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严经指掌疏卷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咒能免害。而不知所以能免害者。又赖有此等守护。故特为标而出之。总结成智免害竟。

    三资发通明。三。

    一圣眷随侍。二以劣况胜。三正明资发。

    初。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

    咒是佛心。咒在即是佛在。故常有圣眷随侍。那由他。此云万亿。俱胝此云百亿。言菩萨之数。俱胝不足以尽。复以恒沙计之。恒沙俱胝不足以尽。复以那由他计之。那由他恒沙俱胝不足以尽。复以八万四千计之。极言其数之多也。菩萨名金刚藏王者。现奋怒之形。具降魔之力。名曰金刚。蕴秘密之德。摄金刚之众。故称藏王。种族者如许菩萨。皆同一种类。同一族姓也。诸金刚众。即所统护法之众。如火头金刚。青面金刚之类。而为眷属者。听其驱使。昼夜随侍者。常加守护。咒且如是。况复持人。自应蒙护可知。

    二以劣况胜。

    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

    ○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初举能况。散乱心者。谓忽此忽彼。属不定聚。非三摩地者。谓盲修瞎炼。属邪定聚。心忆者。偶尔心忆。以不定非常忆故。口持者。泛然口持。以邪定非心持故。既非常忆心持。而金刚藏王常随从彼者。为报佛恩。格外施护持故。不定邪定。通称善男子者。以既能持咒。即具善根。即有丈夫气故。

    ○何况下次明所况。决定拣非不定。菩提心拣非邪定。乃属正定聚者。况意以不定邪定。偶忆泛持。尚蒙随从。何况入正定聚。常忆心持。此又不但随从。至下科自见。

    三正明资发。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

    执金刚杵。持秘密藏。或称金刚菩萨。或称菩萨藏王。或称金刚藏王菩萨。或称金刚菩萨藏王。或称金刚王。或称金刚藏。无不可也。精心者。纯真之心。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故能发彼神识。彼字指决定菩提心人。能持咒者。发谓资发。令神识通明也。虽神识通明。而彼人亦不知其所以。盖是菩萨以纯真之心。于阴暗中速疾资发故耳。是人应时等。即通明俱发也。正脉云。记忆似惟宿命。然以过去例于现未。决通三世。且云周遍了知得无疑惑。应兼通明。何况沙劫。迥超小乘八万。又为菩萨殊胜之通明矣。资发通明竟。

    四远离杂趣。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从第一劫者。谓从初发心。经第一劫。乃至后身者。谓直至成佛最后身中。生生者。谓两楹中间。舍生受生也。不生者。不生下之杂趣。以有通明能先知故。药叉或云夜叉。捷疾鬼也。罗刹此云可畏。食人鬼也。富单那。此云臭恶鬼。主热病者。迦吒富单那。此云奇臭恶鬼。主热病之甚者。鸠槃茶。此云瓮形。魇魅鬼也。毗舍遮。或云毗舍阇。此云啖精气。以能啖人精气及五谷精气故。并诸饿鬼。即饥虚鬼。如大腹臭毛。针咽炬口等。有形即是有色。如后文休咎精明。无形即是无色。如后文空散销沈。有想者。灵通怪变。如后文鬼神精灵。无想者。凝滞坚顽。如后文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如是等类。各有自苦。遮障圣道。故云恶处。然既生生不生。则圣道可修。宜乎其因圆果满而至最后身矣。

    五常生佛前。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初依咒离苦。是善男子。仍指决定菩提心者。不唯不生杂趣。若果依此咒。即人中不可乐处亦不生故。对本为读。背本为诵。敬写为书。使书为写。身佩名带。器贮名藏。诸色供养。如香华灯烛之类。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者。必生富而且贵可乐处也。

    ○此诸下仗佛成德。(恐有问云。虽依咒力。不作福业。云何便生乐处。故此释云)此诸众生。纵不作福。无妨得生乐处。以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故。言悉与此人者。以此咒即是佛心。不离此咒。即是不离佛心。诸佛即心功德。时时在己也。

    ○由是下得生佛前。由是等者。谓由是佛德悉与之故。不惟得生乐处。且得于恒沙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与佛同生一处。所谓常在佛前是也。既常在佛前。又常依此咒。则佛德咒德即同己德。故云无量功德如恶叉聚。以恶义聚果。三颗一蒂。不相分离。喻佛德咒德无量功德同己德故。末二句释成。言佛德咒德所以同于己德者。以同处熏修。永无分散。既永无分散。则常依佛德咒德熏炼修习以成己德。所谓如恶叉聚者信矣。

    六能成众行。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承上神咒以有如是利益。是故能令成就众行。破戒之人。如阿难八万行中秪毁一戒。戒根清净者。如阿难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未得戒者。如登伽宿为淫女。令其得戒者。如登伽今为性尼。未精进者。如阿难专好多闻。登伽偏于淫爱。令得精进者。如阿难殷勤请定。登伽成精进林。无智慧者。如登伽缠眠贪爱不知为苦。令得智慧者。如登伽与罗睺母同悟宿因。不清净者。如登伽未蒙咒前欲??飞扬。速得清净者。如登伽已蒙咒后淫心顿歇。斋戒谓八关斋戒。与上五胜劣悬殊。以彼况此。不持自成可知。

    七灭罪除障二。

    一灭现在罪。二除过去障。

    初三。

    一轻重俱销。二极轻同无。三极重亦灭。

    初。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持此咒时。自应严持禁戒。以佛有明诲故。设犯禁戒于未受持时。乃属往??。既能持。咒自新固应于前众破戒罪一时销灭。羯磨云。前心作恶。如云覆日。后心起善。似炬销暗。既云似炬销暗。乃何罪不灭。故无问重轻也。(重谓小乘初篇。大乘十重。轻谓小乘余篇。大乘四十八种轻垢)二极轻同无。

