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英王压制殖民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历史之变态,莫不乱极则治。固知乱世为治世之先驱,暴主为贤主之前导。北美合众国之独立,创之者华盛顿;而酿成之者,英王佐治也。盖不有佐治之压制,则彼十三州之殖民,方且耕田凿井,自安于不识不知,安在其有独立之想?十三州殖民无独立之想,则虽有百十个之华盛顿,日鼓舞其独立,而其道无由。故北美之有独立合众国者,英国王实造因者也。呜呼,英国王,汝慎勿怒殖民。殖民之叛汝,皆汝自作孽;汝殖民亦慎勿怨英国王,今日之自由,皆英国王促汝购取者也。

    千七百六十三年(乾隆二十八年),英、法定和约于巴黎。自是以降,英领北美殖民地,东凌法国,南压西班牙,独步于新大陆之野,新大陆处处见英之国旗矣。殖民地区域日广,分为十三州,人口达二百万,金银充满,米谷丰熟,山高水清,气温土肥。此沃壤数千里,为何国属地?曰英国属地也!此子民数百万,为何国子民?曰英国子民也。大哉英国!世界人人称羡!

    先是欧洲各国国民之来亚美利加也,人人皆富有自由思想。既到其地,从事垦土力作以为生。虽足致富,然土番屡相扰袭,殖民生命之丧于土番者不少。而本国政府,又以道远,不能以实力保护殖民,以故殖民欲安全其生命财产,不得不赖己之一身。因是之故,殖民外结团体,而内奋其自助精神,习练益久,遂成习惯。无依赖政府之心,而自由主义,亦日益发达。

    观以上所述二节,则亚美利加土地之肥沃如此,其殖民之喜自由如此。然则英政府之欲多征租税,而殖民之不甘受压制,皆理所必至,势所固然,无足怪矣。今先述英廷待遇殖民之暴状如下:

    英人为殖民于亚美利加者,国王皆与以特许状。特许状中,认殖民有占有土地之权利,顾未尝许以自治之权。以故如支配人、知事及管理殖民事务者,皆由英廷任命,自英而来,殖民不能任其职。夫以富于自由思想,富于自治能力之殖民,而母国顾不授以政治上之权,而长使之受治于母国,殖民之蓄其不平,盖已久矣。重以年代既远,殖民人之子孙不生自母国,其封于母国,感情自必日疏。此为独立宣告之第一因。

    殖民地既以肥沃称,其生产力极富,商业逐渐发达。英国王征税极苛,所得赋税全归英国。殖民地地方费用,非有英王之命,殖民无支取之权。甚至殖民以劳力所得之金,欲增益于己之资本,英廷亦不之许。所定法律极严,凡门地高者及财产富者,恒得势力,而平民永无享有平等利益之事。夫一地方之人民,富者皆居少数,英廷既征苛税,而所定贫富之阶级又严,则一般平民,丛怨益甚,多数丛怨,甚少数者纵厚于母国,亦终无补。此为独立宣告之第二因。

    殖民地无高等教育,其所设学校,但备普通学科。殖民以为请,知事不允。盖惧殖民具有学问,则智识日高,将来或至独立,不愿受压制。故英廷之对殖民,只用愚民政策,殖民益愤。此为独立宣告之第三因。

    自英法战争之间,殖民财产为法军及土番所掠者不少。平和既成,殖民欲振起其事业,以图恢复。知事禁之,课税弥重,种种制造皆加限制。又发航海条令,禁殖民输出物品,谓殖民地之生产物,但许供给英国市场之用,不许输入他国;又谓英法战争,英廷为糜国帑无算,皆为保护殖民之平安利益而费者,令不可不取偿于殖民,因年年增税不已。夫以殖民地天然生产力之富,复加以战争以后,人人欲图恢复财产,尽力工作,则其货品必多。货品既多,不能转售外国,英之商贾,得持其短长,而殖民困矣。此为独立宣告之第四因。

    先是殖民地各州市民,以母国政府不许参与地方政务,相与集合为市民会,以同一平等之权利,谈论地方政务。自此市民会开设之后,自由共和之精神,益磨练发达。市郡各举代表者,组织州会,州会遍于各州。是时华盛顿亦被举为郡代表,列席于勿尔吉尼阿州会议场。

    英廷征税于殖民地,既日益烦苛,殖民怒。谓以殖民地之财,治殖民地;母国政府,宣许其独立自治,不能视同属邦;若视同属邦,则前此战争之费,英廷当自取偿。不宜征之殖民地,不经代议可决者,非正当之税案也。有显理者,素称雄辩。在勿尔吉尼阿州会演说,言英国议院,断无课税亚美利加殖民地之权,极诋英王暴状。最后厉声而言曰:“昔罗马有西查,而遂有蒲拉打斯;英国有查理斯一世,而遂有古郎挨鲁;今彼佐治三世者,宁可无鉴耶?”州会人众数千,闻此演说,人人激昂,不可遏抑。殖民地人心既激昂,英廷不以为意,又下印花税之令。凡物品皆须黏贴印纸,否者,以伪品论,当没入官。此条令既布,殖民益怒,乃相约誓不用印纸。州知事先期告谕殖民,谓当于千七百六十五年十一月一日,实施印纸条令。至期,显理与州民,大集会,鸣钟铿然,召全市之人至议会。显理在公会之中,慷慨演说。

    市民闻者,皆怒发冲冠,人思独立。显理在演说场大声而呼曰:“与吾自由乎?不然宁与吾以死。”

