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萨闻是法一行。受行悟入。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喻上菩萨声闻除疑成佛也。三乘之人。本求羊鹿水牛之车。期出分段。今得大白牛车。尽于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上等赐大车喻竟。

    △四长者不虚喻。分三。初如来垂问。二舍利弗答。三如来叹善。且初如来垂问。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宁有虚妄否。

    此下喻上汝等勿有疑二行半。明说无虚妄也。是长者先许诸子三车。诸子既出之后不与三车。而等与珍宝大车。这先许三。后与一。宁有虚妄否。

    △二舍利弗答。分二。先直答不虚。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谓凡称虚妄者。以无益于人而有损于事也。今长者于诸子。既有益而无损。实不虚妄。故云不也世尊。

    △二申明不虚之意。又四。初免其火难不虚。二结况以重夺轻不虚。三不乖本心不虚。四结况过本所望不虚。且初免其火难不虚。

    是长者但令诸子(至)便为已得玩好之具。

    是长者先许三车者。不过令诸子得免火宅之难。全其身命而已。今身命已全。有何虚妄。故云非为虚妄。何以下徴释。谓我说长者为全身命不与玩好之具不为虚妄者。是何以故也。若全身命。虽未别有所得玩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以全于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则是已得玩好之具也。全身免火。已得大宝。济子重命。岂应有虚。

    △二结况以重夺轻不虚。

    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况复昔日体外方便。于彼火宅救度一切众生。得五分法身。尚不虚妄。岂今日等赐大车实慧之命已得。而反有虚妄哉。

    △三不乖本心不虚。

    世尊若是长者(至)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谓诸子但免火难。长者纵不与小果。犹不虚妄。以前苦已出。小果已证。那言虚妄。故云乃至不与等。此述长者本意。若小若大。俱有本心。大本为本。小本非本。许小不与。尚无所乖。况更与大。宁乖本意。何以下徴释。是长者未许三车之前。先作念云。诸子无知。于火宅内。无求出意。我今当设方便巧说三车。令子得出火宅。元为拔苦。本非与果。以是作念假设方便令子得出火宅之因缘。故不虚妄。

    △四结况过本所望不虚。

    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昔日许三而今与一。三乘是其所望。一车本不知有。许三与一。出乎三乘望外。那言虚妄。

    △三如来叹善。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双叹善哉。美其所答不谬也。问。佛不自说不虚。教身子说者。何也。答。许三与一。自说取信为难。教身子说者。取信诸人则易也。初譬喻已竟。

    △二法合。分二。初合总喻。二合别喻。初中分六。初合长者喻。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至)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

    如来一句。合上位号也。如来无量德号。略举十义如上。则为一句。合上名行也。上云国邑聚落。今云一切世间者。通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如来遍应三处。为一切世间之父也。等三界以同仁。视四生如一子。故云父。于诸下。合德业也。怖畏即二种生死。无明即五住烦恼。永尽者。即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合上衰迈。显断德也。成就知见。合上年高。显智德也。力无所畏。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神力者。深修禅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智力者。智必照境。如身托处。合上宅也。具足一句。合上诸僮仆也。

    △二合五百人喻。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众生。恒为慈悲所被。又常无一句。大喜心也。恒求二句。大舍心也。以不大喜。则懈倦而不求善事。不大舍。则虽求善事。不肯利益一切故。

    △三合舍宅喻。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朽故如下颂。

    △四合三十子喻。

    为度众生。

    众生有缘具三乘根性者。先得度脱。

    △五合火起喻。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

    生处胎狱。老厌龙钟。病卧床席。死悲离散。三毒者。贪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瞋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怒恚。痴者迷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起诸邪行。此三于诸谛理。愚惑痴迷。昏闇障蔽故。又称毒者。以能坏出世善心故。火字贯上。此合歘然火起也。

    △六合一门喻。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教能诠理。寻理起行。即得菩提。此中如来转无量怖畏。而成无量无畏力。转无量衰恼。而成无量大神通力。转无量忧患。而成无量知见力。转无量无明。而成实智力。转无量闇蔽。而成权智力。具此种种广大威力。而以大慈大悲。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众生。以如来永尽怖畏。能度众生生死怖畏。永尽衰恼忧患。能度众生忧悲苦恼。永尽无明闇蔽。能度众生愚痴暗蔽三毒。由如来永尽诸障。方能成就无量德业。由成就故。方能教化众生令得菩提也。合总喻竟。

    △二合别喻。分四。初合长者见火喻。又四。初合能见。

    见。

    即如来寂照智眼能见也。喻中长者见。法中佛眼观见。

    △二合所见火。

    诸众生为生老病死(至)如是等种种诸苦。

    合上所见之火。从四面起也。五欲如刀蜜。财利如浮云。众生痴暗贪求。无昼无夜。五浊八苦之火。日夜烧煮。故云受种种苦。贪求者。求不得苦也。地狱人天。五阴炽盛。爱别离。欲合而离。怨憎会。冤家相会。

    △三合广前所见。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至)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上种种苦如海。众生汩没于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也。不观苦集。故不生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又此结束上文。谓五欲财利。本是苦境。而众生以为乐事。故欢喜游戏。贪着追求。本是苦心。而众生惟恐贪之不酷。求之不巧。故不觉知。地狱三途。本必有之苦报。应寒心而恐畏者。而反不信。谓且顾生前。奚遑死后。故不惊怖。天上人间贫穷困等。本是苦聚。应厌恶而远离者。然间植小善微因。求一人身天福。惟恐不得。故不生厌。如是等种种诸苦。皆应早求解脱者。而众生且淹没陷溺其中。故不求解脱。由此痴迷。无有智慧。故不知觉。由不知觉。故不惊怖。由不惊怖。故不生厌。由不生厌。故不求解脱。而于三界火宅中。日出而作。随善业以东驰。日入而沉。随恶业以西走。改头换面。往还五趣。虽受百千万劫之大苦。不以为患。此合诸子火来逼身。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也。