    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

    ○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

    ○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初辛酒无过。酒有多失。经论俱载。食啖五辛。三渐所呵。种种不净者。如肉中除三种五种之外。余皆不净。不应食啖。今云纵经等者。盖指未持咒前。既已持咒。则已往不咎。故诸佛乃至鬼神等不将为过。若临持正持之时。犹故恣意食啖。则天仙嫌其臭秽。善神不来守护。况复诸佛菩萨。圣鉴在兹。岂得无过。勿错会也。此中金刚天仙鬼神。皆指有愿护咒者言。

    ○设着下违教无罪。准前文佛教着新净衣。然香诵咒。又教六时行道。三七不寐。今云设着不净破弊衣服。又云一行一住。然既云不净。则不局于净衣。既云破弊。则不局于新衣。既云一行。则不局于六时。既云一住。则不局于三七。盖为清贫不备烦务难脱者。恐其失于诵咒利益。故开许虽违佛教。悉同清净。谓悉同遵教者。一样清净也。虽然。也须自知违教。深净其心。若故意为此。则不可耳。

    ○纵不下越轨无罪。准前文如法建坛。依场行道。方合如来清净轨则。今云纵不作坛等者。亦为无力作坛。无缘入场。不暇行道者。恐失咒益。故纵许随便诵持。越轨无过。言还同等即无过也。设若有力有缘能暇者。仍以建坛入场行道为是。幸勿以变为常。有失大益。

    三极重亦灭。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五逆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造此五逆。当堕无间。罪之重者无越于斯。故云无间重罪。比丘四弃。即淫杀盗妄四波罗夷也。梵语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者。永弃佛法边外。清净僧中不共住故。比丘尼八弃者。前四弃同上。外加触八覆随。(触谓与染心男子身相触。八谓与染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共坐共语共行相倚相期。覆谓覆他重罪随谓随彼被举大僧供给衣服饮食等)皆初篇极重。故云如是重业。若自知惭愧。诵咒求忏。以咒力故。应念销灭。故云犹如猛风吹散沙聚。言沙已成聚。则微风莫吹。风以猛称。喻咒具神力。以咒力而销重罪。无罪不销。如以猛风而吹沙聚。无聚不散。故云悉皆灭除更无毫发。灭现在罪竟。

    二除过去障。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

    ○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初曩罪未忏。无量无数等显造非一世。一切轻重等。显罪非一端。有碍胜进。故名为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必能遮障正修。纵修三摩。亦不得成。要须咒销。

    ○若能下以咒得销。自觉宿世有障。极力受持。故曰能读能诵。欲其起坐不忘。故书写带持。取以触目惊心。故安住庄园。庄谓庄宅。谓常时安居处也。园谓园馆。谓一时游幸处也。如是积业。即指无量无数劫来积集轻重罪障。犹汤销雪。喻其销之疾故。前云犹汤销冰。犹待少时。雪则不尔。但遇汤即化。故甚疾也。

    ○不久下速得无生。宿障既销。三摩得成。故云不久得忍。准前即是俱空不生。按后乃当第三渐次。且不可作八地释之。总上灭罪除障竟。

    八有求皆遂。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求长命者即得长命。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身命色力亦复如是。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女人不生。年老无依。且现为夫主所弃。旁人所笑。余妇所轻。故凡未生男女者。莫不求孕。孕谓怀其胎也。若能至心忆念斯咒。固应遂求。设或智识暗钝。不能忆念。即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亦同忆念功德。故曰便生福德智慧男女。男女有福有德者。富而仁。有智有慧者。聪而贤。此遂男女求也。欲求长命者。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不皆然。以爱生恶死人之常情故。即得长命者。由咒力故。得延天年。亦以至心持咒。清心寡欲。不致夭折。此遂长命求也。欲求果报者。谓广行惠施。以求福乐。更望其现前即得。故曰速圆。速得圆满者。福业既胜。又复济以咒力。不待当来。一切现成。此遂福乐求也。身命色力。亦约有求者言。谓虽有身命。若无色力。动转施为。常不如意。故强健亦有求者。亦复如是。例前能遂可知。此遂强健求也。大悲经云。诵持大悲神咒。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今咒如是。理应不虚。命终之后者。前阴已坏。后阴未成时也。随愿往生十方国土者。言十方国土。有净有秽。生前持咒。愿生净国。命后以持咒力即得随愿往生。不惟随愿往生。且生中国贵族。故云必定不生边地下贱。边地下贱。尚且不生。何况地狱饿鬼等杂形异报。自应不堕其中。此遂往生求也。大悲经云。诵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盖彼兼菩萨愿力。此兼诸佛心力。以此咒是诸佛心印。持此咒者。必为佛护念故。总结别明利赖竟。

    二总显益普三。

    一诸难销除。二兆民丰乐。三恶星不现。

    初。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

    ○写比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初总举难地。国土者。州县之总统。州县者。国土之分治。聚落者。市聚村落。此又为州县所辖也。饥荒者。室如悬磬。野无青草。即饥馑难。疫疠者。四时不正。瘟灾流行。即疾疫难。刀兵者。边疆不静。贼难者。家国不宁。斗诤者。群小为乱。皆刀兵难也。余难者。如旱涝不均。风雹时至等。凡有损于众生者皆是。

    ○写此下教令安供。写咒安于四门者。取众所往来。触目皆蒙利益。又取百灵呵护。一切灾难恶事不能入故。支提此云可供养处。杂心论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据此则支提者。如经塔咒塔之类。脱阇翻幢。如尊胜幢陀罗尼幢之类。(熏闻训阇作都。尔雅谓之台。脱者积土脱落也。今不取彼者。以是梵音故)此等又众所瞻仰处也。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等者。以虽安城门及支提脱阇。又恐有终身不入城市。毕世不礼塔寺者。彼又何能闻见及与瞻仰。是须逼以国威。令举国奉迎。礼敬供养。又令各各身佩。各各自安所居宅地。

    ○一切下许以全销。一切灾厄。总指如上所说饥荒疫疠等也。此等所以出于其地者。皆由其地众生十恶不善所致。今以安供此咒。渐知改恶迁善。信受奉持。自感天龙福祐。化灾厄而为吉祥。故云悉皆销灭。

