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讲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普贤行愿品题及大愿王义(在永嘉城讲)

    山僧今日受吴璧华居士之请。讲普贤菩萨行愿品题。因时迫不及详谈。故略而说之。但将菩萨行愿。印入听众八识田中。为将来成佛之种子耳。此品从华严经中来。原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初七字为经题。大方广佛华严为别题。经为通题。

    初释别题。

    大方广三字。是一经之体。理经也。佛是教经。华严是行经。初言大方广是理经者。理即众生之心。亦即十方诸佛之心。生心佛心无二心故。

    「大」以当体得名。是绝待的。非对待的。何为对待。如一杯而比一室。一室比一社会。一社会比一国。一国比一四天下乃至虚空之大。是有所较量。为对待大。至若绝待大。以常为义。常则竖穷三际。则横满十方。是为自心之体。原来是大。非对小而言大。譬问人心安在。则曰心在体内。是误以妄想作心。不知吾人之心体。包含太虚。量穷法界。实是无穷无边。心体既离过绝非。故称不可说不可说。

    「方」以就相得名。轨持为义。轨则轨生物解。持则任持自性。非对圆之方。是直指十方之方。乃自心之相大。亦竖穷横者也。

    「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包则广容。博则普。如一念止恶。能绝三途苦因。一念行善。便为人天妙用。故知自心之用大。心体既竖穷横。心相亦竖穷横。其作用亦复如是。

    大方广三字。已将自心和盘托出。唯从略说。若广说者。何止于此。可参观大乘起信论体相用。便了然也。

    「佛」以就人得名。觉照为义。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则朗万法之幽邃。吾人在迷故不觉。若觉自心如是大。如是方。如是广。不向外求。一念之下。识得自心。名为自觉。是理即大方广。若将大方广对人宣说。令人入于耳根。名为觉他。是名字即大方广。从兹念念返照。是观行即大方广。观行功深。任连脱四住烦恼。是相似即大方广。豁破一品无明。乃至四十一品。是分证即大方广。了二种生死。穷无明源。究竟证得大方广。三字受用。即证菩提。是究竟即大方广。

    「华」以从喻得名。感果严身为义。感果则万行圆成。如桃李华。先华后果。严身则众德体。如金玉华。但有严身义。故华者喻因也。非仅仅为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凡一切行门。皆从众生中修。所谓诸佛解脱。当于众生中求。十方众生有苦。即自心苦。我有一分乐。与得众生一分乐。譬见穷人。以同体大悲故。为怜愍故。我以财施。愿与法界众生。同登极乐净土。即如诸佛如来一切福慧。都从此修。诸佛如来所修六度。亦不外是福是慧。福足慧足。称两足尊。

    「严」以功用得名。资庄为义。资则资广大之体用。庄则庄真应之佛身。(因为能严果为所严。)即因果之总相。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吾人有善根者。持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即召阿弥陀佛之万德庄严自身。此即福慧双修法门。

    初释大方广佛华严别题竟。次释通题。「经」者路也。弥陀经乃出生死大路。大方广佛华严经。乃明心见性之路也。华严会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位。皆从自心修福修慧。循序渐进。华严经中渐渐放大接人。以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信门。四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解门。七卷经为众生开发行门。二十一卷经为众生开发证门。一部经不出信解行证四门。此乃能诠之教。其次所诠之义。亦有四分。四分者。一举果劝乐生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托法进修成行分。四依人证入成德分。

    上释经题竟。次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不思议)者言非思想言论所及也。譬眼见耳闻舌味鼻嗅手捉足奔。皆为吾人心可思惟。口可言说。此之谓可思议。若心不可思。口不能言者。是为不思议。

    (解脱)谓此心自在。解除一切尘累。譬眼不见色尘。耳不闻声尘。鼻不嗅香尘。舌不尝味尘。手足不接触尘。六根对于六尘离却。用回光反照。本性当体显现。是为解脱。

    (境界)即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一切境界。悉是自心所现。我识所变。若论竖穷横。是心之自相。即我识依他起故。变成无边剎海。虽云极大。皆为境界。

    普贤菩萨欲人人入此(不思议解脱境界)故发十大行愿。使人人明知大方广佛华严。常然在我自心。若不入此境界。不得称普贤行愿。愿本是行。行即是愿。对自己进修曰行。望他人同行曰愿。

