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后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如是。

    我闻。

    一时。

    孤山云。如是所传之法。我闻能传之人。会机会理之时。故云一时。

    熏闻云。涅槃后分云。佛垂涅槃。阿难问佛。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圣众而说是经。智论云三世佛经初皆称如是语。所传法者。谓结集家传佛能诠所诠之法也。能诠文与佛不异曰如。所诠理无非真实曰是。又文如其理。理如其文。然理通四教。则如是之法。偏圆不同。具如天台诸经疏分别其相。今简偏取圆。唯一如来藏心。是经法体。能传人者。孤山约四教义明四种我闻。一我我闻闻。二我无我闻不闻。三无我我不闻闻。四非我非无我不闻非不闻。前三种是昔所闻方便之义。后一我闻是今正意。会机会理之时者。会合也。谓今教下合现未之机曰会机。上合常住真心曰会理。机理会合一义在兹。

    真际云。阿难指下如是之经我从佛闻。一时说教时也。

    长水云。我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经指后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说故无过矣。闻谓耳根发识听受。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时。

    手鉴云。鉴则上下延促不同。横则四洲参差不同。

    佛。

    真际云。梵语佛陀。此翻觉者。

    苕溪云。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

    熏闻云。应知一切智一切法者真谛智境也。一切种智一切种相者俗谛智境也。以照真故离烦恼障能自开觉。以照俗故离所知障能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者。总譬二智觉了之义也。又梦觉喻真智。一物叵得故。华开喻俗智。具见诸相故。

    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孤山云。在者住也。以佛内住首楞严能建大义故。迹住精舍以利群生。

    熏闻云。论明四种住义。一天住。谓布施持戒善心也。二梵住。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至非想天因也。三圣住。谓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也。四佛住。谓首楞严等百八三昧力无畏等八万四千度人法门也。佛虽住定示同人法。行住坐卧四仪宛然。斯由自受用身内冥法性外应群品。故曰能建大义。迹住者。迹以对本为名。约土言之。则本住寂光迹居堪忍也。

    室罗筏具云室利罗筏悉底。或云舍卫。即中印度憍萨罗国都城之号。新翻丰德。以国丰四德故。一货财二欲境三多闻四解脱。祇桓正云逝多。此翻战胜。太子之名也。生时父王与外国战胜。因立美号。即须达市园造立精舍以施于佛。

    祇桓正言逝多。此云胜氏。须达具云须达多。此云给孤独。亦曰善施。给孤独长者闻佛功德深生尊敬。愿建精舍请佛降临。佛告舍利子瞻揆。唯太子逝多园多爽垲。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意佛此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之。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林树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自今已去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

    补遗云。非粗暴所居。故曰精舍。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比丘含三义。清净活命名乞士。能断烦恼名破恶。当剃发至受戒时魔王言是人必得涅槃。故名怖魔。由此因中三名。能成果上三号。即应供杀贼无生也。

    长水云。四人已上乃至无量能作说恣羯磨法。故名为众。

    孤山云。三迦叶兄弟有千弟子。舍利目连共二百五十人。或云五十是耶舍弟子。先并事火。翻邪入正。感佛深恩而常随侍。无漏者内冥中道不漏落二边。阿罗汉含果上三义也。准涅槃四依品。第四依即十地菩萨名阿罗汉。

    补遗云。孤山用涅槃四依品十地菩萨迹示四果明之。然既直用中道释无漏。当亦直用大释何罗汉名。迹示四果。还成小名也。今用唯识论解之。论云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当究竟舍。又曰若诸菩萨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如来故。又应知法华文句解大阿罗汉名从昔立。所言大者拣异慧脱。今是无碍俱脱故称大。今首楞严已经开显。则当以大乘释大。破障中无明为杀贼。入证中道为无生。赴十界缘为应供。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此众已经法华开权发迹。故今叹德从实从本而言。如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决了声闻法是诸经王。即开权文。又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此发迹文也。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长水云。法有摧碾烦恼义。喻之若轮。自既摧惑亦能转教令他破惑。孤山云。此诸尊者见佛始卒。佛所说法皆悉随从。故于今经及以涅槃妙堪遗嘱。涅槃中佛语文殊。今以此法付嘱于汝乃至迦叶阿难等。未来复当付嘱如是正法。谷响云。如身子目连先佛入灭。则不至涅槃。然今经云于时迦叶在灵鹫山入灭受想定。至佛灭后始来。阿难在娑罗林外为魔所罥。至佛垂灭方来。

