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作诗的基本知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一件冲突的事

    我在开始写这一册《诗的作法》以前,我自己就患了前后冲突的毛病。为什么呢?就是我曾经对人家说过:“诗是没有作法的。”诗既然是没有作法,如今又大谈其作法,岂不是前后相冲突吗?倘然这本书能够存在,那就要取消前言;倘然不肯取消前言,那么,这本书就不能存在。

    不过,话虽然是如此说,事实上并不是如此简单。所谓诗没有作法,是教人家不要按照固定的格式去填字。按照固定的格式去填成的诗,完全是机械的东西,绝对作不成好的诗,绝对作不成真的诗。一般的学诗者都误认为诗是有几种一定的方法的,好像代数几何中的定例一样,只要把这几条定例学会了,就可以作得出好诗。这种观念是绝对的错误,所以我说诗是没有作法的。

    那么,现在为什么又要说诗的作法?我这里所说的诗的作法,不过把作诗的经验写出来,供给人家的参考,以启发人家的心思,引起人家的兴味,绝对不是规定了几种格式,叫人家按照这格式去填字。所以诗的作法是叫人家如何拿符号(是指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不是叫人如何拿墨(也是指文字)来填纸上的空白。

    情感是千变万化,没有相同的,所以诗要如何作法,也是千变万化,没有相同的。这里所说的作法,只算是举例,全靠读者触类旁通,因此自己创造出方法来,决不可按照这些方法去做。

    根据上面所说的话,诗的作法,是永远不能规定的,所以本书也绝对不能用科学化的方法来写。因为用科学化的方法写,无论你怎样的精密,总是机械的方式。我们要知道,机械的方式是作诗的人绝对不适用的。

    第二节 请先读两部书

    上面说了这许多话,恐怕读者还是不十分明了。不要紧,能够明了固然好,不能够明了,也无妨暂且搁起,且看下文。

    现在我所再要说的话,就是我自己登一个卖书的告白。请读者在读这本书之前,另外先读两本书。这岂不是登一个卖书的告白吗!话虽如此说,实在是非如此办法不可,所以我不避人家的讥诮,将告白登出来。上文所谓两本书,是哪两种书呢?一是《诗歌学ABC》,二是《诗人生活》。这两本书都是世界书局出版的,读者连同这本《诗的作法》一同购买,很不费事。

    若有人问:“为什么要先读这两本书呢?”我道:“就是要作诗须先明白一点诗学原理,然后作起诗来,方不至于走错路。关于谈诗学原理的书,虽然也不止这两种,不过照我的意见,这两种书比较的便于初学,而又是我自己作的,和这本《诗的作法》当然是有连带关系的地方,所以就举出这两种书来了。我虽然是自己替自己登告白,同时实在是替读者着想,这一点想必能得到读者的谅解罢。”

    你们读了《诗歌学ABC》及《诗人生活》,至少是已经明白了诗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作诗。先把这个问题明白了,然后可以谈诗的作法。就是批评的人,倘然不弃,对于我这本书加以指正,也请兼读一读《诗歌学ABC》及《诗人生活》,然后对于这本书才不至于发生误会。

    第三节 诗与非诗

    我们既然提起笔来作诗,总希望所作成的是诗,而不要作成非诗。既然如此,我们又要先认清楚怎样是诗?怎样非诗?

    我们认定了诗是人们情感的表现,所以每首诗里都有人们的情感。虽然有时候诗的中间也有外面的事实,或作者的思想,但终必以情感为主;倘然绝对没有情感,那就可以说不是诗。

    在旧诗里作诗的人对于这一点往往弄不清,在新诗里作诗的人比较地能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也许有人不曾十分明白,尤其对于旧诗不能鉴别。

    今请将旧诗中最不容易辨别的几种拿来说说:我们把这几种能够分别得清楚了,那么鉴别的眼力就有了。

    第一种咏史诗与吊古诗不容易分别。本来所谓咏史诗是立在客观的地位评论历史上的人物,吊古诗是作者写他对于古迹而发生的感慨。照诗学原理说:吊古诗是诗,而咏史诗不是诗。然在旧诗里两者极不容易辨别,我们可举几首诗为例,如下:

    吴伟业 题士女图之一

    霸越亡吴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西施亦有弓藏惧,不独鸱夷变姓名。

    吴永和 咏虞姬

    大王真英雄,姬亦奇女子。

    惜哉太史公,不纪美人死!

