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至五品圆观稍熟。理事欲融。涉事不妨理。在理不隔事。故具行六度。若布施时。无二边取着。十法界依正。一舍一切舍。财身及命无畏等施。若持戒时。信重讥嫌。等无差别。五部重轻。无所触犯。若行忍时。生法寂灭等忍。荷负安耐。若行精进。身心俱净。无间无退。若行禅时。游入诸禅。静散无妨。若修慧时。权实二智。究了通达。乃至世智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具足解释佛之知见。而于正观。如火益薪。故云正行六度。

    ○六度中不举布施者。为他解说。即是法施义已兼也。五品中。前三品是闻慧位。兼行六度。是思慧位。正行六度。是修慧位。都是十信前耳。或云。初随喜品。是入信心位。分一品为两心。五品即十信心。是铁轮六根清净位也。

    ○妙乐问。何故现在唯四信。灭后立五品。答。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为第一品耳。

    阿逸多若我灭后(至)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此格量第五品功德也。已趣道场者。行处也。三菩提者。近处也。持经自利。兼复利人。其功德已自殊胜。如虚空之无边矣。兼复广行六度。事理双修。则是近菩提坐道树。理固然也。于行坐处起塔。为天人所敬。事亦宜然也。所谓简则全简。收则全收。一切具善根。广饶益众生。于斯见矣。

    △二偈颂。分四。一颂第二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至)具足诸供养。

    此颂明第二品。能诵持者。即为起塔。以诸供养。经无量劫也。何故。显悟法身寿量广大长远。故不须事相供养也。表刹即塔尖。

    △二颂第三品。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至)种种皆严好。

    此颂明第三品。兼行利他。则为起塔供养我及众僧也。翻译名义云。栴檀。义翻与药。慈恩传云。树类白杨。其质凉冷。蛇多附之。华严经云。摩罗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头。若以涂身。设入火坑。火不能烧。又云。修罗战时。为刀伤。以此涂之即愈。有云。山峰似牛头。故以为名。

    △三颂第四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至)不嗔不恶口。

    此颂第四品。兼行六度。疾得种智也。须曼。具云须曼那。又云苏摩罗。此云善摄意。其华色黄白。而极香。树不至大。高三四尺。下垂如盖。薝卜。亦云瞻博迦。此云黄华。华小而香。阿提目多伽者。妙乐云。此云龙?华。又云善思夷华。草形大如麻。赤华青叶。子堪为油。亦堪为香。然以此供养。其福已如虚空。况兼六度。则福不可量也。此不言精进者。于诸度不怠是也。不言智慧者。不嗔不恶口是也。

    △四颂第五品。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至)经行及坐卧。

    前八句颂广行六度。次明是人一切众生皆当恭敬也。生心如佛者。天台云。此第五品。初依之人。即号如来故也。不久诣道树者。其位已在十信铁轮。不久得入初住铜轮。能八相作佛也。五品与四品齐同。是修慧位。若论入位。总为六根清净位也。而有现未佛世灭后之异。

    [△@△]此地者。即实相真境。乃一切如来受用之场。今佛子既得事理圆融。自他并利。广六度而契真如。则同佛受用。故行住坐卧。皆在厥中矣。列五品格量四品功德已竟。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品节云。此品来意。由前分别持经功德已为殊胜。然由未尽其益。今以一念随喜之功。超过八十年中。广以七宝资生。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各得四果之福。不如最后人一念随喜者。正欲显此说殊胜之益。以坚二乘愿乐之心也。天台云。随喜者。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是庆己庆人。闻深奥法。顺理有实功德。顺事有权功德。庆己有智慧。庆人有慈悲。权实智断。合而说之。故曰随喜功德直指云前品是亲闻佛说寿量所获功德。此是佛灭后。于流通会中。暂闻是法。一念惺悟。而心生欢喜。即获殊胜功德。故名随喜功德。约义有四。一随顺于人喜生敬。二随顺于法喜生信。三随顺于理喜生解。四随顺于事喜生行。一念之间。人法兼收。理事圆融。故其功德难量。广如行愿品释。

    [△@△]前品于五位中。唯初随喜品文。但标人相。未有校量。故弥勒乘机扣佛。广校初品。方知后四品功德。益见其不可思议也。

    △二本品格量初位功德。分二。一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前诸品已经校量。而如来于初品。不尽情发挥者。其意待弥勒问及而发也。今弥勒所问者。正初品人。然随喜众生。皆是未来成佛之人。为弥勒当所授记。故此特问。且亦为现在持经者。?进深心耳。

    △二答。分二。一长行。又二。一答内心随喜人。又四。一展转相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至)闻是经随喜已。

