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般若纲要卷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古南沙门 通门 阅正

    七空居士 葛? 提纲

    ○大般若经第十六会般若波罗蜜多分序

    寻夫理殊凑以司方。坦一归而揆务。何尝不镕想真际。弭执幻尘。虽檀戒之崇严。忍进之调锐。卒悟宠于实慧。假道于真诠。将开象触之迷。复有鹭池之会。所以光导五之迹。升第一之乘。甄陶二边。洞希微而眷睇。拟议四句。仰涔寂以韬音。剪诸见之萌。则翳蕊星落。褰积疑之网。则障縠云披。了性空而常修。悟生假而恒利。四魔由之乱辙。六度因而汇征。施以之不捐。而难舍能舍。戒以之不检。而难护能护。忍以之无受。而堪于不堪。进以之无行。而发于不发。定以之亡静。而三相不相。慧以之亡照。而三轮不轮。故体之则动而逾寂。谬之则寂而弥动。法不即离于非法。行岂一异于无行。其觉证也。真心混而一观。其出生也。法宝骈而万区。故有二智焉。三身焉。四辩焉。五眼焉。六通焉。七觉焉。八正焉。九定焉。十力焉。加十八不共。八十随相。十二缘智。二十空心。皆挺以呬多成之罗。若聚以玉毫之表。流之金。吻之诲。勒成八卷。元非再译。则以不敏。谬齿译徒。缅诸会之昌筵。嗟既往而莫奉。眷言殊奖。载表遗音。本慈吹以纷腾。因圣期而顶戴。将使家传妙宝。人握灵珠。洗客尘于八区。霈玄滋于万叶。福庇宸极。帝后延龄。庆洽黎蒸。法教增阐。庶狭中之士。摆凝于惊怖之辰。上慢之宾。辍谤于充诎之际。自非恒沙历奉。宿代累闻。何能启篇投吝。忘言入赏者哉。悲夫。

    唐西明寺沙门玄则制

    卷五百九十三(般若波罗蜜多分)

