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魂魄论

    朱子云。死则谓之魂魄。生则谓之精气。天地公其德。谓之鬼神。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所谓神者。以其主乎形气也。故言魂魄。而神即在其中矣。

    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能运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

    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而虚灵不昧。聪明知觉者也。若精气衰。

    魂魄弱。真神渐昏。何也。本体常明。因气血衰败。则少生动之机。而神无所辅助。故本来面目敛矣。譬之于灯油与灯草即魄也。火即魂也。光芒四射即神也。油干火暗。光芒隐。魂之阳神。魄之阴神。中之真神皆散。仅存灯中之草。草即死魄耳。譬之于炉灰。炭即魄也。火即魂也。火之焰即神也。炭烬火熄焰灭。魂之阳神。魄之阴神。中之真神皆散。灰即死魄耳。人死躯壳存。

    亦死魄而已矣。但此真神与天地同休。如灯之光。炉之焰。人以为灭也。而不知灯复添油。炉复加炭。火焰依然。是灭者有相。而不灭者无相也。人死神无躯壳依附。魂魄无神依附。皆脱出虚空。魂魄犹有相。空则无主而飞散。散则莫知所之矣。神则绝无相。空亦无主。然散而实不散。不灵而灵机犹在。必借生人之气血藏之。魂魄生而灵机动。是与灯中之光。炉中之焰无异矣。不观小儿初生。亦一魄乎。形体未充。魄未壮也。无梦寐变幻。魂未聚也。无聪慧灵通。神未明也。精气盛。魄则壮矣。魂则聚矣。神则灵矣。内经曰。精者身之本。又曰。气内为实。人可不自爱惜哉。是以道家以精气为实。

    借有形气血。而养无形之神。释家以自性不灭是实。不以气血迷吾之性。

    性本空虚。无来无去。明心即见性。吾谓道家着实工夫。释家从空会悟。明乎此。不第知魂随神而往来。魄并精而出入。而生当机关。可以心会。作佛修仙。亦不外是矣。

    魂魄之义。自大易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言以后。经传诸儒。各有议论发明。兹篇前段深合圣贤之理。后幅能阐道释之微。

    审虚实

    经曰。五实死。五虚死。虚者固难补救。而实者亦多丧命。医家详辨之。庶虚实不致混淆。而投剂立效矣。盖外感之实。邪气实也。实中有真虚。正不胜邪。邪乘虚而内陷也。内伤之虚。根本虚也。虚中有假实。火热为害。灼津液而耗血也。如伤寒有虚实矣。病在阳者多实。病在阴者多虚。腹痛有虚实矣。痛而拒按者多实。痛而喜按者多虚。咳嗽有虚实矣。鼻塞声重者多实。

    痰血潮热者多虚。虚实二字。乃诸症之大纲。举三者而千万症之虚实。亦了然于心目之间也。故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或在表。或在里。或在腑。必有所居而直指之。邪之实也。若无六淫之邪。而为病者。则惟情欲以伤内。劳倦以伤外。非实似实。及细审之。乃症之虚也。实实虚虚。安可不明其义耶。

    夫世人之病。百不一实。而世间之医。百不一补。以新病为实似矣。而久病亦以为实也。以补不效为实似矣。而表散不应。犹以为实也。以外症为实似矣。而脉象空虚亦以为实也。是实而误补邪增。尚可解救。虚而误攻气散。不可救药。喜攻恶补之弊。其何以挽回哉。且实症易医。虚症难疗。真实易认。假实难辨。设内症寒热面赤。舌干口苦。牙宣鼻衄。头痛心烦。大小便不利。脉来数大。或弦细急数。当此之际。莫不以芩连知柏之属清火为先。

    岂知阴不维阳。五内水亏。无根之焰不敛。病势危笃。明者急投六味汤壮水之主。八味汤益火之源。俾阴液生而阳火藏。精气回而坎离交。庶可有救也。设外症壮热不退。口渴不饮。烦燥不宁。大便不解。舌黑如墨。小便如血。两脉虚数。或沉细而数。当此之时。莫不以白虎承气汤为治。岂知阴盛隔阳。内真寒而外现假热。危在顷刻。明者急用附子理中汤。或人参八味汤之属。反佐从治。俾虚阳敛而阴寒现。真元复而外邪退。方可得生。又有二三候后潮热肌瘦。人倦力怯。胸闷少食。口渴引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不能起立。斯时莫不以病久大虚拟之。及诊两脉沉细有力而数。明者速进承气汤一剂。大便通而邪解。精神旺而火除。庶可无虞也。不然。一七之投。误人不浅。书不云乎。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真假之别。非诊脉之精。

    历症之熟。未易窥其虚实。虚者用参 而安。实者用膏连而起。视夫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者。不啻霄壤之隔矣。