    王士禛 真州绝句之一

    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

    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

    刘禹锡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前两首是咏史诗,后两首是吊古诗。我们只要从这一点看去:前两首是立在客观的地位评论西施与虞姬,后两首是作者对于柳屯田及王、谢所发生的感慨。所以前两首没有情感,后两首有情感。前两首看似议论纵横,其实细细一读,便觉毫无意味;后两首看似平淡,其实越是细读越觉得好。我们从这一点看去,咏史诗与吊古诗可以分别得清楚,而是诗、非诗也可以分别得清楚了。

    第二种是咏物诗与比兴诗不容易分别。所谓咏物诗是立在客观的地位记一物件,所谓比兴诗是作者写他对于此物所发生的感慨,或借此物以抒写他的感慨。照诗学原理说:比兴诗是诗,而咏物诗不是诗。不过在旧诗里两者极不容易分别,现在举两首诗为例,如下:

    元好问 山居杂诗之一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苏轼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们拿这两首诗细细的比较,就可以明白:前一首写竹,写藤,写花,写草,写林,写风,写苔,写水,虽然写得好,然都没有和人发生关系。所以说它是咏物诗。后一首写梨花,却是从梨花而感觉到人生无几时。所以说它是比兴诗。我们拿这两首诗比较起来,自然是觉得后一首比前一首好。为什么呢?前一首没有作者的情感,后一首有作者的情感。竟可以说前一首不是诗,后一首是诗。

    第三种是纪事诗与感事诗不容易分别。所谓纪事诗是立在客观的地位记一件事,所谓感事诗是作者抒写他对于此事所发生的感慨。而在旧诗里也很不容易分别。现在举两首诗为例如下:

    范成大 田园杂兴之一

    昨遣长须借踏车,小池须水引鸣蛙。

    今朝一雨添新涨,便合翻泥种藕花。

    陆游 剑门道中遇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我们把这两首诗比较一比较看:前一首只不过是呆板地记一件田家得雨的事,后一首除了记事以外,更有作者的情感在里面,不单是记出门遇雨的事。我们照前例说,当然是觉前一首不好,后一首好。也竟可以说前一首不是诗,后一首是诗。

    第四种是假情感与真情感不容易分别。前面所说的是关于无情感与有情感的辨别,已经是不容易了;还有假情感与真情感,那更不容易分别。当然是要真情感,才算是好诗;假情感无论如何,不能算是好诗,也可以说不是诗。譬如真哭,真笑,无论如何,都可以感动人;假哭,假笑,不但是不能感动人,有时反惹起人家的厌恶。假哭,假笑,对于阅历深的人不能瞒过,对于阅历不深的就容易瞒过。诗中的假情感,对于读诗多的人也不能瞒过,对于读诗不多的人也容易瞒过,两者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说这一点是最不容易辨别的。我们要辨别它,除了多读以外,也没有第二个法子。现举两诗为例如下:

    沈德潜 塞下曲

    千重沙碛万重山,三载烧荒未拟还。

    流尽征夫眼中血,谁人月下唱《阳关》?

    蒋超 金陵旧院

    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已尽曲池湮。

    荒烟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

    这两首诗,我们读了,总觉得后一首字字都是从心坎中流出,十分深切;前一首就不免是表面上的话,很是浮浅。这里一真一假,绝对不能混淆,不过在读诗不多的人也许被它瞒过。

    读者读完了上面的话,对于诗与非诗总可以有相当的了解。我们把诗与非诗辨别清楚了,然后提笔作诗,就不至于作成非诗了。

    第四节 新诗与旧诗

    新诗与旧诗,好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旧诗已被人家打倒了,而新诗还没有建设起来,于是就使得作诗的人发生几个疑问:

    1.新诗真是作不好?

