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孤山云。经家叙请意者。我以身境为动见性寂然谓契真源。犹蒙斥失。愿闻开示显出二途。阿难但合掌礼佛而默有斯意。故至结集得备叙之。所以不发言者。以屡叩佛慈丞承指诲。内惭暗短未识大方。欲更兴言未得机便。以师严道尊理非容易者也。后因匿王疑断灭致问。如来以不灭为答。遂承佛语方得陈辞。美哉圣人示斯令范。

    资中云。由前佛言云何汝今以动为身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故有斯请也。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孤山云。迦旃延具云迦罗鸠陀迦旃延。上是名。下是姓。说于诸法亦有亦无。毗罗胝子具云删阇夜毗罗胝子。上是名。毗罗胝是母。说于众生在运。时熟得道。又言八万劫满自然得道。此外道六师中二人也。准今经所说。则有三人皆断灭见。故匿王引旃延毗罗而问。后如来举末伽而斥也。狐疑者。颜师古注汉书曰。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

    熏闻云。述征记曰。北风劲河冰合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声然后过河也。发者越也。挥者散也。托彼邪疑以咨极理。熏闻云前言此身。今云此心者。外道谓身死断灭盖由心灭。匿王既闻佛斥生灭遗失真性。是知若得真性则无生灭。故此问心即是问身。下文信知身后舍生趣生。必亦信知心无断灭。斯亦善权助发机教耳。

    长水云。匿王深体阿难所怀。知于生灭之外求不生灭。心虽密请口不形言。故引外宗冀佛开示。近破外道断见令知死后续生。深引阿难悟真不离生灭妄识。故云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补遗云。前闻见性不动。稍近真明。故身心泰然。本心即是见性。分别影事即指前来穷逐之心。准此文意。阿难大众已认见性本真。不同前来见境者矣。以由默请之后只闻陈如客尘之义。并如来现相。并是审定前之见性。别未闻法要。故知前默请之时已认见性。非分别影事矣。

    此中默请具有二问。一问身心真妄。二问生灭不生灭理。前文佛敕大众以动为身。今疑其真妄虚实也。前阿难答佛头自摇动。佛印许云如是。则见性是真。身动为妄矣。何故斥云。如何以动为身以动为境遗失真性。据此斥词身当属真不当摇动耶。此则身之真妄未决也。心之真妄未决者。向既印许见性不动我已为真。又蒙斥夺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则向之见性总斥为非。毕竟此心又成妄矣。故于此中默请所疑身心真妄虚实未决也。由是言之。此因如来斥词。方疑向之见性真妄未判。二问生灭不生灭理。前斥大众云。从始洎终念念生灭。即指现前日用生灭之事。故今疑云。现前固为生灭。不知不生灭理的在何许。下文答中。先引匿王明不生灭理只在生灭中。答其次问。从阿难即从座起下。答身心颠倒不颠倒义。即判真妄所在。答其初问。今更言其大节。经从佛举光明拳下。明破妄见显真见。总为二节。初明见精。二显真见。以真见难示。且以见精渐明之。以由见性犹托缘尘。以研体性故也。既已晓其见性。自疑未为至当。故有身心真妄虚实之请。所以方明真见也。初明见精中分三。初正明。次陈那下审定。三云何下总斥。于显真见中二。初默请。即二问也。次申明中二。初答现前生灭不生灭。次从阿难下答身心颠倒不颠倒又二。初阿难据迹疑问要其后命。次即时下如来敷陈法喻释其余疑为三。初正明二。初引喻。即以手无正倒喻不倒。一倍瞻视喻颠倒。次从则知下显法又三。初示颠倒。次佛与下示不颠倒。三云何下斥迷。次示相二。初法二。初示颠倒相。次不知下示不颠倒。次喻。喻中亦颠倒不颠倒义。三结斥在文。此且示其大略。子科细目当可意会。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苕溪云。前示阿难见无摇动。后示匿王性无生灭。一往似同。义须甄别。何则阿难以身境为动。此相犹粗。谓见性不动且据现前对扬而说。今佛问匿王肉身变坏。乃至答云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其相甚微。洎谈见性。自童至耄不迁不变。由是而知。所破生灭则粗细有殊。所显见性则即离成异。圣人引物入如来藏其致渐深。读者详此。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资中云。前念灭后念生。刹那变异如火烧薪必归灰灭俱舍云。诸有为法刹那尽故。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孤山云。佛问两时。答出三时。谓孩孺长成衰耄也。释名云。儿年十五曰童。肤腠犹云皮肉也。肤谓皮肤。腠谓腠理。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年天气也。齿人寿之数。耄惛忘也(此依礼记注又释名曰耄头发耄耄然也)然八十曰耄。时匿王方六十二。盖通言惛忘耳。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答有二相。一约粗相顺观则以十年为限。始从十岁增至六十又过于二。犹云六十有二也。殂落犹云迁谢也。二约细相逆观则始从一纪减至一年。年减为月月减为日以至刹那也。十二年曰纪。前粗相十年而增。此细相一纪而减者。由向自云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则是以今六十有二反观五十是为一纪。故约纪而减。