    病有虚实。有真假。阐发至此。可谓发前贤未发之秘。

    附子理中汤

    人参(三钱) 白朮(三钱炒) 炮姜(三钱) 川附子(三钱) 甘草(三钱炙)

    每服八钱。水煎服。

    人参八味汤

    熟地(三钱) 山药(三钱炒) 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皮丹(一钱)

    山萸肉(一钱) 川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 泽泻(五分)

    承气汤

    大黄(四两) 芒硝(二合) 浓朴(半 ) 枳实(五枚)

    上用水一斗。先煮浓朴枳实。取五升去渣。再入大黄。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候温之。得下即止。不必尽剂。

    六味汤

    熟地(五钱) 山药(二钱炒)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山萸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八味汤

    即前六味汤。加附子肉桂各五分。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知生死

    今夫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生所赖。惟此气也。医寄死生。责任最重。若平日不能讲究精微。临症而吉凶莫辨。岂足谓之医耶。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是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古人言之凿凿。余亦何容哓哓。第生当机关。极难确认。新久轻重。更难分别。即以暴吐而死者。先言之平日无恙。忽然呕吐。愈吐愈甚。点水不入。入则反出。大汗如雨。神识昏愦。

    手足厥冷。脉如悬丝。此脾胃本亏。孤阳离根。由胃而上。大吐不已。胃气暴绝矣。有呕血斗余。或鲜或瘀。倾囊而出。冷汗如雨。手足如冰。元气暴绝矣。

    有咳血如泉。急冲而上。内挟血块。其大如拳。壅塞喉窍。吞之而上。送之血又至。咯之而结块之血不出。气道不通。真气暴绝矣。有忽然泄泻。昼夜不下数百行。饮食入口。随即吐出。或已入胃。随即泻下。大汗气促。神色改变。

    两脉全无。脾肾暴绝矣。有忽然头痛。渐不可忍。目定神昏。手足抽掣。谵语厥冷。脉非沉细如丝。即数大无伦。此平素精血内亏。肾中之虚阳直逆巅顶。阳气暴绝矣。有房室之后。阴寒乘虚直中。小腹急痛不可耐。呕酸苦味。

    喜曲喜按。渐致指甲青黑。手冷如冰。冷汗如雨。真阴真阳暴绝矣。有忽然卒中。五绝皆见。肾元败而阴阳离。两手无脉。大汗出而暴绝矣。有感受时令。二三日间。即传厥少两经。神昏目定。抽掣谵语。舌黑冷汗。正气为邪所耗。阴液灼尽。五脏六腑暴绝矣。若久病而生者。何以见之。如咳嗽。吐血。寒热等症。脉尚未数。饮食未减。河车丸以进。久服不辍。加之心静神藏。善于内养。或半载。或一载。阴液渐回。诸症渐退。久病而生矣。腹胀如鼓。两足及面皆浮。病在脾肾。尚未传肺而变喘咳。惟口渴面赤。大便秘。脉数大。病在阴亏。宜壮水之主。如手足冷。大便泻。脉细迟。病在阳亏。宜益火之原。服药两百日不断。兼之养气吞津。久病而生矣。痛痹在床。手足红肿。叫喊不休。

    食饮减少。半载不能步履。或滋阴养血。或阴阳两补。参地归杞。久久服之。

    痛除肿消。久病而生矣。三阴疟疾。延缠不已。或变阴虚而咳嗽。或变阳虚而浮肿。壮水益火。补脾生血。归地参 。河车鹿茸。合宜而用之。久病而生矣。妇人崩漏。淋漓不止。日久面黄气浮。手足亦肿。腹中亦胀。饮食亦少。大便亦薄。脉息亦细。重进参 。多投归地。却虑静养。久病而生矣。以上数条。

    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因此可以识彼。是在医者自勉之而已矣。虽然。医之而生者。病有元气也。医之而不能生者。脉无胃气也。病可医而终于不能医者。医伐其气也。人生之所赖。惟此气而已。彼精之与神。不又即是而可推哉。

    前提后束。中分二段。生死之机。了无遗义。

    河车丸

    河车一具(用甘草煎汤泡洗) 人参(一两焙研) 山药(四两人乳拌蒸晒) 茯苓(三两人乳拌蒸晒)

    上为末。用黑枣十二两。煮烂去皮核。捣为丸。每早开水下四钱。

    活命汤

    治暴吐欲绝。急以此汤浓煎。徐徐饮之。随吐随饮。

    人参(一钱或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制附子(一钱) 炮姜(一钱)

    加炒陈米一撮。水煎服。

    救元饮

    治呕血斗余。鲜瘀并出。急用此饮。

    白朮(二钱土炒) 人参(二钱多加亦可) 炙甘草(一钱五分) 炮姜(一钱五分) 黄 (三分炙)

    当归(三钱酒炒)