    △四合长者惊怖。

    舍利弗佛见此已(至)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应字。即非予而谁之意。拔其苦。即大悲之力。与其乐。即大慈之力。上云惊怖。惊其无乐。怖其有苦。此拔苦与乐。即上惊怖也。合长者见火喻竟。

    △二合舍几用车喻。分二。先合舍几。次合用车。初中又二。初合长者念救。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承上拔苦与乐。虽为父道所当尽。然复作是念。终难从实舍权也。神力合上身有力。智慧力合手有力。如来知见。合上衣裓。力无畏。合上几案。即始坐。道场。大法拟宜。众生根钝。不能以此得度也。

    △二合诸子不听。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徴释不能得度。合上不听也。正由五浊障重。未免生老等火所烧。大乘微妙。不能解入。如人身在缧绁。未可以语衣锦之荣。故云何由能解等。此句合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无机狭小。不能解佛智慧也。前喻有三。驰戏一科义含。

    △二合用车。分二。先牒前三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一大拟不得。二小投其好。三等赐大车。

    △二正合用车。分四。初合拟宜三车。二合知子先心。三合叹三车希有。四合适子所愿。且初合拟宜三车。

    如来亦复如是(至)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不用之者。大法拟不得也。但以方便者。正用三乘也。智慧方便。权实并演。单云智慧。自受用实也。连方便者。明应机即实而权。正显权从实起。权泯归实之旨。三界者。欲界杂居。色界四禅。无色四空。各有界限种族故。俱名火宅者。均在轮回数故。此合我今当设方便令子免害也。

    △二合知子先心。

    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三乘者。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也。六度菩萨。于当教亦称大乘。今名佛乘者。以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而得成佛故。

    △三合叹三车希有。又三。初合示相转。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至)声闻辟支佛佛乘。

    汝等莫得等示苦谛。三界火宅是苦果。勿贪等。示集谛。贪爱是苦果之因。色为男女形貌。及青黄赤白等。声为男女歌咏。及丝竹环珮等。香为男女身香。及沉水檀速等。味为男女绸缪。及肴膳美味等。触为男女身分。及柔软细滑等。此名五欲。亦名五尘。拣非微妙。故云粗弊。若贪等者。以蛾眉皓齿。是伐性之斧。丝竹管弦。是夺心之贼。龙涎象藏。是牵意之媒。甘脆肥腻。是腐肠之药。云缯罗縠。是惰身之机。众生不知而生贪着爱取。则为其所烧也。汝速下。示灭道二谛。此二示三界外有三乘智断之果。故令速出三界。当得三乘。正合上三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二合作证转。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无人保任。或恐难成。佛既自证。为作保任。出三界内之苦。得三界外之乐。为不虚矣。合上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三合劝修转。

    汝等但当勤修精进(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汝等下。正合劝修。复作下。正合叹三车希有。三乘是诸佛方便。化物仪式。故诸佛所称扬赞叹也。若知苦。则无生死逼迫之苦果。而有身心自在之乐。故云自在。若断集。则无三界系缚之苦因。而有纵任不拘之乐。故云无系。若证灭。则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故无所依。若修道。则旅泊三界。无所希望。故无所求。又得无生智曰自在。得尽智曰无系。无明糠脱曰无依。所作已办曰无求。无漏等。劝修道品也。住于真空涅槃。故安隐。改粗为细。易短作长。故快乐。

    △四合适子所愿。前喻三车合说。今三乘别合。分三。初合羊车。

    舍利弗若有众生(至)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内有一句。下二应有。宿昔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故佛施三乘之教以投其好也。此性即众生本具正因佛性。论中有本性住种性。即此正因佛性。有习以成种性。即缘因佛性。此正因性虽具。必假教法熏起。闻法信受者。谓从佛闻等流教法。的信无疑。拳拳服膺。持守不失。殷勤精进者。闻而思思而修也。三处闻法。各随本乘。欲速二句。厌三界苦。求涅槃乐也。欲速自求。是二乘病根。欲速则不达。自求则不大。因乖万行。果缺圆常。皆欲速自求之过也。是名下结。如彼下。提喻合声闻。闻佛声教得悟。不能化他。如羊不顾后群。故以羊喻声闻乘。此中从佛闻法。合上闻父所说适其愿故。闻慧也。殷勤。合上心各勇锐。思慧也。精进。合上推排。修慧也。欲速等。合上竞共驰走。是名一句。合上争出火宅。下仿此。

    △二合鹿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梵言辟支迦罗。此云缘觉。亦云独觉。求自然二句。独觉也。以单丁自守。不求伴侣。观物变迁。自觉无生故。深知一句。缘觉也。诸法即十二因缘也。秉佛因缘。流转还灭。推审住智。灭缘显理故。十二有支。除无明。每支具七智。先推因。次审因。三世推审。为六。后住法智。为七。十一支共七十七智也。又求自然慧。则慧不止如声闻内有智性而已。深知一句。则志不止如声闻欲速自求而已。故优于声闻。劣于菩萨。为中乘也。支佛是法行人。从他闻法少。自推义多。故喻如鹿。鹿不依人故。又鹿有回顾之慈故。