    弘大。范法也。毗尼是三界之大法。禀之则出生死故。

    律铨也。铨量轻重犯不犯等故。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补遗云。此十二句叹德文。不同法华还同小叹。既已开显。直从大叹。又复此经乃最后垂范。正为未来扶律谈常。故叹中言住持。言遗嘱言毗尼言未来也。今以十二句节为二段。初二句叹自行。中初句叹智德。故言住持。次句叹断德故言超有。次十句叹化他。二乘缺于化他。故今广叹所缺也。初二句总叹。即是下文遗嘱弘范等为威仪也。但今总言下去别列耳。言成就者。以于化他仪式。已能闲习无有遗失。故言成就。次八句别叹为四。初二句堪遗嘱。次二句堪依止。三二句堪垂化。四二句堪拔苦。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孤山云。诸经列名不同。或尚年腊则先陈如。或尚声德则先身子。今从尚德之例。

    熏闻云。腊者。终岁祭祀之名也。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汉曰腊。腊猎也。取禽兽祭先祖也。或云腊者接也。新故交接也。故经律中谓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取此义。

    携李云。具云舍利弗怛罗。此翻身子。以其母好身形故。以子连母而呼也。亦云鹙子。母眼明净。如鹙鹭之眼故。摩诃目犍连。正云摩诃没特迦罗。此翻采菽氏。以上古有仙好食胡豆。尊者是彼苗裔故也。

    孤山云。拘絺罗此云大膝。膝盖大故。舍利弗舅氏也。

    长水云。富楼那父名。此翻满。弥多罗尼母名。此云慈。连父母名故云满慈子。

    孤山云。那男也。尼女也。增一云我父名满。我母名慈。诸梵行人谓我为满慈子。须菩提此云空生。以生时家中仓库皆空故。盖解空之吉兆也。占者言。所现之相既善且吉。故亦名善现善吉焉。

    资中云。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以观尘性空得道故。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辟支不叹德列名者。厌喧乐静。多在空闲不为众所知识此是部行。遇佛回向者。若麟喻者出无佛世。三千世界独一而出如麟一角。

    麟喻名出俱舍。尔雅云麟麇身牛尾一角。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独觉亦尔。大千唯一故以为喻。

    孤山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亦翻独觉。出无佛世也。无师自悟故。

    苕溪云。经家既云并其初心。正是师徒共集。实部行也。部行亦出无佛之世。如法华疏云。部行缘觉。在无佛世师徒化训。

    补遗云。经云复有。知与前声闻常肩随者也。下文显有十方之文。则验此中乃释迦之高弟也。不然岂释迦法会自无禀支佛教者乎。但诸经所列。或合归声闻众中。今开为二众耳。今定此经所列二众大小之义有二焉。一者已经开显。则前云罗汉后云无学。并从大乘为言。无学则位该地住。初心乃在十信已还也。二者从本立名。二乘已经开显。入圆禀教。自名菩萨。今从本为名云罗汉支佛。还从小教消名可也。言无学者。准析玄云。至此位中四智已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言四智者。一我生已尽苦谛智。二不受后有集谛智。三梵行已立道谛智。四所作已办灭谛智。此就小乘解也。若以大准小。则当云三德已圆无法可学。故称无学。但地住分显无学。妙觉究竟无学也。如前引唯识论文阿罗汉实通大小故也。

    熏闻云。所以不列杂众者。且事起自恣非俗众所参。是故但有三乘僧也。

    谷响云。菩萨众别序备。即经云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是也。

    至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事在明日故有俗众。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莚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孤山云。属当也。休夏谓九旬已满。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也。

    长水云。自迷所犯恣任僧举。当悔清净。或云自恣。自谓自己之过。恣谓恣他所举。

    孤山云。菩萨具云菩提萨。埵大论云。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成就众生故。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左传云访问于善为咨。钦奉显菩萨之心。慈严明如来之德。敬请楞严之秘说。故曰将求密义。