    资中云。俱舍云时之极小名刹那。

    熏闻云。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时之极长名之为劫。

    熏闻云。荆溪云边高中下边下中高皆名为宛。显了可见故也。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王示不知。意欲如来为凡开演。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熏闻云。恒河或言恒伽。或言殑伽。旧译为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此河从雪山顶无热恼池东面象口而出流入东海。

    长水云。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

    孤山云。既知见境不易。可喻真性无迁。则动树训风举扇类月。故令先识见无童耄。然后直示性无生灭。

    荆公云。童而了老而眊者相见也。所观无改者性见也。相者了眊之变。故知随尘变灭。性则所观无改。故知常住不坏。

    补遗云。匿王观河之见似同阿难。意则别也。今如来于生灭中示无生灭理。即变论不变。岂与见无摇动身自摇动为同年耶。良以此中既显真见无缘。更将变者为外物。与不变者为二体也。又复应知。此中观河之见正欲显生灭中有不生灭理。阿难见无摇动只为显见精耳。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孤山云。见精即见性也。皱者为变则显生死无常。不皱非变则显涅槃常住。生死涅槃虽分二派。克论体性岂有两殊。言偏意圆。变即非变。若然者。岂但破匿王引外之见。抑亦酬阿难二发之请也。

    补遗云。经中云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此文似是生灭与不生灭乃有两体。以意求之。实不相离。如前文云。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岂非灭即非灭。只由匿王先陈生灭。如来就彼生灭示不生灭。其言似偏。意则实显生灭即不生灭也。阿难灼然。以身为动。则是遗失真性。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具云末伽梨拘赊梨子。上是名。拘赊梨是母。此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然也。等者等取旃延胝子二人。准此文意。则六师中三执断明矣。彼之三者。必也执常乎。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长水云。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详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主伴同置。未即显言也。

    熏闻云。此且约佛与王俱未显谈生灭即不生灭。故犹同置。应知王若显谈。则无由发起阿难后问。秪由王解身有生灭性无生灭。与阿难云我头自动见性不动。其理似同。是故下文对前为问。

    补遗云。结益之文。经存两意。一破邪。二悟理。良由王信邪师死后断灭。今闻至教。先破邪心。即知身后舍生趣生。除断灭见也。悟理者即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即又悟不生灭理也。孤山亦云。王闻下领悟文。前既乃执断灭以为疑。故今且叙信趣生而结益。既云得未曾有。则是了达不生不灭之圆理也。又复应知。前阿难初知见性不动。尚云心未开悟。今匿王闻生灭即不生灭。故结益云得未曾有。则验前后见性云泥分矣。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言。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资中云。阿难承前起问。据王见闻与我何异。而我即名遗失真性。于王即说元无生灭。良由不达对机之意。故此疑也。

    长水云。据此观河之见。与我见闻无殊。于王即云不生不灭。于我即云遗失真性。然此问意由来久矣。始因手自开合见无开合。头自摇动见无摇动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则如来令于妄见即辨真见。无离生灭有不生灭。阿难罔知佛旨。犹谓生灭与不生灭别。遂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匿王知其怀抱。又不发问伸诚。于是引外六师执身死后断灭。所冀佛亲开示即妄见真。贵引阿难无执二别。