    △三合牛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求一切下。明求佛智慧。一切智者。即一切法而证实相。所谓欲觅实相。不离一切法。欲觅一切法。不离实相。诸法为实相之表。实相乃诸法之体。故名一切智佛智者。拣因智。此智究竟果位。超于因位。故名佛智。智是一。但有圆缺之异故。上二实智也。下二权智。自然智。任运而知。于一切机。不思而应。俯会无差。如月落百川。影含万体。不然而然。名自然智。无师智者。以此智惠施于人。应遍无方。不拘成范。能师一切人。无人为师。名无师智。如来知等。明求佛地不共功德也。上上求自利。愍念下。下化利他。安乐等。以四无量心安乐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也。无量总该六道。以慈心利乐饶益诸人天等而与之乐。故云利益人天。以悲心度脱三途一切众生而拔其苦。故云度脱一切。此中闻法精进前五度。求四智第六度。又求一切等。大智心也。愍念等。大悲心也。智悲双运。沤和不碍般若。般若不碍沤和。具此自利利他之大心。故名大乘。菩萨下。释成大乘二字。谓前云佛乘。此云大者。以佛是大果。众生能求此大果而乘之。以自利利人。故名摩诃萨之大乘也。菩萨慈悲化物。如牛之安忍运载。故以牛车喻菩萨。上合舍几用车竟。

    △三合等赐大车喻。分二。先牒前二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见诸等。牒前免难。自惟等。牒前等赐。上喻有四。今但合二。免难兼索车。等赐兼欢喜。

    △次合二喻。分二。初合诸子免难。

    如来亦复如是(至)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此门乃方便权门也。指阿含教中所诠之理。苦即世间苦果。怖畏一句。即世间生死。得涅一句。即出世乐果。谓小乘涅槃。云出云得。双该集道二因。未有不断集而离苦果者。未有不修道而得乐果者。此合诸子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也。

    △二合等赐大车。分三。初合释有车之由。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至)力无畏等诸佛法藏。

    合上财富无量也。

    △二合广明心等。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合上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也。佛之法藏既多。众生又是佛子。所以不惜而等与也。不令下。释等与之义。如来灭度。即大乘三德涅槃。四十年前。独许菩萨作佛。是令有人独得灭度。今经许声闻与菩萨同得受记。是皆以如来灭度也。

    △三合广明车等。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至)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是诸一句。牒昔所化权人。悉与下。结足所与大之事。一相即实相。法身德也。一种即种智。般若德也。净妙之乐。乐即无苦。解脱德也。三德高广。具足庄严。收罗万亿。名为大乘。正合其车高广。众宝庄校等。名为大车也。又一相者。虽有差别功德。皆一实相。一种者。无二三之殊。惟一乘之种类。诸佛称叹。以此而修。直至成佛。故云生净妙乐。又涅槃净也。般若妙也。法身第一也。此三永绝诸苦。故云乐。上合等赐大车竟。

    △四合长者不虚喻。分二。先牒前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许三诱引出宅。末后等与大车。既无虚妄过咎。

    △次正合不虚。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长者既不虚妄。如来先三后一。岂虚妄哉。何以下。徴释先三后一之故。谓初说三乘。既为引导。则似非实。然后但度大乘。曾无先期。则似为妄。此何以故而言无有虚妄。以虚妄者。无而为有。能许而不能与之谓。今佛既有无量诸法之藏。则非虚矣。又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而不吝惜。则非妄矣。但因法大机小。佛能尽与。而众生不能尽受。若华严能受。何俟开一为三。舍利下结。以是众生不能尽受之因缘。但为小智开一为三也。因缘应前请词。上长行竟。

    △二偈颂。有一百六十五行。前一百行。颂上长行。后六十五行。补颂二义。初中又二。初六十五行半。颂喻说。二三十四行半。颂法合。初颂喻说中分二。初三十三行颂总喻。次三十二行半颂别喻。初颂总喻中分四。初一句颂长者喻。二三行一句颂家宅喻。三半行颂五百人喻。四二十九行广颂火起喻。前喻有六。今止颂四。家宅含一门。五百含三十子耳。且初一句。颂长者喻。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长者。

    颂上位号。即兼名行德业。既有长人之德。即知名行为国邑聚落所崇。亦知内外年德俱高。喻佛具足智断慈悲万德也。

    △二三行一句。颂家宅喻。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至)周障屈曲杂秽充遍。

    宅者托也。安也。人所托以安身也。宅久易坏。故云顿弊。总言曰宅。别论宅内有堂舍之分。堂者当也。当宾客酬酢也。舍者止也。止身于其间也。靠壁曰柱。即磉曰根。横曰梁。竖曰栋。房址曰基。阶砌曰陛。东西曰墙。前后曰壁。圮毁也。坼裂也。泥涂所以饰缝隙。阤坏也。覆苫所以蔽风雨。在檐曰椽。在脊曰梠。篱落四园曰周障。径巷穿叉曰屈曲。若配依报。大宅三界也。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为顿弊。堂舍者。长行堂喻欲界。此中堂喻上二界。舍喻欲界。柱根梁栋墙壁。如上配。基陛喻共相种子。泥涂墙壁之表。覆苫堂舍之表。椽梠梁栋之表。此三可喻山川林薮等。高危摧朽等。皆明无常败坏之相。周障二句。明三界高低崎岖。三恶增盛也。正报。五阴宅也。自迷心海已来。故云久故。阴身老病无常。故云顿弊。堂喻身之上分。舍喻身之下分。念念相续无常。曰高危。八法不整。三相所迁。曰摧朽。诸苦所侵。曰倾斜。基陛喻行业。衰老之时。曰隤毁。四大伤损。曰圮坼。泥涂喻皮肤。老色枯朽。曰阤落。覆苫喻毛发。老则脱落。曰乱坠。椽梠喻筋骨。支节不援。曰差脱。周障二句。一身三十六物。九孔长流不净也。三界不牢。令人生厌。是说喻之正旨。故下文尽情摹写。智者观之。当绝本息轮。离苦免难也。

