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秉燭雜記

    君子以道爲貴。以德爲富。待人而貴者。非至貴也。待物而富者。非眞富也。

    君子以利人爲利。小人以利己爲利。利於人則爲義。利於己則爲不義。

    形人之形而性天之性者。謂之人。形人之形而失天之性者。謂之不人。人而不人則禽耳獸耳。

    張子曰。化則無成心。成心者。意之謂也。愚謂意生於心。心成於意。故曰成心。

    有陽則有陰。有善則有惡。有君子則有小人。一消一長。固其理也。常使陽勝陰善勝惡。君子勝小人則可矣。

    世之人。責人也重。責己也輕。人有不善則知惡之。己有不善則不知惡。是待己不如待人。可謂智乎。

    動則多凶。故聖人愼動。獨則易肆。故君子愼獨。

    人於喜怒。最所難克。故七情以此二者爲首。大學之言正心。亦以忿懥爲先。可不戒哉。

    忘情於得失者。世不得以榮辱之。無心於窮達者。人不得以貴賤之。苟能於此。淡然無所累。則將無往而不自得矣。

    樂得其道者。有諸己者也。心廣體胖而其樂無窮。樂得其欲者。徇乎外者也。喪心失己而害必隨至。故得道者去欲。徇欲者失道。

    方遜志曰。有德之人。一言而有餘。不知道者。萬言而不足。愚謂一言而有餘者。可以無事乎言。萬言而不足者。是爲無益之辯。

    君子。信其在我者而已。我果不非則萬人毀之而不沮。我果未至則萬人譽之而不動。況以此爲喜慍於其中乎。

    天以運行。故不墜。日月以運行。故不隕。此不息之徵也。山以不動故壽。水以不動故淸。此靜之驗也。故君子以靜爲主。以不息爲功用。

    邵子曰。任我則情。情則昏。因物則性。性則明。愚謂因物者。不爲物動。卽所謂性也。任我者。隨物以遷。卽所謂情也。故性定則明。情勝則昏。

    邵子曰。惟至誠。與天地同久。天地無則至誠可息。苟天地不能無則至誠亦不息也。愚謂天地之所以存而久者。以其誠也。誠苟息矣則天地不能存。故曰至誠無息。又曰。不誠無物。天地亦物也。

    伊川先生曰。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爲。愚謂天地以生物爲心。而不見其化之之跡。故曰無心。聖人之無爲。卽天地之無心也。

    陸氏曰。學者不長進。只是好己勝。愚謂學者只知有己。不知道理之無窮。故有自是之病。故君子。貴乎克己。

    事有勞於一時而爲百年之利者。有快於目前而貽終身之害者。惟明且斷者。能審擇而行之。

    道若大路然。以其平易可行。故謂之道。世之學者。舍其正路。妄求竇逕。以至蹈荊棘墮坑塹。有終身不得其道者多矣。可哀也已。

    言者。心聲也。故心定者。言重而舒。心不定者。言輕而疾。心之不定。由不能知止故也。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學者須以知止爲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夫聲色臭味。屬於人欲。故謂之人心。仁義禮智。原於道性。故謂之道心。惟危也。故須致省察克治之功。惟微也。故須加擴充涵養之力。

    文子曰。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故聽之不深。卽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卽行之不成。此雖非儒者之說。可見古人爲學之方矣。

    張子曰。定然後有光明。易以艮爲止。止乃光明。故大學定而至於能慮。愚謂止乃光明。觀於止水可驗。

    林用中主一銘曰。有主則虛。神守其郛。無主則實。鬼瞰其室。愚謂心。猶舍也。主敬則一而不雜。故曰虛。不主敬則私欲蔽塞。故曰實。神者。心之主也。鬼者。外邪。心之賊也。

    張乖崖病中移心法曰。但得此心。如對君父。久之自愈。愚謂此言甚善。人能存心如此。久而不已。則人欲去而天理明。豈特愈病之方而止哉。

    人固有聞善而不行。好善而不誠者。聞而不行。猶不聞也。好而不誠。非眞好也。

    張子曰。困辱非憂。取困辱爲憂。蓋人能以取困辱爲憂則無憂矣。又曰。榮利非樂。忘榮利爲樂。此非謂以忘爲樂。能忘榮利然後可樂也。

    方遜志曰。天下非無才也。而恒病乎不學。學者非少也。而恒患乎不知道。使有才者皆明乎道。天下有不足治。愚謂才而不學則不可謂才。學而不知道則不可謂學。有才而必學而知道然後始可言治矣。

    天之生斯人也。非欲苟養其身而已。蓋使之養其德以養斯民。豈偶然哉。故志乎富貴而不志乎道者。自賤其身者也。謂己不足以行道濟民者。自棄其身者也。

    諸葛孔明曰。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愚謂學以主靜爲本。若孔明者。可謂知爲學之本矣。豈漢唐間人所能及哉。

    呂東萊言學記曰。幼者聽而不問。皆使人自脩不敢輕發。養成德器也。愚謂使之自脩。欲其自得也。蓋古者敎人之法如此。所謂優而柔之。使自求之。厭而飫之。使自趨之。若江河之浸。膏澤之潤。是也。

