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伽阿?多罗宝经心印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天竺三藏沙门求那?陀罗译

    曹洞三十四世博山三世雷峰沙

    门释函是疏

    嗣法门人沙门 释(今无今覞)较

    ○二广明八识究竟边际。以示识智之别。分六。

    △初大慧启请。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唐译云。世尊。惟愿为我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众妙法门。此是一切诸佛菩萨。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住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

    前已发明藏识转识。依于不觉。不同外道异因。为一切菩萨建立唯心。起修行方便。今复问心意识五法自性。意在广明八识生因。以显一心转变异不异相。成就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一切诸佛等者。谓诸佛菩萨圣智所行。离一切心境。显示真实。此诸佛教心也。海浪藏识法身者。自心现量。全妄全真。非思量所知也。五法。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谓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五法三性。在心意意识中。依迷悟转变。迷。则正智翻作妄想。如如转为名相。圆成惑为遍依。悟。则名相即是如如。妄想却成正智。遍依转见圆成。一刹那间。真妄互显。名异体同也。

    △二分别八识因缘不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唐译云。何等为四。所谓不觉自心现而执取故。无始时来取著于色虚妄习气故。识本性如是故。乐见种种诸识相故)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唐译云。以此四缘。阿赖耶识如瀑流水。生转识浪)。

    此总言八种识生因也。四种因缘。共为八识生起。而第一种独出不觉。为藏识因义。以明识不离心。秪由不觉。顿成识相。故曰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水。喻心。瀑流。波浪。喻藏转二识也。自心。谓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因不觉而现摄受。摄受。谓见相二分。见为能摄。相为所摄。若非不觉。则心有生识之过也。无始虚伪。即不觉所现。由不觉现。变似尘境。遂成色等习气耳。识有了物功能。法尔分别。谓识自性也。欲见。即作意。所谓浮根四尘。流逸奔色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此言八种识顿生渐生也。俱生。顿生也。随次。渐生也。诸根毛孔。根也。微尘。尘也。如眼识。以眼例诸识也。诸识各分顿渐。皆依根尘而有识现。故曰亦复如是也。观下直接譬如二句。自知所喻之旨耳。顿。如一识顿缘多境。或诸境同具。诸识顿生。渐。如一识渐缘诸境。或诸境先后。诸识渐生。又五识可言五尘同具。一时顿生。若意识。五尘对至。惟有渐缘。是五识兼顿渐。意识唯渐无顿。然总之皆依根尘引发。识体随现。识体。谓藏识真相也。故以镜海喻识体。色风喻根尘。色风本自无知。镜海依然澄照。惟有不觉。乃见差别。始知五现量识。与八识同功。虽当根尘交互。而无分别析。宛尔无亏。但在迷位。刹那流入意地。眨眼错过。便不可得耳。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此言八种识。更互为因。非一非异。总由发业。乃有差别也。心海。谓藏识。外境界风。指六尘。识浪。谓七识也。由六尘境风飘荡心海。致七识波浪不停。而因所作相。非异非不异也。因。指真识。所作相。即指藏转二识。谓同一真性。故非异。各有自境。故非不异。然总由不觉发业。一时诸识。合此发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也。色等自性者。谓色等以内识变现为性。似有现前。而实无也。即彼五识身俱者。谓五识起。有同时意识俱起。因差别分段。而生分别。是意识又以五识为因也。乃知不觉如来藏。妄动成业。而起见相二分。是见相二分。为业之生相也。因见现相。而成根境。复由根境生识。而起区分。海浪本同。境风非别。但了不觉。业相自停。更无指示耳。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魏译云。五识及心识。不作是念。我递共为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唐译云。而于自心所现境界。分别执着。俱时而转。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此明八种识当下无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彼身。总指八种识。此八种识展转相因而不作念者。谓无自性也。惟无自性。故虽妄起计度。各了自境。而心不知业。业不知心。当体寂然。差别相尽。所谓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也。唐译坏相。为无差别相。正以差别之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故无差别相。亦时时现前。但以不觉。于分段差别。仍各了自境耳。

