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韵的性质与起源

    中国学者讨论诗的音节,向来分声、韵两层来说。四声的分析已见上文。韵有两种:一种是句内押韵,一种是句尾押韵。它们实在都是叠韵,不过在中文习惯里,句内相邻两字成韵才叫“叠韵”,诸句尾字成韵则叫做“押韵”。

    韵与声是密切相关的。在古英文诗中,双声有韵的功用(详见第八章)。依阮元说,齐梁以前,“韵”兼包近代的“声”、“韵”两个意义。齐梁时有“有韵为文,无韵为笔”之说,但昭明太子所选的叫做《文选》,里面不押韵的文章还是很多。阮氏在《文韵说》里根据这个事实下结论说:

    梁时恒言所谓韵者固指押韵脚,亦兼指章句中之声韵,即古人所言之宫羽,今人所言之平仄也。……声韵流变而成四六,亦只论章句中之平仄,不复有押脚韵也。四六乃韵文之极致,不得谓之为无韵之文也。昭明所选不押韵脚之文,本皆奇偶相生,有声音者,所谓韵也。

    这个学说很可注意,因为它很明白地指点出来,中国韵文之中有不押韵脚的一种,就是赋与四六之类。“韵”在古代兼包“声”、“韵”两义,尚另有一证。钟嵘《诗品》谓“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他所谓“韵”显然是指“声”。不过阮氏谓昭明所选皆“韵文”,也还有疑义,因为“序”、“论”、“书”、“笺”诸类中有许多文章不但不押韵脚,也并不讲求“奇偶相生”。我们姑沿用“韵”的流行的意义,专指“押韵脚”。中国文字除鼻音外都以母音收,所谓同韵只是同母音。西文同韵字则母音之后的子音亦必相同。所以中文同韵字最多,押韵较易。

    韵在中国发生最早。流传到现在的古籍大半都有韵。《诗经》为韵文,固不用说,即记事说理的著作,像《书经·大禹谟》“帝德广润”段,《伊训》“圣谟洋洋”段,《易经》中《彖》、《象》、《杂卦》诸篇,《礼记·曲礼》“行前朱鸟而后玄武”段,《乐记》“今夫古乐”和“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诸段以至《老子》、《庄子》都有用韵的痕迹。在古代文学中,最清楚的分别是伴乐与不伴乐,至于有韵无韵,还在其次。诗和散文的分别并不在韵的有无。诗皆可歌,歌必伴乐,散文不伴乐,但仍可有韵。

    韵的起源如何,从前人说法颇多,最普通的是韵文便于记忆。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中说:

    演畴皇极,训诰之韵者也,所以便讽诵,志不忘也。……后世杂艺百家,诵拾名数,率用五言七字,演为歌谣,咸以便记诵,皆无当于诗人之义也。

    不过这种说法只指出韵的一种功用,不一定可说明韵的起源。章氏所举的尽是说理记事的应用文,大半是“笔之于书”的。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已经开始唱歌、跳舞,已有一部分韵语文学“活在口头上”,所以诗歌的韵必在应用文的韵之前,韵的起源必须在原始诗歌里去找。原始诗歌的韵也未尝没有便于记忆一层功用,但它的主要的成因或许是歌、乐、舞未分时用来点明一节乐调和一段舞步的停顿,应和每节乐调之末同一乐器的重复的声音(详见第一章第五节)。所以韵是歌、乐、舞同源的一种遗痕,主要功用仍在造成音节的前后呼应与和谐。

    二 无韵诗及废韵的运动

    中国诗向来以用韵为常例。诗偶有不用韵者大半都有特殊原因。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曾反对有韵与无韵的分别说:

    古人之文,化工也。自然而合于音,则虽无韵之文而往往有韵;苟其不然,则虽有韵之文而时亦不用韵,终不以韵而害义也。三百篇之诗,有韵之文也。乃一章之中有二三句不用韵者,如“瞻彼洛矣,维水泱泱”之类是矣;一篇之中有全章不用韵,如《思齐》之四章五章,《召旻》之四章是矣;又有全篇无韵者如《周颂》:《清庙》、《维天之命》、《昊天有成命》、《时迈》、《武》诸篇是矣。说者以为当有馀声,然以馀声相协,而不入正文,此则所谓不以韵而害意者也。……太史公作赞,亦时一用韵,而汉人乐府反有不用韵者。据此则文有韵无韵,皆顺乎自然。诗固用韵,而文亦未必不用韵。东汉以降,乃以无韵属之文,有韵属之诗,判而二之,文章日衰,未始不因乎此。

