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如何作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十节 如何动笔作诗

    以上所说是动笔作诗以前的一点基本知识。我把这话说过了,现在再说如何动笔作诗。作诗并不是像前清时代考秀才一般的,由“学台”出了诗题,叫“考相公”照着诗题去作什么“五言八韵”;也不是像现代学校里的作文课一般,由教员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叫学生按着题目去作文。关于作诗的话,朱夫子说得最好,他在他所注的《诗经》序文里说道: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又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朱子这一段话虽然也有所本,但是没有他说得这样明白透彻。所以我这里就只引朱子的话,而不追本穷源地做文学史式的考证了。就朱子这段话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动笔作诗。现在再简单地说明如下:

    1.我们必须先有所感,而后须要作诗。倘无所感,就根本不必作诗。

    2.诗是我们说不出的情感,而由咨嗟咏叹发抒出来的。倘然是用普通言语说出来的机械式的话,不能算诗。

    3.由咨嗟咏叹而发抒出来的情感,自然成为音节,更不必注意什么五言、七言、三行、四行,也不必注意什么“仄仄平平仄”,和什么“抑扬、扬抑”。

    总之,诗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成为自然的音节。不过这种真情自然流露出来时,我们如何用符号(就是文字)把它记录在纸上,也要有适当的方法。有了这种适当的方法,至少可以帮那自然流露的真情,使它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作品。这就是所谓如何动笔写诗了。

    现在我试举一个例罢。譬如有像下面的一段感想:

    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隐痛,平时不和外界的东西接触,倒也不觉得什么。一天,是个早秋的夜里,月光很好,我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不知怎样便引起我的感想来,想道:“我的痛苦没有人能够知道的,大概只月亮能够知道。现在月亮是很明地照在我的头上,把我一身都照得很清楚,但不知道他肯不肯照一照我的心。现在我就请求他照照我的心罢!”

    这样一段弯弯曲曲的感想,很有作诗的可能。但是像上面这样的写出来,不能算诗。我们要如何写才算是诗呢?

    我们可以把上面的一段文字细细地看看,哪几句话最重要,然后用最简单的文字把最重要的话达出来。只要能够达意,文字愈简愈好。

    我们细细看罢之后,自然是觉得最后面“请求月亮照我的心”这句话最为重要,因为有了这句话,前面的话都可以不言而喻了。倘然我没有什么说不出的隐痛,就不要有这种请求;今既然有这种请求,当然先有这种隐痛,所以有了后面的话,前面的话可以不言而喻。

    现在就把“请求月亮照我的心”的话写成诗,是怎样的写法呢?

    倘然写成一首新诗是如下:

    月儿!

    你不要单照在我的头上,

    请你照我的心罢!

    倘然写成两句旧诗,也可以的,便是:

    寄言头上团月,劝汝分光照我心。

    这不过是千万个作诗法中间的一法,决不是说:作诗法仅只如此,学会了这一个秘诀,就可以大作其诗了。

    假定作诗有一万个法子(恐怕还不止一万个),那么,除了这一个,还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一时如何说得完?现在只好就我所能够想到的,随便写几个在下面,写一个,是一个罢了。

    但是,读者不要急,孔夫子早说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句话成了后来读书作文者的指南针。只要会得触类旁通,学到了一个法子,就可以自己悟出三个法子。那么,在我说一个法子,读者可以悟出三个;我说三个,读者可以悟出九个。所以我说的虽然不多,只要聪明的读者们善于领悟,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我呢,不过是立在启发的地位,替读者引一个端,将来读者凭自己的聪明,由此变化出来的方法,由此创造出来的作品,比我要好得十倍、百倍,是不足为奇的。我预先在这里祝贺!

