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香豉

    主治心中懊 也。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而烦也。

    考 证枳实栀子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栀子大黄豉汤证曰:心中懊 。

    以上二方,香豉皆一升。

    栀子豉汤证曰:心中懊 。又曰:胸中窒。又曰:心中结痛。

    栀子甘草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栀子生姜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香豉皆四合。

    瓜蒂散证曰:心中满而烦。

    以上一方,香豉一合。

    上历观此诸方,其主治心中懊 也明矣。

    互 考枳实栀子豉汤条,无心中懊 证。为则按:栀子大黄豉汤,此枳实栀子豉汤而加大黄者,而其条有心中懊 之证;心中懊 ,固非大黄所主治也。然则枳实栀子豉汤条,其脱心中懊之证也明矣。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是栀子豉汤加味之方也。故每章之首。冠以若字焉。心中懊 而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心中懊 而呕者,栀子生姜豉汤,斯可以知已。

    辨 误栀子豉汤方后,皆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世医遂误以为吐剂,不稽之甚。为则试之,特治心中懊 耳,未尝必吐也。且心中懊 而呕者,本方加用生姜其非为吐剂也,亦可以见矣。《伤寒论集注》曰:旧本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传于此也。

    今品 考香豉 李时珍曰: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中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大过,取晒簸净,以水拌之,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罐中,筑实,桑叶盖浓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

    卷下

    泽泻

    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

    考 证泽泻汤证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五苓散证曰: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以上二方,以泽泻为君药。泽泻汤,泽泻五两,五苓散一两六铢半。

    茯苓泽泻汤证曰:吐而渴欲饮水。

    以上一方,泽泻四两。

    八味丸证曰:小便不利。又曰:消渴、小便反多。

    以上一方,泽泻三两。

    猪苓汤证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泽泻一两。

    牡蛎泽泻散证曰:从腰以下有水气。

    以上一方,用泽泻与余药等分。茯苓泽泻汤以下四方,以泽泻为佐药也。

    上历观此诸方,泽泻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互 考泽泻、五味子,同治冒而有其别也。说见于五味子部中。

    辨 误陶弘景曰:泽泻久服则无子。陈日华曰:泽泻催生,令人有子。李时珍辨之,其论详于《本草纲目》。夫怀孕,妇人之常也,而有病不孕,故其无病而孕者,岂其药之所能得失乎?三子不知此义,可谓谬矣。余尝治一妇人,年三十有余,病而无子,有年于兹。诸医无如之何,余为诊之。胸膈烦躁、上逆而渴,甚则如狂,乃与石膏黄连甘草汤,并以滚痰丸服之。

    周岁,诸证尽愈。其父大喜,以语前医。前医曰:治病则可,而不仁也。曰:何谓也?曰多服石膏,无子也,是绝妇道也。非不仁而何?其父愕然,招余诘之。余答曰:医者掌疾病者也。而孕也者,人为而天赋,医焉知其有无哉?且彼人之言,子何不察焉?彼人疗之十有三年,而不能治之,彼岂豫知其来者乎?其父曰:然。居顷之,其妇人始孕也。弥月而娩,毋子无品 考泽泻 本邦仙台所出者,是为良也。锉用。

    卷下

    薏苡仁

    主治乳肿也。

    考 证薏苡附子散,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五两。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曰: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

    以上一方,薏苡仁十分。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薏苡仁半两。

    互 考薏苡附子散,证不具也,而薏苡附子败酱散,言如肿状,则主治浮肿明矣;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亦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而去石膏加薏苡,则用之于咳喘浮肿可也。

    品 考薏苡仁 和、汉无别,田野水边,处处多有焉,本交趾之种,马援载还也,本邦有二,其壳浓,无芽,以为念经数珠,不中用药也。有芽尖而壳薄,即意苡也,俗传其种弘法师之所将来也,因号弘法麦。

    卷下

    薤白

    主治心胸痛而喘息咳唾也,旁治背痛、心中痞。

    考 证栝蒌薤白白酒汤证曰:喘息、咳唾、胸背痛。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曰:胸痹、心中痞。