    △三二句。颂五百人喻。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乘根性为五道所摄。兼得三十子。

    △四二十九行。广颂火起。长行周匝三句。文略。今广明之。诸家配释不一。智者用十使配释。其义切当。十使烦恼。分于三界九地。具足见思。方感分段生死之苦。以十使为火之根本故。文分四段。初二十二行颂。明地上事喻欲界火起。二三行半颂。明穴中事喻色界火起。三二行半颂。明空中事喻无色界火起。四一行。总结众难多端。初中又四。初明所烧之类。二明火起之由。三明火起之势。四明被烧之相。初中又二。先正明所烧。二总结所烧。初中又二。初明禽兽被烧。喻五钝使众生。二明鬼神被烧。喻五利使众生。十使而云利钝者。前五于所缘境。顽嚚不决故。后五于所缘境。果决割断故。为心王所役曰使。又能使众生入于生死轮回故。初明禽兽被烧。又二。初正喻五钝。二结显宅变。初中又五。且初二句颂。喻慢使。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

    此下虫名兽状。鬼体神形。虽非经要。既喻十使。亦可略知其相也。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凌高下视。故喻如鸟。凌他为慢。自贵为憍。必有所挟也。今取文殊问经八憍。喻此八鸟。一壮盛憍。谓人恃己强胜壮大。凌他劣弱。如鸱。恶鸟也。似鹰而白。一名鸺??。昼不见泰山。夜能撮蚤。其形最大。故壮盛憍如之。二性憍。谓人恃己种姓强大。凌慢于他。如枭。不孝之种。食母之鸟。故性憍如之。三富憍。谓人恃己富。凌慢于他。如雕。有多种。黄头赤目者。能取獐狸为食。故富憍如之。四自在憍。谓人恃己长大称意所作。凌慢于他。如鹫。食宿山林。去住自由。故自在憍如之。五寿命憍。谓人恃己寿高。凌慢于。他如乌。即乌鸦。反哺之乌。命长不死。故寿命憍如之。六聪明憍。谓人恃己聪利明达。凌慢于他。如鹊。性至聪。能报吉凶。故聪明憍如之。七行善憍。谓人恃己能行少善。凌慢有德。如鸠。即??鸠。性至纯。不知自拙。谚云。人道??鸠拙。我道??鸠巧。只用几根柴。家缘便做了。故行善憍如之。八色憍。谓人恃己容颜美妙。凌慢于他。如鸽。类有多种。以色取胜。肆淫鸟也。故色憍如之。

    △二二句颂。喻瞋使。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瞋有三种。一非理瞋。谓不问可否。歘起瞋心。二顺理瞋。谓人实恼我。三诤论瞋。谓强执己解为是。他解为非。蚖蛇之大者。毒盛不触而吸。喻非理。蝮蝎之大者。触之则螫人也。喻顺理。蜈蚣瞋很而行速。蚰蜒涟涎而走滞。喻戏论。

    △三二行颂。喻痴使。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至)??螂诸虫而集其上。

    于境不了曰痴。即无明也。无明有二。一独头。二相应。在室曰守宫。在泽曰[虫*晏]蜓。汉时宫中养以丹砂。取血。用梅华印。以涂眉间。宫女有邪私者。其面华即散。为防宫女淫乱。故云守宫。多足虫曰百足。似蜈蚣。不能毒害者。此二兀然。喻独头。鼬鼠之大者。赤黄色。能入穴而食鼠。天若雨。于树上倒悬。尾有两岐。以塞两鼻。狸狐之大者。年老可成精。而妖媚人者。鼷鼠者。甘口鼠也。食人而不觉痛者。此三喻相应。诸恶一句。谓从痴根本。备起诸结使也。交横一句。明诸使相缘。或缘三界如交横。起之速疾如驰走。屎尿二句。明痴心所著之境。皆无常不净故。??螂亦名乌甲虫。由痴不了。于中计常乐我净。而生染着。如??狼集其上也。则人于男女二根。生欲乐想者。迷倒极矣。

    △四二行颂。喻贪使。

    狐狼野干咀嚼践蹋(至)饥羸慞惶处处求食。

    贪有二。一有力贪。二无力贪。有力者。以威势取之。如五霸等荼毒万姓。如狐狼。无力者。但能从他乞索粗弊。如豪强侵夺良善。阿附之余党。如野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尾大。巢于危岩高木之上。群行夜鸣。怪兽也。咀嚼下。明贪心取境。有用而取。如口含味以咀嚼。不用而弃。如足蹴蹑以践蹋。又小则咀嚼。多则践蹋也。以唇咥血曰哜。以齿断骨曰啮。喻贪噬无厌也。死尸喻粗弊五尘。狼籍者。狼所卧处。草皆披靡也。生虫咀嚼以殆尽。死尸哜啮以有余。故云骨肉狼籍。谓食之不尽。零落于草间。世人肆筵设席。杯盘狼籍。积聚五尘。不知止足。亦犹是也。由是下。喻王贼等有大力。将彼有力无力所贪之物。以强取之也。两足翻寻曰搏。收聚一处曰撮。贪不知足曰饥。求不能得曰羸。种种营觅曰慞惶。多贪之人。虽富而贫也。处处一句。驰逐五尘之境也。

    △五二句颂。喻疑使。

    斗诤揸掣啀喍嗥吠。

    群狗竞取曰斗。群狗相吠曰诤。向前相夺曰揸。往来相扯曰掣。即斗之形也。衔物死诤曰啀喍。失物泼叫曰嗥吠。即诤之声也。喻疑使众生。未决是非。为斗诤。意谓为是。复谓为非。名揸掣。发言论决是非之理。名啀吠。上正明五钝竟。