    善勇猛菩萨白佛言。世尊处处为诸菩萨众。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何谓般若波罗蜜多。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云何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令速圆满。云何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恶魔不能得便。所有魔事皆能觉知。云何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速能圆满一切智法。佛告勇猛菩萨言。汝问何谓般若波罗蜜多者。当知实无少法可名般若波罗蜜多。超过一切名言道故。善勇猛。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实不可说此是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说属彼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说由彼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说从彼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慧能远达诸法实性。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如来智慧尚不可得。况得般若波罗蜜多。善勇猛。般若者。谓解诸法。及知诸法。故名般若。云何般若解知诸法。谓诸法异。名言亦异。然一切法不离名言。若解诸法若知诸法皆不可说。然顺有情所知而说。故名般若。善勇猛。般若者。谓假施设。由假施设。说为般若。然一切法不可施设。不可动转。不可宣说。不可示现。如是知者。名为实知。善勇猛。般若者。非知非不知。非此非余处。故名般若。善勇猛。般若者。谓智所行。非智所行。非非智境。亦非智境。以智远离一切境故。若智是境。即应非智。不从非智而得有智。亦不从智而有非智。不从非智而有非智。亦不从智而得有智。不由非智。说名为智。亦不由智说名非智。不由非智说名非智。亦不由智说名为智。然即非智说名为智。由斯即智。说名非智。此中智者不可示现此名为智。不可示现此智所属。不可示现此智所由。不可示现此智所从。是故智中。无实智性。亦无实智住智性中。智与智性俱不可得。非智与性亦复如是。决定不由非智名智。若由非智说名智者。一切愚夫皆应有智。若有如实于智非智俱无所得。于智非智如实遍知。是名为智。然智实性非如所说。所以者何。以智实性离名言故。智非智境。非非智境。以智超过一切境故。不可说是智非智境。是名如实宣说智相。如是智相。实不可说不可示现。然顺有情所知说示。其能知者亦不可说。智境尚无。况有知者。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如实随觉。是名般若。复次善勇猛。若能如是现观作证。是则名为出世般若。若如是所说出世般若。亦不可说。所以者何。世尚非有。况有出世。所出尚无。况有能出。以都不得世及出世。能出所出。故得说名出世般若。若有所得。则不名为出世般若。若此般若性亦不可得。离有无等可得性故。又善勇猛。世名假立。非假立世。实有可出。然出诸假。故名出世。又出世者。非实于世有出不出。所以者何。此中都无所出能出少法可得。故名出世。又出世者。无世无出世。无出无不出。故名出世。若能如是如实了知。是则名为出世般若。若如是般若。非如所说。所以者何。出世般若。超过一切名言道故。虽名出世而无所出。虽名般若而无所知。所出所知不可得故。能出能知亦不可得。如是如实知。名出世般若。由此般若。无所不出。是故名为出世般若。复次善勇猛。此亦名为通达般若。如是般若。何所通达。谓此般若。无所通达。若此般若有所通达。即是假立。若是假立。则不名为通达般若。谓于此中都无所有。无此无彼。亦无中间。无能通达。无所通达。无通达处。无通达时。无通达者。故名通达。又善勇猛。诸有成就如是般若。即能如实通达三界。云何如实通达三界。谓非三界说名三界。所以者何。此中无界而可通达。通达三界。即为非界。由能如是通达三界。故名成就通达般若。复次善勇猛。言通达者。谓能遍知所有缘起。由诸缘故。诸法得起。故名缘起。如是缘起。都无所有。如是名为通达缘起。即此名为通知缘起。谓能显示。如实无起。以无起故。说名缘起。平等无起。故名缘起。谓于是处起尚非有。况当有灭。随觉缘起。若顺若违皆不可得。无等起故。说名缘起。若无等起。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过去。亦无已生。若无过去亦无已生。则无有灭。若无有灭。即无生智。由无生智。更不复。生亦不证灭。由无生故。即亦无灭。由有生故。施设有灭。既无有生。是故无灭。于一切法如是知见。通达作证。说名尽智。善勇猛。尽智者。谓尽无知。故名尽智。由何名尽。谓由无尽故名为尽。不见有法可名为尽。然离无知说名尽智。即尽无知说名尽智。遍知一切无知法故。名尽无知。由尽无知。说名尽智。非无知法有尽不尽。然离无知。故名尽智。如实遍知此无知法。都无所有。故名为离。由如是智。知无知法无别可得。名离无知。然无知法实不可得。智尚非有。况有无知。若能于尽得解脱者。名为尽智。善勇猛。非此波罗蜜多。有远彼岸少分可得。若此般若波罗蜜多有远彼岸少分可得。如来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有远彼岸。非此般若波罗有远可得。是故不说此有彼岸。又善勇猛。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随觉诸法。若能随觉。即违觉悟。所以者何。此中无物可名随觉。随觉无故。觉悟亦无。即于诸法无通达义。随觉通达平等法性是菩提故。随觉诸法故名菩提。云何此能随觉诸法。此中无物可名菩提。故于此中亦无随觉。何以故。若有菩提少分可得。即菩提内应得菩提。然菩提中菩提非有。应作如是现证菩提。非随觉故非通达故说名觉悟。虽作是说。而不如说。以一切法不可随觉。不可通达。又法非法俱无自性。由觉此理故名菩提。何以故。非诸如来应正等觉能得菩提。非诸如来应正等觉能了菩提。如实菩提不可了故。不可表故。非诸如来应正等觉生起菩提。菩提无生无起性故。善勇猛。有情界者。即是无实有情增语。非有情中有有情性。有情无故。名有情界。若有情中有有情性。则不应说为有情界。有情界者。即显无界。以有情界无界性故。若有情界即界性有。则应实有命者即身。若有情界离界性有。则应实有命者异身。然有情界无实界性。但由世俗假说为界。非有情界中可有界性。亦非界性中有有情界。非即界性是有情界。非离界性有有情界。以一切法无界性故。复次善勇猛。我依此义密意。说诸有情界不可施设有减有满。所以者何。以有情界非有性故。诸有情界离有情故。如有情界不可施设有减有满。诸法亦尔不可施设有减有满。以一切法皆无实性。故不可言有减有满。若能如是随觉诸法。是则名为随觉佛法。以一切法无减满故。说名佛法。佛法。即非佛法增语。非诸佛法有物能令或减或满。所以者何。以即随觉一切法故。若能随觉一切法性。此中无法或减或满。一切法者。当知即是增语。非彼法界有减有满。所以者何。以彼法界无边际故。非有情界及彼法界差别可得。非有情界及彼法界或减或满。或得或有。如是随觉。即名菩提。由此故言非诸佛法可得施设有减有满。又善勇猛。无减满性。若能如实无分别者。当知名为如实见者。非于此中能有取舍。如是随觉。说名菩提。菩提者。即是佛相。云何佛相。谓一切相。毕竟无相即是佛相。何以故。毕竟无相。与菩提相自性离故。如是随觉。说名菩提。又善勇猛。一切有情行菩提行。不知不觉诸法实性。不名菩萨。所以者何。不知有情非有情故。若知有情非有情性。行菩提行。应成菩萨。然诸有情由颠倒故。不能觉了自行自境。自所行处。若于自行如实了知。则不复行有分别行。是名菩萨行于无行。菩萨不应由分别故。起分别行。若于是处无所分别。非于此处而有所行。若于是处不起分别。非于此处复有所行。诸佛菩萨。于一切行。无所分别而修行故。一切憍慢。毕竟不起。于一切法。不复攀缘。不复分别。不游不履。如是名为真菩萨行。以无所行为方便故。复次善勇猛。无有情者。当知即是菩萨增语。以能遣除一切想故。所以者何。以能了达一切有情。非实有情。一切有情。皆非有情。一切有情。皆是颠倒执著有情。一切有情。皆是遍计所执有情。一切有情。皆是虚妄所缘有情。一切有情。皆是败坏自行有情。一切有情。皆是无明缘行有情。善勇猛。非有情名。有少实法可执为我。或为我所。以无实法。是故可说一切有情非实有情。非有情者。当知即是非实增语。非实者。当知即是非有情增语。若于诸行有遍觉者。可名菩萨。

