缘自类相形。分出二木也。有是二木。兼名大草。有是大草。不名二木。犹如种姓地菩萨。但得名大草。未得名大木也。显通三乘。三草总取。不唯于大。此简不取二木。为品题也。显润生长。况种子成就。喻现行。但说禀雨生长。名大草。显差别。不说成熟。即是不取二木也。

    言有解云药者。此重答前问也。初问意云。论雨喻。经何不同此。答云。药者是雨。即草喻根。将法喻雨。二义双举。即论狭经宽。故无有难也。二云。但答后问。前答云三草破病。二木不破病。故不名药木。品意取药草。草中三种破执一之病也。若言二木。即不破病也。

    言二既双彰者。答前问雨及药草为二。答彼问。即草木为二也。

    言文虽不然者。经文不说。以雨喻药。以草喻根。据其道理。亦不妨也。准理。根同病行。教名法药。何失也。

    言又前譬喻等者。引例证也。前譬喻品亦有所猒火宅所欣三车。本论唯约所猒火宅。但言火宅喻也。今此品。亦有能滋之雨。所润之药草。何妨唯取所润。但言药喻品。又彼以欣猒雨。雨门譬喻义齐。合明譬喻品。此药草破病义齐。合为药草喻品。理甚一种也。

    言品末二颂者。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言先赞仰者。缘前穷子品中。四大声闻。将长者喻于如来。我等皆似穷子。领解如来功德。世尊所以向药草喻品之初赞印也。初赞者。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前品最初告须菩提。以能说般若经。穷子领财物。正是般若会四须菩提所说之事。所以告须菩提。二者须菩提能作三空观门。所以偏告也。今此间独告迦叶。有二意。一年最长。二者前品偈文。是迦叶说。偈声亦绝佛便说此品告也。言势相接。故独告迦叶。及诸大弟子者。指余三人。更不指多人。以余三人同心合意。领穷子喻。所以兼指也。

    经言善哉善哉迦叶善说等者。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赞也。

    经言诚如所言。诚由实。如所言此一句。印也。问何故两遍善哉善哉。答嘉祥言。两言善哉。述其言巧。诚如所言。印其事实。纪国云。初赞领权。后赞领实。故重善哉。问灵山说法。佛身尽是化相功德。如何言实功德。答只是赞叹迦叶领如来权实道理。设使是化相。依实而说。一三权实。亦名真实功德。又能将长者喻如来。二乘比乎穷子。大乘功德多。故财富无量。二乘功德阙少。由如贫里。四无量心为宝帐。长者尊崇。二乘涅槃。如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七圣财为金银珍宝。五分法身为香水洒地。说七觉功德如散如华。三乘圣众处处宣扬。如客利丰广。果位功德满故。如仓库盈溢。妙愿及力。如臣佐吏民。八万四千众行。如牛羊无数。心持四摄。如执白拂。二利功德。如出内取与。乘生空教显理不圆。如眇目。圣智短故称矬。相好阙故如陋。

    言讶言合理故等者。即是世尊赞叹迦叶。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讶音(五亚反)叹也。说人身上美事。故名讶。叹讶迦叶出言。合于权实道理。诚如所言者。章敬云。诚由信也。即是忍义。若恐二乘人作念。我知世尊功德尽。恐二乘人生慢心。所以第三更叹如来自身功德。所以经言。如来复有尽等。汝所说者少。不说者多。故言复有无量无边功德也。

    言说不能尽者。如虚空经偈言。十方虚空由可步。四大海水由可量。一切众生心可同。如来功德说无尽。又云。假使一千头。一头千口。一口千舌。能种种音声。于千劫中。赞叹佛功德。所叹者少。如一微尘。不叹者。如大地微尘也。

    言显彼尚等者。解第三段经文也。佛同长者。汝将长者况如来。以少况大分相似。汝同穷子。圣德微亦许同。一者。二乘人比穷子。未必全似。少分似故。微亦许同。二云。二乘人圣德微少。实同穷子。故云微亦许同。或言渐亦者。约回心后。渐已通泰。金银仓库渐与长者同。二乘功德。既回心已。渐渐亦同于如来矣。领家事后成佛等好也。