    此举能闻之人。先标出四众。次泛指一切长幼也。余智者。直指云。是别指一种利根。出如来灭度之后。如此诸人。亲于法师座下。闻此经典。豁尔神会。意有所得。故曰随喜已。

    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至)善友知识随力演说。

    此明能随喜者。自于此经。有所领解。出至余处。将所闻经。随力为人而演说也。余处者。即随所到处。乃僧坊城邑等处也。如所闻者。是不增他说。不减己闻也。随力演说者。乃称己所闻。随力多寡。为彼说也。城即众民聚处。黄帝时始筑。以盛民也。邑即都邑。四县为都。四井为邑。陌乃田间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聚落田里等。皆是为四众随力演说之地。此是第一层转教人也。

    是诸人等闻已随喜(至)亦随喜转教。

    诸人。即上父母宗亲。闻已者。即闻随力演说之少法。而亦能发随喜心。转教他人也。此是第二层转教人。余人。即第三层转教也。

    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如是指前。展转起后。次第将前人随力演说者。递相传谕。已至第五十人。今但将最后第五十人一念随喜之心所得功德。而校量之。

    △二立格量木。

    阿逸多其第五十(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

    先举极多世界。次举十类众生。一一世界。各具十类。则众生数不可量也。六趣众生。是总举。梵语补特伽那。此云数取趣。即数数于诸趣中受生也。又众法相生。故名众生。众法者。即五阴六根。结成色心二种故。卵生。即鱼鸟龟蛇等。胎生。即人畜龙仙等。湿生。即含蠢蠕动等。化生。即转蜕飞行等。有形。即休咎精明等。无形。即空散销沉等。有想。即神鬼精灵等。无想。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非有想者。如蒲卢虫。原无蜂想。因蜾蠃负之。而成蜂也。非无想者。如土枭之类。子成而母遭其食。如是相生。则又非无想也。无足等。摄尽无余也。如是等收上。是总结所当化者之众生有如是之广。次举能施之人。

    有人求福随其所欲(至)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此标所施之物。尽此十类众生。每一众生。各与七宝。满一南洲。又各施象马车乘并七宝宫殿等。满八十年。一一众生。亦复如是。而作是念下。起法施之由。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至)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即集者。是总召集四百万亿诸国十类众生也。宣布者。即以四谛法轮开示教化。咸得悟入。故一时尽证四果。断界内生死。证界外涅槃也。须陀洹。即初果。此云预流。斯陀含。即二果。此云一来。阿那含。即三果。此云不来。阿罗汉。即四果。义现序品。尽诸漏。即离苦也。得自在。即得乐也。

    △三问答明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至)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当机因闻所立格量。以无量财。施无量世界中所有无量众生。而意中领会财施境界已不可量。财施功德尚不可量。法施功德岂能量乎。

    △四正与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法较。必不可量也。且如上施主。财施不可校。则固是矣。至于无限人证罗汉果。得深定具解脱。而不及初心人闻一偈。况秪能随喜者。如是算数譬喻。不及一分。似乎太过非也。要知无量人证四果。总属权法。是不了义。今一念随喜此经一偈。植大乘因。决定成佛。此正权实不可及也。譬如贫人执天子一字。其贵重即时已胜群臣。其所贵者。非在于人。而贵在于一字也。今经校量。亦复如是。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至)阿僧祇不可得比。

    前以外校内。此以内校内。谓最后人展转传说。其言最少。而所得功德尚不可量。又况最初于法会中。闻一句而能随喜者。其功德岂易量哉。

    △二明外来听法人。分四。一自往。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若人者。即四众及有智人。为是经故。则见其信。往诣僧坊。则见其诚。若坐若立。则见其恭谨。非泛常游玩造次不修者比。须臾听。虽历时未久。而道种已投。此得其真因。转身者。即隔阴易生也。得上妙车乘。报行诣之功也。珍宝辇舆。报立听之功也。乘天宫殿。报入僧坊之功也。三者皆由一念诚信。听此妙法为因。兼修十善为缘。

    △二分座。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至)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上科自为。此兼劝他。能分座。有济人之德。故转身得处王座。以遍济臣民也。

    △三劝他。

    阿逸多若复有人(至)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语人劝听。则利人之心切矣。故利倍广。而报倍胜。陀罗尼。乃十地位中菩萨既得。与十地位人。共生一处。受报不轻。当知亦具六根功德。利根等属意。不喑哑属舌。后文鼻修直。即鼻根。见佛闻法。属眼耳。余皆身根。此中单明口报。有音不清曰喑。一向绝音曰哑。今由称名劝听故。报千万生不喑哑也。自能听受。即纳妙莲华于口。故口无臭。此约声嗅。论功德也。舌常下。约色相言。垢黑疏黄缺落。皆齿病也。差即向外。曲即向内。今由称经劝听。于百千生。齿无如是诸病。此口内相也。唇不下垂等。皆口外之相。下垂即长。褰缩则短。粗涩形不堪见。疮胗气不堪闻。缺坏则露。呙斜则歪。厚大明其蠢。黧黑言其滞。今既称经劝听。皆无此病也。口舌俱如此清净。故曰无诸可恶也。胗(音轸)。呙(快平声)。褰(音牵)。

