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威德章显示不定行证体用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于是二字蹑前之语。故诸章初。皆云于是。即从座起者。从法空之体。起悲济之用。以己最胜之顶。礼佛最尊之足。右绕三匝随顺之义。一体三宝也。长跪者安危不易。叉手者。信解合体。心境交参。权实合也。

    二正词句三。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觉心焕发故曰光明。一念顿悟即是圆觉。何藉劬劳肯綮修证也。

    二请后二。初举喻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城喻圆觉。门喻行门。前说观行理趣分明。今复咨询。忽涉异分。故先立理。请更投机。

    二正请行法。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方便渐次。问所修之行总有几种。能修行人有几等。惟愿慈悲为说方便。

    三显益。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三三展?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四。初指体标行二。初指体开解。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无上妙觉性德之体。真妄同依。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体量周含。诸佛同证。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以理融行。行无不周。体德遍具。无非圆觉。

    二标行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修性差别当有三种。

    性德之行随根修入。根既多种。法亦无穷。病有千源药生多品。然核论性德。三谛天然。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妙一切法。至三即一。至一即三。处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天台谓之即空假中。此经则以静幻寂而为行相也。

    二正明行相三。初奢摩他三。初标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发心修行。欲趣佛果。先须了悟净圆觉心以为行本。依本而修方为妙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故下标本皆同此矣。

    二释行二。初修观破障。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念境也。觉观也。若以三观对破三惑。此当空观。发一切智。则客尘烦恼体是见思。假破尘沙。中破无明。若准次章单修静行。故曰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既云究竟涅槃。合是三德秘藏。以证验修。必一观而三观。三惑一体。而破之也。

    二行成显德。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离根境。内心自闲。寂静清虚。轻安调畅。喧尘永息。粗重长袪。十方诸如来心于中显现者。此明感应众生。圆明性体与佛无殊。但以妄情凡圣似隔。今身心相尽妄念不生。圆觉妙心凡圣交彻。理实而言。我之身心亦能遍观十方佛中。今但约入观者为主。故云诸佛于中显现。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翻云止。定之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寂静是显相。止是释名。此既修止。三皆名观者。此宗必具理事定慧。皆无障碍故。约止而修观也。

    三摩钵提三。初标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二释行三。

    初正示修发。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觉知根尘幻化不实。识与根尘各无自性。故名幻化。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无明。是能幻之者。及除幻者。依如幻始觉力。分觉根本不觉。变化等者。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根尘即消。自他无二。故能内发同体大悲。悲从定起。非其爱见。故轻安畅适也。

    二重明离相。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一切菩萨等。复牒所。彼观下正明离相。非同幻故者约智忘境。非同幻观等能照亦寂。谓非同幻境之观亦皆是幻。能所俱遣。药病两忘。故云幻相永灭矣。

    三总结举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土喻性德。苗喻观行。增进如土长苗。成熟收子之时。苗土一齐俱弃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今谓经喻生长。何以灭义消之耶。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亦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圆觉章云。三摩。正忆持也。

    三禅那三。初标。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二释行二。

    初明不相碍。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禅观之初。觉明诸碍。身心能所毕竟常然。不取幻寂。迥超绝待。相在尘域。如器中锽音韵出外。无知觉明至永得超碍无碍境。如彼击钟其声锽然周遍法界。受用世界。了之身心。生死涅槃不相留碍。正显双遮二边中道了义之妙观也。是以如器中锽。统摄万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随顺世界。了然无碍。唯佛极证本具之法。故云如器中锽等。

    二重明离相。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寂灭即中谛之体。菩萨住此。故曰轻安。妙觉随顺。此非息动之寂。生已而灭。正是双遮之体。禅那之妙观也。

    三结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云静虑。正是中谛之本。直作中观释之。

    三总结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皆依悟净圆觉而起观行。观行亦皆趣入圆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佛及菩萨同证同修。随机随事往相各异。或多人同修一门。或一人具修多行。然必皆依此三种事业。或具修三。或单或复。具如二十五轮之所明也。

    四较量显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偏小属权。圆乘称性。日月爝火。焉得与齐也。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三。初颂标指。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二颂行相。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相  如幻三摩提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三颂总结。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佛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

    △辩音章。明不定相。上三法门约机偏好。次第渐修。一念圆修。或单或复前后更互。故曰不定行。虽然不定。解必依圆。分二。

    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三。初庆前所闻。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二问机修习。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前说三观。然虽行相分明。未审菩萨所修。为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前后。为次第。

    三申请问三。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三三展?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三。初叙意标数。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圆觉无修明所依本。依未觉者明诸轮意。轮者摧辗之义。能摧惑障令正智转。是以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者。故有悟净圆觉智德之行也。