    △二二句颂。结显宅变。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

    变乃改其本有。状谓新其相貌。总上五钝。凡人共有。苟有此者。人而不尽人道。则妄人也。非禽兽而何。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凡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为性。惟其所禀气形偏正。故有人畜之殊。乃曰几希也。唯君子完其所得之理。不失其所以人也。小人不知而去之。名虽为人。而实不得其所以为人也。孟氏之言。吾佛之教。隐显少殊。会旨不异。上明禽兽被烧竟。

    △二明鬼神被烧。又二。初二句。总明五利。

    处处皆有魑魅魍魉。

    五利遍缘三界四谛五阴。触处生着。造次恒有。故言处处皆有也。西京赋云。山神虎形曰魑。宅神猪头人形曰魅。木石变怪曰魍魉。总是物类之精。有时闻声不见其形。有时见形倏然不见其形也。夫鬼神有智。禽兽则无。故以利喻鬼神。钝喻虫兽。

    △二九行半。别明五利。分五。初三行喻邪见。

    夜叉恶鬼食啖人肉(至)斗诤之声甚可怖畏。

    邪见众生。不敬三宝。不礼塔寺。拨无因果。故云邪见。夜叉亦名药叉。捷疾鬼也。此云苦活。食人度命。以苦自活也。喻邪见之徒。人是善报。喻出世善因果。不杂烦恼者。邪见之心。拨无善因果之事。如夜叉食人肉也。毒虫是恶报。喻世间恶因果。杂诸烦恼者。邪见之心。拨无恶因果之事。如夜叉啖毒虫属也。诸恶下三句。明善恶因果。皆从自类而生。毫无差舛。玉篇云。伏卵曰孚。广雅云。孚亦生也。乳者养也。故乌生曰孚。兽生曰乳。此喻善恶之法。从自类因。生自类果也。各自藏护者。因能有果名藏。必得不失名护。夜叉二句。谓邪见之心。拨无善恶因果。如夜叉竞共争取人肉毒虫而食也。食之既饱者。邪见之心成就也。恶心转炽者。邪见之心增广也。??诤之声者。内心成就。外彰言教。宣于无因无果之法。能令闻者。堕落三途。故言甚可怖畏。今之外道。宣唱册卷。夜聚晓散者是也。古德云。似此一般愚男女。生遭王法死阿鼻。岂不大可怖畏哉。

    △二二行半。喻戒禁取。

    鸠槃茶鬼蹲踞土埵(至)以脚加颈怖狗自乐。

    戒取执邪为道。名非因计因。即持牛狗等戒之徒。鸠槃茶此云瓮形。以其形似瓮故。可畏鬼也。虚坐为蹲。实坐为踞。喻外道依于戒取。修行十善。能生六欲天。六天是欲界高处。如土埵也。依戒取修得四禅。生色界。名离地一尺。依戒取得四空定。生无色界。名离地二尺也。上生二界为往。还生欲界为返。依戒之见。所修之行。安意乐心。故纵逸嬉戏也。捉狗等者。前文狗喻贪使。今两足喻有力无力二贪。声喻贪之种子。脚喻觉观。以戒取之徒。非无实修。但知见不正。不入正道。盲修瞎炼。非因计因。幸而高升上界。意欲伏贪现行。既得伏已。故云捉狗两足。又望断贪之种子。故云扑令失声。断之不能。即用觉观加之。故云以脚加颈。妄谓灭除而得自在之乐。故云怖狗自乐。此中捉扑以怖。正是外道邪修之工夫也。

    △三一行半喻身见。

    复有诸鬼其身长大(至)发大恶声叫呼求食。

    于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竖入三世。计我名长。横遍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不修善法。即无惭愧。故言裸形。以恶业庄严。故言黑。无功德资助。故言瘦。计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在其中。计我在心。发言宣说有我之相。故言发大恶声。冀因此说。望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也。

    △四半行喻见取。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此非果计果也。见取通至非想。非想非是涅槃之果。计之为常。如咽细命危而保其寿。故云其咽如针。以无色唯心。名咽细也。

    △五二行喻边见。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至)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于一身见。计断计常。执常非断。执断非常。随执一边名为边见。计常者身断我常。计断者身断我断。断常二边。如牛头二角。不知善因善果。恶因恶果。一味执断执常。如食人肉复啖狗也。或时计常。或复计断。前后回转。如头发髼乱也。计常即破断。计断即破常。如残害凶险也。无有智定饮食自资。如饥渴所逼。各陈己见。宣唱邪论。如叫唤。随诸邪行。轮回不息。如驰走。上正明所烧竟。

    △二一行半总结所烧。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至)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此总结欲界利钝烦恼之相。初句利。二句钝。饥急二句。通结二使。并是有漏之心。无道味之贪。故云饥。由饥故生死速疾。故云急。四向者。向四生轮回也。窥私窃也。明其邪观空理。慕仰道味。虽复观空。而滞着心多。不会正理。如窥牕观空。不得无碍也。末二句总结。初明所烧之类。喻十使烦恼竟。

    △二二一行明火起之由。喻起五浊之由。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三界是佛化应之处。发心已来。誓愿度脱。故云属于一人。长者在宅。能令诸子慎火。由出宅后。诸子无知。故令火起。内合如来在世。能令伏五浊。由舍应后众生于后复起五浊。世尊在此土数数生灭。今言近出。约最后一番示生三界。此土缘尽彼土缘熟。舍此应彼也。问。言属又言出者。何也。以属则不出。出则不属故。答。不言属则于己无干。不应救济。不言出则己且被烧。安能救人哉。

    △三二行明火起之势。喻正起五浊。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至)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忽然应长行歘然。四面即身受心法。于此备起四倒五浊八苦等。故云一时。相续渐增。故云俱炽。呻吟悲痛为爆声。诸根破坏为震裂。气断骨离。故摧折堕落。四大解散。故墙壁崩倒。世界山崩地裂。树折崖摧。山河倾覆等。正明三界宅五阴舍。顿弊败坏。火烧不堪之相。令人不当贪恋也。