    补遗云。如来已答现前生灭不生灭理。而未蒙开示身心真妄之问。阿难欲要其后命。据迹陈疑也。盖由经中。自见无童耄已前。其见精之义与阿难不殊。自如来谈皱者为变去。明生灭即不生灭。其言虽偏。其意已圆。乃至领悟得未曾有。则显性之义乃至真明。非见精矣。今阿难但据匿王先陈之迹以为问词。不知如来演说之后明理性义已有别途也。又亦可阿难但据言偏以为问辞。不晓意圆真明妙心。非己所及故。孤山曰。今闻王答见无童耄。何殊我解见无动摇。王不遭诃。而我见斥。良由庆喜不领皱变即不皱变。全境是心。尚执二途。故有斯问。然经中又据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为问者。上文用此斥身心。故今举此二句。即是重问身心真妄。再请答前初问也。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携李云。母陀罗结印手也。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

    熏闻云。阿难虽指世人。其实己见亦尔。

    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孤山云。若此颠倒谓垂手竖手也。垂则以手为尾。竖则以手为首。故云相换。首尾相翻。名为一倍。手实无殊。既瞻垂为尾。视竖为首。非一倍如何。

    补遗云。经意以手无倒正。喻非迷非悟。乃悟中了了也。若以竖喻诸佛之悟。垂喻众生之迷。此乃情想分别。于一手中作两样观。如上文以身境为动皆为颠倒。并就众生情想分别言之耳。是一倍瞻视皆颠倒也。以喻意秪将竖手喻悟。若一倍者。乃是于一手作竖垂正倒之观方名一倍。以喻迷情。经中显云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又曰迷中倍人。则知悟中无倍明矣。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孤山云。汝身迷理。比垂手也。如来悟理。类竖手也。垂竖自异。手实无殊。迷悟不同。理常平等。

    补遗云。真如之性本无迷悟。今汝执情强分迷悟。乃于无分别性中而起颠倒。故曰号性颠倒。即与下文认悟中迷意同。又如来之身名正遍知。合上竖手。以由名者实之宾。所谓正遍知亦安有知。以迷望悟。如一倍瞻视耳。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孤山云。令审自身望佛正知汝称颠倒。过由何处得颠倒名。

    补遗云。经中汝身佛身。亦应云汝心佛心。但是文略。故下具云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精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熏闻云。瞪直正反。定目直视也。瞢莫亘反。目不明也。舜亦作眴。目动也。

    苕溪云。夫妙明真心。本无倒正。但由诸佛悟之。假名为正。众生迷之暂说为倒。苟了迷非迷达悟无悟。真心尚泯。复何倒正于其间哉。阿难既以匿王见精不灭。疑乎自身遗失真性。故佛方便以倒正示之。向问颠倒名字。意斥阿难认悟中迷为自身心。即是颠倒所在。时众未晓。于是瞢然。

    熏闻云。认悟中迷为身为心者。以经云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故。斯盖阿难虽知见性不动然犹未绝能见之情。故今因佛问身心颠倒。乃与大众俱昧两端。由是下文皆约身心广辨真妄。

    补遗云。今详经意。颠倒所在。良由不晓诸法唯心。此者终不以身境在外自为。若知诸法唯心。汝身汝心皆是妙明心中之物。向斥遗失真性。良在兹焉。

    佛兴慈悲。哀慜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孤山云。机熟即说。感应无差。喻以海潮来不过限。

    补遗云。涅槃三十六云。大海有八不思议。一渐渐转深。二深难得底。三同一咸味。四潮不过限。五有种种宝藏。六大身众生在中居住。七不宿死尸。八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增不减。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资中云。色心诸缘等总有五法。一色法。二心法。三心所有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此五皆依真心所现。如镜中像。

