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维摩经疏第四(中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传法弟子僧 道暹 私记

    第十二

    记云。

    全从因诃者。约修行道边也。

    记云。

    一切并具者。居士俗众具三教机。若一音异解。须兼于藏。故云一切也。

    记云。

    故须兼通等者。以疏中约纯圆释。虽纯约圆。仍分三教。圆是正意。故云兼等。二教接通。故云入圆。

    胡豆者。绿豆也。

    记云。

    劝勿忘本者。本者实意云。只可深求其实五义引机。是其正意。故云本也。

    如水不澄清者。合譬云。由小乘见思风息。真谛之波暂静。波虽暂静。水由未清量。令实相之珠不现。

    念报佛恩者。佛恩大故。弥须报之。

    依毗昙至生空者。意云。由生空即是法空故。不别立法空。如须陀洹人。既破人我。五阴实法。岂可不空。故涅槃空。

    犹是法空者。此证法空。通于圆极。何况通别邪。

    如实棒指者。实棒指喻藏生法镜中像。棒指喻衍门二空。是字不住。不住有四句。亦不不住。不住无四句。即三空文也。

    记云。

    凡诸法字者。心及诸法。即是所破。法性是能破。故云分别也。又心是能执之心。法是所执之法也。

    记云。

    义通权实者。三为权。圆为实。

    记云。

    义杂者。通于四教。

    真殊者。一俗随三真也。

    记云。

    利中圆者。别教望圆教。是利中故。

    一切法趣我见等者。谓十六知见。故云等也。

    记云。

    覆浅从深者。只是且从通中。利根菩萨。得入中道。见法性者说耳。故云从深若覆深。从浅复通。复通教当教入真。故云一音通被也。

    不即六法者。若执五阴神我是有是无等。只是生死之法。名为不即达六法。即法性故不离也。花严云。至造者造名由附方便教说。若大乘极说。应云皆由心变。变有二种。一者同体变。二者异体变。譬如波水(云云)。

    又如浊水清水洗物。喻于四教用智不同。物体未曾有二(云云)。胜天王云。自相空者。彼经第二云。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实智力空。无畏空。不共法空。戒聚空。定聚空。慧聚空。解脱聚空。解脱知见聚空。空第一义空。而空相不可得。不取空相。不起空见。自相空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远离诸相。不见内外相。离戏论相。离分别相。离求觅相。离贪著相。离境界相。离攀缘相。离能知所知相。无二无别。自相离故。

    即阴离阴者。全是法性。众生自离。圆人观之。全是法性。故名为即。约三教观之。其义自显也。

    是体法我空者。体言通三。现文在圆也。

    法性尚无者。法性如虚空。体不可得故。

    记云。

    此非独圆者。意云。文中不约七方便。为双非者。由通三教。故且置之。

    记云。

    即彼能空者。小乘三空。俱名能空矣。

    记云。

    行者察之者。今依三慧。以观察之。

    消者了之者。文释从圆教意。

    兼衍三教部意者。部虽含四。部意在圆。常须知之。

    记云。

    若论通相者。此即通途之通。通于四教故。

    记云。

    谓无为性此即不可者。意云。若定执此无为谓之者。有则成性计只可达。无即性有而不有。能所并亡。故云理必然也。

    相待之惑至所存者。言惑既细者。小乘三空。展转相待。由计能所。全是障中无明。故云细也。

    言乃至者。如以法空待于生空。平等待于前二。故云乃至所存等也。

    故平等法亦是空者。此明衍门一空。即具三空。故云亦是空也。

    记云。

    虽因共乘者。只是衍门一俗随三真耳。

    六因者。所作因者。不碍于他。相应因者。心心数法。同相同缘。以心心法共相应故。以心相应为因。名相应因。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共因者。一切有为法。各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自种因者。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无记亦尔。一切各各有自种因。遍因者。苦集谛下十一遍使。名为遍因。报因者。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名为报因。