    言法中有四等者。疏主法述中。科此四段。行相极不相当。疏主准下喻文。合文述着此间经文。所以科出。将下喻文合文。反照此间经意。方知分明也。

    言于法自在者。经云。若有所说。即是佛与于世。若不出。因何有说。

    经言如来是诸法之王。王者自在义。所说不虚。故称为王。若出言虚诳。何名自在。若不自在。不名法王也。亦如讲人。于所解中。讲无滞。方能宣说。

    言二法利群生者。经言。于一切法以智。至而演说之。名法利群生。经言一切法者。真如与一切法为所依。名一切法。

    言以大悲智者。何名智方便。答于无言说法上。以名相说。故名方便。问本来是无名相法。强安名相。加诸法体。何名方便。答说法若不称法体。不名方便。所说法与所证法同。故名方便。

    言能善说之者。解经而演说之。演者水长流貌。从根本智证真如理。理上有尘沙万德。从根本智起后得智。云自利。后得变影缘。如尘沙万德。皆而此自利后得智中带起来。如镜中像。利他好得安名字说。问莫说证底法不着。答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离名相法。即是经中于一切法也。相国云。即三性法。如来本智。证阿赖耶识性。即圆成实。后得智中。了赖耶识相。依他以二空为门。了遍计性情有理无。了此法了。皆由本智。本智为依方便起后得。后得能说十二分教。如本后智所证之法等无有异。四大河流至天池等。

    言所说之理契等者。解经中到于智地也。有二解。一根本智证得后。说说合证。故名到。智地者唯真如理。二云。众生闻如来教。观理起行。依行起智。证着真如。证到佛果地。通菩提涅槃。名一切智地。后解通理智也。

    言教顺于理者。即说合证故。不同外道我以饮甘露成就不死药。即教不顺理。乘此宝乘。直至道场。行亦不虚。名理顺行。又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若将二乘教。望大乘理等。皆非顺也。大乘望亦尔。

    言以此普滋者。将到地之法。滋润彼三乘五性也。

    言由识空有之法者。解受道有殊。经言。如来观知一切诸法。至深心所行。正是受道有殊。若不知根。何能受道。问如来因何说法。到一切智耶。答如来观知一切法之所归趣。一切法者。不过空有。摄一切法尽。知一切妄法无体法归趣遍计性遍计心。所遍计境中间无体相分。是遍计性。如市里人终日相不识姓名。终日是分缘相分不了相分是无。如幻眼见空华。空中本无华。华相分从心起。此上解如来至归趣。问如来早晚观知。答趣成道了知也。二知诸法有。一有为法归依他性。二无为法归圆成实性。此三性是一切空法有法之所归也。

    言究竟真性者。此三性法。究竟归于真如也。

    言及知众生心等者。众生心是能趣。三乘行是所趣。法上解由佛达法识根。令彼所化众生受道者有殊。各得生长人上解也。

    言无垢称云等者。有无所趣。据此经。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意乐所归者。即证此经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

    言即是三性等者。意言离三性外。更无有法也。空即遍计。有即依圆。

    言心所趣者。潞云。心即是行。与趣是果。故准经约心所行。行者即是心所趣处也。意取所行也。知众生心。胜解智力知也。又知众生心之所行。即遍趣行智也。

    言于理者。理是性境也。智者是众生心行也。望如来智。能知达之无碍也。

    言或由佛达等者。摄问此与前何别。答前解由佛达法识根。合所化生。而各受道。即于所化众生理智中也。此解受道。即属于佛。佛自受已。然后能令三乘得益。令三乘差别也。

    言不能自达者。经示诸众生一切智慧。正是不能自达。若自达了。宁假如来示之智慧。又于诸法究尽明了者。由佛究尽诸法。所以三乘五乘说权说实有差别。菩萨种性。教取佛果菩提智慧。声闻缘觉人。教取自生空智慧。所示三乘五乘差别也。少菩萨自根性及他人根性尽不知。所以执乘无别也。