    鼻不匾?亦不曲戾(至)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劝人本属身口。前广明口报。此兼举身根。而眼耳意三根。摄在见佛闻法信受教诲中。是知发称劝听之心。于须臾顷。而感六根清净于百千生。善哉妙法。真不可思议者也。匾(音贬)。?(音梯)。音(音哇)。

    △四具听。

    阿逸多汝且观是(至)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举其旁赞者之功德。校量正持说者。则功德益难思议矣。故曰何况一心听说等。知音云。此句伏下品谈法师功德之案。

    △二偈颂。分二。一颂内心随喜人。分三。一颂五十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至)于第五十。

    此颂次第转教。至第五十人。前但言闻经。而颂云乃至一偈。故知前随力演说者。不过三偈五偈乃至一偈而已。要知谓闻是经随喜已。则随喜二字。最有得力受用。如不然。岂能广益。

    △二颂格量本。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至)三明八解脱。

    长文但云宣布法化。示教利喜。此明世皆不牢。如水沫。如泡??。正使勿贪世乐。而味法乐。是说四谛方便。使之证有余涅槃也。如谓是身无常无坚速朽之法。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从渴爱生等也。

    △三颂正格量。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至)初闻随喜者。

    此颂较量。从最后自远况近。乃至最初。展转殊胜。可知。

    △二颂外听法。分四。一颂劝听经。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至)常从其口出。

    此颂劝听功德。前但言可共往听此言是经深妙万劫难遇。则见切听之心。恋慕之极。既能怀慕。是经久而得。优昙华香从其口出。理亦然矣。

    △二追颂自在。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至)及乘天宫殿。

    此追颂自往听法。言须臾欢喜。即一念信解。已乘大乘。入如来室。故感报如是也。

    △三颂分座听。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自听即得真因。劝听以为助缘。由此不思议因缘。即得坐如来座。故感报得天王轮王位也。

    △四颂正修行。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前随喜劝听。自往分座。有如许校量。其正意原为此科而施也。一心听者。不止暂时。解其义者。不止四句。如说修行。不止随喜。偶闻分座劝听而已。故结云。其福不可限。以前皆属少分自利功德。既校量已明。则下六种法师所有利他之德。即知有如是广大不可思议也。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品节云。此品由前广赞持经之大益。尚皆自利。未见利人者之功德。今显法师得六根清净。以彰法华三昧之胜益。现前即登不退。欲以发二乘精进不倦之心也。前法师品但以法为师。是助发之缘因。今品正显持经功德。名同义别。然佛性种子。要藉缘薰。使慧命不断。唯法师功德最为殊胜。所以次于随喜品也。天台云。法师义如法师品中说。功德者。前品随喜功德。谓五品中。初品之初功德。在相似位前。今品功德。谓五品之上六根清净之功德。即十信相似位也。以此功德。内外庄严。五根清净。名外庄严。意根清净。名内庄严。又从地狱已上至佛。一切色相。悉于身中现者。名内庄严。十法界一切色相。以普现三昧而外化者。名外庄严。身根既尔。余五根亦然。读诵获六根清净既尔。后之四品加然。相似六根清净既尔。分真倍然。

    ○知音问。法师品有六种法师。礼拜供养。胡不言之。答。实论功德。唯受持等四种。自他皆得开悟本有佛之知见。若夫供养礼拜。唯获福田。故不校也。若约法供养。亦可摄尽。故药王本事品。有法供养之校量也。

    △二明果中功德。以劝流通。分二。一总列六根功德。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至)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要解云。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觉。证诸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法。则万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清净功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器世界而立。以织妄为界。故有四方。身相迁流。故有三世。惟世与界。二者相涉。三世四方。宛转十二。依十二数。流变三叠。成千二百。圆持功成。每根各全其用。故有千二百功德。然复于中克定优劣。以眼见前旁。而不及后。鼻息出入。缺于中交。身合能觉。离不知触。皆三分缺一。故惟八百功德。此乃权依世论数量。以显妙用大略而已。使由常眼对色而开佛知见。常耳闻声而得其实相。则众尘不隔。十方廓然。万象莫逃。大千圆照。则千二八百之功。无足论矣。如经云。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何复三分之缺八百之劣耶。故知此体本绝数量也。

    △二别作六章解释。分六。一眼根。又二。一长行。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父母所生。即人人本具者。清净肉眼。即众尘不隔者。众尘不隔。则正智现前。故大千内外一切色相。悉见悉知。所谓应眼时如千日。万象不能逃影质者。此也。

    ○问。理则固然矣。事复如何。答。六湛圆明。本所功德现量如是。但随所证耳。夫罗汉见大千。辟支见百佛世界。菩萨见百千界。如来见彻微尘国。非独果体也。如阿那律。不离父母生身。而能观大千。犹如掌果。则其中一切乌乎不见。盖尘消觉净。真极则一。夫何理然。而事不然也。知音云。见于下。依报横竖。世界相续也。亦见下。正报善恶。众生相续也。及业下。业果相续也。下五根准此。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至)肉眼力如是。