    四缘者。如上五因。名为因缘。心心数法。次第无间。相续而起。名次第缘。心心数法。托缘生故。名为缘缘。诸法生时。不生障碍。名增上缘。

    记云。

    并是能成者。且如受戒一法。三师七证。名为有力。坛边看人。名为无力。即能成也。受戒之人。即可成故。一切类此。法性之中。无此等故。

    记云。

    随缘应物为怀者。随偏圆机逗会也。

    不见有能观之智者。谓全法性是能观法性。复全是所观之法性。故云无异也。

    不为四边者。若外计即以四见为四边。佛教即以四门生。着为四边也。又边即中。故名不动。中入边故。义当为边所动也。动摇二字去呼。谓自动为摇。为他所动。即平呼之。

    记云。

    以着二中之无者。只者着尘着离。于二着中。专是着离。离即是小乘无为之法也。着尘如铁锁。着离如金锁矣。

    记云。

    问言不住只是去来者。他人云。不住只是去来了。因他此释。故有此问。

    记云。

    二乘有去有住者。去生死住涅槃故。

    衍门明义等者。若圆教修三三昧。如云智者见空及与不空。此空不空。亦名中道。若见此空。即见佛性。即是观无明四句。不可得一空一切空。不见四门分别之相。非缘非真。无诸所作。别教从假入空证真谛。名空三昧。知空非空出假化物。无复空相。名无相三昧。进随中道无中边相。亦不求中边。名无作三昧。通教观苦集。皆如幻化即空门。知空无空相。名无相门。既无能所。谁作空观。名无作门。既无作者。谁起愿求。二名无愿。

    记云。

    理为本宗者。内实慧契于法性。故名复宗。前诸文上。应文文之后。皆云复宗。但是略耳。

    记云。

    虽同他有者。以方便慧同众生有。即是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则是自常同理。复令他契理也。

    记云。

    俱有生死者。广疏云。法性无可爱果。及涅槃之好。无不可爱果。及生死之丑也。可爱果是人天果。不可爱果四趣果也。

    记云。

    应修门故者。只是修行门耳。

    无离文字说解脱相者。实慧解脱也。文字性离。即真性解脱也。解脱即诸法方便解脱也。

    记云。

    今那云四四理如幻者。意云。前但云一俗如幻。今那云四理亦如幻耶。

    记云。

    况十六门至利钝者。有门入钝。空门入利。余二门传传相形。以论利钝。衍门三教。传传相形亦尔。三悉入钝第一义入利也。

    说法有滞者。不知根缘。即是有滞。

    记云。

    被俗之慈悲者。但是众生缘慈悲耳。

    记云。

    花严人法处者。彼经云。菩萨不为一人发菩提心。乃为法界众生等。不为一人学一法等处。谓国立亦尔。

    释迦叶章

    记云。

    寄大因果者。诃意云。汝应为究竟不食故。而行乞食行。乞是因也。

    记云。

    乞食门者。行乞须用无缘慈悲心也。

    或因智大等者。准法花疏。具七大义。一舍大。谓舍家业。金色妇身披无价宝衣。裁为僧伽梨四叠奉佛。二受大。谓受佛大衣。三行大。谓头陀逾老不舍等。四印可大。谓吾有四神三昧等。五信大。谓于千二百四大弟子中大。五山寺主。作阎浮提知事上座。六结集大。谓集三藏四阿含等。七住持大。谓头陀为四众依止荷负佛法。令得久住等。今文三大。初及僧事即位大。次即行大。第三因心慈悲。即印可大。辟支此云因缘。迦罗此云觉也。

    智胜根利者。以根利故。于一座中。顿断三界见思。于无漏心中次第无间。先用十六心。断见一百六十二心。断九地思惑。以一品思惑。皆用一无碍道断。解脱道证故。都成一百七十八心故。

    一约半字事理者。法花疏中。半满二教。皆先约事释。次约理释。今如彼解。

    恐人谬作观行消经者。夫消经势教正观傍故。斥不许一向耳。

    乖于佛旨者。佛意但令称机有益。即是头陀之行。不论贫富难易故也。

    舍道法者。谓一等出观。随于散心。舍灭谛之理。

    何不普乞一呵乞食心非者。初要心只拟向于贫里故非也。

    昔心所契者。谓破苦断集随道证灭。灭即所证契也。

    苦集道三者。昔已破竟。如何乞食。更云为破。苦集等耶。故云事果乖心。

    本有灭谛者。迦叶但得偏真灭理。未得本有三德之理。为此义故。

    置不能普次第心中应行者。只是刹那刹那心中行耳。

    次第行等者。大论第八十七。问次第行等有何差别。答有云行名布施。学名持戒。道名智慧。又行名持戒。学名禅定。道名智慧。又行名正语正业正命。学名正精进正念正定。道名正见正思惟。

    由本垂迹者。菩萨依本实相之理。随事次第行乞。名此次乞为垂迹也。

    食因已亡者。烦恼为食因。若烦恼未尽。食亦不亡。烦恼亡尽故。食亦亡也。

    有食有命等者。由食故命存。命存故身安。身安故道立。

    一切自住者。谓因缘和合所成之法。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故云自住也。

    记云。

    二者无空分别者。责其无真谛空心分别。良由舍定出散故也。

    记云。

    今以事理者。只是不能。即事见理耳。

    记云。

    犹见不殊凡俗者。只是同凡见青黄等见。

    记云。

    盲非尽理者。意云。译人着如盲之言。从成语质。若例如响。如应云所见如幻炎。方为尽理。

    记云。

    如盲语局者。但所见色与盲等。故成局也。既云不见三聚。故云通也。又如盲唯在于肉眼不见。具举五眼。故云通也。

    大品至不见三聚者。彼经第廿一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佛以五眼观不见众生生死中可度者。今世尊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分别众生有三聚。正定。邪定。不定。须菩提。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得众生三聚。以众生无法相。我以除其妄着世间法故。大论第八十四释曰。若无法无众生。云何说有三聚众生。佛答我观众生。一聚不可得。云何有三。但为知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者。是耶定。得因缘能破。不得不能破。是名不定。皆以世俗法故。说非最第一义。