    水煎服。

    生脉散

    治咳血。真气暴绝。急用此饮。

    麦冬(三钱) 五味子(五分) 人参(二钱)

    加童便一杯。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见审虚实门) 治忽然泄泻。不下数百行。饮食即吐。

    八味地黄汤

    (见中风门) 治忽然头痛渐不可忍。目定神昏等症。

    六味回阳煎

    治房室之后。阴寒乘虚。直中小腹等症。

    熟地(三钱) 人参(二钱) 制附子(一钱) 白朮(一钱炒) 丁香(五分)

    水煎服。

    参附救生汤

    救忽然卒中。五绝皆见。

    附子(二钱) 人参(三钱) 炒陈米(二钱)

    加姜一片。水煎灌之。

    六味参附汤

    治感受时疫。二三日即厥。神昏目定等症。

    熟地(三钱) 生地(三钱) 人参(一钱) 当归(二钱) 甘草(一钱) 附子(一钱)

    加稻上露水。或荷叶上露水。煎服。

    中风

    窃怪中风一症。古法相传。皆谓六淫之邪。外风之袭。药投表散清凉。如三化续命愈风等汤。议论纷纭。训示谆谆。后人守定此法。以为先贤必不我欺。岂料指鹿为马。遵法奉行。药下咽而即毙。呜呼。何医学之不明。而人心之愚昧如是耶。即一二有识之士。以类风辨之。以真风目之。然类风者。犹不离乎风。而有似于风。真风者。则实指为风。不能舍六淫之外。而又有所谓风也。今中风之症。其果六淫之风乎哉。又谓中风须分闭脱两种。闭则有六经之症。脱则有五绝之险。夫脱为五绝之险是矣。而闭兼六经之症。

    亦不外仲景伤寒之所谓中风脉浮缓。自汗出而发热也。今中风之症。其果仲景之所谓中风乎哉。盖外风为阳邪。其中人也。必先皮毛而入。决不比阴寒之邪。不从阳经而直中三阴之速。设中属外风之说。则当入伤寒一门。何必于伤寒之外。而又立中风之条。风邪最轻。从无直中伤人之患。

    何中风疾发有顷刻垂绝之危。仲景伤寒于中风症脉。言之极详。何未闻将中病同发明于伤寒中风之内。以此辨之。则向之所谓风。为真风。谓症兼六经者。其何说之辞。况经谓虚邪偏客身半。未尝云实。营卫衰则真气去。明是云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从根本而验生死。又何尝言及外风与六经之形症耶。即言及外风者。亦不过外感之表邪。自有头痛身痛寒热之兼症耳。明张景岳直辟前人之误。断以非风之名。可谓发千古之未发。奈病家卒不知信。医家卒不知从。旁人卒不知解。有令人读是书而不禁三叹者矣。夫风自内生。属东方之木气。气动便是火。火动便是风。是气也。火也。风也。分而言之。有三者之名。合而言之。则有一无二之别。且风亦不过气之逆火之炽耳。并非气之外而别有火。火之外而别有风也。第此火发于肾。虚多而实少。此风根于气。阴亏而阳弱。是以中症之发。大约精血内亏。元气内败者。为此症之大旨。如亏在阴则虚火无制。

    亏在阳则真气无根。当此之际。必有一股虚气从肾中间。上挟脊。穿昆仑。

    过泥丸。直到命门。而三阴三阳之气。突然而散。脏腑之气。亦随之而去。此所谓五绝之脱候也。若症之轻者。乃一半精气未败。尚可挽回于万一。苏后必半身不遂。经所谓偏枯之症者此也。其口眼歪斜者。筋无精血荣养也。其舌喑不能言者。脾肾元亏。不能上达舌本也。其口流涎沫者。脾亏不能摄津液。肾亏不能藏津液也。其口噤不开者。阳明之筋。虚火灼而劲急。

    真气寒而拘挛也。治法五绝症见。宜用参附汤参术汤。大补元煎之类。以救垂绝之危险。偏中症见。宜用地黄饮子八味生脉汤。六君子汤之类。以扶余生之岁月。脾肾大败。宜用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归脾汤之类。以回中焦之谷气。肝血大亏。宜用人参养营汤。归芍地黄汤。八味生脉汤之类。以生肝木之汁少。倘内有燥热。风火相煽。亦令人暴厥。虽古法有白虎之方。

    然不若壮水补阴为稳。盖火之有余。乃水之不足。阳之有余。乃阴之不足也。噫。中年之后。始有是症。三旬以前。从无是患。形体丰肥。每遭此祸。质弱清。仅见此厄。不亦精血亏。真气衰之明效大验乎。倘庸医必以外风强辨。试问此风何不及于幼少。而必及于老壮。少及于清 。而多及于丰肥者。又将何说以解之耶。故临川陈先生曰。治风先治血。血胜风自灭。旨哉言乎。