    手鉴云。凡入三昧各有六意。一此真三昧是所证法体故。欲说此法要须心冥此体。二非证不说故。三显此法非思量境故。四观根审法故。五显说证皆同故。六成仪轨故。然此宴坐宣示即大定大慧也。至下阿难一向未全。盖阙此也。如来欲谈大定故以大慧为本。定能发慧。非慧莫谈。一经大旨已现斯矣。

    未说密义。先说余经。不散其众乃演斯典。亦犹法华以前说无量义。净名以前说普集经。但今所指未来此耳。

    熏闻云。密义者且通指大乘法要。谓咨决心疑之外方将更求大乘微密之义。前自恣文虽曰比丘。必兼于佛。自恣属戒。宴安是定。宣示为慧。圣人应物垂范则三学存焉。问据何经律。知佛自恣答增一云如来同僧坐于草座告诸比丘我欲受岁。又新岁经云佛自叉手向诸比丘悔过等。

    孤山云。迦陵频伽此翻妙声。本出雪山。在?中即能鸣。其声和雅听者无厌。

    熏闻云。恒沙者。大论云恒河沙中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

    孤山云。文殊师利此翻妙德。以分证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故。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曰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彼斯匿此云和悦。新云钵逻犀那恃多。此翻胜军。讳日亦曰忌日。祭义曰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斋者齐也。不过中食以斋身口而内表中道焉。

    熏闻云。宫掖班固西都赋云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吕向注曰掖庭宫名。在天子左右如肘掖也。羞熟也。谓熟食也。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长水云。十德具足三品居财故云长者。守道自怡寡欲蕴德故名居士。

    手鉴云。三品者天竺之俗多以商估为业。游方履险不惮艰辛。弥积珍财有年数矣。上者奉王。余皆入已。财盈一亿德行又高便称长者。居士为王辅佐。彼土数法万万为一亿也。此为下品。十亿中。百亿上。

    天竺以积财巨亿为长者。守道居正为居士。谷响云。韩子曰重厚自居谓之长者。玉藻云居士。锦带注曰居士道艺处士也。熏闻云。饭僧者谓以食请僧饭之。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资中云。先受别请。或因他事而非斋也。

    长水云。涅槃经说阿难不受别请。盖不随佛受别请耳。

    熏闻云。四分律明请僧有二种。谓僧次请别请也。虽律开别请。而诸文中多斥别请。偏赞僧次。十诵律云别请佛及五百罗汉。不如僧次请一似像极恶比丘。成论云僧次请僧如饮海水即饮众流。

    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以非僧次应诸斋主。涂中独归显无伴侣。此为下文遭术张本。其日无供。谓祇园间远更无檀越致供。是故入城乞食。

    孤山云。阿阇梨此云轨范师。

    手鉴云。阿阇梨律有五种。一出家。二受戒。三教授。四受经。五依止。受戒及依止。多已十夏者为之。余皆多已五夏者为之。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应器梵云钵多罗也。以其体色量皆应法故。

    熏闻云。律明钵体大要有二。泥及铁也。色者熏作黑色赤色或孔雀咽色鸽色等。量者大钵受三斗。小者受斗半。中者可知。南山云此姬周之斗也。准唐斗。上钵一斗下者五升。

    檀越此云施主。熏闻云。于所游城即室罗筏城。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望前僧次是为最后。

    孤山云。净即刹利王族也。

    具云刹帝利。此翻田主。西域记明此姓云奕世君临仁恕为志。

    秽即旃陀魁脍也。

    谷响云。梵语旃陀罗此翻屠者。正言旃茶罗此云严帜。谓恶业自严。行时标帜。摇铃持竹为自标故。魁帅也。脍切割也。

    方行等慈谓平等大慈也。欲令净秽皆趣菩提。故云圆成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长水云。善现舍贫从富。饮先舍富从贫。皆为净名所诃。故云心不均平。

    资中云。今言如来者就佛所印归功世尊。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城隍城池。无水曰陧。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拊摩将毁戒体。

    长水云。摩登伽义翻本性。此女过去名曰本性。以今本昔亦名性比丘尼。

    资中云。娑毗迦罗即金头仙食米脐外道。师事梵天而得此咒。

    孤山云。摩登伽经云。阿难昔五百世曾与摩登伽女而为夫妇。爱习未忘故有斯事。

    苕溪云。将毁戒体者。盖言此女欲破阿难所持之体。即淫戒无作之体也。故下文云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若将毁二字属于阿难。虽曰不犯岂无疵乎。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资中云。如来常仪受请斋毕皆为说法。今既速归必有所为。故王臣大众随从而来。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加趺坐宣说神咒。

