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七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欧战期内印度之概状|一九一九年之法令|自治运动之背景|甘地之不合作运动|印度问题为世界之问题

    方印度内部不安,对外侵略之际,而一九一四年之大战开始于欧洲;英国援助俄法,攻击德奥。初英人惊于德国工商业之发达,而将驾凌其上,内阁监于德皇海军之政策,而欲破坏其海上之霸权,又以德国经营直达小亚细亚之伯达铁路,而将扰及东方,患之,数遣使者商于德皇,解决二国之问题,缔订同盟条约。德皇谓其妨碍海军之发展,弗许;英国政府,无奈,转而亲法。时法久欲报复德国,而患其孤立无援,亲近俄国;凡俄之所要求者,无不许之,然犹患其兵力,不足以拒德也;英法遂日亲近。英更进而联俄,聚其海军于北海之上,以备万一。至是,塞人枪杀奥皇太子,俄而奥塞宣战;奥为德国同盟,而塞人则属于斯拉夫族,俄国助之,且愿引起大战,而攻取君士但丁堡也。其陆军大臣不待俄皇之命,擅发全国动员之令。及其报于柏林,德皇以为对德宣战也,大惊,致哀的美敦书于俄,要求其停止动员,俄国不答,二国宣战,法国继之。时英尚未加入战争,但其海军大臣与法缔定密约,许其防御德舰攻击海岸;会闻德军侵入比境,乃因时机,对德宣战。英既出兵攻德,印度政府受命于英,而亦遣兵助战。

    英国之对德作战也,世人不知其久有宣战之决心,而认其保障比利时之中立也;既出兵后,报纸受政府之指导,则皆指摘德国之罪恶,鼓舞人民之勇气,其于印度亦然。印人甘地Gandhi尝谓英国之宣战,乃拯救西方之物质文明,而欧洲武力之解放也。其受教育之青年,以及地主、农、商,莫不助英反德,土邦之王,表其忠心于英,或出兵队,或输卢比。印人之从军者,凡一百四十余万人,或作战于法国,或远征小亚细亚;其在战场者,则同英人立于战壕之中,而勇敢之气,固不下于英军也。当战事正酣之际,欧洲诸国,皆努力于战争,而无余暇顾及工艺,乃吸受货物于外国;印度之输出,遂远超过于输入,而工商各业,受其刺激,人民之生活,因之反易,印度政府出款一万万磅,援助英国,而立法会之议员,并无异论;英国首相爱斯葵Asquith曰:“吾人之于印度,当另眼待之。”印人信其忠勇于英,当得其同情,而许印度自治也。

    印度之青年,深受十九世纪国家主义之影响,而谋印度之独立;迨及二十世纪之初年,日本战败强俄,而亚洲之民族,为之伸气。其少数激烈分子,乃以恫吓、暗杀为手段,然徒扰乱治安,而无所成也;其稳健分子,则忠于英皇,而认合作为其自治之途径;且念其努力战争于大不列颠危急之际,而英人自当许其自治也。会英国否决联省之行政会议,稽延政府之改革;于是印人大失所望,稳健分子渐为人民所指摘;其觉悟者,则认英人毫无诚意,而渐趋于激烈;自治运动,因之势盛,而主其事者,则印民大会也。兹略述其历史:

    初英人统治印度,实一专制政府也。迨后印人之受教育者渐多,谓其当有参政之权,一八八五年,组织印民大会National Congress。第一届之大会代表,来自孟加拉、孟买、麻打拉萨三大行政区域及联省等地;其人或为律师、教育家,或为商人、田主,所谓代表中等阶级;其中且有少数欧人,表同情于印度利益者也。其议决要案,则要求印度立法会之成立及减少军费等。斯会也,印度政府,虽未公然反对,然亦未尝助之,其政策实立于反对之地位。大会尝请总督为主席,而加尔各答政府,训令总督不得前往。大会成立之初,宣誓忠于英王;其职务则连合印民而为有组织之政治运动,借以表示其意见,而要求改革也。一八八六年,大会开于首都加尔各答,回人谓印人将欲垄断政治,拒绝合作。其所幸者,重要之领袖阿谟得汗Syed Ahmed Khan坚持不可,且曰:“印人回人,自当同一心志,灵魂,苟其合作,则一国之幸福,必大进步。”其受教育,或主张激进之回人,受其影响,加入大会;及第三次开会,回人被举为大会之主席。

    自回人印人合作以来,印民大会之势颇振,然其通过之议案,而政府皆置之不问也;代表乃渐改其方针。一九〇六年,大会通过印度自治,抵制外货,改良教育及振兴实业之议案,借以唤起民众,而与政府奋斗。明年,和平分子攻击激烈代表;二派相抗不下,引起暴动,而激烈分子失其势力于印民大会,爱国运动,颇受打击。激烈分子,乃从事于民间宣传,其影响之所及,则反英之思想,深伏于人民脑海之中。一九一五年,印民大会中之和平派之重要领袖,相继病死;其反对派之势复盛,领袖则贝散德夫人Mrs.Beasant也。夫人办理新印度报馆,鼓吹自治,风行一时;明年,被推为大会之主席。当斯时也,印人监于英国无许其自治之诚意,而生怨望,趋于极端;大会之声望大振。一九一七年,印度事务大臣蒙太格Montagu宣布印度政府,多雇印人,及逐渐自治之政策。

