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之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六识心。缘佛之相。问。第六识心。是有漏。佛三十二相是无漏。莫犯有漏缘真过否。莫成。心外取法。唯识义不成否。答。然阿难第六识心。虽是有漏。缘谓仗佛三十二相为本质。然后自变一重影像。假第六识心缘。不犯心外取法。乃唯识义成。佛意欲得陀阿难彰其妄本。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

    六显答心[日*(采-木+?)]。

    笺云。心是第六识心。或八识心。目是浮根四尘也。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笺云。目既浮根四尘。故不能见。见唯是心。疏云。庆喜和明聊伸两用。目有一用。心有一用。若言目有见。死人有眼。因何不见。是知唯是心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二寄喻密审。文二。初审问。文三。初牒酬策智。

    笺云。如汝前来所说。真实爱乐。因于心之与目。此牒前计。阿难是能爱乐之人。佛是所爱之境。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笺云。若不识知无明为能变。心目为所变。所在是根本无明所起之处。则不能降伏一切尘劳业累。因尘生劳。故曰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次举喻令观。

    笺云。王喻法性身。居法性土。得其自在。贼侵喻被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名不觉。尘沙烦恼最初因。发兵喻始觉净智。须知根本无明所起之处。然后万能弃末归本。弃无明。趣前法性身。居法性土也。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三确徴心目。

    笺云。使汝阿难流转三界。皆因心目。为其过咎。我今询问汝阿难。唯心之与目。今在何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

    后局答。

    笺云。一切总包都象。世者迁流义。过去迁至现在。现在迁至未来。间者。一切众生。造业堕在其间也。

    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笺云。十种此举全数。有十二类。一胎。二卵。三湿。四化。五有色。六无色。七有想。八无想。九若非有色。十若非无色。十一若非有想。十二若非无想。疏云。或经举全数。如十类耳。指此文。异则别异。生者起也。凡夫位。内由分别障故。见解各别。造业不同。后蕴起。亦各有异。名曰异生。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笺云。净名云。目净修广如青莲。亦秪在佛面。前是答心所在。此是答目所在也。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笺云。色香味触。地水火风。此浮根。皆是四尘假合而成。何故不举声。言声是虚不举。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三寄事密破。文三。初问境所在。文三。初问。

    笺云。讲堂是佛演妙义之舍。观祇陀太子园林。今在何处所。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后答。

    笺云。屋上之屋曰楼阁。离嚣尘曰清净。是佛开金口。纵四七智辩之处。在给孤独长者须达之园。

    阿难。汝今堂中。光何所见。

    次审见先后。文二。初审。

    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后答。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后徴见所因。文二。初徴。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后答。

    笺云。盘见因何高谈户牖。前来言眼见。如今却说户牖开豁。得远瞻见。与前相违。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四安慰显插文四。初舒慰扬权。

    笺云。舒开也。展也。世尊身如紫金台。手作真金色。摩顶。表此是顶三昧之教。又令佗向下。悟此顶三昧之诠。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二告开真路。

    笺云。告白指示庆喜并三十六类大众。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笺云。门者。出入义。三乘圣人。起智证理。从此门入。六趣凡夫。起惑造业。从此门出。又三乘圣人。起根本智。冥合真如时。从此门入。然后起后得智。入俗利生。从此门出。超谓超越。出犹到也。妙谓微妙。离能所故。庄谓庄校。严谓端严。路是三乘圣人游履之处。则首楞严大定也。

    汝今谛听。

    三来听微旨。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四庆喜伸仪。

    笺云。伏第六诚心。不缘诸境。领受世尊慈悲理旨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

    五举喻显破文四。初举前返问文二。初牒前辞。

    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后泛指假徴。

    笺云。泛举一人。要定陀妄执。阿难若言有此人。便乃救得前来执心在内之义。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二顺答彰非。

    笺云。阿难答意。在堂须见。疏云。但积余迷。宁知密负。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三斥责不知。文六。初显过牒计。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二惟理鉴内。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三引世异生。谁先睹内。

    笺云。颇者。还也。可也。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四纵不辨内。

    笺云。更添肺成五藏。细相纵汝不见。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五责不知外。

    笺云。爪生发长等粗相。因何不见。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六内外俱破。

    笺云。云何知外粗相。以内例外俱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四举成虚执。

    第二质外徴搜如膏返胁。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内。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外。故疏主云。阿难被诘。执内理亡。巧引灯光。以成居外。何以得知。故经云。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便说室外存灯喻云。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光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便举一食余充喻。破阿难执心在外云。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祗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遂答异形乖理。以堕执外之心。答云。不也世尊。自徴。有何所以之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世尊又举手徴心。问阿难云。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阿难便言分别。经云如是。世尊便破云。若相知者。云何在外。然后总破。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上叙破外竟。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二灵膏返胁徴。文二。初立。文三。初迷因除旧执生现计心。