    孤山云。顶表法身。光表报身。化佛表应身。光从顶出即智由理发。遍照百界故云百宝。而有化佛说咒者。即理智相冥能起大用析恶摄善。

    熏闻云。莲以表实。华以表权。应身起用不离权实二智。是故化佛趺坐其中。遍照百界者。六凡四圣十界互具也。折恶摄善者。折登伽之恶摄阿难之善。

    熏闻云。结加趺坐声论云以两足趺加致两?如龙盘结。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

    兴福云。文殊密说妙解邪方。是则阿难亦不显闻但蒙冥护。故第七卷云。虽蒙如来佛顶佛咒冥护其力。尚未亲闻。若据登伽经。但是世尊自说一咒解彼淫术。

    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孤山云。摩登伽得益证阿那含。而经家不叙者下文显故。云摩登伽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也。此是咒后得第三果。至摄还佛所闻经至文殊简圆通竟成阿罗汉。若据登伽经说。闻咒时未言得益。寻求阿难自到佛所。且非文殊提奖而归。及闻说法亦得阿罗汉道。然则两经并由闻经方证四果。但是大小机见不同。然约实行。则机熟得道之时由阿难牵以欲钩故使后入佛智也。若使大权。则同阿难发起斯教以益群机耳。问彼经闻小乃得四果。此经闻大何故亦证阿罗汉耶。答彼经明小正隔于大。此经说圆何妨证小。机既不同故无妨也。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法华云昔于空王佛所同时发心。阿难常好多闻我常勤精进。是则如来由全道力定慧均修。故能速证菩提降魔制外。我由偏着小慧尚住初果。反遭邪术劳佛慈救。悲泣悔恨其在兹焉。多闻者偏习小慧也。未全道力者不修大定也。然小乘岂但无楞严理定。亦无圆融佛慧。以今如来现通演咒。悉从理定而发。故使阿难知小慧之非而偏请大定也。然圆融定慧体本无殊。对机施用。不分而分寂照斯别。故下请三意以该定慧。

    补遗云。今谓阿难权以发起。宜从小释。无始之言是久远之时耳。

    苕溪云。今观阿难启请。已涉楞严法门。一经所谈皆酬斯请。

    熏闻云。首楞严即奢摩他等总名。奢摩他等即首楞严之别号。

    资中云。准圆觉经。奢摩他以寂静为相。三摩提以幻化为相。禅那俱离静幻二相。此大意与一心三观相应。寂静相即空观也。幻化相即假观也。俱离相即中观也。

    孤山云。得成菩提者。证兹圆果由彼圆因。圆因者何即一心三止楞严大定。是诸佛一路证果之门也。故曰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酬请正宗演说。名相虽异旨在此三。今释此为二。一正释。二会通。初正释者。涅槃名三。一奢摩他此云止。二毗婆舍那此云观。三优毕叉此云止观等。止体静。观体明。等即明静不二也。阿难虽专请于止。以即一而三故。所以此止即观亦即平等。三一互融是以称妙。妙故方曰楞严大定耳。故今于一止复有三名。谓奢摩他此言体真止。止于真谛。三摩具云三摩提。亦曰三摩地。此云等持。即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禅那此云静虑。即息二随分别止。止于中道第一义谛。体真止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攀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此与奢摩他名义吻合。方便随缘止者。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今云等持即是俗谛三昧也。名异义同。息二边分别止。今云静虑者。静即息也。虑即二边分别也。名异义同。此三止名义出摩诃止观。即天台智者大师所行法门也。二会通者。此之三止即三观。以即照而寂即寂而照故。奢摩他即空观。三摩即假观。禅那即中观。龙树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盖谓此矣。然则成菩提之方便者。岂逾于三止三观耶。是知一经始末不出斯旨也。阿难始以三法为请。既蒙开示。至乎领解还以此三而叹于佛。故下经云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即空智也。总持即假智也。不动即中智也。及佛为富楼那说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即心即空。离即离非。三谛炳然如指诸掌。及为阿难说六解一亡。而结叹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华开莲现喻即中也。金刚坚利喻即空也。如幻有形喻即假也。洎文殊简示圆通亦以此为叹。故曰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但以佛母喻中道为异耳。其于诸文中重重演说一一破迷。或用于空。或谈于假。或显于中。言偏意圆悉具三法。盖酬阿难三止之请也。