    2.新诗产生的时代还不久,还没有到成熟的时期?

    3.旧诗自有其永远不消灭的价值?

    4.因为时代的关系,旧诗已成为冢中的枯骨?

    这几个问题如何答复呢?我的意见是如下。诗的体裁有新旧,作诗的对象有新旧,而诗的原理无新旧。能合于原理的无论新旧都好,不合于原理的无论新旧都不好。

    汗牛充栋的木版线装的旧诗集,曰某某斋诗稿,曰某某轩诗草,当然十有八九是无病的呻吟;而一本一本铅印的图案画簿面的新诗集,稀奇特别的名称,也不见得十之八九是有病的呻吟。这是什么道理呢?大概所有不大好的作品,就是不合诗的原理罢!其中一二好的作品,不管是新,是旧,自然能够存在的,都是合于诗的原理的。

    说到诗的原理,旧的作诗者十个就有九个半说不出,不过其中高明的作者作起诗来,自然能与诗理暗合。新的作者十个之中倒有七八个能说,不过其中不高明的,作起诗来却与原理背道而驰,这也许是患了能说不能行的老毛病罢!

    所以我们现在所要解决的不是新诗与旧诗的问题,乃是合于诗的原理或不合于诗的原理的问题。我的意见是如下:

    1.情感的自身是超越新旧的,只有各个人的差别,而没有时间上的差别。

    2.思想及事实是有新旧的,生于现代的人当然要有现代的思想及写现代的事。

    3.体裁的新旧,当以受束缚不受束缚为标准。旧式的五言七言大概是束缚的,然在适当的时候,能完全达意,而且很自然,那也不算束缚。新诗当然是不受束缚了,但是也有人有意做成全首八言或十言,岂不是和旧诗患了同样的毛病!

    4.诗的原理万万不可违背。违背了,便不成为诗。但是不明白诗的原理的人所作的诗,也可以与诗的原理暗合。

    我们把这个意思弄明白了,那么,对于前面所说的各个疑问可以不解决而自解决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不成问题了。

    上面所说的许多话,也许有人说我是空口说,没有凭据。现在且举几个实例证明如下,只要读者不嫌麻烦,我是很喜欢乱说的。

    第五节 情感超越新旧的问题

    情感是人对于物所感觉到的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的自身是没有所谓新旧的。譬如《古诗十九首》之一云: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是约在二千年前时人作的,但在当时读起来觉得是如何的好,在今日读起来还是觉得是如何的好。因为它纯是抒写情感,而这种情感是没有新旧差别的。除非将来科学发达到极点,人类的生活大大地改变了,每一对夫妇,或是情人,每两个朋友,永久是住在一处而不分离,那么,这首诗中间离别的情感才成了过去的陈迹,这首诗才根本不合于现代(指未来的现代)的潮流。但是,这一天离开今日(民国二十年)还不知有多少远。总之,只要世界上有离别这件事,这首诗中的情感就不发生新旧的问题。

    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之一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按:“晴”字隐“情”字,是双关两意)

    这首诗的情感可算是完全超越出时间的关系。除非杨柳的叶子变成红的,除非江里没有水,除非女孩子们的耳朵都聋了听不见唱歌声,或男子的喉咙都哑了不能发声唱歌,除非永远不出太阳,永远不下雨,除非男子女子的心都变成死灰枯木,而没有感觉,这首诗才算是不合于现代(未来的现代)的潮流。但是究竟有没有这一天,我的知识浅薄,不能预测。就说有这一天,那么,诗的自身也没有了,还要争论什么新旧!

    上面把情感没有新旧的差别的话说明白了,我们再要说到一个问题就是情感虽没有新旧的差别,而却有各个人的差别。在同一个时候,杜甫是杜甫的情感,李白是李白的情感,李贺是李贺的情感,李商隐是李商隐的情感,以至于一切所谓诗人的情感,无不是如此。倘然不是如此,便是失去了个性,便没有存在的价值。

    我们试看李白的诗是怎样?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

    再看杜甫的诗是怎样?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