    △三穷藏识究竟边际。

    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

    八识流注生灭。非灭受所能决了也。境界元虚。摄受亦伪。定之与乱。动之与寂。皆属分别。归识边际。所谓不识流注生因。舍生趋灭。总在迷中耳。

    △四显自心现量。离妄真实。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此言欲究竟藏识边际。须达自心。自心以智慧之力。方便决了一切义句。故能离自心所现妄想虚伪也。能离妄想虚伪。始知自心流注。皆由不觉。若达不觉。即觉自心。不随迷情所迁境界。自然安住心海。寂静所通。为佛摄受。同佛子住。法尔如是耳。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者。谓自心所现虚妄之想。皆自性境界。了达自性。悉无差别。则一切生死业惑。迷似梦现。觉同梦灭。不烦转变。迥然超越也。故知菩萨摩诃萨。不见一法是身是业。及与离主。而亦有离。不同二乘。实有生死惑业。为可离相。又不同邪外。以为一切不可得。而不必离。此非最胜知识。不能深达唯有真识。更无余识之旨。故示当亲近也。生死有海。谓生死业苦也。业爱无知。业。发业。根本无明也。爱。爱欲。支润无明也。无知。即无明也。

    △五颂八识分别。以起自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此总颂藏转因缘也。以巨海喻藏识。猛风喻六尘境界。波浪喻转识。藏识为因。尘境为缘。而有七识身转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颂复以色等五尘非异不异。再明转识亦非异不异也。青赤摄色尘。珂贝摄声尘。乳蜜盐淡摄味尘。华摄香尘。果摄触尘。此五尘。皆内识所现。如日月之与光明。非异非不异。以喻转识之于藏识。亦如海水与波浪。非异非不异也。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此颂前四句。叠以海水波浪。喻藏转合生。引起下二句。归本藏识。有种种诸识转也。后八句。谓亦无诸识转相可得。但以意识思惟不坏假名。乃有八耳。前生灭章云。现识及分别事识。二坏不坏相展转因。盖以藏识转识。皆有坏与不坏二相。谓但业相坏。而自真相不坏也。此长行云而彼各各坏相俱转。颂云不坏相有八。总指诸识迷真而转。举体全真也。全真无差别。故应云不坏。迷真差别起。故应云坏。而此互用者。正可起悟耳。既迷真而起差别。犹瞪目华生。于中亦无能相所相。故曰无相亦无相。复以海水与波浪。同一水性。无有差别。深明诸识。同一真性。亦无同异。迷狥识相。悟达妄体耳。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此复就八种识各了自境。以见同体无异。但有异名也。第八名心。以能受熏习。能藏种子。所谓采集业也。七以恒审思量自内人法。名意。持此二执。广作业因。复熏藏识。不得清净。故曰广采集。后六均名识。以分别过现五尘。通于三量。名意识。对现前境。能现五尘。名五识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大慧恐众生不达现前尘境。为内识变现。非有。七转为迷藏而生。非无。故以现有能发之色。如青赤等。现有所发之识。如海浪等。则能所各别。而谓非异非不异。无相亦无相者。何也。盖欲世尊发明能所。皆唯识现。无别有耳。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此颂能所心境。皆唯识现。青赤。喻一切色。波浪。喻一切识。皆空无所有也。无所有。而又以采集业名心者。欲令凡夫知一切业果。唯心所造耳。故曰采集业说心。开悟诸凡夫。然采集之业。亦不可得。故曰彼业悉无有。由自心不觉。妄有所摄之境。如翳目空华。此华与目原不相到。故曰自心所摄离。所摄之空华既离。则能摄之翳目亦元不有。如彼波浪。全波是水。故曰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也。现前根身器界。皆唯识现。能现之识。与所现之根身器界。犹水之波浪。无有一二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此颂海与波浪。分别可见。而所喻之藏与业。难可觉知。业。谓转识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犹波浪。依彼譬类通。