    中风之论。随方书所载。人云亦云。不几误乃公事乎。本经酌议洗尽谬说。方属上工见解。后学遵而行之。阳春满眼矣。

    参附汤

    人参(一两) 川附子(五钱)

    姜水煎服。

    参术汤

    人参(二钱) 白朮(二钱炒) 黄 (二钱炙) 陈皮(一钱) 白茯苓(一钱) 甘草(一钱炙)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大补元煎

    熟地(五钱) 人参(三钱) 山药(二钱) 枸杞子(二钱) 杜仲(二钱) 当归(二钱) 甘草(一钱炙) 山萸肉(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地黄饮子

    熟地 巴戟肉 山萸肉 肉苁蓉(酒洗) 石斛 川附子 五味子 白茯苓 石菖蒲 肉桂 远志肉 麦冬上各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生姜同大枣煎服。

    八味生脉汤

    熟地(五钱) 人参(一二钱或五七钱) 麦冬(二钱) 山药(一钱五分) 山萸肉(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茯苓(一钱) 肉桂(五分) 泽泻(五分) 五味子(五分) 川附子(五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四君子汤

    人参(二钱) 白朮(二钱炒)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炙)

    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六君子汤

    即四君加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或加锅心焦(三钱)

    如前煎服。

    归脾汤

    人参(二钱) 白朮(二钱炒) 茯神(二钱) 枣仁(二钱) 黄 (二钱炙) 当归(一钱)

    远志(一钱)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炙) 龙眼肉(七枚)

    煎七分。食远服。

    人参养营汤

    人参(一钱) 白朮(一钱炒) 黄 (一钱炙) 白芍(一钱五分炒) 当归(一钱)

    陈皮(一钱) 肉桂(一钱) 甘草(一钱炙) 熟地(七分) 茯苓(七分) 远志(五分)

    加姜枣。水煎服。

    归芍地黄汤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山药(二钱炒) 萸肉(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炒)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三化汤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姜活(各等分)

    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终日服。以微利即止。

    金匮续命汤

    治中风肢体不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能转侧。并治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麻黄(去节) 人参 当归 石膏 桂枝 川芎 干姜 甘草(各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即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忌。勿当风。

    千金大续命汤

    即前方内去人参加黄芩。荆沥元戎方用竹沥。

    小续命汤

    (千金)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分别。药内随症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去腐) 芍药 甘草(炙)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己 官桂(各一两) 防风(一两五钱) 附子(五钱炮去皮脐)

    上除附子杏仁外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加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渣。稍温。食前服。

    愈风汤

    治中风诸症。当服此药以行通诸经。则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而治之。若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要药也。

    羌活 甘草 防风 当归 蔓荆子 川芎 细辛 黄 地骨皮 独活 秦艽 黄芩 芍药枳壳 人参 麻黄 白芷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知母(各三两) 生地黄 苍朮(各四两) 肉桂(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钟。生姜三片。煎七分。空心临卧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谓之重剂。临卧一服吞下四白丹。谓之轻剂。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作四服。加姜七片。空心服。以粥投之。得微汗则佳。

    便不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作四服。每服加生姜五七片。临卧煎服。得利为度。

    景岳曰。中风一症。病在血分。多属肝经。肝主风水。故名中风。奈何自唐宋名家以来。竟以风字看重。遂多用表散之药。不知凡病此者。悉由内伤。本无外感。既无外感。而治以发散。是速其危耳。若因其气血留滞。而少佐辛温。以通行经络则可。若认风邪。而必用取汗以发散则不可。倘其中亦或有兼表邪而病者。则诸方亦不可废。录之亦以存古人之法耳。

    偏中

    偏风一症。名曰类中。类中者。有类于风。而实非风也。譬如树木一边叶枯。

    则不能灌溉而欣欣向荣。人身之四末。亦犹是也。经曰。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者。内居营卫。营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可见内经谓邪为虚邪。而非外袭之风也明矣。盖肝肾精亏。经脉失荣。血不营运。气不贯通。气血两虚。不仁不用。是以脉中脉外。皆少生动之机。或左或右。无非气血之败。善医者补肾生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矣。填实下元。

    肾气回而经脉通。上达舌本。语不蹇涩矣。益气生精。筋脉得血滋养。而营卫之气不失常度。口无歪斜矣。培补脾土。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藏。口涎收摄矣。夫肝邪之为害。实由肝血之亏虚。血虚则燥。气生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血虚则火性烈。而津为热灼。痰自生焉。治此者。当养血以除燥。则真阴复而假风自灭。补水以制火。则肾气充而虚痰自化。补阳以生阴。则元阳回而水泛自消。风痰之药。不可用断断如也。设也误认内生之风。为外入之风。而竟以外风之药进之。则枯者益枯。误认内生之痰。非津化为痰。而竟以攻痰之药进之。则亏者愈亏。诚如是也。则一边之废。已离恃其无虞。而耗气败血。势必龙火无制。从命门丹田之间。直冲髓海。斯时五绝见而人事昏。大汗出而元神散。群医皆曰。此复中也。不可救也。药之误也。真可畏也。噫晚矣。