    所谓十种行愿者。一为礼敬诸佛。二为称赞如来。三为广修供养。四为忏悔业障。五为随喜功德。六为请转*轮。七为请佛住世。八为常随佛学。九为恒顺众生。十为普皆回向。此十大愿王。皆称性起。故一一都云。尽十方。法界。极微尘数。约横论也。又一一皆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此十大愿终无有尽。约竖论也。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普贤菩萨。自己礼敬诸佛。是为行。希望大众各各礼敬诸佛。是为愿与行。二而一一而二也。礼敬诸佛者。即俗称拜佛。普贤菩萨拜佛。欲人人皆如彼拜佛。普贤菩萨所礼敬者。尽法界虚空诸佛。皆是当人自心之佛。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自觉我身跟前有诸佛。诸佛前皆有我身。是故一一尘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贤。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则一普贤之身。入一切普贤身内。一切普贤。皆摄归一普贤身内。盖以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诸」者不一之称。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谓之诸佛。过去佛为已成之佛。未来佛即在目前。现在我们大众。人人皆是。何以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

    「礼敬」者。由心恭恭敬敬。运于身口。而行礼拜。不然。谓之慢拜。身虽拜跪。口虽持名。而心则重重妄想。是名为礼拜。实则功德微少。普贤行愿。除我慢障。必起敬意。统身语业。以身业敬者。为显佛有天眼通故。以语业敬者。显佛有天耳通故。以意业敬者。显佛有他心通故。常修礼敬。一心不乱。五体着地。深入法性。离能所相。即说偈曰「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阿弥陀佛影现中。我身影现弥陀前。头面接足归命礼。」是则内佛外佛。同一实相。随一一礼。若佛若礼。重重无尽。

    上言法界即我自心。我心即法界。我欲礼敬诸佛。须先放下万念。清清净净。在一拜中。一面观想一面念。「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一心顶礼西方安乐士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吾人心中忆佛名为修慧。身跪口念。名为修福。福慧双修。则礼敬之事毕矣。普贤如是礼敬。即为普贤行愿。普贤不在外求。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贤乃众生心中之普贤。众生乃普贤心中之众生。普贤心。释迦心。众生心。菩萨心。无二无别。以心体同故。行普贤。愿亦普贤。行非普贤。愿亦非普贤。推言之。心向诸佛如来。我心即诸佛如来。心不向诸佛如来。我心即非诸佛如来。何以故。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贤礼敬诸佛。是普贤行。是普贤愿。我礼敬诸佛是我行。是我愿。

    或曰拜佛谁不能拜。双手合掌。两足着地。何难之有。殊不知无心拜佛。状若舂米。拜如不拜。微有利益。必也内存至诚。使身口意三业统一。如此拜佛。则感应道交。不可思议。山僧从前最喜拜佛。因庚申年六十三岁患痰湿入筋络病。不能久立跪拜。但作观想礼佛。后因体力渐衰。或起立为难。不行跪拜。而行坐拜。心中观想。若对西方三圣。恭恭敬敬。与跪拜无异。即如吾人旅行在舟车中。或病卧床榻上。不能身向西拜。皆堪作观拜跪。如对西方佛前而礼敬之。此皆拜佛法门。依此实行。功德无量。否则。粗心慢拜。功德即少。何以故。我心恭敬。则佛心显。不恭敬则妄想多。妄想乃众生心。非佛心也。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称」谓称述。「赞」即赞扬。称述圣德。赞扬其美。又称扬赞叹之谓也。「如」者。如如不动。妙道圆融。即自心不生不灭之体。湛然寂照。?古今而不变。

    「来」者。去来也。即谓如如不动之体。无去无来。能去能来。「如来」即佛。佛为通号。意取三觉圆备义。如来亦通号也。谓后佛出世。如同先佛再来故。义翻为觉。觉者不迷之谓。言宇宙万物。本来不迷。如柳绿花红。鸦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显现。唯众生不能觉迷耳。若一旦转迷成觉。即能见宇宙之真理与万法。无不与我妙合。盖宇宙万法为法身如来。万法妙合之我。为报身如来。即宇宙之真理为法身。其感得者为报身。而感得此真理应众生之机根。出现于世以示说者。为应身如来。此法身报身应身三者谓之如来。三身同一真理。不过以其体为法身。以其相为报身。以其用为应身。即大方广之体相用也。释迦如来。能应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现三身。随机说法。本为应身。因说法而现千丈卢舍那如来报身。在华严会上。现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三身虽分而实一。盖离法身无报身。离报身无应身。见法各异。而其所归一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具三身。而众生一身。亦当具足三身。何以故。有正缘了三因故。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具佛性。如来常住而不变易。即法身也。缘因即应身。如劝大众念佛。拜佛。听经。功行圆满。即应身也。了因即报身。如大众听经。句句入耳了解。即报身也。