    二兆民丰乐。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

    在在处处国土众生者。谓无论何在何处。凡有国土有众生者。皆宜有咒。良以随有此咒处。天龙即欢喜故。又虽曰随有此咒。亦必信受奉持。方感天龙欢喜。设若不生信受。而轻贱秽污。尚致天龙震怒。何欢喜之有哉。风雨顺时者。宜雨则雨。宜风则风。无过不及故。五谷者。黍菽麻麦稻也。丰殷者。丰盛殷厚。谓所收之多故。庶众也。儒典以民为庶。今云兆庶者。极显其多故。非局定十亿为兆。如曰百姓。曰万民。皆此类也。安乐者。谓各安其业。乐其所无事故。

    三恶星不现二。

    一略标。二详释。

    初。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一切恶星。如下科说。能镇者。谓能镇压恶星不现变怪相故。反常曰变。异余曰怪。如前云彗孛飞流是也。而云随方者。谓随其所感之方而现。盖以人事作于下天道应乎上故。然变怪既已不兴。灾障自然不起。灾不起则各终天年。故曰人无横夭。障不起则相安无事。故曰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昼夜安眠无有恶梦者。谓灾障既无。难刑不加。自然卧安觉安梦想亦安矣。

    二详释。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特标娑婆界者。以是秽土。显净土无恶星故。八万四千者。应众生尘劳之数。恶不自恶。因灾而变。故云灾变恶星。若众生能转灾为福。则变为善星矣。二十八大恶星者。统约四方论之。佛经世典。大同小异。大同者。名数皆同。小异者。位置交错。如东方七星。依孔雀谓昴毕觜参井鬼柳。而世典则角亢氐房心尾箕也。南方七星。依孔雀谓星张翼轸角亢氐。而世典则井鬼柳星张翼轸也。西方七星。依孔雀谓房心尾箕斗牛女。而世典则奎娄胃昂毕参觜也。北方七星。依孔雀谓虚危室壁娄奎胃。而世典则斗牛女虚危室壁也。或孔雀约灾变。而世典约常度。言天下无故。则四方四七。各住自位。若灾难将起。则四方四七。递互交错。而言为上首者。谓能总统八万四千。以是大恶星故。复有八大恶星者。长水谓是金木水火土罗睺计都彗。而言为其主者。以此八大恶星。又为二十八大恶星之主故。据此则八星为主。二十八星为帅。八万四千星为军众。上列天象。下应人事。顺则福应。逆则灾应。故曰作种种形。所谓惠迪吉。从逆凶也。(问。既顺则福应。逆则灾应。何直以恶星名之。答。此单约灾变说故)出现世时能生灾异者。如天文书云。荧??舍命国。为饥馑刀兵。七宿黄。兵大起。一星亡。则兵丧。消灾经云。或被五星陵逼之时。作诸灾难。若太白火星。入于南斗。于国于家。及分野处。作诸障难等是也。有此咒地悉皆销灭者。以众生信受供养。能转灾为福故。十二由旬者。大论云。由旬有三。大者八十里。(十二由旬。合九百六十里)中者六十里。(合七百二十里)小者四十里(合四百八十里)成结界地者。百灵诃护。指界相约。不容有犯故。祥兆也。不取吉祥之义。永不能入者。谓不能入其境也。总显益普竟。

    三承益劝信二。

    一承前示益。二劝信作证。

    初。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隐。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承上神咒有如是益。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不言于现在世。而言于未来世者。以佛在世时。魔不得便众生障轻故。不言保护深修而言保护初学者。以深修有力除魔。有力断障故。不言散位而言入三摩提者。以散位尚在魔属。有障不觉故。身心泰然者。表里舒畅。内外解脱。得大安隐者。实住正受。非世受用。更无一切等者。以咒力保护也。诸魔鬼神如后阴魔中说。冤横宿殃者。谓冤对横祸之宿殃。旧业陈债者。谓陈旧未了之业债。无始相随。恼害身心。三摩不成。众苦常侵。今既更无。宜乎其身心泰然得大安隐矣。

    二劝信作证。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生逢清净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初劝信。未来尚资保护。现在益当信受。故统言汝及诸有学人。及未来诸修行者。自下正脉明不犯四过。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犯一则唯种远因。难以现生取证。故知前之开许。乃方便非常法也。愚谓四过之中。疑悔为本。设真能信而不疑。持而不悔。自不肯蹈于前过。目为劝信者以此。

    ○是善下作证。不蹈四过。名善男子。于此父母生身。即指现前之身。不待当来也。吴兴曰。心通者。据前不出三义。一者证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二者发解。谓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三者宿命。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愚谓心通者。即是心地开通。言果能如上所说不犯四过。自然心地开通。设或自力未充。亦必蒙佛现助。如前略示中云。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是也。不得如是。则十方如来为妄语者。以佛无异说。我说既妄。诸佛亦应为妄。乃反言以决其必得。以诸佛无妄。我亦无妄故也。如来说咒显益竟。

    三会众发愿护持(问。咒自有力。何劳人护耶。答。帝王非不有力。出巡必仗军威。神咒固自有力。流通亦须人护。要知人护者。即神咒之功。军威者。正帝王之力。法喻分明可思。正脉亦有问答。不录)二。

    一外众愿护。二内众愿护。

    初五。

    一金刚力士众。二两天统尊众。三八部统尊众。四照临主宰众。五地祇天神众。

    初。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金刚者力士之称。且就迹言。不同后之金刚藏王。以彼现是菩萨身故。如佛所说者。谓审如佛说神咒有如是益也。既有如是利益。设有依如是咒而修菩提者。理应保护。故云我当诚心等以自任也。

    二两天统尊众。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梵王为色界统尊。帝释四王为欲界统尊。审有者。果其有也。如是遵式持咒。修学菩提。即是纯善之人。故曰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一生如愿者。谓即于现身圆满菩提。所谓不历僧祗获法身也。正脉云。此入理悉檀。若谓令其所作事事如愿。亦摄余三悉檀。

