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黄连

    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考 证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不得卧。

    以上一方,黄连四两。

    黄连汤证曰:胸中有热、腹中痛、欲呕吐。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吐。

    白头翁汤证曰:下利欲饮水。

    以上四方,黄连皆三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曰:心下痞、按之濡。

    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连皆一两,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连治心中烦悸也明矣。故心中烦悸而痞者、吐者、利者、腹痛者,用此皆治也。此外用黄连一两方多,其比余药分量差少,但举心胸之微疾,不足取而征焉!故不枚举也。

    互 考张仲景用黄连。其证与人参、茯苓,大同而小异。说在人参部。

    黄连阿胶汤证曰:心中烦。此方黄连为君,而有心中烦之证,斯可以见其主治矣。泻心汤证曰:心气不足,而吐血衄血者,泻心汤主之。既云不足,又云泻心,此后世论说之所由起也;然《千金方》不足作不定,斯仲景之古也。而不定者,烦悸之谓也。凡病心中烦悸、心下痞、按之濡者,用此汤皆治也。由是观之,所谓不定者,烦悸之谓也。

    辨 误夫万物生于天也,故天命之谓性。性唯一也,其能亦唯一也,谓之良能。然其有多能者,性之所枝而岐也,非性之本也,谓之蠃能。人之眩蠃能,而谓性多能者多矣。余尝读本草,举其主治甚多。夫主治也者,性之能也。一物一性,岂有此多能哉!今近取譬于人之多能乎?夫人之性也,有任焉者,有清焉者,有和焉者,有直焉者,虽圣人不可移易也;而有多能焉,有无能焉,多能非求于天性之外而成焉,无能非求于天性之中而无焉。人其性而用之,则多能也,是善于用其性者也,非由天性而多能也,故天性任焉者,用而多能,则尽其性之任而已。任之外,无有其能也。清则清,和则和,直则直,从性之一而贯之,不可移易也。亦有学而修之,以成其多能者,若天性然,然非去性而然,亦与性成者也。此所以论于人之道,而非所以论于草根木皮也。夫善于用人性之能者若彼,而况于草根木皮乎?性之外,无有多能,而一草何多能之有?夫黄连之苦,治心烦也,是性之为能也,张仲景用焉,而治心下痞呕吐,下利之证也,是性之所枝而岐也,故无心烦之状者,试之无效。如心烦者,其应如响。仲景治心下痞,呕吐下利,其方用黄连者甚多,斯亦可以征也。由是观之,黄连主治心烦也,本草之谬也明矣。黄连之能多乎哉,不多也。

    品 考黄连 处处出焉,出于本邦越中者,为上品,世所谓加贺黄连是也。贪利之贾,成以郁金色之,不可不择也,锉用。

    卷中

    黄芩

    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胁满、呕吐、下利也。

    考 证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六物黄芩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曰:吐下。

    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心烦。

    葛根黄连黄芩汤证曰:利遂不止。

    半夏泻心汤证曰:呕而肠鸣、心下痞。

    以上八方,黄芩皆三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微呕、心下支结。

    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附子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以上三方,黄芩或一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黄芩主治心下之病也。若呕吐者,若下利者,有心下痞之证也,则得黄芩即治矣。其无此证者,终无效焉。无他,治心下痞也。

    互 考六经之言,则后人所搀入焉,故不取焉。以他例推之,心下痞、腹强急而下利者,此汤主之。

    为则每对若证,即用此汤,其应如响,学人审诸。

    六物黄芩汤,其证不具也。此方半夏泻心汤,而去黄连、甘草加桂枝者也。张仲景用人参、黄芩也,于心下痞而硬者也。然则心下痞硬干呕下利者,此汤主之。其无此证,则终无效也。学人审诸。

    辨 误世医笃信本草。以芩、连为寒药,其畏之也如虎野狼焉,不思之甚矣。夫本草论药之寒热温凉,终不一定。彼以为温,则是以为热;甲以为寒,则乙以为凉。果孰是而孰非乎?盖医者之于用药也,譬犹武夫用兵,武夫而畏兵,不可以为武夫也。医亦然,毒药各有其能,各主一病,苟有其证者而不用之,则终不治也。所以不畏焉,此而畏之,则何以医为也?张仲景用黄芩也,治心下痞而已,无有他能。故心下痞,而呕吐下利,则用之即治矣。世医不深察,妄以为呕吐下利之主药,可悲也夫!品 考黄芩 处处出焉。出汉土者,此为上品也;出朝鲜者次之。出本邦者,下品也。锉用。