    言下喻及合者。问如何疏主科此经为四唱。答疏主言下喻及合等。意言下喻中四科。与此相称也。下法王出世喻。即此第一佛兴于世。下说教普滋喻。即此法利群生。下禀润各异喻。即此受道有殊。下不自觉知喻。即此不能自达。只缘法述有四段喻。及今皆具四段。所以疏主科法述有四段正相当也。

    言又有释言等者。破古。纪国科。此法述初一唱。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至不虚。此总是明所说不虚。不配经文也。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下。至一切智。配开佛知见。二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配示佛知见。三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配悟佛知见。四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配入佛知见。

    言虽作此解顺等者。至下喻文。合述法王出世说教普滋等四段文。此解对彼。便是别意。肯袊所说也。又解此释虽顺开示悟入一乘之文。不顺此文。破乘同病。故名别意也。

    言又别显不虚者。此是疏主自重解也。科即同古师。于中义即别也。初一唱总明不虚。经言。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总此次下四段别显。一穷法实性。经言。于一切法以智等。二能知空有。如来观知一切等。三知众生心乐。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等。四能示权实。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等。

    言法实亡言者。以言显说。名智方便所说之法。虽非即真。万法名字皆是假有。唤火之时。不得火烧口。虽不是真。然所说之法。合著所证之法。所证之法是无名相法。言中说还说着无名相法也。然一切法之自性。并皆言诠不及。假智及诠依共相转。如呼水火等。问真如亦尔。二法何别。答且如诠火暖为自性。即成唤。虽不烧定暖为相。若言真法非净非染。离中离边。如是说时。亦不称体。不可说故。

    言然与等者。问正智证真。如都无一切。及至后说。万法历然。云何言无别也。答所证者即是三性。所说者一即三性。更何差别。只如五地菩萨。了俗证真。只无有别。何况如来说法之时。有不同证也者。然疏意者。本智证理。后智证事。名佛智故。义说本后。约理事殊。一一说时。如证无别(牟解)。

    言地者依止者。解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智地者依止义。其真如名地。唯有根本智。到于智地。

    言意言佛者。此说说合证。故名为地。此智证名到。

    言或教能等者。此意教等四。皆名到地。

    言此能知空有者。解经一切诸法之所归趣。如来能知空有诸法归趣。知一切妄法归趣遍计性。又一切法有二。有为法归依他起性。二无为法归圆成实性。此三性法。是一切空有法。所归趣处。

    言或所归趣等者。即三性法究竟归趣真如也。即是如来于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故一切法归趣于空者。即是真如法实性故。如彼色法。依空之性。方显空故。

    言谓知心行者。解经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由有种性相应之心。心受乐。乐声闻乘缘觉乘故。名深心。若心胜于境。胜解智力也(上解深心下解所行)。若心是能行。行是所行。即遍趣行智力知也。又知此众生造地狱业。受地狱果。六趣皆尔。

    言既达诸法等者。解经又于诸法究尽等言也。谓众生等疑。如何昔日四十年前说三乘。今日说一乘。故言如来后智观四十年。众生有三乘根熟故。所以如来为说于三乘。今日灵山唯有一乘性熟。如来所以为说于一乘故。如来善知众生根性故。所以初说三权。后说一实。如来一一皆知无有错谬也。

    言此上意言等者。四句疏都结前四义也。一穷法实性。二能知空有。三知众生心乐。四能示权实也。

    言由此四义者。牟云有二义。一佛说不虚故。功德不能叹尽。二以有此功德故。能说于权实。众生无是功德。云何得三乘无差别。顺前第四不自觉中。出前别意之所由也。因说不虚。重明乘有差别。破执乘同也。

    经言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者。总也。山川溪谷是别也。山里有土地。川里有土地。溪里有土地。谷里乃至土地。三千大千世界处心所也。此处所中处无诸物。唯有山川溪谷。此四般上古尽。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山则是川。不是川则是溪。不是溪则是谷。三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是能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是所生。三千大千世界。与胎卵湿化为能有。三乘种子为所有。若约此间名总喻。有草即药。有草非药。皆从土地所生。法中论。约如来大悲说。六趣四生尽是如来所教化境也。所生二字属下句。