    三八部统尊众。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曰大将。曰王。曰帅。皆总统尊胜义也。见贤思齐。故亦誓愿护持。令菩提心等亦一生如愿之义。

    四照临主宰众。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日月为照耀世界之主。风云雷雨为临莅众生之宰。师法也。言风云雷雨各有其法。若善用其法者。则谓之师。惟电称伯者。伯长也。以其率四部之先故。年岁巡官。谓值年押岁巡察善恶。如十二宫神九曜星官之类。正脉谓是四直功曹。亦无不可。但四直功曹。似是传递文表之神。非巡官也。诸星眷属者。对上年岁巡官而言。以彼为星主。此为星眷故。亦于会中等者。乃礼佛发愿之语。保护有二。一显护。谓现相护持。二密护。谓运力保守。是修行人。指正修反闻。兼能持咒者言。魔鬼不敢入界。妖邪无能撄敌。故令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五地祇天神众。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山神者主山之神。海神者主海之神。土地者主地之神。水行谓水中行者。陆行谓陆中行者。空行谓空中行者。三行中摄物最多。故云万物。万物中有得天地之精而为地祇之神者。故曰精祇。如水神火神药草树林苗稼神等。风神王即主风神也。以上属欲界。无色界天即四空天也。不言色界者。以上下既有。中间可知故。同时稽首者。或云无色无形。凭何稽首。灌顶云。但无粗色。非无细色。如涅槃云。非想等天。若无色者。云何得有去来进止。阿含云。舍利弗灭。无色天泪下如雨细。是皆显其无粗色有细色也。故中阴经亦云。无色界天礼拜世尊。则今之稽首。无足为异。白佛即是发愿。保护同上。上云安立道场得无所畏。此云得成菩提永无魔事。盖安立道场。原为求成菩提。得无所畏。正以无诸魔事。是前后义同。惟略变其词耳。外众愿护竟二内众愿护(上惟据迹。未彰菩萨之号。故称外众。今乃约本。特显护法之用。故称内众)三。

    一叙仪总标。二别明护持。三摧邪扶正。

    初。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

    菩萨名数。俱如前释。在会起礼白佛者。对众发愿也。如我等辈者。自指一类菩萨。所修功业久成菩提者。显早已当取涅槃。不取涅槃者。乃发愿仍为菩萨。常随此咒者。咒所在处。常相随逐。救护末世者。尽未来际。不忘护持。修三摩提者。指修习圆通之人。修习圆通。必先持戒诵咒。如教而行。即是正修行者。显非此不足以致护也。

    二别明护持。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如是修心等者。谓如佛所教持戒诵咒修三摩提以求正定人也。既求正定。则若在道场静坐。或于余处经行。皆不离诵咒。及于反闻。此是正定聚者。乃至散心者。谓欲求正定。不能摄心。唯以散心诵咒。此是不定聚者。游戏聚落者。谓欲求正定。不知摄心。妄谓动中取静。此是邪定聚者。我等徒众者。指所统眷属。如前云。一一菩萨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是也。又前云。设有众生于散乱心。(不定聚)非三摩地。(邪定聚)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正定聚)此云常当随从。侍卫此人。盖前是以劣况胜。此则直言俱护耳。

    三摧邪扶正。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

    ○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初魔鬼不犯。魔王者。欲顶魔天。大自在者。色顶摩醯首罗。彼恋尘劳。此欲出离。设法恼乱。令不得成。故曰求其方便。如起信云。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若说陀罗尼。若说六度等。乃至或令得通起辨。或令起惑造业。或令据定得禅。或令食差颜变等是也。而言终不可得者。以有菩萨救护。徒众侍卫。禁令所在。无敢犯故。诸小鬼神。或指魔民魔女。下文所谓若魔眷属是也。前云有此咒地。十二由旬成结界地。今云去此善人十由旬外。盖不至二十。皆可言十之外故。

    ○除彼下开许随修。言诸魔鬼神。亦有发菩提心乐修禅者。为随行人仿效修习。不在禁约之例。故开除也。

    ○世尊下违禁必摧。如是恶魔。即指上之二天恼乱行人。故以恶魔称之。若魔眷属。即指诸小鬼神。与魔为侣。故以魔眷称之。欲来侵扰者。故违禁令。宝杵碎首者。罪不容诛。正脉云。殒坏也。宝杵拟之即碎。如尘者。极言其碎之至故(问。菩萨以慈悲为本。十重以杀戒为先。况复四种明晦。言犹在耳。遽发是愿。应为佛诃。若果杵碎其首。犯杀违慈。其如菩萨行何。答。如父母之于儿女。笑骂皆为教道。菩萨之于众生。折摄俱属拔济。故孤山云。若涅槃杀阐提。仙预诛净行。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是知此之杵碎其首。本无瞋怒。下之恒令如愿。亦非喜爱。必以如是之人。乃可发如是愿。如来不诃。非为无故。幸勿以大鹏比[斤*鳥]鷃也)。

    ○恒令下扶正直成。从因至果。时时护持。故曰恒令此人。凡有修为。永绝障难。故得所作如愿。此上属道场加行。自阿难喻屋求门以来。至此说法复为一周。名选根示仪周。即阿难所请三摩提也。按常途三摩提。翻为等至。以销幻为义。今经因阿难喻屋求门。而如来开示从根解结。当于结心。结心者。不堕有为。不住无为。平等任持。期至胜定。即等至义也。六结既解。三空顿朗。即销幻义也。圆觉疏释为起幻销尘。今经耳门称为如幻三摩提。起幻也。始而入流亡所。动静不生。继而闻所闻尽。觉所觉空。究极而至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皆销尘义也。正脉云。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因而为三摩提体。今以耳根真闻。即是正因佛性。虽本自具足。而开显要资解结工夫。即略兼缘因义也。题中修证了义。义统乎此。(问。此处既为三摩尽处。何无解悟之人。答。三摩章中。选根直入。是其正义。故于文殊拣选之后。会众获益。详叙四等。至于道场加行。不过远为末世。悬示修习轨则而已。何劳又叙解悟。然此处亦有增益。意略见于下科之首)齐此以前。为开示三摩成解分竟。