    透发内经营卫衰。则真气去之旨。足以昭示来兹。

    补肾生肝饮

    治肝肾精亏。经脉失荣。血不营运。气不贯通。气血两虚。不仁不用。

    当归(二钱) 熟地(三钱) 白芍(二钱炒) 女贞子(二钱) 山药(一钱五分炒) 人参(一钱)

    枸杞子(一钱五分) 丹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眩晕

    眩晕一症。有虚运火运痰运之不同。治失其要。鲜不误人。医家能审脉辨症。细心体会。斯病无遁情。而药投有验矣。曷言乎虚运也。如纵欲无节而伤阴。脱血过多而伤阴。痈脓大溃而伤阴。崩淋产后而伤阴。金石破伤失血。痛极而伤阴。老年精衰劳倦。日积而伤阴。大醉之后。湿热相乘而伤阴。

    其症面赤耳热。口干不渴。烦躁不寐。寒热往来。大便秘而小便赤。其脉或弦细而数。或弦大而数。或细涩而数。无非精血受亏。阴虚为病。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则上虚眩仆。此阴虚之运也。如劳倦费神而伤阳。呕吐过甚而伤阳。泄泻无度而伤阳。大汗如雨而伤阳。悲哀痛楚。大呼大叫而伤阳。其症面色青惨。神倦气乏。畏寒厥冷。身面浮气。大便泄而小便清。其脉或沉细而微。或弦细而迟。或浮大而空。无非元阳被耗。气虚为病。盖禀浓则真火归脏。脏亏则气逆上奔。此阳虚之运也。治阴虚者。用六味归芍汤。

    加人参之类。壮水之主。以生精血。治阳亏者。用八味养血汤。加人参之类。

    益火之源。以生元气。所谓滋苗者。必灌其根也。曷言乎火运也。如房劳则火起于肾。暴怒则火起于肝。思虑则火起于脾。两耳磬鸣。两目昏黑。上重下轻。眩仆卒倒。脉象细弱。无非动乱劳扰。虚火为用。盖火藏则清明内持。

    动扰则掉摇散乱。此虚火之运也。若实火眩晕者。其人必强健。其症必暴发。其渴必引饮。其脉必洪数。其呕酸苦水之味。运稍定。其饮食寒冷之物运稍缓。其大便燥结。解后运稍止。无非风火相搏。实热为害。盖有余则上盛而火炎。壅塞则火炽而旋转。此实火之运也。治虚火者。宜六味汤。逍遥散之属。滋阴以制火。舒肝以养脾。治实火者。宜三黄汤竹叶石膏汤之属。

    清降以抑火。辛凉以泻热。所谓虚火可补。实火可泻也。曷言乎痰运也。如水沸水泛。则痰起于肾。风火生涎。则痰起于肝。湿饮不行。则痰起于脾。头重眼花。脑转眩冒。倦怠嗜卧。食饮不甘。脉象缓滑。无非疲劳过度。虚痰为虚。盖清升则浊阴下走。气滞则津液不行。此虚痰之运也。若实痰眩晕者。

    其症实而脉实。其积热在阳明。其阻塞在经络。其郁遏在肠间。无非风火结聚。积痰生灾。盖液凝则浊阴泛上。饮停则火逆上升。此实痰之运也。治虚痰者。宜六味八味归脾之属。补脾肾之原。治痰之本。治实痰者。宜二陈东加芩连滚痰丸之属。逐肠胃之热。治痰之标。所谓实实虚虚。补不足而损有余也。大抵虚运者。十之六七。兼痰火者。十之二三。即伤寒眩晕。虽有表散之法。亦多因汗吐下后。虚其上焦元气所致。且今人气禀薄弱。酒色不谨。肝肾亏而内伤剧。致眩晕大作。望其容。则精神昏倦也。闻其声。则语言低微也。察其症。则自汗喘促也。切其脉。则悬悬如丝也。当此之时。须执一定之见。毋惑多歧之臆说。惟投参 朮附重剂。多进庶可转危为安。倘病家畏骤补而生疑。医家见骤补而妄驳。旁人因骤补而物议。以虚症为实火。以参 为砒毒。点滴不尝。卒中之变。至危脱之象现。虽有智者。亦无如之何矣。岂不惜哉。

    大呼大应。发明脉因症治之理。条分缕析。而又结出望闻问切之情。法精辞畅。气象沉雄。直逼西汉大家。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八味养血汤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山药(二钱炒) 肉桂(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炒) 附子(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山萸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四君子汤