    卷中

    柴胡

    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考 证小柴胡汤证曰: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又云:腹中痛。又云:胁下痞硬。

    柴胡加芒硝汤证曰:胸胁满。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柴胡姜桂汤证曰:胸胁满、微结。又云:往来寒热。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急、郁郁微烦。又曰:往来寒热。又曰:心下满痛。

    以上五方,柴胡皆八两。

    柴胡桂枝汤证曰:心下支结。

    以上一方,柴胡四两而八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其他治往来寒热、或腹中痛、或呕吐、或小便不利,此一方之所主治。而非一味之所主治也。为则按:《伤寒论》中,寒热、腹痛、呕吐、小便不利,而不用柴胡者多矣。胸胁苦满而有前证,则柴胡主焉。此可以见柴胡之所主治也。

    互 考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其证不具也。以渴,故代半夏以栝蒌也。今试诸世所谓疟疾,胸胁苦满而渴者,甚有效焉。其无有胸胁苦满证,则终不知也。然则胸胁苦满证,其脱也明矣。

    辨 误《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景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品 考柴胡 处处出焉。本草以产于银州银县者为上品也。本邦药铺所鬻者有二品。曰镰仓柴胡,曰河原柴胡也。盖河原柴胡者,非柴胡之种也,不可用焉。镰仓柴胡者尤佳,去须及头,以粗布指拂拭之,锉而用焉。雷 、陈子承,称柴胡香气甚矣。而本邦之产,比诸产汉土者,形状则同,气味则薄,因稽诸说。嫩则香美也,老则不也。张元素曰:气味俱清,故今用镰仓柴胡也。

    卷中

    贝母

    主治胸膈郁结、痰饮也。

    考 证桔梗白散证曰: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

    以上一方,贝母三分。

    仲景氏用贝母也,特此一方已然。考之本草,古人用贝母,主治郁结痰饮,旁治咳嗽、乳汁不下也。乃与仲景氏治浊唾腥臭,其归一也已。其功于桔梗,大同而小异也。

    品 考贝母 用自汉土来者也,锉用焉。今本邦间亦出焉,不异于汉土产也。

    卷中

    细辛

    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考 证小青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曰:咳、胸满。

    以上二方,细辛皆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以上三方,细辛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其咳者,上逆者,胸满者,胁痛者,心下坚大者,胸胁心下宿饮停水而所致也,用细辛则水饮去,而其证已。可以见其所主治也。

    互 考麻黄附子细辛汤条,特云少阴病反发热,而不举余证。为则按:六经也者,是后人之搀入,而非仲景之古也。所谓少阴病者,蜷卧、小便清利也。蜷卧者,恶寒甚也。恶寒者,水病也;仲景氏之治恶寒也,其用附子者居多。又其言曰: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也。由是观之,恶寒之为水气也明矣。其喘而恶寒,有痰饮之变者,此方主之。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不具也。说在术条下,故不复赘焉。

    辨 误今之为医者,其用药也,瞑眩则栗,遽转其方,何无特操之甚也。书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余每读书到于此,未尝不废书抵掌而欢。圣哲之言,信而有征也。仲景之为方也,亦有征矣!请举其一二。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条曰: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也。而仍用细辛干姜,此非审知此毒,而治此疾者,孰能之为?呜呼!仲景哉!术附汤条曰: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此亦瞑眩之谓也。夫欲为仲景氏者,其要在知药之瞑眩,而疾乃瘳焉。而后就其方法,审其药功而已。为则从事于此,审试诸药,本草所谓大毒者,其不彻疾也,不瞑眩。所谓无毒者,亦中肯綮也,必瞑眩。瞑,眩也,疾斯瘳也;余未见药弗瞑眩,而疾之为瘳者也。呜呼!圣哲之言,信而有征哉!学人思诸。