    以上二方,薤白皆半升。

    栝蒌薤白半夏汤证曰:心痛彻背。

    以上一方,薤白三两。

    上历观此三方,薤白所主治也,不辨而明矣。

    品 考薤白 有赤白二种,白者为良。李时珍曰:薤叶状似韭,韭叶中实而扁,有剑脊,薤叶中空,似细葱叶而有棱,气亦如葱,二月开细花,紫白色,根如小蒜,一本数颗,相依而生;五

    卷下

    干姜

    主治结滞水毒也。旁治呕吐嗽、下利厥冷、烦躁腹痛、胸痛腰痛。

    考 证大建中汤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

    苓姜术甘汤证曰:身体重、腰中冷。又云:腰以下冷痛。

    半夏干姜散证曰:干呕吐逆、吐涎沫。

    以上三方,干姜或四两,或诸药等分。

    人参汤证曰:喜唾。又曰:心中痞。

    通脉四逆汤证曰:下利清谷。又曰:手足厥逆。又云:干呕。

    小青龙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又云:咳。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又云:心烦。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欲呕吐。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咳胸满。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六物黄芩汤证曰:干呕下利。

    以上九方,干姜皆三两。

    栀子干姜汤证曰:微烦。

    甘草干姜汤证曰:厥,咽中干、烦躁吐逆。

    干姜附子汤证曰:烦躁、不得眠。

    以上三方,干姜二两、一两,而四两之例。

    四逆汤证曰:下利清谷。又曰:手足厥冷。

    以上一方,干姜一两半,而三两之例。

    桃花汤证曰:下利。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曰:呕吐不止。

    以上二方,干姜一两,而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其呕吐者,咳者、痛者、下利者之等,壹是皆水毒之结滞者也。

    互 考孙思邈曰:无生姜,则以干姜代之。以余观之,仲景氏用生姜、干姜,其所主治,大同而小异;生姜主呕吐,干姜主水毒之结滞者也,不可混矣。

    辨 误本草以干姜为大热,于是世医皆谓四逆汤方中,姜、附热药也,故能温厥冷,非也。按厥冷者,毒之急迫也,故甘草以为君,而姜、附以为佐,其用姜、附者,以逐水毒也。何热之有?京师二条路白山街,有嘉兵卫者,号近江铺,其男年始十有三,一朝而下利,及至日午,无知其行数,于是神气困冒,医为独参汤与之。及至日晡所,手足厥冷,医大惧,用姜、附益多,而厥冷益甚,诸医皆以为不治。余为诊之,百体无温、手足擗地、烦躁而叫号、如有腹痛之状、当脐有动、手不可近。余乃谓曰:是毒也!药可以治焉。知其死生,则我不知之也;虽然,今治亦死,不治亦死,等死,死治可乎?亲戚许诺。乃与大承气汤,(一帖之重十二钱)一服。不知,复与,厥冷则变为热、三服而神色反正,下利减半。服十日所,诸证尽退。由是观之医之于事知此药,解此毒耳。毒之解也,厥冷者温,大热者凉。若以厥冷复常为热药,则大黄、芒硝,亦为热药乎?药物之寒热温凉不可论,斯可以知已。

    品 考干姜 本邦之产有二品,曰干生姜、曰三河干姜。所谓干生姜者,余家用之。所谓三河干姜者,余家不用之。

    卷下

    杏仁

    主治胸间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考 证麻黄汤证曰:无汗而喘。

    以上一方,杏仁七十个。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证曰:形肿者,加杏仁。

    以上一方,杏仁半斤。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曰:胸中气塞短气。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喘。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曰:喘。

    以上三方,杏仁皆五十个。

    大青龙汤证曰:咳喘。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杏仁四十个,二两而五十个之例。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者,项亦强。

    走马汤证曰:心痛。

    以上二方,杏仁诸药等分。

    上历观此诸方,杏仁主治胸间停水也明矣。

    互 考杏仁、麻黄,同治喘,而有其别。胸满,不用麻黄。身疼,不用杏仁。其二物等用者,以有胸满身疼二证也。《金匮要略》曰:胸痹云云,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为则按:胸痹短气、筋惕肉 、心下悸者,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胸痹呕吐呃逆者,橘皮枳实生姜汤主之。二方治一证,非古之道也。栝蒌实条,既辨明之,今不赘于兹也。