    凡夫无智。不可正言。故譬藏转。冀其自觉。此不可以真实示也。故下文复有不说实之问。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言如来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现于世。而不直示真实。但分部诸法。是何旨也。分部。谓分九部十二部也。岂知如来所说三乘五乘。皆为第一义谛。众生无智。不能直指。而以曲示。要无别旨。大有时节也。下文特谕此意。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如来不说真实者。以众生之心无真实也。谓有而不见。即同于无。若欲指点目前现量。则非心非识。如将五色。示诸盲瞽。如来所为于非心。而指为心。故譬之海镜。于非识。而指为识。故譬海之波浪。镜之像。与梦事。谓八识转生诸识。一时顿现。七转仗境而显。境界不具。则次第现。六识分别。七识作意。五识对尘。皆次第现。而不定先后。此固如来不能直示真实。而以方便之说。引导众生。所谓如工画之布彩图形也。若为心之待觉。若为识之待空。超情绝谓。岂大智之措心。有悟有迷。乃凡愚之乐见。所谓彩色无文。非笔非素。为悦众生。不得不出此耳。

    言说别施行。真实离名字。分别应初业。修行示真实。真实自悟处。觉想所觉离。此为佛子说。

    言说为真实施设耳。及至真实。唯有冥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之处。非名相所诠。望言说。故为别也。真实自悟。现量所得。能觉所觉。俱非境界。可为佛子言。未易为初机道也。

    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如是种种说。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愍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如来为愚者广分别说。故种种皆如幻。虽现无真实。然终不能不种种说者。随事施设。诚不得已。若遽说真实。在彼为不应耳。良医于病人。喻如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妄想。指凡夫也。如来哀愍众生。称哀愍者。随心应量。哀愍者自觉境界。非凡夫二乘分也。

    △六直示自觉圣智三相。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此劝如说修行也。盖能取所取一切妄想境界。从自心现量。不觉而起。虽处一切境界。而此现量未曾移易。但在迷位。不能觉知。故曰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愦闹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即觉悟自心也。自心现量。静处易觉也。外道恶见。二乘愚法。增长妄想。违背自心。二俱远离。始知自心所现一切妄想之相。如是而起。如是而灭。修行方便。此为直捷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智慧。对不觉而言。不觉自心。则日在现量中。而不能住。既觉而住。犹有圣智三相者。乘悟并销。悲愿当满。下文自喻耳。

    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七地断我执尽。一切心息。无所复起。类于二乘。所谓跛驴智。入八地而后舍也。无所有相者。二乘空观也。菩萨住智慧相。而犹以二乘禅寂。净除微细法执。此为不失方便。而非执于实法也。先佛自愿相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灭谛。令得灭谛。此四弘誓。依别圆二教。皆缘有作无作二种四圣谛。此先佛自愿相。菩萨发心。不同二乘也。自觉圣智究竟相者。谓于一切处。证自心现量境界。达一切法无碍。得如幻身。圆满佛地。此即差别智也。不言差别。而言圣智究竟者。谓由差别究竟根本也。华严善财童子。历百十一城。学菩萨道。最后至弥勒所。复令还见文殊。谓汝先所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满足大愿。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师利于一切处。咸得究竟也。故知前住智慧相。然后勤修三相。三相成就。亦但云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盖以根本智明。穷诸差别。亦究竟无别耳。

    ○上初明八识因果邪正。以显圣智自觉竟。二示五法自性无我。简二乘外道。以显正法因果。分三。初明五法。分九。初大慧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此问妄想自性。以显圣智。以别邪计也。盖由迷自性。而为妄想。即于本无自他之地。一时而有自共相。顿为形现。如眼识初见色。得眼识自相。稍落分别。即为共相。此皆妄想不觉境界。一切菩萨入此。而示世出世间。所有种种差别。以成百八句之所建立。若觉妄想无别自性。斯为圣智事。即达自共相不可得。一切菩萨。亦不舍世出世间所有种种差别。而得百八非句之所密诠。如来所为分别说妄想自性也。以此分别妄想无别自性。始知自性本自无人。自性本自无法。无人无法。故能净除妄想。而不勤功用。照明诸地。而不碍圆融。超愚外禅定之乐。入如来所行之处。名妄依执。直下顿空。智如圆成。亦非实有。此诸佛如来法身智慧。从妄想自性。发明心量。所有庄严。皆庄严自心。即转自心所现妄想境界。现如幻刹土。升如幻天宫。不离自心。得如来法身究竟常住也。

