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故称文殊等。为旧住娑婆世界之者宿也。出广下。大神力现于舌相。舌在佛口。不过尺寸。出之则广长。至于梵世。岂止覆面哉。凡人不妄语。则感舌长舐鼻。今佛出此。见说此经。授记声闻成佛。若因缘譬喻果报等言。皆是真宝也。一切毛孔下。神力现于身相。身有无量毛孔。孔有无量光。光有无量色。皆遍照十方世界也。舌相约竖言。故云上至等。身相约横言。故云遍照等。其宝互现也。以三变净土广大之世界。旧住新集无边之圣众。无前后左右。佛一舌一身。无不悉见。其神力宁不大乎。此所谓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也。以上叙释迦一佛之神力也。众宝下。叙释迦分身诸佛之神力也。此为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者。师子兽中王。性喜绣逑。雌雄戏舞之时。长出其舌。举身毛色皆现金光。观者无前后左右。一时俱见首在己前。此师子之奋迅状也。诸佛法中王。性喜妙法。今因付嘱此经。现其舌相身相奋迅之状如之。故取喻言。而结证法师品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之案。释迦牟尼佛下。牒佛与分身诸佛。正现二种神力时。不唯横竖界广。亦经岁久时长也。故云满百千岁。问佛寿止得八十。如何一时云满百千岁。答黄梁一梦。生平事业悉完。况佛神力。摄长为短。延促一际。可思议乎。然后下。叙佛与分身诸分。现身相神力也。摄收也。对上出广长之出字言。声欬收舌相。入口之声。俱共下。佛与分身诸佛。初舌相出时。手各结印。故今收舌。则印解。而左右手各弹指出声也。是二下。谓声相神力。亦互遍十方界也。以是观之。则三变净土外。尚有十方诸佛世界在。蠢尔众生。执一己所有。欲大于人。何其隘哉。故造字者。以自大为臭也。地皆下。地震有二缘。一见无情器界妄结。今欲发真归源。故震。一欲三变土外众生。见我娑婆主伴依正。通为一界。俾发愿往他方世界持经者没处去也。故震。其中众生下。谓彼十方有情。初被我法二障所障。虽同佛与分身诸佛一处。有眼不见。今得佛神力震开聋瞽。见佛愿力所成十方诸佛主伴之多身。及见佛慧力所成三世诸佛过现之一身也。此所谓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以上叙彼见此一体三宝中。依正分明之佛宝也。以见下。见一体三宝中。不离佛左右之僧宝也。既见下。应知彼十方佛土之众。皆是前变土时。所移置之天人。及许说时。五千退席之慢众。初因怀增上慢。被障所障。不得见此法会妙境。寿量品所谓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也。至上品。既叙佛因中。为常不轻菩萨时。尚不宿嫌于增上慢人。况今成佛果上。反有退席移置者。终不令见耶。故以神力加被令见也。寿量品所谓令其生渴仰。因其心变慕。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也。是退席移置者。无心希宝。自然而至矣。故曰皆大欢喜等。即时诸天下。叙彼十方佛土之众。又承诸天力。得闻此土一体三宝中依正之名。及法宝名也。过此下。教知此土依报之名。是中下。教知此土正报法主之名。今为下。教知此土法主为法臣所说之经名。此与譬喻品身子授记时为诸声闻说大乘经等五句。相照应。汝等下。教随喜其法。亦当下。教供养其佛。皆诸天教者。结证法师品我时广遣天龙等为其集听法众之案。弥勒所谓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是也。彼诸下。叙彼土众生遵天命而礼念佛也。以种种下。遵天命而兴供养。以表深心信解也。弥勒所谓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是也。所散诸物下。心通法变。乃佛与分身诸佛等。大慈悲心为室。柔和忍辱为衣之所感。故散物皆合成宝帐。覆盖佛上也。于时十方下。初佛三变净土。犹多移置人天。今既容退席移置者。见闻礼敬。则退者进。而移置者元不曾动。故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吾佛多宝佛分身佛愿心满。而法报化三身。宛然一体也。凡圣土方便土实报土。同一寂光。无彼此色相可见也。华严经云。若有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杜顺偈云。若人欲会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皆此义也。妙法谈至此佛神力现至此。无针锋处不是佛法身充满。无微尘孔不是佛净土完全。知此见此。谓之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一大时教。何有奇特如此。吾信法华经。真为诸经中之王矣。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至)诸佛于此而般涅槃。