    苕溪云。圆觉三名既同今经。沇师所解故如其义。涅槃中三虽二名有异其体亦同。但禅那以双遮为离。优毕以双照为等。而孤山专用天台三止配今三名者。斯又得经之深也。何则止属于定观属于慧。阿难既以多闻小慧自咎。正以楞严大定为请。大定非三止而何。况三摩禅那显是定名。虽此定即慧而所主从别。若然则岂唯见孤山得经之深。抑亦知天台三止冥符圣言矣。最初方便者。阿难所请有通有别。通谓奢摩他等是诸佛成道之法也。别谓最初方便即当机发行之由。应知下文从破心见以去酬其通请。如佛告阿难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等。至辨诸圣圆通本根酬其别请。如佛告大众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举要言之。唯观音所观耳根圆通方是此经最初方便。

    熏闻云。殷勤下请果人因地所修行法。故曰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应知得成菩提即究竟觉智也。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即圆教真似乃至外凡所修定行也。虽首楞严通因通果。今正在因。因果相沿始终一贯。

    补遗云。资中用圆觉经作三观释。孤山依涅槃翻奢摩他为止。一中开三作止释。今观二师孤山所得多矣。且如圆觉三法。经中亦名为定。如彼经云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又偈云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是知彼圆觉三法尚可直作三止消释。况今经乎。况涅槃经显以奢摩他翻定。又三摩名等持。禅那名静虑。并定法名义。三止消文复何疑乎。问资中以奢摩他等对于三观。其义如何。答对义无咎。但当时立名所主在定。故以三止消之为便耳。问三摩名等持如何见是定法。答三摩乃方便随缘止。圆觉谓之唯观幻化。乃是以止定法平等持于假法使不散乱。故名等持耳。问曰吴兴以涅槃三名直对今三义。如以毗婆舍那对今三摩。优毕叉对今禅那。是义然否。又止观云止即是断断通解脱。观即是智智通般若。止观等者名为舍相。舍相即是通于法身。止即奢摩他。观即此婆舍那。他那等故。即优毕叉通三德如前。据此奢摩他对解脱合对于假。今吴兴以为体真止。毗婆舍那对般若合对于空。今吴兴以为三摩。乃与止观对义不同何耶。答曰凡对当义乃是一往不得尽理。且奢摩他名定以寂静为行。止观从名故对解脱。今吴兴从行乃曰体真。毗婆舍那名慧。慧则分别为义。止观从名故对般若。吴兴以分别属假故对三摩。并是一往会通。不可致诘也。又涅槃第三十云。奢摩他者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名为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名为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名曰能清能清贪欲嗔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毗婆舍那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优异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诤。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又孤山以三止消今经文。则知天台三止有悬合矣。故止观云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释论云菩萨依随经教为作名字名为法施。立名无咎。若能寻经得名即悬合此义也。今果得之楞严矣。今谓圆觉三名显云是定。亦唐译之经彼为最亲。故知三止悬合二经矣。又准涅槃云。善男子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为三。一者不放逸故。二者庄严大智故。三者得自在故。复次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何等为三。一者为观生死恶果报故。二者为欲增长诸善根故。三者为破一切诸烦恼故。准此经文止观各开三义。即是三止三观之明文。次第对义在文不差。故谷响云。涅槃云为三事故修奢摩他。此乃止中具三之明证也。而与阿难所请之三宛若符契。然而大师亲见涅槃而不指之者。岂非欲使学者自得之乎。

