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首楞严秘录卷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 一松大师 说

    语溪门人 灵述 记

    二自阿难世间去。明色界天之文也。云色界者。以其虽有定力胜下六欲。然犹为色笼络。故名色界。分二。初别明。阿难世间等也。二总结。阿难是十等也。初又分四。即四禅也。次第可见。

    初初禅分二。初阿难下正明。二阿难下结成。

    初正明中。三天。一名梵众。如王之有人民也。二名梵辅。如王之有宰弼也。三名大梵。如国之有君王也。若二三禅则亦然耳。

    初梵众中。不假禅那。谓修天行者不修首楞严大定也。无有智慧。谓修天行不修奢摩妙观也。此之二句。下去诸天皆应有之。而不云者略也。盖此经所明唯耳根圆通。乃是首楞大定奢摩等妙观。今修天行者非其所修。故云不假等。及每结成皆云虽非正修真三摩提也。但能谓其执身不行淫欲事耳。若行下。谓其执心不起淫念也。是人下。谓其当下未到定成即生梵众天为梵王之伴侣也。如是下。结名。可知。

    二梵辅中。欲习句。谓其离淫欲也。离欲句。谓其禅定现前也。于诸句。谓其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与五戒禅定相应也。是人等。谓其功行已成当下应生为梵王辅弼也。如是下。结名。可知。

    三梵王中。身心句。执身不行淫事。执心不起淫念。执亦离也。威仪句。四威仪中唯一禅定也。清净句。兼持五戒皎如冰霜也。加以句。明其淫欲是散乱之因。悟其淫欲是烦昏之本也。是人下。当下应生为大梵王也。如是下。结名。可知。

    二结成中。此三句。谓其已舍六欲苦粗障。已得初禅净妙离。则此三天胜下六欲。故名为胜流也。一切等。正明已舍六欲苦粗障也。清净等。正明已得净妙离也。虽非等。盖此经所明唯是耳根三昧。乃出世上上定。今非所修。故云虽非等也。下去仿此。

    二二禅。亦分二。初阿难下正明。二阿难下结成。初正明三。即三天也。

    初少光中。其次二句。盖言大梵虽为色天之主。唯其有语言故。若论禅定。不如二禅已去。则如二禅胜于初。禅故云其次等也。圆满句。谓其能修根本禅及修四无量心也。澄心句。生定也。寂湛句。由定生慧也。如是下。结名也。云少光者。对后无量光言。少字应读上声。乃多少之少。下之少净亦然。

    二无量光中。光光等。谓其光复生光也。映十等。正映本界。非映他方世界为十方也。显其禅益进光益多也。所以结名为无量光。

    三光音中。吸持等者疑是倒文。应云持圆吸光。盖持少光之圆满梵行。吸无量光之光也。此天已去不以语言诠显。即以光为教体。故云吸持等也。发化等者。既以光为教体。即以光为宣化。传传无尽。胜于语言粗涩。故云发化等也。所以结名为光音耳。

    二结成中。一切忧悬之悬字。有云应作愁字看。此亦不然。盖谓忧心悬悬耳。乃二禅是定生喜乐。故云一切等也。清净等者。谓其已得二禅之净妙离。已伏初禅及六欲之苦粗障也。

    三三禅。亦分二。初阿难下正明。二阿难下结成。初正明三。即三天也。

    初少净中。如是等者。牒前光音天成就之光而言也。披音等者。到此更加修进。披去教体之光音。显露本位之妙定也。发成等者。谓其定益进也。盖三禅是离生喜乐地。今当其初。故云通寂灭乐。所以进而若二成寂灭乐若三归寂灭乐。故得名为少净也。

    二无量净中。净空等。亦言其定益进于前也。余可知。所以得名为无量净也。

    三遍净中。世界等。亦言其定更进乎前也。所以得名为遍净耳。

    二结成中。具大等。言其定生也。得无句。言其喜乐也。安隐句。正显其三禅之乐胜也。

    四四禅。若照前三。亦应三天止于广果而已。今因福爱已进有二岐路。若从坦道得广果也。若从纡僻为无想耳。则知无想一天因岐路而生也。下去五不还天。三果圣人寄位于此。以故四禅有凡天也。若分判之。广果已还是凡夫天。即本禅也。无想一天是外道天。以其妄计无想为涅槃耳。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也。同一禅中。有三种耳。今且分二。初凡夫四天。复次天人去也。二那含五天。此中复有去也。初又二。初复次下正明。二此四下结成。