    尔时等者。上节神力云。于文殊等者。以文殊师利等八万大士。往劫各有本所事之佛。各受过本佛之嘱累。如文殊为日月灯明佛弟子。药王为日月净明德佛弟子。皆有嘱累之文。皆非释尊所化弟子。乃旧住此界之耆宿。故现神力。非耆旧不足以证。此节以智力嘱累。而告上行菩萨等者。上行等是释尊所亲化适嗣故。经非亲法嗣。不足以累也。诸佛神力下。牒上节神力之大也。若我以是下。谓此经功德智慧之力深也。以要下。谓上所现广大神力。既不能尽此经之嘱累。当摄广大。以从要略明之也。如来一切所有之法者。指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一大事因缘佛知见之心法言也。如来一切自在神力者。指眉间光照东方。现塔变土。出多宝。集分身。接众住空。涌众于地。六十小劫如半日。乃至上品声色二相。使彼见此。合界为一。一大事因缘佛知见之心力。是也。如来一切秘要之藏者。指为二乘授显记说。昔所得小果非真。又说一切声闻内秘外现。提婆为师。龙女成佛。如来久已成道。寿量无边。皆一大事因缘佛知见之心要也。如来一切甚深之事者。指大通佛时。为十六王子。威音王佛时。作常不轻比丘。皆一大事因缘佛知见之心事也。皆于下。谓以上所诠。皆载此七卷能诠文中。宣示显说。无毫忽隐覆也。是故汝等下。劝当机为六种法师。如法修之于心也。所在国土下。劝当机为六种法师。敬持法之人。敬有法之地。皆应起塔而表显也。经卷住处。七项分别。一园。二林。三树。四僧坊。五俗舍。六殿堂。七山谷旷野。所以下。徴释。人及处皆起塔供养者。以其处即菩提场。其人即佛。在菩提场成佛。转法轮。般涅槃。为大事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至)不可得边际。

    长文三节。此颂初二两节。诸佛下。谓诸佛因救世而住。神通因悦生而现神力也。舌相下。正明神力无量之相。为求下。正明悦生。谓因悦求佛道之众生。而尺寸之舌。上至梵世丈六之身。放无数光。皆世间希有事也。以上颂色相之神力。诸佛声欬下。颂声相神力。谓口指之声。闻于十方无量之地。六种震动者。是诸佛欢喜。上行等菩萨。诸佛灭后。能持此经。现此声相无量之神力也。嘱累下。谓诸佛所以现无量神力者。一则为嘱累其经。一则为赞美持经之人。虽无量劫以神力赞美持者功德。皆不能尽也。是人下。申明所以许大神力。多劫赞美不尽者。以持经者功德。无边涯无穷尽。如十方之虚空也。

    能持是经者则为已见我(至)决定无有疑。

    此颂第三节也。初能持下六句。谓持经者见经。即见三世十方诸佛。及佛所教化诸菩萨也。次能持下八句。谓持经者。不唯见佛菩萨而已。即令十方三世诸佛生欢喜。又于十方三世佛前。即见即供养已。诸佛坐下十句。谓持经者不唯见佛供佛。令佛欢喜而已。即诸佛于菩萨场中。所得秘要之法自己亦不久而证得。以成自觉也。又于诸佛所说。诸法与义。名字言辞。欢喜乐说。以成四无碍辨。成觉他无穷之益。如风在空中。无敢障碍也。于如来下十句。谓持经者因得四辨。如风无碍。故于灭后。凡佛所说诸经因缘之来端。次第之章句。无不随义而说。皆如实相也。又如日月之光明。能灭众生长夜之暗。一动一静。皆教无量菩萨。究竟住于一乘。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是故有智下。总上义以劝持。此完宝塔品诸偈文案。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古注。以言叮咛曰嘱。以事付托曰累。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至)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尔时等者。上品为进五千退席。及三变净土移置之众故。坐现神力。此品为嘱累其经。重其授受故。从法座起。身出塔外而立。现神力也。神力云大者。良以三变净土。涌出多众。佛值以一手一时。不遗一人。而遍摩其顶。信乎佛力之为大矣。喻品为我身手有力。是也。以上经家叙置。结证法师品则为如来手摩其头之案。而作下。佛语叮咛。成智力嘱累。结证法师品则为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之案。谓佛经劫之多。修行之苦。得法之难。今容易而付嘱汝等者。直欲汝等一心广布。增其法利。不使末世众生。虚过时劫。于阿耨菩提大事因缘。妄自作难耳。故曰汝等应当一心流布等。如是三摩下。初令流布增益。义重利他。第二第三嘱累。义重自利。兼利他也。所以下。徴明。谓所以佛以多劫苦修。极难得之法。反不惜。而令汝等广布者。何也。以佛有大慈悲。无少悭吝。亦不畏世人同己之易成佛也。能与下。正明佛有慈无吝。不畏人同于己故。能与众生三种成佛之智慧。佛之智慧者。佛者觉也。但觉自心是佛。此自觉也。空观慧也。如来智慧者。如。谓本觉真如也。来。谓从本觉真如。来度生也。此觉他也。假观慧也。自然智慧者。自谓自在。然谓天然。此恐众生不知本来是佛自在天然。定执必从空涉假。起爱见大悲。而成我等四相。故空假后。明佛与众生。总是一心。不假修习。虽涉三观。元自在天然也。此觉行圆满。中道观慧也。如来是一切下。结成。佛有慈无吝。能与三慧。为九法界众生之大施主也。汝等亦应下。嘱诸菩萨。既为佛子。应学佛有慈无吝也。于未来世下。教学佛与众生。假观慧也。为令其人下。教学佛与众生空观慧。而自然智中观慧。在其中也。已上教遇大机。说一乘之法也。若有众生下。教遇小机。当学佛于一乘。作三乘说也。汝等下。谓上行等菩萨。但遵佛教。即为报佛之恩。更不必他图也。宝塔中付嘱有在之案。完于此。