    品 考细辛 本邦称云:真细辛者,即是也,洗去尘土,锉而用之,药铺间以杜衡充细辛也。

    不可不辨矣。

    卷中

    当归芎

    仲景之方中,用当归、芎 者,其所主治,不可的知也。今不敢凿从成方而用焉,是阙如之义也。

    辨 误本草以当归、芎 治血,为产后要药。为则按:仲景氏治血方中,无此二药者多。而治他证之方中,亦有此二药。如奔豚汤、当归羊肉汤、酸枣仁汤类是也。由是观之,不可概为治血之药也。

    品 考当归 江州伊芳 山所产。其味辛、同汉土所产。而和州所产味甘,此以粪土培养之者也,不可用矣。孙思邈曰:无当归,以芎 代之。今试尝和州当归,其味大不似芎 也。伊芳 当归则似焉,故用之也。

    芎 出本邦丰后州者上品也。

    卷中

    芍药

    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考 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曰:腹满时痛。

    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

    桂枝加大黄汤证曰:大实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六两。

    枳实芍药散证曰:腹痛烦满。

    排脓散,证阙。(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芍药一方等分,一方六分。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证曰:身疼痛。

    芎归胶艾汤证曰:腹中痛。

    以上三方,芍药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芍药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

    大柴胡汤证曰:心下满痛。又曰:呕吐而下利。

    附子汤证曰:身体痛。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云:沉重疼痛、自下利。又云:咳。

    桂枝汤证曰:头痛。又曰:身疼痛。

    乌头汤证曰: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又曰:拘急。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七方,芍药皆三两。

    黄芩汤证曰:自下利。

    柴胡桂枝汤证曰:肢节烦疼。

    以上二方,用芍药,或二两,或一两半。而亦三两之例。

    上历观此诸方,曰腹痛、曰头痛、曰腹满、曰咳逆、曰下利、曰排脓、曰四肢疼痛、曰挛急、曰身体不仁,壹是皆结实而所致也。其所谓痛者,拘急也。若夫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皆以芍药为主药,而其证如此。由是观之,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明矣。

    互 考小建中汤,《伤寒论》不备其证。是以世医不获方意,以为补剂,故其所施也,竟无效焉?为则按:此方出自芍药甘草汤,故主治诸病腹拘急而痛者也,学人正焉。芍药甘草附子汤,其条特举恶寒之证,此附子之所主也,而脱芍药、甘草之所主治也。其用甘草者,治毒急迫也。其用芍药者,治拘挛也。然则拘挛急迫而恶寒者,此汤主之。

    真武汤、附子汤,特有生姜、人参之异。而所主治,则颇异也。真武汤,苓芍为主。而附子辨 误朱震亨曰: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李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夫酸寒之药,盖不少矣。何独避芍药之为?世医雷同其说,不思之甚矣。诸药皆毒,毒而治毒,毒而不用毒,何治之有?《金匮要略》曰:产后腹痛,枳实芍药散主之。《千金方》曰:产后虚羸、腹中刺痛、当归建中汤主之。此皆芍药主药,而用之于产后也。且也张仲景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皆以芍药为主,而于血证无毫关涉焉,特治结实而拘挛已。若乃酸寒伐生发之气,及泻木之说,此凿空之论,而非疾医之用也。

    品 考芍药 其种有二:曰木芍药也,曰草芍药也。木芍药是其真也,花容绰约,亦可爱也,余取之矣;服食家言,白花胜赤花,尝试其功,赤白惟均也。服食家之说,不可从矣。草芍药,世所谓宇多芍药也,不可用矣。