    以无所畏心一句。正显得六根清净之所以也。大窾云。大抵恐畏。皆生于不足。道力未充。安得无畏。今法师涵养既久。道力既充。神气亦满。即有刀杖骂詈。不足以干其虑。稍有动摇。则目眩心驰。安得清净乎。

    ○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之一也。有云。须弥即弥楼。以其梵音有异。若据今经。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则是两山。名体皆异也。

    [△@△]准后耳根闻十法界。则见亦有之。文缺故也。或佛说巧妙。摄于悉见悉知之间。不然。下五根皆有声闻菩萨诸佛等。岂独眼根见不能及耶。

    ○知音问。持经者多。功德未验。何也。答。不常精进故。即常精进文字者尚少。况如说修行乎。释明眼根功德竟。

    △二耳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耳功德。

    初标耳根之德。以耳周听十方无移。故感功德有千二百。

    以是清净常耳(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此下明功。众尘不隔。故曰清净。常耳者。题非圣得。即寻常人所共有者。此一句为能闻之根。次明所闻之境。种种等。是总标。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至)钟声铃声笑声语声。

    此别明四圣六凡。发明种种语言音声一句。先明杂类。象马及愁叹等皆苦声。螺鼓及语笑等皆乐声。

    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至)喜声不喜声。

    此又明六对。皆三界人所有之声。循道合理。名法声。非道非理。名非法。此处言圣人声。为对凡夫而言也。后另开四圣。方为正举。喜不喜声。与苦乐有别。苦者。如为生老病死等诸苦所逼而发声也。乐者。如众生得最乐境而发声也。喜不喜乃逆顺二境。所以不同苦乐之声。

    天声龙声夜叉声(至)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

    此八部声也。其中亦有前六对诸声。此不繁叙。

    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此三大声也。虽曰此三。乃举大分。其实此中亦有喜不喜等声。四大中不言地者。盖地本无声。作之在人。虽于十八变动时皆地有声。而非常声。故不及也。三途声。可以易知。

    比丘声比丘尼声。

    此出家二众所发之声也。由多诸善行。故此另举。

    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此四圣声也。法师由受持此经。则深入法流。必得如如真智现前。使闻性称真法界。故闻十界。如月临江无所不现也。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至)而不坏耳根。

    此总结诸声成圆闻也。要解云。信知。谓应耳时。如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也。不坏耳根者。虽分别种种。而耳根于中本相如故。无坏无杂。此耳之实相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至)悉皆得闻之。

    此颂三界六凡一切情无情声。长行略。而详颂之。但缺水火风声。乃前后互现也。

    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至)悉皆得闻之。

    此颂四圣。而缺声闻缘觉。以胜摄劣。须知法师不动蛙步。而能闻十方诸佛说微妙法。其智慧福业隐隐增长。此岂泛泛人可共知耶。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至)功德已如是。

    此结。颂中既言大千内外。又不止闻一三千世界中矣。况闻性周遍。本无边表。今既由法力薰成。则界外圆闻。犹不可量也。补注云。迦陵频伽。此云好声鸟。其鸟在壳。声压群羽。命命。即共命。一身两头。神识互别。报命则同。故曰命命。光音。二禅中第三天也。遍净。三禅中第三天也。有顶。即色界究竟天也。释明耳根功德竟。

    △三鼻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成就八百鼻功德。

    初标鼻根之德。由缺中交。故少四百。

    以是清净鼻根(至)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此叙鼻根之功。初一句标根。闻于下标境。种种下是总标。向后别释。诸香清净。由众尘不隔湛圆。故大千俱闻也。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至)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此先明人间种种诸香。有粗妙二种。今出其妙。须曼那。此云善称意。阇提云金钱。末利云鬘。其华可作鬘故。薝卜云黄花。波罗罗云重生花。多摩罗云性无垢。多伽罗云根。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至)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此言人间一切粗浊者。虽种类若干。而法师分别。一一不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至)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

    此明闻知天上诸香。

    [△@△]问。鼻以合中知。今云住此而闻。彼还是香来耶。鼻往耶。不然。何以得知。答。此皆持经不思议功力使然。若以鼻香往来疑者。是未得经功之思量取着耳。岂不闻。是经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乎。波利质多。云圆生树。其根茎枝叶。逆风能闻五十由旬。拘鞞陀罗。云大游戏地树。

    又闻诸天身香(至)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此明诸天所有身香。并所烧之香。法师无不了知。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至)亦皆遥闻知其所在。

    此明四圣人香。法师无不了知。问。香无形色。何以别知凡圣差别。曰。虽无形色。而贵贱上下。各得其用。此亦持经不思议力。乃能知耳。次下总结。

    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至)忆念不谬。

    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要解云。华严鬻香长者。善能别知天人龙鬼所有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别地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香法门。表于善恶薰习之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间诸香。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证万德法身之香欤。