    时诸菩萨摩诃萨(至)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时诸下。上品诸菩萨发愿。直欲自得真净大法。是自利之心多也。故佛于此品。加其神力。摩其顶门。然后叮咛一心流布。广令增益。是欲利他之心重也。诸大士既闻自他俱利两足尊成。欢喜遍满于身。恭敬益加于心。而复命孝顺之辞。再四出于于口矣。故曰如世尊敕等。此结完拒他方过八恒河沙数菩萨诸愿此方持经之案。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下。谓诸佛出世一大事因缘。既交付已果。前所集之分身佛。应各还本土也。多宝下。谓乃旧封其塔户也。问何不亦命归于下方。答尚欲留证宿王华之请药王本事。教妙音来见文殊。受观音之分璎珞。成无尽意之福田故。本分流通讫。支别流通有六品。首置药王本事者。药王持此经。为一切众生所喜见。不惜烧身然臂。见法师品之所因。及持品之发愿也。药王持经。于此方之行则苦矣。于他方之音则未妙。故受之以妙音来往品。见八十万亿那由他众。周旋往返之轨范矣。周旋于世界。为人虽妙。往返于自身。为己则不。自在故受之以观音普门品。见上行等六万恒沙之众。自欲得真净大法。无非普门自在之业矣。流通至普门自在。则可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故受之以陀罗尼品。以陀罗尼云总持故。流通至总持。则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六道众生同体悲仰。庄严妙觉王刹之行。至矣尽矣。而无以加矣。故受之以妙庄严王本事品。妙庄严王。成佛之果。普贤劝发。成佛之因。欲明此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则无越乎内树四德。外全万行。不舍宝威德上王佛国。而来游戏于娑婆世界。故受之以普贤劝发品。而告终焉。此支别流通六品次第。密显此经为度生出苦之药王。而申明其法师品至嘱累品。无非为佛所护念之教菩萨法也。然此六品。于本经。各为一支。别明一行。故名支别流通分。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药王等者。娑婆世界众生。病多且重。菩萨得此经之药王。为世良医。能令寒者得火。裸者得衣。商人得主。孩子得母。渡得船。闇得灯。贫得宝。民得王。故曰药王。然要能堪忍众生之病。与同忧患。而不退息。为本事。故曰本事。准楞严经。自陈圆通是因。无始劫为世良医。乃至分别味因。佛印记名为药王。准本经。原名一切众生喜见。因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精进修习此经。得普现色身三昧之药。故名药王也。又本事者。谓自得三昧后。烧身身生。然臂臂复。是其本有之事故。应知。楞严但说得救世出世间治病之药。法华所说。乃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药中之大药也。二经各述一事。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至)歌叹于佛以为供养。