    卷中

    牡丹皮

    仲景之方中,桂枝茯苓丸、八味丸、大黄牡丹皮汤,以上三方,虽有牡丹皮,而不以为主药也。如此之类,皆从其全方之主治而用之,如征姑阙焉,以俟之后君子也。

    品 考牡丹皮 和、汉同。

    卷中

    茵陈蒿

    主治发黄也。

    考 证茵陈五苓散证曰:黄胆。

    茵陈蒿汤证曰: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以上二方茵陈蒿,一方六两,一方十分。

    上观此二方,茵陈蒿治发黄也明矣。

    互 考或问曰:发黄之证,治之之方,其不用茵陈蒿者,间亦有之,如何?答曰:发黄、小便不利、或渴无余证者,茵陈五苓散主之。发黄、大便不通者,茵陈蒿汤主之。若乃一身尽黄、腹胀、大便必黑、时溏者,硝矾散主之。发黄、心中懊 ,柏子大黄豉汤。发黄、腹满、小便不利,大黄硝石汤。发黄、头痛恶风自汗出,桂枝加黄 汤。发黄呕逆,小半夏汤主之。

    发黄、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发黄、腹中拘急,小建中汤主之。此皆随证而异方也;仲景氏之于茵陈蒿,特用之于发黄,无他病者而已。

    辨 误世之医者,论黄胆为湿热,其以黄为土色也。无益于治,此不可从矣。

    品 考

    卷中

    艾

    仲景之方中,芎归胶艾汤用艾,而非君药也。是以其所主治也,不可得而知矣。芎归胶艾汤,主治漏下下血也,今从其成方而用之。

    辨 误《名医别录》曰:艾可以灸百病。后人不审其证之可灸与否,一概行之,故罹其害也,盖不鲜矣。医者见之,以为不候寒热之过也,不审可否,则固已失之矣。论寒热,亦未为得也。灸者所以解结毒也,若夫毒着脊上,药之不知,下之不及,就其所着而灸之,其毒转而走腹,而后药之为达也。临其可灸之证也,我不终问其寒热,而未有逢其害焉。有灸而发热,是毒动也,世医以为灸误,非也。余于若证,灸而不止,其毒之散也,其热亦止,此即所谓瞑眩而瘳者也。凡艾之为用也,灸之与煎,其施虽异,而以其一物也。偶尔言及焉,灸家言,禁穴颇多,余家不言之,一从《灵枢》,以结毒为 也。大凡灸不止一日,乃至五日七日,以多日为有效矣。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未见其能治者也。

    品 考艾 处处出焉。所卖者,杂它物可正焉。

    卷中

    麻黄

    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

    考 证麻黄汤证曰: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

    甘草麻黄汤证曰:里水。

    麻黄醇酒汤证曰:黄胆。

    以上三方,麻黄四两,或三两,而为君药。

    大青龙汤证曰: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越婢汤证曰:恶风、一身悉肿。

    越婢加术汤证曰:一身面目黄肿。

    越婢加半夏汤证曰:其人喘、目如脱状。

    以上四方,麻黄皆六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汗出而喘。

    牡蛎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黄皆四两。

    葛根汤证曰:无汗恶风。

    小青龙汤证曰: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乌头汤证曰:历节疼痛。

    以上三方,麻黄皆三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麻黄二两。

    上历观此数方。麻黄主治喘咳、水气也明矣;故其证而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黄肿者,用麻黄皆治也。

    互 考甘草麻黄汤、麻黄醇酒汤。唯云里水黄胆,而不审其证。为则按:黄家兼有喘咳。恶寒骨节痛之证者,麻黄之所主治也。

    牡蛎汤,此甘草麻黄汤而加牡蛎蜀漆方也;牡蛎治动气,蜀漆主逐水,然则世所谓疟疾,动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二方,其条所谓少阴病者,恶寒甚也,而有无汗之证,故用麻黄也。

    辨 误甚矣世医之怖麻黄也。其言曰:吾闻之麻黄能发汗,多服之则漉漉汗出不止,是以不敢用焉。恶是何言也?譬怯者之于妖怪,足未尝踏其境,而言某地真出妖怪也。为则尝试麻黄之效,可用之证而用之,汗则出焉。虽当夏月而无漉漉不止之患,仲景氏言服麻黄后,覆取微似汗,宜哉,学人勿以耳食而饱矣。

    品 考麻黄 本邦之产未闻,而亦有形状相似者,是木贼而非麻黄也。朱震亨、李时珍言其与麻黄同功,则学人试可乃已。甄权曰:根节止汗,试之无效也,不可从矣。仲景氏曰:先煮麻黄去上沫,今汉舶所载而来者,煮之无上沫,共诸药煮之而可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