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石膏

    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躁、身热。

    考 证白虎汤证曰:谵语遗尿。

    白虎加人参汤证曰:大烦渴。

    白虎加桂枝汤证曰:身无寒、但热。

    以上三方,石膏皆一斤。

    越婢汤证曰: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不渴,非全不渴之谓。无大热,非全无大热之谓也,说在外传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半斤。

    大青龙汤证曰:烦躁。

    木防己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鸡子大也。为则按,鸡子大,即半斤也,木防己汤,石膏或为三枚,或为十二枚,其分量难得而知焉。今从旁例,以为鸡子大也。

    上历观此诸方,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互 考《伤寒论》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则按,上云不可与白虎汤,下云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上下恐有错误也。于是考诸《千金方》,揭《伤寒论》之全文。而白虎汤加人参汤,作白虎汤是也。今从之。

    《伤寒论》中,白虎汤之证不具也,《千金方》举其证也备矣,今从之。

    辨 误《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已。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

    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陶弘景曰:石膏发汗,是不稽之说。而不可以为公论。仲景氏无斯言,意者陶氏用石膏,而在下则下。于是乎有非吐剂而吐,非下剂而下,非汗剂而汗者,是变而非常也。何法之为?譬有盗于梁上,室人交索之。出于右,则顺而难逃。逾于左,则逆而易逃。然则虽逆乎?从其易也,毒亦然。仲景曰: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陶氏所谓石膏发汗,盖亦此类也已。陶氏不知,而以为发汗之剂。不亦过乎?后世以石膏为峻药,而怖之太甚,是不学之过也。仲景氏之用石膏,其量每多于他药;半斤至一斤,此盖以其气味之薄故也。

    余尝治青山候臣蜂大夫之病。其证平素毒着脊上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发则胸膈烦闷而渴,甚则冒而不省人事,有年数矣。一日大发,众医以为大虚,为作独参汤,贴二钱,日三服;六日未知也。医皆以为必死。于是家人召余诊之。脉绝如死状,但诊其胸,微觉有烦闷状,乃作石膏黄连甘草汤与之。一剂之重三十五钱,以水一盏六分,煮取六分,顿服,自昏至晓,令三剂尽,通计一百有五钱,及晓,其证犹梦而顿觉。次日余辞而归京师,病客曰:一旦诀别,吾则不堪。请与君行,朝夕于左右,遂俱归京师。为用石膏如故,居七八十许日而告瘳。石膏之非峻药而不可怖也,可以见焉尔。

    品 考石膏 本邦处处出焉。加州、奥州最多。而有硬软二种。软者上品也。《别录》曰:细理白泽者良。雷 曰:其色莹净如水精。李时珍曰: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为则曰:采石药之道,下底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采石膏于其上头者,状如米糕。于其下底者,莹净如水精,此其上品也。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 用之,此以其性为寒故也。臆测之为也,余则不取焉。大凡制药之法,制而倍毒则制之。去毒则不,是毒外无能也。诸药之下,其当制者,详其制也,不制者不,下皆效之。

    卷上

    滑石

    主治小便不利也,旁治渴也。

    考 证猪苓汤证曰: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以上一方滑石一两。

    上此一方,斯可见滑石所主治也。滑石白鱼散证曰:小便不利。蒲灰散证曰:小便不利。

    余未试二方,是以不取征焉。

    互 考余尝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矾甘散,其痛立息。屡试屡效,不可不知也。

    品 考滑石和、汉共有焉,处处山谷多出之也。软滑而白者,入药有效。宗 曰:滑石今之画石,因其软滑,可写画也。时珍曰:其质滑腻,故以名之。

    卷上

    芒硝

    主软坚也。故能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宿食腹满、小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之毒也。

    考 证大陷胸汤证曰:心下痛、按之石硬。

    以上一方,芒硝一升,分量可疑。故从《千金方》大陷胸丸。作大黄八两、芒硝五两。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项亦强。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故从《千金方》作五两。