    尔时下。当机谓。娑婆为五浊恶世。人所畏惮。而药王菩萨。于持品独发愿游于此土者。有云何本事也。世尊是药王下。谓药王今日所以能游娑婆者。必多劫能受习难行苦行故。愿于多分中。解说其少分。俾天龙等部众。闻而生喜。仿风而行。以持经也。尔时佛告下。先叙药王本所事之佛名与十号。其佛下。叙大小乘法眷之多。佛寿下。谓佛与众。位有尊卑。寿相齐也。彼国下。谓国土纯净。庄严盛也。一树下。谓大小乘众坐处树。离其喜。尽一箭力之远也。应知彼佛菩萨。寿命既长。其身亦巨。此一箭之道。亦不如今之百步八十步之近数也。名义引嘉祥云。一箭道二里。或云。取射垛一百五十步。或百三十步。百二十步等。诸宝台上等者。谓台上不但大小乘众坐。更有百亿诸天作天乐歌舞。为供养也。

    尔时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至)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我今行彼处(至)舍所爱之身。

    说是偈已而白父言(至)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至)世尊犹故在世。

    尔时日月净明德佛(至)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通节叙喜见菩萨往劫。得此经之药王。故有烧身身生。然臂臂复之本事也。事系一案。不可断截。故作一节训。尔时下。叙净明佛为喜见及众说妙法。是一切下。叙喜见独如说而行。习其苦行。经时久。而证得法身也。以现一切色身三昧即法身故。法身为能现。一切色身是法身中影像。为所现故。然法身即色身。色身即法身似一而多。虽多而一。法华定力为然。故曰三昧。得此下。喜因得遂于果也。即作下。念既得果。应报其恩也即时下。三昧中。能现一切色也。以华香皆属色法故。此香下。谓香少而价重也。名义云。千二百黍。重十二铢。然则六铢。是六百粒黍数也。从三昧下。念三昧所现。属于神力。凡得法身大士。皆能己独欲烧身成法供养也。即服下。欲化秽质。成香体也。旃檀。谓牛头旃檀。义翻药与。薰陆乳香。兜楼婆草香。毕力迦丁香。沉水。名义云。阿伽嚧。此云沉水香。出阿那婆达多池边。名莲华藏。然如麻子大丸。普熏阎浮提界。胶香即松香类。又饮下。谓既以香为食。复以油为饮。俾火易着也。满千下。谓饮食香油。欲经时久。俾纯香无秽。光明得长远也。香油涂身下。使通体成一蜡炬状也。以神通下。谓然身供佛。一是神通力。一是愿力。故得光明大且普也。其中诸佛下。诸上神力供养。不如以身供养之言。明身供养。是真精进。所以名真法供养也。若以下。校神力供养。其余财施。皆不及也。善男子是名下。申叹法施尊上。所以胜财施也。准华严行愿品。法供养有七种。一如说而行。二利益众生。三摄受众生。四代众生受苦。五勤修善根。六十舍菩萨业。七不离菩提心。今喜见菩萨。一举而七行皆具矣。其身火然下。谓所然之身。随所服香油之力尽而尽也。一切众生下。三昧中。能现一切身也。故命尽复生。于净德下。晋译先云忽然化生。后云结跏趺坐。为顺化生。照前彼国无有女人案。即为下。以偈述往事。见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元是王子也说是下。以往者所行。归功德于佛法也。晋译。偈后有父王赞善欲同诣佛之文。有此。义更足也。得解下。一切众生。谓十二类生。其语言实难尽解。而喜见解之。然语者心之声。得十二类生之心。则得其总持也。复闻下。谓得陀罗尼后。复闻此经。有如是数偈也。名义云。那由他云沟。盖准算经数法十等。亿兆京秭垓攘沟涧正载。则沟为十中第七数。风俗通云。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攘。攘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又亿有四。一以十万为亿。二以百万为亿。三以千万为亿。四以万万为亿。今于八百千万亿后。复云那由他。明具四等亿。故名义于亿后。注那由他为沟也。甄迦罗等。在俱舍论六十大数中。为第十六第十八第二十数也。大王我今下。谓彼佛既现在。彼法又多得。不可不申其供养。以重报其恩也。白已下。叙请佛之仪。异乎凡常水陆?涉也。往到下。叙见佛之礼。赞佛之言。顺乎法报也。容颜甚奇妙。赞佛报身。光明照十方。赞佛法身。我适曾供养。言有昔因。今复还亲觐。言当报本。喜见偈赞讫。问佛犹故在世者。谓己则再世。而庆佛常住也。尔时日月下。谓佛法身固常住。而应缘则有尽也。故命备涅槃之具。以候灭度之时也。又敕下。总付佛法家业。不出人与法也。亦以下。别付佛法家业。不出依报国土正报役使也。所有下。托后事也。如是下。完前灭尽时至之案。此足见药王虽于持品发愿持经。而佛嘱累无与者。以药王元是净明德佛弟子。曾受过彼佛之嘱累故。但可证其法与神力。而不得交付家业也。尔时下。示同世孝。不能忘情。故动悲感也。即以下。遵付嘱。焚身起塔。广令众生造福也。旃檀云海此岸者。以此校彼价重故。??音自。谓以旃檀置地也。复自念下。谓上所为不足愿。复欲然臂成法供养也。便语下。先安众也。当一心念。谓多众合为一心。不可各为其念。良由人心如水。念如波。心念合一。如波澄水静。见然臂而不惊惧。乃后得三昧之先基也。作是语已下。谓然臂时久。令人得益也。得益有二。令无数下。一令求小乘及寻常人。并发大心也。皆使下。二令由前一其心念。今皆得其三昧也。尔时诸菩萨下。大众示同忧患。以启喜见之立誓也。于时一切下。喜见誓未已。而复全其臂者。谓色身不能拒法身。见此经为药王之有效也。故曰令我两臂等。由斯下。谓烧身身生。然臂臂复。皆出于志诚。非弄奇好怪。显异惑众也。故感天动地雨华为瑞应也。此虽叙药王本有之事。实欲佛灭后诸持经者取法之然。自佛灭度后。谁行此精进哉。唯二祖可禅师立雪断臂。堪仿佛也。

