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经注解卷之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佛身充法界。通达化无边。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自在力王如来解曰。此虽如是布施。只是有碍之宝。不是无为清净功德。是故如来不说多也。若有菩萨。以卢舍那身中七宝菩提。持斋礼赞。从其心灯。化生功德。不生不灭。坚如金刚。乘香华云。入无边界。起光明台。供养十方一切诸佛。此是无为功德。见性之施。化为菩萨。颂曰。广将七宝持为施。如来不说福田多。若用心灯充供养。威光遍照满娑婆。

    疏钞云。若据舍大千珍宝布施。其福极多。若执着希望福德。有余则有尽。故云若福德执实有。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此是反释之义。言以福德无者。无希望心也。既无希望。即为无住相施。是名无为福。若依无住无为而施者。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僧若讷曰。福有者。取相也。福无者。离相也。离相故称性。性如虚空。其福无量。

    颜丙曰。假使尽世界七宝布施。此乃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终不免轮回。毕竟有堕落。不足为多。以福德无故。此其所以为多也。所谓无之一字。赵州教人见性看话头。自云狗子还有佛性无。应云无。只将这无字。贴向鼻头上。崖来崖去。久久自然有个入头处。是则是。切不得作无字会。

    僧微师曰。世尊召云。须菩提。若能施之人。以妄识为本。修布施行。即取着能所者。以为实有此福。即成颠倒。如来不说此福德多。以福德无故者。若能施之人。以佛智为本。修布施行。悉皆离相。不见福为实有。即非颠倒。如来说此人福德甚多。

    李文会曰。凡夫住相。布施七宝。希求福利。此是妄心。所得福德。不足为多。不如净妙无住之福无得之德。同于虚空。无有边际。

    智者禅师颂曰。三千大世界。七宝满其中。有人持布施。得福也如风。犹胜悭贪者。未得达真宗。终须四句偈。知觉证全空。

    川禅师曰。犹胜别劳心。颂曰。罗汉应供薄。象身七宝珍。虽然多浊富。争似少清贫。罔象只因无意得。离娄失在有心亲。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色相缘妄生。离妄即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陈雄曰。色身者。三十二相也。具足者。无一而亏欠也。备三十二行。而具足是相。三十二行。法身中有之。欲见法身如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足矣。岂应见于具足色身也哉。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陈雄曰。坛经云。皮肉是色身。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观此则知肉身无如来。殊不知有生如来存焉。知色身非法身。殊不知有妙色身存焉。华严经又云。清净妙色身。神力故显现。曰妙色身。则现一切色身三昧。便是法身如来。即非具足色身可知。以非具足色身。而名为具足色身者。盖得其所以具足色身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陈雄曰。楞伽经云。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此言诸相者。种种变现神通之相也。又不止于三十二相而已。如来离色离相。以净行则具足三十二。以智慧则具足八万四千。具足三明。六神通。八解脱。(法华经三卷云。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皆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此之具足。即非诸相之所谓具足也。然此之具足。乃其实也。而诸相具足特其华耳。充其实则其华必副之。是以有诸相具足之名。

    颜丙曰。佛。觉也。觉性如虚空。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唯见性人。方知即非色身。如夫子毋我。颜子坐忘是也。自性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性尚不可得。又何有诸相。故以即非之说为扫除之。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五分第十三分之意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

    李文会曰。心既空寂。湛然清净。岂有色身诸相可得。凡夫既不著有。即著于空。有此断常二见。谓观空莫非见色。观色莫不皆空。即是具足色身。具足诸相。非具足也。空色一如。有无不异。方可能观。无身而见一切身。无相而见一切相。是名色身具足。诸相具足也。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么。州云。狗子无佛性。僧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州云。为他有业识在。夫有业识之人。种种著于有。起诸妄想者。此名颠倒知见。种种落于空。都无所悟者。此名断灭知见。宿有善根之人。无此颠倒断灭二病。而能洞晓空趣。此名真正知见。若悟此理。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四祖谓牛头融禅师曰。百千妙门。同归方寸。恒沙功德。总在心源。一切空门。一切慧门。一切行门。悉皆具足。神通妙用。只在你心。业障烦恼。本来空寂。一切果报。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无欠无余。与佛无殊。更无别法。但只令心自在。莫怀妄想。亦莫权忻。莫起贪嗔。莫生忧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