    ○知音问。受持读诵书写。本属眼舌身意四根。耳鼻似无干也。而返于声香。广衍其文。何也。答。以初时全藉耳闻声。是此方教体。鼻出入息。以便读诵。况香为圣凡同乐。故所详陈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此四句总颂。前但言香。未言其臭。今颂云种种悉闻知。则臭亦种种闻知也。

    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栴檀(至)闻香知其身。

    此别明三界一切诸香。先颂人间胜香。该情无情。轮王有七宝。女宝居一。

    诸天若行坐游戏及神变持是法华者闻香悉能知。

    此颂天人。文合在后天女所著衣上。意则顺畅。

    诸树华果实及苏油香气(至)出处及所在。

    此颂人间杂类情无情香。兼修罗众。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至)闻香悉能知。

    此广颂诸天。展转以尽四禅。初生退没。皆言闻香能知者。乃香随事显也。

    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至)闻香悉能知。

    此颂四圣香。比丘。即声闻缘觉。在在方。即十方所在也。众生入法会得利益。以及修行品位。无不闻香悉知也。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要解云。菩萨离分段身。则六根皆依无漏法生。故鼻身意。皆言无漏。此鼻相者。即持经功力。能知种种之鼻相也。天台云。圣人有六根互用之妙。如鼻知好恶。别贵贱。睹天宫庄严等。则鼻有眼用。读经说法。闻香能知。则鼻有耳用。知诸华果实及苏油香气。则鼻有舌用。入禅出禅。禅有八触。五欲嬉戏。亦是触法。闻香能知。则鼻有身用。知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本。则鼻有意用。鼻根自在胜用若兹。例五根亦若是也。释明鼻根竟。

    △四舌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舌功德。

    此总标其德。以舌能宣扬世出世法。故具千二百。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此别示其功。先明变味功能。世人皆知舌惟了味。而不知功德全在说法也。由说法功力。了别好丑苦涩。皆属妄尘。既入清净舌根。则尘销觉净。皆成上味矣。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至)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

    正出舌根说法功能。以所出之音深。是法无碍。故能入心。由所发之声妙。是词无碍。故令喜乐也。

    又诸天子天女(至)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此明法音感至。诸天八部而来听法。因法师得四无碍。故致亲近供养也。已上皆天龙外护。

    及比丘比丘尼(至)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此明人间内外护也。知音云。有四等。一僧俗四众。二国王王子众。三群臣众。四小大轮王众。乃至一时云集众也。故曰乘其宫殿等。以是菩萨下。又出常随影响众也。故曰尽其形寿等。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至)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不唯但得六凡众听法。且又得四圣众加护也。又不唯诸圣加护。亦且得十方诸佛偏向说法。致能受持。而又能传说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初颂变味。舌净故味亦净。一切浮尘皆融为法味。

    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至)设诸上供养。

    此颂说法功德也。诸缘喻等。乃权巧分别。

    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至)随意即能至。

    颂感天人八部也。是说法下四句。长行缺文。以此妙法。冥通三际。法师欲令声遍三千。则随意即至。

    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至)或时为现身。

    前三行如文可解。后四句颂四圣加护也。常念守护。是智力加持。或时现身。是身面加持也。释明舌根竟。

    △五身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八百身功德。

    此总标其德。由身根离中不知。故缺四百。

    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此别明其功。身本不净。而言得者。乃持经不思议力也。喻如琉璃者。显是父母所生之身。非指法身也。且琉璃内外明彻。不容纤翳。得如是身。孰不喜见。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至)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此明身能应现。先标应现众生生死之相。是身既如琉璃。则不为情尘所蔽。如大明镜。无不朗然。所以一切皆现也。欲得此身清净应物。须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此经。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至)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上言三界众生。依正升沉。善恶好丑。悉于中现。此申明善恶好丑之处。铁围等在下。乃丑恶处也。弥楼等在上。为善好处也。此单约欲界而言。阿鼻有顶。方通三界上下好丑善恶之处。一切有情无情悉于中现者。以持经者色身合乎法身。而法身不外乎色身也。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相。

    不唯能现六凡色相。而四圣说法之相。无不明现。可见是身含遍十虚。宁有方所。此皆持经不思议力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

    颂身净喜见。以验持经之功也。

    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相(至)余人所不见。

    颂能应现。补出如净明镜。则鉴无不烛。余人不见。显未持此经。不得如是功德。非己智力所能见也。

    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至)皆于身中现。

    颂生死报应等。总三界依正善恶好丑。

    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至)皆于身中现。

    此又别申诸相。补出大海水一句。则无不俱含也。是总颂六凡。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此颂明四圣。或处静定。或为说法。皆现身中也。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此结明身相为能现之本。知音云。法师虽未得无漏法性之身。而于此父母所生之体。有类乎果觉现相也。

