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特著 人生之目的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特著

    人生之目的

    人生之究竟目的何在。余亦未敢轻意说出。其必待尔痛切彻底研究一番。直须逼拶到山穷水尽。转不得身。吐不得气时候。始有商量余地。若匆匆随便说出。恐将来有骂我日子。此非诳骗。可请试验。如其信不及我语。试向自己方寸之间。一毫端上。拈起放下。横来竖去。亲亲切切。着眼觑看。如老鼠之入牛角。若果能一眼看得彻彻透透。地一声。如大梦觉。始信我语。并无丝毫相欺也。兹于人生目的。约因缘而说。亦非片言所能尽谈。历观古来为大圣大贤。尧舜禹汤。周公孔子。?鸣而起者有之。坐以待旦者有之。终宵不寐者有之。所谓发愤忘食。废寝忘餐等。如果全无目的。劳而何为。孰不知尧舜禹汤等诸圣贤。皆是天民之先觉者也。斯则天民有待而能觉。圣人生知而先觉。此觉岂非吾人方寸间之性灵者乎。不闻孟子言乎。尧舜与人同耳。其所谓同者。即指此性灵是也。设使人人皆能觉此性灵。是则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矣。由此方寸间之性灵。在眼故能见。在耳故能闻。在鼻知香臭。在舌别言论。在手能执捉。在足能趋奔。觉之称明德。迷之曰灵魂。是故彼尧舜。眼见耳闻。与吾人之眼见耳闻。同一性灵发现。映用未尝不同。故曰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惟古之大圣大贤。一生所忙生活。为有目的耶。抑无目的耶。如果都同我辈。终日竟夜。忙个无目的生活。则彼孔子终宵不寐。周公一坐待旦。大舜?鸣而起。岂不是空消岁月。浪用精神乎。何以历至今数千年以来。那一个人不称他为大圣人。是则决有目的所在。可无疑矣。但今人之眼耳鼻舌手足。以及方寸间之性灵。既全与古人无异。何以所忙之生活。一有目的。一无目的。迥然不同耶。上不同于圣贤。下又异于禽兽。安所称为万物之灵哉。仔细三思。宁不愧然。嗟乎。大都举世之人。拘于一隅之见。未遇明眼人指教。而求于未学。以耳食为至当。无怪乎茫然不知归宿焉。

    虽然。我前作如是说。岂真知最高目的耶。且此最高目的。并非理想所能究竟。亦非仅以空谈所能研穷。譬如欲行千里之途。必由近处下足。要登九层之塔。必从低处上升。今说要达最高目的。势亦必然。务须先发雄伟勇健之心。立定坚强不拔之志。以为基础。此即以方寸间之性灵。以为主人翁。若主人不迷。客不得便。譬如一幢大屋。外开六门。门门各有一招待员。接纳宾客。六招待者。为宾中之主。称性灵者为主中之主也。且主中主者。固然要性灵。而宾中主者。亦不可模糊一点。所以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真实不虚。所言大屋者。指吾人之躯壳也。六门者。指眼耳鼻舌身意也。六招待者。指见闻嗅尝觉知也。眼等之六。通名为根。见等之六。总称曰识。唯主中之主。称之曰心。内典有言。无明烦恼。使尔生生死死。无暂停息。唯汝六根。更非他物。经又云。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我所以晓得。好亦六根。恶亦六根。除了六根。决无生死根本。如今欲达最高目的。必宜从六根为发轫之初步也。须知所招待之客。亦有六种名目不同。曰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六尘。言尘者。以染污为义。取其能染污根识的意思。其间染污与否。及功之与过。全在能招待者作得主宰。所以称为宾中主也。如其招待得好。可为功之魁。否则便为罪之首矣。虽然。功魁罪首。皆归于能招待之者。其实还有主使者在。言主使者。即性灵也。是以为主人翁者。必先严定纪律。订明赏罚。一味许其向好边做去。莫论久近。不计岁月。久之又久。不怕不能达到最高之目的也。