    祖印明禅师颂曰。养就家栏水牯牛。自归自去有来由。如今稳坐深云里。秦不管兮汉不收。

    傅大士颂曰。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般若经第十卷言八十种好。文繁不录)应物万般形。理中非一异。人法两俱遣。色心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川禅师曰。官不容针。私通车马。颂曰。请君仰面看虚空。廓落无边不见踪。若解转身些子力。头头物物总相逢。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解脱非千舌。能言不在声。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李文会曰。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张无尽曰。非法无以谈空。非人无以说法。此谓不同生灭之心有法可说也。若有生灭心在而说法者。是教一切人不能得见自性。谓之谤佛。但无生灭心。方可说法。

    川禅师曰。是即是。大藏小藏从甚处得来。颂曰。有说皆为谤。无言亦不容。与君通一线。日出岭头红。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王日休曰。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者。谓佛本不说法。以真性无法可说。若以为佛本说法。即为志在于法耳。佛岂志在于法哉。此所以为谤佛。所以为不能解佛所说之故也。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说法者。实无有法。谓本来无法。特为众生去除外妄而说耳。此法岂真实哉。众生既悟。则不用此法矣。故但虚名为说法而已。此分与第七分言无有少法如来所得之意大略同。亦与十三分所谓无有少法如来所说之意同。然此再举者。复详言之。亦为续来听者说也。

    颜丙曰。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茎丝。所以我佛横说直说四十九年。未曾道着一字。唯同道方知。若言如来有所说。即为谤佛。不能解会我所说。直饶说得天华乱坠。也落在第二着。唯能坐断十方。打成一片。非言语可到。是名真说法也。所以道。墙壁瓦砾说禅浩浩。前辈颂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谢灵运曰。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默而不语。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无存。谓不着诸相。心无所住也。

    傅大士颂曰。相寂名亦遣。心融境亦亡。去来终莫见。语默永无妨。智入圆成理。身同法性常。证真还了俗。不废是津梁。

    川禅师曰。兔角杖。龟毛拂。颂曰。多年石马放毫光。铁牛哮吼入汪洋。虚空一喝无踪迹。不觉潜身北斗藏。且道是说法。不是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

    疏钞云。尔时。当起问之时也。言慧命者。善现达佛智海。入深法门。悟慧无生。觉本源之命。非去非来。故曰慧命须菩提。

    陈雄曰。慧命须菩提。见于法华经信解品。慧以德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异名也。

    颜丙曰。慧命者。具智慧性也。故曰天命之谓性。

    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疏钞云。佛言彼非众生者。皆具真一之性。与佛同源。故曰非众生。言非不众生者。背真逐妄。自丧己灵。故曰非不是众生。

    王日休解第二分云。命者寿之意。寿者老之意。其言慧命者。以须菩提既得慧眼。且年高矣。须菩提于此问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恐听法者误认众生以为实有。故曰彼非众生。谓自业缘中现业。尽则灭。岂有真实众生也。然亦有众生之身现在。此又不可谓之非众生。故曰非不众生。但非真实而为虚幻耳。佛又自问云。何以故者。谓何故非不众生。乃呼须菩提而自答云。众生众生者。谓凡为众生者。则所谓一切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者。谓一切众生。佛皆以为非真实众生但虚名为众生而已。此佛自言也。而又言如来说者。岂非诸佛亦如是说乎。

    颜丙曰。须菩提问佛。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答曰。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盖众生属有。不众生属无。彼众生性本同太虚。不落有无二见。如来说非众生。但假名众生。故佛尝曰。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我佛未尝轻众生也如此。