    三开示禅那成修分。三。

    一正示禅那诸位。二略彰所说圆满。三会众顿悟渐证。

    初二。

    一阿难谢教请位。二如来对辨染净。

    初二。

    一谢教述益。二请位伫示。

    初。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既悟圆通本根。又闻修习仪轨。欲谢佛恩。故座起顶礼而白。溺于多闻曰愚。迟于尽漏曰钝。正由溺于多闻。故一向偏好。观好为二字。故知虽悟圆通本根。依然闻病未除也。正由迟于尽漏。故曾未求离。观未求二字。故知不闻修习仪轨。终是漏心不出也。蒙佛慈诲者。既悟本根。又蒙佛慈诲之以修习仪轨。自是持戒诵咒。建坛行道。一一如法。故云得正熏修。以行济闻。自觉漏心可出。故曰身心快然。无上菩提。自觉有日可证。故曰获大饶益。

    二请位伫示。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

    ○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初承上结定。言我之所以身心快然获大饶益者。正以如是修证。为佛三摩提。以诸佛初修。不离此故。

    ○未到下正请位次。三摩虽成。但得因心。去佛菩提。尚在遥远。故云未到涅槃。既未到涅槃。中间不无位次。故问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干慧即第一位。四十四心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也)然入道多岐。邪正须辨。故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修行目即辨道眼也。又以四加之后。即当十地。但地地断障。地地证真。各有方所分齐。不相越逾。故问诣何方所名入初地。乃至诣何方所名入十地之中。又以十地之后。即当等觉。然既等于觉。即当是佛。而乃名为菩萨。应有差别。故问云何名为等觉菩萨。此是阿难随说随疑。随疑随问。故前后略有错落。以致古德谓有错简。欲将至何二句。移于三摩提下。愚不敢也。

    ○作是下作礼伫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者。冀佛开示故。大众一心伫佛慈音者。举会同愿故。瞪瞢瞻仰者。伫之殷望之切也。阿难谢教请位竟。

    二如来对辨染净二。

    一总标。二别示。

    初二。

    一赞问诫许。二诚听标示。

    初。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初赞善述意。当场一问。利及现未。故重言善哉以赞美之。一切众生。虽兼六道。而下云修三摩提。且指善道。以恶道业重。不能熏修故。修三摩提。即指耳根圆通。然耳根圆通。若唯讫于闻所闻尽。则是小乘。如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是也。若乃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究极而至于寂灭现前。则是大乘。今约尽闻不住者言。故云求大乘者。从于凡夫者。始自三渐。以三渐次位论事修犹在凡夫地故。终大涅槃者。究至妙觉。以妙觉位中论所证方称大涅槃故。中间五十六位。理事双融。皆为正修行路。位位皆该通果海。故通称无上。未及到者。预令知有。故目为悬示。要知阿难但是致问。不合言示。而如来赞以悬示者。以因问而示。问之者正所以示之也(问。到者自知。何劳悬示。答。此有三意。一者位位有岐。恐蹈邪途。预令辨识故。如后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可知此意。二者得少为足。恐堕小乘。预示极证故。如后云。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可知此意。三者妄拟高远。恐堕狂浮。预示渐修故。如后云。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可知此意)。

    ○汝今下诫听许说可知二诚听标示。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初大众诚听。合掌刳心默然受教者。谓端秉虔诚。刳剔妄念以虚净其心。默然无语以神受其教。盖以位证难思。理路绝言。不可以妄心求。不可以语言接故。

    ○佛言下如来标示。欲明诸位真源。及类生妄本。故教以当知。盖深警之也。妙性即是真源。以性本自妙。故至下灭妄即名为真。圆明即是妄本。以明本自圆。故至下生灭即名为妄。离诸名相。本无界生者。约未涉染净时言。以未涉染净时。诸位名相十类众生俱不可得故。因妄有生者。谓既本无生。生云何有。乃因一念妄动展转而有众生生焉。生无常生。因有生故。展转而有众生灭焉。生非真生。灭非真灭。故生灭俱名为妄。此约真性随染以明类生为妄有故。灭妄名真者。从干慧地。四十四心。位位断妄。乃至十地等觉。灭尽诸妄。妙觉位中。名为真实。由真实故。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盖菩提智果。转众生所依烦恼得名。涅槃断果。转众生所依生死得名。故曰二转依号。此约真性随净以明诸位为真现故。总标竟。

    二别示二。

    一依真起妄成类生。二灭妄明真成诸位。

    初三。

    一牒欲教识二倒。二分门徴起释成。三渐次以成类生。

    初。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初牒其所欲。观其请示道场。是欲修真三摩地。观其请示修位。是欲得佛大涅槃。言直诣者。谓预识邪正。中间自无诸委曲相故。

    ○先当下教识二倒。众生即是类生。世界即是所依。此二皆为颠倒。以本无妄有故。然有不自有。必有所因。所谓一念妄动是也。教以先识者。以既识其因。则当下离念。颠倒不生故。颠倒不生。生界俱寂。故为真三摩地。若于此从性起修。自可以上历诸位。直诣大涅槃也二分门徴起释成二。