    卷五百九十四 卷五百九十五

    复次善勇猛。言菩萨者。谓能随觉有情无实无生增语。又菩萨者。于一切法。亦能如实如佛而知。谓如实知一切法性。无实无生。亦无虚妄。善勇猛。若诸菩萨发菩提心。作如是念。我于今者。发菩提心。此是菩提。我今为趣此菩提故。发修行心。是诸菩萨有所得故。不名菩萨。但可名为狂乱萨埵。何以故。由彼菩萨决定执有发起性故。决定执有所发心故。决定执有菩提性故。但可名为于菩提心有执萨埵。不名真净发心菩萨。彼由造作。发菩提心。复名造作萨埵。不名菩萨。彼由加行。发菩提心。复名加行萨埵。不名菩萨。何以故。彼诸菩萨。由有所取。发菩提心。但可名为发心萨埵。不名菩萨。又善勇猛。无实能发菩提心者。以菩提心不可发故。菩提无生。亦无心故。彼诸菩萨惟执发心。不了菩提无生心义。心平等性。即是菩提。此中无所分别。若分别心及菩提。便执着心及菩提。由此二种。发菩提心。当知不可真发心者。又善勇猛。菩提与心。非各有异。非于心内有实菩提。非菩提内得有实心。菩提与心。如实如理。俱不可说是觉是心。由如实觉菩提与心俱不可得。无生不生。故名菩萨。亦名摩诃萨。善勇猛。以证入大乘。名摩诃萨。何谓大乘。谓一切智。说名大乘。云何一切智。谓诸所有智。若有为智。若无为智。若世间智。若出世间智。能证入如是等智。名摩诃萨。所以者何。以能远离大有情想。又能远离大无明蕴。又能远离大诸行蕴。又能远离大无知蕴。又能远离大众苦蕴。名摩诃萨。又善勇猛。远离大有情想。名摩诃萨。彼于一切心及心所法。虽无所得。而能了知心之本性。彼于菩提。及菩提分法。虽无所得。而能了知菩提本性。彼由此智。非于心内见有菩提。亦非离心见有菩提。非于菩提内见有实心。亦非离菩提见有实心。如是除遣。无所修习。无所恃怙。无所执着。虽不见有菩提心性。而能发起大菩提心。如是发菩提心。而于菩提无所引发。何以故。彼已安住大菩提故。都不见有心及菩提生灭差别。亦不见有发心趣向大菩提者。无见无执。无所分别。发起胜解。及解脱心。当知名为真实菩萨。又善勇猛。若诸菩萨。不离心想。及菩提想。发菩提心。彼远菩提。非近菩提。若不见菩提有近有远。当知彼近无上菩提。亦名真发菩提心者。我依此义密意说言。若能自知无二相者。彼如实知一切佛法。所以者何。彼能证会我及有情俱无自性。即能遍知诸法无二。定能了达我及有情与一切法。皆以无性而为自性。理无差别。若能了知诸法无二。即能了知一切佛法。若能遍知诸法无二。即能遍知一切佛法。若能遍知我。即遍知三界。