    真际云。八识心王识自相故。五十一心所识相应故。十一种色识所变故。二十四不相应识分位故。六无为识自性故。摄所归能。摄相归性。故言唯心所现。

    熏闻云。此依法相宗释也。若山家谛境明之。所现之法不出十界百如三千世间俗谛之境也。能现之心即三千真中之理也。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妙明性觉也。真精性识也。合此觉识以为妙心。所谓妙明真心者即此心也。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孤山云。汝等遗失。责九界迷妄。本妙即中谛。圆妙明心即真谛。宝明妙性即俗谛。性具诸法。如如意珠具足众宝也。三谛互融。故皆称妙。认悟中迷者。诸佛成道。空界依正无非佛之真心。佛心既然。汝心亦尔。今既不达。名悟中迷。

    熏闻云。众生不达真心。是在诸佛悟中而迷。

    荆公云。本妙即本觉明妙也。圆妙明心。宝明妙性。皆承此本妙。妙明心即性觉妙明所现之心。明妙性即本觉明妙所现之性。于心言圆。则知性之为方。于性言宝。则知心之为器。性心非有方圆实相。但以不住名圆。不动名方耳。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孤山云。迷性明故而成无明。故云晦昧。由此无明变起顽空。故曰为空。又空谓所变顽空。晦昧即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起四大依报外色。故曰结暗为色。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曰想相为身。想谓妄心。相谓妄色。色心和合五阴备矣。以妄想四心聚四大内色。而外缘六境心不暂停。故曰聚缘内摇趣外奔逸也。昏扰扰相。即内摇外逸无明颠倒也。既失本妙。故用此相以为心性。谓四趣以黑恶为性。人天以白业为性。二乘以非白非黑为性。菩萨以慈悲喜舍为性。又执此心在色身内。无情有情莫能融一。是知顺九界妄心者。岂信草木有佛性乎。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孤山云。百千大海喻真心非遍而遍。一浮沤体喻妄心非局而局。背真趣妄。如弃海认沤。执妄为真。如认沤为海。全潮则遍海而涌。故云穷尽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迷悟相翻各名一倍。全迷为悟是一倍于迷。全悟成迷是一倍于悟。手之垂竖相倍易明。今既斥迷。故言垂手。

    熏闻云。当知须将垂手为倒。以况于迷。

    真际云。迷中更迷。故为倍也。遗失明心早是迷矣。复执前尘以为自性。又一迷故荆公云。于虚妄中重执迷妄。是为迷中倍人。然此但如垂手。若能背迷合觉。即举手上指。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补遗云。深诲指上真明之见。悟妙明心等指上所得见精。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阿难虽闻如来开示真见。犹自未悟。所以陈缘心分别也。真明未显。所得见精未脱尘根。所以犹以分别缘于声相也。准下文意。言缘心者。以妄想心为能缘。声为所缘。既存缘相。则所闻声教未即所诠。亦存能诠之相也。徒获此心谓见精也。未敢认为本元心地者。犹带分别。非得真见。所以尔者。阿难无明未破真见未显。彼同体分别犹存现听。但不同前来认分别为自心耳。故此下历于缘尘简显真见也。苕溪云。前破妄心。已责因声分别之性。今阿难重以缘心而为问者。欲显真性无能所之相也。既于缘心已离粗执。是故但言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岂同前云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耶。所以下文略简所缘之法。能缘之心真体可见矣。

    手鉴云。圆音一演异类等解。一音及圆音者有二。一如来说一切法无不显了。故名圆音。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出无边契经海。二如来同一切音。故云圆音。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无余。以一切音即一音。故云一音。一音即一切音。故云圆音。常不杂乱。若音不遍。则是音非圆。若音等遍失其韵曲。则是圆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差韵。此是如来圆音。非是识心思量境界耳。

    荆公云。本元心地者。从本起元。从元起心。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真际云。以能缘心缘佛法音。认为自性。非自性也。以此法音但是所缘声教故。

    补遗云。此存两重能所之相。缘心听法。心为能缘。法为所缘也。此法亦缘。只成能诠之缘也。非得法性未能即性也。下文先破声教能所。若得所诠之理。能诠自泯矣。经从若以分别去。次破缘心能所。若破分别能缘。则所缘声尘无非心性矣。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孤山云。人喻如来。手指喻教。月喻真理。示人喻化众生也。教诠真理。理是众生之心。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教是声尘。故如暗。理是真心。故如明。若依常途解能所义。能犹此也。所犹彼也。应以指为能标月为所标。今言所标即能标耳。所生父母义。不可以常义例之。圆觉意也。