    英既宣布政策而后,蒙太格乘轮抵印,会同大总督涧明斯福Chelmsford调查印度之政治情形,采访人民之意见,共历年余,草成精详之报告,交与国会。国会作为讨论之根据,一九一九年通过,是为蒙太格、涧明斯福之法令。斯法也,规定今日印度政府之组织,而为印度宪法史上之新纪元。法令分明中央政府省政府之职权。省政府统治之范围,共分为二:一曰保留事务,二曰移交事务。前者专指总督及其行政会直接处置之事务,而后者则归于阁员负责办理也。法令载明盂加拉、麻打拉萨、孟买,联省旁加普、巴哈、澳立赛、中央省、阿萨密八省,采行此制。兹分言印度政府如下:

    英王名虽统治印度,而握大权者,则印度事务大臣也。大臣为阁员之一,出席国会,而并对其负责;负责云者,大臣之政策,须得多数议员之赞同,苟或认为不满其意,通过不信任案后,而即辞职之谓也。大臣之职权,推举印度之长官,监督行政官吏,执行最高统治之权,增减府库之收入,及额定官宦之薪金等。其下有会议助之;其法定人数,自八至十二之间,而半数必须服务或住于印度十年。其人皆因英王委任,期共五年;每一星期,则有常会一次;凡关于战争,和平或土邦之重要问题者,事务大臣当得多数会员之同意。大臣及其会议之议员,远住伦敦,而在印度之行政长官,则大总督也。大总督由大臣推荐之后,而经国王委任者也;就其地位而言,则代表英王;就其职权而言,则依据大臣之政策,而治印度。一九一九年之法令,予以否决印度国会通过之议案,或退回原案,而促其审思之权;又得将其解散,及延长其会期;关于执行重要之职权,则有行政会佐之。其会员凡二:一、普通会员,其数凡八,中央政府之各部长也。二、非常会员,陆军司令与秘书也。会议则由大总督主席,议案经其签字,方为有效。

    印度政府之组织,其迥异于前者,则国会之成立也。国会分上下二院,上院之议员任期五年,其数不及六十。其中由官吏委任者,不足二十,而三十三人,则规定由民选举。其选民之重要资格,则为财产;其额数颇巨,而有选举权者,于全印人民之中,数实无几。下院之议员,凡一百四十四人;其中一百三人为民选,而四十一人,则由长官遴选;且于四十一人之中,法令载明二十六人,必为官吏,其任期皆为三年,每值国会召集之时,大总督可得自由出席于上下二院,演说一切,并得解散二院,或延长其会期;又得否决其议案。由此言之,国会殊无实权也;其讨论之范围虽广,然大总督认为妨碍印度治安者,则可令其停止。尤有进者,国会既无不信任内阁之权,又无决定预算之权,自难指导政府,而决定政策也。盖政府之计划,非款不行,而各部预算之多寡,常能定其功效焉!一九一九年之法令,固未许印人享受此权也。

    省政府之长官,则为总督;总督由事务大臣推荐,而经英王委任,其行政会员,亦由英王委任;但数不得超过四人,此重要之行政长官也。其省议会之组织,议员可分为二:一由长官推举,一由人民公选。一九一九年之法令,规定前者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而后者必须占居百分之七十。其选举之资格,亦以财产为根据;其额数虽少,而大多数印民,已无选举权矣!近者女子亦有投票之权。省议会之召集也,会址、时间,皆由总督决定。其第一届之议长,亦由其委任,议长之任期四年,迨其及期,则议会始得选举,其人并须总督承认。当议会开会之时,总督可得出席演说政策,且于必要之时,并得停止其讨论之议案;且议决预算,其权亦不操诸议会也。然苟比较国会,则省议会之权较重,盖省政府之阁员,就广义言之,当对议会负责也。省政府之下,市乡政府,则仍本于前制,而为自治之区焉。