    初三轮单修。初静行。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二十五轮皆有标列。然由静心之力。觉身心空。瞥念尚无。烦恼何缚。故生死无据。涅槃究竟矣。

    二幻行。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虽变化种种作用。修合观心所照妙假。亦可以自慈力名为佛力。陀罗尼者。中道总持圆觉了义之异名耳。故前文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三寂行。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灭者绝待也。独者不假诸行。而绝对待。但与心相应。烦恼是无。便证实相也。今每观之中长科七段。每轮辨其先后。牒其观名。今恐文繁。各举一号。前初云静观。次云幻观。后云寂观。寂与静殊。前以具辨。文三。初七轮静观为首兼于幻寂。中七轮幻观为首兼于静寂。后七轮寂观为首兼于静幻。初中后轮。共二十一观。依文分列于后。

    一运舟兼齐观。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菩萨离尘修定。而运慧舟以化物兼之。先取至静。而为标首。以运慧舟。兼修静幻也。

    二湛海澄空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湛海则波澜不动。澄空而水性清明。先以静慧为标。次后而修至寂。见思二惑止也。

    三摩醯三目观。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三观次第。如摩醯首罗三目应之。以静幻寂为标。故先静。次幻。后寂也。

    四三点齐修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三点是梵书伊字。意修静行。禅力所加。烦恼断尽。后起幻力度诸众生。含二利也。

    五品字双明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上单一口。以至静力先断烦恼。后起双明幻寂齐修。如下二口。建立世界。度诸众生。

    六独足双头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白泽图中。山精头如鼓。生二面目。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独足如单禅。

    七果落华敷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以寂静之树。结涅槃之妙果。复以幻观。入有情界。度生无量。同得妙果。普皆饶益也。

    一先文后武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武王伐纣。后铸戈戟为农器。喻此菩萨以先变化。用功之后复入静观。故先幻后静。

    二成功退职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发心利生接物。即是成功契世。修寂灭行。名为退职。是以初幻。而后修寂灭也。

    三幻师解术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先起变化术法。后归本体空寂。故云解术。

    四神龙隐海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起幻术。如神龙布云雨。归本体。入静隐海故。

    五龙树通真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先起假幻。后归空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徒。后习真乘。自他皆成圣果。

    六商那示相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商那和修。即优波鞠多之师。先以神力示相。降伏鞠多多乃慢心。后即入定归寂也。是以虽化众生。不生于化。其化大焉。

    七大通宴默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大通如来。先以化用利物。后归宴默寂静。

    一宝明空海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宝明是智慧。空海即大定。今灵心观。即本觉明如宝明也。

    二虚空妙用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圆觉体性犹如虚空。而起妙用。应化无穷。

    三舜若呈神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舜若多神。即虚空性。忽遇日光映之暂现。

    四饮光归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大迦叶。先证本体。次起神通。后入定故。

    五多宝呈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多宝佛成道之后。于宝塔中发起法华。如静幻无碍故。

    六下方腾化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法华会上。六万恒沙菩萨。从下方而现故。

    七帝青含变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帝青之宝含融物像。对则随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复安静。

    后有一轮。如意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圆修妙观。造境即中。故云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夫以三轨三。一往而然也。实则一可以轨三也。三可以轨一也。离一无三也。离三无一也。三一俱忘奢摩他也。一三圆融三摩钵提也。遮照一心即禅那也。是则全心即境也。全境即心也。即心入无际之境即境入难思之心。心境双销。圆明一块。此乃如来开示了义之旨。圆修三种之楷模也。

    三总结劝修。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开示修习法式。梵行戒也。寂静定也。思性慧也。具戒定慧。心在一门。如是修行必定成佛。内心寂静。外境俱捐。忏悔求哀。三七日中已彰恳祷。书二十五轮名。置道场中。礼拜?诚。精祈一行。若自的乐一门。随便修习。据根验理必在于兹。无力等闲。轻于事相。胜劣难分。不能自决也。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正颂三。初颂叙意。

    辩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慧

    皆依禅定生

    二颂修习。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顿渐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如来者。长行不言。且据因行。今具举因果耳。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者。此二。长行亦无。谓今明不定行证故。约渐顿明二十五种。若圆顿行证之人。并于此法不信顺者。则不可言无。不因此得成菩提。故曰唯除等。

    三颂结劝。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净业章。示我等四病二。初请问三。初进问威仪。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二正陈词句三。初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广说诸轮绮互。于是觉性无差。不思议事者。如来因行也。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因行治染。体解是难。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故深慰矣。

    二合问。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因闻上章圆觉清净本无修习故。今请扣除染污者。须约修德故。性德本觉何染污之有也。