我今老实说。如今世风日下。人性刁怪。往往以自恃聪明。大生邪慢。胸含苦本。埋没性灵。滋之以爱水。培之以欲泥。乃复以世智贡高。傲人凌物。争兢气概。将谓阎罗老子管束他不得。亦复不知有前因有后果。善恶报应等事。盖由不识性灵。不知本法。于己躬脚跟下。最初一步。了无所知。徒自痴狂增长。梦想颠倒耳。我今且说大学中致知格物之格字。大概读大学人多如牛毛。尝其中滋味者。直如麟角。要知这个格字。正当作用。当明物是什么。物者即是身外之物。终日与我作对者也。我具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彼作对者。便是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前之五尘是外对。后之法尘是内对。外对的体质粗。大家容易明白。内对的体质细。恐怕你们还不容易明白。前篇立喻。将六根取喻六门。以六尘喻六客。门门之内。各有一招待者。名六识。为宾中主。所言格字。用得正当与不正当。其主宰之全权。操在内一个招待员手里。若用得正当。称为功之魁。否则便成罪之首也。前五个招待员。对外堪为宾中主。对内仍是主中宾。若使招待宾客时。无内招待来帮忙。便同泥塑木雕。所以从旦至暮。此内招待。忙得不了。但亦全靠着屋里有一位主人翁为主持。惜乎欢喜磕睡。任凭内招待一人作主宰。往往弄得颠颠倒倒。累得主人也跟他吃亏。是以内典称外六尘为劫功德贼。若使主人不迷。客不得便。则内招待奉命施权。有外客来。能如法招待。而所称为劫功德贼者。无一不是良民矣。故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有巨寇之可言哉。这个物字。乃吾人视听言动所取之境。能知此境者。即自性本明之智光。便是主人翁。妙觉不迷之大用也。须知这一个能知之知。乃迷悟之根源。迷则任识作宰。遂变真智为妄觉。故意不诚。意不诚则知不明。向外取妄境为可欲。故物不化。物不化。便成窒碍。是则这一个知字。便为内外心境。真妄迷悟之根宗。古德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亦众祸之门。如今要使之拨乱反正。必内仗真知之明。以消妄觉。外用真知之照。以融妄境。

    且知既有真妄不同。所以作用亦异。今言格者。自有二义。一者扞格。二者感格。如以妄知角妄觉。故物与我相扞格。此格为格之格。能以真知用至诚。故物与我相感通。此格乃感格之格。物化为知。与我为一。岂非为感格之格乎。或问。真知本无物可对。如何能感格于物。答。真知内外洞彻。由来知物一如。而感物之理。不可思议。易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其寂然不动者。知之体也。天下之故者。对我之物也。感而遂通者。格物之理也。且真妄心境。原无两立。须知物体本虚。以妄觉取者。乃成障碍。今以真知烛照。则触处洞然。无物可当情矣。又立一喻。真知如白日。外物如黑暗。若白日一升。诸暗自消。乃约消化处则说感通耳。以寂然不动之真知。感本来体虚之幻物。斯则知不待感而自照。物不待通而自融。两不相触。其意幽微。非粗心妄觉所可拟议。思之思之。又重思之。可知大学格物之格字。先圣教人用感格之格。近代大伟人提倡种种学说。无非标奇立异。用改革之革。一用妄觉。一用真知。勉强与自然。一易一难。相差何止千里万里。其优劣不待辨而自明矣。我前篇所谓不识性灵。不知本法。岂不昭然若揭已耶。仲尼不云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试问。天下是一个什么东西。又言归仁者。毕竟归到那里去呢。须知这两句话。即是真知格物的道理。请试会之。这一个己字。即指自己之身躯。以身为天下万物之一小品。这一个克字。即用真知返照于自躯。则自体不待化而自化。复礼即格物也。天下归仁。即物格也。谓以此格物。则万物不待格而自格矣。岂非又是感格之格也耶。我前要你寻根究底。还出一个目的来。你既不能还。我且替你慢慢的寻。如上所言。乃是寻根之说。仍非究底之谈。因究底的事业。就是称为大圣大贤者。恐怕还是办不了。以其事业过大。目的太高。若不以千年万年的时间。那里做得好呢。