    一徴释众生颠倒。二徴释世界颠倒。

    初三。

    一承前徴起。二详释其相。三总结颠倒。

    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欲释颠倒之相。故先徴起。

    二详释其相三。

    一从真起妄。二迷本难复。三成业感果。

    初。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性明心者。性觉妙明心也。性觉妙明之心。由来无欠无缺。故名为圆。此上乃所依之真。自下皆所起之妄。言既无欠无缺。本自圆满。无容更加妄明。故曰因明发性。谓因众生不知本圆。起念欲明性体。殊不知只此一念便是无明。由斯真妄和合发起业识之性。所谓业相是也。性妄见生者。谓由业性动故。有妄见生。所谓转相是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者。谓由妄见故。遂于业相中有境界妄现。所谓现相是也。自是见相角立。能所宛然。故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者。此中转相为能有。现相为所有。转相既为能有。似是能因。(能为现相因故)现相既为所有。似是所因。(所因转相有故)其实转相非能因。现相非所因。以相见皆依自证而起。显惟有业识也。然业识是住相。无明是生相。无明既是生相。似为能住。(能令业相住故)业相既为住相。似为所住。(所依无明住故)其实能住所住。了无根本。以二皆虚妄无实。显唯有真心也。本此无住者。以真心随缘。有无住义故。若溯流穷源。即是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若论此科。唯明众生颠倒。世界二字。但是随便带言。然必为是穷源之论者。显欲尽生倒。须是一念不生。以一念不生当下即真心故。

    二迷本难复。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欲将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初牒妄无依。性觉妙明无欠无缺。是曰圆明。世界众生依此建立。故名为本。初由一念妄动晦此圆明。是曰迷也。然既迷此本明。即是无明。由是展转生起微细虚妄之法。所谓业转现是也。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故曰妄性无体非有所依。既非有所依。但离念即是。所谓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是也。

    ○将欲下复真成非。将欲复真者。谓将欲起念复真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者。谓既欲起念复真。则是变相缘如。但是似真。非真真故。既知非真。应当离念。若必欲求复。则决定不是。故曰宛成非相。

    三成业感果。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

    承上所计之真。既已成非。由此于非生非住非心非法之中。展转发生。生相住相心相法相。故上云从毕竟无成究竟有也。然此中生即无明。以无明属生相故。住即业识。以业识属住相故。心即见分。以见分属心相故。法即相分。以相分属法相故。生力发明者。谓由上展转发生之力。引起智相相续执取计名等。是曰发明。谓渐成粗相。较前更为显著。以发明即显著义也。熏以成业。即起业相。谓由上四相熏习。能令成造种种业故。同业下即业系苦相。同业相感者。谓既已成业。则有彼此业同者。名为同业。如世间父母子女。究其前因。必有所作等流之业。乃得彼此相感。相感云者。谓父母与子女业同。感子女以受生应之。子女与父母业同。感父母以生身应之。前文所谓同业相缠者即此。因有感业相灭相生者。谓因有彼此相感之业。故致相灭相生。以感业既尽则相灭。感业重起则相生。故上云。从无住本建立世界及众生也。详释其相竟。

    三总结颠倒。

    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承上相灭相生。轮转往复。由是于本无众生中而有众生相现。故以颠倒结之。徴释众生颠倒竟。

    二徴释世界颠倒二。

    一承前徴起。二略释其相。

    初。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众生颠倒。已经详释。世界颠倒。亦应略明。故次徴之。

    二略释其相。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是有所有句古德以感业为能有。以众生为所有。盖紧蹑上文言之。愚谓仍是远指前文。犹言所谓世界颠倒者。是因能有见分。与所有相分。能所相对。妄见有彼此方位。故曰分段妄生。分段谓分齐款段也。既有分齐款段。则界相分明。故曰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者。如前所释转相非能因。现相非所因。无明非能住。业识非所住故。既非能因所因。能住所住。则知但是无常。故曰迁流不住。既迁流不住。则流数历然。故曰因此世成。按前众生颠倒中此下应有总结颠倒之科。今不另具者。以分释世界。各有随结之语。所谓因此界立。因此世成是也。分门徴起释成竟。

    三渐次以成类生三。

    一初成类数。二次成轮转。三后成定有。

    初。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流数有三。故曰三世。谓过现未来。方位有四。故曰四方。谓东西南北。离世则界无所依。无界则世不复见。相依妄成。故曰和合。和合则递互交参。故曰相涉。以涉者参入义故。变化众生者。谓众生在世界之中。自应随世界变化。然世界相涉。变化之数略为十二。如以世涉方。则四方各摄三世。变为一十二数。若以方涉世。则三世各摄四方。变数亦然。此中众生。若随方变化者。生此生彼。形类不同。四方则分四类。四类之中。有过去生。有现在生。有未来生。生生不同。一类复分为三。则变成十二。若随世变化者。已生现生当生形类不同。三世则成三类。三类之中有南方生。有北方生。有东方生。有西方生。生生各异。一类复分为四。亦成十二。此且约随方随世变成十二。略言形类不同。非定成胎卵湿化等也。若下之胎卵湿化等。又属惑业招致。至下自见。

    二次成轮转。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承上类数既分。是故因尘成业。致有轮转相也。世界者。六尘之总相。故先言之。因动有声者。世之迁流。界之更变。皆名为动。因动故必致鼓吹。故曰有声。前云卷声成耳。即在此时。因声有色者。既闻其声。必寻其色。故曰有色。前云结色成眼。即在此时。因色有香者。见色生染。自觉有香。前云纳香成鼻。即在此时。因香有触者。闻香欲取。先起邪觉。故曰有触。前云抟触成身。即在此时。因触有味者。觉触生欲。口发爱涎。故曰有味。前云绞味成舌。即在此时。因味知法者。爱味不忘。尘影常现。故曰知法。前云揽法成意。即在此时。六乱妄想。即指六识。盖以根尘相对。识生其中。其用不定名乱。其体无实名妄也。妄识既兴。分别从起。生诸烦恼。造种种业。是为成就业性。业性既成。随业感报。故云十二区分。谓随彼初成十二类数而区分之。是知前之十二类数。但随世界变化。至此乃转成业招矣。由此轮转者。以业有迁变。报有循环故。