    初正明四。即四天也。初福生中。不逼等者。谓其二禅已还及下六欲之苦粗障皆离也。乐非等者。谓其兼知三禅之乐亦不久也。如是不唯离苦。亦且舍乐。故云苦乐等也。苦乐粗重相也。苦未能舍。净妙之福不生。今既苦乐顿舍。则粗重相而亦灭矣。粗重相舍。净妙之福自得。故云粗重等也。四禅是舍念清净地。今当其初。便能尔尔。进而更胜不待言矣。如是下结名可知。

    二福爱天中。舍心等者。前之苦乐二境虽舍。尚未得圆。到此苦乐更不可得。故云舍心圆融。而解更胜其福更增。故云胜解等也。解脱清净。福既无遮。乃得不可思议之用尽乎未来世中。故云得妙等也。结名可知。

    三广果中。从是天等者。指福爱天进有二岐路也。若于等者。谓从三禅之第三天已来。经福生出至福爱。其福转圆。其解转明。此正从坦道而修证者。故云若于等也。结名可知。法华云大自在者。即今之广果也。然今四禅若亦三天。则乃广果为最上天矣。故法华云色界顶天。以此则知。无想等之寄居明矣。

    四无想中。若于等者。谓前不唯厌苦。乐亦厌之。故云若于等也。然前苦乐虽舍。能舍之心犹存。于此舍心重加详审而无断绝。故云精研等也。从是舍心既舍身亦不得。故云圆穷等也。既身心两灭。所有心虑犹若死灰凝然不动。可经五百劫之久。故云心虑等也。是人等者。如来之断词也。谓其苦乐双厌已来是生灭因。心虑灰凝住五百劫是生灭果。如是生灭之因但可得此生灭之果。自不能显不生不灭圆明自性。故云是人等也。初半劫等。复申其生灭之果妄计为涅槃也。就五百劫论其始终耳。初到无想天时定力未就。经半劫方得心灭。故云初半劫灭。既经四百九十九劫半时定力衰微不能按制。取灭之心又复生焉。故云后半劫生。据此止得四百九十九劫如灰凝然。此但世间定力令其无想而已。无非微妙观力之所显发。遂计不生不灭之涅槃。所以无想为外道天也。

    二结成可知。

    二那含五天分三。初此中下标示。二苦乐下释明。三此不下结成。科目先分正明结成为二。正明又分为二。今直分三。亦便也。

    初标示中。此中等标也。可知。于下等示也。谓其断欲界九品思尽。故云于下等也。从是偏真更显。欲界之苦禅天之乐皆不可得。故云苦乐双亡。欲之思惑九品既尽。不复生于下之欲界。故云下无卜居。然于上地之惑未尽。不妨就于舍念清净四禅同分之中安立以为处所。故云故于等也。正示三果圣人寄居之所以耳。

    初无烦中。苦乐句。承前也。斗心不交者。若苦乐二境未灭。而所灭之境与能灭之心似为交相斗诤。苦乐既灭。能灭所灭两不相缘。是名斗心不交也。从此以去总属重虑缘真进断上地之惑。其名或从所破及夫所显。皆可见也。

    二无热中。机括独行者。指能灭之心也。能发生一切之为机。能含摄一切之为括。前境既灭唯存能灭。是为独行。合而言之机括独行。研交无地者。若其心境相对有交之地可得。其境既灭机括独行。是为研交无地。

    三善见中。十方等者。若境未亡所显未妙。其境既亡其理更显。故云十方等也。此之十方世界止就本界而言。以罗汉尚未见界外故。纯一真理。故云更无等也。

    四善现中。精见等者。前约能见故云妙见圆澄。今就所见故云精见现前。一能一所。其理愈显。犹之乎陶冶镕铸其光而无留碍。故云陶铸无碍。所以前名善见此名善现也。

    五色究竟中。究竟等者。谓既能见所见陶铸无碍。所有诸法几微无不究尽。故云究竟群几。穷色等。正明其究竟群几也。以析空观析之又析。穷其色性之性。以显偏真之理。故云穷色等也。所谓离色入空耳。是以此五是三果圣人所居也。