    ○问。蕞尔眇躬。胡能若是。答。弹丸之镜。能持万仞之山。顷刻之梦。能现百年之境。然皆有为法生灭心也。今经诠佛与众生平等共有佛之知见。持经者能常精进。自然反常合道。复何疑哉。释明身根竟。

    △六意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至)得千二百意功德。

    此总标其德。以意默容十方世界。故具一千二百。

    以是清净意根(至)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此别明其功。先明深达众义。闻一句而能通达无量义者。以无量义原出一句故。得一而知广也。

    [△@△]问。意根何以言闻。答。意以通达为能。然通达必假闻而后得也。又况此经功德不可思议。得六根互用之妙。而于意根说闻何碍。又五根有同时意识。所以言闻也。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要解云。或一月一际一岁。而演说一句偈者。由意根精。了达无量义也。九旬谈妙。盖得诸此。西天岁分三际。谓雨际热际寒际。四月。即一际也。证意实相。则诸所说法。无非实相。故不相违背。虽说俗事。亦顺正法。解是义者。即一句中解无量义。故演此一句。得至岁月不尽。所以华严云。于一文字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正此义也。俗间经书。即五经诸史等。治世语言。即调理阴阳安置邦国等。资生业者。即医卜数命经营田畴等。凡所发言。无不与理契。此皆意具圆说之功耳。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至)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要解云。此明意根知机。由意清净故。通于他心也。所行者。寻常心也。动作者。感变心也。戏论者。分别心也。

    虽未得无漏智慧(至)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上是凡心通达。此是经功胜力。未得无漏慧者。不能如佛无漏。而持经胜福。圣性冥通。则凡有思量。皆合佛语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至)通达无量义。

    颂前总标。上中下。即三乘法。前于一句达无量义。则三乘法。在其中矣。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至)一时皆悉知。

    此颂别明其功。皆由持法华之报。所以能圆说能知机也。

    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至)于众无所畏。

    颂前总结。前四句颂明意根见佛闻法。思惟下。明闻而后思。知诸法相下。是思而后行。末四句结所说无他。以所演说皆一乘实相。故得无畏也。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颂虽结显根胜。而毕竟见经功殊胜也。

    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至)持法华经故。

    颂虽结显经胜。而又见意根通达若此也。要解云。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六根功德。一一发明。倘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清净境。遂见山林周匝。禽兽鸣呼。醭鼻沾唇。殊形异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证。遍六处而常彰。本不欠亏。曾无窒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行人。应须充扩悟入也。知音云。此品影起下品常不轻迹。以便现神力嘱累。上行等菩萨。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广其持说也。明果中功德。以劝流通竟。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品节云。此品由前明持经功德殊胜故。特示坚持之行。所以如来自叙昔为常不轻时受持此经。唯以平等佛慧。教化众生。虽多遭毁辱。绝无一念疲厌之心。故至今日。得菩提果。此持经验也。以此劝进二乘。当遵此范。末世持经。可无厌患。则退堕之心。无由起矣。又见如来往昔为此妙法悟守之难。且不唯如来悟守之难。于恶世弘经。又为难之极难。故世尊忧悬之意深。叮咛之诫切也由是历说持经之行。自提婆达多以来。皆明悟守之事。至此遵如来行。然后乃为精持也。前后诸品。文虽不一。而意实一贯。参会经文。自得其旨。具见如来说法之本意耳。大窾云。前迹门欲诸菩萨声闻弟子发愿持经。故如来引自己曾为国王忍苦求法。以励新记也。今欲地涌之众决志持经。故复引自己曾行道法忍辱如是。以励今会也。然此品论忍辱。则含三忍四乐之行。论持经。则显一句全经之益。论功德。则始得六根清净。终得无上菩提。由此一品。摄前数品之义。又前品明所证。此明能证。能证之人名常不轻者。由彼尊法重人不生轻慢。故能修忍辱而成菩提也。要解云。常不轻者。释迦前身威音王时。精持妙法广施利导之迹也。以佛性义。遍记四众。于善则拜。逢恚不怒。一切见敬。故号不轻。不专读诵。以持无相经。确忍骂辱。以持无我行。无相无我。所谓精持也。于万亿岁。广说是经。化万亿众。令住正道。使上慢者信伏随从。使毕罪者还得道果。所谓广利也。盖前之持经。其五种功。虽圆而未精。前之蒙利。获六千德。虽胜而未广。以其有人法之缘影存。焉必蕲造于无相无我之妙。其于读诵。不知所专。不知所忘。其于四众。不知所敬。不知所慢。使妙行遍彰。亿众自化。敬慢之心。罪福之迹。凡所谓人法缘影者。皆?然于正遍正等之域。然后为精持广益。兹实持经之尽道也。故劝持之文。终于此品。然品以常不轻名者。天台云。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宣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故云尔也。

    △三此品引信毁罪福。证劝流通。分二。一长行。又三。一双指前品罪福。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至)获大罪报如前所说。