    增上慢者。于此法教不能悟入。以非彼境。非彼地故。

    要诸佛子从正等觉自然智生。乃能精勤学正等觉大师子吼。于正等觉无上法财。善能受用。

    诸佛世尊将欲开示断一切疑。微妙甚深菩萨藏法。必有如是无量无边最胜清净。功德众集。

    随所知境界世俗文句。方便演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令菩萨众。精勤修学一切法如所有性本性不可得。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都无所依。

    一切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远离而住 一切法非相应。非不相应 一切法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如所有性。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者。离一切法性。所以者何。非一切法中有一切法。此无所有。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自性离。此离自性。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无一切法自性。此无自性。是谓般若波罗蜜多(九十四卷止)。

    一切法非一切法所行。于一切法无知无见。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不舍一切法自性。于自性如是遍知。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合非离。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减非增。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染非净。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有净法。非有不净法。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移转。非趣入。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系。非离系。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死非生。一切法非生非死。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流转。非有流转法。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尽。非有尽法。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有集法。非有灭法。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有起法。非有尽法。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有变坏法。非无变坏法。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乃至非净。非不净。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有贪瞋痴法。非离贪瞋痴法。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作者。非使作者。乃至非知见者。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断。非常。非有边。非无边。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见趣。非见趣断。非爱非爱断。是谓般若波罗蜜多 一切法非善。非非善。是谓般若波罗蜜多(九十五卷止)。

    卷五百九十六

    梦幻泡影。自性都无所有。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虽假说有种种自性。而此般若波罗蜜多。实无自性可得宣说。

    舍利子白佛言。如来虽说般若波罗蜜多。而说般若波罗蜜多非圆成实。世尊告舍利子言。如是如是。我说般若波罗蜜多非圆成实。何以故。一切法非圆成实故。我说般若波罗蜜多非圆成实。譬如虹霓。虽有种种妙色显现。而无一实。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虽假种种言相显示。而所显示。无性可得。譬如虚空。虽以种种尺寸量度。而未曾见有五指许是圆成实。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虽假种种言相显示。而未曾见有少自体是圆成实。

    诸法甚深故。般若波罗蜜多最为甚深。

    般若波罗蜜多。深广无量。无边功德之所证故。

    诸法本性清净故。般若波罗蜜多本性清净。

    诸法无边际故。般若波罗蜜多亦无边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初中后位。皆无边际。亦无方域。边不可得。故名无边。际不可得。故名无际。以无边故。说名无际。以无际故。说名无边。