    立眼清净等者。肉天见十界粗细。慧见二乘法界。即毕竟空。法见菩萨法界。即不思议假。佛见佛法界。拔四趣与人。拔人与天。拔天与二乘。拔二乘与菩萨。拔菩萨与圆极(云云)。

    双游真俗者。中道双照。即俗而真。即真而俗。故曰双游也。

    不见趣者。谓不见俗。与非趣者。谓不见中。(云云)。

    佛说八解者。身子依佛教语得八解在身应用为食。何意出观。而念世间杂欲之食。以证迦叶亦如身子。

    是故被诃耶正双游者。自行则达耶相。即正相化他。则以正入耶。令耶即正。故曰双游。

    魔禅鬼定者。从魔加鬼加得定故也。

    犹是正禅者。以根本四禅佛弟子亦证。故云正也。

    耶不妨正者。中道双照。邪正二边。即三谛三昧。双游二谛者。即寂而照。名真法喜。即照而寂。名真禅悦。故曰双游。

    以一食者。食体也。施一切者。食用也。谓施十法界众生。十方法界国土中贤圣也。言供养者。想此食体。即是法界。能运之心。体同虚空。供养遍法界。别相三宝。名为即真而俗。达此三宝。一一尘坐色。一一毛孔。互融互入。无非遮那三德秘藏。即是供养一体三宝。名为即俗而真。又理观者。达此食色香味等。即是法界。名理法宝。能达之心。亦即法界。性同虚空。名理佛宝。境智和合。名理僧宝。此一体三宝。上宜别相。下契机理。则是供养诸佛及贤圣。复得名为即真而俗。故花严旧疏云一平楞相收。即是一一无非法界故。二广狭相收。即是大小相入互融。此与双游义合。大体只是即理而事而理。良由此食。体即法界故。

    尔无上食因者。菩萨乞食。能为众生。作无上道因也。

    则彼此俱损者。广疏云。若讥迦叶心局。谓往贫而乞。贫人心重。不废自业。即彼此有利。名为俱益也。若往富而祈。彼心既轻。往乞废业。彼此皆为损也。

    渐入佛慧者。此探取法花意说所以。始从鹿苑。终至法花。名渐入也。

    斯有家名者。只此俗家有此名闻。大士辨才乃尔也。经云。不复劝人至支佛。行者验此已。冥得生苏之益。虽未显取。而常赞叹大乘之法。

    第十三

    兼修慈心者。一切罗汉。皆修四无量心。独有善吉。慈云最广故。得别受慈心名也。

    未足动习者。以断正使故。但云习。只是不能动其无诤空心而已。

    苦加析挫者。以计空大。所以净名。作悲敬二田析之。故云苦加。

    记云。

    此即得者。冥成生苏之益。故云得也。

    初问多依通圆者。以幻有即空即中。经文显现故。知是幻通圆可也。

    间其真伪者。真即地住已上。伪只是真谛之空。

    若是圣人者。地住已上为圣人也。

    记云。

    破立皆遍一切诸法者。大乘破则遍破。不问善吉。偏破于有。立则遍立。有因缘故。

    四悉者。四门四理。皆可得说。不同善吉。偏存于空。二约理者。即是食法法界。界即五阴也。只由观食见味法界。故名食等。由食等故。故阴界入法等也。

    大论喻刹那三相者。论第四十一云。有为性三相。生住灭。无为性亦三相。不生不住不灭。有为性尚空。何况有为法。无为性尚空。何况无为法。以是种种因缘性不可得。名为性空。

    俱灭者。此约一期报身。故云俱灭。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者。界内一坏随。一不坏随。俱随真谛故。界外二教亦尔。俱随于中道故。

    双游明闇者。一约事者。以依佛慧。观极重粗恶。其痴爱之闇。全体即是中道法界。非明非闇之明。以全是故。方曰双游。二约理者。观一念痴爱之心。三千之闇。达此三千即空即中。故曰双游。三者因果。能如是观。即是因时双游。证果满已。示同凡夫痴爱。令尽无明因成契果。即是果时双游也。

    记云。

    理性相即者。理性三千。与空假中相即也。

    记云。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