    笺云。言我闻前来破心不在内之法音。悟解知我□此心。实居在此五蕴身外。下便说室外存灯喻。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次徴立灯筌附成新理。

    笺云。灯光在室。如心在身。便合见心肝脾胃等事。然后方见山河大地。似灯照室。然后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笺云。心居身外。不见身内。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后陈无惑抑类谦辞。

    笺云。是此也。将当也。言此义必定分明。当无所疑惑。得无妄耶者。谏疑之辞也。

    佛告阿难。是诸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

    后破文二。初寄事密破。文三。初问一食余充。

    笺云。从往也。是诸。千二百阿罗汉等。通来。指说法前。游城乞食之时。

    循乞抟食。

    笺云。古本翻为抟食。盖西土施僧食。多以手抟施之。此则收法不尽。为水浆湿物等。抟之不得。后奘法师。翻为段食。食有一分一段故。然食以四法为体。色香味触也。

    归祗陀林。

    笺云。归祗桓精舍也。疏云。汝与比丘。归祇陀林。证此非异。指此文。

    我已宿斋。

    笺云。隔宿受请。佛为三界大师。植福者。咸请如来。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笺云。一人既食之时。诸余等人。还饱不饱。阿难若道饱。便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

    次答异形乖理。

    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后因徴违事。

    笺云。阿难自交锋镝。便道云何一人能令众饱。此尸密员也。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后对徴显破。文四。初试并兜罗文四。初牒计。

    笺云。若汝能觉能了。知见第六识心。决定居身之外。

    身心相(去声)外。自不相干。

    二总述。

    笺云。心在身外。身在心外。身之与心。不相干涉。如水与火了不相涉。且定佗计。

    则心所知。身不能觉。

    三互表相离。文二。初举心显身离。

    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后标形彰性外。

    笺云。觉在身际之时。心亦不能知身。觉谓心在外。故向下破之。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四标境穷心。文二。初告佗显指。

    笺云。佛将手为境。定佗阿难。

    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后问瞩徴心。

    笺云。若言不分别。救得前执心在外义成。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二正酬随别。

    笺云。阿难不知。答云如是。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三责外心非。

    笺云。宛然在内。是离质相知过。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四结成难执。

    第三潜根再诘况下金针。

    笺云。阿难前来执心在外。已被世尊破之。此中又转计。执心在潜根之内。所以便说琉璃笼眼喻云。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乃至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世尊便问诘阿难云。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阿难言。我若言见。又有何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所以且言见云。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便破云。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此又是眼即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有何过。佛云。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此又是见远迷近过。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至无有是处。疏云。庆喜引琉璃之喻。唯思不碍之边。法王破中。此眼不齐于物见。上破潜根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三针治内障徴。文二。初立。文五。初含述心居。

    笺云。知在一处者。阿难且庵含而执也。

    佛言。处今何在。

    二确徴居理。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三爰陈审计。

    笺云。此了知心。既不知内。牒前不见心肝等事而能见外。又分明见于外境。我今寻思忖度。潜伏藏在眼根之里。将举琉璃笼眼喻。

    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四举喻彰成。

    笺云。七宝之中。有琉璃之实。喻如人取琉璃碗。笼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羁留挂碍。而法见于外境。我心在根里。而能见外亦如是。令将琉璃喻如眼。将眼喻如心。彼眼随境即有见。随即分别。眼既见。心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五结陈潜理。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

    后破。文六。初双收只诘。

    笺云。如汝所言。牒佗计也。彼人当用琉璃笼眼之时。当见山河。还见琉璃。不见琉璃。阿难若言见。即成见根同境过。若言不见。又成见远迷近过。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二奉对俱瞻。

    笺云。阿难不知言见又如何。佛下责云。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三责不瞻根。

    笺云。眼喻如心。琉璃喻如眼。眼既见琉璃。又见山河。心因何不见眼。若言见与不见。皆成过。俱救不得。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四破根重境。

    笺云。理实不见。此语纵佗见眼。眼根即同前境。不得成随。汝身便成外物。既成外物。将何为汝眼。乃境无随见过。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五责理不齐。

    笺云。若不能见。法喻乃不齐。前来说见琉璃。此中应见眼。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六结成非理。

    笺云。此则法喻俱破。

    第四就暗通搜如加火??。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潜根。已被世尊破却。又向此中。执心在腑藏之中。便云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要救前内外二过。所以世尊便问。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正破。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纵外空破。若不对者。云何成见。正破。便有质外。不成居内破。自佗交乱破。二知两佛双心破等。然后总破云。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故疏主云。俄思窍藏之谋。对述昧明之理。一叙就暗文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核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令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四火??返搜徴文。二。初立。