    第十一节 就语言为诗

    我们读了前一节的话,可以知道:我们有了一种感想,先把它用散文写出来,然后再把它改成诗。喜欢作新诗的就作新诗,喜欢作旧诗的就作旧诗,都可以的。但是旧诗比新诗容易受束缚,所以我不希望人家多作旧诗。

    我们的感想用散文写出来,可以改为诗,因此,推广一下,把现成的语言改为诗,也可以的。只要是饱含着诗意的语言,都可以拿来改为诗。虽则不是一个根本的产生诗的原则,但是在练习作诗的时候,这个法子是可以用的。古代有许多名家,间或也用这个法子。现在举几个实例如下:

    第一个例,《随园诗话》上说:有一人家园子里担粪的园丁,一天,在园子看见梅花将要开了,对主人说道:“梅树满身是花!”主人闻言,就触动诗兴,把他的一句话改作一句诗云:

    梅孕一身花。

    这一句诗,虽然不能说是十分好,但是照旧诗格律说,是很妥当的。虽然没有很深的情感,但是有极丰厚的修辞意味。就是把梅树人格化了,把梅树当人看。园丁的原语,好在一个“身”字,主人就由“身”字想出“孕”字,便成了这样的一句诗。

    第二个例,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寄其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王渔洋《香祖笔记》说:“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余按:这一句话真是饱含着诗意。近人有散文诗的名称,像这句话,可算是旧诗中的散文诗。就是要把它改为一句旧式的七言诗也很容易,就是:

    陌上花开缓缓归。

    第三个例,王右军帖云:“寒食近,得且住为佳耳。”宋人辛稼轩就用它为《霜天晓角》词云:

    明日落花食日,得且住为佳耳。

    又《玉蝴蝶》词云:

    试听呵!寒食近也,且住为佳。

    因为原文虽是小简,但也饱含着诗意,所以辛稼轩能改它为词。第四个例,苏东坡在颍州时,有一个正月的夜里,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明霁,王夫人说:“春月胜于秋月。秋月令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赵德麟辈来饮此花下。”东坡闻言说道:“吾不知子能诗耶!此真诗家语耳。”于是就约了赵德麟等人来赏月,看花,并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的词云:

    春庭月午,摇落春醪光欲舞。转步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轻风薄雾,都是少年行乐处。不是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他的后半阕就是采用王夫人的语意。从来谈词的人,只知说东坡的词是得着王夫人的帮助,但是在今日看起来,东坡的词反不及王夫人的话活泼而自然。

    第五个例,苏东坡作《定风波》词,序云:“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奴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一词。”余按:“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八个字也有诗意。东坡词的末两句云: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记得前三四年,我也有一句诗云:

    久客江湖便是家。

    虽不是有心用柔奴的语,而且境界也略有些不同,然多少有点关系。或者是先读过这句话,本已忘记了,但作诗时却又无意中得了它的启示,而不自觉。

    以上所述,有就语言为诗的,有就语言为词的。但是我现把它一起拿来讲,也不必分为诗、词了。读者读了这一段话,或者可以启发你们的心思,而得到一点益处。

    第十二节 就诗为词

    前一节既然说过就语言为诗,这里索性再说一说就诗为词。我们看了前人就诗为词的实例,一方面可以知道诗词变化的关键,一方面可以启示我们,再进一步,把旧诗解放成新诗。

    现在先看就诗为词的一个例。苏东坡《洞仙歌》词,自序云: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独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

    词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只恐流年暗中偷换。

    据东坡自序,这首词的前两句乃是借用眉州老尼所述孟昶词。然据《墨庄杂录》引《李季成诗话》,孟昶作的本是一首诗,东坡是将全首诗改为词。如此说来,东坡小序里的话乃是骗人的话了。现在我们且看《李季成诗话》所载的孟昶的原诗是怎样: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帘间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三更庭院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我们拿后面的诗和东坡的《洞仙歌》词比较起来,很信《洞仙歌》词是就孟昶的诗演成的。东坡序中说孟昶原作疑是《洞仙歌》,其实《洞仙歌》这个词调出现较迟,在五代孟昶时是没有的,那么,越可证明东坡是就诗为词了。

    再看就诗为歌的一个例罢。苏东坡同他的朋友在野外宴集,有姓郭的,善唱挽歌,自说恨无佳句,乃改白乐天的《寒食》诗唱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按:白乐天原诗题为《寒食吟》,诗云:

    邱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风雨人归去。

    将白乐天的原诗和姓郭的所唱的挽歌一比,除了起首两句不同而外,其他都是一样。起首两句他所以要改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原诗不便于唱罢了。这里也可以看得出诗和词的关系,因为词也是要能唱的。

    不过我们由这两个例,可以再进一步,就是把原有的好的旧诗解放成为新诗。今举例如下: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是唐人的七言绝诗,现在我们把它解放成新诗,看是怎样?