    (见中风门)

    八味生脉汤

    (见中风门)

    逍遥散

    柴胡 当归 白芍(炒) 白朮(炒)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加生姜。水煎服。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三黄汤

    黄连 黄柏 黄芩(各等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竹叶石膏汤

    石膏(一两) 人参(三钱) 麦冬(三钱) 半夏(二钱) 甘草(二钱) 竹叶(二十片) 粳米(一撮)

    此系今方分两。非仲景旧法。 水二钟。姜三片。煎服。

    归脾汤

    (见中风门)

    八味汤

    熟地(五钱) 山药(二钱炒)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山萸肉(一钱) 附子(五分) 肉桂(五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二陈汤

    茯苓(三钱) 陈皮(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一钱)

    上加姜三片。水煎服。

    滚痰丸

    青礞石(硝 金色一两) 大黄(酒蒸) 黄芩(各八两) 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

    补肝养荣汤

    治亡血血虚。眩晕心烦。如坐舟车。举头欲倒当归 川芎(各三分) 白芍(炒) 熟地 橘皮(各一钱五分) 菊花(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益气补肾汤

    治色欲伤肾。气逆不能归元。眩晕耳鸣耳聋。

    人参 黄 (各一钱二分蜜炙) 白朮(二钱土炒) 白茯苓(一钱) 炙甘草(五分)

    山药(炒) 山萸肉(各一钱五分)

    加姜水煎。

    羚羊角散

    治一切头眩。

    羚羊角 茯神(各二钱五分) 川芎 防风 白芷 半夏(汤洗各五钱) 枳壳 附子(各二钱五分)

    共为细末。每服四钱。水一钟。慢火煎七分温服。

    燥症

    燥症何自而起哉。有外因者。六淫之一也。有内因者。血液之枯也。医家往往误治。不辨脉之虚实。症之新久。体之强弱。概以燥病为外邪。而药投清凉剥削。无怪乎操刃杀人者矣。夫外因之燥。非雨露愆期。即秋日暴烈。非南方不毛。即北方风劲。气偏阳亢而燥生。大约气从皮毛而入者。则肺受之。肺受燥气。咳嗽咽痛之症见矣。从口而入者。则胃受之。胃受燥气。结胸便秘之症见矣。明喻嘉言谓秋伤于燥。

    冬生咳嗽。议论发前人之未发。而清燥一方。创自己意。可为治燥之灵丹。至于结胸便秘。世俗多以伤寒混治。不知燥则生火。津液耗而肠胃干。大小陷胸之法。利于体实。而不利于体虚者也。可不慎欤。若内伤之燥。本于肾水之亏。精血之弱。真阴之涸。在肺则清肃之令不行。咳逆口渴。皮聚毛落矣。在肝则将军之性不敛。胁痛暴怒。筋急拘挛矣。在脾则生血之原不运。蓄瘀便结。皮肤不泽矣。欲治其燥。先贵乎润。欲救其脾。先滋乎肾。诚以肾主水。而藏五脏六腑之精。养百骸而为性命之本。若肾阴足而及于肺。水道可以通调。肾阴足而及于肝。木气可以向荣。肾阴足而及于脾。四及可以灌溉。燥无自而生也。第水日亏而火日炽。决非清凉之味所可疗。必须重用六味归芍汤。合生脉散为主治。肺燥则加沙参、天冬、梨汁之属。肝燥则加丹参、枣仁、乳汁之属。脾燥则加柏子仁、松子仁、甘蔗汁之属此燥病之正治也。倘久病而气因精虚。参、 、河车及八味等汤。亦宜急投。盖阴生则阴长。气化则血润。此燥病之反治也。虽然。草木之枯。得雨滋荣。人身之燥。非血不泽。参乳汤救燥病之根。活命饮治燥病之原。又何必纷纷而他求耶。经不云乎。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又曰燥胜则干。其为血液之涸。已明效大验。如膈病之枯。胃之燥也。消病之渴。肺之燥也。爪甲之焦。筋之燥也。产后之痉。血之燥也。而敢谓治燥症为易易哉。庸医必以此症为实。

    不惟清凉药进。而反以燥药治燥病。不亦犯内经刚与刚阳气破散。阴乃消亡之旨乎。

    燥则当润。经义如是。得其肯綮。治燥之效。有不捷于影响乎。

    清燥汤

    桑叶(经霜者三钱) 石膏( 二钱五分) 胡麻仁(一钱炒研) 甘草(一钱) 阿胶(八分)

    人参(七分) 麦冬(七分) 杏仁(去皮尖炒黄七分) 枇杷叶(去毛蜜炙一片)

    上九味。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之。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八味汤

    (见审虚实门)

    生脉散

    (见知生死门)