    △二破外道妄计有无。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骠。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此示不达妄想自性。故有外道邪计也。妄想从不觉心量而起。心非动相。不觉妄生。妄生非有。妄灭非无。有无二妄。徒增不觉。非本心量也。是故不了生相始于无明。误执根器。必堕常因。纵观因尽。又沦断灭。此兔无角与牛有角。所为相待想生。虽在正法。犹未易直下顿离者。盖本有之心量未圆。则不觉之迷情难尽。明知现前非有。寥廓非无。而当念未瞥。寂想潜滋。所谓离有无。而复作兔无角想也。要之观空。由于滞有。始信了幻。宁用更无。有不可得。则无亦何从待也。所谓圣境界离。究竟不应作牛有角想耳。觉知因尽者。如数论师。穷八万劫。冥然无知。审知目前诸法。究归终尽。同于兔角也。种。即四大种。求那。翻依。陀罗骠。翻尘。横法。谓诸法错陈。如顺世师。见四大种依极微尘为生因。以有诸法错陈。各各差别。故计无兔角。而作牛有角想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相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见不生相者。谓见牛角不可得。不生有相。以此比量。不起妄想。此穷外道计无之因。欲世尊详明之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圣智事外。见有见无。皆妄想因。故当离也。妄想依角而计有无。是以分别有无为因。此非正因。异与不异。皆为戏论耳。依角起有妄想。为不异。依角起无妄想。为异。皆妄想因。二俱无实。故得圣智事者。必不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也。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约计无者。依角生因。然后穷因不实。所计成虚。故不应作想耳。意谓妄想既异于角。则应不因角矣。若不异角。则因角也。今即角分?。至微尘不可得。不异此角。而有之性且不可定。有既非性。则彼无亦非性。二俱无性。世间何物何法而可言无也。见无。而言无角。见有不可得。而言无角者。此有无依因。不应作想。非正因者。谓不得诸法实相。有无二说。皆成戏论耳。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此带破计有外道。乃终言无因有待。故当总离也。计着色异于空。谓四大种及微尘。能生一切法。由不善知色与虚空分齐。起一切妄想耳。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随入色种者。世间无一法能离虚空。而不为虚空所入也。持。谓能持之虚空。所持。谓所持之色。世间亦无一法不为虚空所持。此建立色空自性。应如是知也。若依色故空。依空故色。但凡外妄见耳。原色空之义。由迷真成识。一时顿现。无有先后。亦无彼此。楞严云。晦昧为空。结空为色。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今着色着空。皆迷中分齐。不离妄想。觉自心现。始知所现境界。总同梦事也。梦中虚空根器。宛尔现前。是色是空。依然分别。觉。然后知为识想所生。不可有无也。四大种自相各别。虽不住虚空。然所入所持。无可分别。此因计四大微尘为诸法生因。故复例言以晓之也。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终言计无者。亦因计有。相待而成。非实有无之相也。若非因有计无。则?牛角为微尘。又?微尘以至刹那不住。此角既无。复何所比观以显无相耶。故知计有相者。有相不住。因有相计无相者。有相不住。则无相无所显。亦无能住也。有无不住。直下是何境界。观余物者。谓自牛角而推之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结言当离有无二计妄想。而直观唯心也。菩萨若能观察自心现量。见自心所现一切妄想境界。由迷心为识。一时顿现。皆如幻化。当下顿离有无色空等相。然后以如幻身。入如幻刹土。为一切佛子。以如幻方便。说自心现量而教授之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此言色等于心本无有也。心依色等长养而生耳。然心既无色等。从何而有现前根身器界。为心之所依耶。盖因迷真为藏。所现一切众生之见也。既因迷而现。所以如来广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种无我。亦就其迷而指示名相。使知决择。即如色等长短有无之见。相待建立。依无见有。依有见无。皆迷中事。总无自性也。若于一切分别境界。不起一切分别。唯住自心现量。此自觉境界。如来救世所说。恶见不乐。谓非凡夫声闻境界也。