    英廷闻殖民激昂,乃废印纸条令,而别征茶、纸、玻璃等之税,置收税局于波士顿府。殖民抵抗益力,相约不用英国制造品及英之茶叶,人人皆采树叶以代茶。英廷乃免其他税而专课茶税,殖民犹不肯从。时有茶船三艘,新自英国来泊于港内。殖民改装夤夜潜至港内,登舟悉取其茶,投之于海。英政府闻之大怒,乃谋镇以兵力。

    英将倪祉奉英廷之命,率兵侵入波士顿府,大肆杀戮。于是全殖民地鼎沸,各州志士会于一地,谋抵抗英廷之策,公举代表集议。勿尔吉尼阿州举代表七人,华盛顿亦与其选焉。

    华盛顿自结婚后,至是已十有五年矣。常为州会议员,又选为各郡之代表者。华盛顿在州会甚少建言,然其判断力至明晰。在州会遂占势力,即显理亦甚服其为人。此时华盛顿为郡会之议长,以英国政府如此压制,实属无理已甚,殖民不可不与之抵抗。遂创独立之议,挟此议案,布告于众。州会之人皆表同情,更选派代表七人,至非勒特尔非尔殖民地议会。

    各州代表至非勒特尔非尔殖民地者,共五十三人。有由各州会挟议案而来者,有携有从议会多数决定之委任状者,诸州投票权利,各为一票。因推俾汤为议长,而决议曰:“英国政府,果欲以兵力迫吾辈课税者,殖民地全体当尽力抗之。若有州民为英政府所困者,誓保护之,不使再受压制。全殖民地,当以坚断之决心,决议独立。如有怖英政府之威吓,蔑视同盟,遵英国法令之州民,全殖民地当向此叛徒,施处置之法。”议决后,一面送书加拿大,诉英政府之暴逆,冀以回英国之舆论;一面遣使英国,上请愿书于王,求其收回成命。

    此时华盛顿以义勇兵之请愿,为步兵士官。凡义勇队中人,悉当受其训练及监督。显理尝告人云:“议员中有健全脑力、负天下之重望者,华盛顿大佐其人也。”其见重于人如此。

    英王闻殖民起兵,则大怒,目其人为叛徒。因遣精兵,命倪祉将军守波士顿府。千七百七十五年(乾隆四十年)三月,勿尔吉尼阿州再开会,显理复为演说,满场慷慨,莫不痛恨英王者,独立之议遂定。

    【批评】

    大凡读史者,皆须有最巨之眼光,最精之学识;欲明现在,先观既往,此最要者也。如论汉高祖之得天下,必先研究秦代之事。以秦穆之治为第一段,孝公之治及商鞅变法为第二段,始皇之专制为第三段,二世时李斯、赵高之擅权为第四段,六国情形为第五段,楚汉战争为第六段。就此六段而贯穿之,则高祖所以得天下之故,自了然矣。美洲独立之事,其原因不一,既如上述,而其最远最大之原因,则在于人种上。盖美之殖民,其来自英盎格鲁撒逊人种,品格素与他种不同。故英国为宪法之出产国。此等英人,移殖美洲,多为重契约、爱自由而来。故百有二人于渡美舟中已订有共守之契约。且此等殖民多基督信徒,其政治思想渊源于宗教者亦颇不浅(见德国国法学者挨里捏克所著《人权宣言论》中)。然则欲知美国独立,必先以考其人种为第一段,考其宗教为第二段,殖民地情形为第三段,英王虐政为第四段。按段而求,则美国所以独立之故,亦得之矣。此皆读书之方法也,学者不可不知。

    天下事之败坏,往往败坏于数人之手。殖民地情形如此。英政府固未尝目见之,当时州知事,若稍明时势,知人心所趋,不可过事遏抑,急告英廷,使除税律,别出笼络之策,则州民之怨既平,而独立战争之事可免矣。乃知事不以为意,以为政府之力,终可以胜平民。殖民只怨英王,而不知英王固寄耳目于知事。然则使英王丧数万里之殖民地,丧数百万之民。若谓为英王之罪,无宁谓为知事之罪也。故吾辈将来欲出而应事,必当通观时局,熟察情形,知大势之所趋,无得自任意气以强力相敌,则不至于误天下之事矣。

    历史的变迁,往往是当国家乱到极点时便会得到治理。所以乱世是治世的先驱,暴君之后往往会出现贤主。北美合众国的独立,创立者是华盛顿;而酿成北美合众国独立的,则是英王佐治。如果没有佐治的压制,这十三个州的殖民地,还在耕田凿井,安于没有知识、没有智慧的状态,哪里还会有独立的想法呢?如果十三个州的人民没有独立的想法,那么即使有十个、百个华盛顿,天天鼓舞他们,让他们独立,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北美之所以有独立合众国,实在是英国国王自己造成的啊。唉!英国的国王啊,你千万不要怨恨你的殖民者。殖民地的人们背叛你,都是你自作自受啊!殖民地的人们,你们也千万不要怨恨英国国王,你们今天的自由,都是英国国王促使你们取得的啊!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英法两国在巴黎签订和约。从这以后,英国所占领的北美殖民地,东面凌驾于法国之上,南面压制了西班牙,在新大陆广阔的土地上独领风骚,新大陆到处都可以看到英国的国旗。随着殖民地的区域日渐扩大,英国将其分成了十三个州,人口达到二百万,且金银充足,谷米丰熟,山高水清,气温土肥。这好几千里的肥沃土地,是哪个国家的领地呢?是英国的领地啊!这好几百万的人民,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