    参乳汤

    人参(一钱) 人乳(一杯)

    不拘时服

    活命饮

    人参(二钱) 锅焦(一两)

    水煎和参汤服。

    滋燥养荣汤

    治外燥皮肤皴揭。筋爪枯焦。

    当归(三钱) 熟地(二钱) 白芍(一钱炒) 秦艽(一钱) 黄 (一钱) 防风(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

    肝血虚则风热而金燥。故令皮肤皴揭而筋燥爪枯也。以当归芍地滋润荣血。而以艽防参草消风燥。

    活血润燥生津饮

    治内燥津液枯少。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炒) 熟地(一钱) 天冬(八分) 麦冬(八分)

    栝蒌根(八分) 桃仁(八分烂研如泥) 红花(五分)

    水煎服燥者。血液少而生也。归芍地黄。沉阴可以养血。栝蒌二冬。甘寒可以生津。桃仁红花。滋濡可以润燥。

    湿症

    湿之为病。有外因内因之不同。有湿热寒湿之各别。苟不辨表里察虚实而求本施治。未有不误人于反掌间者矣。如外因之湿也。有感天地之气者。则雨露水土之属。有中阴湿之气者。则卧地湿衣之属。多伤人皮肉筋脉者也。内因之湿也。有由于饮食者。则酒酪炙 之属。有由于停积者。则生冷瓜果之属。多伤人脏腑肠胃者也。其见症也。在肌表则为发热。为恶寒。为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为腰痛不能转侧。为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为 肿。为黄胆。为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为胀满。为小水秘涩。为黄赤。为大便泄泻。为后重 疝等症。然在外者为轻。在内者为重。及其甚也。则未有表湿而不连脏者。里湿而不连经者。此湿病之变。不为不多也。况湿从内生。多由气血之虚。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即湿从外入。亦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故。若泥于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之旨。而概以湿为实症。岂不误施而犯虚虚之戒耶。夫湿从土化而分旺四季。故土近东南则火土合气。而湿以化热。如脉滑数。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引饮自汗者。方是热症治法。宜清宜利。四苓散大小厘清饮。茵陈饮之类主之。土近西北。则水土合德。而湿以化寒。如脉细迟。小便清白。大便泄利。身痛无汗者。方是寒症治法。宜温宜燥。五苓散理中汤。金匮肾气汤之类主之。大抵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湿中无火。

    则湿气不化而流聚为寒。且内湿之症。属阴虚者。因湿生热而阴愈虚。阴虚则精血内耗。而湿热反羁留而不动。属阳虚者。因湿化寒而阳愈虚。肠虚则真火内败。而寒湿更积蓄而不消。是以医家察脉。而确知其为阴虚生湿也。须用壮水补阴之品。则真水营运而邪湿必无所容。察脉而确知其为阳虚生湿也。须用益火补阳之药。则阳气流通。阴湿不攻而自走。可见内伤外感之症。皆由元气虚弱。致湿邪内而发之。外而袭之。经曰。壮者。

    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彼妄行攻击。喜投推荡者。安可不兢兢自慎哉。

    盖脾元健运。则散精于肺。而肤腠坚固。外湿无由而入也。肾气充实。则阴阳调和。而升降有度。内湿何自而生乎。不然者。徒知表汗燥湿。利二便之法。而不惜人元气。将见肿胀泄泻之症变。而议论更多臆说矣。

    开鬼门。洁净府。人以为确守经义。而罔顾元气。宜其人甚多而湿病之根难拔。先生卓见。自不雷同。

    四苓散

    泽泻(一两七钱五分) 猪苓 茯苓 白朮(炒各七钱五分)

    古法为末。今法以水煎服。

    五苓散

    即前方减泽泻五钱。加肉桂五钱。

    古法为细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今法以水煎服。

    大厘清饮

    栀子(炒焦) 猪苓(各四钱)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枳壳(一钱) 车前子(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小厘清饮

    茯苓(三钱) 泽泻(二钱) 苡仁(二钱) 猪苓(二钱) 枳壳(一钱) 浓朴(一钱)

    水钟半。煎八分。食远服。

    茵陈饮

    茵陈 栀子(焦) 泽泻 青皮(各三钱) 甘草(一钱) 甘菊花(二钱)

    用水三四钟。煎二钟。不时陆续饮之。

    理中汤

    人参 白朮(炒) 炮姜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金匮肾气汤

    熟地(三钱) 茯苓(一钱五分) 山药(一钱) 牛膝(一钱) 山萸肉(一钱)

    车前子(一钱) 丹皮(八分) 泽泻(五分) 附子(五分) 肉桂(五分)

