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題蔡子履心法論後

    蔡曰。心包性情。百事出焉云云。

    愚謂先儒之說心法詳矣。毋容置喙。然妄意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遂通。性之情也。性卽心之體。情卽心之用。心與性固不可分而言之。而心爲人身之主宰。故橫渠謂心統性情。統是統會之義。而朱子又謂心包性情。包字則如以一物藏貯兩件物者。然未知如何。且心本無事。事至而應者也。事從外至。非生於心者也。今不言體用動靜。而直謂心包性情。百事出焉則似欠曲折。

    蔡曰。孟子言必稱堯舜。而不復論心法之體用。以子思前焉故也。

    愚謂孟子之言性善。卽是未發之性而爲心之體。言四端。卽是已發之情而爲心之用。延平李氏所謂孟子曰性善。又曰情可以爲善。其說蓋出於子思者是也。

    蔡曰。孟子之求放心。爲當世鹵莽人發也。

    愚謂求放心。乃學者用工初頭。所論似然。但所謂有放心而不知求者。指衆人而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者。槩言爲學之要。退溪先生云求放心。淺言之則固爲第一下手着脚處。就其深而極言之。瞬息之頃。一念少差。便是放。此言是矣。

    蔡曰。求放心之求。乃收斂之謂。而紫陽以此爲反求之求曰。求放心當於未放前求之。又於已放後求之。斯言病矣。已放之後則求之可也。未放心存。寧有可求也。

    愚謂心者。活物也。一念之頃。或升而天。或降而淵。操存舍亡。保守甚難。故學者須以持敬爲主。存養省察。交致其功。使此心常存而不令昏昧放逸。以求至乎誠明之域。此正學者上達工夫也。蓋求者。非必求在外者也。乃點檢省察之義。心有不存焉則思所以收斂。心旣存焉則猶恐其或逸。此卽朱子反求之意。與傳所謂動必求諸身之求。同矣。

    蔡子履者。名禎。先時號高尙之士。而今觀所論。則不甚精透。又其所見。頗有偏滯不通處。至以朱子之言爲有病。蓋其學粗聞存心之一端。顧於涵養省察二者。未曾用工。而妄爲是論。其謬甚矣。余故拈出而辨之。

    題蔡子履中庸集傳贊後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又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愼其獨也。註隱。暗處也。微。細事也。

    蔡曰。以上文防於未然推之。此所謂隱微。蓋指心上善惡之幾也。

    愚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承上文不睹不聞而言。其所不睹。隱也。其所不聞。微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蔡曰。旣已戒懼。不失本體。故謂未發爲中。旣已愼獨。發皆中節。故謂已發爲和。

    愚謂旣已戒懼。作旣常戒懼。旣已愼獨。作旣常愼獨。方見君子常存敬畏體道不離之意。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註。自戒懼而約之。

    蔡曰。戒愼恐懼。所以守心。哀樂未感。本體炯然。與昧爽丕顯心法契合。初非學者求放心事也。約之之功。將安所施。程子釋求放心曰。約之使反復入身來。云約之。蓋謂收斂。得非語低乎約之。當曰守之。

    愚謂約卽約束之約。約之如束物然。束之又束。猶恐失去。蓋言守而不失之意。如此著功然後可以推至於十分地頭。程子所謂約之。乃是收斂向裏之意。與此少異。

    註。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

    蔡曰。無偏倚一句。不言性而遽言中。語涉欠闕。此句上。當有渾然天理之語。苟非心全乎德性。何所指而言中。

    愚謂未發之中。卽性也。自戒懼而約之。主其守不失。皆致中之事。雖不拈出性字。似無欠闕之疑。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爲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蔡曰。此章引伐柯之詩。以喩學道。言伐柯者。不知其則不遠。而以爲遠。猶學道者。不知道在其身。而以道爲遠也。註以物無知覺。而人性皆善。特以意起曰。柯有彼此之別。故伐者視之。猶以爲遠。人道則彼此一體。非柯可比。其間措語。委曲丁寧。然殊失孔子取譬之意。且孔子深慮學道者以道爲遠。而怠於所從。故敎不遠人。改卽止焉。夫人之與人。道雖同。身有彼此。以人治人。以柯伐柯。亦何異焉。韓鳴吉論此章。深得其旨。

    愚謂此因上文之旨。引喩而明之。夫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譬如以此柯之樣。度彼柯之樣。未嘗有異。其道不遠人者可見。而由不能反求。故視以爲遠。惑矣。道本不遠於人。能改其惑則道在是矣。故曰以人治人。改而止。下文忠恕違道不遠之恕字。最爲切着。所論物無知覺以下。語頗未瑩。至於人之與人。道雖同。身有彼此云者。尤涉未妥。如何如何。大槩程子註說似爲明白。宜審觀之。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註。誠者。物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

    蔡曰。註意曉不得。妄謂誠者。自是生成之理。道者。自是當行之道。自。自然也。言無所作爲。論語亦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下文始言誠之之事。

    愚謂自者。不假人爲之謂。不誠無物。故曰物之所以自成。非道弘人。故曰人之所當自行。按音義曰道也之道。音導。又韻會曰道。由也。禮記極高明而道中庸。音導。蓋所當自行云者。釋自道二字之義。與道問學道中庸之道同。今謂自是當行之道則未妥。

    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蔡曰。此章無息不息。以誠而言。悠遠博厚高明。以道體而言。悠遠以下。決非言用也。觀下文承接之語。益復無疑。

    愚謂自至誠無息至博厚高明。蓋推言至誠之極。與天地合德。故曰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其曰與天地同用。乃指載物覆物成物而言。非謂悠久以下爲用也。仔細參究則可無疑矣。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蔡曰。嘗讀傳註釋廣大四句之語而竊疑焉。敢以妄見補之曰。志欲廣大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