    三结成中。此不等。正明五天虽寄四禅。其四禅之天王但闻名钦仰而已。不能知见乎其形也。故云此不等也。无他。那含是圣。本天是凡。凡圣自当迥别也。如今等。引例也。五百罗汉住天台山。又有五百天冠菩萨住支提山。如华严说。如斯之类。世人皆不得见。故云如今等也。

    二阿难下。总明色界之文也。是十等。谓其唯修禅定。故云独行无交。未尽等。谓其为色笼络。故云未尽形累。所以究竟已还共十八天皆名为色界也。

    三自复次阿难去。明无色界之文也。名无色者。谓无业果色。故云无色。若定果色犹存也。大分为二。初正明。复次阿难等也。二结成。阿难是诸等也。初又二。初复次下标类。二若于下释相。

    初标类中。从是等。即指色究竟天也。复有二种岐路。正标回心不回心利钝二号人也。

    二释相又二。初明利者回心。若于等也。二明钝者不回心。若在等也。

    初利者回心中。若于下明出界得累。成阿下明回小入大。初云若于等者。诸其根利之故。于前色究竟天舍念清净地中。即发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三十四心现前之时。顿断思惑尽。便出三界成四果罗汉。故云若于等也。又以利根利故。不唯证小乘果。更能回心向大断无明见中道成大阿罗汉。如法华云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故云成阿等也。

    二明钝者不回分三。初若在下正示也。二此等下结归也。初正示中分四。即四空也。

    初空处中。若在等者。谓于舍念清净地中已得色究竟天。故云若在等也。舍心难得成就。其色未离。故云觉身为碍。今销其色之碍度入乎空。然色有三种不同。有可见可对色。有不可见可对色。有不可见不可对色。此之三种悉为销尽。故云销碍入空。结名可见。

    二识处中。诸碍句。承上销碍入空也。无碍句。不唯销其诸碍。无碍之无亦不可得也。其中下。拣所存也。意谓。诸碍既销。无碍亦无。其所存者唯阿赖耶之八识也。全即留也。末那七识也。七识唯念八识为内自我。亦能外缘六识。六尘既销。六识不行。外无所缘。则半分无矣。然八识体不动。所缘尚在。以故留半分也。若作全字看。谓其末那全分中之半分亦得也。微细者。以其所缘八识乃是无明最为微细。其能缘也亦微细耳。又可全于末那全留七识也。半分微细六识也。以前所断是欲色二界之思。乃是粗重半分。其未断者无色界思。故云半分微细。若夫后之无所有处无色正使将尽。则云识心多灭。以故此之半分微细看作六识亦得也。销其碍唯存乎空。到此中来空亦不得。秪存识体。是以名为识处。

    三无所有处中。空色句。谓前之空色二俱亡矣。然识体犹存。到此识体亦灭。故云空色等也。正谓无色思将尽耳。十方等者。攸即所也。不唯空色亡。亦且识心灭。唯一寂然真理而无所往也。是以名为无所有处。

    四非非想处。识性等者。二乘之人但知六识。不复知有八识。又不知六识可灭六识性不可灭。以六识性即八识体。然其八识。就妄边说是为识精。就真边说当体元明。因其不知六识是八识体。亦欲动而灭之。如何得动为汝所灭。故云识性等也。从来无尽。如何为汝发宣得尽。故云于无等也。识生元不动者。汝欲灭之。使其存者若乎不存。而实存之。故云如存不存。识性元无尽者。汝欲灭之。使无尽者若乎欲尽。而实无尽。故云若尽非尽。名为等者。若就本文而言。指如存不存谓之非想。指若尽非尽谓之非非想。若约前文而言。谓不同前识处。故云非想。谓不同前无所有处。故云非非想。