    笺云。腑是三焦六腑。藏是五藏。居在身中。身有九窍。眼二。目二。鼻二。是六。更口是七。前后二密处成九。心肝等五藏在内则暗。有窍在外则光明。阿难双计云。开眼见前明境。名为见外。此义若成。救得前来执心在外义。闭却一双眼。见暗之时。名为见内。此义若成。便救得前来执心在内。问佛此义又如何。表意不自专也。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后破。文二。初顺文二。初双徴对否。

    笺云。此暗境界。为与眼相对。不与眼相对。是牒计双问阿难外来。若道对。又有何过。若言不对。又有何过。二俱有过。其过者何。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后就别傍袪。文二。初对文二。初暗居身外破。

    笺云。若言与眼对。佛便牒佗计。道若与眼对。如物在面前相对。此又是在外。何成在内。正破。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后外空焦腑破。

    笺云。若面前暗境成于内者。居在暗室之中。无日月灯三光之时。此暗室之中。莫一时成你三焦六腑。今但言不对。又有何过。下便牒。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后不对。

    笺云。若暗境不与眼对者。又云何成见。夫见者。须有物在眼前方说见。无物何见。则无对立见过。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后返破。文六。初返顾不能瞻面破。文三。初纵。

    笺云。若离却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此是牒计。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次责。

    笺云。合眼返见内暗之时。且许你见内。开却一双眼见明。何不见你自家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后结。

    笺云。开眼见明若见面。闭眸瞻暗内义成。开眼见明不见面。闭眸瞻暗内不成。

    见面若成。

    二质外不成居内破。文三。初许。

    笺云。忽若见面。又如何理不合见。且纵佗见明。亦见自己面。

    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

    次成。

    笺云。此能了能知第六识心。及与眼根。须悬在空中始得。

    何成在内。

    后破。

    笺云。既在外。何成内。是心眼居空过。

    若在虚空。

    三自佗交乱破。文二。初立。

    笺云。理实不在空。且纵佗。

    自非汝体。

    后破文二。初引性成佗破。

    笺云。言不是汝自家身体。乃别人体。是自成佗质过。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后引佗成己破。

    笺云。即合佛今睹汝面。亦是你自家身。阿难前来道。我心在虚空。又见自己面。既也如此。汝身既成佗身。佗身亦成你身。即教主如来亦合是汝阿难。便成佗身同己过。

    汝眼已知。

    四身眼不合分知破。文二。初立。

    笺云。又转破汝眼已知之时。

    身合非觉。

    后破。

    笺云。汝眼既在虚空。已有觉知。汝此四大之身。合同枯木石头无情之物。如今又有觉知。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五二知两佛双心破。文三。初定执。

    笺云。必。定也。我。令但云身也有一觉。眼也有一觉。便牒云。定汝阿难。执言眼在虚空。有一觉知。身亦有一觉知。便成身眼分心过。是计或遮破。

    应有二知。

    次纵立。

    笺云。应合也。合眼有一知。身有一知。

    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后破。

    笺云。即汝阿难。一身断障证理。须成两个佛。乖世宜。便是一身两性过。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六结破。

    第五究研随合神咒鞭治。

    笺云。然谓阿难前来执心在腑藏之内。已被世尊破了。又向此中执第七识云。随所合处心即随有。七识是恒审思量为体。疏主云。准理即六。随文或七。是破即六五八可知。经云。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世尊以亦有亦无句破之。世尊便问有体随合无体随合。此且双徴。然后单破。阿难言。若有体无体有何过。今且言无体。佛便破云。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外人问。阿难计无合有。何将一无破之。答体非自有。即是计无。苦言是有。又有何过。世尊便破云。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便起难世尊云。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世尊将门比目。显死无观。以重袪救执。便问云。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又问。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疏主云。且将门比目。理则昭然。显死无观。了心为主。然后重破有边一体多体遍体不遍等。上叙破随合文竟。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

    五神咒鞭治魍魉。文二。初立文三。初叙昔演。

    笺云。开摄悟。示摄入。乃开示悟入。由。因也。指八识初迷真生二倒。即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业转现三细识。此现识是第八识体。为一切法所依。然建立及受用。皆从八识生。八识为能生。法即根身器界等。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笺云。因由法尘影像生故。便有第六识。依仗法尘生住异灭。而起第六识。如病人非杖不能行。故下文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此识非尘境事动。即不能起。何不便举第七识。谓举第六识计第七识。或阿难留第七识为计。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次彰自审。