    品 考杏仁 和、汉无异品也。制之之法,去皮不去尖。

    卷下

    大枣

    主治挛引强急也。旁治咳嗽、奔豚、烦躁、身疼、胁痛、腹中痛。

    考 证十枣汤证曰:引胁下痛。又曰:咳烦、胸中痛。

    葶苈大枣汤证曰: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又曰:不得息。

    以上二方,以大枣为君药,一则十枚,一则十二枚。

    苓桂甘枣汤证曰:欲作奔豚。

    越婢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生姜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大枣皆十五枚。

    甘麦大枣汤证曰:脏躁、喜悲伤。

    以上一方,大枣十枚。

    小柴胡汤证曰:颈项强。又云:胁痛。

    小建中汤证曰:急痛。

    大青龙汤证曰:身疼痛、汗不出而烦躁。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葛根汤证曰:项背强。

    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桂枝加黄 汤证曰:身疼重、烦躁。

    吴茱萸汤证曰:烦躁。

    以上八方,大枣皆十二枚。

    上历试此诸方。皆其所举诸证,而有挛引强急之状者,用大枣则治矣,不则无效也。且也十枣汤,大枣为君药,而有引痛证,斯可以为征已。

    互 考甘麦大枣汤条,有喜悲伤证,此毒之逼迫也,故用大枣以治挛引强急,用甘草、小麦以缓迫急也。

    苓桂甘枣汤条,有奔豚证,此其毒动而上冲,有挛引强急之状者,故用大枣也;生姜甘草汤证曰:咳唾涎沫不止。为则按:若之人患,胸中有挛引强急之状,故用大枣居多也。

    为则按:仲景氏用大枣、甘草、芍药,其证候大同而小异,要在自得焉耳。

    辨 误大枣养脾胃之说,非古也,不取焉。古人云:攻病以毒药,养精以谷肉果菜。夫攻之与养,所主不同,一物而二义。如曾晰之于羊枣,好而食之是养也。如十枣汤,用大枣,恶而不避,是攻也。无他嗜好之品,而充食用,则为养也。而充药物,则为攻也。十枣汤,大枣为君,而治挛引强急,岂以为养哉?品 考大枣 汉种者为良。其品核小而肉浓也,不去核而锉用之。

    卷下

    橘皮

    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考 证橘皮竹茹汤证曰:哕逆。(哕者呃之谓也)

    以上一方,橘皮二斤。

    橘皮枳实生姜汤证曰:胸痹。(说在杏仁部中)

    以上一方,橘皮一斤。

    橘皮汤证曰:哕。

    以上一方,橘皮四两。

    茯苓饮证曰:心胸中有停痰。

    以上一方,橘皮二两半。

    上历观此诸方,主治呃逆也明。胸痹者,停痰者,其有呃逆之证,则橘皮所能治也。

    品 考橘皮 近世间以柑子代橘皮,非也,可选用焉。真橘树者,余观之于和州春日祠前,于远州见附驿也。

    卷下

    吴茱萸

    主治呕而胸满也。

    考 证吴茱萸汤证曰:呕而胸满。

    以上一方,吴茱萸一斤。

    品 考吴茱萸 无赝物。

    卷下

    瓜蒂

    主治胸中有毒,欲吐而不吐也。

    考 证瓜蒂散证曰: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又曰:心中满而烦、饥而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以上一方,瓜蒂一分。

    品 考瓜蒂 宗 、时珍,以为甜瓜蒂。试之,无寸效也。又有一种,名柿瓜。其种殊少,而其形如柿。又有一种,如柿瓜而皮上有毛者,其始皆太苦,而不可食也。及熟,则尤甜美,其蒂甚苦,有效可用。三才图会,所谓青瓜也,本邦越前之产,是为良也。

    卷下

    桂枝

    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

    考 证桂枝加桂汤证曰:气自少腹上冲心。

    以上一方,桂枝五两。

    桂枝甘草汤证曰: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苓桂甘枣汤证曰:欲作奔豚。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桂枝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五方,桂枝皆四两。

    桂枝汤证曰:上冲。又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苓桂术甘汤证曰:气上冲胸。

    以上二方,桂枝皆三两。

    上历观此诸方,桂枝主治冲逆也明矣。头痛发热之辈,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枝者,居十之七八,今不枚举焉。

    互 考桂枝甘草汤证曰:其人叉手自冒心。为则按:叉手冒心者,以悸而上冲故也;桂枝甘草附子汤条,无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