    △四一行半明被烧之相。喻受五浊八苦。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至)周慞惶怖不能自出。

    若计常者。谓法定常。已有还无。无即常故。计断者谓法定断。唯此一死。更无复续。皆唱言定说。其事已显。故云扬声大叫。雕鹫举钝使。鸠槃举利使。此等众生。烦恼浊心。五见交攻。不求正道之修。不知出离之方。常在三界。甘受轮回。故云周慞等。上明地上事喻欲界火起已竟。

    △二三行半。明穴中事。喻色界火起。分四。初一行明所烧之类。

    恶兽毒虫藏窜孔穴毗舍阇鬼亦住其中。

    四禅之定如孔穴。虽复不及门夜敞豁。犹得免于猛焰。喻入四禅定中。虽未出界外。犹得免于欲界粗恶也。初二句钝使。下二句利使。毗舍阇。啖精气鬼也。

    △二一句明火起之由。

    薄福德故。

    少福薄德。故近恶遇苦。

    △三一句明火烧之势。

    为火所逼。

    孔穴之中。虽无猛火。犹有热恼。喻四禅虽无欲界粗恶。亦有喜乐等爱味细苦。故是火逼。

    △四二行明被烧之相。

    共相残害饮血啖肉(至)臭烟蓬?四面充塞。

    利钝众生。得禅是同。所计各异。互相是非。如共残害也。既于禅中起诸见。则不能生无漏定慧。但着禅味。如饮血。又着觉观等五支。如啖肉。野干喻欲界贪。于欲界修未来安。已断此贪。故言并已前死。禅定之贪。如大恶兽。能吞欲界之贪。故云竞来食啖。欲界四倒八苦。如猛焰。色界四倒八苦。如臭烟。以烟过??。故喻色界。色界亦通身受心法。及以四大。如四面咸苦。故云充塞。上明穴中事。喻色界火起竟。

    △三二行半。明空中事。喻无色界火起。有二。初一行明所烧之类。

    蜈蚣蚰蜒毒蛇之类为火所烧争走出穴。

    欲界以蜈蚣喻瞋。今无色界亦喻瞋。色界虽不言蜈蚣。而云毒虫。即兼之。阿毗昙云。上界不行瞋。无相害故。有善欲故。性寂静故。心滋润故。然止而不行。非能断也。约种子三界俱有。约现行欲界独存。厌色界定出向无色。厌色粗法。观无色法。如毒蛇被烧出穴也。

    △二一行半明所烧之相。

    鸠槃茶鬼随取而食(至)饥渴热恼周慞闷走。

    若得无色定。必灭下界缘。故言随取而食。非想居于最顶。尚不免颠倒之苦。如头上火然也。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生苦也。念念不住。老苦也。行心扰扰防定。病苦也。退定。死苦也。求定不得。求不得苦也。不得定必有障。怨憎会苦也。失定时。爱别离苦也。四阴心。即五阴炽盛苦也。无无漏饮食。所资。故饥渴所恼。犹是轮回。故云周慞闷走也。上明空中事。喻无色界火起竟。

    △四一行总结众难多端。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十使烦恼业火所烧。三界五趣受无量苦。故曰其宅如是。甚可怖畏。灾难甚多。难以尽言。故曰非一。上颂总喻竟。

    △二三十二行半。颂别喻。分三。初二行半。颂长者见火。二十三行。颂舍几用车。三十七行。颂等赐大车。略无虚妄不颂。初又三。初三句。颂长者能见。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闻有人言。

    宅主即长者。是能见之人。门外立者。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也。云立者。以如来在法身地。常怀大悲。欲救众生。不处第一义空之座。故云立也。闻有人言者。上云见。今言闻者。以闻代见也。人者闻必从他故。三昧法即他人也。入三昧中。俯察群机。三昧能令佛见。故云有人言也。又人指悲愿。若见闻者。悲愿使然也。

    △二一行一句。颂所见。

    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着。

    问。子本未出。云何因戏来入。答。约圣或在大通时。曾发大心。名出三界。而复退还。名之为入。如人举足欲出。至门侧而返。亦名为出。亦名为入也。约凡理性本净。非三界法。名出。因晦昧故而起戏论。便有生死。名入。故云先因游戏来入此宅也。昔结缘浅。大善未着。名为稚小。退大以后。流转三界。无明所覆。名为无知。欢喜乐着。即前于火宅内。乐着嬉戏等。

    △三二句颂惊怖。

    长者闻已惊入火宅。

    为诸众生。起大悲心。出真兆圣。降迹尘寰也。

    △二十三行颂。舍几用车。分二。初五行半。颂舍几。二七行半。颂用车。初又三。初四行半。颂长者念救。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至)此苦难处况复大火。

    方宜者。正以大教拟宜也。告喻即具告诸子也。说众患难下。正明所烧重重叠叠。广列二使众生。汩没三界。众苦蔓筵。相续不绝也。无定慧相资。故云饥渴。饥渴已是可畏。况复五浊大火之所烧煮也。

    △二三句颂诸子不听。

    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着。

    颂上虽闻父诲。不肯信受。正明无机。不受即无知。即上稚小无知。犹故乐著者。既无大志。复着三界也。

    △三一句颂驰戏视父。

    嬉戏不已。

    正明息化。嬉戏即见思。见思不已。大法难投。故息大化耳。

    △二七行半。颂用车。分三。初三行。颂拟宜三车。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至)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初一行拟宜意。愁恐堕苦。恼不受大也。又长文云。此舍已为大火所烧等。长者既虑与子并焚。所以益其愁恼也。次一行明用小之由。由着见思。故唯施小。耽乐之甚也。湎沦溺不出也。舍宅无一可乐。明三界五趣是苦。诸子耽湎嬉戏。明众生执苦为乐也。不受二句。明用小之意。若不用小。则大小俱亡。故云将为火害。害故丧身。丧身故失命。即便二句。正思用小施三乘教也。