    水煎温服。

    头痛

    头痛一症。病家视其微疾而轻忽之。医家尽认伤寒而妄治之。药投而病渐增。病增而药愈乱。束手无策。待毙莫救。此辨之不可不早也。夫经言外感有头痛。内伤亦有头痛。岂容混治。而无所区别。第外感头痛。有痛在阳经。有痛在阴经。如太阳。阳明。少阳。头痛属阳经。厥阴头痛属阴经。然其初发。必寒热。其背必酸痛。其项必强痛。其目珠额前痛。其耳聋两胁痛。其脉必紧数。其厥阴无身热呕而吐沫。若素无头痛之患。而忽然暴发痛。兼表症。痛亦隐稳。及按之摩之。缚束之。而痛不定者。乃外感之头痛。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汗在表而散在巅。清在阳而温在阴也。内伤头痛。有痛在阴虚。有痛在阳虚。如火升巅顶作痛者。必烦躁内热。面赤口渴。大便秘结。

    其脉必大数而空。或细数而弦。属阴虚。如寒冲髓海作痛者。必羞明畏寒。

    手足厥冷。面多青惨。大便溏泄。其脉必细迟而微。或虚大无力属阳虚。然其初发无寒热。无急痛。不可忍。其精神必倦怠。其饮食必不甘。若素有头痛之患。忽然暴发痛。无表症。阴分痛甚。及按之摩之。缚束之而痛稍缓者。

    乃内伤之头痛。治在水火二脏。调其营卫。补真阴而益元阳。病在上而治在下也。夫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为天象。谓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者也。凡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

    从头走足。以为常度。则无头痛之患。苟外因风寒雾露之触。内因痰火湿热之熏。及偏正头风之症。虽痛不见杀人于数日之间。而杀人于数日之间者。则为内伤之真头痛也。盖脑为神藏。谓之泥丸宫。而精髓藏焉。人生精气。实于下则髓海满于上。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无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致肾气不充。而髓海空虚。肾阴不足。而阴火冲逆。肾阳不壮而寒气通脑。医者不达其故。复投羌防辛芷之属温之散之。夫既亏在阴矣。我又从而温之。不益亏其真阴乎。既亏在阳矣。我又从而散之。不愈亏其真阳乎。无怪乎变症蜂起。痛极而厥。吾见神为之昏。目为之定。牙为之噤。舌为之黑。面为之戴阳。手足为之抽掣。语言为之谵妄。斯时真知其亏在阴也。则用六味归芍汤。加人参童便之属。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真知其亏在阳也。则用八味养血汤。加人参鹿茸之属。

    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此症尤惟妇人血海空虚者。多有此患。安可不法内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旨。而以补元为汲汲耶。奈何庸碌之辈。不明肝肾为髓海之原。精气为神藏之根。一见头痛。概以伤寒目之。湿热疑之。食滞谓之。人事清则日病在伤寒三阳经。人事昏则日病在伤寒厥阴经。及至病势危笃。险症迭见。医者尚引伤寒书需待用药。不知病者竟以头痛剧而顷刻亡。医术不精。误人性命。有令人不寒而栗者矣。夫痛在经者。轻而易治。痛在脏者。重而难疗。若头风而害目者。肝阴亏则内风动摇。邪害空窍。痛在经也。头痛而昏愦者。脑藏伤则神志失守。心火不宁。痛在脏也。

    头痛而痰厥者。阳虚则气寒而饮聚。阴虚则火炽而液凝。经脉不行。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也。头痛而积热在阳明。实火实痰为疟。脉洪数大而有力者。则又利于清凉攻下也。头痛而红肿壮热。口渴脉浮数而有力者。此大头天行时热之邪。宜从疫法治也。头痛而手足寒。且青至节。脉悬悬欲绝者。此危脱之症。旦发夕死。夕发旦亡。不及药治。药亦不能治也。予因阅历头痛之害。病家之愚。医药之误。伤人之速。故作是篇。敢谓后学之准绳。亦令其触目警心。不敢以人命为儿戏耳。

    头痛一症。诸说纷纷。皆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得此畅论。至言而群言可废。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八味养血汤

    (见眩晕门)

    贞元饮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钟。煎服。

    定痛明目饮

    治头痛目生翳膜。红肿如破。

    生地(五钱) 龟版(三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一钱五分炒) 石斛(一钱)

    丹皮(一钱) 菊花(一钱) 夏枯草(一钱) 羚羊角(水磨冲入)

    加桑叶五片煎。好童便一杯冲入。

    救元补髓汤

    治头痛昏愦。心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此方救之。

    熟地(五钱) 人参(三钱) 当归(三钱) 紫河车(一钱) 茯苓(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 枣仁(一钱五分炒研) 熟附(五分) 鹿茸(一钱) 五味子(七粒)

    加桂圆肉五枚。水二钟。煎服。

    醒迷汤

    治头痛厥逆。痰聚胞络。目定口噤。手足冷过肘膝。阳气虚寒者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