    智者禅师颂曰。不言有所说。所说妙难穷。有说皆为谤。至道处其中。多言无所解。默耳得三空。(三空解见第一分。又疏钞云。有无中道。亦曰三轮体空)智觉刹那顷。无生无始终。(俱舍等论。谓时之最少。名一刹那[二]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三十罗婆。名一牟呼栗多。亦云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

    川禅师曰。火热。风动。水湿。地坚。颂曰。指鹿岂能成骏马。言鸟谁谓是翔鸾。虽然不许纤毫异。马字驴名几百般。灵幽法师。加此慧命须菩提六十二字。是唐长庆二年。今在濠州钟离寺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李文会曰。此则魏译偈也。长庆中僧灵幽入冥所。指魏译则存。泰译则无也。谓言若敬信佛法即着圣见。非众生也。若不信佛法。即着凡夫见。非不众生。若起此二见者。是不了中道也。须是令教凡圣皆尽。不住两头。方是真正见解。故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悟性空故。无法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此分与第七分大概同。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也。佛言如是如是者。盖深许其言之当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少法可得者。谓性中无有少法可得。无有所得。则荡然空空。是不可以形相求。不可以言说求也。但说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陈雄曰。坛经云。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既无一法可得。宁复有菩提可证耶。我佛无得无证无名可名。是以强名曰阿耨菩提。

    颜丙曰。有法可得是名法缚。无法可得。方名解脱。须菩提以无所得之辞而告世尊。世尊即以如是如是而证据之。佛又云。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无少法可得。虚名而已。

    智者禅师颂曰。诸佛智明觉。觉性本无涯。佛因有何得。所得为无耶。妙性难量比。得理即无差。执迷不悟者。路错几河沙。

    李文会曰。若有少法可得。亦是著相。志公禅师云。但有纤毫即是尘。举意便遭魔所扰。经云。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学道之人。但于一切诸法。无取无舍。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心如木石。刮削并当。令内外清净。方是逍遥自在底人。法句经云。虽终日见。犹为无见。虽终日闻。犹为无闻。草堂清和尚云。击石乃出火。火光终不然。碧潭深万丈。直下见青天。逍遥翁云。内觉身心空。外觉万事空。破诸相讫。自然无可执。无可争。此谓禅悦。所谓大明了人。勿令有秋毫许障碍。微尘许染着。坚久不渝。便是无上士。不动尊也。

    琪禅师曰。念念释迦出世。步步弥勒下生。分别现文殊之心。运用动普贤之行。门门而皆出甘露。味味而尽是醍醐。不出栴檀之林。长处华藏之境。若如此也。行住坐卧。触目遇缘。虽应用千差。且湛然清净。

    川禅师曰。求人不如求己。颂曰。滴水生冰信有之。绿杨芳草色依依。春华秋月无穷事。不妨闲听鹧鸪啼。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以清净心行诸善法。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所谓法者。乃真性也。真性岂可谓之法哉。强名曰法耳。上自诸佛。下至蠢动含灵。其真性一同。故云平等。无有高下。谓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也。

    谢灵运曰。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肇法师曰。明此法身菩提。在六道中。亦不减下。在诸佛心中。亦不增高。是名平等无上菩提。

    真武说报父母恩重经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动。则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权衡之公。则可以等物。平则无高无下。等则无重无轻。

    李文会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凡夫不见自性。妄识分别。自生高下。谓佛是高。众生是下。菩萨了悟人法二空。上自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故一切法皆平等。岂有高下也。

    黄檗禅师曰。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又云。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遍照也。

    傅大士颂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王日休曰。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者。以真性中本无我人众生寿者。此四者乃妄缘中现。而真性则平等。岂有四者之异哉。故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王日休曰。一切善法。乃佛接引众生悟明真性之法也。依此法修行。即得无上正等正觉之真性。此真性我本有之。岂可谓之得哉。盖凡言得者。皆谓自外而得。此则非自外而得。故不可谓之得。然此则言得者。盖不得已而强名曰得耳。