    我昨夜作了一个梦,

    梦见到了谢家。

    分明看见那边

    回环的长廊,

    曲折的栏干,

    还看见满地的落花;

    只是冷清清的没有一个人。

    多谢那天上的明月,

    在慰藉我的寂寞。

    我们把这个例细细地一看,把前面的旧诗和后面的新诗细细地比较,我们可以彻底明白旧诗和新诗的分别了,也可以知道如何改变旧诗为新诗了。

    也许有人说:那原来的一首唐诗,没有什么“冷清清的不见一个人”的话,在新诗里为什么却有了?我道:在原诗里虽然在字面上没有说出,但实在是有这个意思。它第三句说“多情只有春庭月”,一个“只”字,就包含这个意思,就是除了明月以外,没有人的意思。

    也许有人说:原诗里并没有“明月在慰藉我的寂寞”的话,为什么新诗里却有了?我道:这个意思在原诗里也是有的。原诗“多情只有春庭月”,“多情”二字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改旧诗为新诗,只要不失它的大意就好了,不能照着字面改的。

    第十三节 民歌与文人诗写法之比较

    在旧诗里常常看见文人作的诗和民歌有密切的关系,这总不外乎两种情形:或是文人取材于民歌,或是民歌由文人诗变来。例如我在小时候曾听见乡间的妇女们唱一首山歌云:

    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

    种菜的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这是我们认为流传于民间的一首山歌,然最近看见苏舜卿诗集中有一首诗云: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夫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这一首民歌和一首文人诗,内容是一样的,我敢说不是苏舜卿取材于民歌,就是民歌从苏舜卿诗变化来的。苏舜卿是宋初人,时代很早,倘然他的诗是取材于民歌,那么,这首民歌的时代就更早了。

    但是,我们现在不管它是怎样,不必去做考证的功夫,只把两首作品拿来比较一下,总可悟得出一点写诗的方法。至于考证的功夫,那要让讲文学史的人去做,我们现在讲作诗法,只要比较两种的写法就行了。

    这样的例也不只一个,现在再把我所记得起的一个例写在下面,以供读者的研究。

    原有高丽人名叫申紫霞,他选取了几十首高丽的民歌改成中国的七言绝诗。我读了它,觉得民歌的原意很好,但是改成绝诗以后,实在是太拘束了。然民歌原来的样子是怎样?我又不能知道,况且也是高丽语,而非中国语,我实在没有知道它的可能。我只得根据申紫霞的绝诗,再把它改为民歌,当然不能和原来的民歌一样,但是比较七言绝诗是活泼得多了。现在把它们拿来比较比较,也可以悟得出写诗的方法。

    原作之一

    水云渺渺神来路,琴作桥梁济大川。

    十二琴弦十二柱,不知何柱降神弦?

    改作之一

    云渺渺,水迢迢。

    神来欲渡,把琴作桥。

    十二条琴弦,十二枝柱,哪条弦上是神来路?

    原作之二

    茸茸绿草青江上,老马身闲谢辔衔。

    奋首一鸣时向北,夕阳无限恋君心。

    改作之二

    江边芳草萋萋,

    闲杀江干老马,鞍辔已全弛,他一片壮心未死。

    昂首长鸣,

    在夕阳影里,恋君心切,临风无限依依!

    原作之三

    白蝴蝶汝青山去,黑蝶团飞共入山。

    行行日暮花堪宿,花薄情时叶宿还。

    改作之三

    白蝴蝶!你飞向花丛去。

    黑蝴蝶!你飞向花丛去。

    花如有意,你便抱花眠;

    花若无情,你便抱着叶儿住。

    原作之四

    青山影里碧溪水,容易东流尔莫夸。

    一到沧江难再见,且留明月影婆娑。

    改作之四

    溪水奔流,欲留也留不住。

    他离山赴海,哪肯归原处?