    卷五百九十七

    舍利子白佛言。云何菩萨依如是法。行诸境相。佛言。诸菩萨众。尚不得法。何况非法。知一切境。皆无境性。由此因缘。是诸善士。依如是法。行诸境相。无所执着。

    舍利子。诸有情类。多有成就下劣法者。所有信解。亦皆下劣。不能种植广大善根。彼于如是甚深广大无染正法。不能信受。随类胜劣。各相爱乐。下劣信解诸有情类。还乐下劣信解有情。广大信解诸有情类。还乐广大信解有情。

    舍利子白佛言。以何等法为所行境。佛言。般若波罗蜜多。以无边法为所行境。以诸法空为所行境。如虚空界。风界。俱无处所而可见者。亦复不为生起法相而现其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法都无可现示者。亦复不为生起法相而现其前。

    舍利子复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以何为相。佛言。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众相。无有少相而可得者。舍利子。如虚空界。无碍着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碍着处。由斯故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著为相。又舍利子。非无著法。有相可得。然随世间名言理趣。作如是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著为相。又舍利子。诸法皆以无著为相。以诸法不可得故。名无著相。无有少法为起相故而现在前。以于此中无相可得。故名无相。以无相故。说名无著。若一切法有少相者。应于此中有着可得。以一切法众相都无。是故此中无著可得。故说诸法无著为相。又舍利子。诸杂染法。颠倒现前。诸颠倒者皆是无相。诸无相者皆不可说。故有相法即是无相。又舍利子。诸清净法。亦无有相。所以者何。杂染尚无有相。况清净法而可有相。又舍利子。若能遍知诸杂染法如实性者。彼诸杂染皆不可得。然诸有情由颠倒故。起诸杂染。诸颠倒者。皆非真实。若非真实。则无实体。亦无实相。若能如是如实遍知。即名清净。是故杂染清净二法。俱非有相。非圆成实。又舍利子。愚夫异生。着无著相。又舍利子。此无著相。当知即是智所行处。亦是般若波罗蜜多所行之处。此无著相智所行处。亦名般若波罗蜜多。又舍利子。所行处者。当知此显非所行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非行处相可能显示。又舍利子。所行境者。当知显示非所行境。以一切法如实之性。如所有性。皆不可得。故一切法非所行境。以一切法无境性故。若能如是遍知诸法。是则名为行一切境。

    时舍利子告善现言。云何具寿嘿然无说。善现答言。我于诸法。都无所见。是故我今嘿然无说。又舍利子。我都不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见有诸菩萨众。不见能说。不见所说。亦复不见由此。为此。因此。属此。依此而说。我于此中。既无所见。云何令我宣说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由显示所有法故而现在前。又舍利子。如无有法。由显示法而现在前。我当云何宣说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然舍利子。若能了知如是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不由显示所有法故而现在前。即能了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能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告善勇猛菩萨言。诸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都无所行。何以故。以一切法皆是颠倒之所等起。非实有邪伪虚妄。譬如于法有所行者。皆行颠倒。皆行不实。如是菩萨若有所行。应行颠倒。应行不实。非诸菩萨是颠倒行及不实行之所显了。亦非菩萨行颠倒行及不实行。能行般若波罗蜜多。又善勇猛。颠倒不实。则非所行。是故菩萨不于中行。又善勇猛。言颠倒者。即是虚妄愚夫异生之所执着。如是诸法。不如是有。如是所执。不如其相。是故说名颠倒不实。故诸菩萨不行颠倒。不行不实。由此菩萨名无倒行者。若实无倒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一切行断。名菩萨行。善勇猛。菩萨不行一切分别异分别行。一切分别异分别断。名菩萨行。分别者。谓于诸法分别自性。异分别者。谓于诸法分别差别。非一切法可得分别。及异分别。以一切法不可分别异分别故。若分别法。则于诸法作异分别。然一切法。远离分别及异分别。又善勇猛。言分别者。是谓一边。异分别者。是第二边。若诸菩萨于边无边俱无所行。是诸菩萨亦不见中。若见中者。则行于中。若行中者。则行于边。非中有行有显有示。离行相故。又善勇猛。所言中者。即是八圣支道。如是圣道。于一切法都无所得而现在前。都无所见而现其前。若时于法无修无遣。尔时名为止息之道。此止息道。于一切法无修无遣。超过修遣。证一切法平等实性。又止息道者。谓阿罗汉漏尽苾刍。何以故。彼遣道故。非修非遣。故名为遣。彼遣亦无。故名为遣。以遣修故。说名为遣。若有修遣。应有所得。不名为遣。此中遣者谓遣修性。此中无修。故名为遣。以修无故。遣亦非有。