    佛告宿王华菩萨(至)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佛告下。会昔通今。俾见喜见药王。前后异名。元是一人也。其所舍身下。以已说者。例未说者尚多也。宿王华若有下。谓佛灭后。若有人。发心求阿耨菩提广大法身。虽不如喜见烧全身。舍两臂。但能于色身中。然手足一指之少分。供养佛塔。而此人即胜过舍国城等外财之福也。以其为未见之法身而舍现前难舍之色身故。若复有人下。谓设另有人。元不求阿耨菩提。但求人天福报。复不能烧身然臂。及手足指。但以宝满大千。供养四圣。所得福德。又不如但受持此经一四句偈者为多也。何则。以经诠法身。能持者则闻佛知见。彼求人天福报。然身损财。乃以苦欲舍苦。于法身色身皆无益。不得与药王菩萨同日而语。妄自损伤父母之遗体。诚可愍也。

    宿王华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至)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通节申明上节往劫喜见。今所以名药王者。以得此药王之经也。故前以十喻。喻此经之为王。后以十二喻。喻此经之为药。宿王华譬如下。承上文言谓所以烧身臂指。宝满大千。供养四圣。皆不如授持经之一四句偈。得福为多者。以此经在诸佛所说诸深大经中。校量诸经。譬如川流江河之深大。此经则譬如其海。为第一之最深大也。良由诸经所说。有声闻乘。有辟支佛乘。有菩萨乘。三乘中。声闻辟支佛乘为浅小。菩萨乘为深大。是对待之深大。此经为第一之最深大者。此经以不说有三。唯说一乘之为深大也。不说有三者。不是削去其三乘也。以三乘无是一乘所分出也。唯说有一乘者。非三乘外另有一乘也。乃即会前所说三乘。成今之一乘也。如川流江河。无是海之所分。及至终竟还归于海。是以喻此经。在诸深大经中。为最第一之深大也。又诸经深大者。诸经岂不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乎。岂不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乎。虽如是说。然二乘人。实不知本来成佛。成何等之佛。皆有佛性。佛性在于何处。今经授身子等万二千人成佛之显记。则佛有其名。居有劫国庄严。法眷寿命。及正像法住世久近。而转记何人。如是则诸经向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义。至此经。始亲知亲见。而宝授矣。岂不如川流江河之归于海乎。延至谈法师功德品。皆曰父母所生常眼耳等。但持此经。则皆清净。又知诸经向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在别处。直在吾人父母所生寻常眼耳等之六根中也。如是六根。涌宝塔。变净土。集分身。出沙众。接众处空。多劫半日。又亲知亲见。而必真矣。岂不川流江河之深大。一到海则为第一之最深大乎。此授持一四句偈者。虽曰少分。如饮大海中一勺水之多。而四天下川流江河之味。全饮尽而无余渧矣。故以海之第一深大。而王百川。喻此经之第一深大。而王于诸经也。以上初以深大喻。又如土山下。第二以高上喻。土山。即寻常土石诸山。黑山。俱舍论谓。有三重黑山。绕四部洲。小铁围山绕小千世界。大铁围山绕中千大千世界。十宝山。华严经云。一雪山。二香山。三柯利罗山。四仙圣山。五由干他山(此云双持)。六马耳山(梵语温缚拏山)。七尼民他山(此云持边护持。七金山边)。八斫迦罗山(应法师云轮围山也)。九宿慧山。