    李文会曰。修一切善法者。若不能离诸相而修善法。终不能得解脱。但离诸相而修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又云。若人于一切事。无染无著。于一切境。不动不摇。于一切法。无取无舍。于一切时。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令皆欢喜。而为说法。令悟菩提真性。此即名为修善法也。

    川禅师曰。山高水深。日生月落。颂曰。僧是僧兮俗是俗。喜则笑兮悲则哭。若能于此善参详。六六从来三十六。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谓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谓本来无此善法。乃假此以开悟众生耳。故但虚名为善法而已。

    颜丙曰。两头话。有三十六对。善与恶对。有与无对。生与死对。去与来对。动与静对。语与默对。胜与负对。高与下对。不作两头见。是为平等法。亦名无上正等正觉。以无四相心。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即非善法者。盖凡夫执恶。声闻着善。若不离善法。又落两头机。岂为平等。

    傅大士颂曰。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子荣曰。水陆同真际者。总标四生有情之本。皆有一真之性。故云飞行体一如。今据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此颂亦总四生而言之也。水之所产。陆之所生。水陆虽不同。而一性之真际。则未尝不同也。有翼者能飞。有足者能行。飞行虽不一。而一性之本体。则未当不一也)法中何彼此。理上岂亲疏。(性中所有之法。曾何彼此之阙。性中所具之理。岂有亲疏之殊)自他分别遣。(自者。己也。他者人也。自己他人妄生分别者。皆当遣去。圆觉经曰。自他身心。注云。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又曰自他憎爱故。注云。于自则爱。于他则憎)高下执情除。(妄分高下而生执着之情。亦当除之)了斯平等性。咸共入无余(经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人若能了悟平等之性。则咸共入于无余涅槃矣。寒山诗曰。佛性元平等。总有真如性。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李文会曰。不住相故。即非善法。无漏福故。是名善法。法华经云。初善中善后善者。初谓发善心时。须是念念精进。不生疑惑懈怠之心。中谓常修一切善法。令悟真性。不着诸法相也。后谓即破善法。直教一切善恶凡圣。无取舍憎爱之心。平常无事。故云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也。古德云。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又云。常平等心。如此广大。妙观察智。如日光明体用及此。是佛境界。

    川禅师曰。面上夹竹桃华。肚里侵天荆棘。颂曰。是恶非恶。从善非善。将逐符行。兵随印转。有时独上妙高峰。却来端坐阎王殿。见尽人间秪点头。大悲手眼多方便。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福智等虚空。无物可比喻。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疏钞云。大千世界中。所有须弥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昆仑际。若有将七宝如须弥山高。持用布施。获福不可知数。问还有过此福者不。下文答。

    僧微师曰。佛召云。须菩提且如一四天下。则有一须弥山。若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百亿须弥山。是众山之最。故言山王。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疏钞云。若于无住般若。受持真四句偈。及书写诵念。为他人演说。如是等人所得功德。不可称计。何以故。悟性圆融。不断有为而证无为。不除妄想而趋真常。达第一义于一念之间。得无为福。无为福德。量等虚空。不可思议。故经云于前舍须弥山珍宝布施福德。若比无为福。百千万亿倍。不及一倍。

    王日休曰。此言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布施。而不可以比受持演说之功者。以彼则世间福。终有时而受尽。此则为出世间福。愈增长而终无穷故也。

    陈雄曰。佛以性上福德为最上。以身中七宝为希有。傥七宝满三千大千世界之多。等须弥山之高大。有能持以布施。则其福德。想不下于须弥山。今有人焉持诵真经。并四句偈。说与他人。是修自性上福德。是聚自身中七宝。回视多施七宝之福。万万不侔。五祖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宝。二佛之言。皆为世人不修身修性。徒施珍宝以为求福之道。