    上述正缘了三因之果。次重。重宣如来三身之义。金刚经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为法身如来。佛顶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了不可得。转*轮经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佛顶经云。明极即如来。是为报身如来。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佛顶经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是为应身如来。已上列举如来名义。今说当体如来。即诸佛与众生。同为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原系自性天真佛。以人人悉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故。又行种种功德及礼拜。庄严清净法身。至若报身。其受用有二。一为自受用报身。二为他受用报身。介绍报身者。则为应身。入九法界。各各差别。分身度脱。地藏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称赞法报应三身如来偈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又赞法身如来云。「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赞报身如来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赞应身如来偈云。「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此即具前礼敬之中。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则名为三业供养。法身如来如遮那。报身如来如弥陀。应身如来如释迦等。皆以德彰名。我之称扬赞叹。即颂如来之万德洪名。但释家赞佛偈甚多。不胜枚举。亦视赞者之功行何如耳。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议。兹姑举一方便法门。无论男女老幼。人人能赞。即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是。念弥陀虽为称赞弥陀。即对十方世界诸佛。我能以一念赞尽。何以故。十方世界一切净土。总摄于西方极乐净土。念西方佛。即念十方佛也。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所供之境。有竖有横。竖则指过去现未三世一切佛。横则言尽法界虚空十方一切佛。普贤菩萨修行。无论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悉皆供养。愿亦如是。至所供养者。究竟何物。不外乎财供养与法供养。

    初释「财供养。」人以自己无金钱。即不能行此供养。然外财供养用金钱。而内财供养不用金钱。法华经云。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是为竖供养。若出门随时随处供养。为横供养也。至于外财供养。有财当施。有财若不施。是名悭贪。为生死根。吾人悭贪之心一起。即反对慈悲。则背宇宙布施之妙用矣。修行者。具大慈悲心。故随缘施舍。尽心供养。即一香一华。亦称理成就。有偈曰。「愿此香华云。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供养过去佛若释迦如来。供养未来佛若弥勒如来。唯现在无佛时代。从何供养。即十六观经云。「孝顺父母。奉侍师长。」愿吾人对于生我父育我母。必孝必顺。对于师长。服劳奉养。至如女子之嫁也。对于公婆。克尽妇道。殷勤侍奉。是皆供养现在佛也。倘不供养家中活佛。将供养何人。近佛不拜。遑论远佛。是皆吾人所当注意者也。即如现前大众。当体有成佛性。特未修耳。修则迟早必定成佛。人人皆是未来诸佛。知此则彼此谦恭。道德相尚。乃真实共和平等。无结内排外。贵自贱他。不为名利臣奴。不随潮流胥溺。故佛法最适于今日之共和时代。但修行之人。不仅对人类而礼敬之供养之。即牛羊犬豕等众生。亦以戒杀放生为重。何以故。一切众生具佛性故。当来必定成佛故。即恭敬供养未来诸佛故。如是供养。缘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业障根本。随地随时。修此供养。是名广修供养。