    菩萨摩诃萨不缘一切法。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菩萨知诸所缘性远离故。若知所缘其性远离。则无所行。故说菩萨行无所行。

    若诸菩萨能行般若波罗蜜多。遍知一切所缘而行。除遣一切所缘而行。

    卷五百九十八 卷五百九十九 卷六百

    菩萨能如是行。则不缘一切法清净而行。何以故。菩萨遍知一切法所缘本性清净故。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行集。不行灭。不行深。不行浅。不行空。不行不空。不行有相。不行无相。不行有愿。不行无愿。不行有造作。不行无造作。何以故。如是诸法。一切皆有恃执。动转。戏论。爱趣。谓我能行如是动转。我于此行如是戏论。我由此行如是爱趣。我依此行如是恃执。此中菩萨了知一切恃执。动转。戏论。爱趣。害诸无知。无所恃执。无恃执故。都无所行。亦无执藏。无执藏故。无所系缚。亦无离系。亦无等起。如是菩萨害诸恃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复次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不行常无常。不行乐无乐。不行我无我。不行净不净。不行空不空。不行如幻如梦如光影如谷响。何以故。如是诸法。有寻有伺。有行有观。此中菩萨了知一切有寻有伺有行有观。害一切行。遍知诸行。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是谓宣说诸菩萨行。

    一切法不可思议故。菩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思议。何以故。非心所生故。名不可思议。亦不生心故。名不可思议。若谓心生。是为颠倒。谓心不生。亦是颠倒。能通达心及心所俱无所有。则非颠倒。愚夫异生不能觉了于心远离。不能正知。亦不正知所缘远离。由斯执着心即是我。心是我所。心依于我。心从我生。彼执心已。复执为善。或执非善。或执为乐。或执为苦。或执为断。或执为常。种种法门。诸菩萨众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远离颠倒心心所法。证心本性清净明白。于中都无心心法起。复作是念。由所缘境心心所生。了知所缘无所有故。心心所法皆不得生。既不得生。亦无住灭。亦不令法有生住等。能如是行。是行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通达诸法若因若集。若没若灭。无有少法不合般若波罗蜜多。如实了知诸法因集灭道之相。于一切法不修不遣。何以故。以一切法无性为性。远离自性。则非实物。非实物故。无修无遣。于一切法无修无遣。名修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起一切法相应相心。不起一切俱行之心。能就如是清净心故。于诸有情。虽起遍满慈悲喜舍。而能遣除诸有情想。于有情想无执而住。于四梵住亦无执着。成就妙慧方便善巧。般若波罗蜜多速得圆满。速圆满故。便于诸法无取无执。

    菩萨如是学时。不于一切法学。不为超越一切法学。不于一切法生学。不于一切法灭学。不为调伏一切法故学。不为不调伏一切法故学。不为摄伏移转一切法故学。不为趣入安住一切法故学(九十八卷止)。

    菩萨如是学时。不于一切法学。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空若不空。若我若无我。不缘一切法。若过去行。若未来行。若现在行。虽以空寂静无我行相。观察过去。而不以空寂静无我行于过去。虽以空寂静无我行相观察未来。而不以空寂静无我行于未来。虽以空寂静无我行相观察现在。而不以空寂静无我行于现在。菩萨能如是行。虽观过去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恒。无久安住不变易法。而不如是行于过去。虽观未来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恒。无久安住不变易法。而不如是行于未来。虽观现在空。无我。无我所。无常。无恒。无久安住不变易法。而不如是行于现在。能如是行。能如是住。修行般若波罗蜜多速得圆满。能如是行。则不缘一切法。以一切法非所缘故。以一切法非能缘故。非一切法有所取故。而可于彼说有所缘。若有所缘。则有动作计着执取。若有执取。即有忧苦猛利愁箭悲恼叹生。若有所缘。即有恃执动转戏论。