    颜丙曰。此一分。专较量福德轻重。若有人将七宝比于须弥山王布施。所得福德。比之持经之人。百分不及一分。况持经之人。又能悟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不特自利。又且利他。如此福德无量。有百千万亿分。乃至不可算数譬喻。正如寒山云。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李文会曰。聚七宝布施。如三千大千世界中须弥山王。所得无量无边功德。此为住相布施。终无解脱之期。不如受持读诵此经。乃至四句偈等。所得无住相净妙功德。胜前功德。百千万倍。

    傅大士颂曰。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欲证无生忍。要假离贪嗔。人法知无我。逍遥出六尘。

    川禅师曰。千锥劄地。不如钝锹一捺。颂曰。麒麟鸾凤不成群。尺璧寸珠那入市。逐风之马不并驰。倚天长剑人难比。乾坤不覆载。劫火不能坏。凛凛威光混太虚。天上人间总不如。噫。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众生性本空。化亦无所化。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僧若讷曰。如来虽设法施。广度众生。而不作是念。故诫云。汝等勿谓也。莫作是念者。重诫也。度无度相。能所一如。故论偈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李文会曰。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又云。谓诸众生。起无量无边烦恼妄想。于一切善恶凡圣等见。有取舍分别之心。迷情盖覆菩提之性。佛出于世。教令觉悟。降六贼。断三毒。除人我。若能了悟人法二空无诸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更不停留纤毫滞碍。即是见性实无众生可化度也。石霜禅师云。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念去。如大死人去。若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王日休曰。佛谓须菩提云。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又呼须菩提而再言曰。莫作是念。何以故者。以实无众生如来所度。谓一切众生。皆是妄缘中现。其实无有。若言有众生如来所度。即是执著于有我人众生寿者也。

    僧若讷曰。若见有可度者。即同凡夫有我执也。

    李文会曰。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四相。佛之不度众生者。以人人具足。个个圆成。本来是佛。与佛无异。

    圆悟禅师曰。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若也恁么返照凝然一段光明。非色非心。非内非外。行棒也打他不着。行喝也惊他不得。直得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生法忍。不退转轮。截断两头。归家稳坐。正当恁么时不须他处觅。秪此是西方。

    傅大士颂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众生但为业障深重。与佛有殊。若能回光返照。一刀两段。即便见自性也。若不因佛经教。一切众生无因自悟。凭何修行。得至佛地。此是如来无所得心。故云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也。

    川禅师曰。春兰秋菊。各自馨香。颂曰。生下东西七步行。人人鼻直两眉横。哆啝悲喜皆相似。那时谁更问尊堂。还记得在么。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僧若讷曰。如来既无我人等相。云何有时称我。须知假名称我。对所度众生。随时说我。

    李文会曰。有我者。即是凡夫。非我者。随处作主。应用无方。故云。凡是佛因。佛是凡果。境界经云。三世诸佛。皆无所有。唯有自心。既明因果无差。乃知心外无法。二乘之人执有我相。欲离生死而求涅槃。欲舍烦恼而求灭度。是舍一边。不了中道。乃同凡夫行也。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言。凡夫者。谓非有真实凡夫。但虚名为凡夫而已。此所谓随举随扫也。上言凡夫。是之谓举。下必言无真实凡夫。是之谓扫。与其扫之。曷若不举。盖不举则无以明其理。譬如过渡而不用筏者也。不扫则恐人泥其说。譬如到岸而不登。乃住于筏上者也。此所以必举之。而又必扫之。

    僧若讷曰。因上如来说我。释非凡夫。却见佛与凡夫有隔。于是亡泯。则圣凡平等。故云即非凡夫。

    颜丙曰。当人自性自度。迷来悟度。邪来正度。从上诸佛言句。但为指出路头。须是自行自履。岂由他人。所以道。实无众生如来度者。若有可度。是如来有四相。如来。乃见性人也。所以无我。凡夫。未见性人也。所以我相未忘。佛又恐人落分别界。故曰即非凡夫。所以见如来凡夫。本同一性。不容分别。