    经言种类若干者。少草种类。中草种类。大草种类也。法中论。菩萨种类。二乘种类。人天种类。名种类若干也。

    经言名色各异者。甘草黄檗黄蓍生牛膝。名各异也。法中论。菩萨之中。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二地(云云)。声闻初果二果(云云)缘觉之中。麟角部行。人天释梵轮王。名各异也。

    经言色异者。三草开华着叶。青黄赤白颜色各别。法中论。三乘人神通大少别。名色各异也。

    言三千大千等者。有解大化身所王境。此非也。大化身四加行位菩萨见故。今言一佛化境。只是少化身所王。资粮位菩萨见虽只遍四明。今约少化身。都王一个三千界。举同王境界故。言化佛境王三千界也。

    言艮为山者。卦名。然圣人设卦。以观象象。此人纪卦名也。乾天坤地。巽雪坎水离火。艮山风泽。山产也。产生万物。宣吐也。气者岚气。岩[歹*(└@官)]之中。山岚散生万物。二川者。贯川也。字像形字。通流水也。三溪者。尔雅云。水注川曰溪。四谷。古鹿反。谷音(余玉反与欲同)。

    言喻大千等者。喻上说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山川溪谷。山川溪谷之中有土地。山川溪谷土地俱能生。卉木药草俱所生。法中论。胎卵湿化为能生。身中种子为所生。今将山川溪谷四种。喻胎卵湿化。但约数同。配四生。无别行相也。或约具缘多少配者。卵生具四缘。胎藏卵?。湿润乘恩。故喻山。二胎生具三缘。胎藏湿润故思喻川。三湿生具二缘。湿润故思喻溪。四化生具一缘思。故喻谷也。

    言卉即三草木即二木者。有说草有藂。木有林。疏意草之与木。皆有藂林。路府问药草离卉木。更无别体。经中何故置及言。答所喻法中。种现不同。经置及字故。疏判奔木喻现行。药草喻种子。或卉木别喻大乘。药草通喻三乘。既种现通别有异。故置及言也。

    言此虽众多者。简法也。前来总喻。总喻六道四生种子。总喻也。若就此经。此经所要。即唯世出世善种子。总喻于药草也。

    言相用有殊者。相即行地行修行用。即断烦恼。名用有殊也(上总喻也)。

    言化身隐实者。解密云弥布也。密即潜也。弥即是广也化身佛王一三千界。及随类化身。遍三千界故。

    言密云弥布。此不是卒暴云。是密云也。弥由遍也。遍由布也。喻上说云从龙起。雨从云得。时人但见云。不见龙。法中论。化身从自受用身上起。时人但见化身。不见自受用身。雨即从他云里来。法教还因化身说。乍可有云而无雨。不可有雨而无云。乍可有化身而不说法。未见有说法而无化身。疏言。化身隐实。实即自受用身。名隐实。八相渐现。解化身。八年作婴儿。七年作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欲乐。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从生相渐次而现至成道。于此身上。为劬师罗长者。睹三尺身以发心。五百婆罗门见灰身而起信。王三千界。不但身遍声亦遍也。

    言一化三千等者。说教普滋喻也。经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声既遍满。法音相接。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能寂本性寂。希有法智天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云遍之处雨随。身遍之处。法音亦遍。

    言一时等者。喻上说。上说不雨即已。雨即下必一时不前不后。故立时也。等者平等也。干地向上亦普下雨。林木向上亦普下雨。三草二木向上亦下雨。故云等澍。法中论亦尔。如来说法。未有众生根熟不说法。未有说法根不熟。不前不后。名一时。喻上说雨。亦须是三月四月草木发生时。草木雨下名一时。若十一月雨下非时。说法亦须是众生根熟。一时之义有二。一正是众生根熟时。二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一时悟解。亦名一时。等澍者。喻平等说法。不简声闻缘觉。大根少树平等说法。故言等澍也。