    能如是行。则于一切法不起分别。无异分别。能如是行。能如是住。一切恶魔不能障碍。成就般若波罗蜜多利慧刀剑具大势力。是诸菩萨于一切处无所依止。何以故。若有所依。则有移转。若有移转。则有动摇。若有动摇。则有戏论。若诸有情。有依有转。动摇戏论。随魔力行。未脱魔境。菩萨不依止一切法。证得一切依止净法。依止清净微妙智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由此恶魔不能得便。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一切法合离相。不行一切法清净不清净相。能如是行。则不与一切法若合若离。何以故。以一切法无合离故。善勇猛。合者谓常。离者谓断。一切法性。不为合故离故现前。若诸法性为合为离现在前者。则应诸法可得。不可得故。佛不施设。愚夫异生妄见合离。颠倒系缚。驰流生死。谓合得合。住合见合。执有合故。便执有离。谓除遣合而得离故。善勇猛。若处有合。是处有离。若于合中无得无恃。不起执着。亦不见离。若于离中有得有恃。起执著者。彼便有合。与生死苦未可别离。菩萨观诸法性非合非离。亦不为法若合若离而有所作。或有修学。如是安住。速能圆满一切智法。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一切法着无著。所缘清净不清净。都不见行。及不行法。能如是行。速能圆满一切智法(九十九卷止)。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不行一切法开显不开显。寂静不寂静。清净不清净。远离不远离。能如是行。速能圆满一切智法。

    菩萨能如是行。不住一切法。非一切法有可住义。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无执藏。无执藏故。无可住者。善勇猛。以无所住及无不住为方便故。说一切法都无可住。如四大河无热池出。未入大海终无住义。如是诸法乃至无造诸行未尽。终无住义。

    手执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法教。是诸菩萨。设不现前蒙佛授记。当知已近蒙佛授记。或复不久当蒙诸佛现前受记。

    一切法无著无缚。无有少法为着为缚而现在前。由此亦得无解脱义。善勇猛。一切法无著无缚。亦无解脱。言着缚者。谓于法性执着系缚。法性既无。故不可说有著有缚。言解脱者。谓脱着缚。彼二既无。故无解脱。

    如是法门。非诸杂染弊有情类手所能得。非魔罗网所拘絷者之所行地。是性调善极聪慧者之所行地。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法门。受持一句。尚获无量无边功德。况有于此大般若经。能具受持。转读书写。供养流布。广为他说。彼所获福不可思议。

    大般若波罗蜜经六百卷

    般若义同文异(节义详载纲要第八卷初分后)。

    第二分。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于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于一切法性。皆得平等。安立一切有情于一切法平等性中(观照品)。

    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于意云何。即一切法。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一切法。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汝观何义。作如是言。即色等法。非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无菩萨摩诃萨耶。善现白佛言。若菩提。若萨埵。若色等法。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菩萨摩诃萨。此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是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有菩萨摩诃萨耶。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菩提。若萨埵。若色等法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学。复次善现。所言菩萨摩诃萨者。即色真如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离色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汝观何义。作如是言。即色等法真如非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真如无菩萨摩诃萨耶。善现白佛言。色等法尚毕竟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色等法真如。此真如既非有。如何可言即色等法真如是菩萨摩诃萨。离色等法真如有菩萨摩诃萨。佛告善现。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色等法不可得故。色等法真如亦不可得。色等法及真如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学(善现品。与纲要第一卷二十二叶。经文参看)。

