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朱大枬的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我想起我们死去的大枬,他几年来总沉默着,而且沉默到了现在,到了死。

    一只美丽的飞鸟,

    却沉默地穿入了树阴里边。

    ————摘录鹤西的《无意》

    对着大枬的旧札,我木然许久;说它们的作者已然弃世,而且就要下土,真是令人将信将疑,感到人世的无常。奇怪的是我只有他三封信,而且是从一大堆的旧信中间搜检出来的,然而若干年的交谊,只落下三封信,实在令人怅惘已极。两封信是一九二七年的,一封信在一九二八年七月,报告他到了南京。在这三封信中,我最珍护三月三日那一封,薄薄两页,中间对于我的某篇小说有非常真挚的意见:

    “你写文章的取材极好,不平凡,不琐碎;又特别注重心理方面的描写,不浅浮,不粗疏;结构布局也很好,不草率,不平衍。这是我和先艾极端佩服你的地方。总之,你能够重视一般作者所忽视的,然而一般时髦的作者所重视的,你便忽略过去。他们重视的地方只是几句漂亮的对话,不客气地说,你的作品的对话(lialogue)的确不很漂亮。我希望你成为一个各方面的技术都美满的作者。我希望你注意一点。”

    在这封信里,他赠我多少友谊的鼓舞和友谊的劝勉呢?我没有给他写过那样一封信。我记得很清楚。我向来把他敬做半师。《一个兵和他的老婆》写成了,我第一个念给他听:我差不多强迫他在听,他的屋内仿佛还有朋友。但是他从来没有向我要过他诗文的批评:他不屑于。他用不着人们的浮夸,他把真理藏在自己的心里。他轻易不宣示出来。他埋起自己,而且埋在一个阴沉的角落;没有人奉上他的功值,他也不斤斤于有无。他有他的癖性,在这上面没有人可以尾随,而且他有他的经验和贫苦,而且他能够忍受物质的或者肉体的痛苦,只有那精神的痛苦他唱出来,唱给他自己,唱给寥寥的同情者。

    这或许出乎他的意外,如今轮到我来谈他。他已然去世,我又像强迫他在听————听一个老友的唠叨,连声唯唯否否也不能为自己回辩。这不是逝者的悲剧吗?沉默地听着人世的纷呶。实际哪一个人知道别人比知道自己多呢?敌友听看见的,只是一个人浮面环境的反应。至于内心灵魂的变迁,只有自我感到,而且十九难以出口。我们责难一个人,因为我们不能或者不肯了解他的苦衷,或者了解而不原谅。所以只有大枬配谈大枬,外人见到的多半是些抽象名词而已。但是有一件事我相信的,就是他会欢喜而且耐心听我谈论;甚至于我谈入歧途,他仍然宽容地沉默着。我并不是说他生前不喜辩论;他嗜好辩论,但是题旨必须和他无涉。这就是他悲观的出发点:急于人而缓于己。

    我并不预备誉扬逝者。他高尚的人格和温良的性情,永生在后死者的心中,勿需人世的褒贬。然而他更是一位诗人,在他幽独中唱出他的诗歌,有人夸好有人说坏,但是只有朋友记住他抑郁而颓废的灵魂。

    生于现世,我们不幸看见无数这样类似的灵魂,然而不见其全唱出一已颓唐的情思。大枬是幽晦的,同时是抒情的。他努力不做一个无谓的感伤诗人,他从小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求知欲时时鞭策着他,然而生在我们这时代,在这破晓昏蒙的时代,有许多青年用力自拔,拔不出来,索兴任其沉沦————肉体的沉沦。他们饱尝到人世的苦味,苦味全然痹麻住他们物质的感觉,终于侵入他们精神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内在的,书生式的:他们用最后的力量集中在保全灵魂的贞洁。有些失败了:在这失败之群,大枬怕是一个。

    但是谁表现这种苦况,有他深入呢?

    我爱他的《寄醒者》————一首散文形式的诗。这篇寓意很深,充满象征的意义。让我们用心来了解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的忧郁。第一要问的,便是:谁是醒者呢?不是别的,是作者的灵魂。在这醉梦的人世,谁是那唯一的醒者呢?只有清醒的灵魂。诗人想象他的灵魂,在黑暗的夜空,仿佛一颗明星。这颗星掉了,从云空的轮廓失脱下来,好似诗人觉得他的灵魂渐渐离弃他的肉体。直到他“惘然对着你遗留下的黑曲线的轮廓掉下一滴泪来”,他才觉出它的遗失。诗人的幻觉又引他想象“一朵紫色的小花在颤索”:灵魂的消逝也许同这朵小花相似罢。悄悄地,在他不知不觉的时候,那朵小花零落了。那维系人生最神圣的东西不在了,余下的还有什么呢?是“心”,一个下沉的心,没有希望,没有活血,而且是空空的。

    于是诗人因无能为力而苦楚。

    这首诗我承认我不全明了。然而我每一读过,它就兜起我一种浑轮的悲伤的感觉。我不得不羡赏他表现的力量————一种奇异的紧缩的力量,压止在我的心上。于是我问自己:大枬何以这样疲倦,这样悲观呢?

    于是我们读到他的第二首散文诗,《寄行路者》。这是一个旅客的伤叹,和诗人同样厌倦,同样萧索。这一声哀吟停留在诗人的心弦上。诗人怀抱着炽热的同情,因为中间一墙之隔,对于行路者便无可为力。我们如今无数这样的青年,抱了绝大救世的热忱,结果只落了一个徒然。墙壁是有门的,然而门是锁住的。于是那哀声终成绝响,没有回应。这种热烈的救世之感同对于它的失望,表现在若干他的诗文里面。我们可以看他的《在十字架上》,这里所表达的是,有信仰则痛苦,失去信仰则愈加痛苦。我们再可以看他的《刑场的舆论》。刑场便是人世,这里充满了观众同观众的议论。这里只有冷漠。而死者便是牺牲者。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