    言时雨者。即大平等时。三十六雨。雨不破块。若于季世。雨既不时。今显应根。同彼时雨也(总标了下横滋也)。

    经言小根小茎小枝小叶等者。问何名横滋。答经言小根等。喻上说三草得雨。各着根茎枝叶横相望。名横滋也。三草等显横。列着等显开华布叶横相望。名横滋。若坚长。唯于一般草上。论竖长也。法中亦尔。三乘五性闻教。一一乘中。皆能行因取果。名横滋。若唯于大乘中。说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名竖长。

    言三乘性异下标。根性下释。涅槃等下证也。

    言若遇及以不遇等者。世间有一般病人。若逢着医人。吃药当下差。若遇医人饭食。将息亦差。即大菩萨。

    言若遇不等者。即二乘也。问声闻可尔。缘觉不遇佛出。如何亦得差。若约初心修解脱分善时。事须遇佛也。

    言此三乘名等者。问众生自有种性。如何取教理行果向上说根茎枝叶耶。答种性为所依。教等四法为能依。依此种子。向上说有根茎枝叶也。为闻佛说教滋着识中种子。最初故名根。第二如来说果法。滋着识中种子。名茎。依一种子上。约开教理行果四法时。安立根茎枝叶也。

    言依教证理等者。如依根着茎。依理起行。如依茎着枝。依行得果。如依枝叶相生次第也。问前来唯取行法为药草。不取教理果。今何故将教理果。配根枝叶耶。答前约所滋。三草之中。行亲能得果。有生长义。破病义。故偏取也。三无生义不是正能破病。故不取也。今教理果三相依有。俱是能滋之法。故总取也。问前说教是能滋。理行果三是所滋。今何故四法俱是能滋耶。答前来唯言是能滋者。从初为名也。事须最初闻教。然后悟理。行行取果。有初一方有后三。故偏说教是能滋。据实。教理行果总是能滋也。

    言又依胜劣者。闻果法胜。故滋着种性。如根。闻行法次劣。滋着种子如枝。闻教法最劣。滋着种子如叶。等配也。

    言横名三乘者。即大中小草也。

    言竖名四类者。喻上根茎枝叶。法中皆禀教理行果。名竖四位。

    言类依性有者。性即种性。无有种子。然后就上根茎枝叶。故有四品类。亦依性有。何不名横。答二木依彼竖性。不依横性。横竖二性。如下自辨。

    言亦有说四者。即是地前资加二位。胜解行地。名树根。见道名茎。修道如枝。无学道如叶。

    言此义不遍者。疏主破古人也。虽有根茎枝叶。不遍小草中有。故不取之。二乘见道已前。无胜解行地之名目。亦人天乘性。亦无此四位。

    言竖长者。二木之中。三品上中下增长差别。名竖长。牟云。三品滋益。从下至上。故名竖也。即经云。随上中下说着上中下。方名为竖。彼三草处经文。不说有上中下。疏科为横也。据实。草木若论胜劣浅深。即无横竖相也。

    言论说大木等者。谈经意。经云。诸树大小各有所受。此种子无上。经文不属破病文也。经文自言。有上中下。故知二木名竖长。四智菩提种子。不离佛身。名不离我身也。二乘人中不说故。唯大乘有种子无上义也。

    言不退位前等者。问何故大小二木有两师解。答缘经文奄含。转不退轮。度无量亿。更不分位次。两皆许转。不退位已去。名大木。已前名小木。只是配不退转位次不同。所以两师见解差别也(上引文标)。

    言一云七地已前等。此师合大小木一处。分成三品。准经下偈文。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即不分大小二木。所以总相分三品。依三种意生身分也。相云。初地至五地为下。名三摩?提乐意生身。变易之生。随意而生。名意生身。何言而成名意成身也。六七八地名中。得觉法自性意生身者。而能观察有为幻法。悉无实体。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也。名觉法乐。然得无相观。即能觉法如幻无体。六地非长时。七地有加行。故经偏据八地。理实通前七也。