    二结归。盖此四天。其有二种。谓圣人与凡夫也。若从色究竟来。不能如大阿罗汉早已回心。更复重重至此非非想。乃是圣人见思二惑悉断尽也。若唯本天。止修根本定。见思二惑伏而不断。如石压草石去还生。如冰挟鱼冰泮还游。以其事禅不能发无漏故也。此等等。正结凡夫也。谓其但能穷空之相。不能显空之理。故云此等等也。从不等。正结圣人也。谓其不能如阿罗汉回小冋大。唯从色究竟天往历至此。方断见思。止是钝阿罗汉。故云从不等也。若从等。借无想天以例。虽不回心终不堕落也。盖无想天元非究竟。妄计涅槃。不能穷空究理。迷于有漏之天而作无为之解。不闻如来正法。心若复起。即为堕落。若夫罗汉不同无想复入轮回。故云若从等也。

    二结成分三。初总结三界。阿难等也。二别结四空。阿难等也。三指属虚妄。此皆等也。

    初总结三界中。各各天人。民也。民则实行凡夫。所以福尽还入轮回。所谓仰箭射虚空力尽还堕落也。彼彼天王。王也。王则权行菩萨。所以示为渐次等也。如是则知三界之中。不唯色之五不还是三果圣人及无色利钝乃是罗汉菩萨之圣。凡三界诸天之王皆大圣之示现也。

    二别结四空中。是四等。即指空处等四天空色双亡识心都灭乃至识性不动等而言。此但就凡夫而结四空天也。余可知。三指属虚妄中。此皆等者。谓三界诸天。及前之地狱等四。后之修罗之一。皆由不了妙明心性一念不觉而虚妄之发生也。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亦即中阴耳。

    七自复次阿难去。明修罗之文也。阿修罗此云无天。但有天福无天德故。亦云无酒。性极嗜酒。采四天下华酝于大海欲酿成酒。鱼龙业力不得成就。遂发瞋性。誓断酒故。若论其福。可与天齐。若论其德。当在人下。今备列于此。以其为四趣所摄故也。云何一类为四趣摄。由其宿因能奉出世圣人教法。持五戒十善。此是上品之善。应生天中。亦能奉世间圣人之教。行仁义礼智信之五常。此是中品之善。应生人中。此就所持而言耳。若就本类而言。虽能戒善及乎五常。念念欲胜他人。唯恐他胜于己。则中品之恶。应生鬼中。不唯胜人之念。更有嫉妒之心。或闻人行善事。心生嫉妒。意谓斯人如何能行斯事。永使他人不能行善。则为下品之恶。应生畜中。既有是善。复有是恶。所以不舍本类而为四趣摄也。复有为四生所摄者。以鬼是卵生。人是胎生。天是化生。畜有湿生。所以生在海底。同乎鱼龙之湿生也。分文为二。初复次下总标。二若于下别明。别明分四。大意如前。次第可见。初卵生鬼类所摄中。云护法力者。因其宿因能奉出世圣人之教。故能护法也。乘通入空者。修罗无通。既为鬼类所摄。鬼有五通。是亦有通。余可知。

    二从阿难如是去。结显七趣之文也。文分为二。初迷妄成有。阿难等也。二照真则无。若得等也。初又二。初阿难下迷因虚妄。二阿难下转由恶业。

    初中。云精研七趣者。精即精细。研即研核。如前其总答也。由胜至劣其别答也。由劣至胜。一总一别。一往一复。如此精细而为研核。七趣因果无不昭然。是为精研七趣也。如是则知。七趣皆属乎昏昧诸有为相为因。遂有乎沉溺诸有为相为果。故云皆是等也。其受生也因虚妄之想。其随业也亦因是虚妄之想。故云妄想等也。如是虚妄受生随业。总由从真起妄背觉合尘。然于妙明心性如空中华。那得根本及夫由绪。故云于妙等也。

    次中。此等等者。复指此诸众生。了不自知。迷本妙心。所以虽经多劫。不得复乎真净妙明。故云此等等也。不知其真而归其净者无他。总由杀盗淫之三故。故云皆由等也。如是若能返乎三者。不唯无三而已。又能出生无杀盗淫之三者矣。故云反此等也。于是而推。应知。有此三者则名鬼等之三恶道。无此三者则名天等之三善道。故云有名等也。善之与恶。无之与有。互相倾夺。从此回旋轮转了无休息。故云有无等也。此皆迷妄而成有也。