    次释「法供养」如法师说正法以转迷启悟为主旨。众生在迷。法师本慈悲心。为开众生觉路。故用法布施。即以法供养法界也。然法师既能以法供养。非法师亦可修此供养。即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逢人即劝。逢人即念。亦乃法供养也。凡广修供养者。对于财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劝一家。由一家及他家。从一方及十方。其实普贤缘性起修。一字一句。周法界。知佛法者。无待赘述。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业障不忏悔。则广供不广供。赞叹不赞叹。礼敬不礼敬。皆为业所障。如说八苦。从苦入苦。在睡眠中。梦想颠倒。早起则妄想愈多。殆被业障所牵身。总之善业少而恶业多。恶业何来。皆从心造。心能止恶。心能修善。吾人所以行善恶者。皆以身与口与意三者之故。谓之身业口业意业。此三业正。则善自然而修。恶自然而止。此三业不谨。则恶事乃成。所谓成恶事者。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即杀生偷盗邪淫是。皆由身所成之恶事也。口四者。即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是。皆由口所作之恶事也。意三者。悭贪瞋恚邪见是。此由贪瞋痴三毒而成。为一切恶业之本也。由三业而造出十恶。止此十恶。而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悭贪。不瞋恚。不邪见之十戒。是为十善。吾人作恶当堕恶道。行善则功德无量。当生善道。殊不知善业障心。难出三界。如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地狱道身。作中品五逆十恶者。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恶者。感饿鬼道身。行下品十善者。感修罗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四天王及利天宫。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禅。共十八天。初禅三天。难逃火灾。二禅三天。未离水灾。三禅三天。犹遭风灾。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三天。凡夫住处。修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五天。第三果居处。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离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上来三途是恶业。欲界六天是善业。色无色界是不动业。此三种业。皆能障心。均不免为生死牢笼。所以云三界皆苦。无一可乐。若要竖出三界。实难之难。是故劝他念佛不肯念。求生净土不肯求。头出头没。生生死死。轮回六趣。无有尽期。古德云。万般皆是苦。唯有业随身。或言我一生皆行善事。何业障之有。独不知无始以来。从身语意所生一切业障。诚难?述。故行愿品云。若此恶业有体相。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业障。必当早求忏悔。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然忏悔之法亦多端矣。念南无阿弥陀佛。亦忏悔之最好法门。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则业障自除。事理自然明了。若生从糊涂来。死随糊涂去。如何是好。但生者已生。死时当求正念分明。欲求正念分明。须要至诚恳切。用身语意三业忏悔。盖因自己一切业障。从三业来。亦当从三业去也。奉劝大众。信得真。愿得切。老实念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无论利根钝根。业轻业重。但肯信愿持名。无不往生极乐。故古德偈云。六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自有三灾。纵饶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归去来。不我欺也。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此四字扼要在德之一字。德作得释。即从功行上心得也。凡人一生所作事。不自检点。都糊涂自了。急宜摄心仔细思之。从六根门头参透。功过孰多。得失孰多。较量过后。痛下警察悔改工夫始可。不尔。便从糊涂生来。从糊涂死去。一生不明因果。忽略功德。从身口意积成种种罪业。举足动步。莫非是罪。信口胡言。莫非是辜。此之谓可怜愍者。所以菩萨随喜而作功德。功德分二种说(一)世间法。为有漏功德。如慈善业。造桥修路斋僧建寺等。庆悦赞叹。不生烦恼是。(二)出世间法。为无漏功德。了生脱死。广修六度是。但世间功德为有漏。出世功德为无漏。倘能随喜而修。以世间一切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亦可转有漏为无漏矣。是故遇诸公益事。有力则助力。无功则赞叹。切实量力。随喜而修。世上有何嫉?。更有何争斗哉。有等颠倒凡夫。对诸功德。非唯不随喜。且心生破坏。此因业障深重。当代念佛为之忏悔也。现今提倡净土法门。亦是了生脱死功德。对善信者。从而策励之。对未信者。从而称扬之。亦为普贤菩萨随喜之功德。所以随喜净土法门。称扬弥陀功德。古德云。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将六字出乾坤。我能随喜净土功德。此即先德所谓见贤思齐者也。

    第六大愿。「请转*轮。」凡夫肉眼。所见甚近。不能见远。初见道位须陀洹。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仅见一四天下。二果修道位斯陀含。能断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尽。得见小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断欲残思尽。进断上八地思。则见中千世界。无学道位阿罗汉。能断见思俱尽。始见三千大千世界。初地菩萨。能断一品无明。则见百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地菩萨。能断十品无明。则见千千万三千大千世界。普贤位同等觉。则见十方世界。夫所见之眼界有差别。则所转之*轮有不同也。说法如转轮。不信佛法。心无主宰。胡思乱想。曷能去恶向善。转凡成圣。作随喜功德哉。