    笺云。第七识以恒审思量为性。第八恒非审。七亦恒□审。六非审非恒。五非恒非审。思惟体即是第七识。恒以内审。不能外缘。即此第七识。实是我之心性也。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后指随显。

    笺云。识随境合。若言随合。即第六识。亦非内外。是前内外。问。中间未到。何故言之。答。阿难向下欲计中间。今向此中举也。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后破文四。初双破有无。文二。初破无。文二。初牒计正破。文三。初牒引。

    笺云。种种心生。此是六识。举第六引到第七计。

    随所合处。心随有者。

    次立。

    笺云。是牒计。此亦是第六识。

    是心无体。

    后破文二。初定执。

    笺云。为复有体说合。无体说合。阿难但言无体。又如何牒云。是心无体。

    则无所合。

    后破。

    笺云。破云则无所合。夫物合须有二。方说合。今和会虽有三名。俱是一妄识。未审无合有境又如何。下牒。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后纵立穷非。文三。初立许。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次引例。

    笺云。若将无合有既得。即须将无合无。无合无义且不成。无合有义然。彰坏世间。秪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界。言十九。是一无表。心无。秪有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言七是一。无表境无。

    是义不然。

    后结破。

    笺云。汝言合者。是义不如此。何处无体而合有境。犯将无合有过。

    若有体者。

    后遣有文四。初定执。

    笺云。我今但道有体合又如何。下牒破。

    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二引触彰体。

    笺云。如汝阿难。用手自家挃触其体。

    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

    三双徴。

    笺云。所知心。是第七识。恒内知。为从内出去。为从外入来。内出又如何。下文牒。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

    四各破。

    笺云。若复内出。还见汝自家身中心肝等三十六物。如前执内文。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笺云。佛道□□□□□□□□□□□□而来。先须见汝自家头面。此内外俱迷过。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二乘违再救。

    笺云。阿难却救云。我前腑藏文。世尊破云。开眼见明。何不见面。今此随合文中。心知不是其眼。世尊因何抑令见面。将心知作眼。见非其义。然阿难乃大权之人。无此执。盖为凡夫执眼能见故。有此救文。愧得佛破之。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

    三先祛救执文三。初抑门能见。

    笺云。定佗确执眼能见。破云。汝在屋室之中。门能见不。阿难若道能见。便救得眼能见。门既不能见。说眼能见义不成。缘眼如门。人如心。大意破佗眼不能见。见唯是心。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

    次死目邀观。

    笺云。人死无心。有眼存在。合皆见物。因何不见。我今但道见物又如何。下破。

    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后纵观非死。

    笺云。死若见物。则不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

    四重破有边。文三。初总徴。文二。初立。

    笺云。若。如也。必。定也。言如定是有体。

    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后徴。

    笺云。言一体又如何。下牒。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

    次别破。文四。初破一。文三。初正破。

    笺云。若言识是一体。即遍一身。则汝用左一手。触右边一手。四肢须一时觉。若言四肢总觉。便说得一体义成。若触一肢。四肢不觉。便犯余肢不觉过。四肢。即两手两足也。今但言咸觉又如何。下牒。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

    次转破。

    笺云。若一时觉。何肢受挃。故挃无在。即犯同知失触过。今但道挃有处所又如何。下牒。

    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

    后结破。

    笺云。若挃有处所。则有分剂。则汝前来一体义。又不成。若有处。则经手之时。足又不知。何名一体。便犯受挃称无过。但言多体又如何。下牒。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

    二破多。

    笺云。若言识有多体。即成多人。既成多人。其体乃别。定何身是汝阿难。即犯一质多心过。今但言遍体又如何。下牒。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

    二破遍。

    笺云。若识周遍其体。又同前执一体。但道不遍又如何。下牒。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

    四破不遍。

    笺云。若言识体不遍一身。当汝将手挃触其头。又触其足。头须有觉。足合无知。因何头足俱知。此则犯头足俱知过。

    今汝不然。

    后结非。文二。初总责。

    笺云。说一体多体。遍与不遍。俱非。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后结非。

    第六内外兼袪铦刀劈脑。

    笺云。阿难前执心在随合中。已被世尊破了。又向此中。执心在中间。是第六识。阿难便执云。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世尊以有句无句破之。便问阿难云。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且两处徴。然后破之。阿难言。我若言在身。又有何过。世尊破云。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又转在中。破云。在中同内。身义不成。阿难言。若在处又如何。破云。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有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处义不成。阿难又救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当在根尘之中。佛以兼二不兼二破之。上叙破中间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上

    经二千四百五十五。笺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字。

    香溪院住持沙门在蒙募众缘一十八人共开此经一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