    涌出品后。世尊答弥勒。将欲显发宣示诸佛三力。则寿量一品。为自在神通力。分别功德至法师功德。皆狮子奋迅之力。故告常精进也。今品明大势威猛之力。故首告得大势。以为当机。得大势即大势至也。与常精进药王等。通在序品。参随内以待夫。此作流通大行菩萨模范耳。如前所说者。法师品云。若有恶人。以不善心。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是也。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此指得福。如向所说者。即法师功德品也。要解云。将显精持。先举此者。所以警众使知持毁之报不谬。而深信精持广利也。

    △二双开今品信毁。分二。一明事本。事本者。指威音王佛时。为不轻行之事本也。

    得大势乃往古昔(至)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因叙事本。先叙本师。以师显本。其本有源也。先叙时代。次叙佛名。知音云。威以形言。音以声言。王者自在。义兼形声。而王于威音那畔也。由威故得劫名离衰。由音故得国名大成。如来举昔因。而偏告得大势者。大窾云。以末世持经。自非真得大法势力。具天空海阔之怀。霁月风光之度。则为境风飘动心海。兴波作浪。不得宁帖。不能忍辱。故特告之也。

    [△@△]又威音者。不徒全事。以智德超胜。法音遍布也。故威以自全。音以全生。于自他无碍。故称王也。

    其威音王佛(至)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说三乘也。因无上道。为说六度。使由是而趣证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至)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此举威音如来之寿量无穷。以及正像劫量无际者。为如来救济之心与时无间也。故后云。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又此两句。更当活看。况众生无尽。佛亦无终。而云益已灭度者。皆属一期功勋言耳。此叙最初一威音王佛也。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至)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自一佛相继。而有第二佛也。但言此国。而不标名者。直指云。是一真清净之寂光土也。谓佛与众生。等同一体。故从上能度之主。并所度之生。总不离此土也。二万佛同一号。正同二万灯明。表真俗圆融之相。此叙佛之多。以见释迦往因之旷远也。

    △二明本事。本事者。即如来因中本所修行之事也。

    最初威音王如来(至)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此谓二万亿之最初佛。正像法灭。而人极恶也。增上慢。是意恶。有大势力。是身口恶。

    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此自叙因名。本是比丘。而以菩萨称者。显内秘外现。欲使一切众生。普皆作佛。是人恶而己固善也。

    得大势以何因缘(至)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此出得名之由也。要解云。以佛性遍记四众。四众容行不等。而不轻以佛性等之。故皆悉礼拜。深敬者。谓皆行菩萨道。皆当作佛。岂可轻慢之也。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出所行之行也。天台云。读诵经典。即了因性。皆行菩萨。即缘因性。不敢轻慢。即正因性。又不轻深敬。是如来座。忍于打骂。是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不倦。即如来室也。又深敬。是意业。不轻之说。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此三与慈悲俱。即誓愿安乐行也。不专读而但礼拜。正是持无相经。行无相行。但诚愿在远见故往四字中发现。非偶然行也。

    四众之中有生嗔恚(至)汝等皆当作佛。

    此明得名之缘也。直指云。缘四众不知菩萨。以平等慧。普利一切。而反谓无智。故生打骂言我不用如是妄记也。虽历多年常被打骂。而仍高声称赞。此可见内不以自悟而轻自心。外不以他迷而轻众生。透顶彻底。以佛知见。为知见也。

    [△@△]此又见达多品云。于多劫中。无有懈倦。是真不违仙人所愿也。

    以其常作是语故(至)号之为常不轻。

    常不轻名。既从四众口授。则四众人皆知有所常。知有所重。决非痴迷不信者等也。不然。常不轻三字。自何而得。况四众甚广。而后独限千五百众。遇佛授记者。无非要局面圆成耳。菩萨如是授记。四众如是不受。针来线去。多少观瞻。此处又见达多一翻磨炼也。

    △三双明信毁果报。分三。先明信者果报。

    是比丘临欲终时(至)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此明功极而验应也。要解云。始则不专读诵。而终能闻持多偈。增亿万寿。广为人说者。由其无相无我缘影俱忘。故神智真明。慧命不夭。而冥契若此也。威音虽灭。而法音不灭。故先所说经。可以具闻。然于空中闻者。示其忘能所绝影像。然后能具此法。故得二十千万亿偈也。以能所忘影像绝故。即得六根清净功德也。前举六根功德。方明所证之法。今举不轻。乃示能证之人。

    于时增上慢四众(至)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向所以为人轻贱者。由保惜未忘。只得久忍疲劳。今一旦功深力极。如风跃云开。妙行遍彰。始转轻贱。为尊重矣。若不因轻贱。复何以得大神通力。具闻增寿也。乐说辩力者。即亿岁广说也。大善寂力者。即六根清净真常功德也。菩萨既增那由他。而四众随从者。寿亦与等也。此处又见四众与菩萨终非两个。