    汝亦如是。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如前文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既离尘无性。自知是妄也。

    苕溪云。上指月喻。虽遣所标之指。正简能缘之心。以阿难云现以缘心??所瞻仰故。由是今文唯破分别之性者。良有以也。

    补遗云。吴兴意。明此中缘心有二。向若缘声尘能闻之性。此是真性。同前见精。此则已在上文遣所标之指。遣能诠之教中破之。所缘之法。能缘之心真。体若缘尘分别之性。则属妄念。为所破也。方在今文破之。今详经意。阿难自陈现以缘心者。只指分别。过不在闻性。今但破分别。闻性自显。所以经中亦不言及闻性。但云分别耳。然阿难到此。自知分别非是我心。但未能破此分别耳。经一往泛破。故云为汝心者。下文云若我心性各有所还者。亦指分别影事是我心中分别之性。故云若我心性。非认为真性也。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资中云。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以声例色。相从而说。非但声分别心离声无体。色分引心。离色相外亦无其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苕溪云。二十五谛。除冥谛外。不出心色空也。今分别都无。心也。即觉谛。及我心等。非色。即五尘五大等。非空即五大中空大也。既非此等。正同外道所见冥谛。

    谷响云。外道迦毗罗此云黄头。头如金色故。说经有十万偈。名僧佉论。此云数术。用二十五谛。明因中有果。计一为宗。言二十五者。一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但见最初中阴初起。以宿命力恒忆想之。名为冥谛。亦云世性。谓世间众生由冥初而有。即世间本性也。亦曰自然。无所从故。从此生觉。亦名为大。即中阴识也。次从觉生我心。此是我慢之我。非神我之我。即第三谛也。从我心生色声香味触。从五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尘细大粗。合尘成大。故云从尘生大。然此生生多少不同。从声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声触生火大。从色声触味生水大。五尘生地大。地大藉尘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尘少故其力最强。故四轮成世界。空轮最下。次风次火次水次地。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能觉知故。名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遗根能有用故。名五业根。心能遍缘。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谓火大成眼根。眼根还见色。空尘成耳根。耳根还闻声。地成鼻。水成舌。风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谛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为主谛。能所合论即二十五也。

    长水云。梵语僧伽奢萨咀罗。此云数论。拘舍离是彼类耳。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孤山云。由庆喜未了妙心无还。于是如来以见性类通。俾其一根反妄六趣归真也。

    谷响云。妙心乃真。见性犹妄。见性尚尔。岂况妙心。

    苕溪云。此问心性云何无还。向下别指见精为不还者。盖前文已说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故。然其见精。真妄犹杂。所以广约缘尘。简出真性。披沙若尽。金体自纯。

    熏闻云。阿难下。广简缘尘之见二。初又二。一相待简。二绝待简。初又四。一明还不还。二明物非物。三明遍不遍。四明是非是。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长水云。且者权宜之辞。权指阿难能见之心为明元也。

    孤山云。真月喻真心。第二月喻见精。水中影喻缘尘分别。第二月由捏目而成。见精由迷真而起。既分能所。岂达一如。不捏目则真月宛然。亡能所则真心可了。故匿王因解见无童耄。而达真无生灭也。岂比夫分别缘尘俯观水影之疏远哉。虽万法一如。而复真之路盖有适莫。是故二月月影取喻有殊。

    谷响云。认缘尘为自心。认水影为真月。岂不疏远耶。则知第二月望真月。则名亲近。以仰观天上俱无异故。但不捏目。二月自无。以喻见性近乎真心。其在此矣。

    苕溪云。阿难所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而佛以见精为答者。以真心无朕。发悟良难。故托见精方便开示。此虽属妄。切近于真。如第二月。取譬非远。应知此见亦是前来缘尘之见。但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则示云无还。若不尔者。何故佛言且汝见我见精明元耶。