    △二三行。颂叹美三车希有。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至)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告诸下。颂劝转也。妙宝者。方便教中之妙宝也。小果之乐。离火宅苦。故云妙宝。羊车下。颂示转也。在门外者。如示四谛令知出世也。汝等下。颂证转也。造作者。以三车本无乃幻出耳。可以二字。冥斥二乘。不堪任重致达。仅可自利游戏而已。

    △三一行半。颂适子所愿。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至)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空地。指小乘所证偏空之理。颂上驰走争出等文。上颂舍几用车竟。

    △三十七行。颂等赐大车喻。分四。初五行。颂免难欢喜。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至)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长者见等。免难也。坐师子座者。一是诸子坐座。得出三界故无畏也。二是长者坐座。见子兔难即得无畏也。初在门外。子犹在内。是故父立。今子既出宅。是故安座。又大机未会。是故云立。小化已周。是故安座。故知立者冥利也。坐者显利也。而自庆下欢喜也。得所化机。是故庆快。二万亿佛所。教其大缘。是故云生。中间小熟。是故云育。经此多时。数数成就。将养不易。故云甚难。善根尚微。故云愚小。妄惑所覆。故云无知。无知则起浊。起浊必招果。故云入宅。多诸二句。总述三界利钝之相。大火二句。总述三界八苦之势。而此二句。明起见起爱。不能自拔。我已二句。明欢喜之由。是故二句。结欢喜之意。

    △二三行。颂诸子索车。

    尔时诸子知父安座(至)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知父安座者。索车时也。验上二座父坐为正。即坐无量义经之座也。皆诣父所者。索车仪也。正同今会四众围绕。咸以恭敬。来至我所也。愿赐我等者。正请索也。如身子三请等。如前所许下。述许。今正下。结许。

    △三七行半。颂等赐大车。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至)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初二句颂有车之由。长者是能证之佛。大富等是所证之法。恒沙功德。非因所及。故云大也。屋盛物曰库。喻六根等具一切法。地盛物曰藏。喻诸行具一切法。又阴界入等具一切法。喻藏。约理如地故。道品六度等具一切法。喻库。约修如屋故。其实一一法中。具一切行及一切法。一一行中。具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库藏众多而大富也。金银四句。明车体。金银四宝。喻一真法界四智菩提。众宝兼摄万德。性具诸法。总名为宝。从性起修。名之为造。子多行多。车则随多。名之为诸。一一车体。无不高广。名之为大。又须示方知。起修名造。以性泯修。造还本有。即车之体也。庄校下。明车之庄严。初四句如长行释。真珠等出幰盖相也。慈门非一。犹如网孔。一一孔中。皆一真珠。如众慈门。并称于实。长文但云垂诸华缨。秪是令见者欣悦。今云处处垂下。乃明众机遍悦也。众彩一句。喻垂化之处。设应不同。周匝一句。喻摄物之宜。无所阙少。前云重敷婉筵。今柔软二句。颂上婉筵二字。上妙四句。颂上重敷二字。缯帛也。纩絮也。茵褥重席也。喻诸禅自在故云柔软。以妙冠粗。如细氎覆上。意显种种事禅。并即实相。不同凡小。杂诸烦恼。故云鲜白洁净而上妙也。有大下。颂长行驾以白牛等。前导曰傧。后随曰从。以是二句。颂车等心等。以妙车等赐诸子者。显佛于群机周而不比。于一乘兼济无私也。

    △四一行半。颂得车欢喜。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至)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初二句。喜其所求者轻。所得者重。昔日焦芽。自绝无分。忽蒙授记。何快如之哉。得一乘妙用。不滞一隅。曰游于四方。不缚于诸法。曰嬉戏快乐。自在无碍。盖嬉戏之与物。毋意毋必。调而应。偶而会。曾无缚着之心。于一切法若嬉戏然。乃能自由自在而无碍也。上颂譬喻竟。

    △二三十四行半。颂法合。分二。初四行。颂合总喻。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至)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初二句。颂合位号。次二句。颂合名行。德业义含。如来是七种方便贤圣中尊。九种世间之父。子义通。故世间从九。结缘义局。故方便唯七。此颂合长者。一切下。颂合五道。兼三十子。三十缘因子也。众生正因子也。深着二句。以五道论。则着五欲之境。无出世慧心。以三十子论。则大通时教大。中间退取。无有一乘之实智实慧也。三界二句。颂合家宅。兼一门。众苦下。颂合火起。初二句标。次二句释。后二句结。

    △二三十行半。颂合别喻。分四。初三行。颂合长者见火。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至)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如来已离四句。颂合能见也。寂然安处。是萧然无累之意。正由寂然闲居。能见五浊诸子。今此六句。颂上合所见火。即见诸众生为生老等之所烧煮也。昔之三界。既为佛有。佛已出离。今之三界。为众生有。众生亦当出离。已出离者职应为父。未出离者分应为子。故云其中等。患难即是火之烧煮也。唯我二句。颂合惊怖。我是能救之人。诸子是所救之人。能为二字。即应拔二字。三界既为我有。众生又是吾子。岂可父居界外。萧然无累。忍诸子界内奔驰乎。我既寂然安处。岂可袖手不顾。忍诸子患难烧煮乎。故云唯是能救护也。

    △二四行。颂合舍几用车。分二。初一行。颂合舍几。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着深故。