    长水云。方便多种。今问成佛妙行复云最初者。意请成妙行之方便也。浅深虽异俱方便尔。如圆觉经方便随顺圆摄所归即有三种。此指妙行即方便也。如下经文佛问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即指入妙行之方便也。今文请即通问。下文答则别说。如下文云有大佛顶首楞严等。即许成道妙行也。复先徴诘发心推逐妄执。破群疑显藏性。令信解不谬。阿难于是因此了悟发菩提心等。此则信解真正成本起因。若无此因。纵历多劫修诸行门皆成邪僻。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终不能得。故圆觉中示三观显诸轮。一一皆云悟净圆觉。此经亦尔。从初至第四卷半已来。则总明信解真正。为最初方便也。信解虽正明识藏心。多闻无功不逮修习。如得大宅罔知入门。故请修行从何摄伏。佛即具辨止观为正修法。止观成处名真三昧。入此行时须有方便。方便之法不离根门。入一无妄余皆清净。故问二十五圣。复敕文殊令拣。此即以根门顺机为最初方便。如下文云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圣谁当其根。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此则的取从闻思修。为最初方便。最初之义先解后行无出于斯。从闻思修为方便者。但取耳根顺机易入。得为最初方便。从者随顺也。若初心随顺闻思修而修。即是方便。若违而背之。即非方便也。又阿难竦己从邪由无定力。故归见佛即请行门。如来未即为说。却约心见徴解。意云解若真正行可无邪。

    手鉴云。方便多种者。不出教行二种也。法华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此经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浅深异者。圆觉即故深此经之故浅。俱是入道之方便也。

    长水云。前后两度说经。初从此去至标经名。是酬问正说分。次从说是语已下至不恋三界。为请益再陈分。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孤山云。前通叙同闻不言菩萨。别序集众不言二乘。此中备有三乘。验前二序。影略互现耳。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此云庆喜。解饭王之子。如来成道夜生。净饭王既闻太子成道。斛饭又奏宫中生男。举国欣庆。因名庆喜。是佛堂弟。故云汝我同气。

    重闻云。孤山云南斋褚渊居。嫡母丧去官。王俭叹之曰。虽事缘义感。而情均天属。义感谓非所生也。天属犹天性也。盖译人取此润色佛言耳。解饭王之子者。初师子颊王。有四子。一曰净饭。二子。一悉达二难陀。二曰解饭。二子。一调达二阿难。三曰白饭。二子。一摩诃男二阿那律。四曰甘露饭。二子。一?提二提沙。诸经明佛出家成道。皆云二月八日夜。

    苕溪云。阿难既厌多闻而欣妙定。如来欲谈是义。先诘妄缘。故问发心见相之由。为止散入寂之本。迷解之要。并在于兹。

    长水云。父母妻子是恩爱之深者。世人以舍粗重恩爱。为其至道。而不知修行见爱尚是妄心。故审问之。后方推破。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孤山云。见相实有。生灭宛然。缘此发心。安趣常果。交遘易曰男女遘精万物化生。

    熏闻云。三十二相。始足下安平。终顶有肉髻。荆溪尊者云。三十二相是藏通极果。故知阿难发心。示同凡小之见也。

    长水。云欲爱之生纯是不净。大集经中具说受生。皆由父母与己识情争相爱欲。由是托彼赤白二滴为识所依。一处和合名歌罗逻。而渐增长至于出胎。五谷长养虽成人相。如革囊盛粪。故云脓血杂乱。

    熏闻云。琉璃具云吠流离耶。此云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焉。后人徒玉别为琉璃宝。因以名。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熏闻云。一切众生。即下文十种异生也。正言六道。亦兼三乘。以六道受分段生死。三乘受变易生死。皆有轮转之义故。

    孤山云。常住真心。即下文如来藏心圆融三谛也。用诸妄想。谓九界众生不达此三本唯一念。于是六趣见其俗(此即赖缘之假也)二乘见其真。(即偏空之理也)菩萨见其中。(别教地前唯观但中)皆由不了圆融。妄生取着。故致轮轮二种生死(二种生死出胜鬘经由五住之因招二死之果)。

    补遗云。胜鬘经云。有二种死。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分段死者。谓虚伪众生。不思议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大力菩萨。然变易称不思议者。如唯识云。改转身命故有变易。妙用难测名不思议。又烦恼有二种。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谓见一切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有爱住地。此四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刹那相应心。荆溪云。五住为二死作因。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真心酬我所问。

    荆公云。真妙觉明。若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众生为妄发明性。如来为真发明性。是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真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长水云。诸佛同道。脱苦得乐。皆由真心者。此有二种。一发言无虚假。二向理之心无别岐路。今此经意须具二焉。始令发言无妄。终成向理心绝。方为十方同道。