    譬若谷然。入舂去壳。方成白米。米之洁白。虽本生成。然非辗转。不能出现。吾佛说法。一句一句。皆从心中露出。大众闻法。一句一句入耳。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矣。现时释迦已成佛。弥勒未降世。究从何请。即山僧到此说法。因诸大居士之请。对大众说十大愿王。以了无边生死之苦。我代佛说法。即转*轮也。诸大居士之请。即请转*轮也。大众当深信无上清净心。在闻法时。始显然出现。为来日随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请转*轮。诚有无量之功德也。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凡夫徒执佛说涅槃经后。即入灭。以为佛已舍世。曷能请佛住世。不知请佛住世。即请自己佛。是心作佛。即心即佛也。夫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舍命。是故佛之常住与否。皆众生心之净染相应。吾人若念念在佛。即时时请佛住世。勤修六字。则净念相继。吾佛则常然显现。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吾佛广说法要。普度众生。先觉也。众生闻法。广修佛事。以了生死。后觉也。凡夫若无普度大力量。当善治一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与孔圣大学之道亦相融合。为入世法所不可缺焉。夫自利然后能利他。当诚心托佛。从因至果。引得心智。随之而学。常常如在。始终不变。即常随佛学之大旨也。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此我佛利他行也。发大悲心。下菩提种。以饶益有情。利乐众生。当从恒顺两字下着手工夫。旷观十法界。佛占其一。众生占其九。地狱饿鬼畜生。皆因六根门头。造业堕落。乃三恶道之众生也。天道着乐。人道苦恼。修罗瞋恚。乃三善道之众生。声闻是自了众生。缘觉是孤调众生。菩萨是大道心众生也。对此九界众生。当嗟叹之。怜愍之。饶益之。成就之。以佛心广修佛行。无一非布施之事业。无一非恒顺之心情。遇乞丐也。体其挨寒受饿。即量力施财。遇临杀之畜生也。悲其恋命怕死。即实行买放。盖佛心即大悲心也。为菩提之根本。树无根则枝叶不茂。心不悲。则度生不切。一切众生。是我福田。宜恒顺之。至于家中父母兄弟。可不孝顺爱敬乎。推言之。于社会因不顺而肇争端。于国家因不顺而兴兵祸。苟能人人顺悦。则可享真正共和之幸福矣。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此事最易明了。譬如我今日说法一句。是一念好心功德。作一好事。是一好事功德。即非自己功德。要皆回向于大众。回向可分三种。(一)回自向他。凡作一切事。悉当回向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二)回因向果。将自己日日所念佛为众生回向极乐净土。(三)回事向理。吾人将所作事。应行放下。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世出世间。一切诸事。皆是因缘所生之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总之所作功德。即非功德。昔达摩见梁武帝。帝问以朕所作佛事。究竟有何功德。师曰。无。帝骇然。自念一生造寺四百八十。斋僧无算。何以无功德。师曰。是为有漏功德。帝曰。何谓无漏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周法界。是为无漏功德。所以帝所作佛事。是无功德。是故大众念佛。或随喜功德。恒顺众生。皆应回向法界。但贫僧深痛女众。恒以念佛作幽冥路上镪贯。是由一念贪心。便为生死根本。深为可愍者。当知念佛首重了生脱死。求生西方。为此生最难得之事。古德云。得人身如掌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正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之意符合。深愿大众当速悔改。切勿以念佛作金钱想。以上说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竟。是导华严海众。归到极乐。今大众既明了透澈。我且以普贤行愿。为我行愿。即以礼敬诸佛回向。以称赞如来回向。以广修供养回向。以忏悔业障回向。以随喜功德回向。以请转*轮回向。以请佛住世回向。以常随佛学回向。以恒顺众生回向。是为普皆回向。回向是一件极紧要事。所作功德。无论巨细。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譬如投少水于大海之中。量即同海。所以为一己所积功德。其功有限。若回向于法界众生。则其德即无边际。是为回自向他也。若将所作功德。如念佛。持咒。礼拜。诵经。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回向西方。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即是回(因向)果也。须知所作善事。无论世间出世间。若大若小。一一无非因缘所生。即空假中三谛之理。所谓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一一事。不须着相。自然理事圆融。理既竖穷横。事亦如之。故须回事向理也。

    释佛说阿弥陀经总题(在世界佛教居士林讲)

    初科要

    直以法显

    提大纲

    曲以喻况

    教

    总论通别 行

    大科 总释名题 释名 理

    别释通别

    须显体

    正出体

    演正义 须明宗

    正明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