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之四 野战术(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只有七阵,车轮阵即是圆阵,以下按相克顺序排列)——牝阵(却月阵)、牡阵(鸟翔阵)、冲方阵(直阵)、车轮阵(圆阵)、罘置阵(鱼丽阵)、雁行阵、方阵——很不幸的,除了车轮阵以外,在本质上,都变成了方阵,而且,全部是防御性的方阵!比如说,冲方阵,是一种窄正面、大纵深,适合在狭窄地形作战的阵形,但到了宋军手里,竟然变成了正方形!幸好宋军还没把它变成四面防御的正方形……

    我们知道,在当时一般情况下,布阵时每个骑兵占地面积至少是纵横两步,我们简单地将这三万骑兵摆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大方阵,占地面积就多达7平方宋里!而事实上,这样的编队是不可能发生的,单单一个前阵中,最后一列的骑兵与最前一列的骑兵,距离竟然达到7宋里之遥,这实在是太过于荒唐了。而且,在布阵的时候,也不可能采用正方形的平均分布态势,而一般是用5/3的比例排布前列与后列的兵力。而且为了保证战斗力,一般也会以50人分为10列,组成一队,每队正面宽度50到65步,各队之间至少相隔10步左右。如果是以这样的标准布阵的话,即使辽军的纵深长达20队即100排,辽军的这个前阵的正面宽度,也将长达8宋里!而实际上,100排的纵深,也是极不可能的,要知道,宋军骑兵的纵深,一般不过10排而已。所以,辽军这三万骑兵的前军,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它的正面宽度一定超过了10宋里!

    首先,“授阵图”主要只是一种在防御时部署兵力的手段——皇帝(也许还包括他不为人知的高级参谋)在战争前,下令某位将军与他的军队在某个地区建筑某种半永久性的阵地工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这才是“授阵图”的本质,它最主要的问题是,宋军的地图测绘水平还不够先进,所以常常出现阵图不符合实际地理情况的问题,但因为是皇帝亲自颁布的,所以不是每位将领都会有勇气要求皇帝修改错误。

    不过,“结阵而战的宋军不惧怕任何敢于正面交锋的敌人”虽然是事实,但意义有限。因为战争的本质就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要求敌人堂堂正正地对决,是非常荒谬的。如果宋军成功地引诱到敌军与自己的大阵正面对决,那是宋军将领的本事,但责怪敌人不肯配合,就未免太天真了。

    不过,必须承认,相比其他方面的战术能力而言,宋军在野战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前期的宋太宗时代,主要是由于指挥体系的僵硬造成的,不仅仅是“将从中御”,还包括那种不顾实际,要求数路大军分进合击、准确会师的“无理战术”——要知道,在通信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之前,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军曾经以严酷的军法成功做到要求各路军队按时在作战区的某地集结的先例,即使这样,汉军也经常会有名将因为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集结而下狱受审,甚至于被迫自杀——至于要求“分进合击”后,各路大军还能配合得丝丝相扣的作战构想,那只能出现在神话当中。因此,只能说前期的宋军过高地估计了他们的战术执行能力与技术水平。

    对中国古代战争缺乏深入了解的人,是很难理解当年韩信对刘邦说“陛下能将十万众”是拍了一个多大的马屁!实际上,在古代,真正能够有效地指挥十万大军作战的将军,无一不是一时名将。所以,宋军中不乏有很多将军,带着几千人几万人,就打得风生水起,屡战屡胜,一旦给他十万兵力,反而就只会结阵自保了。辽军当年敢如此布阵,实在是有点欺宋军无人。

    严格来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应当叫“阵战术”才对。因为宋军在传统上,是非常重视结阵而战的军队。明白了这个,我们才能理解当年正统派出身的宗泽将军见到草根出身的岳飞将军这位军事天才时,为什么要特意传授他阵战术,并且认为只有懂得阵战之术,岳飞将军才能进入一流将领的行列。

    而在中军阵的后面,又有拒后阵。拒后阵的任务,是防止敌人抄掠粮道。拒马河之战,君子馆之战,望都之战,宋军都在粮道上吃了辽军的大亏,真是刻骨铭心。所以后来在拒后阵的基础上,又加了“策殿后阵”,来接应殿后部队。

    在前阵的前面,还有先锋阵与策先锋阵。

    而在中军阵的左右,又有所谓的“东西拐子马阵”。宋军的敌人最常用的战术,就是集结重兵,从侧面攻击大阵,所以宋军在布阵时,会根据中军阵的兵力,临时抽调兵力,组成拐子阵,保护中军的两翼。

    枢密院的官僚们一厢情愿地相信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自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阵战术,但实际上,宋军只有两种阵战术,那就是方阵和圆阵。其中主要是方阵。

    但显然这只是一个影响极大的误会而已。一个简单的常识就是,由宋太宗皇帝在雍熙年间御制的“戎万全阵”,需要十四万九百三十人布阵,而且主要是针对河朔地区对契丹的防御。但是,从雍熙开始,一直到宋太宗逝世,宋军的战史上就从来没有发生过十四万余人集结在一个地方作战的事件!在宋军的战史上,惟一一次有可能使用到“平戎万全阵”的事件,发生在宋真宗皇帝整顿边防之时,当时宋军曾经聚集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大军,在定州布起一个半永久性的大阵,构筑第一道重兵防线。不过这次整顿河朔边防的行动,在档案中只记载是出于宋真宗与他的谋臣们之手,因此它采用的是“平戎万全阵”的可能性极低。所以,所谓的“平戎万全阵”,也许把它当成一种从未应用于实战的战术研究成果来看待,可能更加符合事实。

    不过,我们前面也说了,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宋军。所谓的“常阵”也好,所谓的“本朝八阵”也好,在《新宋》所描写的时代,也就是历史上的熙宁、元丰年间,都已经被取代了。早在熙宁二年的时候,在赵顼的领导下,宋朝君臣掀起了一场有关阵法的大讨论,赵顼练兵的决心不容忽视,于是,当时所有的“帅臣”,都被要求说明自己对阵法的看法,然后由汴京进行总结,完善阵法,先在京师选兵操练,然后向各地推广。后来征求意见的范围又扩展到全国军民。大致上,宋朝君臣恢复了李靖的阵法。最初被试验的,是李靖的六花阵法,但六花阵只是圆阵,赵顼对此并不满足,他对于六花阵主要只适用于平原宽阔地带作战尤其不满,下诏说敌人不可能特意将就宋军来选择平原作战,于是又下令在李靖阵法的基础上,研究、恢复方阵,此后逐渐定下了修改版的方、圆、曲、直,锐五阵法。

    而所谓的“将从中御”实际主要是指,皇帝与枢密院可以随时根据前线传回来的战报,修改、变更前线将领的作战任务。必须说,这种理念其实相当的先进,问题是,它太先进了,而配套的通信设施与情报搜集能力,却远远没能跟上。

    除此以外,还有所谓的“无地分马阵”,这是由中军大阵直接控制的轻锐机动部队,布置在中军大阵的四周,供随时调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