    调胃承气汤证曰:腹胀满。又曰:大便不通。又曰:不吐不下心烦。

    以上一方。芒硝半斤、分量亦可疑。今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此方无有焉。故姑从桃核承气汤,以定芒硝分量。

    柴胡加芒硝汤证,不审备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芒硝六两。

    大承气汤证曰:燥屎。又曰:大便硬。又曰:腹满。又曰:宿食。

    大黄牡丹汤证曰:小腹肿痞。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曰:心下痞坚云云。复与不愈者。

    以上三方,芒硝皆三合。

    大黄硝石汤证曰:腹满。

    以上一方。硝石四两。

    橘皮大黄朴硝汤证曰: 食之在心胸间不化、吐复不出。

    桃核承气汤证曰:少腹急结。

    以上二方,朴硝、芒硝皆二两。

    硝矾散证曰:腹胀。

    以上一方,硝石等分。

    上历观此数方,芒硝主治坚块明矣,有软坚之功也。故旁治宿食腹满,少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者也。

    互 考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而加芒硝者也。而小柴胡汤主治胸胁苦满,不能治其块,所以加品 考硝石 和、汉无别;朴硝、芒硝、硝石,本是一物,而各以形状名之也,其能无异,而芒硝之功胜矣,故余家用之。

    卷上

    甘草

    考 证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证曰:厥,咽中干,烦躁。

    甘草泻心汤证曰:心烦不得安。

    甘姜甘草汤证曰:咽燥而渴。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以上五方,甘草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甘麦大枣汤证曰:藏躁喜悲伤欲哭。

    以上二方,甘草皆三两。

    甘草汤证曰:咽痛者。

    桔梗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桂枝甘草汤证曰:叉手自冒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曰:烦躁。

    四逆汤证曰:四肢拘急厥逆。

    甘草粉蜜汤证曰: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以上六方,甘草皆二两。

    上八方,甘草二两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苓桂甘枣汤证曰:脐下悸。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小建中汤证曰:里急。

    半夏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小柴胡汤证曰:心烦。又云:胸中烦。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倚息。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人参汤证曰:逆抢心。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乌头汤证曰:疼痛不可屈伸。又云:拘急不得转侧。

    以上十方,甘草皆三两。

    排脓汤证。阙。(说在桔梗部)

    谓胃承气汤证曰:不吐、不下、心烦。

    桃核承气汤证曰:其人如狂。又云:少腹急结。

    桂枝加桂汤证曰: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曰:惊狂、起卧不安。

    以上五方,甘草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无论急迫,其他曰痛、曰厥、曰烦、曰悸、曰咳、曰上逆、曰惊狂、曰悲伤、曰痞硬、曰利下,皆甘草所主。而有所急迫者也,仲景用甘草也;其急迫剧者,则用甘草亦多。不剧者,则用甘草亦少。由是观之,甘草之治急迫也明矣。古语曰:病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斯甘草之谓乎?仲景用甘草之方甚多,然其所用者,不巡前证,故不枚举焉。

    凡征多而证明者,不枚举其征,下皆效之。

    互 考甘草汤证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凡其急迫而痛者,甘草治之。

    其有脓者,桔梗治之。今以其急迫而痛,故与甘草汤。而其不差者,已有脓也。故与桔梗汤,据芍药甘草附子汤,其证不具也。为则按其章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是恶寒者,附子主之。而芍药、甘草,则无主证也。故此章之义,以芍药甘草汤。脚挛急者,而随此恶寒,则此证始备矣。为则按: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俱有甘草。而大小承气汤、浓朴三物汤,皆无甘草也。

    汤证曰:或如狂、或少腹急结,是虽有结实。然狂与急结,此皆为急迫,故用甘草也。大小承气汤、浓朴三物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俱解其结毒耳。故无甘草也,学人详诸。