    三后成定有三。

    一承前总标。二依类详明。三指数总结。

    初。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是故世间等者。谓以是十二轮转之故。世间六尘亦随类生转变。如一声尘。类类不同。对类变化。必至穷十二变。乃为一周。一周既圆。再变则另自首起。故云旋复。旋复谓周而复始也。然必明此六尘变化者。以六尘为造业之缘。业性为轮转之因。六尘既随类生变化。则类生各依六尘成业。此轮转所以不息。而类生所以定有。故下文即乘此以总标之。乘犹因也。轮转谓十二轮转。颠倒谓依尘成业。言虽有轮转。若无颠倒。则轮转可息。而类生可尽也。是有者。谓由颠倒故。是乃定有。先言世界者。是所依故。能依中四生为常。如前云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后八为变。前云情想合离。更相变易。但以具缘多少而有差别。如灌顶云。有色情而合。无色情而离。依胎而变。有想想而合。无想想而离。依卵而变。非有色。情离而合。非无色。情合而离。依湿而变。非有想。想离而合。非无想。想合而离。依化而变。此且总标。至下乃详释其相二依类详明十二。

    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五有色。六无色。七有想。八无想。九非有色。十非无色。十一非有想。十二非无想。

    初。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

    ○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

    ○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初略明。世界义该六尘。前云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今对卵生为第一变也。由因此变而有虚妄轮回。虚妄者。即是悬想。谓于世界六尘。未现前时悬远想像。不真实故。轮回者。此想不了。卵生不息。以卵唯想生故也。

    ○动颠下详明。正脉云。想体轻举。名动颠倒。谓由动故。必至执妄为真。故以颠倒名之。和合气者。气指雄雌相交阴阳气分。然此本属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与之和合。正脉云。卵以气交是也。成谓成就。八万四千者。和合之中。一切烦恼悉具足故。虽悉具足。皆由想起。想心不定。忽上忽下。故曰飞沉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取气成形。故有卵羯逻蓝。以羯逻蓝。乃胎分初七之相。成卵即在此位故。流转国土者。即是轮回义也。

    ○末二句指类。飞想为鸟。沉想为鱼。兼二则为龟蛇。其类者。例摄不尽之属。到处皆有。故云充塞。

    二胎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

    ○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

    ○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世界六尘。对胎生为第二变也。由因此变而有杂染轮回。杂染者。即是妄情。谓于世界六尘现在前时。虚妄情溺。不清净故。轮回者。此情不了。胎生不息。以胎因情有故也。

    ○欲颠下详明。正脉云。情生于爱。名欲颠倒。谓由欲故必至执妄为真。故亦以颠倒名之。和合滋者。滋谓父精母血交相滋润。此亦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与之和合。正脉云。胎以精交是也。成就八万四千者。和合之中。烦恼具故。虽烦恼具。皆由情起。情心不定。忽横忽竖。故曰横竖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取滋成形。故有胎遏蒲昙。以遏蒲昙乃胎分二七之相。定胎即在此位故。

    ○末二句指类。竖想为人。横想为畜。兼二则为龙仙。以龙仙变化。可横可竖故也。

    三湿生。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

    ○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

    ○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湿生为第三变也。由因此变而有执着轮回。执著者。即是附合。谓于世界六尘。新润境上。附近就合不舍离故。轮回者。合心不忘。湿生不断。以湿以合感故也。

    ○趣颠下详明。合尘名趣。背觉名倒。和合暖者。暖指湿物相比。交相暖发。此亦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附托其中。名和合也。成就八万四千者。和合之中烦恼具故。合心不定。时仰时覆。故曰翻覆乱想。翻仰上。覆俯下也。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暖成形。故有湿相蔽尸。以蔽尸乃湿生初相。不由母腹。故无前之二相。

    ○末二句指类。覆为含蠢。其性无知故。翻为蠕动。其形不宁故。余可知。

    四化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

    ○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

    ○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化生为第四变也。由因此变而有变易轮回。变易者。即是轻离。谓于世界六尘。旧所依境。轻遽舍离。心不恒故。轮回者。离心不革。化生不替。以化以离应故也。

    ○假颠下详明。离非真离名假。自以为真名倒。触即新境现前。触对旧境也。新境亦是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易志于上。名为和合。成就八万四千者。亦由和合具恼。虽曰具恼。不出离心。离心不定。恐粘恐阻。(粘谓粘旧不脱。阻谓阻新难就)故曰新故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触成形。故有化相羯南。以羯南即是化生初相。谓新质已成。始脱故壳。无蔽尸相故。

    ○末二句指类。故想得脱故转蜕。新想得就故飞行。蜕即脱也。蝉脱则飞。蛇脱则行。余可类推。

    五有色(灌顶云。有色情而合)。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

    ○障颠倒故。和合著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

    ○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有色为第五变也。由因此变而有留碍轮回。留碍者。谓于世界六尘。情爱附合于己欲留。于他生碍故。轮回者。情合不除。有色不断。以色以情感。有以合致故也。

    ○障颠下详明。于他生碍名障。于己欲留名倒。着即显著之处。有色可见故。有色可见。即属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附托于上。名曰和合。和合之中。具足烦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爱精着耀。心绪靡停。故曰精耀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著成形。故有色相羯南。然色相名羯南者。以有色初生。皆就故有显著之物。故亦无前蔽尸等相。

    ○末二句指类。休咎精明者。谓托彼精明。示现休咎。如天上星宿之类。又世有报吉凶神。往往假托灵物。亦此类摄。涅槃云八十神。皆由留碍想元。成此精耀。足可证此。

    六无色(灌顶云。无色情而离)。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

    ○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

    ○空散销沈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无色为第六变也。由因此变而有销散轮回。销散者。谓于世界六尘。爱寂厌有。然爱寂欲销。亦属于情。厌有欲散。亦属于离。情离不化。无色不休。故曰轮回。以色因情感。无由离致故也。

    ○惑颠下详明。爱寂厌有名惑。欲销欲散名倒。暗谓晦昧不明处也。晦昧不明。犹为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趣逐于上。名为和合。和合之中。具足烦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就阴欲隐。情离纷然。故曰阴隐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暗成形。故有无色羯南。然既是无色而仍称羯南者。以虽无明显之色。而有幽暗之色。但以凡眼不见名无。非真无也。