    夫以尼山之教。防学者之心。缘浅以及深。由近而至远。此是圣人欲后来的人。不为虎狼禽兽之行也。乃以仁义礼智援之。姑使舍恶以从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赏罚之权。作春秋以明治乱之迹。正人心定上下。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伦之概。其法严。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但当人欲横流之际。故在彼犹汲汲而难之。故知于此时代。自非孔子设教。而人不为夷狄禽兽者几希矣。虽然。切详孔氏之。固然如此。料其心。犹未尽然也。且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察其济世之心。如佛经所谓。内秘菩萨。示人伦。作济世之领袖。转治世之*轮。称为儒童菩萨。旨哉言也。而世之学者。不见圣人之心。将谓其道若斯而已。甚至执先王之。以树功名。坚固我执。肆贪欲而为主宰至操仁义。而为盗贼之资。启攻之祸者有之。是以老子愍之曰。斯尊圣用智之过也。如能绝圣弃智。则民利百倍。剖斗折衡。而民不争也。甚矣。贪欲之害也。不见可欲。其心不乱。故老氏之教也。离欲清净。以静定持心。淡泊无为。不事于物。苟能切实依法修持。离人伦而渐升于天界。不亦乐乎。由其言深隐。学者难明。故得庄生起而大发扬之见庄子南华内外篇。乃因人固执也深。故其言也切。至于诽尧舜。薄汤武。非大言也。绝圣弃知之谓也。治推上古。道越羲皇非漫谈也。甚言有为之害也。诋孔氏之者也。且非真实之言。乃治执病之良剂也。故指之曰寓言。至若精研世故。曲尽人情。破我执之牢关。去生民之大弊。寓言漫衍。比事类辞。亲切明显。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此其说人天之教。而具无碍之辩者也。由其二大老之教法以诠之。孔子。人伦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氏天伦之圣也。故清净绝欲。离人而入天。彼释氏家。罗汉辟支。超人天之圣也。故高超三界。远越四生。弃人天而不入。菩萨摩诃萨。更进一层。乃超二乘之圣也。故能出人天而入人天。往来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唯佛。则超圣凡之圣也。

    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岂圣凡所能哉。故佛所设之教。较前二教。尤见其不侔矣。据实而论。三教无非圣人。若人若法。统属一心。若事若理。无障无碍。求其所说之法。虽圆融而不碍差别。虽差别而又不碍圆融者。其唯佛教欤。总之一际平等。一道齐平。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辨哉。唯这一位大圣人。可谓达到最高之目的。则靡有以加之矣。堪称无上之目的。以上更无有目的地矣。亦名无等等之目的。以其无有目的能与等者也。其所化之仪。有顿渐秘密不定之差别。而所说之教。有藏通别圆之不同。所以有三乘一乘之伦类。圣凡大小之殊异也。开示修行之门。直是多多无量。指不胜屈。要之不外乎曰戒曰定曰慧。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其所示之戒法有三种区别。一名摄律仪戒。无恶不断也。二名摄善法戒。无善不修也。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也。其初步的功夫。必从六根门头下手。要达最高之目的。例须先发四弘愿。