    辨 误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孙思邈曰:解百药之毒。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呜呼?此说一出,而天下无复知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从三子之说,则诸凡解毒,唯须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则其说之非也可以知已。夫欲知诸药本功,则就长沙方中,推历其有无多少。与其去加,引之于其证。则其本功,可得而知也。而长沙方中,无甘草者居半,不可谡众药之主也,亦可以见已。古语曰:攻病以毒药,药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学人察诸。夫陶弘景、孙思邈者,医家之俊杰,博治之君子也。故后世尊奉之至矣。而谓甘草众药之主,谓解百药之毒,岂得无征乎?考之长沙方中,半夏泻心汤本甘草三两,而甘草泻心汤更加一两,是足前为四两,而误药后用之,陶、孙盖卒尔见之,谓为解药毒也。呜呼?夫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故观二子之过,斯知尊信仲景之至矣。向使陶、孙知仲景误药后,所以用甘草,与不必改其过何也?陶、孙诚俊杰也,俊杰何为文其过乎?由是观之,陶、孙实不知甘草之本功也,亦后世之不幸哉!东垣李氏曰:生用则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是仲景所不言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今欲为疾医乎?则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不可从也。

    品 考甘草 华产上品,本邦所产者,不堪用也。余家唯锉用之也。

    卷上

    黄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

    考 证芍桂枝苦酒汤证曰: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又云:汗沾衣、色正黄加 汁;防己黄汤证曰:身重、汗出恶风。

    以上二方,黄 皆五两。

    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

    以上二方,黄 皆三两。

    桂枝加黄 汤证曰:身常暮盗汗出者。又云: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

    以上一方,黄 二两。

    黄 建中汤证,不具也。

    以上一方,黄 一两半。

    上历观此诸方,黄 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能治身体肿或不仁者,是肿与不仁,亦皆肌表之水也。

    互 考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同治黄汗也。而 芍桂枝苦酒汤证曰:汗沾衣,是汗甚多也。桂枝加黄 汤证曰: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是汗少也。以此考之,汗之多少,即用黄 多少,则其功的然可知矣。

    防己黄 汤、防己茯苓汤。同治肌肤水肿也。而黄 有多少。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汗出。防己茯苓汤证曰:水气在皮肤中,此随水气多少,而黄 亦有多少。则黄 治肌表之水明矣。故 芍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 汤,随汗之多少,而用黄 亦有多少也。

    黄 桂枝五物汤证曰:身体不仁。为则按:仲景之治不仁,虽随其所在,处方不同。而历观其药,皆是治水也。然则不仁,是水病也。故小腹不仁、小便不利者,用八味丸以利小便,则不仁自治。是不仁者,水也。学人思诸。

    防己黄 汤,《金匮要略》载其分量与《外台秘要》异。为则夷考其得失,《外台秘要》古,而《金匮要略》不古矣。故今从其古者也。

    辨 误余尝读本草载黄 之功。陶弘景曰: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甄权曰:主虚喘,肾衰耳聋,内补。嘉谟曰:人参补中,黄 实表也。余亦尝读《金匮要略》,审仲景之处方,皆以黄 治皮肤水气,未尝言补虚实表也。为则尝闻之,周分置医,职四焉:曰食医、曰疾医、曰疡医、曰兽医。夫张仲景者,盖古疾医之流也。夫陶弘景尊信仙方之人也。故仲景动言疾病,而弘景动论养气,谈延命,未尝论疾病。后世之喜医方者,皆眩其俊杰,而不知其有害于疾医也。彼所尊信而我尊信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岂不亦悲哉?夫逐奔兽者,不见大山。嗜欲在外,则聪明所蔽。故其见物同,而用物之异。仲景主疾病者也,弘景主延命者也;仲景以黄 治水气,弘景以之补虚。夫药者,毒也。毒药何补之为,是以不补而为补,以不补而为补,是其聪明为延命之欲所蔽也。古语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夫古所谓虚实者,以其常而言之也。昔者常无者,今则有之,则是实也。昔者常有者,今则无之,则是虚也。邪者,常无者也;精者,常有者也。故古所谓实者,病也。而虚者,精也。因病而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