    二照真则无分四。初若得下明妙观。二阿难下答问词。三汝勖下劝断除。四作是下辨邪正。

    初明妙观中。若得等者。正明微妙三观。虽云三摩而奢摩禅那亦具也。以其三法全性而起。是为妙发三摩提也。则妙等者。正明妙观所显妙谛也。若修奢摩他时。不思议空观法尔现前。而圆照之。则万法当前一尘不立。当体真空理境。是为寂。若修三摩提时。不思议假观法尔现前。而圆照之。则森罗万法无不宛然。当体妙有理境。是为常。若修禅那时。不思议中观法尔现前。而圆照之。则当体空寂处而万法宛然。万法宛然处而当体空寂。遮照平等。真俗并显。唯是中道理境。是为妙。故云则妙常寂。于是则万法当前一尘不立当体真空之时。即善恶等亦真空也。那更有善恶天鬼等可得。又森罗万法无不宛然当体妙有之时。即善恶等亦妙有也。那更有善恶天鬼等可得。又双遮双照双即双离当体中道之时。即善恶等亦中道中也。那更有善恶天鬼等可得。故云有无二无。到此不唯有无所遣之境不可得。即能遣之观亦不可得。故云无二亦灭。则知不杀等三之善尚不可得。那更有杀等三之恶可得。故云尚无等也。如是观之。轮回之苦当下息矣。所以明其妙观以照真耳。

    二答问词中。不断等者。正答其为复本有为妄习生及为有定处众私同分之问也。初二句标也。因各下释也。因各等者。谓其造业是各各之私。感报是同分之同也。如是则有定处。非无定处。故云因各等也。自妄下。正明其皆因一念不觉虚妄而有。如空中华不可究其根绪。故云自妄等也。前阿难如是申问。今如来如是结答。一问一答了然明矣。

    三断除中。汝勖等者。勖即劝勉之义。正劝其修圆通法门也。前来既明妙观。又答问词。则阿难自应以此妙观而断其妄返其真故劝其断除也。三惑。非见思等。即指其杀等也。以其杀等三业由贪等三惑。所以先当断其根由。故云汝勖等也。纵得下反显。可知。

    四辨邪正中。作是等。可知。后应结云。如是则知地狱因即生地狱果。乃至人天因即生人天果。若能作是说。修是观。照妄妄破。照真真显。无患乎无上之菩提不成也。精研七趣已竟。

    二从即时如来去。助道中详辨五阴之文也。其行人也观行将成未成之际。五阴将破未破之时。能所相当。彼此敌立。若能圆观而圆照之无非圆融三谛。如是不用破魔魔自破矣。又能达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亦不用破魔魔自破矣。傥其不能如是观达。或一念邪一见错。则魔党乘间而入。不唯观行不成。犹招恶道沦坠。此是最为紧切关头。然阿难辈不及预问。所以如来兴无缘慈。将罢座矣还来说也。魔者梵语具云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行人法身。及夺行人慧命耳。然魔有天魔死魔烦恼魔五阴魔。今虽五魔具有之也。大分为二。初经家叙。即时等也。二如来说。汝等等也。

    经家叙中。即时等者。前来正行中解行证三及夫结名。更于助行中精研七趣。一经所谈至矣极矣。无可加矣。故云将罢法座。然五阴魔尚未详辨。以故回紫金山而再说耳。此虽阿难辈紧要着子。非如来之佛知佛见。何能预为照浊。所以普告大众。及夫阿难。其时谅已知之。但现前大众及末世众生犹不能知。所以正告大众傍及阿难。以阿难是当机耳。