    李文会曰。即非凡夫者。一念清净。非凡非佛。故云即非凡夫。凡夫亦空。迷者妄执。但无执着。即一切清净耳。

    智者禅师颂曰。众生修因果。果熟自然圆。法船自然度。何必要人牵。恰似捕鱼者。得鱼忘却筌。若道如来度。从来度几船。(经上文曰。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生可度)。

    川禅师曰。前念众生后念佛。佛与众生是何物。颂曰。不见三头六臂。却能拈匙放箸。有时醉酒骂人。忽尔烧香作礼。手把破砂盆。身披罗锦绮。做模打样百千般。蓦鼻牵来秪是你。嗄。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清净法身。非属相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王日休曰。如来。谓真佛也。第五分已言此意矣。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及转轮圣王之说也。

    李文会曰。空生疑谓众生是有。可化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见之也。

    川禅师曰。错。颂曰。泥塑木雕缣彩画。堆青抹绿更妆金。若言此是如来相。笑杀南无观世音。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六祖曰。世尊大慈。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须菩提未知佛意。乃有如是如是之答。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于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须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彻。须菩提被谕。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须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门。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后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王日休曰。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且转轮圣王是为四天王。乃管四天下。正五九月。照南阎浮提。二六十月。照西瞿耶尼。三七十一月。照北郁单越。四八十二月。照东弗婆提。常如轮之转。以照四天下。察人间善恶。故名转轮圣王。以其福业之多。故色身亦具足三十二相一如佛。佛故谓若以三十二相为佛。则转轮圣王亦当为佛。是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故继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李文会曰。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者佛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又云。未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心有生灭。生灭即是转轮义。王者心也。虽修三十二净行。生灭之心转展愈多。终不复契本来清净真如之理。故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川禅师曰。错。颂曰。有相身中无相身。金香炉下铁昆仑。头头尽是吾家物。何必灵山问世尊。如王秉剑。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刘虬曰。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体兹妙理。方见如来。虚皇天尊经章。四十四妙行曰。妄为妙相七十二。顶负九色光。诸大仙人。以是睹天尊也。天尊曰。我以非色。汝妄为色。我以非相。汝妄为相。若以九色七十二相观我。即是离无著有。不可与闻无上之义。

    疏钞云。佛言善现。汝不可以眼见我之法身。何故法身无色相。云何见得。众生妙性。亦复如是。不可以见之。又言以音声求我者。佛之法身还可耳音而闻。若以耳闻者。亦非法身。如众生自性还可以耳闻。若以耳闻者。即非佛性。所以佛言。若以见闻我法身者。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法身者。非色非声。无形无状。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识识。在凡不少。至圣不增。看时不见。悟则全彰。

    王日休曰。我谓真我。乃性佛也。此如来亦谓真性之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者。谓真性佛。无形无相。故不可以形色见。亦不可以音声求。若以形色见以音声求。是人所行者。乃邪道也。真性乃正。故非邪也。形色音声。则为邪耳。故以形色音声求佛。则是所行者邪道。岂可以见正觉常住之真性佛哉。故曰不能见如来。如来。即所谓真我。即所谓性佛也。

    僧若讷曰。言我者。此是法身真常净我。随流布而说。若以色见声求。心游理外。皆名邪见。不能见法身。肇法师所谓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法体清净。犹若虚空。无有染碍。不落一切尘境。

    陈雄曰。我者。我之性也。法身如来即我性是。视之不见。以色相取不可也。听之不闻。以音声求不可也。华严经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又云。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惟内观返照。即性而修。则如来得之于方寸之间矣。

    颜丙曰。转轮圣王外貌端严。具足三十二相。然不明佛性。但享顽福。有时而尽。佛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后闻佛语。方始称如我解佛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以世尊为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我者有我相也。不得大自在。欲以形色言音而求见我相者。是人乃行邪道。即非正见。不能见如来者。不能得见此如如之性也。

    傅大士颂曰。涅槃含四德。唯我契真常。(楞严四卷。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注云。非所证法。涅槃四德是也。涅槃是总。四德是别)齐名八自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