持三聚戒。云何名为弘誓愿耶。第一知众生无边要誓愿度。第二知烦恼无尽要誓愿断。第三知法门无量要誓愿学。第四知菩提无上要誓愿成。戒言三聚者。即向者三种区别之戒是也。吾人欲发心修此三戒。即于六根门头。视听言动时。步步留心。时时觉察。对于一切不正当境。止不愿行。即是摄律仪戒。行之名犯。对于一切正当境界。行不愿止。名摄善法戒。止之名犯。此二种戒愿。一是止持作犯。一是止犯作持。若为自度起见。于恶能止。无恶不断也。于善能作。无善不修也。如为度他起见。凡有利于众生。须见义勇为。便是摄众生戒也。上篇四愿三戒之纲领。大概如是。向下将六根之戒愿。依次详说。不必繁言。以视听言动。所取之境不同故也。先说眼根戒愿。经云。愿我自今日为始。至成佛为终。愿眼常不见贪欲无厌诈幻之色。不见谄谀曲媚佞吝之色。不见玄黄朱紫惑人之色。不见无谦无敬骄慢之色。不见邪慢贡高狂妄之色。此等即是摄律仪戒。无恶不断也。又云。愿我常见十方常住法身。湛然之色。常见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常见八十种好。随形之色。常见诸仙诸天。奉宝来献散花之色。常见口出五种色光。说法度生之色。常见分身散形。满十方之色。常见诸佛放光召于有缘。来会之色。常见十方菩萨。辟支罗汉。众圣之色。常得与有缘众生。观佛之色。常见四众围绕。听法渴仰之色。常见闻佛法大众。赞法欢喜之色。常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之色。

    常见静默禅思。修习智慧之色。常见众生获无生忍。现前授记之色。常见众生出家修行。成道说法之色。此等即是摄善法戒。所谓无善不修也。这是眼一门的法律。其中有戒便有一愿。有一愿即有一戒。断恶则罪消。修善则福长。吾人在世做事。无论自度度他。总要于罪福交头。认真注意。这是眼门中招待员。应负的责任。不可不严守法律。万万不可忽也。眼家一门条例。大概如是。复次耳根戒愿。我从今日起。乃至菩提。愿耳常不闻啼哭愁叹忧泣之声。不闻地狱中受苦之声。不闻镬汤雷沸震响之声。不闻刀山剑树锋刃割裂之声。不闻地狱间隔。无量苦楚之声。不闻饿鬼饥渴热恼求食不得之声。不闻饿鬼行动支节火燃之声。不闻畜生身大五百由旬。为诸小虫咬食苦痛之声。不闻抵债不还。生骆驼骡驴牛马中。身常负重鞭杖楚挞困苦之声。不闻恩爱别离啼哭之声。不闻冤家聚会。语言咒骂之声。不闻产生不下。痛苦求救。叫唤哭泣之声。不闻年老力衰行动哀叹之声。不闻疾病缠绵。久卧床枕。呻吟哀苦之声。不闻恶人难死。风刀解体。求死不得之声。不闻四百四病。苦报之声。不闻一切诸恶报应。哀苦求脱之声。不闻钟铃螺鼓。琴瑟琵琶。琳琅玉佩惑人之声。但愿常闻诸佛说法。清彻和雅之声。常闻开示众生。无常、苦、空、无我之声。常闻说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声。常闻诸法假名。因缘和合之声。常闻方等大乘。般若妙法之声。

    常闻一切生灵皆有佛性之声。常闻法身常住。不生不灭之声。常闻诸佛一音说法。众生各得解悟之声。常闻得无生解。善入佛慧。超出三界之声。常闻帝释为诸天演说般若之声。常闻诸佛赞叹一切众生。皈依三宝。坚持五戒。勤行十善之声。常闻称扬赞叹。诵经念佛之声。常闻厌生老病死等苦。发愿回向。求生净土之声。常闻辟支罗汉。四果四相。各得解脱之声。常闻三贤大士。增进寂静。觉法欢喜之声。常闻十圣菩萨渐次破惑。增长法身怡乐之声。常闻补处大士。道树下成佛。梵释诸天说偈。请转*轮之声。耳闻之愿。大概如是。门内为招待者。不可不注意也。复次鼻根戒愿。愿我从今已往。鼻常不嗅杀生饮食滋味之气。不嗅畋猎放火。烧害生灵之气。不嗅蒸煮熬炙。生灵膻之气。不嗅革囊三十六物。臊臭秽之气。不嗅恶疮脓血。腐烂秽污之气。不嗅地狱剥裂焦烂之气。不嗅饿鬼饥渴饮食粪秽之气。不嗅畜生腥臊秃毛疥癞秽猛之气。不嗅病卧?席。无人看视。疮坏难近之气。不嗅屎尿臭秽之气。不嗅死尸。胀肿臃。虫蚁食之气。但愿常闻牛头。檀无价妙香之气。