    三请答。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三三展?诚。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佛答三。初赞许。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二受旨。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正答二。初长行三。初略示二。初举过正酬二。初从妄生妄。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无始妄想者。无中横计。妄执我人。故有众生可憎而有寿命可慈。当知真我本有。迷之谓无。妄我本无。执之谓有。由此故下十句。初四句由迷起惑。次二句。由惑造业。次二句由业招报。后二句反于三道堕于二乘。又始教中所说生灭四谛。初六句集谛。次二句苦谛。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谛。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为实我体。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生因感苦乐果。故名道。业成。即受生来死去流转。厌流转者息缘断惑。住涅槃者趣寂沉空。背性成迷。故有染污。是以迷闷不入也。

    二障觉成迷。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正是前问云何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故此答云。非觉违拒。然本觉元如。迷情自隔故。非觉违不容入也。其能入者。离念即觉。亦非觉性挽之。何故。动念著有。息念沉空也。

    二重核妄本三。初徴牒。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超无明。为己主宰。

    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何以皆称迷闷。由有根本无明以为主宰故。动是我动。息是我息。我人为主。动息俱迷。

    二转释。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出世而来。未逢明师指教开明。犹如生盲。动乖佛慧。身心皆是无明。如人爱命不自断也。

    三结过。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人若爱我。欢喜则顺。人若违我。烦恼则憎。以此计度滋养无明。从始至今无由休息。相续不断。将此求道毕竟不成。

    文为四。初我相二。初标显粗执二。初约法标。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于所学习忽悟自心。我所证者。者之一字正指现行见思之我体也。

    二约喻显。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弦急缓慢。支体不调手足失度之状。安则忘身。针艾疼楚则认我也。譬修行者。无证则已。有证则着。故合云以是证取方现我体。所以金屑虽贵。落眼成尘。是以下文云。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二结指细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心证是如来下。是所非但凡夫修时取证属我。乃至等觉后心。二转依号尚有我也。

    二人相。二初粗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学习既遣。证理犹存。故前者字正名人相。不复认我。岂作证心。若存了悟。同前非也。

    二细执。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圆悟是能。涅槃是所。殚尽也。既入地位。除尽证理之执。少存能尽之悟。故成人相。

    三众生相三。初标示。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觉前能悟。悟是所觉。悟既成所。觉亦名能。展转无穷皆成能所。能所及处皆是相待。了此无定。故离前非。计所不及。谓免诸过。不觉此计。是众生相。

    二举喻。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借世人语。以为义势。显众生相。非我非彼者。以是众生故非我也。既云我是。复非彼也。非彼我故者。非彼人之我。

    三结指。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存有所了名众生相者。若不存有。所了即无者字也。

    四寿命相二。初正释。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觉前了见知觉未忘。且云清净。存能照觉。复若命根。者字正指能觉之见。一切业智所不自见者。恐是凡圣所修业智。不自见此能觉微念。

    二显妄。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若心照见前诸妄想。称一切觉。此觉未忘皆名尘垢。以存能觉觉所觉故。不离尘垢者。只是染污之义。正显能觉是妄也。汤喻能觉。冰喻所觉。所觉既尽。能觉岂存。故云无别有冰知冰消者。若执有冰能知冰消。若执有冰。则同存我觉。我觉前我相。故云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二迷成法障三。初存我失道三。初标云。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前法未生圆解。终不能成圆教圣果。博地凡夫。故可知也。正法末世者。正宗佛法之末世也。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末世之时人多取相。今取证相。则正法亦同末世。若遇此法。了达四病。虽则末世还同正法也。

    二徴释五。初久修如何不证徴。

    何以故。

    劫数既多。行又勤苦。以何义故不证圣果。

    二认我取证非真释。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世出世间。无有一法不从我生。故云一切。贼若在外犹可堤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护。又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认之为儿。宁免破败。

    三取证如何妨道徴。

    何以故。

    外境犹可制御。藏识难以辨明。故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耗散。认贼为子。以此贫穷。纵使认我取证。何以便妨于道。

    四爱寂憎喧非解释。

    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夫生死轮回本由憎爱。欲求解脱须尽二源。起憎生死亦是我憎。今爱涅槃还是法爱。弃苦欣乐。憎爱虽殊元是本习。滞着修道。佛果岂圆。调伏心源即生死根。因由着处似涅槃相。此乃爱寂憎喧。名不解脱。

    五何知证法非脱徴。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法者寂灭法也。二乘之人所证界外别惑故。此徴云。若爱生死许是系缚。今悟涅槃寂灭之法。以何相知非解脱也。文二。

    初标我未尽。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