    以上所言之政府,根据于一九一九之法令而组织;印人对于法令,仍怀不满。其原因则非责任内阁,而议会之权太小也。且选民之资格,定于财产,而不问其教育程度。当第一届选举投票之时,选民不能书人姓名,而票上尝有马、牛等物之像,皆所以代表人名,而便于投票者之记识也。夫此未受教育之地主,自易安于现状,而对于政治,无激烈之主张,立法会仅足以副谘询会之名耳。报告书建议土邦之王,应有会议;其意专指其王,遇有重大问题,而可表示其意见于印度政府也。兹并略言土邦之状况,以助读者明了印度之情形。土邦占据印度全境三分之一,人口则当四分之一。其领土之大小不等,而分散于全印,不受外寇之侵扰,凡印度政府、铁路、邮局之利益,皆得享受。其民虽归其王统治,而于商业、旅行,则可自由往来于全印。英国之待土邦也,尊敬其王之权利,但不许其扩张领土,而与他国发生交涉,且遣监督驻于首都。至于境内,必须维持和平而与印度政府合作。当今二十世纪,交通发达,经济之关系日益密切,中央政府之势力,遂得侵入土邦。英之未并其地者,盖宣言在前,而今相处甚安,且无口实也。

    一九一九年之法令,借以和缓民情,而印度不安之情状,业已呈于极端,终有甘地不合作之运动,兹分言其重要原因于下:

    一、印度大学之教育,殊为发达,尤以孟加拉为最。全印大学,共有十一,包有一百五十专科学校。据学者之统计,孟加拉学生之专心读书于大学者,约十倍于英国England;其受中学教育者,亦多于英国,而求学于英美者犹不计焉。其私立大学,则脱离政府之管理;宗旨则研究印度学艺,而使青年之心理、生活,符合国家原有之精神。其著名者则格刘专科学校Gurnkul College也。方其成立,经费困难,其教授之薪金极微。甚者或无酬劳,然其成效颇著;今则类于此者数增。于是学者深究《吠陀》神典,旁及宗教哲学;及欧洲战起,乃认东方精神文明,远非西方物质文明之所能及。既受教育之青年,鉴于加拿大澳洲等地之自治政府,而殊不愿其国人之统治于“非我族类”之英人也;且其卒业之后,思想纯洁,勇于进取,方拟服务社会,有所建设,乃因工商尚未发达,或无职业,自不免于失望,而努力于政治运动矣!

    二、欧战后之经济问题,亦为印度政治不安之动力。先是,政府之收入,则赖田税为大宗;支出则以政费,军费为最多。印度事务大臣、行政会员,及在印英兵之薪金费用,皆由印度支出。印度学者兰益Lajpat Rai尝比较印度、日本、美国官吏之俸金,而指出印度为最高;其结论则谓贫民之担负过重,而救济之方法,则印人当代英人为官吏也。迨至欧战期内,印度之经济状况,大优于先;盖于战前,货物多自英国输入;战时,英国工业停顿,反而吸收外货,印度工业,受其刺激,颇为发达;故政府出款补助帝国,增加军费,募集公债,殊形便利;及至战后,英国工厂,恢复前状,输出之货物,激进于印度,而土货不能与之竞争于市场;于是出品大减,工人失业,政府无所救济。盖印人谓其工业适当幼稚时代,必当增加输入税率,而政府终未采行保护贸易之政策也。政府又因西北边防之计划,不肯减少军费,且加火车票价及食盐等税,以补不足,甘地乃认家庭工业,为其经济自救之路。激烈分子于此无可奈何之际,唯有抵制外货,提倡土布而已。其心中固极不满意于政府也!

    三、宗教为印人之第二生命。其信仰有印度教、回教、皆因教、基督教之别;信徒则印度教二万万余人,回教七千万,基督教四百万,皆因教百余万,因其教义礼节之分,互相忌嫉。迨十九世纪之末,曾受教育之印度教徒回教徒,始相让步,以求合作;及欧战时,皆忠于英国,而回人从军者尤多。战后,回人刺激于近东土耳其问题,咸抱不安。盖土耳其王,时为回教教主,回人服从其命,俨若神明。教主亲近德国,后对协约国宣战,及德奥兵败,英美诸国,欲逐土人出于欧洲。土人不服,乃复用兵;希腊出兵攻土,英国助之。印度之回人大惧,乃认英国反对回教,侵夺其教主之领土,而使其不能执行职权也;遣其代表往见大总督,而请其赞助回教徒之要求,又遣代表请愿于印度事务大臣;但其皆无结果。回人转而大怒,其居于信德西北边省之农民,虽极贫乏,而因虔奉宗教,不惜卖其房产,田地,携其家人老少,而去印度,入于回国阿富汗;及抵其境,而多死于饥饿劳碌!想其当时之惨剧,而可知其痛心疾首于英国矣!

    印度之背景若是,终有甘地不合作之运动,其导火线,则一九一九年,政府根据谢的兴委员会Sedition Committee之报告,而订法令也。先是,印度青年深受无政府主义之影响,暗杀长官。迨及欧战期内,政府之权大增,因其便于军事行动也;人民之自由,受其限制,而激烈分子,亦颇不易于活动。至是,政府根据于调查暗杀委员会之报告,草定法令,借以箝制言论,并得自由捕人之权。印人闻之,莫不反对;立法会之印人亦然,而政府终不之顾。三月,甘地宣布哈打Hartal。哈打者,停止营业,为人祈祷,借以求其悔改,而表示反对之意也。回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