    孤山云。言者心之声。由心直故所言真。三谛直常名心直。了义顿说名言直。由此心言乃能趣道。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熏闻云。夫如来身相乃因缘所生法也。随机所见四种不同。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见虽异一境是同。今欲破生灭之心显无作之理。故举所缘之境。以问能缘之见。如医设药。先审病源。

    补遗云。阿难既云我见三十二相受乐出家。如来欲推破心见二门。故先问之。将何所见。问见也。谁为爱乐。问心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资中云。此正陈妄体由乎心目。故下破此。乃成心见两门。

    补遗云。何难先总答云。如是爱乐用我心目。下别答云。由目观见如来胜相。答将何所见也。心生爱乐。答谁为爱乐也。

    长水云。目即眼根。心即意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心目是本。尘劳是末。若迷其本。群末难除。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孤山云。王譬真心。贼譬妄想。真为妄转如国被侵。发兵讨除喻修止观。

    补遗云。此经诚所谓与止观阴符。知贼所在立阴境也。发兵讨除修止观也。若云观真以喻难之。非讨贼也。

    熏闻云。西域四兵谓象马车步也。周礼司兵掌五兵。谓戈。柲六尺六寸(秘兵媚切柄也)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八尺曰寻倍寻曰常酋近夷长)又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讨(释文治也诛也)。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汝合国王。心目合贼。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荆公云。于十二类生。除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二类。是为十种异生。

    资中云。先举凡心在内。次举佛眼在面。故知我眼浮根四尘亦在我面。心亦身内以眼根净色既不可见。故指浮根四尘。标眼所在。

    熏闻云。青莲华眼。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复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携李云。浮根四尘即外五根名浮尘根。然内五根皆清净四大所造。属不可见有对色也。又内外五根。皆其八法所成能造四大地水火风。所造四尘色香味触。今浮尘眼根中能造四大性不可见。故指所造也。

    熏闻云。外五根名浮尘根者。浮谓粗浮。尘以染污为名。染污真性故。根以能生为义。能生五识故。内五根即胜义根也。属不可见有对色者。准毗昙明三种色一可见色。如青黄等。二有对色。谓五根五尘。若云不可见有对色。但云五根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谓法入少分。今内五根亦言色者。以是清净四大所造。非粗显之质。故不可见。

    荆公云。正出为本。旁出为根。首为元本为命。元为性。根为相。根若所谓浮根四尘。离尘无相故根为相。元若所谓根元清净四大。四大性空清净本然。故元为性本。即如来藏也涅槃皆从如来藏出。本一而已。根则不一。涅槃受性于本故本为命。所谓浮根者以有根元故。流逸奔境者名为浮根也。所言尘者。一切有相皆揽尘成体。及其蔽也还散为尘。如此经则以摇动者名为尘义。根亦尘也。谓之根者。譬如木根以尘为相。无有自性。非四尘不生。非四尘不养。若根离尘即干而死。死即还空。众生六根亦复如是。以尘为相。无有自性。非四尘不生。非四尘不养。若根离尘。欲爱干拈无复法润。即现前残质不复续生。还合空性。本异于此。但以根元所出得名为本。故经以无住无本。为无住本。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长水云。讲堂身也。阿难心也。如来大众五藏也。下文户牖根也。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孤山云。此三问将破心目之执。故先定之。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诃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向以三名为请。今如来但举三摩提者。圆通三止举一即三。故下云奢摩他路。其意亦尔。

    熏闻云。唯指因中所履之法名庄严路。此三摩提乃即慧之定。况复具足万行。不亦庄严义乎。由因通果故谓之路。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孤山云。欲破执心在内。故泛指其人以例之。按定阿难之答也。身喻内心。堂喻人身。林喻外物。

    熏闻云。说文云半门为户。穿壁以木为窗。即牖也。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如人在堂先见如来。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以无有人先见身内。故兹责问。即是破也。

    补遗云。颇字普歌反少也。意言不问其多。还少有人能见身中否。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孤山云。身内至近尚不见知。况外物至远乎。