    荆公云。所谓见精明元者。见受识精。又受觉明。以有见根。根首为元也。既为见元。不可互用。即非妙精明心。故如第二月所谓一月真者。本觉所现妙精明心也。所谓月影者。相见无性见闻觉知也。若无真月。则无第二月。亦无月影。第二月依真月旁出。故如见元。月影离月别现。故如相见相见待缘如影待水。与俱生灭。见元虽妄。不待外缘。但无见劳则灭此妄。见精明元如第二月。尚不可还。则妙精明心如一月真。其不可还明矣。见精明元即是见性。性见觉明。妙德莹然。而以见元譬第二月者。若背本起见。即捏所成月。若了见唯心不背本明。即所谓彼见真精性非眚者。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炖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真际云。欲示无还之性。先指可还之相。

    释要云。西国堂舍皆面东。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炖还尘。清明还霁。

    长水云。经列八种尘相。今以八字收束。谓明暗通塞空有染净。还犹灭也。

    补遗云。分别之处则复见缘。盖谓除却余六物境之外。凡有境之处。则分别心缘揽而知。若无境相处。则是空体。乃空有一双。此之缘揽因分别生。故曰缘还分别也。空无虚通。似有体用之义。因空之体。乃有虚通之用。往来不碍乃虚通也。八义说还。取归复之义。长水作灭义消之。如日有明日去明灭。是明复归于日矣。分别之处能生缘搅。分别心亡。缘揽随灭。乃至空有虚通之用。如一室之空尽实以物则空亡。而虚通之用亦灭。是虚还空矣。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孤山云。不汝还者犹云汝不还也。唯有见精汝既不还。自然属汝。的非他物。故曰非汝而谁。然则如是解者。则见与境殊。尚为物转。未能转物。名第二月。若了八境如幻。皆是妙明真心中物。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者。则真月圆明于斯见矣。

    苕溪云。见则见性不还。犹喻二月。此月属妄。将亦须还。唯有真月所喻真性。诚不还耳。下文云。但有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此见亦可还乎。问此还何所。答还无明也。由无明故而有能见。无明若破。此见即还。起信论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厥旨显然矣。因无明故而有业识。由业识故乃有转识。转识即能见相也。是知无明若破。业转俱亡。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熏闻云。上不汝还者非汝而谁。正示见精明元。则知汝心本妙明净。例显妙精明心也。

    孤山云。若了见性无还。则识真心常住。何者。以了境唯心现。能所两亡。即是真心。如不捏目即是真月。且第二月亦在太虚。仰观无异。但不捏目即是真矣。不同月影俯观水底。涂汉相辽。故因了见无还。则知真心常住。如来显示其意在兹。阿难既免临池。已能仰汉。过由捏目。未识桂轮。

    谷响云。不以缘尘为心。是免认池月。既识能见之性。渐见于真。犹如仰观天汉。若不捏目则真月现前。能所苟忘则真心显发。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长水云。阿难问意。前对八境。权指妄见有无还义。因是得识本真元性不生不灭。为复只此表如性常。为更有义别得真妄。故云云何得知等。

    苕溪云。如云虽识二月何谓真月。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熏闻云。无漏清净者。近谓四果。远谓圆真。据理而言。唯圆无漏得真天眼。孤山云。准净名经。那律答严净梵王云。吾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此云见阎浮者。且从近示。阎浮提者。洲有此树。从树得名。无故不翻也。

    苕溪云。庵摩罗旧翻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

    熏闻云。此依净名疏。释见浅深随证。诸菩萨等。等取缘觉。智论明支佛天眼亦见百千世界。

    补遗云。准诸文。小罗汉见小千。今阿难见初禅。乃小千之分齐。初果而能见者佛之力也。若只单见一初禅。自力可办也。那律见大千。而云阎浮。以大千中皆有阎浮。举别摄总耳。下文阿难只观四天王一天。而云遍娑婆国。举其通名。非指大千。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长水云。将犹请也。佛请阿难。于所见中详而择之。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熏闻云。方言云苏芥草也。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资中云。物类虽殊。见性常一。不随物异。即是汝真。

    孤山云。能见常一。所见自殊。而此见性犹属二月。

    苕溪云。阿难所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如来所答。岂不显真。但由见性似在于内。真性必周于外。性实非内。以前来所说皆附能见之性而示。故云似内。佛欲示之。故指一切物象皆是见精所瞩。瞩既斯遍。性何攸局。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夫何二说各从一义乎。然则肉眼所见。物象森罗。佛眼所观真空冥寂。犹恐阿难认此见性既周外物。仍谓外物同我能见。是故下文推而破之。如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