    ○末二句指类。阴想故为空为销。如主空神类。隐想故为沈为散。如滞魄鬼类。

    七有想(灌顶云。有想想而合)。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

    ○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

    ○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有想为第七变也。由因此变而有罔象轮回。罔象者。谓于世界六尘。悬想欲合。盖以悬想不真名罔。欲合似有名象故。轮回者。想合无休。有想无已。以想以悬想为因。有以附合成感故也。

    ○影颠下详明。不真似有名影。悬想欲合名倒。忆谓向所忆念境也。向所忆念。亦属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神游于上。名为和合。和合之中具足烦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潜神胜迹。结气灵踪。为忆为念。故云潜结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忆成形。故有想相羯南。然想相称羯南者。以有想初生。皆就故有胜迹灵踪。自应无有蔽尸等相。

    ○末二句指类。潜想故为鬼神。如山林土地城隍川岳诸鬼神类。结想故为精灵。如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诸精灵类。

    八无想(灌顶云。无想想而离)。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

    ○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无想为第八变也。由因此变而有愚钝轮回。愚钝者。谓于世界六尘。久想固离。盖以久想不化名愚。固离不回名钝故。轮回者。想离不化。无想难出。以想以久想成因。无以固离成感故也。

    ○痴颠下详明。久想固离名痴。不化不回名倒。顽谓无知之物。无知之物。定属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凝滞于上。名为和合。和合之中具足烦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久想不得。心思灰泯。故云枯槁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顽成形。故有无想羯南。然无想亦称羯南者。以既属合顽。初相即坚劲故。

    ○末二句指类。精化土木。神为金石。如华表生精望夫成山之类。

    九非有色(灌顶云。非有色情离而合)。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

    ○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

    ○诸水母等以鰕为目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非有色为第九变也。由因此变而有相待轮回。相待者。谓于诸界尘。情爱而不自任合。常欲假他以成己欲。故曰相待。待心不息。非有色报靡停。故曰轮回。

    ○伪颠下详明待他讳己。诡诈居心。名伪颠倒。染即情所爱境。情所爱境本属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阳离阴待。名为和合。和合具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因势依人。心思待成。故曰因依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染成形。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言非有色者。非是真有虽非真有。却能假他成体。待物有用。故曰成色羯南。

    ○末三句指类。温陵曰。水母以水沫为体。(假他成体也)以鰕为目(待物有用也)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后文云。飞精附人口说经法。乃此类之胜者。

    十非无色(灌顶云。非无色情合而离)。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

    ○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如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

    ○咒咀厌生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非无色为第十变也。由因此变而有相引轮回。相引者。谓于诸界尘。情虽耽爱随引而合。随引而离。故曰相引。要引之念不除。非无色相不息。故曰轮回。

    ○性颠下详明。引久习成名性。忽合忽离名倒。咒即能引之境。能引之境亦属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与之隐显。故曰和合。和合具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随呼随召。为去为来。意念无宁。故云呼召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咒成形。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言非无者。非是实无。以能随咒去来。虽随咒去来。而凡眼不见。故仍以无色名之。既名无色。而又称羯南者。以有细色故。

    ○末二句指类。咒咀厌生者。谓咒咀鬼神。厌死祐生。如后文云。遇明为形。名役使鬼。愚谓世之书符来仙。念咒驱鬼。皆此类摄。

    十一非有想(灌顶云。非有想想离而合)。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

    ○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

    ○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非有想为十一变也。由因此变而有合妄轮回。合妄者。谓于诸界尘。悬想而不自夺合。常欲乘虚以行阴占。故云合妄。谓合中带妄也。合妄不休。非有想报靡停。故曰轮回。

    ○罔颠下详明。冈犹欺也。沽名不夺。乘虚而占名罔。阳善阴恶。欺人自欺名倒。异谓非己所有。即指虚境。虚境非己。明属虚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用谋于上。名为和合。和合具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望其自避。居心讳夺。故云回互乱想。如是故有等者。谓由如是合异成形。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非有想相者。非是定有。不欲夺合故。成想羯南者。非是定无。乘虚而就故。

    ○末三句指类。灌顶云。蒲卢亦名蜾蠃。细腰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计云。螟蛉青桑虫也。蜾蠃运泥作房。负桑虫于其中。咒祝七日。化为己子。此取蜾蠃受生时。螟蛉之性。业已回互。乃就其虚躯而受之。故云异质相成。愚谓起尸鬼等。亦此类摄。

    十二非无想(灌顶云。非无想想合而离)。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

    ○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初略明。此中界尘。对非无想为十二变也。由因此变而有怨害轮回。怨害者。谓于诸界尘。始而悬想。继而附合。终以不附己意。而欲恶离。故云怨害。怨害之心不祛。非无想报靡停。故曰轮回。

    ○杀颠下详明。害能夺命为杀。先亲后怨名倒。怪即所怨害物。本自异常。故名为怪。怪亦是妄。由颠倒故。执为真实。依生亲怨。名为和合。和合具恼。故成八万四千总以不思深恩。反欲恶离。忤逆居心。故云食父母想。不言乱者。随文便故。例前知故。如是故有等者。谓有如是合怪成形。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非无想相者。非是定无。本期附合故。无想羯南者。非是定有。终成恶离故。

    ○末六句指类。孤山云。按史记孝武本纪云。祀黄帝用一枭镜。孟康曰。土枭鸟名。食母。破镜兽名。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祀皆用之。破镜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或传译成误耳。依类详明竟。

    三指数总结。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按前文方世相涉。变成十二。虽分形类。尚非业招。及云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虽属业招。尚非定有。至此则迷真愈远。逐妄愈深。流荡忘返。乃成定有。故此总结以终一章之义。又十二类生。余经异解不同。今按本经。胎卵湿化四生。已摄三界。至于后八。乃四心交互。迭相变易。不专属于四生。然亦不必更为会通色空等诸胜报也。总结前来依真起妄成类生竟。

    楞严经指掌疏卷第七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