    先儒曰。學者大病。在於私心自用。私心自用則不能克己不能聽言。愚謂不能克己者。私心之病也。不能聽言者。自用之病也。有一於此。不能遷善而造道。故曰大病。

    邵子曰。得天理者。不獨潤身。亦能潤心。不獨潤心。至於性命亦潤。愚謂德充於內而形見於外。故能潤心則能潤身。能潤身則性命亦潤。

    易繫言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所謂三才者。蓋以道之功用而言。

    張子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過則溺於空淪於靜。旣不能存夫神。又不能知夫化。愚謂釋氏之溺於空。道家之淪於靜。皆過焉者也。過與不及。均爲失中。故道以中庸爲至。

    坎屬水。陽在陰內。故水內明而外暗。離屬火。陰在陽內。故火內暗而外明。

    自以爲能者。有所不能。故聖人不自矜。自以爲足者。有所不足。故聖人不自滿。

    學者。將以致用也。義理旣明。規畫素定。則臨事而不眩。制變而不擾。若夫不學者。盲也聾也。或者責道於盲。求聽於聾。可乎。

    聖人之於言。譬如化工肖物。自然成文。而後之爲文者。剽竊雕琢。以爲新奇。故文章與經術判爲二途。而聖人之學亡矣。

    君子處心行己。須務光明正大。如天之在上。人皆見之則斯爲正大矣。如日之臨下。人皆仰之則斯爲光明矣。其有氛翳薄蝕之災者。非其過也。

    邵子觀物篇曰。道爲天地之本。天地爲萬物之本。此言。蓋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之意。卽所謂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者也。

    凡人言行。以誠則久益信。以詐則久必敗。故道以常久爲貴。

    遜志齋曰。世所推仰者。惟在乎文章。文者。道所不能無。而非所以爲道也。愚謂文者。載道之器。爲文而不本於道。則不足謂之文。今人於文。亦不能自力。況道乎。故知道者鮮矣。

    古之聖賢。立必俱立。成不獨成。其著書垂訓。皆與人爲善之心也。今人讀聖賢書。不能體其心以爲善。則是甘於自棄而爲負聖賢矣。

    薛文淸曰。篤志此道。使天下之物不能尙。其庶有進乎。愚謂學者不如此。則不可謂篤志。志苟不篤。則無以進於道矣。

    通天地人謂之儒。儒之道大矣。而後之儒者。不能盡儒之道。故有章句之儒。有文史之儒。其名不一。於是人之視儒。藝之而已。遂有眞儒僞儒之目。嗚呼。是寧非爲儒者之責乎。

    生壯老死。人之四變。而不變者。唯性與心也。然性不變而心或不能無變者。以不能操存故也。是故。不失赤子之心。爲難矣。

    曾子言孝子無私憂無私樂。父母所憂憂之。父母所樂樂之。愚謂人子無私心。唯以父母之心爲心。故憂以父母。樂以父母。按孟子言舜曰。象憂亦憂。象喜亦喜。聖人於弟且然。況父母乎。

    可以死則死。可以退則退者。君子也。不可生而生。不可進而進者。小人也。能恬於進退。而不能不動於死生之際者。或有之矣。不能不動於進退。而能恬於死生之際者。未之有也。

    朱子曰。士大夫辭受出處。非獨其身之事。其所處之得失。乃關風俗之盛衰。不可以不審。愚謂士大夫一身。其重也如此。而不知自重。以至失身者有之。獨奈何哉。

    程子曰。君子不欲才過德。不欲文過質。愚謂才勝之害。至於亡國滅身。如韓非之倫是已。文勝之弊。至於畔經離道。如司馬相如之類是已。

    凡爲人之道。惟忠與孝而已。事君能盡其道者謂之忠。事親能盡其道者謂之孝。聖人之爲聖。亦無他焉。唯盡其道而已。故曰聖人。人倫之至也。

    終日營營。以求利爲心者。衆人也。終身勉勉。以求道爲務者。君子也。故君子之所務。衆人之所笑。衆人之所爲。君子之所悲。

    君子不枉己以爲同。不詭俗以爲異。同於所可同。異於所可異。一於道而無容心焉。或者欲以其同異而觀君子。烏可哉。

    先正有言。朋友講習。固天下樂事。不幸獨學則尙友古人。可也。愚謂求友於一世則難。取友於千載則易。人能於學。有以自樂。則尙友古人。亦是樂事。何不幸之有。

    朱子云知至意誠。是凡聖界分處。未過此關。雖有小善。猶是黑中之白。愚按誠意。謂之人鬼關。亦謂善惡關。學者須是着力透得此關。方可言學。

    古之聖人。上焉則以身爲敎而道行於當世。下焉則以言爲敎而道明於後世。其敎一也。

    管子曰。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此言儘好。

    邵子曰。人之精神。貴藏而用之。苟衒於外則鮮有不敗者。愚謂此與庖丁善刀而藏之同意。養生書云藏精於晦則明。養神於靜則安。晦以蓄用。靜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不窮。是也。

    朱子曰。古者以心爲學。以德爲治。故風俗淳厚而事益簡。愚謂得於心之謂德。學必求諸心。治必本諸德。此事之所以簡也。

    君子常處於厚。小人常處於薄。觀其所處。可以知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