    补遗云。应知此中历缘简见。有四段文。初还不还。显见性常住。次物非物。显见性周遍。三遍非遍。显见性摄法。四是非是。显见性融妙。如不即不离。乃体法融妙。故大众茫然失其所守也。然则见性不还故常。常然后体遍。遍然后摄法。摄法乃至于融妙。妙则理极不可有加矣。继之绝待而已。

    荆公云。言众生以至菩萨如来。则明见有差别而见性无殊。言日月宫以至草芥人畜。则明物有差别而见性无殊。

    若见是物。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真际云。若汝认见为物。吾见亦同是物。汝应可见。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

    孤山云。纵汝救云。我与世尊同将心眼。缘见之时。即是见佛之见。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孤山云。吾不缘境之时。此不见处。汝何不见耶。

    补遗云。我不缘境时。汝合自见吾见。汝既以见是物。虽不缘境。理合见之也。今不见者。知非物矣。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孤山云。若有处可见。即是物象。秪可名见不见。

    补遗云。若许见我不见。我不缘境。见无朕迹。何缘见之。若云见者。则我不缘境无朕迹义自不成矣。故云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长水云。此之文意。展转结归应有五重。经文存三而隐二意。若具论者。合云若不见吾不见之处。亦不见吾见处。既不见吾见处。吾见自然非物。吾见若非是物。汝见亦非是物。汝见既非是物。云何非汝真见。

    熏闻云。自然非物者。此且一向作真见离物示之。至下明是非是中。方显见物非即非离。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真际云。见若为物。许汝见者。汝见亦须为他所见。是则体性杂乱自他不分。情与无情不成安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见性虽同各自受用。一室千灯光岂有别。彼此自照。不相杂矣。

    孤山云。由真理本遍。故从真所起见闻觉知六根之性一一皆遍。今佛对机且论见性遍耳。既了妄遍。自知真遍。以妄全真故。盖谓真性在汝。而自不知其真。翻取我言以求其实。

    熏闻云。若汝见时是汝非我。指见精也。见性周遍非汝而谁。示真性也。前私谓云。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岂不然乎。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孤山云。婆婆亦言索诃。此翻堪忍。悲华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娑婆。今举其通名耳。

    长水云。一界初天也。一室讲堂也。借力见宽。自力见狭。

    补遗云。前明见境广狭中。阿难以加被见初禅。乃小千之分齐。今指四天王天为初。则非借力。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孤山云。大如一界。小如一室。内外如墙宇夹断。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安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方圆因器。不在虚空。大小由尘。何关见性。是故责言云何为在。空性无动。宁有出入。因器去留。强云出入。故云若复欲令入无方圆等。空体无方喻见性无二也。以虚空无方圆可除。况见性无大小可还。唯言方者。义摄于圆。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长水云。迷真性之己。成色心之物。色心既成真性则隐。故云失于本心。如前文云。能生诸缘缘所遗者。境从心变。心逐境迁。故见内外之殊大小之异也。

    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孤山云。若能转物者。即是以圆融智。觉了本心。不见前尘。唯一自性。然依解理名字转物。观察无间观行转物。粗垢先去相似转物。入圣流水分真转物。妙觉所证究竟转物。虽始终俱是。而凡圣无滥。六而复即。斯之谓欤。苕溪云。楞伽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上二句为物所转也。下二句若能转物也。则同如来者。肇师云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今文正明无量为一。盖摄事成理。

    补遗云。若为物所转。则不同如来。何故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此如荆溪所谓。一者示迷。元从性变。二者示性。令其改迷故也。南禅师有颂云。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华处处开。自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容易舞三台。此老不唯能尽经意。抑又妙得理体。