    言九十二地。随诸众生所有多种类。菩萨皆能现同类身。俱时而起。虽俱时起。而无加行。任运而起。而不作功用。名无作行。身义同前。由如镜中能现同时种种影像。而无加行。此亦如是。问何名种类。答八地已上一刹那间。依变易身上。能现百千万类身。十方国土。应根化众生。故名种类。以现多般身不一。名种类也。何名俱生。答不前后故。一刹那同时现百千万类化身等。名俱生。问何名无作行。答八地已无加行。名无作行。虽自利门中无作行。若教化众生时。缘有细所知障在。依利他行。药病门中未能精审。由假寻伺思惟观察众生根性故。自利行中无加行。故名无作行也。

    言有义不然者。此中第一第二遍科。彼初云。大小二木我已科了。地前菩萨一大劫有漏修习。不可向小草中收。所以再科有返不然等。此师意非唯取登地已上明大小二木。若唯取前七地名小木者。地前菩萨是何法摄。中小草摄。中小草摄。大草中有二木。二木又不摄此地前。更何处摄。若小木者不摄。即三草摄法不尽也。准此道理。即通取地前菩萨名小木。准此分三品者。地前为下品。七地至初地为中品。八地已上上品者。摄因为菩萨大草。摄二木尽也。

    言若依此义者。此依小木为下品。以答上问。地上为大木。以分中上。

    言纯有漏修者。地前一劫有漏闻熏。设闻无漏本质教时。影常有漏。漏所间杂。有漏根发故。皆有漏也。上明大小二木共分三品。以三种意生身胜劣有殊。故分三品也。

    言二云初地已前名等者。经云。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此地前菩萨名小木也。问八地断理事疑尽。初地断理疑尽。如何地前得无疑。答昔不信自身作佛。回心已去信自作佛。又顿悟菩萨疑他不疑自。闻道声闻作佛。亦是亦无疑也。大枝小木各有三品。小木三者。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也。

    言十信即是初等者。问何不说四十心。答即是等第十。即法界无量回向摄。

    言由此华严等者。证三十心也。问若彼经有三十心者。何故复说十信菩萨八相成道。答即第一发心住中成八相故。即是十信摄。入十住故也。

    言但说舍利弗者。问争得知十信摄入十住。答疏言但说舍利弗等。优婆塞戒经说。十信摄入十住。若别有少信位者。今经一百六十劫。何以故。以彼一信。修经十劫。至第六住。而便即退入二位。但六十劫。故知十信不可别开。

    言此但说三十三者。地前有三阿僧祇。一信行阿僧祇。二精进行阿僧祇。三趣向行阿僧祇。十地之内。每地各三。谓入心住心出心。如次除彼内心障也。既言地前为三。不说有四。故无别位也。

    言对法等者。证四善根十回向。收对法等说。初劫满已。修四善根。虽言满足。足字只指初劫尽时。更不别说时。不别说劫。明知四善根只是法界无量回同摄(上明少木了)。

    言相同世间者。初二三地相同世间。施戒忍世间凡夫。亦能作故。名相同世间也。三地菩萨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说名顺。

    言方同出世者。四五六地。相同二乘。四地菩萨修菩提分法。观五地四谛。六地缘起。故论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五地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极难胜故。六地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前五真俗智。即观四谛。一染二净。四地之中常观身受心法为所猒。觉道为所欣。五地方能冥真俗境。然存染净。为所冥境。如一镜双照水火。水火相存。至第六地中。住缘起观。方无染净也。

    言中草三者。问缘觉之人一坐得果。如何分品。答亦以未断正断也。又将缘觉就声闻说。亦有三品也。

    言前是等者。横贯三乘。即大中小根茎枝叶。竖通即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也。又通难二木分三品说。名为竖长。三草分三品。应非是横滋。故此通云前是等。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七

    元久元年八月二日于福光院书写了。

    是偏为令法久住利益人天而已。

    假名比丘 凝圆(生 年五十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