    复次善现。所言般若波罗蜜多者。色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色常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色无常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乃至一切法杂染增语。清净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不。不也世尊。佛告善现。汝观何义作如是言。色等法增语。非菩萨摩诃萨。复观何义作如是言。色等法若常若无常增语。乃至若生若灭增语。亦非菩萨摩诃萨耶。善现白佛言。世尊。色等法尚不可得。性非有故。况有色等法增语。此增语既非有。如何可言色等法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乃至色等法生灭增语是菩萨摩诃萨。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色等法及常无常等不可得故。色等法增语及常无常等增语亦不可得。法及增语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亦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不可得故。所行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学(善现品。与纲要第一卷二十三叶。经文参看)。

    善现。非离有为施设无为。非离无为施设有为(善现品)。

    复次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当如是审谛观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多。何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谁之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为何所用。审谛观察。若法无所有。不可得。是为般若波罗蜜多(胜军品)。

    善现言。何等为法。云何常于此法爱乐欣喜。佛告善现。所言法者。谓色。非色。皆无自性。都不可得。不可破坏。不可分别。是名为法。言爱法者。谓于此法起欲希求。言乐法者。谓于此法称赞功德。言欣法者。谓于此法欢喜信受。言喜法者。谓于此法慕多修习。亲近爱重。以无得而为方便。常能如是爱乐欣喜。而不憍举。决定能于大有情众当为上首(譬喻品)。

    菩萨摩诃萨修行无缚无解六波罗蜜多。能证无缚无解一切法性。是名被无缚无解大乘铠者(无缚解品)。

    诸佛弟子。于一切法无依著者。法尔皆能随所问诘。一一酬答。自在无畏。何以故。以一切法无所依故(远离品)。

    憍尸迦。诸菩萨摩诃萨回向心则非心。菩提心亦非心。不应非心回向非心。心亦不应回向非心。非心不应回向于心。心亦不应回向于心。何以故。非心即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即是非心。如是二种。俱无所有。无所有中。无回向义。憍尸迦。心无自性。心性无故。心所亦无。心及心所既无自性故。心亦无回向心义。若作是观。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帝释品)。

    一切法性。无所依止。无所系属。由此因缘。无生无起。无知无见。当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虽生如来应正等觉。亦能示现世间实相。而无所生。亦无所示(示相品)。

    能示如来应正等觉世间相者。谓令不起此世间想。亦令不起他世间想。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无所有。实不可得。无可依彼起此世间他世间想(示相品)。

    不可思议。思议灭故。不可称量。称量灭故。无数量。数量灭故。无等等。等等灭故。不可思议者。但有不可思议增语。不可称量者。但有不可称量增语。无数量者。但有无数量增语。无等等者。但有无等等增语(示相品。与纲要五卷十六叶。经文参看)。

    虽诸声闻独觉菩萨。皆依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精勤修学。各得究竟所作事业。而是般若波罗蜜多。无增无减(成办品)。

    菩萨摩诃萨。虽闻真如与一切法无二无别。而无滞碍。所以者何。真如与法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不可说俱及不俱故。菩萨摩诃萨。终不观他好恶长短。平等怜愍而为说法。不观法师种性好恶。唯求所说微妙法义。善现。不退转菩萨。具如是等诸行状相(不退转品)。

    不退转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通达诸法皆无所有。常不远离菩提作意。不乐观察论说诸蕴。诸处。诸界。所以者何。是菩萨于蕴处界。性相空理已善思惟。善通达故。不乐观察论说众事。所以者何。是菩萨于一切众。性相皆空。已善思惟。善通达故。不乐观察论说五事。是菩萨住本性空。不见少法有胜有劣贵贱相故。不乐观察论说贼事。是菩萨住自相空。不见少法有得有失与夺相故。不乐观察论说军事。是菩萨住本性空。不见诸法有多有少聚散相故。不乐观察论说战事。是菩萨住真如一切法空。不见少法有强有弱爱恚相故。不乐观察论说城邑事。是菩萨住虚空界空。不见少法有摄不摄好恶相故。不乐观察论说聚落事。是菩萨住一切法空。不见少法有增有减合离相故。不乐观察论说国土事。是菩萨安住实际。不见诸法有属不属此彼相故。不乐观察论说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事。是菩萨住毕竟空。都不见我乃至见者若有若无差别相故。不乐观察论说相好事。是菩萨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