常闻优昙?罗。五色花香。常闻欢喜园中。诸树花香之气。常闻兜率天宫。说法时香。常闻妙法堂上。游戏时香。常闻人间众生行五戒十善之香。常闻众生念佛法僧。自然感报之香。常闻七方便。修十六观行之香。常闻罗汉辟支。四果四向。众德之香。常闻信住行向诸大士。证戒定慧解脱之香。常闻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之香。常闻金刚心大士。微妙五分法身之香。常闻诸佛妙极法身。常乐我净四德之香。余不欲说。例上可知。照顾鼻孔者。宜注意也。复次口舌戒愿。宜立二种。一尝味。二讲说。先言尝味。愿我从今以往。舌不尝伤杀生灵身体之味。并不尝一切自死之味。不尝生类血髓之味。不尝冤家对主毒药之味。不尝一切能生贪爱烦恼滋味之味。但愿恒尝香积国香饭之味。恒尝诸佛食毕。施于众生之味。恒尝法身戒定慧熏修所现法食之味。恒尝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之味。恒尝清净功德。资持慧命之味。恒尝解脱一味常味之味。恒尝诸天奉献妙?。供佛及僧之味。恒尝诸佛般涅槃时。最胜寂静妙乐之味。余如上说。次言讲说。愿我从今已往。口常不毁訾三宝。不谤弘扬大乘法师。不说他人长短过恶。不言作善不得乐报。不言作恶不得苦报。不言人死断灭不复更生。不言无三世因果。不言无利益损人利己事。不说邪见人。所造的经书不教人作十恶业。不教人作五逆罪。不称扬人恶不言俗间无趣好嬉笑事。不教人僻信邪师鬼神。不评论人物好歹。不瞋骂父母师长。不诽谤善友知识。不劝人造罪。不阻人修福。但愿我口。常赞扬三宝。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常说光阴易去。善友难遇。常言万物无常寿命有限。常劝人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常言人身已死。神灵不灭。常言善恶报应。不爽丝毫。常说因果昭彰。难逃报应。常劝人孝养父母。敬侍师长。常劝人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常教人修十善六念。常教人诵读经典。常说诸善事业。人天福报。常教人近善知识。远恶知识。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常说诸佛功德。不可思议。常说十方诸佛无量无边。常说三教圣人。皆有无量功德。常说如来十二部经。常称扬净土法门是径路修行。常教人修净土行。常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常教人修念佛三昧。常教人发愿回向。求生西方。常教人勤修善因。庄严净土。常教人发心建立佛像。修诸供养。常劝人发心喜舍。救济贫穷。常劝人矜孤恤寡。敬老怜贫。余如上说。复次身根戒愿。愿我从今日起。至于菩提。身不觉五欲邪媚之触。不觉镬汤炉炭寒冰等触。不觉饿鬼头上火燃。烊铜灌口。焦烂之触。不觉畜生剥裂苦楚之触。不觉四百四病诸苦恼之触。不觉大寒大热难耐之触。不觉蚊蚋蚤虱诸虫之触。不觉刀杖毒药之触。不觉饥渴困苦等触。愿身常觉诸天妙衣着身之触。常觉自然甘露入口之触。常觉清凉不寒热之触。常觉不饥不渴。无病无恼。休强之触。常觉睡卧安稳无诸忧怖之触。常觉十方净土。微风拂身之触。常觉净土七宝池中洗濯身心之触。常觉无老病死诸苦之触。常觉飞行自在。与诸菩萨听法之触。常觉随佛入般涅槃。八大自在之触。余如上说。以上五门如同外机关。唯独最后一门。是一个内机关。每一机关皆有主任及三十四个办事员可惜这五位主任官。位位都像泥塑木雕的偶像。