    △三示净除顿渐。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自心现流者。现。现行。流。流注。谓八识现行流注也。上明自心所现妄想境界。此谓达自心现者。所有现行流注。作何方便。教令净除。为顿为渐。此出五法正智也。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顿。约顿悟顿修之理。兼顿兼渐。总约佛与众生也。原迷真识。诸虚妄相。举体全现。不由渐次。则悟妄无因。顿见真如自性无起灭相。诸虚妄心。一时顿歇。亦无等待。此顿悟顿除之理也。华严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可谓顿悟顿修矣。而行向地。阶级俨然。圆觉二十五轮。大开方便。而乃云唯有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故知圆顿之理。如来明见。众生根欲。亦如来明见。所以权实兼隆。三世如来。同一法式。然推佛本怀。唯顿无渐。亦准自心现量。无诸虚伪。法尔如是。楞严云。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法华云。唯一乘道。分别说三。此为定旨也。如譬明镜与日月轮。顿现无相色像。以镜与日月二空明义。喻如来顿示无所有清净不思议智相。使众生知自心现量。本自空明。本无染污。一时顿离习气过患。不由渐治也。乃以藏识顿分别知自心所现根身器界为喻者。此即众生日用所现知心。本有如是清净智用。一时照了。无有先后。故依佛如来于色究竟天。顿为成熟一切众生。不烦方便。复以法佛所作依佛为喻者。此就如来不思议业用。光明照耀。使证自觉圣者。识自法体。光明照耀。顿离一切有无恶见。亦无差别也。总之性体光明。用分迷悟。迷。则根身器界。瞥尔现前。无容等待。悟。则法报化土。极其严净。岂假修为。转迷为悟。诚有多门。即悟即迷。都无说示。由渐入顿。亦如来不得已耳。

    △四示三佛所说智如差别。

    大慧。法依佛。(唐译云。法性所流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现前诸法自共相。皆因自心种子习气所现。能起现行妄想相续计着。依他种子所现。种种如幻。妄计现行所执。种种不可得。此缘起无生。因迷得觉。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故为依佛之所说也。原夫法佛者。自性清净觉也。此自性清净觉。生佛皆具。迷则全迷。悟则全悟。不由知见。不借功勋。自性天然也。依佛。即法佛所流般若也。本从自性生。还照于自性。庄严身土。所谓报也。化佛者。谓随类应化。遍入一切也。自性常寂光土。为自受用。非他所知。报佛他受用土。与十地菩萨共。圣凡同居。即化佛土。随类皆入。所见各别。法佛所说。自性无依。依佛所说。缘起无性。化佛随欲观根。无有定说。然亦约略。理当互通。法与报化。非三非一。身土法尔。说亦如是。人天因果。亦有无上正真之理。涅槃所谓如来有时说于世谛。而人以为第一义谛。如来有时说第一义谛。而人以为世谛。又四谛。三乘共之。总未可一定也。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如幻师依草木等幻作形色。起诸妄想。缘起既幻。则妄想成虚耳。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依此缘起。妄计性现。此指目前妄想所由生也。然究其初。元依无始习气。所现缘起。所谓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也。缘起既现。复能引发习气。妄想相续。故曰计着习气妄想也。岂知习气总由不觉。斯缘起直下无生。了境惟心。妄想无寄。自报所诠也。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离心自性相者。离自心相应法相也。心相既离。觉体才现。无主无依。非心非境。言思断处。唯证乃知。此法佛说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六波罗蜜。教授菩萨。离阴界入得解脱门。则三乘通说。皆分别识相。建立自通。不同外道认识为心。起无色界识想也。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离攀缘。离所攀缘也。攀缘离。无离攀缘者也。能所既离。则一切所作根量悉灭。此自心现量究竟之相。不同愚外我相所著境界也。自心现见。谓自心所现之相。以心见心。觉变成境。此即我相。所谓差别。应当除灭也。再言法佛所说。自体应真。非报化境界耳。

    △五别二乘自觉圣差别。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分别二种声闻。一因其所得而进之。二指其法执而转之。总为菩萨告诫也。所得谓得自觉圣智。此声闻初观苦空无我。住于真谛。以离欲寂静之力。能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不坏相。谓一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