十须弥山(众山各有高上。须弥为第一之高喻诸经此经高上。可知)。以上用海之与山。在地成形者。为喻也。又如众星下。第三第四用在天成象者为喻。喻光明各有第一也。以月能照夜。明逾众星。此经照无明长夜。逾于众经。日能照昼。明破诸闇。此经破一切不善之闇。比众经不同。以众经破闇。乃费修证。此经不持修证。但知举手低头。皆已成佛。则一切恶业黑闇。举着皆化成佛知见矣。又如小王下。第五第六第七。用天地人三才中最尊者为喻。喻此经其尊其王其父。皆第一也。以上七种。以世间六凡为喻。喻此经无上义。以诸喻各重在无上义故。又如一切凡夫下。第八第九第十。用出世间四圣喻。喻此经正等义。以诸喻各重在正等义故。然第八喻。不唯喻经。兼喻持经者亦为第一也。宿王华此经下。十二喻。喻此经正觉义。以诸喻各重在正觉义故。能救等者。谓经具大悲义。故能救人。令拔其苦恼。佛知见一开。虽有五逆三途之苦恼。皆消灭故。能大饶益等者。谓经具大慈义。以充满其愿。是与乐义。佛知见一开。随居何类。作何行业。皆有其本领。得如愿故。以上是法。如清凉下十二句。用喻发挥充满其愿。具能救人离苦恼义。如渴寒裸商人子渡病闇贫民贾容等。通明病义苦恼义。皆有愿欲义。如池火衣商主母船医灯宝王海炬。通明药义。具能救义。皆须充满也。此法华经亦复下。是以法合喻之辞。若人得闻下。照六种法师十种供养。以劝修行也。多以灯言者。破无明黑闇之对症药故。薝卜云金色华。又云黄华。须曼云善摄意华。波罗罗云重生华。婆利师迦云雨华。雨时生故。又云夏生华。夏时多雨故。那婆云杂华。摩利云奈华。又云鬘。其华可作鬘故。以华薰麻。取油点灯。非徒能明。亦多香气也。

    宿王华若有人闻(至)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

    上节明一部经之为药王。校受持者之功德无量。此节明但持药王一品者。与受持一部者之功德无异。宿王华下。一品也。若男若女。以佛现在而言也。若有女人下。男子但闻即得功德。女人须受持。始得后世不受女身。可见男身贵于女也。若如来灭后下。但以佛灭后之女人。如说而行全部者言也。所以然者。除三恶道。则女人为最苦故。益显非女人者。功德尤盛也。以生净土校者。此经是生净土之因也。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是得此经之果土也。不复下。无三毒大小随眠之秽也。得菩萨下。有六根之净也。必以七百万等。明所见之佛数者。佛知见不限乎六根六尘之量也。是时诸佛下。赞因行。汝今已能下。赞果觉。因果皆大。故为多佛神力守护。而一切三乘人。定慧不如也。

    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至)利益无量一切众生。

    宿王华下。谓上节以持一品者。与持一部者相校其功德者。以此药王菩萨功德智慧之力大也。故人但闻药王本事品。称赞一言之善者。其人现世身口。皆出香得功德。又与持一品者相等也。是故宿王华下。前以十九品。嘱累旧住娑婆世界。上行等菩萨。故以此一品嘱累当机也。恶魔上。还该置无令二字始顺。不然。应削去断绝二字亦顺。所以下。徴明。此经之为法药之有效也。知音训此经为药王准此。宿王华汝若下。结明。受持者得法药。即为法王之不远也。故勉求佛道者。应恭敬其持经之人。则可得其法药也。说是下。结证。现前闻一说品者。即得法药。其药名解一切众生语言之总持也。多宝如来下。结赞。当机者以得其请。知佛不以此经付嘱药王等之义。其功德大也。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