    好也不理他。歹也任他去。所以这五关的主权都归内机关。弄得外机关的人。一点主宰也没有。故今须将内机关戒愿切实做去。如云我从今以往。意常觉知贪欲、瞋、恚、愚、痴、为患。常知身口所作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罪。常知谤佛法僧。不信因果。及十恶罪。皆是地狱业。常知悭贪鄙吝。不肯济贫是饿鬼因。常知欠债不还。盗劫财物。是畜生业。常知人死投生。是酬偿报。常知善恶因果。纤毫不爽。常知远恶知识。亲近善友。常知外道邪见。拨无因果之法为非。常知三漏、五盖、十缠之法是障。常知刀途、火途、血途之处。甚可怖畏。愿意常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常知诸佛大慈悲父。无上医王。常知一切尊法。为诸众生病之良药。常知一切圣贤。为诸众生看病之母。常知归依三宝。受持五戒。勤行十善。能招天上人间胜报。常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是出世圣人所修。常知诸波罗蜜。能治八万诸尘劳门。常知三贤十圣。高下品位。次第具足。常知以金刚心。断无明暗。得无上果。常知体极一照。万德圆备。患累都尽。成大涅槃。常知信愿持名念佛法门。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余如上说。以上六部。分前五者。为分办的机关。各办各事。不能逾越。并非不敢。实无能力可言。且如眼部。但能见色。不能闻声。其耳部但能闻声。不能见色。其余三部可例知。后一是总办的机关。无论什么事业。均皆能办。所以在外部事。若非内部主使帮办。其各机关当部的事情。恐怕也办不了。是以内部总办事业既多。关员不可不加。故有五十一人办事。而且从旦至暮。一息都没有空。不但日间忙得不得了。到得夜里亦是非常匆忙。此事且暂不说。惟上来所说戒愿须认真做去。当行则行。不行名犯。宜止则止。不止亦名犯。果能如斯实行。安得不达到最高目的。又此戒愿与孔氏所说四条大纲。如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句话。可以包括一切。这视听言动四个字。亦可赅括六根。这个视字。即指眼部之能事。听即耳部。言即舌部。动字赅鼻身意三部分之能事。若遇有非礼之色。故以勿字而诫之。倘逢是礼之色。便用不着勿字。宜以视之。当云是礼能视。余三亦然。可谓孔门释氏。易地皆然。先圣后圣。其揆一也。释迦牟尼世尊当初原是悉达太子。因观生老病死苦决志出家。十九逾城。入山修道。以五年时间。学外道。各得其奥。洞知皆非了生脱死之法。弃之不为。

    复上雪山。习枯木定。日餐一?一麦。甚至雀巢其顶。膝被芦穿。以定资神。不摇不动。如是苦行六年。至三十岁道业成就。始证无上菩提。达到最高目的。然释尊自出家后。到成佛止。不过一十二年功夫。能将究竟最高之目的。已经完全达到。可见亦无什么了不得难处。殊不知释迦于往昔甚大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以来。纯依上所说内外六部机关之戒愿。非礼之事业。丝毫不作。是礼之事业。纤尘不辞。事业莫论粗细。时间不规久近。不计春秋。不分昼夜。勇猛精进。悍劳忍苦。不惜身命。凡有益于自利利他者。虽教伊舍头目髓脑。亦欢欢喜喜布施。不起一念恋爱之心。此外如国城七宝。象马车乘。乃至妻子仆从等等。不待言矣。如此积功累德。旷劫栽培。所谓根深则果大。源远必流长。乃千古不易之定论也。岂十多年功夫。便能达到究竟最高目的哉。但或有人见如是说。必生怯惧。而谓佛道长远。久受勤苦。故又须知佛之性灵。与吾人之性灵。平等不二。无高无下。佛的见闻觉知。与吾人见闻觉知。同一性灵发现。映用一一无殊。古人云。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的确是真实不虚。非大言也。但我释尊。自虽证于无上目的。而怜悯苦恼众生。堕于水深火热之中。沈沦三有。头出头没。其出苦之期。尚不可得。复何能达到最高目的。为此特开方便。说出苦方法。先教他依法修持。离苦得乐。然后直达最高目的。以离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