    长水云。境风外动妄想内熏识浪潜生。为自心相。空华幻化起灭无从。不了本如遂或久执。及推所在妄谓身中。反覆穷研理无所据。故佛结指令悟其非。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熏闻云。稽首稽稽留也。以头至地多时为稽首。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是义心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资中云。心若离身即同他食。他食既非我饱。他知何关我身。

    孤山云。前云受请。今言从我乞食者。提奖阿难。在赴请日为彼演法。事应隔宵。故指即日循乞为例。我已宿斋者即我一人已饱也。斋乃经宿方食。故曰宿斋。

    谷响云。谓待明相。故加宿之一字。足显斋义。纂谓今日明相现时方可得食。

    熏闻云。循与巡同。抟食即第八云段食是也。今存古翻。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携李云。兜罗此云细香。

    长水云。梵语兜罗此云冰。或言兜沙此云霜。斯皆从色为名也。

    熏闻云。兜罗绵手谓佛手柔耎而加以缦。似此绵也。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知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长水云。琉璃喻根。眼喻于识。眼根色净。不能碍心。同琉璃碗不碍于眼。随照一境心随根知。若此成立乍观可尔。洎乎推破。同喻不成。要知同喻不成者法喻不齐也。此是因明家缺量也。比量者须立三支无过。方能成立。于法既无同喻。即三支缺也。或有宗因无喻。或有宗喻无因。或有因喻无宗等。皆名缺量。今既喻则远近俱见。法则但见山河不见其眼。故不可以琉璃为同喻也。

    补遗云。准琉璃合眼之喻。应伏胜义根里。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真际云。此责阿难有法喻不齐之过。喻见琉璃。法不见根。纵许见根。根即是境。若是境者不得言随。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是义云何。

    苕溪云。初计心在身内。佛以不见腑藏为破。次计在外。复招身心相离之难。又计潜根。且乖琉璃笼眼之喻。今立内外。欲免前之三过也。何者。良以有藏则暗。故见暗时既名为内。何必须见身内之物。有窍则明。故见明时即名为外。岂应更责外不相干。内外若成。自显此心不在一处。亦异潜根也。然则虽云见外。所执心体还成在内。以开眼见明不同灯在室外故。

    熏闻云。须知见有内外。体实在内。此与初执不可雷同。

    长水云。腑或依府。白虎通云。人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五藏谓肝心肺肾脾也。六府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为。藏之宫府。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肺之府。三焦者肾之府也。胆者肝之府。大肠小肠心之府。庄子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七窍谓眼耳鼻口。今正言眼。

    补遗云。何难既被破於潜根。又计此心通于内外。但与前内外不同。今云心在内为藏府所闭。故见暗不能分别焦府。则逃前不见焦府之责。复因七窍则能见外。此心逐物又居于外。但此在外。又与前计在外不同。前云心实居外。如室外之灯。今云见外因窍穴明。心自居内。又逃前身心不相干之责。文中所计文并有内外。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

    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熏闻云。焦谓三焦。或作膲。黄帝难经云三膲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膲在心下。下隔在胃上口。(自膈已上)中膲在胃中口。不上不下。(自脐已上)下。膲在脐下。当膀胱上口。杨玄操云膲元也。天有三元之气。所以生成万物人法天地。所以亦三元之气以养身形。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苕溪云。此纵计也。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苕溪云。牒计之难。若谓合眼见暗。名为内对焦腑义者。何不开眼见明亦有外对面目之相。外相既无。内义何在。

    补遗云。阿难计闭眼见暗成于内对者。且如居暗室中。一室之暗皆成汝之焦府邪。是使身外之暗室并成内对之义。良由闭眼之时等为一暗。何能分于身内邪。今谓。此文秪是重牒前计以为难词耳。今别科之使其显然。自佛告下破执为二。初破内又二。初破内见。次若离下破内对。初又二。初按定。即经云此暗境界与眼为对不对等。次若与下正破。一约有对破内义。二若不下约无对破见义。初又二。一设难。二若成下立妨。次若离下破内对又二。初牒前计。经云若离外见内对所成者。如前计云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乃是外见内对之义不同。意明离于外见内对自成。今重牒之。欲使内外两相例难义不得成。故下破中应今所牒。虽双牒内外。意在破内。次正破中二。初准外破内。次若不下结或破意。初经文云合眼见暗名为身中。此二句亦牒计也。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