    二如来说。更分为三。初汝等有学去就意许说。二佛告阿难去约义开示。三阿难即从去更释余疑。初又二。初指前。即汝等等。二明今。即汝犹等。

    初指前中。回心趣大等。拣异于小乘也。已说真修等。谓前来所说耳根法门全性起修为真修行。亦拣异于不达全性起修者也。

    二明今又二。初汝犹下备举未知。二汝应下诫许受说。

    初备举未知中。初总举。即汝犹等也。二别举。即或汝等也。

    初中。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也。止观既具。而止观不二之禅那具可知也。此举所修也。微细句。举所不知也。魔境等。举能不知也。魔境现。前如止观中具有十境。从阴入境至菩萨境。魔境其第五也。初心唯观阴入。余九待发方观。则知魔境现前具如止观。洗心非正。有多意。若略言之。内心不缘外尘。洗心自正。魔不得入。又了魔界佛界唯一如无二如。亦洗心自正。魔不得入。若广言之。一者凡修禅定。必须洗涤先心。从来所有邪恶知见悉皆忏断净尽无余。如前净器除去毒蜜复以灰香荡涤习气堪贮甘露。小有不净便为致魔之端。二者凡修三止皆是洗心慧水。如体真止洗见思。方便止洗尘沙。不二止洗无明。所有三惑既洗。心自得正。倘有少不清净。便为魔所乘也。

    二别举中。或汝等。预举后之四十八种阴魔也。如后所明天魔鬼神魑魅皆是阴魔中所现者也。魑魅下应结云。此是贼也。元非是子。汝若不能了知。反认贼为子矣。故云心中等也。若是子。方能克绍法王家业。若是贼。不唯不绍法王家业。则其法身慧命反为所丧失也。可不慎哉。又复下。预举识阴中后之声闻缘觉二种也。如第等者。引例也。彼比丘曾闻如来所说。证阿罗汉不堕后有。彼乃不达四禅。妄计为阿罗汉。其福尽时。将为堕落。遂谤佛曰。佛说罗汉不堕后有。我证罗汉。今复堕落。则知佛说非真实也。如是未证谓证。是大妄语。更谤如来。又大妄语。是以直堕阿鼻地狱。具如辅行中说。今云四禅。盖以初禅谓得初果。乃至四禅便谓证四果也。是为妄言证圣。彼既尔尔。设习三昧得少为足亦复如是。故云如第等也。

    二诫许受说中。汝应下诫许。阿难下受说。皆可知。

    二约义开示。更分为三。初总明。佛告阿难等也。二别显。阿难当知等也。三总结。此是过去等也。初又三。初佛告去出因由。二汝辈去明魔动。三然彼等为劝诫。初又三。初一真自性。即佛告下。二迷真起妄。即由汝下。三妄体元无。即当知下。

    初中。佛告等。正明一真自性乃生佛平等不二者也。

    二迷真起妄中。明其本来自性生佛不二。但由汝等一念不觉。迷其真起其妄也。如前妄为明觉。亦如元明照也。痴爱发生。如前因明立所。亦如照生所也。生发遍迷。如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亦如所立照性亡也。故有空性等。如前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也。以前同为虚空异为世界故。亦如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已上所明。皆由一念不觉虚妄而有之相。则此下出皆由一念不觉虚妄而有之意。十方国土非无漏者。的指拣异于寂光国土也。泛言对下三土拣异寂光。对下二土拣异寂光实报。对同居拣于上三土耳。

    三妄体元无中。当知等者。谓世界因虚空而有。虚空又因无明而有。则知无明为虚空之能生。虚空又世界之能生。然无明当体虚妄。那得有汝所生之虚空。更汝虚空有所生之世界。故云当知等也。犹如片云等者。片云喻虚空。以其容易消故。太清喻真性。以其无动转故。以片云之小点太清之大了不可得。如前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故云犹如等也。则能生虚空之于真性。尚如片云之点太虚起灭无从。况所生世界那可有得。如前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也。就以妄生妄如此。究其所以。皆由一念无明迷真而起。若破无明之妄。发其真性归其元明。能生无明一破。所生虚空自然销落殒灭。虚空尚尔。而世界国土法尔振动破裂。如是安有妄体可得。故云汝等等也。发真归元者。真是一真自性。本来具有。为妄所迷。今迷既破真得现前。故云发真。元即元明。本来不灭。为妄所逐。今妄既灭元明自归。故云归元。则知佛告等明一真自性生佛不二之者。由汝等明迷真起妄全妄无真者。当知等明若破其妄妄不可得者也。出因由竟。

    二明魔动中。汝辈等。魔动因也。一切等。魔动相也。凡夫等。知不知也。恋此等。魔所恋也。是故等。魔来恼也。云汝辈等者。意谓汝辈若修三摩则当发真归元。彼诸菩萨大阿罗汉亦修三摩亦当发真归元。彼此所显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