    只有团明月,落在波心,万古千秋流不去。

    我们看了“做天难做四月天”的山歌,再看一看苏舜卿的诗,自然觉得是山歌活泼。我们再一看申紫霞诗的原作和改作,也觉得是改作活泼。因此可以断定民歌比文人诗好吗?这也很难说。例如《楚辞》中的《九歌》,乃是屈原取湘、沅间民歌而改成的;刘禹锡的《竹枝词》,也是刘禹锡取巴、渝间的民歌而改成的。他们二人的改本都很好。本歌虽不可得而见,无从比较;但据后来的民歌以推测从前的民歌,总可以决定原来的民歌的修辞方面,比文人改过的要差一些。只要改的人的手法高妙,不损失原有的情感,又能活泼而不拘束,自然而不牵强,那就好了。闲话不要多说,且说我们看了申紫霞诗的原作和改作,我们一面要比较它们的优劣,一面要希望能从这里悟得出一些写诗方法。

    第十四节 小诗与摘句写法之比较

    我们读了前一节,从民歌与文人诗比较,可以悟出一些写诗的方法来。再有新诗中的小诗和旧诗中的“摘句”,也很可以互相比较,而悟得出一些写诗的方法来。

    小诗这个名词,想读者都知道的了,不用再说了。“摘句”是什么呢?就是旧诗中的零碎的句子,意思从全篇中摘录出来的一句两句,所以称为“摘句”。我们也可以叫它是“断句”。这是闲话,不必多说,现在我们且看小诗和摘句的比较。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唐诗)

    寂寞空庭,

    春光暮了;

    满地上堆着梨花,

    门儿关得紧紧的。(小诗)

    客久见人心。(唐诗)

    久漂泊在天涯,

    看透了人情世故。(小诗)

    生离————

    是朦胧的日月;

    死别————

    是憔悴的落花。(见《繁星》十二页)

    憔悴落花成死别,

    朦胧残月是生离。(摘句)

    白的花胜似绿的叶;

    浓的酒不如淡的茶。(见《繁星》八十五页)

    白花骄绿叶,

    浓酒逊清茶。(摘句)

    使生如夏日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飞鸟集》第八十二首)

    死如枯叶静,

    生似好花妍。(摘句)

    蟋蟀的唧唧,

    夜雨的淅沥,

    从黑暗中到我耳里来,

    好似我已逝的少年时代沙沙的到我梦境中。(《飞鸟集》第一百九十八首)

    凄凄虫语萧萧雨,

    钩引前尘到梦中。(摘句)

    云倒水在河的水杯里,

    他自己却藏在远山之中。(《飞鸟集》第一百七十四首)

    白云远住深山里,

    行雨难忘济世心。(摘句)

    我们看了上面这几个例,我们可以知道小诗和摘句是怎样的异同。我们倘然能彻底明白了它们的异同,那么,便可以打破新旧之界,而省却许多无谓的争论。

    我说这话,我要很郑重地声明,并不是想保存旧诗,要把所有的新诗都改成旧诗,把所有的小诗都改成摘句。然也不是叫人家作新诗时只向《唐诗三百首》中去偷材料,把旧诗改头换面地作成新诗。我只不过是列举两种不同样的写法,启发初学者的心思,使他从此中自悟出一些写诗的方法。

    再说明白点,以上所说的话都只不过是一种参考的资料,绝对不是固定的方法。所谓方法,还要读者从这些参考资料中自己悟出来。

    第十五节 关于音节的话

    说到作诗,大多数的人,以为音节是个极重要的问题。学作旧诗的人,固然要照着一定的“仄仄平平仄”的格式去作,而作新诗的人,也要从“仄仄平平仄”之外去别求所谓新的音节。

    专门研究旧诗音节的书,有赵秋谷的《声调谱》,王渔洋的《律诗定体》,翁覃溪的《古诗平仄论》《五言诗平仄论》《七言诗平仄论》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