    初句拟宜。即具告诸子且称本怀也。二句不得。即犹故乐着等。谓父虽爱子。而子不如父愿。乃法大机小也。三四句。释成不信之由。兼含息化意。正颂上未免生老病死忧恼等也。

    △二三行。颂合用车。

    以是方便为说三乘(至)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以是方便者。颂上但以智慧方便拟宜也。为说三乘下。叹三车希有。三转四谛法轮也。知三界苦。知苦断集也。开示二句。慕灭修道也。是诸子下。颂合适子所愿也。决定者。从苦法忍以上。是真决定。颂上合三乘奔走争出火宅也。三明。婆沙论云。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能作正观。断诸烦恼。此三名明。身境但工巧而已。天耳但闻声而已。他心缘他别想而已。此三故不名明而云通。有得二句。颂三人出宅证果。缘觉兼声闻。菩萨云不退者。以权教菩萨慈悲度生。心无退屈。非位次之所判也。

    △三八行。颂合等赐大车。分二。先颂合等赐。次颂合欢喜。长文等赐兼欢喜。免难兼索车。今颂有欢喜无免难。经文前后隐显不同。今先五行。颂合等赐。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至)禅定智慧及佛余法。

    我为众生下。颂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乃至皆以灭度之。合车等心等也。是乘下。颂皆是一相一种称叹第一之乐。合车体也。心境不二。事理双融。曰微妙。断二种死。净五住惑。曰第一。超三种世间之上。为十方诸佛所尊。妙契佛心。适悦圣意。故云悦可也。一切下。令尊敬一乘也。无量下。追颂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合有车之由也。

    △次三行。颂合欢喜。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至)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得如是下。明各得大乘法喜也。自得中道智如日。慈悲入生死如夜。常行二法。故言游戏。所谓常独游常独步也。广化三乘同得一乘。故言与诸菩萨等。此乘圆顿。从因至果。无委曲相。故言直至。以是因缘下结显。以是所说一乘。无三因缘。于十方土。审实而求。唯一无二。除佛方便。而言余乘耳。

    △四十五行半。颂合无虚妄。分二。初三行半。颂合不虚章门。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至)今所应作唯佛智慧。

    汝诸下。先定父子。明本欲与大。既皆吾子。理应平等与大也。汝等累劫下。明说三乘。意为除障。我虽先说下。明既已障除。还遂本心。与大乘法也。但尽生死者。但尽分段。尚有变易。假言灭度。而实不灭。上言障除。今所应作等者。明遂本心。令入大乘也。

    △二十二行。颂合不虚。分三。初二行。释同皆是子理应平等。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至)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谓机若大。而法即大。申明更无余乘也。以在众中。心听专一。一乘实智之法。诸佛虽用方便权智。所化众生。皆是昔日结缘佛子。亦皆同有真如佛性。故皆是菩萨也。

    △二七行。释不能受大乃说三乘。

    若人小智深着爱欲(至)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谓法小元是机之自小。申明除佛方便也。小根障重。不受大法。为是方便开三接引。智小故着深。爱属心。欲属境。世间根境苦果也。为此二句。明苦谛。谓佛为此着欲以苦为乐之人。将一乘实相说为三乘苦谛。声闻于三乘中最小。复以苦谛为初门。苦以逼迫为义。谛以真实不虚。即六道生死也。众生心喜者。称其本习也。本厌生死。自求涅槃。今闻出离。即会宿习。是故心喜。佛说下。谓所以得未曾有者。以佛说苦真实无异也。无异即不假。遗教云。佛说苦谛实苦不乐故。若有众下。明集谛。以招感为义。是苦之因。故言苦本。谓若钝根众生。虽知诸乐是苦。尚不知苦之根本。犹深着苦因。时刻不能暂舍。执于我见。又为是等方便说言。苦因非他法为本。乃贪欲为本也。若灭下。明灭谛。上二句灭集之功能。下二句明灭谛得名。灭以择除为义。承上贪欲既为苦本。若有众生。依于寂灭理观。择除贪欲。是苦因已尽。而诸苦果无所依止。所谓皮既不存。毛将安附哉。当知但云无所依止。则惑尚有。余果未证。极至第四果。后三品思惑断尽。始为灭尽诸苦。名第三灭谛也。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故名灭谛。为灭二句。明道谛。以能通为义。以能通至真空涅槃故。略言即戒定慧。广即七科道法。离诸二句。重举得脱。集是能缚。苦是所缚。离此苦集。名得解脱。是人下徴释循名。观谛得脱。为是何脱。但离下释。无明已是不实。见思又附无明而起。故呼为虚妄。有作四谛。但除此惑也。名为解脱者。权乘小果。脱于分段。未脱变易。故非自在。以法言之。断见思。以喻言之。出火宅。坐露地耳。

    △三三行。明后若堪能还与其大。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至)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其实二句。明违实。以法言之。则惑未断乎无明。果未极乎佛地。以喻言之。如在露地。未得大宝白牛之车也。一切解脱者。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也。佛说下。会三归一。谓佛说此人未得灭度者。非谓昔日所说小乘。统无所得。但未得今日所说一乘实相成佛之无上道也。若能行于非道。通达佛道。示于三毒。不乖三善。示于六蔽。不失六度。遍于诸道。断其因缘。现于涅槃。不断生死。以非道为道。非二乘所及。故名无上道。变易尚存。非大涅槃所证小果。非佛本怀。故云我意不欲其人令至小果灭度。而舍今日所说无上大灭度也。我为法王下。结不虚妄。法王者。不住世间。不住涅槃。于诸法中。得大自在。了一切法。即是佛法。无入而不自得也。权实之法。已得自在。开三显一。岂有虚妄。所谓权实自在者。昔因机小。权大为小。安隐众生。使无破法不信坠落恶道之不安隐。今因机熟。实小为大。安随众生。使无自欺自责之不安隐。故曰。安隐众生。出现于世。上颂长行已竟。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