    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至)说法心无所畏。

    命终者。法执尽也。前言临欲终时尚未舍命。乃将证将断时也。由初闻此经。得一念欢喜。故不能疾断。而返增法喜。如那由他也。今既得命终。始能尽断尽证。所以得真俗融事理俱。而发本明耀。故有如日月灯与云自在灯也。日月灯。乃三无差别之智。云自在灯。乃无碍妙智。由是正智如如。故能于众中。说法无畏。

    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此皆行不轻行后。所事之佛。所修之善。以此福智庄严。始成无上正觉。要解云。引威音王日月灯云自在。意明不轻积德致道宣布法华源流之远也。要使说是经。则如威音王而得大无畏。明是道。则如日月灯而相继无穷。布是利。则如云自在而润覆无极。凡精持广利。期造乎此。天台云。是比丘是菩萨。皆指不轻也。此文就信者论三报。一现报。谓得六根清净。二生报。谓值灯明佛。三后报。谓值二千亿佛等。

    得大势于意云何(至)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此结会古今。出权实本迹。皆一人也。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至)三藐三菩提。

    此举往行以劝当修也。其文一返一正。先用返言。以劝信顺。谓我于往昔。若不持说此经。则佛果胡能克证。次则正言。由我于先佛世持说故。令我疾得无上菩提也。前云命终后值四万亿佛。末后又值若干诸佛。则所历之时。可谓久矣。而今自谓犹为疾得。可见菩提事不易成也。

    △二明毁者果报。

    得大势彼时四众(至)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毁者得善恶两果报也。天台云。由谤毁故。千劫受苦。是恶果报。由闻佛性名。下大乘种。复遇不轻教化菩提。是善果报也。妙乐云。逆之得罪。顺之得果。今日入会。由远因不忘也。以是义故。上慢尚成远因。闻信宁无现益也。

    ○问。若因谤堕苦。菩萨何故为作苦因。答。其无善因。不谤亦堕。因谤堕恶必由得益。如人倒地。还从地起。故以正谤。接于邪堕也。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至)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此结会古今处更好看。要知从前若信若毁。若忍若辱。苦乐邪正。轻贱者不轻者。总只是今日一个瞿昙面目。故今信口道出。岂异人乎。天台云。?陀婆罗。云善守。谓众生若闻名。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又云贤首。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也。补注云。有作五百比丘尼节句者。大有所妨。其意谓。出家二众。但举比丘。在家但举优婆塞。又谓。千佛因缘经但云思佛等。恐缺略尼字。若据正法华云。师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又加优婆夷。乃成四众。则师子月。自是比丘。不应称尼。故云有所妨也。今考因缘经云。思佛千优婆塞。得无生忍。郁多罗母善贤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诸漏。成阿罗汉。且因缘经亦是什译。岂敢定谓缺略尼字。又尼思佛之名。未见他经所出。故不敢定言。后若见尼思佛名。方为允当。

    △三结饶益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至)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此见经功殊胜。全品得力处。正属此段。无非教人当信当持也。天台云。经实有力。终感大果。务当勤习五种之行。五种行者。即五种法师行也。

    △二偈颂。分二。一颂信毁因果。分二。一颂事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至)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此颂该尽二万亿佛。知音云。神智无量。法身也。威也。将导一切。般若也。音也。天人下。解脱也。王也。即名以颂其实。

    △二颂本事。又四。一颂双标二人。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至)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此颂最初佛灭。便有此二种人。不轻是持经之师。四众是慢法之人。乃信毁对举也。着法者。即执我著相之流。佛藏经云。刀轮害阎浮提人。其失尚少。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

    △二颂明其得失。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至)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菩萨往其所而受法言。是以真熏妄也。具不轻之实。诸人骂詈。而忍受之。是真能融妄也。得不轻之名。

    △三颂信毁果报。

    其罪毕已临命终时(至)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补注云。由四众轻贱。作不轻名。又以瓦石打掷。一皆能忍。所有罪业。因兹毕尽。是故临终具闻妙法。便得六根清净矣。

    △四颂结会古今。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至)世世受持如是经典。

    此颂明古今人法不二也。知音云。彼时下。颂昔因今果之师。见传法之功德不虚也。时四下。颂昔因今果之众。见今佛前听法非无故也。我于前世下。见佛昔由劝人听经为因。今复开示令住涅槃为果也。世世下。明久持不倦。应前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等文。

    △二结颂劝持。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至)世世值佛疾成佛道。

    此总训于此妙法得见得闻。即勿视此见闻为易易也。我自世世劝持此经。不知经亿亿万劫。以至不可思议劫。乃得一闻。是此法闻不易也。又经如许多劫。乃得一佛出世。一演是法。是此法说亦不易也。是故我力劝汝等菩萨。于我灭后。应一心持说。勿生疑惑。必至速证无上极果。我为汝等。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世尊嘱人。到此可谓斩钉截铁。不啻泣血。吾人诚不可自轻自忽也。已前三品半。明弘经功德流通已竟。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