    顾氏的大旨在诗与文不应以有韵无韵分,因为诗可不用韵而文亦可用韵。在原理上这是不错的。不过就事实说,无韵诗在中国为绝少的特例,究不足以破原则。他所举的实例也有可置疑之点。二三句不用韵而其余皆用韵,仍是用韵的变格。《周颂》多阙文,而且题材风格近于应用文,与普通抒情诗有别。顾氏固不反对“馀声相协”之说,所谓“馀声相协”就是在词句本身上虽不用韵,而歌唱时仍补上一个协韵的余声。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废韵的尝试。第一次是六朝人用有律无韵的文章译佛经中有音律的部分(例如“偈”和“行赞”)。第二次就是现代白话诗运动。译佛经者大半是印度和尚,以外国人用中文,总不免有些困难;而且佛经译笔大半着重忠实,本意不在于为诗,用韵很容易因迁就文字而失去真意,不用韵固无足怪(中土僧人自做“偈”,也尝用韵,六祖坛经可以为证)。宋人诗颇受佛经的影响,而且宋人大半欢喜文字游戏,所以苏东坡一班人也模仿过佛经的“偈”,但是从来没有看见一个诗人仿“偈”体做无韵诗。白话诗还在萌芽时期,它的废韵的尝试显然受西方诗的影响。不过白话诗用韵的也很多。以后新诗演变如何,我们不必作揣摩其词的预言。我们现在只讨论韵在以往的中国诗里何以那样根深蒂固,也许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对于将来中国诗韵的关系如何,也可以推知大概。

    三 韵在中文诗里何以特别重要

    诗与韵本无必然关系。日本诗到现在还无所谓韵。古希腊诗全不用韵。拉丁诗初亦不用韵,到后期才有类似韵的收声,大半用在宗教中的颂神诗和民间歌谣。古英文只用双声为“首韵”而不押脚韵。据现有的证据看,诗用韵不是欧洲所固有的,而是由外方传去的。韵传到欧洲至早也在耶稣纪元以后。据十六世纪英国学者阿斯铿(Ascham)所著的《教师论》,西方诗用韵始于意大利,而意大利则采匈奴和高兹诸“蛮族的陋习”。阿斯铿以博学著名,他的话或不无所据。匈奴的影响达到欧洲西部在纪元后一世纪左右,匈奴侵入罗马则在第五世纪。韵初传到欧洲,颇风行一时。德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以及法国的中世纪许多叙事诗都用韵。但丁的《神曲》是欧洲第一部伟大的有韵诗。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学者倾向复古,看到希腊拉丁古典名著都不用韵,于是骂韵是“野蛮人的玩意儿”。弥尔顿(Milton)在《失乐园》序里,芬涅伦(Fnelon)在给法兰西学院的信里,都竭力攻击诗用韵。十七世纪以后,用韵的风气又盛起来。法国浪漫派诗人尤其欢喜在炼韵上做功夫。批评家圣佩韦(Sainte Beuve)做颂韵诗称韵为“诗中的唯一和谐”。诗人邦维尔(Bainville)在《法国诗学》里几乎把善于用韵看作诗人的最大能事。近代“自由诗”起来以后,韵又没有从前那样盛行。总观韵在欧洲的历史,它的兴衰有一半取决于当时的风尚。

    诗应否用韵,与各国语言的个性也很密切相关。比如拿英诗与法诗相较,韵对于法诗比对于英诗较为重要。法诗从头到现在,除散文诗及一部分自由诗外,无韵诗极不易发现。自由诗大半仍用韵,据音韵学家格拉芒的意见,自由诗易散漫,全靠韵来联络贯串,才可以完整。英文诗长篇大著大半用无韵五节格(blank ve...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