    真际云。既灭前尘。形量不立。一切即一。性乃圆成。大品云一切法趣一法。斯之谓矣。下文理事双显体用具陈。故有一为无量之言尘中转法之义。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孤山云。向云迷己为物失于本心。故为物转。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是则所见山河皆我妙性。故云今此妙性现在我前。此领旨也。见必我真等者。此由阿难尚存能所。所见既是真性。能见复是何物。若谓身无见性。而今分别非虚。若言现前是见。彼之外物别无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实是我心。现今能见。则成外物是我内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者。前难既破。今何复用。

    补遗云。此疑请中大有二意。一疑能所。二疑内外。由前摄法。则物境皆我真性。是所见为真。能见身心未即真性。故曰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身心既能分别。真性在于物境有实。彼所见物境之真。何不能返分辨我身亦为真邪。故曰而今身心等。又若物境之真实我心性。是彼为我实。而内身成非耶。良由泥于物境即真。于是下文即离推破。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荆公云。精净性识。明妙性觉。合二不离。是谓精明净妙见元。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相见为粗。性见为精。相见无性。故此心灭时即同龟毛兔角。性见无相。故明暗通塞可还见不可还。不可还者以无相故。无相非物。亦不离物。故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

    佛言如是如是。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

    孤山云。即离二答佛皆印成者。以由见性非即非离。即离求之。定不可得。则此见性宛然空华。

    熏闻云。一约离义。简物是见。二约即义。简物非见。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真际云。向执心境各别相见历然。今蒙一异推之。是非不决。心无所措。于是茫然。

    苕溪云。大众始闻见性非物。佛印云如是。终闻见性是物。佛又印云如是。故茫然不知终始二义何所归耶。故下文殊再叙其事云。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则知终始指此二义。是见义既失。非见理复乖。终始难明。守归何所。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狂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义。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资中云。世间王者尚无二语。何况法王亲证所说岂虚也哉。如来有五语。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曰如。心境相应曰不诳。悬见未然曰不异。

    熏闻云。引金刚般若释之。彼无不妄。此无不异。若会通者。由不妄故。所以不异。

    荆公云。佛真语与二乘共者也。实语与菩萨共者也。如语不共。无实无虚。无虚故不诳。无实故不异。今言不妄者妄以对真得名。所谓真直一如而已。则虽实亦妄故如所如说。乃名不妄。如所如者所谓如如。四种矫乱。下文备矣。哀慕犹见怜。弟子所以仰慕本师者以闻道也。今不能思惟。恐辱其所以见怜之意耳。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二种。真际谓精见色空。孤山谓是非是义。

    由前阿难析精见于万象。即象非见。离见无象。即离难定。所以茫然不知终始。故文殊述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而为启请。二种即前精见之于色空。为即为离是非是义之二种也。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熏闻云。十方如来。此约果人所证。以示众生所迷。迷证虽殊。见性是一。及大菩萨即圆住已上也。

    长水云。自住首楞严三昧。

    手鉴云。凡诸三昧皆有三相。谓入住出。五识对境。意从门出。远境护根意识却入。此通权小。今唯一心以明三相。谓即照之寂名入。即寂之照名出。入已未起名住。非权小所得。故复云自。又此妙定。融一切法。皆唯自己三昧。故云见与见缘等。见即是根。见缘即境。所想相即识也。此根境识即十八界。摄一切尽。妄心所有。真体元无。如空中华翳目故见。一切诸法不觉故有。不觉即觉。元是菩提。

    补遗云。此文只是泯事归理二谛法相。以由上明见性与境即离之义。泯事归理则无可推。安有是非之相。但前明泯俗即真。故如空华。次明泯真即俗。故云元是。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此有相待绝待二意。相待则分真妄是非之异。绝待则无真妄是非之别。佛只问真文殊外为有为无。有则便有是非真妄之异。相待也。无则唯一文殊。是非从何而生。绝待也。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我真文殊无是文殊。答绝待意也。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相待意也。然我今日去。重示绝待意。欲于前绝待中示其无是非之相。故覆疏之也。今日非无文殊。即上云我真文殊。但一文殊在于今日。何常有是非之相耶。绝待则合上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相待则合是见性非见性之二途也。节公疏云。若立二身。即有是非之相。既唯一体。终无待对之名。此喻真本无妄也。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本是妙明等合上真文殊。妄为色空等合上更有文殊也。色空既立对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